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略特与荒原
论艾略特《荒原》的反思意识

论艾略特《荒原》的反思意识《荒原》是一篇探讨现代社会和文化危机的诗歌巨作。
作者艾略特反思人类的信仰、道德和文化价值,穿越时间和空间,展现一个充满孤独和痛苦的世界。
他在作品中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忧虑和对人类前途的悲观。
首先,艾略特通过历史的角度反思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他描述了一个失落的时代,指出了现代社会中道德的崩溃和文化的粉碎。
作品中表明了现代人对过去的渴望,同时也揭示了现代人对过去的遗忘。
诗中的伍斯特大教堂是一个历史的象征,艾略特通过它来反思人类的信仰、道德和文化价值。
诗中展现的破败、空荡的教堂揭示了现代社会对信仰失去的追求和对文化历史的忽略。
艾略特以新教改革为背景,并对现代社会的物质主义、表面化和道德混乱进行深刻的批判。
其次,艾略特反思了人类现代文明的发展并提出了自我救赎的思考方式。
他致力于找到现代人思考人类前途的方式,并强调一个人很难在现代社会中单独生存。
如诗中所说,“在荒原上,我都有了自己的孪生兄弟,我和我的孪生兄弟一起行走”。
这一句话表明艾略特强调现代人需要相互支持和合作。
他同时也提倡探究内心世界和通过自我反省和转型达到自我救赎。
描写儒雅的面对劝告的对话,表现了对于对说话的反思求同和对于对知道但抗拒的人的内心思考的尊重。
在面对一个腐败的社会,人们必须反思自己的内心世界,从中得到力量,并靠着自身的行动去改变这个世界。
最后,艾略特通过反思文化价值,提出了社会重建的思路。
在现代社会中,物质主义泛滥,缺乏真正的人类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艾略特呼吁每个人在社会重建的道路上扮演角色,他认为人们应该重新评估权力和价值体系,并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自我深度反省。
通过诗歌中提到的带有回忆和重建的歌声,以及对生命的深入思考,艾略特似乎表达了对于人类经验和感知的信仰,同时也表达了对于人类能够自我摆脱重重束缚,创造更美好的前途的信仰。
总之,《荒原》是一篇批判性的诗歌作品,通过反思文化、历史和现代社会,揭示人类文明的危机和重建的思路。
救赎的可能——艾略特《荒原》的一种解读

救赎的可能——艾略特《荒原》的一种解
读
艾略特的小说《荒原》以英国乡村社会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罗伯特·埃克曼独自旅行在荒原上的故事。
他在旅途中结
识了一个古怪的老人,叫做伯特兰,这个老人以他的智慧和善良影响了罗伯特。
尽管他们之间的交往只有短暂的一次,但他们之间的深刻影响却永远不会消失。
在《荒原》的故事中,罗伯特发现自己不喜欢传统的社会模式,他开始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和,并最终决定放弃这种传统模式,追求自由和精神上的解放。
这也是伯特兰对罗伯特的影响:他激励罗伯特去寻找自己的道路,而不是仅仅按照传统的方式走。
从罗伯特和伯特兰的交往中,我们看到了艾略特对人类自由、精神解放和救赎的深刻认识。
他希望人们能够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精神解放,从而拯救自己的灵魂。
这是艾略特对人类的赞美,他认为只有当人们能够自由地拯救自己的灵魂,他们才能真正获得释放和救赎。
《荒原》的精神可以说是一种自我救赎的可能,也是艾略特对人类的深刻赞美。
在社会的传统模式限制人们的自由之下,伯特兰给了罗伯特一种自我解放的可能。
艾略特以这种方式来表达他对人类精神解放和救赎的期望。
他希望人们能够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精神解放,从而拯救自己的灵魂。
通过《荒原》,艾略特传达了他对人类自由、精神解放和救赎的深刻认识。
他认为,只有当人们能够自由地拯救自己的灵魂,他们才能真正获得释放和救赎。
这种自我救赎的可能性是艾略特在小说中所表达的,而这种可能性也可以被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艾略特之《荒原》课件

表演风格和技巧
运用现代舞、肢体剧等表现手法,强 调身体语言和舞蹈元素,以视觉冲击 力展现诗歌中的抽象概念。
影视作品对《荒原》的改编和呈现
电影改编
将《荒原》改编成电影剧本,通 过镜头语言和画面构图,呈现诗
