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艾略特《荒原》的死亡主题

合集下载

从水意象看《荒原》死亡——复活 主题

从水意象看《荒原》死亡——复活 主题

外国文学研究odern chineseM130XIANDAI YUWEN2008.12T・S・艾略特是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师,《荒原》被誉为划时代的最有影响的作品,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里程碑和宣言书。

作为象征主义文学的代表诗歌,意象的运用必不可少,诗中“水”这一意象贯穿全篇。

然而《荒原》的一个主线是“骑士寻找圣杯”,让渔王恢复生殖,让缺水干涸的大地重得滋润。

这样就有一个矛盾:诗中要表达的是荒原之所以荒芜是因为缺水,但是诗中有诸如“河水”“海水”等大量水体存在。

这需要分析水意象在诗中的多重含义,这些含义具有西方传统水意象的含义:灾难与死亡象征、生命与希望象征、净罪与再生象征。

因为艾略特倡导“非个人化”写作,坚持“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观”,因而注重传统和典故,大量传统意象含义被采用,《荒原》中的“水”被植入了这三种含义。

同时这三种含义又与《荒原》的主题——“死亡—复活”——相联结:“灾难与死亡”含义象征“死亡”意识,“生命与希望”与“净罪与再生”含义象征“复活”意识。

诗歌由前四章“灾难与死亡”的各种水体过渡到第五章的“希望再生”的降雨,呼唤荒原人从再遇神恩与自我救赎两方面去获得复活。

一、《荒原》水意象的多义性“水”是西方文化和文学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意象,其传统含义可从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希腊神话和《圣经》中得到溯源。

第一,灾难与死亡的象征。

《圣经》和希腊神话中都有“大洪水”这一母题。

在这一母题中,人类的罪恶像洪水一样泛滥,后来受到被大洪水淹没的惩罚。

在古希腊神话中,人类的时代是黄金、白银、青铜、黑铁这四个时代的循环。

在黑铁时代,人类的罪孽就像洪水一样泛滥,大地所赐予的一切都用来造恶,宙斯因而联合海神波塞冬发洪水淹没人类。

只有丢卡利翁和皮拉事先得到普罗米修斯的警告而造了条小船幸免遇难,后来丢卡利翁造人,人类又重新开始繁衍生息;在《圣经》旧约中也有上帝耶和华发大水和挪亚造方舟的神话。

人类由于仇恨、嫉妒和堕落而深陷罪恶之中,上帝后悔造人,要将地上一切人和生物除灭,于是降了四十天的大雨,洪水爆发江河泛滥。

《荒原》思想意义浅析

《荒原》思想意义浅析

《荒原》思想意义浅析摘要:死亡主题是《荒原》的核心和灵魂,但《荒原》描写的“死亡”是和生命熔铸在一起的,彼此无法分开的,即把人推向生与死的二元对立之中,着力表现处在生不如死的荒原中的人们对死的渴望,虽是一部象征主义的代表作品,但是它更加指涉现代西方社会精神荒芜的文化现象,在《荒原》里,神话只是作为一种功能与结构而存在,充满现代性的社会里并没有诞生新的神话,神话已经被消解掉了,《荒原》折射出了现代社会精神世界的荒凉。

《荒原》除了将象征主义诗歌推向高峰外,更重要的是将一战后西方现代社会的价值真实表现了出来。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分析艾略特荒原意识既绝望又关注的复杂内涵,以及宗教信仰对其人生价值取向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艾略特荒原意识死亡意识神话现代性消解一:拯救与死亡艾略特的《荒原》集其高超技艺和深刻思想于一体,“集中反映了时代精神,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广大青年对一切理想信仰均已破灭的那种思想境界”,[1](P147)成为一部不朽之作,或者说,它的成就正在于捕捉到了一片西方世界旧日的文明和传统的价值的衰落之境———荒原般的“时代精神”。

但是,作为一个艺术客体或一个文本《荒原》毕竟是一部复杂难懂的现代经典作品,具有永恒不朽性和多重解释价值,因此,我们不仅要紧扣《荒原》与时代精神之间的关系这一主题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考察这首长诗,而且更应从人类文化的深层意识来挖掘荒原般的“时代精神”所蕴涵的复杂内涵。

如果说艾略特的成名作《普鲁弗洛克情歌》“已经显示出了与19世纪诗歌传统的彻底决裂”,忠实地反映了现代西方青年复杂矛盾的心态和在通往“荒原”途中所感受到的死亡的恐惧,那么,在《荒原》中这一主题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演化。

