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粗铜质量的控制与验收

合集下载

各类铜材验收标准-2020

各类铜材验收标准-2020
6.0 抽样方法
1、定尺坯料按《C=0选样计划》要求,主要尺寸及重要缺陷按AQL=1.0,外观及其他尺寸按AQL=2.5(说明:主要尺寸指螺纹及图纸上注有三角符号的尺寸;若SIP卡有规定则按SIP卡的要求执行;若产品由于尺寸、形状不可直接测量时,可要求供应商提供毛坯或材料进行检验或到供应商现场进行材料抽样检验);
6、各类铜材每批截取2件作光谱分析,有硬度要求的则用该两件同时做硬度检测。
7.0检验方法
1、尺寸检验:用游标卡尺、卷尺、壁厚千分尺等;
2、外观检查:目测,手检;
3、材质的检验采用光谱仪、硬度用布洛维硬度仪检测。
8.0定尺坯料必须选用图纸规定的材料,若未达到要求而需我方作工艺补救或进行外观筛选处理的,外协单位必须支付我方耗用的人工费用。
1.0 目的
为确保外购、外协材料和定尺购回的坯料能满足本司的质量要求,规范和方便品检员的现场作业。
2.0范围
适用于各种管材、板材、棒材、铜锭及定尺坯料。
3.0技术要求
1、尺寸按《金属原材料明细表》提供验收规格;
2、管材不应有严重弯曲(其允许的弯曲度在不影响后继加工之产品质量为准);
3、管材长度规定:≥3米,≤5米(特定要求除外);
2、各类铜材的尺寸及外观抽样(H62~H70)管材按每批材料进货的重量计算,抽取数量及数量及合格质量水平应符合下表规定:
重量
(吨)
样本
样本大小
累计样本大小
直径、壁厚
长度、外观
合格判定
不合格判定
合格
不合格
≤5
第一
第二
10
10
10
20
0
1
2
2
0
1
2
2

铜制件检验和试验控制程序

铜制件检验和试验控制程序

铜制件检验和试验控制程序1 目的对产品检验和试验过程实施控制,防止不合格品转序或出厂,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规定要求。

2 范围本程序规定了产品检验和试验过程控制的方法、内容和要求。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各分厂产品形成过程检验、试验的管理。

3 职责分厂质量检验部门负责产品检验和试验的管理。

分厂技术管理、采购供应、质量管理等部门协同搞好产品检验、试验工作。

4 控制要求4.1 检验和试验的策划4.1.1 技术管理部门编制的工艺文件、检验规程(或作业指导书),应明确规定:a)检验工序或检验点的设置;b)检验、试验项目、手段和方法;c)检验、试验的类型(如全数检验或抽样检验),如采用抽样检验,则应规定抽样方案;d)检验、试验的执行人员;e)接收或拒收的准则等。

4.1.2 质量检验部门应依据4.1.1要求进行策划,做好检验、试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主要有:a)配置检验、试验用设备、仪器、计量器具;b)对检验人员进行配置、培训和考核;c)检验、试验工作场所;d)检验印章及其他标识;e)检验、试验用各种记录表格;f)必要时,编制检验、试验操作规程。

4.1.3 技术副厂长(总工程师)负责组织协调检验、试验策划工作,厂长和生产副厂长应按策划需要配置资源。

4.2 进货检验和试验4.2.1 外购器材进厂,由采购供应部门供应人员核实后,暂存在待验库或放置在待验区,作出标识,填写报检单,连同器材合格证明文件交质量检验部门。

4.2.2 质量检验部门检验人员接到报检单后,按照检验规程、验收标准对器材进行检验或试验,作出判定,填写质量证明文件。

4.2.3 库房保管人员凭检验人员开具的合格证明文件,清点数量,办理入库手续。

4.2.4 不合格的器材,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规定处置。

4.2.5 当本厂不具备检测手段时,质量检验部门应做好抽样、封样工作,委托外单位进行检测,作出判定后,按4.2.3和4.2.4实施。

4.2.6 紧急放行4.2.6.1 因生产急需,但检验、试验尚未作出结论的器材,由采购供应部门提出申请,技术管理部门签署意见,技术副厂长(总工程师)批准后,才能投入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有色金属行业标准-粗铜

中华人民共和国有色金属行业标准-粗铜

中华人民共和国有色金属行业标准-粗铜该标准涵盖了粗铜产品的外观、物理性能和化学成分等主要要素。


面将介绍一些该标准的主要内容:
1.外观质量要求:标准对粗铜产品的外观质量进行了详细规定,包括
表面是否光洁、是否有明显的氧化层、是否具有裂纹或破损等。

2.物理性能要求:标准要求粗铜产品具有一定的物理性能,包括密度、导电性能、导热性能等。

这些要求是根据粗铜产品在实际应用中的需求而
制定的。

3.化学成分要求:标准对粗铜产品的化学成分进行了严格的控制。


要包括铜含量、杂质元素含量、氧含量等。

这些要求是为了保证粗铜产品
在规定的应用领域中达到预期的性能。

4.检验方法:标准对粗铜产品的检验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包括外
观检验、物理性能测试、化学成分分析等。