歌中的场景和意境。
视觉特效和音效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特效和音 效,增强电影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
节奏和韵律的处理
节奏
艾略特在《荒原》中运用了独特的节奏感, 通过语言的排列和组合,使得诗歌具有一种 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感,这种节奏感不仅增强 了诗歌的艺术效果,也使得诗歌更加易于记 忆和传颂。
韵律
艾略特在《荒原》中采用了多种韵律形式, 如押韵、对仗、排比等,这些韵律形式使得 诗歌的语言更加和谐和优美,也使得诗歌更 加具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艾略特之《荒原》课件
目录
• 艾略特与《荒原》简介 • 《荒原》的诗歌技巧和语言特色 • 《荒原》中的思想和主题分析 • 《荒原》的影响和评价 • 《荒原》与中国文化 • 《荒原》的舞台表演和影视改编
01
艾略特与《荒原》简介
艾略特的生平和成就
艾略特(T.S. Eliot)的生平
艾略特出生于美国,后移民英国,成为英国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作 品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对20世纪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诗中通过对现代文明社会的种种弊病的揭示,表达了作者对现代文明的失望和不 满,以及对人类未来的担忧。
对宗教和神话的引用与探讨
《荒原》中引用了大量的宗教和神话元素,这些元素在诗中 起到了重要的象征和隐喻作用。
通过对宗教和神话的引用与探讨,艾略特试图寻找人类在面 临死亡和虚无时的一种精神寄托和慰藉,同时也揭示了宗教 和神话在人类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T_S_艾略特_荒原_的认知诗学解读

069 T 1S 1艾略特《荒原》的认知诗学解读陈阳芳■基金项目:本文系梧州学院2009年科研项目“T 1S 1艾略特《荒原》的认知诗学解读”(项目编号:2009D011)。
T 1S 1艾略特是欧美文学史上开一代诗风的大师,是20世纪西方的诗魂。
他的《荒原》被认为是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学术界对《荒原》的解读和论争一直没有停止过。
然而,从认知诗学的角度解读《荒原》,国内还是很少见。
认知诗学试图运用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的一系列理论,为具体文本的分析和阐释提供新方法。
(刘文,2007:189)一、认知语言学的注意观与《荒原》的“碎片”认知语言学的注意观(attenti onal vie w )认为,我们用语言表达的实际上只反映了事件中引起我们注意的那部分。
(温格瑞尔,2009:3)文学家把这种注意观发扬到了艺术的高度。
在《荒原》中,全诗肆意地“省略了起连接作用的环节”,甚至是情节,而只描写了引起诗人注意的片段和场景,并以先锋的艺术形式拼接起一组组令人眼花缭乱的“碎片”。
整首诗“场景变换突兀,意象纷乱似无联系,并且彻底打破了时空观念,在古代女王克里奥帕特拉和现代女打字员之间,在混乱的欧洲到遥远的东方之间随意跳跃。
”(曾繁仁,2003:315)造成诗歌表面上杂乱无序、晦涩费解的深层原因是诗人在诗学理论上的创新:诗人放弃了传统诗歌可循的秩序和逻辑,代之以想象中的逻辑和秩序,这种“想象的逻辑”“忽略了起连接作用的环节”。
(转引曾繁仁,2003:315)艾略特运用“碎片”来拼凑《荒原》是诗歌的主题使然。
《荒原》描写的是现代人颓废的精神荒原。
根据我们对“荒原”的理解,颓废的精神荒原必定是杂乱无章,毫无逻辑秩序可言的,这就决定引起诗人注意的是杂乱无序、毫无逻辑秩序的“碎片”,是《荒原》的内容决定了其结构形式。
这样的结构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身临其境一般在荒原上漫步。
二、心境对认知的影响与“客观对应物”理论在《荒原》中的应用 认知心理学认为,当人们抑郁时不愉快的记忆就会在脑子里不断冒出来,人们也会更加负性地看待他们自己以及他们身边的世界。
艾略特《荒原》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