诗人开篇就写了西比尔对死的渴望———“我要死”,接下对死亡的描写更是令人毛骨惊然:而我却在某个冬夜,在一家煤气厂背后-在死水里垂钓-想到国王我那兄弟的沉舟,又想到在他之前的国王,我父亲的死亡。

白身躯赤裸裸地在低湿的地上,白骨被抛在一个矮小而干燥的阁楼上,只有老鼠脚在那里踢来踢去,年复一年。

现代诗歌《荒原》赏析-精品文档资料

现代诗歌《荒原》赏析-精品文档资料

现代诗歌《荒原》赏析-精品文档资料现代诗歌《荒原》赏析一、《荒原》中的“荒原”意象及其象征意义1.即将孕育出生机的“荒原”。

死亡与复活是《荒原》中的两大主题,“是的,我自己亲眼看见古米的西比尔吊在一个笼子里。

孩子们在问她:西比尔,你要什么的时候,她回答说,我要死。

”诗开头就以死亡来带给人们强烈的震撼。

诗中首先呈现出了大量的关于死亡的“荒原”意象。

随后写到了死亡与复活的轮回,讲到上帝在绝望中拯救了整个世界,孕育出了一个新的世界。

在《荒原》中有大量集聚宗教色彩的描写死亡与复活两大主题的的意象,诗人大肆描写了死亡与复活是为了对现实世界进行深刻的揭露和再现。

《荒原》中的死亡并不是终极死亡,而是死中含有生的希望的死亡,是人类新生的前提条件。

第一章“死者的葬礼”中写到:“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参合在一起,又让春雨/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

冬天使我们温暖,大地/给助人遗忘的雪覆盖着,又叫/枯干的球根提供少许生命。

夏天来得出人意外,在下阵雨的时候/来到了斯丹卜基西;我们在柱廊下躲避,等太阳出来又进了霍夫加登,喝咖啡,闲谈了一个小时。

”四月是初春时节,春雨悄悄的滋润着万事万物,本来是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季节。

但艾略特笔下的四月却成为“最残忍的一个月”,孕育生命的季节孕育出来的却是“死亡”,给人一种悲凉之感;冬天使我们温暖,大地/给助人遗忘的雪覆盖着,又叫/枯干的球根提供少许生命。

冬季本应是寒气凌人,苍茫与萧瑟的季节,却被艾略特说成是“冬天使我们温暖”。

2.复活意象――死亡意象的升华。

《荒原》中的复活意象是孕育在死亡之中的。

第一章最后写道:“去年你种在你花园里的尸体/抽芽了吗?今年它会开花吗?还是忽来严霜捣坏了它的花床?叫这狗熊星走远吧,它是人们的朋友,不然它会用它的爪子再把它挖掘出来!你!虚伪的读者!――我的同类――我的兄弟!”这里的尸体象征着就灵魂的死亡,“种”、“抽芽”、“开花”则意味着生命的新生,表达了新生事物的期待,只是这个愿望要经受世事的考验。

T·S·艾略特《荒原》主题浅析

T·S·艾略特《荒原》主题浅析

外国文学T·S·艾略特《荒原》主题浅析文/鹿佳妮摘要:《荒原》作为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鲜明的现代主义艺术风格。

本文通过对诗歌中的典故、意象进行解析,进而揭示诗歌的隐喻性主题。

关键词:《荒原》;隐喻性;现代主义;主题《荒原》是艾略特思想成熟的产物,也是确立诗人在西方现代诗坛上不可撼动地位的代表作,是二十世纪欧洲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荒原》分《死者的葬礼》、《弈棋》、《火的布道》、《水里的死亡》和《雷霆的话》五部分,全诗共433行,使用了七种文字(包括题辞)和大量典故,涉及35个古今作家的56部作品,且用典突兀,意象纷繁,体现出鲜明的现代主义特征。

[1]艾略特诗歌创作深受象征主义诗派影响,诗中充满大量隐喻性意象。

诗人坚持要将诗题掩埋在这些意象之内,似乎很怕读者一眼看穿诗歌的题旨,非要读者用尽所有智慧去解读不可。

但层层剥开这些带有隐喻性质的典故、意象,诗歌的主题就明白确切地显露出来了。

“荒原”无论作为一种景象还是一个意象,一望而知代表着一战后被摧毁或者受到重创的西方社会之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实况,一幅伤心惨目的无序、肮脏、贫瘠而混乱的图画,成了一时找不到出路、精神极度虚脱的“文明真空”的代称。

