李清照《醉花阴》教案三篇

合集下载

醉花阴李清照的教案

醉花阴李清照的教案

《醉花阴·李清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醉花阴》。

(2)理解《醉花阴》的创作背景及李清照的生平。

(3)分析《醉花阴》的艺术特色,体会其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醉花阴》。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李清照的忧国忧民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古代诗词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醉花阴》。

(2)理解《醉花阴》的创作背景及李清照的生平。

(3)分析《醉花阴》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把握《醉花阴》中的意境美。

(2)体会李清照的忧国忧民情怀。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醉花阴》的创作背景、李清照的生平及诗歌意境。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醉花阴》的理解和感悟。

3. 欣赏法:欣赏李清照的其他作品,对比分析《醉花阴》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学生准备:预习《醉花阴》,了解诗歌大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醉花阴》的题目,激发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醉花阴》,感受诗歌节奏。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结构,了解韵律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对《醉花阴》的理解和感悟。

4. 欣赏与拓展(1)欣赏李清照的其他作品,对比分析《醉花阴》的艺术特色。

(2)引导学生关注古代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5. 情感教育(1)讲解《醉花阴》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2)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醉花阴》。

8. 板书设计《醉花阴》李清照创作背景:宋代词人,忧国忧民艺术特色:意境美、韵律感忧国忧民情怀:寄托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醉花阴》李清照教案

《醉花阴》李清照教案

《醉花阴》李清照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醉花阴》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读《醉花阴》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醉花阴》的情感内涵。

学生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分析《醉花阴》的艺术特色。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和体验李清照的忧伤情感,理解其在宋代社会背景下的心情。

学生能够尊重和欣赏古典文学,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2.1 诗歌背景知识的学习,包括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2 诗歌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解读。

三、教学难点3.1 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3.2 诗歌情感内涵的深入理解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醉花阴》的文本和相关背景资料。

4.2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如PPT、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李清照的生平介绍,激发学生对作者的好奇心和对诗歌的兴趣。

5.2 文本阅读与分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醉花阴》,并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5.3 讨论与思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情感内涵,并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心情的。

5.4 写作与分享(10分钟)学生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写一段personal response,并分享给小组成员。

5.5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反思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环节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思考深度。

6.2 写作评估:评估学生在写作环节中对诗歌情感内涵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体现。

七、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李清照的诗歌,进行深入阅读和研究,准备在下节课上分享。

八、教学延伸8.1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了解她的诗歌创作全貌。

8.2 学生可以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古典诗歌,体验古典诗歌的创作魅力。

醉花阴李清照优秀教案优选份

醉花阴李清照优秀教案优选份

醉花阴李清照优秀教案优选份醉花阴李清照优秀教案 1【教材依据】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宋词单元李清照词两首第一首。

【设计思路】目前的中学生,喜欢阅读一些文化快餐式的作品而远离了文学经典,很难再被优美的古典诗词感动,很难再与古人的思想感情融合。

语文教师有责任带领学生在美丽的古典诗歌家园里徜徉,让其心灵得以滋养,得以净化。

《醉花阴》弥漫着浓浓的相思,浓浓的愁绪,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品味。

依着本真阅读的理念,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与诗词语言亲密接触,去感悟诗词内在的意义和神韵,发现其魅力,获得恒久的感动。

【教学目标】1、通过鉴赏本词,体会词作中哀婉凄清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寂寞孤凄及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2、能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找出词中重要意象,来理解词中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3、通过学习,能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使学生入情入境。

【教学难点】深人品读词中的意象,领悟意境。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拓展阅读、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氛围,导入本课播放李清照《一剪梅》视频课件。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用李清照《一剪梅》的歌曲,为课堂创设出一种易安词的氛围。

二、词人简介李清照(1084—1151),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宋代杰出的女词人。

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

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中期婚后生活到南渡以前,与丈夫经常是分居两地,她的很多词中表现的是一种相思之愁,对丈夫的思念,如《醉花阴》;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

《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国破家亡之愁。

三、以声传情,朗读体味,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诵读。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4一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体会其“愁”情。

2,解读词的意象,感受词的意境美,把握景与情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1 解读词的意象,把握词的意境。

2 理解作品中“愁”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古人喜欢用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但宋代有位女词人却以憔悴的“黄花”自指,同学们知道她是谁吗?(李清照)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词人。

