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精品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外国文学史》-艾略特:《荒原》
外国文学第26章《荒原》

11
练习思考题 1.分析《荒原》中的“水”意象,就此写一 篇千字左右的小文章。 2.如何理解杰姆逊所说的“艾略特的诗虽 然是通过零散化效果而起作用,这一首诗却仍然要 求读者能够超越这首诗并且将这些碎片重新组合起 来”? 3.《荒原》原诗稿大约有800行,经庞 德建议删至433行,意图何在? 4.试分析《荒原》的现代性意识。
1
1914年旅欧时遇到埃兹拉· 庞德,经由庞 德引荐,发表了不少诗作,其中最重要的乃是19 15年发表的《普鲁弗洛克的情歌》。1915年 初,艾略特认识了舞蹈家薇薇安· 海伍德(Viv ienHaighWood),两人一见钟情, 于同年6月结婚,然而,罹患精神病症的薇薇安使 整个家庭濒于破裂。迫于生计,艾略特承受着繁重 的工作量,担任某学校讲师的同时还兼任《自我中 心者》(TheEgoist)杂志的助理编辑。 1916年,尽管艾略特完成了博士论文,却因其 拒绝回国未能获得学位。
7
也许我们可以说这首诗以个人的自由为开始, 以对时代的概括为终结。早期的批评家们由于受到 艾略特对《尤利西斯》“神话方法”评论的影响, 强调圣杯传说对全诗结构的重要性;今天的读者会 发现艾略特将伦敦的景物一丝不走样地摄入诗中也 是同样重要的,因为以熟悉的景物为衬托,他可以 加强幻景的力量。。为了反驳艾略特是摧毁传统的 “布尔什维克”诗人这一出现于早期的指控,艾略 特的第一批支持者也许过于强调了这首诗的“秩序 ”和神话结构,而忽略了使《荒原》浑然成为一体 的独特的声音。当弗吉尼亚· 伍尔芙在1922年 下半年某天听艾略特朗诵这首诗时,她说她还不能 “抓住意思”,“只有它的声音在我的耳中回荡 ……但是我喜欢这种声音”。
12
延伸阅读 阿克罗伊德.1989.艾略特传[M]. 刘长缨,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艾略特.1994.艾略特诗学论文集[M ].李赋宁,译注.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艾略特.1989.艾略特诗学文集[M] .王恩衷,编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荒原艾略特解读

荒原艾略特解读
《荒原》是T.S.艾略特的代表作,被认为是他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解读:
一、诗歌的主题和结构:
《荒原》是一首以现代城市生活为背景的长诗,通过对自然、历史、宗教、文化等主题的探讨,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精神荒原。
诗歌的结构复杂而严谨,由多个章节组成,每个章节都有不同的主题和意象,但它们都相互关联并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主题。
二、诗歌的意象和象征:
艾略特在《荒原》中使用了大量的意象和象征来表达他对现代社会和人类境遇的理解。
例如,诗中的“荒原”既是一个具体的自然景象,也是一个象征性的意象,代表着现代社会中人类精神生活的枯竭和空虚。
此外,诗中还有许多其他的意象和象征,如“死者的葬仪”、“对弈”、“火诫”、“水里的死亡”等,它们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三、诗歌的语言和风格:
艾略特在《荒原》中使用了独特的语言和风格来表达他的思想和情感。
他的语言既富有节奏感又充满力量,他的诗句常常具有深邃的哲理性和强烈的感情色彩。
此外,他还使用了大量的典故和引用,使诗歌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四、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荒原》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是一部对现代社会和人类境遇的深刻反思。
它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精神危机和人类困境,同时也提出了
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案。
因此,这首诗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
总之,《荒原》是T.S.艾略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现代主义诗歌的里程碑之一。
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艾略特的思想和情感以及他对现代社会的反思和批判。
T.S.艾略特《荒原》的东西方哲学思想探究