[2]一战过后,整个西方社会展现出两个鲜明的特点,即信仰丧失与物欲横流,这也正是艾略特在《荒原》中所批判的。

首先是信仰丧失,这是西方社会精神危机的源头。

诗人强调的信仰指的是近代以来统治整个西方精神世界的理性精神。

如果说,在现实主义文学中,作者是手持正义之鞭,立于社会生活之上去鞭挞那些黑暗现实,那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兴起的现代主义文学中,这样神圣的正义之鞭消失了,尼采说“上帝死了”。

理性精神受到怀疑与冲击,以非理性主义为核心的现代主义文学开始形成并蓬勃发展。

[3]于是,“理性陨落”、“信仰丧失”便成为了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普遍主题。

在《荒原》中,艾略特主要是通过《圣经》典故来批判、鞭挞、警示、劝诫生活在“精神荒原”中而全无信仰的“现代荒原人”的。

在我的结束是我的开始--对艾略特《荒原》生死主题的探析

在我的结束是我的开始--对艾略特《荒原》生死主题的探析

在我的结束是我的开始--对艾略特《荒原》生死主题的探析
《荒原》是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佳作,全诗描写了身处西方现代文明中人们精神上和肉体上的生与死。

从诗篇开始时提出死亡命题,接着以神话框架为主体对新生意义加以探寻,最后在长诗的末尾处升华死亡之后的新生主题,给人以无限的新生命,新未来的希望。

基于此,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对《荒原》文本进行分析,以期揭示出艾略特本着"在我的结束是我的开始"核心观念的生死旨意。

探析《荒原》及艾略特诗歌的异化主题

探析《荒原》及艾略特诗歌的异化主题

探析《荒原》及艾略特诗歌的异化主题摘要:艾略特一直强调诗歌“非个性化”,艾略特说:“诗歌不是感情的宣泄,而是对感情的摆脱,诗歌不是个性的表现,而是对个性的摆脱。

”但他“自己的个性和经历却以火一样的文字烙印在他的作品中”。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诗人才华横溢的伟大时代,也是现实生活令人心碎的时代。

资本主义的恶性膨胀使其价值观蒙上了一层物欲主义的阴霾,伴随着剧烈的社会动荡建立起来的新秩序至少在艺术家眼里毫无诗意,象征主义用自己的方式表示了对现实的反叛和抗议。

关键字:艾略特;异化;象征主义;荒原一荒原《荒原》(the waste land)产生于创作中期,是20世界西方文学的划时代的作品,现代主义诗歌的里程碑。

《荒原》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旧的文明和传统价值的衰落表达出西方世界整整一代人的幻灭和绝望。

诗的组织类似纪录电影,一个个意象场面对话叠加起,形成了整体,全诗采用了交响曲式结构,运用多声部的手法来表现复杂的意象.《荒原》既可以看作艾略特的代表作,又可以称为是现代诗歌的里程碑。

在诗里,他运用寻找圣杯的传说,广征博引,描写西方现代社会人们的极度精神虚脱。

诗一开头就点明现代人活着等于死去而又不愿死去的主题。

他用上流社会生活和伦敦小市民在酒吧间的谈论对比,证明两者都没有丝毫的意义,人们只是在欲火中煎熬而已。

接着艾略特用“淹死水中而后复生”的传说号召人民皈依天生,以求死而复活。

作为象征主义的代表作品,《荒原》在象征手法上的使用是极为丰富和出色的。

诗人不是简单零碎地使用一些象征,而是有组织的使用一系列的象征意象,使其成为表情达意的主要工具。

例如《荒原》第三章火诫中的一段:在那暮色苍茫的时刻,眼与背脊从桌边向上抬时,这血肉制成的引擎在等候像一辆出租汽车那样颤动而等候时……一个长疙瘩的青年到了,她“厌倦又疲乏”,冷漠的听任他发泄。

在那之后:她回头在镜子里照了一下,没大意识到她那已经走了的情人;她的头脑容许一个半成形的思想经过:……这里作者对现代让人有欲无情的厌恶并不是通过声色俱厉地抨击直接表现出来,而是思想寓于形象之中,情感寓于场景之中。