这些检验方法是为了确保粗铜
产品能够符合标准要求。

5.技术指标:标准对粗铜产品的技术指标进行了明确规定。

包括粗铜
产品的尺寸、重量、包装要求等。

这些指标是为了保证粗铜产品在运输和
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和方便。

铜材进厂验收规范

铜材进厂验收规范

铜材进厂验收规范
1 验收程序
1.1 合格入库
1.1.1 铜材进厂,由进货人员填写《入库检验单》并通知质量部进货检验员按本规范定项目逐项检验,结果记录于《铜材进厂检验记录》上。

1.1.2 检验合格后,质检员在《入库检验单》上签字,库管员凭质检员签字后的《入库检验单》验收入库,并在《入库检验单》上签字。

1.1.3 《入库检验单》分存于办公室(采购进货人员)、质量部、库管员处各1份。

《铜材进厂检验记录》由质量部保存。

1.2 不合格处理
质检员检验不合格,立即将签字后的《铜材进厂检验记录》、《入库检验单》随铜材一起返回给进货人,由进货人负责与供方联系处理事宜。

2 检验规则
2.1 检验方式:全检和抽检。

2.2 抽检办法:批数量在100支及以下时抽检1支,批数量在100支以上时抽检5支。

2.3 合格判定:进厂检验时有任一项不合格时,则视该批产品不合格。

3 检验项目及要求
3.1 产品名称、重量、件数是否与采购单相符;
3.2 外观质量检查:铜材表面应无损伤、起皮、裂纹等缺陷;
3.3 尺寸规格的检查:尺寸符合采购单要求(可接受的偏差范围见表1、2)。

表1 铜母线厚度偏差范围
表2 铜母线宽度偏差范围
3.490°折弯试验抽查:铜材的宽边弯曲90°,折弯处无裂纹。

4 检验记录
检验记录见SFE/B-7.4-12《铜材进厂检验记录》。

粗铜炉工艺质量管理情况

粗铜炉工艺质量管理情况

冰铜吹炼的基本原理:
冰铜的主要成份为Cu2S和FeS,这两种硫化物 在吹炼氧化气氛中,由于Fe对O的亲合能力大,而 Cu对S的亲和能力比Fe对S的亲合能力大,所以在 氧化过程中冰铜中的FeS先被氧化成FeO与加入的 石英造渣除去。即吹炼第一阶段为FeS的氧化造渣, 即造渣期。 在造渣期冰铜中的FeS不断氧化造渣,Cu2S的 氧化趋势增大,但在高温下(1150℃~1300℃)有 FeS存在时,会把氧化产出的铜重新转变为Cu2S, 所以在造渣期,只要有FeS还未氧化完,Cu2S便会 保留在冰铜中,待FeS氧化造渣完后,才转入Cu2S 氧化的造铜期。
吹炼炉工序关键参数
1、入炉物料中石英的配入比例 合适的石英配入比例有利于减少造渣的绝对量 进而减少Cu随渣的损失;渣含SiO2的降低有利减轻 渣对耐火材料的腐蚀;精确的配入量也有利于较少 造渣次数,缩短吹炼炉炉时。 2、粗铜含铜、粗铜含砷、吹炼渣含铜: 粗铜含Cu≥95%、粗铜含As≤1.5% 吹炼渣含Cu ≤10%
吹炼炉工序关键参数控制
3、吹炼渣含铜:
①控制富冰铜中Fe含量,减少吹炼渣的绝对 量。 ②精确掌握造渣过程中石英加入的准确度。 ③放渣过程中,放渣口开口应逐层降低并严 格坚持浅、宽、平原则。
四、工艺质量管理制度
1、组织职责 2、工艺规程、岗位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 3、工艺变更 4、生产过程工艺管理 5、工艺事故的管理 6、工艺质量记录管理
工艺变更
3.1 工艺变更范围包括:生产能力变更,管线的改动,主要操 作方法改变,工艺参数改变,指标测试手段改变,控制方案 的改变以及生产原料的改变等。 3.2 工艺变更程序 3.2.1进行工艺变更时,需由工段提出详细工艺方案,(必要时 须有物料衡算和工艺流程图),以书面形式报生产科,并填 写工艺变更审批单。 3.2.2生产科接到工艺变更报告后,组织工段进行可行性分析和 验证,并根据验证报告报生产厂长审批。 3.2.3工艺变更后,由生产科负责对有关技术标准及时进行修订。 3.2.4对重大工艺变更,直接由分厂生产科制定技术方案,报公 司科技主管部门批准后组织实施。