她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诗画。

她那无可比拟的才气和无比辉煌的诗词创作令无数须眉汗颜。

以前我们曾经学过她的不少作品,大家能不能背出一两首来?或者说出一两句?(《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词婉丽清畅、精美绝伦,是词中之精品,很值得一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早期的词作《醉花阴》。

(板书课题)2、知人论世: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

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

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

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赵明诚很晚才出仕,到过莱州、淄州等地任职,李清照便常常以诗词排遣寂寞,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1127年赵明诚南下奔母丧。

恰在这时,战乱爆发,金人攻破洛阳,徽、钦二宗被掳,高宗即位,后又南下避难,建立了南宋小朝廷。

因赵明诚在江宁任知府,李清照于是载书十五车过淮渡江奔往建康。

不久,他们藏于家乡十余间屋中的书籍、金石、器物全被焚毁。

两年后,李清照46岁时,赵明诚竟不幸病死。

从此她开始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生活旅程。

她先是追随流亡朝廷到过温州、越州等地逃亡避难,最后又寓居于杭州。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教案】教学内容:李清照《醉花阴》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背景和作品特点;2.分析李清照的《醉花阴》;3.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1.分析《醉花阴》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李清照的词章的深刻意境;2.准确把握《醉花阴》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解读诗词,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分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李清照的作品特点和《醉花阴》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教学准备:1.李清照的背景资料;2.教案和课件。

教学过程:Step 1 自我介绍(5分钟)1.教师介绍自己,谈谈自己对古典诗词的研究和喜爱。

2.提问学生是否了解李清照,并了解学生对李清照的印象。

Step 2 导入课题(1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的背景和作品特点。

2.教师播放一段关于李清照的介绍视频。

3.教师发放李清照的部分作品给学生,鼓励学生阅读和欣赏。

Step 3 分析《醉花阴》(2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共同阅读《醉花阴》。

2.教师带领学生分析《醉花阴》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词章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Step 4 分组讨论(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李清照的作品特点和《醉花阴》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Step 5 小结课堂内容(5分钟)1.教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注意李清照的其他作品。

2.教师提供一些阅读李清照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Step 6 作业布置(5分钟)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阅读李清照的其他作品,并写一篇读后感。

2.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尽量表达自己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体会。

Step 7 课堂总结(5分钟)1.教师让学生回答一些关于李清照的问题,复习课堂内容。

2.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鼓励和评价。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李清照的了解和文学欣赏能力得到了提升。

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醉花阴》教学设计三篇

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醉花阴》教学设计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设计思想 1⽂本维度。

这⾸词被安排在⼈教版⾼中《语⽂》必修四宋词单元。

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乐性,语⾔富有张⼒。

《醉花阴》弥漫着浓浓的相思,浓浓的愁绪,教师要带领学⽣深⼊品味。

2学⽣维度。

时下的中学⽣,喜欢阅读⼀些⽂化快餐式的作品⽽远离了⽂学经典,很难再被⼀⾸⾸古诗词感动。

很难再与古⼈的思想感情融合。

语⽂教师有责任带领学⽣在美丽的古典诗歌家园⾥徜徉,让其⼼灵得以滋养,得以净化。

3教学理念。

依着本真阅读的理念。

引导学⽣实实在在地与诗词语⾔亲密接触,去感悟诗词内在的意义和神韵,发现其魅⼒,获得恒久的感动。

教学⽬标 1反复吟咏,体会词的声律之美。

2运⽤联想和想象,领悟情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3品味语⾔,充分感受相思的凄苦与美丽,体悟词⼈⾼雅的品格和⾮凡的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品味语⾔,使学⽣⼈情⼊境。

难点:深⼈品读词中的意象,领悟意境。

教学设想 1课型:品味鉴赏课。

2教学⽅法:诵读、品评、点拨。

3学习⽅式:⾃主发现、⾃主品味、⾃主表达。

4运⽤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1课时 资料链接 徐北⽂主编《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2005年第1版) 傅兴林《情深调苦意雅技⾼》(《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陶⽂鹏《帘卷西风,⼈⽐黄花瘦》(《古典⽂学知识》,2008年第3期) 教学过程 ⼀、导⼊ 出⽰幻灯⽚⼀: ⼀⽇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 红⾖⽣南国,春来发⼏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相思。