《荒原》中死亡与复活主题的研究

《荒原》中死亡与复活主题的研究

《荒原》中死亡与复活主题的研究作者:王敏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3年第12期摘要:艾略特在《荒原》一诗中,主要表现了对死亡与复活主题的深思。

在该诗中,诗人通过描写古时的荒原、表达了自己对于战争后西方文明的衰落、人们内心彼此间的远离与孤立,人们道德的腐朽与沦丧、人们信仰的扼杀与精神的丧失,辛酸与无奈。

同时艾略特对那些百无聊赖、生活空虚无意义的人们进行了深刻的描写,从而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荒原中存在的死亡与复活的希望。

关键字:《荒原》艾略特死亡复活一、研究成果综述学者们对《荒原》这首诗的研究不胜枚举,他们从主题、象征艺术、语义结构、语义结构等不同方面来剖析《荒原》,让我们对这首诗有了更清楚深刻的理解。

意象分析是任何诗歌鉴赏必不可少的层面。

江玉娇(2001)提到诗人通过使用水的原型体和水的变型体向读者呈现一个衰败、死寂的现代荒原的现状。

四月本是春暖花开,万物还阳,延续生命的好时光,但在《死者葬仪》中开篇就讲“四月是最残忍的。

后又提到《荒原》字里行间展现的尽是对死亡的描写:沉沦、空虚、无聊、淫乱、偷情、尸魂混杂、醉生梦死、行尸走肉等等的令人厌恶的情景,这是未加工诗歌语言直觉现象,我们必须透过这一现象看本质,更深地了解文本话语。

杨亦军(2003)提到了《荒原》中的主要主题就是死亡,这也是整篇诗歌的核心与灵魂部分。

但在《荒原》中,作者向人们传达出了其实死亡与复活是彼此融合在一起并且是无法分开的。

这是一个二元对立的问题,诗人主要表现了在生不如死,惨烈无情的荒原中,人们对死亡有着无限求生的希望,人们本能地渴望能够再一次活在当下。

这是一次生死循环,而这死亡与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荒原》的死亡与复活意象分析在《荒原》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死亡意象,例如已经死去的毫无生气的土地、迟迟不肯探出头来的根芽、干瘪的茎、已经老去枯死的树、空洞虚幻的城、被绞死的人、麻木死气的钟声、被埋在花园里的尸体、惨叫的夜莺、杀死了五个胎儿并差点丧失生命的丽儿、散落的叶子、白骨与白骨间彼此碰撞和摩擦的声音、一潭死水、低洼潮湿的地上的白色身躯、空洞的阁楼里布满的白骨、死了的山河、坍塌惊悚的坟墓、倒塌的伦敦桥、塔楼里饿死的乌各里诺伯爵等等。

浅谈艾略特《荒原》中的死亡意识

浅谈艾略特《荒原》中的死亡意识

一,序言这是一部自问世以来便笼罩在光芒中的作品,它是艾略特的成名作,被誉为“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1),是西方文学中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作。

在形式上,《荒原》使用了多种现代主义表现手法,旁征博引了35个作家的56部作品和谚语民谣,使用了英,法,德,西班牙,希腊,拉丁和梵文七种语言,出现了20多个若隐若现的人物,并且使用“蒙太奇”手法将各种典故,引语,场景,独白,对话等衔接起来。

它因此被称为是一部真正的现代诗,因为它不属于任何一种重要的英语传统诗歌体裁,既不是抒情诗,也不是叙事诗,哲理诗或戏剧诗,然而读者却可以在作品中看到所有这些诗歌体裁的表现方式。

(2)更令人着迷的是因为这部迷宫一样的作品,涉及了十分庞杂的内容,具有丰富复杂的思想内涵,尽管作者一再声称“这首诗仅仅是个人对人生所发的毫无意义的怨言,不过是一首带有韵味的牢骚”(3),然而这部作品仍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被评论家认为是“展示了战后西方文明的危机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崩溃,反映了整整一代人理想的破灭和精神的失落”。

与后期笼罩作品头上耀眼的冠冕相反,《荒原》诞生在一段十分灰暗的时期,从个人背景来看,艾略特创作这部作品的六七年间,正是诗人生活中最为灰暗甚至绝望的时期,他所敬爱的父亲去世,他的夫人患上严重的精神分裂症,他的创作也接近“枯竭”。

