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杨梅》(教案) (S版四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萧山杨梅教学设计

萧山杨梅教学设计

萧山杨梅教学设计18、《萧山杨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8《萧山杨梅》。

这就是一篇四书课文,谈的就是作者由萧山杨梅回忆起他小学时代的一位语文老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关心、爱惜学生的事,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诚挚想念之情。

新课程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在学生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同时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以此来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

上课伊始,我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再运用品读感悟的方法,让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来理解课文内容,最后进行总结归纳。

本课力求营造一个自学思考和平等对话的良好氛围,发展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学目标:1、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金老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请吃杨梅这两件事,体会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师生互爱之情。

1、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从读中体会课文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师生和睦之情。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师生互爱之情。

介绍课文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关键词语在表情言之有物方面的促进作用。

教学方法:“重体验,扬个性”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准备工作:课件一、谈话导入,激趣引题。

1、听闻我们班的同学都很精明,很快乐动脑筋,今天老师增添个谜语,看看谁最聪明?能够最快猜出来。

(出具谜语)(表彰)2、你们吃过杨梅吗?这的味道怎样?颜色呢?3、我想要,这些杨梅你们可能将没吃过,(出具杨梅图观赏)这就是浙江最正数盛誉的特产,萧山杨梅,看见这些杨梅你们想要喝吗?(想要)可以存有一个人却与你们不一样,他看见萧山杨梅却想起了一位曾经教导过他的老师,下面我们一起自学课文,恳请同学们翻阅89页,齐读一次课题。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恳请同学们民主自由念课文,期望同学们能够把字音读准,再看一看课文主要写下了什么?2、学生读文,师巡视。

S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萧山杨梅》教案

S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萧山杨梅》教案

S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萧山杨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S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萧山杨梅》一文。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阅读理解文章,学习生词,理解句子,分析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进行相应的口语交际和写作练习。

具体章节:第四单元,第15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萧山杨梅的特点及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作者对萧山杨梅的喜爱之情,以及文章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生字卡片、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杨梅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杨梅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 学习生字词: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本课生字词,并进行讲解。

4. 理解课文: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5. 分析文章结构: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结构,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6. 口语交际: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家乡的特产,并进行口语表达。

7. 写作练习:让学生借鉴课文写作方法,写一篇介绍家乡特产的短文。

六、板书设计1. 《萧山杨梅》2. 生字词:萧、山、杨、梅、形、色、味、美等。

3. 课文结构:总分总4. 写作手法:借物抒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家乡的特产”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答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给予相应评价。

2. 课后练习:抄写本课生字词,并组词造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了解家乡的特产,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3. 教学过程的安排4. 口语交际和写作练习的设计5. 作业设计及课后反思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 知识与技能目标:明确本节课需要学生掌握的生字词、课文内容等基本知识。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18《萧山杨梅》语文S版 (1)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18《萧山杨梅》语文S版 (1)

《萧山杨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师生互爱之情。

3.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

4.会认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掌握“杭州、咖啡、书籍、兼管”等词语。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师生互爱之情。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你最喜欢的水果是什么?你有看到一种水果就会想起一个人或一件事的经历吗?2.生自由谈话3.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有没有和你类似的经历。

4.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1.简单介绍本文主人公——袁鹰。

他成长为作家,和他酷爱文学,从小大量阅读课外书有密切关系。

介绍“萧山杨梅”2.借助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

3.理解词语:遨游:漫游,游历。

领略: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

惬意:满意,称心,舒服。

沧桑:沧海桑田的略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4.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三、观看插图,说说课文写了哪两件事1、注重鼓励我们课外阅读。

2、整理图书吃杨梅。

四、指导书写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观察生字字形,记忆字形:“遨”:敖+走之旁“兼”:笔画记忆“初”:衣补旁3.指导书写:“籍”:上下结构,左下“耒”,右下“昔”“兼”:笔顺是先写两竖再写撇捺。