(王维《相思》) ⾐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憔悴。

(柳永《风栖梧》) 你*喜欢哪⼀句诗?请先读⼀读,然后说⼀说理由。

现在,就让我们⼀起来欣赏⼀幅相思的图画,品读李清照独守空闺时向远在⼭东的丈夫赵明诚寄去的浓浓的相思。

《醉花阴》李清照教案

《醉花阴》李清照教案

《醉花阴》李清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醉花阴》。

(2)理解《醉花阴》的字词含义和诗人的创作背景。

(3)分析《醉花阴》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醉花阴》。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李清照的情感世界,理解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醉花阴》。

(2)理解《醉花阴》的字词含义和诗人的创作背景。

(3)分析《醉花阴》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把握《醉花阴》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2)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和文学地位。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李清照诗词,为新课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醉花阴》,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课文注释,自行解决字词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醉花阴》的意象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5. 欣赏与提高(1)分析《醉花阴》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尝试创作类似风格的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醉花阴》。

2. 结合课文,分析《醉花阴》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写在日记中。

3. 选择一首李清照的其他诗词,进行鉴赏分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评价:(1)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醉花阴》的字词理解和诗人的创作背景的掌握情况。

醉花阴李清照教案内容

醉花阴李清照教案内容

醉花阴·李清照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醉花阴》这首诗;(2)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欣赏李清照的词风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醉花阴》;(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李清照词作中的哀愁情感,理解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心情;(2)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醉花阴》的诗意和词风特点;2. 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2. 理解李清照词作中的哀愁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包括《醉花阴》全文、李清照生平简介、词风特点等;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播放音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李清照的画像,让学生对其有一个直观的认识;(2)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醉花阴》,理解诗意;(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醉花阴》的词风特点;(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与鉴赏(1)引导学生欣赏《醉花阴》的词句,体会其哀愁情感;(2)播放古典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词的意境。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醉花阴》的情感体验;(2)教师总结,强调李清照词作中的哀愁情感。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醉花阴》的诗意和词风特点;(2)强调李清照在古典诗词领域的地位和影响。

7. 作业布置(1)背诵《醉花阴》;(2)写一篇关于李清照词风特点的短文。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1)让学生选取其他词人的作品,与《醉花阴》进行对比分析;(2)讨论李清照与其他词人的差异,总结其独特之处。

2. 课外阅读(1)推荐李清照的其他词作,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2)了解李清照的生活背景,加深对词作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三篇【导语】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

传说李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篇一【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理解“闲愁”的特点,感知人性人情之美;掌握《醉花阴》的抒情艺术;2.比较阅读,了解“易安体”的艺术特征,了解李词多方面的风格美。

教学难点:进入诗境,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人性人情之美。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缘景明情的鉴赏诗歌的方法,了解移情、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以及李清照诗词艺术特征;2.过程方法目标:诵读中明情、品味中悟情、比较中辨情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对待闺情词中的婉约细腻的感情,欣赏其中彰显的人性人情之美,感受李清照柔弱女子的阳刚豪放的一面。

【教学设施】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导入:创设诗境“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章有后主遗风”。

这个大明湖畔的绝代词人就是李清照。

她,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她的《如梦令》《武陵春》,昨天又请大家预习了《醉花阴》,相信我们对她有了初步的了解。

你以为她是怎样的人呢?说说你对她的认识。

生答。

师小结学生可能想到的答案:多情、闲适、柔媚、多才多艺、命运多舛是现在同学们对李清照的认识。

相信这堂课结束后,你对她的了解会更深入一些。

二、诵读,感受音韵美师:诗歌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它的本质在于抒情。

请你带着对这首诗歌理解的感情深情诵读。

1.个别朗读2.自主评价3.诵读提示:读对节奏,读出韵脚,读出情味4.教师范背三、思读:体会意境美1.师: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在节骨眼处炼得好,使全篇游龙飞动、令人意驰心动从而体现主旨,彰显情感的,便是“诗眼”或“词眼”。

你认为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师生讨论后明确:愁。

2.作者为什么愁?你了解类似的愁吗?师生对话,教师小结:这首词以愁发篇,一开篇就愁云笼罩,重阳无阳,有高难登,诗兴难发,此一愁也;丈夫远离,独饮闷酒,此二愁也;秋风飒飒,菊残人瘦,此三愁也。

此愁是相思之苦,是寂寞之痛。

三愁聚集一处,于是借酒销愁,但“借酒销愁愁更愁”,何况“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呢!因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瘦”就在所难免了。

(边总结边板书)这种愁我们在“不见复关,泣涕涟涟”中感受过,在“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中体味过,在“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遥想过,在“你寂寞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中领略过,甚至我们在恋爱中的哥哥、姐姐落寞的眼神中发现过。