他先后在银行,中学,杂志社等四处兼职,,以求能养家糊口。

丧失亲人的痛楚,夫妻关系的紧张,使得艾略特对生活悲观失望,甚至于一度处于精神崩溃的状态,而一战后整个西方衰败的社会图景是他个人生活不幸的大背景,正如诗人自己所言,造成他的绝望情绪的是时局。

《荒原》不仅表现了诗人自身的绝望情绪,对于读者而言,也的确反映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和文化状态,它是“一首十分清楚的20世纪的诗歌,更具体说是一战后的诗歌,它记载了西方价值体系的倒塌”。

(4)由这段创作背景我们不难理解为何《荒原》中充斥着众多晦涩,灰暗的意象,并弥漫着浓郁的死亡意识,“死亡”作为一个关键词,在《荒原》中随处可见:“他当时是活着的现在是死了,/我们曾经是活着的现在也快要死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艾略特《荒原》中的死亡主题
摘要:纵观艾略特的《荒原》,死亡主题几乎覆盖了全诗的内容。

本文通过探讨自然生物的死亡、人类情感的死亡、精神信仰的死亡这三个方面来揭示《荒原》的死亡主题。

关键词:《荒原》死亡主题
引言:《荒原》共分为“死者的葬仪”“对弈”“火诫”“水里的死亡”“雷霆的话”五部分,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中人们的精神世界犹如战后的物质世界一样,满目疮痍,巳经干涸得像一片荒原。

全诗让人感受到世人徘徊挣扎在生与死的矛盾之中,而死亡的映射充斥在全诗之中。

文学作品中不乏“死亡”这一主题。

按照弗洛伊德的假说,人生来便有一种“死的本能' 也正如费尔巴哈所说的,死亡是与生倶来,深入骨髓的。

《荒原》开头的引文中,西比尔的回答“我要死' 揭示了全诗的主题。

荒原人象征着战后的欧洲人,他们生活在战争带给他们的荒原中,没有爰情,只有动物般欲望的爰情荒原,缺乏宗教信仰的灵魂也犹如一片荒原,因而活着的荒原人生活极端枯燥乏味,感受不到活着的快乐与意义,这种虽生犹死的生活使他们渴求死亡的归宿,去天堂寻觅永恒的幸福,而同时“生的本能”强烈地对抗着这“死的本能' 但最终死亡还是占了上风。

一、自然生物的死亡
《荒原》发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争的残酷厮杀和争夺,彻底摧毁了西方人传统的基督教义、生活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荒原》就是有感于此而写成的。

艾略特在《荒原》中多处描绘生活在废墟中并丧失了信仰的芸芸众生。

战后的欧洲正如诗中所写:大地荒芜一片,土地龟裂,万物枯竭。

当时的欧洲陷于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之中,人们缺乏精神信仰,迷茫地生活着。

在第一章“死者葬仪”中,开首的诗句“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长着丁香……死亡的气息扑面而来,本应是万物复苏,舂意盎然的四月却满目荒凉,诗句“枯干的球根提供少许生命”“枯死的树没有遮荫。

蟋蟀的声音也不使人放心,焦石间没有流水的声音”勾勒出一番自然界生物垂死的画面,整个画面灰色而阴郁。

后面几章的诗句“那淹死了的腓尼基水手”“那被绞死的人”
“并无实体的城”“我没想到死亡毁坏了这许多人”“去年你种在花园里的尸首”都直接点出了死亡的主题。

整首诗从“我要死”这个主题开始,就揭示了荒原人一步步走向死亡的结局,死亡的本能是人类无法躲避的。

刚刚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造成的破坏随处可见,战争投射在人们内心的阴影,也使人们看到到处充满了死亡气息。

但是生和死作为一组永恒的二元对立关系,它们的相互对抗造就了世间万物的生生不息。

所以,诗中说“去年你种在你花园里的尸首,它发芽了吗?今年会开花吗尽管巳经死亡,成为“尸首' 但荒原人那生的本能仍然具有对生的渴望,“发芽”和“开花”映射出生命的萌芽和蓬勃的发展。

而诗中“还是忽来严霜捣坏了它的花床?”则反映出荒原人对于生的本能战胜死的本能所持的怀疑态度。

由此可见,作者内心中矛盾而纠结的生与死的挣扎。

但是,死亡的本能最终战胜生的本能还是在第一章结尾处映射出来,艾略特引用了波德菜尔的《恶之花》的序诗,“虚伪的读者!——我的同类一一我的兄弟”映射出“虚伪的”人们不愿意承认这死亡的必然结局,这也为后面诗中逐渐强化的死亡气息做好了铺垫。