艾略特《荒原》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艾略特《荒原》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导语】:《荒原》外国文学作品简析英国诗人艾略特(18881965)的代表作,被誉为现代主义诗歌的里程碑。
艾略特的诗歌作品有

艾略特的诗歌作品有艾略特(T.S. Eliot)是20世纪最重要的英语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复杂的结构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
以下是一些艾略特的著名诗歌作品:1. 《荒原》(The Waste Land),这是艾略特最著名的诗歌作品之一,被认为是现代主义诗歌的里程碑之一。
它探讨了战争、文化破碎、人类孤独等主题,运用了多种语言和文化的引用,形成了复杂的叙事结构。
2. 《四个四重奏》(Four Quartets),这是艾略特的一系列长诗作品,包括《燃烧的草》(Burnt Norton)、《东风》(East Coker)、《干旱之地》(The Dry Salvages)和《小吉尔斯》(Little Gidding)。
这些作品探讨了时间、信仰、人类存在等主题,被认为是艾略特晚年创作的巅峰之作。
3. 《愚人之歌》(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这首诗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的内心独白,探讨了生活的空虚、自我怀疑和社交焦虑等主题。
它被认为是现代主义诗歌的经典之作。
4. 《亚伯拉罕之书》(The Book of Abraham),这是艾略特早期的一部叙事诗,以宗教和神话的元素为基础,探讨了个人的信仰和灵性追求。
5. 《灰烬》(Ash Wednesday),这是艾略特在转向天主教之后创作的一部长诗,探讨了信仰、救赎和灵性的主题。
除了以上列举的作品,艾略特还有许多其他诗歌作品,如《普鲁士的死人》(The Dead Prussian)、《马克斯·贝尔曼的诗》(The Poetry of Max Beerbohm)等。
他的诗歌作品风格多样,包括现代主义的实验性写作、宗教和神秘主题的探索,以及对社会和人类存在的深入思考。
英TS艾略特诗选

英TS艾略特诗选TS艾略特(T.S. Eliot)是一位对现代英语诗歌产生巨大影响的美国诗人和戏剧家。
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深刻探讨了人类的存在和现实。
本文将重点介绍TS艾略特的几首代表作,并分析其风格和主题。
一、《荒原》《荒原》是TS艾略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现代主义诗歌的里程碑。
这首诗以流动的碎片化表达方式展示了社会的破碎与人类的孤独。
诗中充满着对现代生活的讽刺和对空虚的揭示,同时也带有宗教和文化的象征与隐喻。
通过对现实的剖析,艾略特对社会的警示与反思呼之欲出。
二、《罗丹的寓言》《罗丹的寓言》是TS艾略特的戏剧作品,展示了他对现代生活的思考和对精神困境的揭示。
该剧以一种模糊的方式,以对话和独白的形式,将人性的多样性与混乱展现出来。
剧中人物的心理状况和行为都暗示着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挣扎和迷茫。
通过对现实的审视,艾略特探讨了人类精神的分裂和对真实的追求。
三、《四个季节》《四个季节》是TS艾略特的诗集,以四个不同的部分展示了诗人对时间和人生的反思。
每个部分都有独特的主题和意象,通过对时间的探索,艾略特思考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时间的流逝对人类的影响。
诗集中运用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象征,使诗歌具有深度和博大的意义。
四、《荒漠之歌》《荒漠之歌》是TS艾略特的另一部重要作品,以对话的方式展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孤寂和沉寂。
诗中描述了城市的冷漠和人们的空虚,反映了现代文明对人类生存的冲击。
艾略特使用了大量的象征和隐喻,揭示了人类在现代社会中的焦虑和迷失。
总结:TS艾略特是一位对现代英语诗歌产生重大影响的诗人和戏剧家。
他的诗歌作品展示了对现实的深入观察和对人类存在的反思。