“初”注意部首“沧”最后两笔是横折勾,竖弯勾五、作业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

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听写词语2.出示杨梅图。

杨梅大家都吃过。

“在众多的杭州水果中,我常常想到萧山杨梅。

”板书:萧山杨梅]齐读课题“常常”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经常、时常这是为什么呢?打开书自读第一自然段——带来一丝温暖,想起一位老师。

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作者四年级时的语文金老师。

二、学文1.默读课文,回忆课文主要写了金老师的哪些事?[板书:鼓励课外阅读;整理图书吃杨梅]2.自读第二自然段。

语文S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萧山杨梅》教案

语文S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萧山杨梅》教案

语文S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萧山杨梅》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杨梅的特点、产地和传说故事;2.识读并掌握生字词“直率”、“珍馐”和“板桥”;3.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品味,感受文章中的情感和意境;4.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杨梅的特点、产地和传说故事;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品味,感受文章中的情感和意境。

三、教学过程1.课前导入教师可以放一些成熟的杨梅,让学生品尝和观察,引导学生讨论杨梅的特点和营养价值。

可以问:1.杨梅的形状和颜色是什么样的?2.杨梅有什么味道?3.杨梅的营养价值有哪些?2.阅读课文让学生读一遍课文《萧山杨梅》。

然后教师可以用自己的话简要讲述杨梅的特点、产地和传说故事,并可配合幻灯片或大图,让学生更加形象地认识这些。

3.课文理解和语言表达•让学生阅读第一段并回答问题:1.“怀终始种桃杏,腰间一枝骄翠”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2.哪些人喜欢杨梅?•让学生阅读第二段并回答问题:1.什么是杨梅国标?2.杨梅为什么要按照国标分类?•让学生阅读第三段并回答问题:1.“生风雅”的杨梅是如何制成的?2.杨梅送礼要注意什么?•让学生阅读第四段并回答问题:1.为什么杨梅会有“美丽的传说”?2.你对杨梅之父龙德清的评价是什么?•让学生回顾全文并提出问题:1.你对杨梅有哪些新的认识?2.你认为杨梅和其他水果有什么不同?4.练习生字词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直率”、“珍馐”和“板桥”,请他们尝试拼读和认识其含义。

可以使用下面的提示:•直率:诚实坦率,不阴险假意。

•珍馐:珍贵的美食。

•板桥:古时用木头或竹子制成的桥。

5.语文创作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杨梅为主题写一篇小作文,可供学生参考的写作思路有:•描述杨梅的特点和味道。

•讲一个与杨梅有关的有趣故事。

•畅想杨梅的未来,想象自己成为杨梅的“辅助员”。

6.课堂小结教师可以以口头或书面形式总结一下今天所学的知识,并利用教学资源回答学生的疑惑和提出改进建议。

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8、《萧山的杨梅》教案

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8、《萧山的杨梅》教案

瓦金完小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8、萧山杨梅》教案(s版下册18课)备课教师杜文钧执教教师杜文钧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杭、咖、啡”等5个会认字,“阅、籍、兼”等8个会写字。

掌握“咖啡、书籍、兼管、蝉鸣、宝库、沧桑”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师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师生情。

2、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师生情。

主要教法读思议品诵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执教时间:2016 年月日节教学要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新知探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用时:5分钟)1.导入:同学们,你们吃过杨梅吗?今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去看看萧山的杨梅吧。

板书课题。

2.引导交流作者和杨梅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时:15分钟)1.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组织小组讨论:课文主要写的是谁?他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初步印象?3.组织全班交流。

1.齐读课题。

2.自由交流作者和杨梅的资料。

1.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3.全班交流。

(1)要注意“沧桑”是平舌音,“初”字是衣字旁。

(2)新词理解。

遨游:漫游,游历。

领略: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用时:15分钟)1.引导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金老师的哪两件事。

2.组织小组合作交流。

3.组织全班交流。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5.组织展示读。

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

惬意:满意,称心,舒服。

沧桑: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3)交流文中金老师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达标检测:1.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课文18《萧山杨梅》语文S版 (1)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课文18《萧山杨梅》语文S版 (1)