二、人类情感的死亡
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悲观失望的情绪蔓延在整个西方世界,人们的理想和幻想全部破灭。

迷茫的荒原人对空虚无聊的现代生活极度绝望,但他们仍然渴望着纯洁的爰情和性欲的满足,他们需要最原始的动物本能——性的欲望来刺激自己麻木的神经,用以证明自己的存在。

荒原人眼中的爱情变成了性爱关系,而荒原人们之间的爱情变成了赤裸裸的色欲。

人们之间已经不存在道义上的忠诚。

荒原人失去了纯洁的爱情,被色欲所取代。

赤裸的色欲吞没了原本美好的爱情,带着一股欲望之火,荒原人没了爱情,同时还有对生活的希望,选择死亡便成了荒原人摆脱这种痛苦的唯一途径。

当发现《荒原》中人们只剩下情欲的时候,我们就会不自觉地将其和《洛丽塔》中那个把对过去岁月的狂恋转化成恋童癖的男人联系在一起。

各种欲望,成为了一切罪恶之源。

过去的日子里,爱情是他们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的东西,所以他们现在就无法接受这种缺乏爱情的现实世界:《洛丽塔》中的男主人公变得只能爱上未成年少女,而荒原人则过上了有欲无爱的麻木生活。

无论是《洛
丽塔》还是艾略特的《荒原》人们丧失了原本就看得比生命还重的爱情之后,那么也便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念,选择死亡也就顺理成章了。

情欲的释放成为了荒原人爱情丧失之后唯一能得到一时满足的途径:他们是貌合神离的性伴侣、放纵情欲,有着与繁衍后代无关的麻木的性关系。

荒原人就这样过着空虚而又荒淫无度的生活。

当时社会的腐败、道德伦理崩溃表现为过度放纵的情欲和混乱的性关系。

无论是上流社会还是底层阶级,都摆脱不了这种无聊麻木的生活。

三、精神信仰的死亡
死亡的本能使荒原人意识到死亡既是痛苦的源头,也是痛苦的归宿,生的本能使荒原人不断呼唤着神,渴望神的救赎。

基督教提倡认罪悔改、饶恕、重生、与神同工、包容,敬仰并感恩基督(指对神的儿子耶稣基督进行感恩,他为拯救人类的罪恶而死),基督教号召自由、民主、仁义、义气与道义。

人们相信在他们处于危机和心灵无助时能够得到上帝的拯救,可是人们历经社会动荡、道德败落,上帝在这个时候并没有将他们拯救,像“是在老鼠窝里,在那里死人连自己的骨头都丢得精光”所以身处荒原的人们对宗教失去了信心,对宗教仅存的一丝信仰已消失殆尽《荒原》的第三节《火诫》表示出,欲望之火让人利欲熏心,而圣火则能让人灵魂得到净化,有希望“浴火重生”之意,所以荒原人期望圣火能够将他们身上的罪恶都烧光,可是上天并没有降给人们有重生之意的圣火,于是他们认为无论是哪种宗教,都是无灵的,在他们最需要精神救助的时候都没有起任何作用。

在第五章“雷霆的话”里,诗人提到“这里没有水只有岩石”“若还有水我们就会停下来暍了”表明“荒原”里荒的根源是水荒。

水是万物生长不可缺少的要素,无论是天上降下的甘霖还是地下涌出的泉水都能滋润大地万物、养育生命,带来勃勃生机。

所以,水就是生命力的象征,是生物得以繁衍的基本要素。

荒原人生的本能使他们焦急渴望精神的雨露。

然而,“只有枯干的雷没有雨”诗人通过雷声映射了只有精神甘露,即皈依宗教、信仰上帝,才能使荒原人得到救赎。

然而,诗的后面又写到“则是有一个空的教堂,仅仅是风的家”映射出荒原人抛弃了宗教信仰,过着生不如死、毫无信仰和希望的生活,死便成了荒原人摆脱痛苦和灾难的最有效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艾略特.荒原[A].未凡未珉编.外国现代派诗集[C].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9.
[2]杨亦军.死亡与拯救——《荒原》解读之一.[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9
[3]包礼祥丁世忠.对死亡的追问和对永生的祈愿———再论《荒原》的死亡意识[J].江西社会科学,2007.3
[4]郭红,宋絮. T. S.艾略特《荒原》里的死亡情结.[J].林区教学,2014年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