通过各种诗歌形式和风格,他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困惑和苦闷,呼唤人们对真实和精神追求的重视。
TS艾略特的诗选是现代诗歌的杰作,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艾略特的诗歌作品有

艾略特的诗歌作品有
T.S.艾略特(T.S.Eliot)是20世纪著名的美国诗人和戏剧家,他的作品深受欢迎,对现代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艾略特的诗歌作品:
1.《荒原》(The Waste Land)-这是艾略特最著名的长诗,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诗歌之一。
它以复杂的图像和语言描绘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困境。
2.《四个四重奏》(Four Quartets)-这是由四首长诗组成的系列,包括《燃烧的旺季》(Burnt Norton)、《秋风的巴格什》(East Coker)、《干草人》(The Dry Salvages)和《小吉斯夏》(Little Gidding)。
这些诗歌探讨了时间、宗教和个人灵性的主题。
3.《普鲁弗洛克的猫》(The Love Song of J.Alfred Prufrock)-这是一首以第一人称写的诗,描绘了主人公普鲁弗洛克内心的矛盾和孤独感。
4.《圣杰洛姆的顿悟》(The Journey of the Magi)-这首诗描写了圣诞节的三博士(圣杰洛姆)的旅程,以及他们在寻找耶稣的过程中的内心变化。
5.《彼洛塞洛斯》(The Hollow Men)-这首诗描述了一群虚无主义者的心灵境地,表达了对当时社会虚伪和空虚的批判。
6.《异乡人》(The Stranger)-这是艾略特的一首早期诗,描写了流亡和失去家园的主题。
艾略特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复杂的象征和意象,以及深刻的哲学思考。
他的作品被广泛认为是现代诗歌的杰作,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象征主义作家艾略特与《荒原》艾略特生平与创作(一)生平T•S•艾略特(1888-1965),英美诗人、剧作家和批评家,后期象征主义的代表,西方现代诗歌中开一代诗风的先驱。
艾略特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一个名门之家,祖籍英国。
他从小生活在当地宗教那种强调义务与职责的浓郁影响下,而母亲作为一个不太成功的诗人,则在儿子身上寄托了诗与文学的期望。
1906年,艾略特进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和英法文学,开始写诗。
这期间,他接触到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特莱尔和儒尔·拉福格的作品。
迷恋拉福格对浪漫主义激情的批判态度。
1909年获学士学位。
第4年接着读硕士课程,与讲授“法国文学批评”的老师巴比特结为至交,巴比特反对卢梭主义的“滥情主义”,提倡“非个人化”,主张建立秩序与权威,这种学术观点给艾略特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这些影响使他一心向往法国。
1910年,他在巴黎度过了“浪漫的一年”(艾略特语)。
他进入巴黎大学研修法国文学,并在法兰西学士院听帕格森每周举办的哲学讲座,经历了短暂的“帕格森主义”的皈依。
后来又游历伦敦、慕尼黑,写出早期重要诗作《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等。
1911年,一方面是父母的要求,一方面是“哲学的呼唤”,他离开欧洲返回哈佛大学,成为专攻哲学的研究生。
1913年任哲学系助教,大学哲学协会主席。
但在3年的哲学研究之后,他又向往欧洲了。
1914年,艾略特接受哈佛大学为他提供的奖学金,重返欧洲。
一路上经历比利时、意大利、德国,最终到达伦敦,进入牛津大学,开始了他哲学家、诗人、欧洲人、美国人几重生活的人生阶段。
这期间他结识了庞德等一批旅欧的美国作家,并在摒弃浪漫主义崇尚古典主义的观点上不谋而合。
已经成名的庞德非常赞赏艾略特的诗才,将其《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推荐给芝加哥的《诗刊》杂志发表。
艾略特一边按原计划写他的哲学博士论文,一边参加一些文学集会,开始在欧美一些刊物上发表诗作。
