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雷击保护导则GB7450-87

合集下载

浅谈信标台设备的避雷

浅谈信标台设备的避雷

浅谈信标台设备的避雷作者:刘勇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4年第02期【摘要】本文介绍了雷电入侵的种类及危害,并以信标台导航设备为例,着重介绍天线系统、电源系统、遥控信号线路的避雷体系,并对台站的防雷工作提出自己的建议。

本文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介绍了各种避雷方法,希望能更好地完善和解决好导航台各设备的避雷工作。

【关键词】信标台设备雷电入侵系统避雷接地0 引言雷电放电是指云层之间或云层对地之间极性相反电荷的碰撞,雷电放电时产生高达几十千安至几百千安的雷电流。

如果雷电击中了导航台附近的电力线、通信线路及导航设备的天线,雷电产生的强电流将沿线入侵到导航台,直接破坏导航设备,轻则损坏设备上某块电路板的元件,重则可导致设备完全损坏,不仅使国家经济利益蒙受巨大的损失,还会直接影响对飞行安全的保障。

1 雷击危害种类及避雷方法雷击的危害主要有两方面:(1)直击雷:指雷电直接击在设备的室外天线系统上,因电效应和热效应等造成天线系统的损坏。

(2)感应雷:指雷电放电时在附近的金属导体上产生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产生瞬时强电流、过电压,作用到设备的发射机、电源和遥控系统上造成损害。

目前防雷措施很多。

但其避雷的原理及目的都是将雷电产生的能量释放出去。

我台设备根据情况分别采用了避雷针、电源避雷器、线路避雷器等技术措施。

2 DVOR/DME设备避雷系统设备的避雷,分为室外的天线系统避雷和室内的电源系统和信号线系统避雷两种情况。

室外需防止直击雷击到天线系统;室内需防止感应雷通过电源线路和信号线路对设备的入侵。

(1)室外天线系统主要就是发射机天线和监控天线,主要采用接闪技术即安装避雷针、引下线及接地系统。

避雷针是吸引闪电电流的金属导体,然后通过引下线把闪电电流引到接地体上,接地体是埋在地下的导体,它把闪电电流泻放到大地中去。

具体设施如下:DVOR发射天线基础49个,中央天线一个,处在反射网的中心,边带天线48个,每个天线的基础与反射网相连,再通过反射网引线同接地体相连,接地电阻为1.2Ω。

简述《机场雷达站》电子设备雷电及过电压防护

简述《机场雷达站》电子设备雷电及过电压防护

简述《机场雷达站》电子设备雷电及过电压防护♦背景描述雷电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变化的高频电流,当它发生时其电流周围会产生相应频率的高频电磁场。

雷电对现代电子设备的破坏主要是因为雷电电磁场通过空间辐射在周围金属线缆上产生的感应过电压脉冲通过传输线进入到建筑内,从而造成电子设备发生损坏。

《机场雷达站》是电子设备集中使用的场所之一,由于雷电的功率强大、雷电发生的时间很短,因此雷电电磁脉冲对电子设备的破坏效果十分强大。

为了《机场雷达站》电子设备正常的运行和保证航班的安全起降,在气象条件下有效地防止《机场雷达站》电子设备不受雷电的侵害,LPS防护装置系统是防护雷电侵害电子设备的有效途径之一。

♦挑战与需求1、《机场雷达站》电子设备系统遭受雷害的途径1)遭受雷害的途径:《机场雷达站》电子设备系统遭受雷害的途径有直击雷、反击和雷电电磁脉冲的侵害。

2)直击雷侵害途径:直击雷产生的电涌对《机场雷达站》电子设备系统的危害主要以其热效应、机械效应、反击电压和电磁感应使电子设备系统遭受破坏。

3)雷电侵入波途径:雷击的主要物理表征是雷电流和伴随雷电流脉冲产生的雷击电磁脉冲(LEMP,雷电流的波型是一个前沿非常陡、后沿较长、能量极高的脉冲电流波,由于《机场雷达站》电子设备的功率很高,机场雷达站周围空间的电磁场强度远远大于附近地区,造成机场雷达站周围空间空气的电离程度远远大于正常的强度,给雷电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泄放通路,从而增加了雷击损坏电子设备的概率,机场雷达站电子设备耐过电压的能力都比较差,电子设备大部分通过各种传输线相互关联,在传输线上出现过电压时线缆连接设备的接口部分很容易直接受到感应而损坏。