T.S.艾略特《荒原》的东西方哲学思想探究作者:蒋玉霜来源:《文存阅刊》2020年第09期摘要:作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T.S.艾略特是美国最伟大的现代诗人之一。
与此同时,他也是一位哲学家。
其诗在展现现实面貌的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哲思。
作为现代诗派里程碑的《荒原》也毫不例外。
本文旨在探讨《荒原》中蕴含的东西方哲学思想。
关键词:尼采哲学;二元对立;东西方哲学著名长诗《荒原》被认为是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作。
一经出版,便备受关注。
除了诗人深厚的文字功底,晦涩难懂的用典之外,诗歌中展现的荒原状态即现代人的精神危机恰好契合了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所处的精神状态。
全诗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死者的葬礼》《一局棋戏》《火的说教》《水中的死亡》和《雷的说话》。
在第一个部分诗人描绘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荒原;第二个部分描绘了贵妇的精神荒原;第三个部分描绘了下层人们的精神荒原;第四个部分是腓尼基水手的精神荒原;诗歌的最后一个部分,诗人提出了不同阶层的人摆脱迷茫、走出精神荒原的途径。
笔者认为,五个部分各自成章,看似毫无联系,但实际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前四个部分分别描绘了不同阶层人的精神生活,突出表现了这样一个思想:在西方世界,无论是贵族还是贫民,知识分子还是平民大众,都深受精神危机的困扰。
通读全诗,笔者认为其蕴含着深厚的东西方哲思。
1.上帝已死、永劫同归的尼采哲学“上帝已死”是尼采重要的哲学论断。
对于信仰基督教的西方世界而言,这一论断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
在尼采眼中,基督教宛若“腐朽的粪便一样的成分”(罗素,2010:394)。
笔者认为尼采呐喊着“上帝之死”所反映出的哲学道理在一定程度上与此诗相近。
在《荒原》中,来自各个阶层的人们都深陷不同程度的精神空虚之中。
这种心灵的迷失很大程度上源于信仰体系的崩塌。
这清晰地传达了尼采所信奉的“上帝已死”的哲学观点。
对于这种裹挟人们的精神迷失,诗人流露出了深深的忧虑。
探析《荒原》及艾略特诗歌的异化主题

探析《荒原》及艾略特诗歌的异化主题摘要:艾略特一直强调诗歌“非个性化”,艾略特说:“诗歌不是感情的宣泄,而是对感情的摆脱,诗歌不是个性的表现,而是对个性的摆脱。
”但他“自己的个性和经历却以火一样的文字烙印在他的作品中”。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诗人才华横溢的伟大时代,也是现实生活令人心碎的时代。
资本主义的恶性膨胀使其价值观蒙上了一层物欲主义的阴霾,伴随着剧烈的社会动荡建立起来的新秩序至少在艺术家眼里毫无诗意,象征主义用自己的方式表示了对现实的反叛和抗议。
关键字:艾略特;异化;象征主义;荒原一荒原《荒原》(the waste land)产生于创作中期,是20世界西方文学的划时代的作品,现代主义诗歌的里程碑。
《荒原》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旧的文明和传统价值的衰落表达出西方世界整整一代人的幻灭和绝望。
诗的组织类似纪录电影,一个个意象场面对话叠加起,形成了整体,全诗采用了交响曲式结构,运用多声部的手法来表现复杂的意象.《荒原》既可以看作艾略特的代表作,又可以称为是现代诗歌的里程碑。
在诗里,他运用寻找圣杯的传说,广征博引,描写西方现代社会人们的极度精神虚脱。
诗一开头就点明现代人活着等于死去而又不愿死去的主题。
他用上流社会生活和伦敦小市民在酒吧间的谈论对比,证明两者都没有丝毫的意义,人们只是在欲火中煎熬而已。
接着艾略特用“淹死水中而后复生”的传说号召人民皈依天生,以求死而复活。
作为象征主义的代表作品,《荒原》在象征手法上的使用是极为丰富和出色的。
诗人不是简单零碎地使用一些象征,而是有组织的使用一系列的象征意象,使其成为表情达意的主要工具。
例如《荒原》第三章火诫中的一段:在那暮色苍茫的时刻,眼与背脊从桌边向上抬时,这血肉制成的引擎在等候像一辆出租汽车那样颤动而等候时……一个长疙瘩的青年到了,她“厌倦又疲乏”,冷漠的听任他发泄。
在那之后:她回头在镜子里照了一下,没大意识到她那已经走了的情人;她的头脑容许一个半成形的思想经过:……这里作者对现代让人有欲无情的厌恶并不是通过声色俱厉地抨击直接表现出来,而是思想寓于形象之中,情感寓于场景之中。
艾略特之《荒原》