1915年,他与英国姑娘维芬结婚,放弃了回哈佛申请博士学位的机会,从此定居伦敦。
为生计先后当过教师、银行职员、杂志编辑等。
1922年,《荒原》发表,反响巨大,从此奠定了他作为西方20世纪大诗人的地位。
同年,与人一起创办了文学评论季刊《准则》。
之后,他先后发表了《艾略特诗集》(1909-1925)、《东方贤人之旅》(1927)、《灰星期三》(1930)、《诗选》(1909-1935)、《四个四重奏》(1943)等作品。
1927年,艾略特正式加入英国国籍和英国天主教。
除诗以外,艾略特还写过不少诗剧,主要作品有《大教堂凶杀案》(1935)、《合家团圆》(1939)、《鸡尾酒会》(1950)、《政界元老》(1959)等。
其剧本从语言上可以说已达到炉火纯青,但总的影响不及诗歌。
艾略特还是英美“新批评派”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主要论著有《传统与个人才能》(1923)、《批评的功能》(1923)、《诗与批评的效用》(1933)等。
在这些理论著作中,他提出了文学史的“总体论”,文学创作的“非个性化”,文学批评的古典主义准则等著名理论观点。
其中“非个性化”的理论是对浪漫主义的反拨,认为诗人的感情只是素材,必须先经过一个非个性化的过程,将个人情绪转化为宇宙性、艺术性情绪,才能进入作品,“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
由此在创作方法上提出用“客观对应物”表达诗人的感情,对后期象征主义诗歌形成很大影响。
1948年,“由于他对当代诗歌的卓越贡献和所起的先锋作用”,艾略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57年,艾略特第二次结婚,度过一生中幸福的八年。
1965年在伦敦病逝。
按照他的遗嘱,骨灰葬在先祖的诞生地东库克的教堂,灵牌上写着艾略特的名句:“我的开始就是我的结束,我的结束就是我的开始”。
(二)创作分期艾略特的诗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09-1920)为“通往荒原的历程”,属早期作品。
有《序曲》(1917)、《一位夫人的画像》(1917)等。
这些作品从各个角度写了危机四伏的西方文明,积累着“荒原意识”。
,成名作《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同名主人公似乎想去和情人约会,想说出类似真、爱、美那样的向往,但他顾虑重重,看着“半是冷落的街”,想到那些“用心险恶的冗长的争执”,想到女人们会嘲笑“他的头发多么稀”,“他的胳膊、腿多么细”。
因此,他在“黄色的雾中”犹疑不定,徘徊不安,内心里居留着隐秘的渴望,感觉到时时处处的困扰,行动上未敢迈出一步。
这种自惭形秽、萎萎缩缩的精神状态,与那种在“饮料、桔子酱和茶”的房间里走来走去的女人们的生活状态,共同形成一幅缺少生命力、虚掷光阴的生存图景。
第二阶段(1920-1926)为“荒原时期”,主要有《小老头》(1920)、《荒原》、《空心人》(1925)等。
这个阶段是艾略特精神上处于最烦乱、绝望的阶段。
《小老头》写在“干旱的月份里”“等待着雨”的老头,回忆空虚的往昔,思考着基督,感到日子有如“空空的梭子/织着风”,慨叹“我没有魂”。
再看人类历史,充满野心、虚荣、矛盾、混乱,同样找不到得救的真理。
而在《荒原》中,整个世界即成一片荒原。
《空心人》开宗明义即声明“我们是空心人/我们是稻草人”。
这些荒原人“声音”是“干涩”的,“力量”是“瘫痪了的”,“姿势”是“无动机的”,“在这个空空的山谷里”,没有但丁与贝亚特里齐在天堂相遇的“眼睛”,历史、思想、创造、存在,到处“落下了阴影”。
诗人最后总结:“世界就是这样告终/不是砰的一响,而是嘘的一声。
”这些诗对社会、历史、文化作了全景式的鸟瞰,描写了现代西方文明信仰缺失的混乱与衰退。
第三阶段(1927—1965),属“超越荒原”时期。
主要诗作有《灰星期三》(1930)、《四个四重奏》(1943)等。
写作《灰星期三》时,艾略特42岁,他在“荒原”中困顿已久,需要寻找一个肯定的意义支点。
他需要再生。
这时他已加入天主教,宗教该是他最终的慰藉。
《灰星期三》是荒原上出现的第一道曙光,这首诗标志着诗人到宗教中安身立命的努力。
诗中“我”探讨上帝与现代世界的关系,摒弃人世中的种种希望,为认识到神的力量感到欢欣,并向着信仰艰难迈进。
最终“我”精神复苏,重新进入了生活。
“我们安宁在他的意志之中。
”《四个四重奏》则是艾略特越过荒原后达到的一个新的高峰,是他一生哲学思考、信仰追求的一个总结。
艾略特自称在政治上是保皇派,宗教上是英国天主教徒,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