4)地电位反击:《机场雷达站》电子设备系统的供电电源系统、微电子(信号)系统的电子设备工作电压等级多而不一,电子设备的地电阻值(工作接地、保护接地、防雷专用接地)技术参数要求也不同,在气象条件下直击雷产生的闪络现象形成的雷电流通过各自的接地系统造成了电压差使电子设备之间相互反击损坏设备。

电子设备雷击保护导则(GB7450-87)

电子设备雷击保护导则(GB7450-87)

电子设备雷击保护导则(GB7450-87)本导则论述了电子设备防雷击保护原则,供从事电子设备设计、生产及使用人员考虑设备质量、成本、人笛安全时,将在电子设备上产生的雷电冲击限制到设备容许范围内,以达到GB3482—83《电子设备雷击试验方法》所规定的技术要求。

本导则适用于与外线相联接的电子设备的雷击保护,对雷电直击设备不能提供保护。

1 总则1.1名词术语1.1.1纵向过电压及纵向保护纵向过电压指由于某种原因,使平衡电路上某点与地间超过容许的电压。

用来掏此种过电压的保护称纵向保护。

1.1.2横向过电压及横向保护横向过电压指由于某种原因,使平衡电路的线间,或不平衡电路的线与地间出现的超过[容许的电压。

用来掏此过电压的保护称横向保护。

1.1.3内电路指不直接联接于外线的机内侧电路,1.1.4 粗保护指限幅电压较高,耐流能力较大,装在靠近外线的电路点上的保护装置,如放电管等。

1.1.5 细保护指限幅电压较低,耐流能力较弱,用于内电路保护固体元件的保护装置,如半导体二级管等。

1.2 危险源1.2.1 直击雷过可以引起几千伏的过电压直接加到线路装置和终端设备上,。

1.2.2 应雷通过雷云之间或雷云对地的放电,在附近的架空线路、埋地线路、钢轨或类似导体上产生的感应过电压称感应雷。

1.2.3 地电位升雷电流通过接地装置流入大地电位升高称电位升,会危害设备的对地绝缘。

1.3基本的保护方法1.3.1规定设备的介质绝缘强度、耐流量、阻抗等,以适应所使用的环境。

1.3.2保护元件分流(如火花间隙)或中断(如用熔丝)可能到达设备内部的冲击。

1.4 保护元件1.4.1 带碳精板或金属电极的空气隙保护器通常联接于每一引入线与地之间,限制出现在两极间的电压,此类元件价格低廉,但运行一段时间特别经雷击放电后,绝缘电阻会下降,需经常维护及更换。

1.4.2 气体放电管到被保护系统可容许的范围。

可较长期工作不需要特殊的维护。

但应对气体电管作定期检查,。

机房防雷系统方案

机房防雷系统方案

中心机房防雷工程【设计方案】目录一、公司简介 (3)二、设计依据及原则 (5)三、设计方案 (8)四、服务 (12)五、工程报价 (13)一公司简介二、设计依据及原则1、设计依据XX是雷击高发区,每年因雷击造成的损失高达几亿元(去年有统计的数据为2.8亿元)。

为了促进防雷减灾工作的进行,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国气象局令第3号《防雷减灾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XX市气象条例》、《XX市防御雷电灾害管理办法》。

为了切实有效地解决雷击的危害问题,对所保护设备实施综合防雷工程。

2、设计理论由于雷电具有高电压、大电流和瞬时性特点,强大的闪电产生静电场、电磁场和电磁辐射,以及雷电波入侵、地电位反击等,统称雷击电磁脉冲LEMP,严重干扰无线电通讯和各种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在一定范围内造成许多微电子设备损坏。