铜管质量的检验

铜管质量的检验

铜管质量的检验铜管是一种常用于工业和建筑领域的重要材料,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使用效果和安全性。

为了确保铜管的质量达到标准要求,需要进行严格和全面的检验。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铜管质量检验方法和标准,以及其中一些关键因素的注意事项。

一、外观质量检验外观质量是铜管的最基本指标之一,其主要目的是检查铜管表面是否存在缺陷、氧化和污染等问题。

外观质量的检验可以通过肉眼观察和手触来完成。

具体的检查项目包括:1. 表面平整度:使用直尺或手感来检查铜管的表面平整程度,是否存在凹凸不平或明显的磨损。

2. 表面色泽:观察铜管的表面颜色是否均匀,有无氧化或变色现象。

3. 垢物和污染:检查铜管表面是否有灰尘、油污或其他污染物。

可以使用干净的布或无纺布蘸取清水擦拭,在光线下仔细观察。

4. 缺陷和裂纹:使用肉眼观察或放大镜来检查铜管表面是否有明显的裂纹、孔洞或凹陷等。

5. 尺寸和形状:使用量具来测量铜管的内径、外径、长度和壁厚等尺寸参数,与标准要求进行比较。

二、化学成分检验铜管的化学成分直接关系到其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

化学成分的检验是通过化学分析和光谱分析方法来进行的。

常见的化学成分检验项目有:1. 铜含量:使用化学分析方法来测定铜管中的铜含量,通常以质量分数或原子百分比的形式表述。

2. 合金元素含量:除了铜之外,铜管中常常含有其他的合金元素,如锌、锡、铅等。

使用光谱分析方法来测定这些合金元素的含量。

3. 杂质含量:对铜管中的杂质进行化学分析,如铁、铝、镍等,以了解铜管的纯度。

三、力学性能检验力学性能检验是指对铜管的抗拉强度、延伸率、硬度等力学性能指标进行测定和评估。

这些指标与铜管的使用环境和承载能力密切相关。

常见的力学性能检验项目包括:1. 抗拉强度:使用拉伸试验机对铜管进行拉伸试验,测定其最大抗拉力,以评估其抗拉强度。

2. 延伸率:在拉伸试验中,测定铜管的断裂前和断裂后的长度差值,计算出延伸率,以评估材料的延展性。

3. 硬度:使用硬度计或洛氏硬度试验机测量铜管的硬度值,以了解其硬度和耐磨性。

铜板原材料检验规范

铜板原材料检验规范

铜板原材料检验规范
1 目的
通过对铜板原材料的检验确保本厂生产的产品符合生产工艺及客户的质量技术要求。

2 范围
适用于本厂生产用的所有铜板类原材料。

3 验收规则
3.1铜板类的质量由供方技术部门检查和验收。

3.2 供方必须保证交货的铜板符合有关规定,并出具理化检测报告单,本厂将按批次选取样块,送理化室进行复查。

3.3 铜板到厂应附有证明该批铜板符合标准要求和订货合同的质量证明书。

4 外观质量
铜板的表面应清洁,不应有起刺、氧化铜等缺陷。

不应有分层、裂缝、起皮、夹杂和绿锈,但许可有轻微的、局部的、不使板厚超出其允许偏差的划伤、斑点、凹坑、压入物、辊印和修理痕迹等缺陷。

轻微的氧化色、发暗和轻微局部的油迹、水迹,不作为缺陷依据。

板材应平直,但允许有轻微的波浪。

板材的边应切直,无裂边、卷边,允许有轻微的毛刺。

5 尺寸要求
参照铜板类尺寸偏差标准。

6 附表。

有色金属质量问题排查与处理

有色金属质量问题排查与处理

有色金属质量问题排查与处理一、引言有色金属在现代工业中举足轻重,广泛应用于建筑、电子、航空等领域。

然而,由于制造过程中的瑕疵或其他原因,有色金属产品可能出现质量问题。

本文将探讨有色金属质量问题的排查与处理方法,以确保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二、质量问题的排查1. 规范要求在开始排查有色金属质量问题之前,首先要明确相关的规范要求。

规范文件要包括有色金属产品的标准、参数、测试方法等内容,以便于对产品进行准确的评估。

2. 借助检测设备使用各种专业的检测设备,如智能金相显微镜、化学成分分析仪等,对有色金属产品进行全面的测试。

通过检测设备可以准确地检测出产品的缺陷、杂质等问题,并为问题的分析和处理提供依据。

3. 严格的实施过程控制有色金属制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执行标准化的程序和工艺要求。