诗人出生在缺少传统的美国,又生活在20世纪初西方文明遭受巨创以致衰退破碎的时代,而个人生活也一直处于不安、紊乱和不幸中,因此他从心里渴望“秩序与权威”,希望找到一种肯定性的价值支点。
他一边以诗人的敏感痛苦地描绘着他所感受到的世界危机,一边执著地追求着人生的意义,并试图以宗教挽救西方文明。
“荒原意识”与意义寻求的冲突及平衡形成了他的生活与作品,使他成为一个时代在诗界的代言人。
艾略特作为后期象征主义的代表诗人,他彻底摈弃了浪漫主义诗歌直抒胸臆的写法,以“客观对应物”表达哲理与感觉,以感性形式传达深奥的理念。
他独一无二地大量用典,将“对应物”扩大到历史典故、文学艺术作品、神话传说和现实生活场景中,用拼贴的方法,将那些具有相同内在实质的片段连接在一起,来表现当下情思,使作品呈现出更为深邃的意义空间。
因此被誉为“开一代诗风”。
二、《四个四重奏》简介艾略特是哲学家,宗教对他只是一种非现实的肯定性象征,他需要将这种肯定性精神通过哲理思辨落实到历史现实世界中。
在艾略特看来,历史由时间组成,认识到了时间的意义,即可找到与上帝沟通的那种普遍性归宿。
而时间只有在他的地点中才能获得理解。
因此,《四个四重奏》全诗围绕时间这个主题,以诗人去过的四个有意义的地名为题展开。
第一首《烧毁的诺顿》,一开始即进入对时间的形而上探讨:“时间现在和时间过去/也许存在于时间将来/而时间将来包容于时间过去。
”“终结永远是现在。
”这里的时间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具有过去、现在、未来顺序的那种普通人的时间,是变动不定的;一种即永远是现在的上帝的永恒时间。
“永恒的现在”,在诗中以“玫瑰园”的意境和“旋转的世界的静点”的概念来表示。
“静点”处于旋转世界许多对立面的交叉处,在这里对过去发生的事情重新认识并寻求意义,使昨天和明天在今天相遇,它“来自实际欲望中的内在自由”,是“玫瑰园里的那一刻”。
由此便可寻找到时间意义,获得和谐,回到永恒的上帝精神中去。
第二首《东库克》,表现了人类、世界、个人在历史时间中渴求意义的过程。
东库克是诗人祖先在英国的居住地。
艾略特在1937年去此地,借古抒怀,表达了自己对时间循环和历史意义的思考。
诗开头说:“我的开始之日便是我的结束之时”。
赫拉克利特有一句话:“开始与结束是相同的”,是时间循环的概念。
那么,在历史现实中,世界建立与毁坏,万物缘生缘灭的循环过程,意义何在?如何超越它?诗人认为,面对整个存在,有限的生命只能持一种谦卑的态度,在痛苦中沉入黑暗,静下来,“那将是上帝的黑暗。
/就像在戏院里,/灯光熄灭,是为了让布景换下”,“为了要来到那里来到你在的地方,离开你不在的地方”,等待拯救。
诗人回顾了自己20年的探索经历,最后满怀信心地说:“在我的结束是我的开始。
”第三首《干赛尔维其斯》,写美国的一组岛屿,岛上设有灯塔,在当地成为遇险船只的希望。
时间在这组诗中表现为河流与海洋。
河流象征的时间是客观的实在,人的生命处于这种时间循环之中。
而海洋则是永恒的象征。
“幸福的时刻”是“突然启发的感觉”,“在意义中复活的过去的经验”,是许多代人的共同经验。
因此,“时间这个毁灭者又是时间这个保存者”,人们需要去理解这种永恒时间的意义。
第四首《小吉丁》写于二战期间。
小吉丁是英国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村庄,在那里曾建立过宗教团体。
英王查理一世在战争中失败后,曾特意赶到小吉丁,试图在此重鼓勇气。
艾略特将此地作为四重奏的最后一首,无疑是将此地作为最后拯救的象征。
他立足于“此时,此地”,将前三首出现过的对“旋转的世界的静点”,“玫瑰园”,“时间有限与无限的交叉点”的探讨,倾注于小吉丁这块圣地:“这里无始无终的时刻的交叉点,/在英国,只在这里。
”“我们将不会终止我们的探索,/我们所探索的终结,/将来到我们出发的地点,/而且第一次真正认识这个地点。
”在这里,现实与历史达到统一,人类在意义中拥有了现在,在时间中拯救了世界,达到了和谐的境地。
三、《荒原》分析(一)内容提要全诗共分五章。
第一章“死者的葬仪”起首是这样的,“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哺育着/丁香,在死去的土地里,混合着/记忆和欲望……”从荒原的描写引出荒原上的记忆和欲望,一个败落的贵族玛丽回忆着破灭了的浪漫史;“风信子女郎从花园晚归,/你的臂膊抱满,你的头发湿透……”是用转瞬即逝的美的形象与缥缈的城进行对比;伦敦桥上,“死亡毁了这么多人”,因为他们虽生犹死,因为他们“每个人的目光都盯在自己的足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