IEC指出:“雷电,高科技的天敌”。

因为防雷击电磁脉冲LEMP是富兰克林避雷针等防直击雷系统无法保证的。

雷击释放出数百兆焦耳能量,这一能量与敏感的电子设备可承受的毫焦耳量级差别悬殊,需要有一种合理的工程保护方式。

既要防护直接雷击,又要防护雷击电磁脉冲LEMP,这就是综合防雷工程。

⑴、防护直接雷击措施:泄流:建议全面检测建筑物原有的防雷击措施,测量防直击雷装置的接地电阻,对不合格的部分防雷设施进行整改,以便更好将雷击电流分流散流入地。

(2)、感应雷击防护措施:屏蔽、均压、合理布线、接地和箝位保护。

A.屏蔽:利用各种人工的屏蔽箱管、法拉第屏蔽笼、钢筋结构等和各种可以利用的自然屏蔽体来阻挡、衰减施加在微电子上的电磁干扰和过电压能量。

在主机房,安装防静电地板,用作电磁屏蔽和防静电感应。

B.均压:即等电位连接。

在建筑物的首层、顶层以及各机房均应实行等电位连接,指对于同一楼层同一部位的不同的电缆外皮金属屏蔽层、设备外壳、金属构架(构件)、管道在等电带上进行电气搭接,以均衡电位,消除雷电引起的毁灭性电位差。

国标

国标

一.公用部分(如管线布置,防雷接地,室外施工,配电等)国内标准规范:JGJ/T16-92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3dd7a1a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174-2008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J 65-83 工业与民用电力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50254-50259-9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8898-97《电网电源供电的家用和类似一般用途的电子及有关设备的安全要求》GB7450-87 《电子设备雷击保护导则》GB4943-95《信息技术设备包括电气设备的安全》GB50303—2002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T50326-2001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8-2001 建设工程文件归档管理规范二.多个系统在一起的部分(如智能建筑设计标准等)国内标准规范:GB/T 50314-2000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39-2003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国际标准规范:三.特殊情况标准规范:GB50058-92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及验收规范》JGJ 57—2000《剧场建筑设计规范》四.消防国内标准规范:GBJ16-87(2001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116-98 《火灾自动报警设计规范》GBJ50166-92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我只有92版的GB50045-95(2001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我的版本不对国际标准规范:五.综合布线(含网络设备,服务器,存储)国内标准规范:GBT-T-50311-2000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工程系统设计规范》GBT-T-50312-2000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标准六.安防国内标准规范:GB50348-2004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94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安全技术防范产品管理办法》GB 10408.1-89 入侵探测器通用技术条件GB 10408.2-89 超声波入侵探测器GB 10408.3-89 微波入侵探测器GB 10408.4-89 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器GB 10408.5-89 被动红外入侵探测器GB 10408.6-89 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GB 10409-89 防盗保险柜GB 12662-90 爆炸物销毁器技术条件GB 12663-90 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GB 12664-90 便携式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技术条件GB 12899-91 手持式金属探测器技术条件GB 10408.7-1996 超声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GB/T 10408.8-1997 振动入侵探测器GB15207-94 视频入侵报警器GB15208-94 微剂量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GB15209-94 磁开关入侵探测器GB15210-94 通过式金属探测门通用技术条件GB/T 15211-94 报警系统环境实验GB 15407-94 遮挡式微波入侵探测器技术要求和实验方法GB/T 15408-94 报警系统电源装置、测试方法和性能规范GB/T 16571-1996 文物系统博物馆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GB/T 16572-1996 防盗报警中心控制台GB/T 16576-1996 银行营业场所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GB/T 16577-1996 报警图象信号有线传输装置GB 16796-1997 安全防范报警设备安全要求和实验方法GB/T 15412-1994 应用电视摄像机云台通用技术条件GB/T 15465-1995 微光电视摄像机总技术条件GB/T 14858-1993 黑白监视器通用技术条件报警图像信号有线传输装置国际标准规范:七.有线电视(含数字电视,电视标准,视频信号标准等)国内标准规范:GB50200-94 《有线电视和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 6510-86)《30MHZ-1GHZ声音和电视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GY/T106-92 《有线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范》GBJ120-88 《工业企业共用无线电系统设计规范》GB11442-89 《卫星电视地球接收站通用技术条件》GB7401-87 《彩色电视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GB/T 10239-2003 彩色电视广播接收机通用规范GB/T 9383-1999 声音和电视广播接收机及有关设备抗扰度限GB/T 16463-1996 广播节目声音质量主观评价方法和技术指标要求GB/T 15381-1994 会议系统电及音频的性能要求GY/T135-1998 有线电视系统物理发泡聚乙稀绝缘同轴电缆入网技术条件和测量方法GB/T 6510-1996 电视和声音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国际标准规范:八.广播(含会议,公共广播,投影仪等)国内标准规范:JG GYJ125 《厅堂扩声系统的声学特性指标要求》GB/T 4959-95 《厅堂扩声特性的测量方法》JGJ/57-2000 《剧场建筑设计规范》SJ2112-XX 《厅堂扩声系统设备互联的优选电气配接值》GB/T15381-94 《会议系统的电及其音频性能要求》GB/T14476-93 《客观评价厅堂语言可懂度的RASTI法》GBJ76-84 《厅堂混响时间测量规范》GB3241 《声和振动分析用1/1和1/3倍频程滤波器》GB3661 《测试电容传声器技术条件》GB3785 《声级计电声性能及测量方法》CYJ 《厅堂扩声系统声学特性指标》WH0301 《歌舞厅扩声系统的声学特性的测量方法》GB9003 《调音台基本特性测量方法》SS2112-82 《厅堂扩声系统设备互联的优选电气配接法》GB/T15381-94(国标报批稿)《会议系统的电及音频性能要求》GB/T15644-95 《视听系统设备互连用连接器的应用》GB/T15859-1995 《视听、视频和电视系统中设备互连的优选配接值》国际标准规范:ISO 2603 《同声传译室的一般特性和设备》ISO 4043 《同声传译室——移动式译音室的一般特性和设备》。