《萧山杨梅》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教学内容语文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萧山杨梅》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作家袁鹰回忆他小学时代的一位语文老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关心、爱护学生的事,表达了他对老师的怀念、感激之情。

全文共有八个自然段。

作者由萧山杨梅引起对小学时代一位语文老师——金老师的回忆。

首先回忆金老师的外貌,再回忆金老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事——他很注重鼓励我们课外阅读和他请“我们”吃萧山杨梅,感谢“我们”帮他整理图书这两件事。

文中配有两幅插图,分别对应作者回忆的两件事。

课文字里行间流露着师生之情,通过对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深入探究课文内涵,体会作者情感,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文中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熟读课文,感受作者对金老师的感激、怀念之情。

教学准备简单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18萧山杨梅,齐读课题。

(板书18萧山杨梅)“萧山”是杭州的一个地方,杨梅是什么,谁知道?根据课题,请你猜一猜,课文是写物、写事、写景、还是写人?【设计意图】:理解课题,并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猜课文的内容是写什么的,激发学生读文学文的兴趣,从而主动学习探究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课文到底写什么。

请同学们打开书大声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理解生词,不能理解的词圈上,一会交流。

1.初读了课文后,知道课文是写什么的?写的是谁?(板书金老师)这是一篇借物写人的文章,作者借萧山杨梅回忆了小学时代的语文老师——金老师。

2.文中的生字认得怎么样?考考你!(出示生字)3.这些生词谁来读读?(出示生词)这些词你有不理解的吗?文中还有那些词不理解?我们在学文中继续理解。

【设计意图】:放手给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养成自己学习文中生字、生词的习惯。

训练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四年级语文《萧山杨梅》的教案

四年级语文《萧山杨梅》的教案

四年级语文《萧山杨梅》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萧山杨梅》,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了解杨梅的生长过程。

(2)学会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2)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

难点:学会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准备:1. 课件、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

2. 杨梅果实、树叶等实物。

3. 课文朗读录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出示杨梅果实、树叶等实物,引导学生观察。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杨梅的了解。

(3)简介课文《萧山杨梅》的内容。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

(3)学生跟读课文录音,感受语音语调。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

(3)学生运用生字词造句。

4. 理解课文:(1)学生讲述课文大意。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5. 总结与拓展:(1)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2)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布置作业。

五、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

2. 家庭作业:观察杨梅的生长过程,下节课分享。

3. 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态度等方面,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生字词的掌握情况、造句的准确性以及预习作业的完成情况等。

3. 单元测试评价:在单元学习结束后,进行一次测试,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生字词的运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八、教学拓展活动:组织一次实地考察活动,带领学生去杨梅园观察杨梅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杨梅的采摘过程,增加对杨梅的了解。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课文18《萧山杨梅》语文S版 (2)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课文18《萧山杨梅》语文S版 (2)

18《萧山杨梅》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萧山杨梅》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作家袁鹰回忆他小学时代的一位语文老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关心、爱护学生的事,表达了他对老师的怀念、感激之情。

全文共有八个自然段。

作者由萧山杨梅引起对小学时代一位语文老师——金老师的回忆。

首先回忆金老师的外貌,再回忆金老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事——他很注重鼓励我们课外阅读和他请“我们”吃萧山杨梅,感谢“我们”帮他整理图书这两件事。

课文字里行间流露着师生之情,通过对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深入探究课文内涵,体会作者情感,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目标:1.通过重点词句的品读,体会师生之情。

2.总结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金老师的感激怀念之情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字里行间流露的师生互爱之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萧山杨梅》,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检测字词掌握情况。

出示:我会读:遨游兼管书籍沧桑咖啡惬意尽钱买尽量吃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金老师的哪两件事?(1)金老师鼓励我们课外阅读。