“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
艾略特
1948年因“革 新现代诗,功 绩卓著的先 驱”,获诺贝 尔奖文学奖。
叔本华的 “生命意志 论”——极 端悲观主义 生命哲学
全部客观世界都是表象世界,只有意志才是世界 的内在本质。 在五彩缤纷的表象世界的后面有一种意志在控制, 那就是生命的冲动。 生命意志即盲目的、无止境的寻求生存和繁衍的 欲望,这种欲望本身就是痛苦的直接根源;人类 因为会理性思考,痛苦更为显著,最大的痛苦莫 过于意识到自己痛苦。 人若有欲求,必面临痛苦;若无欲求,会陷入无 聊。 摆脱痛苦的唯一方式是禁欲,首先是性欲——生 命意志的最坚决表现。其次是艺术和自杀。
“在这部残酷 的书中,我注 入了自己的全 部思想,整个 的心(经过改 装的),整个宗 教意识,以及 全部仇恨。”
《恶之花》
骚动喧嚣的城,噩梦堆积的城 幽魂在光天化日下拉扯行人
《神曲》
“这样长的一队人,
我没想到竟毁了这许多人。”
第三部分“火诫”
当紫色黄昏到来时,当眼睛和脊背 从写字台抬直起来,当人的肌体 像出租车汽车在悸动地等待, 我,阿瑞西斯,悸动在雌雄两种生命之间 一个有着干瘪的女性乳房的老头, 尽管是瞎的,在这紫色黄昏的时刻 却看见打字员下班回到家,洗了 早点的用具,生上火炉,摆出罐头食物
I had not thought death had undone so many.
Sighs, short and infrequent, were exhaled, And each man fixed his eyes before his feet.
波德莱尔, 法国十九世 纪最著名的 现代派诗人, 象征派诗歌 先驱
1922年,德国现代哲学家斯宾格勒发表了 《西方的没落》第二卷,同年10月,艾略 特的《荒原》在《标准》杂志创刊号上亮 相。
T·S·艾略特《荒原》主题浅析

T·S·艾略特《荒原》主题浅析外国文学T·S·艾略特《荒原》主题浅析文/鹿佳妮摘要:《荒原》作为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鲜明的现代主义艺术风格。
本文通过对诗歌中的典故、意象进行解析,进而揭示诗歌的隐喻性主题。
关键词:《荒原》;隐喻性;现代主义;主题《荒原》是艾略特思想成熟的产物,也是确立诗人在西方现代诗坛上不可撼动地位的代表作,是二十世纪欧洲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荒原》分《死者的葬礼》、《弈棋》、《火的布道》、《水里的死亡》和《雷霆的话》五部分,全诗共433行,使用了七种文字(包括题辞)和大量典故,涉及35个古今作家的56部作品,且用典突兀,意象纷繁,体现出鲜明的现代主义特征。
[1]艾略特诗歌创作深受象征主义诗派影响,诗中充满大量隐喻性意象。
诗人坚持要将诗题掩埋在这些意象之内,似乎很怕读者一眼看穿诗歌的题旨,非要读者用尽所有智慧去解读不可。
但层层剥开这些带有隐喻性质的典故、意象,诗歌的主题就明白确切地显露出来了。
“荒原”无论作为一种景象还是一个意象,一望而知代表着一战后被摧毁或者受到重创的西方社会之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实况,一幅伤心惨目的无序、肮脏、贫瘠而混乱的图画,成了一时找不到出路、精神极度虚脱的“文明真空”的代称。
[2]一战过后,整个西方社会展现出两个鲜明的特点,即信仰丧失与物欲横流,这也正是艾略特在《荒原》中所批判的。
首先是信仰丧失,这是西方社会精神危机的源头。
诗人强调的信仰指的是近代以来统治整个西方精神世界的理性精神。
如果说,在现实主义文学中,作者是手持正义之鞭,立于社会生活之上去鞭挞那些黑暗现实,那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兴起的现代主义文学中,这样神圣的正义之鞭消失了,尼采说“上帝死了”。
理性精神受到怀疑与冲击,以非理性主义为核心的现代主义文学开始形成并蓬勃发展。
[3]于是,“理性陨落”、“信仰丧失”便成为了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普遍主题。
在《荒原》中,艾略特主要是通过《圣经》典故来批判、鞭挞、警示、劝诫生活在“精神荒原”中而全无信仰的“现代荒原人”的。
《外国文学名著导读》课程教学资源 第三编 《荒原》