完整版)弱电系统规范标准

完整版)弱电系统规范标准

完整版)弱电系统规范标准弱电系统规范标准一、公用部分(如管线布置、防雷接地、室外施工、配电等)国内标准规范:XXX《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GB--94,2000年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93《电子计算机房设计规范》XXX与民用电力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9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8898-97《电网电源供电的家用和类似一般用途的电子及有关设备的安全要求》GB7450-87《电子设备雷击保护导则》GB4943-95《信息技术设备包括电气设备的安全》GB-2002《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T-2001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2001建设工程文件归档管理规范二、多个系统在一起的部分(如智能建筑设计标准等)国内标准规范:GB/T -2000《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2003《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三、特殊情况标准规范:GB-92《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及验收规范》57-2000《剧场建筑设计规范》四、消防国内标准规范:GBJ16-87(2001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98《火灾自动报警设计规范》GBJ-9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五、综合布线(含网络设备、服务器、存储)国内标准规范:GBT-T--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工程系统设计规范》GBT-T--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国际标准规范:ISO/IEC-95《信息技术互联国际标准》ISO/IEC ;1995《客户建筑物电缆通用敷设要求》ISO/IECll801客户建筑通用布线系统信息技术国际标准EN通用布线系统信息技术欧洲标准EIA/TIA568A商务楼通信建筑布线标准XXX B(电磁兼客)标准EIA/TIA569商务楼通信通道和空间标准本文介绍了一系列关于网络布线和安防的国际和国内标准规范。

在网络布线方面,国际标准包括EIA/TIA570住宅及小型商业区综合布线标准、TIA/EIA 568-B1北美综合布线标准、ISO/IEC 国际综合布线六类信道标准以及EN欧洲大楼综合布线系统标准等。

防雷检测工作细则

防雷检测工作细则

防雷检测工作细则第一章总则1.1 检测范围1.1.1 本细则适用于外部防雷装置的检测1.1.2 本细则适用于内部防雷装置的检测1.1.3 本细则适用防静电接地的检测1.1.4 本细则不适用于高压电力防雷装置的检测1.2 引用标准在本细则中引用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技术指标,并结合江门地区是多雷暴区的特点而写成本规定。