(2)我和另一位同学帮助金老师整理图书,金老师请我们吃杨梅。

2、请同学们一块读读这两件事。

3、填空:课文主要讲了我上的时候,金老师和让我与另一位同学帮助他整理图书后这两件事。

同学们,在这两件事中,哪一件事把金老师和萧山杨梅联系在一起?(我和另一位同学帮助金老师整理图书,金老师请我们吃杨梅。

)三、合作学习:品尝杨梅的甜蜜,感受老师的关爱。

1、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5、6、7自然段,首先请齐读合作学习小提示:①、自由朗读5至7自然段并思考:金老师为什么请我们吃杨梅?为什么“萧山杨梅,我们在杭州时年年都吃,唯有这一次吃得最开心,最惬意。

”?②选择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同学听。

比一比谁读得好。

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2、生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了解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萧山杨梅》(教案) (S版四年级下册)
一、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描述了故乡杨梅树的美丽和杨梅果的可爱,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课文篇幅短小,层次清楚。

作者按杨梅的生长过程特点,由整体到部分,由表及里的顺序进行叙述,语言十分精练、简洁,朴实、亲切。

作者采用拟人手法及细腻的描写手法,使读者对杨梅产生了如见其形、如观其色、如品其味的感觉。

选编这篇课文是学习作者通过“眼看、手摸、嘴尝”进行观察的方法,体会作者抓住特点,通过优美的语言文字表达对故乡杨梅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是理解、体会杨梅的可爱,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喜爱故乡杨梅之情。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狭长、桂圆、柔软、平滑、嘴唇、汁水、甜津津、豆腐、虽然、酸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通过感情朗读、背诵,体会作者爱故乡,爱杨梅的情感,积累语言。

4.学习按一定顺序、抓特点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三、教学建议
1.有条件的地方,让学生把杨梅带到课堂上来。

边观察实物,边上课。

如果没有,可用图片代替。

2.这篇课文篇幅短小,层次清楚。

教师可在学生预习和初读课文之后,检查自学生字的情况,还可让他们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杨梅的可爱的。

3.课文讲杨梅可爱的部分是教学的重点。

要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了解每个自然段分别说了什么,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还要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可爱”这个意思,抓住杨梅形状、颜色、味道等特点写具体的,从而了解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要使学生懂得,这篇文章之所以写得亲切、朴实、感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对杨梅留心观察,不仅观察了事物的静态,而且留心事物的发展变化;不仅用眼看、用手摸,而且用嘴品尝了;不仅有对景物的描述,而且表达了内心的感受。

4.这篇课文语言文字非常优美、简洁,适合有感情地朗读与背诵。

教师要注重以读为本,采用各种读的方式读出作者喜爱杨梅的情感。

如,美读第二自然段,采用删词、换词法体会句子的优美。

可启发学生对最后一段质疑、讨论,从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如,“为什么要写小时候因吃杨梅,牙齿被酸倒的事?”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练习朗读。

5.本课中的生字,注意引导学生读准翘舌音:“吮、触、唇、汁”。

“刺”,左半边是“”,不要写成“束”。

“唇”与“晨”区别字形。

6.举行“我爱家乡特产”演讲会,最好带特产来,吃的、用的、观赏的都可以。

边观察实物边说特点,同学们评议、补充。

然后用一两段话写下来。

四、参考资料
王鲁彦(1901—1944)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

笔名鲁彦。

浙江省宁波市人。

因家贫,高小未毕业即辍学。

16岁到上海当学徒。

后去北京加入蔡元培、李大钊等创办的工读互助团,并在北京大学旁听。

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走上了文学道路,加入文学研究会和世界语学会。

抗战爆发后,携家离沪内迁抵达长沙、武汉。

先后在田汉主持的《抗战日报》副刊和郭沫若领导的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工作。

1938年10月,抵桂林,参加筹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任该会主席。

在桂林期间,创作了一批作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春节》(一至七章),中篇小说《胡蒲妙计收伪军》,短篇小说《我们的喇叭》《杨连副》《千家村》《炮火下的孩子》《陈老奶》,散文随笔《火的记忆》《新的枝叶》等。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