这种人性人情之美就是诗歌、也是一切文学作品穿越时空魅力永存并深深打动我们的原因。

温馨提示:鉴赏古诗词要发挥想象、借助联想和类比,调动生活积累,以便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3.选用词中意象,拟写下联:上联:愁满佳节,永昼难熬夜初凉;参考答案:酒对东篱,西风消魂人空瘦。

4.当堂背诵四、品读,领略语言美1.师:好的诗词,往往一词立骨,一语传神。

你认为最能体现这首词神韵的是哪个词或哪个句子?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准备:“永”:即“长”。

时近重阳,已白日渐短,作者却以为长,可见百无聊赖之感,寂寞孤独之深。

“又”:佳节又至,而人依旧天各一方,可见离别时间之长,令人不堪忍受。

“薄雾浓云”:勾画出重阳节暗淡阴沉的天气,烘托出一种沉郁的气氛。

此为环境烘托愁情。

“把酒”:两人对饮,方有雅趣,可现在花间独酌,形单影只,那一口口的淡酒,是相思的血泪呀!此为用细节写愁。

“销魂”:直抒胸臆,点明刻骨相思。

温馨提示:读书切忌在匆忙,涵咏工夫兴味长。

诗词鉴赏要注意咬文嚼字,揣摩感情。

2.师:关于这首词,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穿插课后习题中《醉花阴》的故事,)请问,这三句好在什么地方?请自主赏析“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并交流。

教师准备:以“黄花”自喻,让人联想起少妇因思夫而憔悴的面容,即含蓄又富有美感,同时,黄花傲霜的美质,更能烘托出词人高洁的情怀,意韵丰富。

而“瘦”呼应上阕的“愁”,使上下阕由浅入深,浑然一体。

而人瘦胜于花瘦,最深挚最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的离思之重,给人以余韵绵绵、美不胜收之感。

温馨提示:分析名句从修辞、情感角度阐述,还要有篇的意识。

3.师:离别本关夫妻双方,为何明诚苦思冥想、废寝忘食三昼夜写出来的诗词却不及易安三句?明确:清照重阳独酌,切身感受,有感而发,明诚则代人立言,难免隔靴搔痒。

再加上清照终身未育,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虽然与明诚情投意合,但女人弱势的地位,清照恐不得不忧,所以她的情感比明诚要复杂得多呀!正如鲁迅说:“从血管里喷出的都是血,从水管里流出的都是水。

”4.细心的同学或许已经发现,“永昼”难捱,“半夜”凉透,“黄昏”把酒,这时间似乎错乱,这是为什么?小结:说明清照思夫并非一时一事,而是常事。

错乱的时间像个小小的窗户,让我们看到长久以来郁积在她心头的相思,这就像李煜的“春花秋月”。

所以,读诗要从无疑处生疑,才能见人之所未见。

在明诚宦游莱州、淄州期间,清照独居青州,写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表达相思愁苦的诗词,你知道的有哪些?如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红耦香残玉簟秋》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温馨提示:诗词背诵积累要有整合意识,冰糖葫芦式的记忆效果更明显。

5.读了这些闺情词,你能感受到李清照词作的特点吗?小结:词风婉约,多用白描,语言清丽浅近,意境自然浑成,后人谓之“易安体”。

——在在程朱理学盛行的宋代,一女子能如此大胆直白地表达思夫之情,是需要勇气和胆量的。

温馨提示:理解诗歌要学会由个性到共性,由个别到一类,以收举一反三之效果。

五、比读,鉴赏情感美1.李清照是写愁的高手,她笔下的愁因时而异,姿态百出,异彩纷呈但都哀婉动人。

其词集《漱玉词》收词40多首,“愁”字竟出现15次,愁词多至近10首。

分析《武陵春》中的愁和这首闺情词中的愁有何不同?为何不同?小结:这两类词写于不同时期。

李清照一生经历以宋室南渡为界,前期书香门第给了她良好的文化教养,与赵明诚琴瑟和谐让她饱尝幸福,所以此时虽愁,但还有诗酒自娱的闲适,还有暗香盈袖的浪漫,这愁是明丽而缠绵的,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闲适之愁。

后期,国家风雨飘摇,丈夫先她而去,她只身一人颠沛流离,漂泊江南,此时正值暮春,断红狼籍,徒留尘香,这愁是惨痛而凄绝的,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离乱之愁。