使用本规定时应掌握各被引用标准的最新版本,所有标准都会不断修改完善,以保证引用标准和使用本规定的先进性。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爆炸与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民用爆破器材工厂设计安全规范》GB50089-2007;《地下及覆土火药炸药仓库设计安全规范》GB50154-92;《烟花炮竹工厂设计安全规范》GB50161-92;《氧气站设计规范》GB50030-91;《氢氧站设计规范》GB50177-2005;《乙炔站设计规范》GB50031-91;《发生炉煤气站设计规范》GB50195-94;《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2006;《石油与石油设施雷电安全规范》GB15599-1995;《石油库设计规范》GBJ74-84;《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92(1999年版);《石油天燃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183-2004;《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3-2003;《液体石油产品静电安全规程》GB13348-1992;《石油天燃气钻井、开发、储运防火防爆安全生产管理规定》SYN5225-2005;《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GB12158-2005;《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156-2002,《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93;《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计算站场地安全要求》GB9361-88;《微波站防雷与接地设计规范》YD2011-93;《通信局(站)接地设计技术规定》YDJ26-89;《电力系统通信站防雷运行管理规定》DL548-94;《电子设备雷击保护导则》GB7450-87;《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GB/T2887-2000;《计算站场地技术条件》 GB288-89《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1-2000IEC61024-1:1990 建筑物防雷第一部分:通则IEC61312-1:1995 雷电电磁脉冲防护第一部分:通则IEC/TS61312-2:1999 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第二部分:建筑物的屏蔽、内部等电位连接和接地IEC61643-1:1998低压系统的电涌保护器第一部分:性能要求及测试方法IEC61644-21:电信网络及信号网络的浪涌保护器第1部分:性能要求及测试方法第二章防雷装置检测的基本项目和检测工作的基本程序2.1防雷装置检测的基本项目2.1.1 确定建(构)筑物的防雷类别2.1.2 接闪器的检测2.1.3 引下线的检测2.1.4 接地装置的检测2.1.5 电磁屏蔽的检测2.1.6 等电位连接的检测2.1.7 均压环的检测2.1.8 防静电接地的检测2.1.9 电涌保护器(避雷器)的检测2.1.10 其它项目的检测2.1.10.1 供电系统(低压部分)的检测2.1.10.2 玻璃幕墙的检测2.1.10.3 其它检测2.2防雷装置检测工作的基本程序2.2.1 按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要求及有关国家标准,确定被检建(构)筑物的类别。

防雷,接地。标准参照

防雷,接地。标准参照

防雷与接地系统1.1设计概述根据《电力设备过电压保护设计技术规程》中的规定,将年平均雷暴日超过40天的地区称为多雷区,而超过90天作为强雷区,此类地区的企业单位应予以重点的防护。

根据统计数据表明,珠江三角地区的年雷暴日达到了80天以上,基本上处于强雷区,因此,对于防雷不能带有任何的侥幸心理,若因雷击而导致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损失是很难用时间和金钱来弥补的,针对雷电防护的专项工程应是刻不容缓的。

雷电流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它巨大的破坏性是目前人类还无法控制的,现阶段通过人力主动化解雷电的危害也是不现实的,我们只能通过努力被动地将雷击的能量给予阻挡并将它泄放入大地,以避免所带来的灾害。

雷击和线路过电压会出现多种有害的效应,基本上会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直击雷击、感应雷击、电磁脉冲辐射、雷电过电压侵入和反击。

雷击及过电压的保护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需要根据不同的特性给予相应而全面的防护。

完备的系统防雷方案包括外部防雷和内部防雷两个方面:∙外部防雷包括避雷针、避雷带、引下线、接地极等等,其主要的功能是为了确保建筑物本体免受直击雷的侵袭,将可能击中建筑物的雷电通过避雷针、避雷带、引下线等,泄放入大地。

∙内部防雷系统是为保护建筑物内部的设备以及人员的安全而设置的。

在需要保护设备的前端安装合适的避雷器,使设备、线路与大地形成一个有条件的等电位体。

将可能进入的雷电流阻拦在外,并使内部设施所感应到的雷电流得以安全泄放入地,确保后接设备的安全。

1.2设计依据GB50169-9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057-1994(2000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YDJ 26-89:《通信局(站)接地设计暂行技术规定》;GB 7450-87:《电子设备雷击保护导则》;IEC 61643-1-1998:接至低压电力配电系统的浪涌保护器;IEC 61644-1-1999:接至电信网络的信号接口保护器;1.3抗干扰系统及其设计1. 防止静电干扰静电感应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室外高压输电线、雷电等外界电场,其二是室内环境、地板材料、整机结构等的内部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设备雷击保护导则GB 7450-87
本导则论述了电子设备防雷击保护原则,供从事电子设备设计、生产及使用人员考虑设备质量、成本、人笛安全时,将在电子设备上产生的雷电冲击限制到设备容许范围内,以达到GB3482—83《电子设备雷击试验方法》所规定的技术要求。