通过对制造过程的实时监控和控制,及时发现潜在的质量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三、质量问题的处理1. 问题分析对于发现的质量问题,首先需要进行详细的问题分析。

分析包括问题的性质、原因以及可能的影响范围等。

通过问题分析,可以找到问题的根源,为后续的处理提供指导。

2. 制定纠正措施根据问题分析的结果,制定相应的纠正措施。

纠正措施可能包括调整制造工艺、更换原材料、改进设备等。

确保纠正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以及对产品质量和客户需求的满足度。

3. 实施措施和验证结果将制定的纠正措施付诸实施,并对结果进行验证。

通过再次的产品测试和检测,确保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并达到预期效果。

四、预防措施除了及时排查和处理有色金属质量问题外,预防措施也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预防措施:1. 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检查、检测、记录和追溯等环节。

2. 培训员工,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和工艺技能。

3. 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确保原材料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 定期进行设备维护和故障排除,确保设备能够正常运行。

5. 建立质量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和处理客户的投诉和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粗铜质量的控制与验收
2012/9/5 8:09 方健康点击:23 【字体: 大中小】粗铜是铜冶炼过程中的中间产品,现国内有的工厂直接进入火法精炼炉,产出阳极铜,为电解精炼备料;有的工厂则浇铸成一定规格的粗铜锭,以便运输和销售。

做好粗铜质量验收工作。

关系着公司粗铜产品的质量信誉,同时也关系着公司的生存发展。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只有提高产品的质量信誉,用产品质量来赢得顾客,赢得市场,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下面结合粗铜入库验收工作,从冶炼企业的实际出发,对粗铜质量的控制与验收的要点进行分析总结,供大家分享,一起探索,把粗铜质量的控制与验收工作持续向前推进。

1、外观质量。

粗铜外表不得有杂质,必须清理干净。

造成粗铜表面有杂质的因素主要是石灰,浮渣,泥土及灰尘。

(1)、石灰
粗铜表面的石灰主要来自铜模的冷却石灰水,常见于铜锭底部及侧面。

多是由于刷模过多造成。

使用中应控制石灰水的浓度及用量。

对于粗铜的快速冷却,要尽量使用清水,避免用石灰水直接泼洒在铜锭表面。

有时粗铜表面的灰状物质还可能来自冷却用的污水,其中还包括二次循环用水,二次循环用水在炙热铜锭烘烤下所含的杂质呈现结晶固化,附着在粗铜表面呈灰白状。

污水在铜锭快速冷却中对外观污染也是显而易见的。

(2)、浮渣
浮渣通常附着在铜锭的表面,过多的浮渣不仅会造成铜锭品质不合格,还会降低铜锭的品位,是影响粗铜品质的重要因素。

产生的原因多是由于浇铸时粗铜包子内的氧化渣流入铜模,没有清除干净所致。

刚出炉放到粗铜包子的熔融铜适当摆放片刻,待覆盖粗铜包子表面的氧化渣稍凝固后浇铸,可起到减少氧化渣流入铜模的作用。

(3)、泥土及灰尘
泥土主要是修复铜模的原料所致,灰尘来自存放铜锭的场地不干净及周围环境飘逸的灰尘。

浇铸前认真对铜模进行清扫待用,对于损坏的铜模及时更换,保持铜锭存放场地的整洁。

二、内部质量。

铜锭浇铸时,由于封堵包嘴的冷渣及其它物料掉入铜模,如不及时清除,会造成铜锭内部夹渣,是影响粗铜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铜锭浇铸时,由于块状炉渣及其它物料掉入铜模没有清除干净的,应由现场操作人员作标记,杜绝入库。

用冷渣块来封堵包嘴,应融合稳固,防止浇铸时下滑,落入铜模。

三、泡铜及油花铜的质量验收。

泡铜及油花铜的表面不得有浮渣,铜锭内部夹渣的必须杜绝入库。

由于泡铜表面起泡,布满模子,流动性较好,极易冷却,容易与氧化渣混合,形成铜锭表面浮渣。

这是由于转炉二周期过吹所致,尤其对于大泡铜,形成的原因主要是转炉过吹。

油花铜浇铸时表面平整,流动性较好,表面有数量不一,星点状的氧化渣漂浮。

主要原因是吹炼时间不够,渣铜分离不完全,欠吹所致。

四、二次浇铸。

铜锭的二次浇铸不得出现明显分层,且无夹渣。

由于粗铜浇铸时的沸溢及换铜水包时的间隔,产生二次浇铸。

二次浇铸容易出现分层及夹渣。

在浇铸时,间隔时间不宜过长,及时清除第一次浇铸形成的氧化渣。

对于泡铜,油花铜及含镍高的粗铜冷却快,清渣困难,容易与氧化渣混合,形成铜锭表面浮渣,因此,应尽量减少二次浇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