离别之怨、相思之苦为南渡前愁词的基本旋律,《醉花阴》是代表;身世之悲、家国之痛为南渡后愁词的主题音乐,《武陵春》是典型。

解读诗词,应学会知人论世。

六、扩读:明了丰盈美1.李清照是北宋词坛婉约词之宗,然其亦有豪放之作,说说你所知道的李清照豪放风格的诗词。

2.出示《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及《夏日绝句》,并说说这两首诗词给了你这样的感受。

小结:《夏日绝句》中忧国之念,恢复之志,不下陆游《书愤》,显示其性格刚烈一面。

在《渔家傲》中,词人通过神奇瑰丽的想象,把自己置身于广袤无垠的太空,不顾“路长”“日暮”,在九万里风的推动下,泠然作海外行。

反应了李清照不满现状,要求打破沉闷狭小生活空间的愿望。

虽然词中没有出现象《乌江》诗的直语豪言,但我们能感受到李易安不逊须眉的那份飒爽豪气,梁启超就说“此绝似苏、辛派”。

小结:西谚云,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

任何一个出色的作家,他都不会只有一种风格。

豪放如“大江东去”的东坡者,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婉约。

清照也具有这种刚柔相济的美。

温馨提示:要全面了解一个人的诗歌风格,避免以偏概全。

七、学法小结1.深情诵读,吟咏诗韵;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3.含英咀华,领略语言;4.分析手法,以明技巧;5.知人论世,以明其本。

八、小结课堂梁衡说,李清照是乱世中的美神。

诚哉斯言,清照之美,美在其刚柔相救济的诗词,美在其真挚动人的情感,美在其冠绝一时的才情,更美在其大胆追求自我的执着以及面对黑暗的铮铮铁骨。

斯人已没,而其留风余韵必将泽被后人。

九、作业布置1.课下搜集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诗词,运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重点探讨其内容、词风的变化及其原因,写一篇鉴赏小论文。

(选做)2.几年前,有教授出书——《莫道不销魂——杨雨解秘李清照》,声称李清照好酒,德行有亏。

请你搜集并研究她的和酒有关的诗词,然后作一回应。

(选做)3.课外阅读梁衡《乱世中的美神》,加深对李清照的了解。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篇二一、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体会其"愁"情,李清照醉花阴教案。

2、解读词的意象,感受词的意境美,把握景与情的关系。

二、重难点1、解读词的意象,把握词的意境。

2、理解作品中"愁"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了水星上面的15座环形山,用15个世界名人的名字来命名他们,其中有一个是中国古代女性,她的名字叫李清照。

作为一个封建时代女性,这是一种何等的荣耀啊!那她凭什么获得如此名誉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词人的世界,感受她的非凡才气。

2、知人论世:李清照的生平可根据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

前期:其父亲是李格非,饱读诗书,精通儒家经典,进士出身,才学之士。

在北宋社会,大户人家选女婿,主要是重才,中了进士的男子都受到尊重。

中了进士后,曾做过山东郓州的教授(相当于教育局局长)。

后来升官,做过太学录、太学士、太学博士(相当于京师大学堂里担任教授)得到苏轼赏识,成为"苏后四学士"之一。

性格刚正不阿,嫉恶如仇。

在郓州时,很清贫,连当地知州都觉得他可怜,劝他私吞,但他不听;在江西上饶做官,当地有个专门妖言惑众危言耸听的道士,有一次,两个人的车碰见,李格非当即叫人把他拖出去,痛打一顿,驱逐出境。

最后进入宋史人物传记。

母亲是王氏。

王氏祖父是王拱辰,宋仁宗时的科举状元,先后担任过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国家人事部部长)、三司使(财务部部长),王氏从小在诗书世家里长大。

"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宋史》。

李清照: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比当时的女孩子有着更为宽松自由的环境。

古代女孩子应过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待字闺中,专攻女红的生活。

感受少年时代的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摊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丈夫:赵明诚。

为人品行端正,情趣高雅,从小喜欢收集金石字画文物,其父赵挺之,与李格非是同乡人,山东,政治上是变法派,与李格非刚好相对,教案《李清照醉花阴教案》。

当时流传这么一个故事,赵明诚和父亲说,做了一个梦,请父亲解梦: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

(词女之夫)刚好宋徽宗上位,采取折中政策,政治矛盾暂趋缓和,故赵明诚与李清照得以结为秦晋之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