本导则适用于与外线相联接的电子设备的雷击保护,对雷电直击设备不能提供保护。

1 总则
1.1 名词术语
1.1.1 纵向过电压及纵向保护
纵向过电压指由于某种原因,使平衡电路上某点与地间超过容许的电压。

用来掏此种过电压的保护称纵向保护。

1.1.2 横向过电压及横向保护
横向过电压指由于某种原因,使平衡电路的线间,或不平衡电路的线与地间出现的超过[容许的电压。

用来掏此过电压的保护称横向保护。

1.1.3 内电路
指不直接联接于外线的机内侧电路,
1.1.4 粗保护
指限幅电压较高,耐流能力较大,装在靠近外线的电路点上的保护装置,如放电管等。

1.1.5 细保护
指限幅电压较低,耐流能力较弱,用于内电路保护固体元件的保护装置,如半导体二级管等。

1.2 危险源
1.2.1 直击雷
过可以引起几千伏的过电压直接加到线路装置和终端设备上,。

1.2.2 应雷
通过雷云之间或雷云对地的放电,在附近的架空线路、埋地线路、钢轨或类似导体上产生的感应过电压称感应雷。

1.2.3 地电位升
雷电流通过接地装置流入大地电位升高称电位升,会危害设备的对地绝缘。

1.3 基本的保护方法
1.3.1 规定设备的介质绝缘强度、耐流量、阻抗等,以适应所使用的环境。

1.3.2 保护元件分流(如火花间隙)或中断(如用熔丝)可能到达设备内部的冲击。

1.4 保护元件
1.4.1 带碳精板或金属电极的空气隙保护器
通常联接于每一引入线与地之间,限制出现在两极间的电压,此类元件价格低廉,但运行一段时间特别经雷击放电后,绝缘电阻会下降,需经常维护及更换。

1.4.2 气体放电管
到被保护系统可容许的范围。

可较长期工作不需要特殊的维护。

但应对气体电管作定期检查,。

三极气体入电管的横向电压小,保护效果优于二极气体放电管。

1.4.3 半导体二极管
可把外来过电压值幅低至1V,以保护设备。

器件的动作速度快,但易因过流而遭损坏。

多用于细保护电路。

1.4.4 压敏电阻
中一种其电阻值随外加电压而变化的非线性元件。

从高阻到低阻的过渡可达纳秒级,耐流能力较大,但这器件漏电会逐渐增加、极间电容较大,使用时应加以考虑。

1.4.5 熔丝
串联在每一引入线之中,当流过过载电流时熔断。

可以中断过电流以保护设备与人身安全。

1.4.6 热线圈
串联在每一引入线之中,它附有易熔易焊料,并当时间超过规定值的弱电流潜入时熔动,用以切断电路,或同时将线路接地。

1.4.7 其他保护元件
对设备遭受过电压能起保护作用的元器件及装置,如排流线圈、隔离变压器等,可视不同设备而选用。

1.5 使用保护元件存在和带来的不利因素
1.5.1 残压——包括未使用权保护元件动作的过电压,保护元件动作前的瞬变,保护元件动作后的端电压,保护元件动作引起的电路瞬变等。