• 反映一战后整个西方社会的颓败景象,揭示现代 文明人精神生活的空虚与痛苦,表现一战后西方 人的精神危机。
• 拯救现代人“荒原”式境地,“雷霆的话”引用 佛经“舍予、同情、克制”来劝诫现代人,表明 皈依宗教是获得拯救的唯一出路。
《荒原》的艺术特点:
1、借用神话框架来结构作品,将古代和现代并列呈 现。
• “客观对应物”: 用以表现某种特定的情感的一 系列实物、场景或一连串事件。
• 使用隐喻、象征、暗示、典故等艺术手法。
二、《荒原》的内容梗概
• 共分五章。第一章“死者葬仪”,暗指生活于现 代社会的人们与死人无异;第二章“对弈”,表 现了现代人的空虚、堕落。第三章“火诫”,写 泰晤士河畔的今昔,伦敦各种人物的萎缩的生活。 第四章“水里的死亡”主要写腓尼基水手死后的 情形,水指泛滥的情欲之水。第五章“雷霆的 话”,认为只有皈依宗教,现代人才可能获得拯 救。
• 早期表现了现代文明人精神生活的苦闷、痛苦和 幻灭感。《空心人》表现了西方人面对濒临崩溃 的现代文明时的精神空虚和痛苦心态。
• 晚期思想发生了明显转变,试图在宗教中寻找西 方社会的出路。如《四个四重奏》旨在为濒临危 机的现代人寻求救赎之路。
• 提出了“非个性化”理论。诗歌创作不是个人感 情的自发丰富的象征等各种“客观对应 物”表达诗歌意蕴。
3、戏剧化手法的使用。 4、旁征博引 5、使用了多语种、多语体的、色调斑驳的诗歌语言。
三、《荒原》的分析评论
• 《荒原》是艾略特最有影响的一首长诗,被认为 是“西方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
《荒原》整体神话框架
1、魏士登女士《从祭仪到神话》:“寻找圣杯”的 神话原型
2、弗雷泽《金枝》:繁殖神崇拜、“死而再生”的 神话原型,
3、通过神话故事中荒原的荒芜、救治和复苏的象征 链条来结构作品。
【国家级精品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外国文学史》-埃涅阿斯纪

埃涅阿斯纪卷六(1—41行特洛亚人抵达意大利,在库迈登陆。
埃涅阿斯去阿婆罗神庙向西比尔请教。
他惊奇地观看着庙门上雕刻的画。
西比尔把他叫进庙去)他这样说,流着眼泪。
船象松了缰绳的马一样飞速前进,终于漂近了欧波亚人经营的库迈海岸。
人们把船头转向大海;铁锚的尖爪把船身牢牢地固定,弯曲的船只在岸边排得象一条流苏,一队神采奕奕的青年战士跳上了这西土的海岸;有的去寻找燧石,因为在燧石的脉络里埋藏着火种;有的去搜索野兽出没的密林,当他们发现了溪流,就发出信号。
但是虔诚的埃涅阿斯却去寻找阿婆罗高踞其中的崇城,和距此不远的可怕的西比尔的密室。
那是一个极大的石洞,就在这里,预知一切的阿婆罗神把自己宏伟的意图和意志启示给她,把未来的事展现给她。
这时他们已经走近狄阿娜的树丛和她的黄金庙宇。
据传说,代达路斯极有胆略,他造了一对飞翼,满有把握地飞上了天,在陌生的征途上飞着,以逃离米诺斯的国土,逃往寒冷的北方,最后轻盈地落到了这欧波亚人的城堡。
落地之后,在这土地上,他首先把他那对羽桨奉献给了你,阿婆罗,然后又为你建造了一座高大的庙宇。
庙宇有两扇大门,在一扇上他刻下了安德罗格斯之死;下面刻着刻克洛普斯的后代被迫(可怜呀!)每年献出七个男儿作为赔偿;旁边还刻着抽过签的签罐。
在对称的另一扇上刻着克诺索斯所在的岛,高高地升出海面;上面刻着那头凶狠发情的牛以及帕希法埃和它的秘密结合;在他们之间刻着米诺涛尔,这是一个半人半牛的杂种和怪物,不正常的爱的见证;还有那迷宫,真是精工巧制,迂回小径,找不到出口;代达路斯曾怜惜那公主(指帕希法埃的女儿阿里阿德涅,她爱上特修斯,代达路斯教她用一根线把特修斯从迷宫中引出来。
“他”指特修斯。
)的深厚爱情,教她用一根线引导着他的迷失了方向的脚步,把他从曲曲折折的陷阱般的迷宫里,解救了出来。
还有你,伊卡路斯,如果不是因为你的事迹太悲惨了,也会在这件卓越的作品里占很大一席地的;你父亲代达路斯曾两次想在这扇金门上雕绘出你的坠亡,两次撒手放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