1.3条的保护应包括这一因素。

1.5.2 横向电压——两线放电管动作不一致会产生横向电压。

当被保护设备阻抗较低时,其值往往可达到纵向过电压的幅值和维持同样的时间。

1.3条的保护应包括这一因素。

1.5.3 对电路正常工作的影响——若电路正常工作电平和保护元件限幅电压之间“隔离”不够,则可能影响电路的正常工作。

1.5.4 转移效应——保护元件虽然保护了设备的某一部分,但对设备的另一部分可能丧失保护或甚至造成更大危险。

例如,熔丝熔断,会导致熔丝线路侧的过电压升高;放电管放电短路造成部分电路过流等。

1.5.5 在多级保护中,后级保护元件运用可能影响到前级保护元件的动作,损坏耐流能力弱的保护元件,或造成保护级之间的电路过流。

1.5.6 保护元件动作过程中可引起温升。

1.5.7 保护元件动作可造成信号暂时或永久性中断。

1.5.8 可能增加维护工作量及影响电路的正常测试。

1.6 危险估计
1.6.1 设备受雷电影响程度的估计
设备受雷电影响的程度与设备上出现过电压的幅度及其概率、网络结构、设备抗过电压能力,保护元件、接地等有关。

1.6.2 环境条件的估计
雷电活动频繁及大地电阻率高的地区的设备,容易受直击雷和邻近雷击所破坏。

周围埋地金属物如水管、电缆铠装及屏蔽,可以降低雷击在线路上引起的感应过电压。

一般可把使用环境划分为非暴露和暴露两大类:
非暴露环境——指城市中心和低雷暴活动的地区,其间极少出现超过保护元件残压的过电压;
暴露环境——指除以上列出外的所有其他环境,也包括必须采用一切有效保护措施,才能有满意效果的特殊暴露环境。

1.6.3 工作状态影响的估计
某些设备的内部接线是时刻变化着的,此时,保护设计不能孤立地局限于设备的一种工作状态,应考虑到设备工作状态变化(内部接线变化引起,台通信用的交换机)时雷电冲击产生的影响和受到破坏可能更大。

否则,一旦发生故障,设备性能受到的破坏或波及范围将太到更加严重的程度。

2 保护设计
2.1 确定耐冲击等级
即应对受保护设备耐过电压能力加以分级。

可能规定两级:
a.仅仅发生在局部上的轻微故障;
b.严重击穿、熔化、功能故障应尽量予以避免。

不应因一个保护元件的损坏,继而导致严重故障的发生。

2.2 设备外部的保护
可以采取某些附加措施,达到下列目的:
a.中断或降低过电流;
b.降低过电压;
c.例如,为了保护通信设备可在线路和设备之间,最好是在MDF(总配线架)的线路侧接保护元件。

既避免MDF至设备间的电路过渡,还可使MDF在发生1.5.4款所述的转移效应时不受到损害。

2.3 耐压水平
直接联于线路的变压器(如,设备输入或输出的匹配变压器、电源进线的电源变压器)、线路滤波器中的元器件应有不导致绝缘击穿的最低耐压。

对于变压器,指初次级之间、端子与地及端子之间的耐压。

对于滤波器的电感元件,指线圈端子对地的耐压,电容器指端子间的耐压。

端子对地和变压器初次级间的耐压,是用以防纵向过电压,端子间的耐压水平是用以防横向过电压。

在确定设备耐压水平时,应结合保护措施一起考虑。

最低的耐压水平应能经受暴露环境并接有保护元件时所存在的残压的冲击作用。

2.4 设备内部的保护
可能通过在电路串联或并接保护元件,收到断开或短路过电压源的效果。

常用1.1.4和1.1.5款的粗保护和细保护限制过电压。

图1示出常用粗保护的设置,表1、表2为常用的粗、细保护电路。

应正确设计保护电路,合理选择保护器件及安装位置。

注意不要使用多余的保护器件,否则不仅不经济,而且还会显著恶化设备的特性功能,降低运行的可靠性。

3 其他措施
3.1 利用及增大电流负反馈,可以限制晶体管上的过流,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晶体管所承受的过电压冲击。

3.2 装有滤波器的电子设备,可在不影响电路正常工作条件下尽量提高高通滤波的截频,或尽量降低低通滤波器的截频,增大阻带衰耗,以减少进入内电路的冲击能量。

3.3 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条件下,电路中可串入限流电阻,以限制其过流。

粗、细保护比较靠近时,限流电阻还可使粗保护的动作不受细保护的影响。

3.4 任何保护元件,均应尽可能缩短引线,直接装于需要保护的电路点上。

3.5 在易受雷电冲击的电路中,不能使用金属膜电阻,因为它的耐冲击能力差。

3.6 印制电路板中可能出现过电压的导线间绝缘强度,应满足冲击耐压要求。

3.7 用于线路放大以及其他可能承受冲击的晶体管,应进行耐冲击筛选。

3.8 应选用动态电阻小的半导体二极管作保护元件。

3.9 设备应有良好的保护接地,并定期检查,以养活地电位升的影响。

(菌1、表1、表2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