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F大调夜曲》No4--Op15-1曲式分析
肖邦《F大调第二叙事曲》的音乐风格与演奏技巧

肖邦《F大调第二叙事曲》的音乐风格与演奏技巧摘要:肖邦作为浪漫主义时期音乐最重要的杰出音乐家之一,在他短暂的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脍炙人口的钢琴作品。
肖邦音乐中所表现出的刚强,豪迈而又赋有细腻,柔美的诗一般的意境,在19世纪浪漫主义最繁荣时期的钢琴音乐中是独树一帜的。
肖邦的一生只创作了4首叙事曲,《F大调叙事曲》是他第二首叙事曲。
肖邦在这首叙事曲中,为了适应标题构思而超出了传统的框框,创造出独特的、非常有机匀称的形式。
关键词:肖邦; 性格特点; 浪漫乐派; 叙事曲; 作品分析肖邦的叙事曲在世界的音乐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叙事曲的产生到肖邦创作叙事曲,已经经过了几百年的时间,但是肖邦的叙事曲给人的却是一种全新的感受,仿佛是一种新的体裁。
肖邦叙事曲是钢琴叙事曲,这是前所未有的,同时肖邦讲叙事曲提高到了具有戏剧性和交响性的体裁,创造性的发展了叙事曲这一体裁,提高了它的表现力并赋予它全新的意义,使它具有更宏伟广阔的史诗性的内容。
一.肖邦的生平简介肖邦Chopin, Frederic Francois(原Fryderyk Franciszek),1810.3.1--1849.10.17,波兰钢琴家,作曲家。
出生在华沙郊区的热拉佐瓦沃拉,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
他自幼深受波兰民间音乐的熏陶,六岁时就跟随阿达尔贝瑞夫尼学习钢琴;七岁时创作了第一首舞曲;八岁时登台公演;十岁时歌唱家卡拉尼拉因肖邦的出色演奏而赠送给他一只怀表;十五岁时他为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演奏获赠一枚钻戒;十六岁时进入华沙音乐学院师从约瑟夫.埃尔斯纳学习作曲;十九岁起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后因华沙起义失败而于1831年定居巴黎,时年21岁,期间主要从事教学和创作;1837年至1847年与女作家乔治.桑邂逅并交往,由于爱情的滋润和乔治.桑的悉心照料,这十年是肖邦创作的鼎盛时期,他的才华淋漓尽致的展露了出来,其间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与乔治.桑分手后,1848年肖邦的肺结核病情恶化,但仍坚持教学和举行私人音乐会,在繁重的工作下翌年死于巴黎,享年39岁。
对肖邦《夜曲》作品15之ㄧ创作手法的剖析

对肖邦《夜曲》作品15之ㄧ创作手法的剖析【摘要】肖邦的《夜曲》作品15是一首广受欢迎的钢琴作品,展现了其独特的音乐魅力。
本文首先介绍了这首作品,并概述了文章内容。
接着从旋律构成、和声处理、节奏运用等方面对其创作手法进行了深入分析。
在技巧性演奏要点探讨部分,探讨了演奏这首曲目时需要注意的技巧和细节。
最后对表现力要求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如何在演奏中更好地表达作品的情感和内涵。
通过对肖邦《夜曲》作品15的剖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演绎这一经典之作。
【关键词】肖邦,夜曲,作品15,创作手法,旋律构成分析,和声处理分析,节奏运用分析,技巧性演奏要点,表现力要求,总结。
1. 引言1.1 介绍肖邦《夜曲》作品15克赛丽亚·肖邦,是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代表性作曲家之一。
他的钢琴作品《夜曲》作品15是他最为知名的作品之一,也是广泛被演奏和研究的钢琴曲之一。
《夜曲》作品15共有三首曲目,分别为E小调、F#大调和G大调。
这三首曲目中以E小调的《夜曲》最为著名,被誉为是肖邦最具代表性和极具感染力的作品之一。
这首曲子曾被称为“圆舞曲”或“夜曲”,给人一种华丽而优雅的感觉。
肖邦在这首夜曲中巧妙地运用了琶音、走音、装饰音等技巧,使得整首曲子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
旋律优美婉转,和声丰富多变,节奏轻快流畅,展示了肖邦作为钢琴曲作家的非凡才华和独特风格。
通过对《夜曲》作品15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肖邦的创作手法和音乐语言,同时也能感受到他的音乐情感和内心世界。
这首夜曲成为了肖邦音乐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欣赏。
1.2 概述文章内容本文将对肖邦《夜曲》作品15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创作手法。
在我们将介绍这首著名作品,并概述文章内容。
肖邦作品15的夜曲是一首具有深情和浪漫氛围的钢琴曲,备受钢琴演奏者和听众喜爱。
通过对其旋律构成、和声处理、节奏运用、技巧性演奏要点以及表现力要求进行分析,我们将揭示肖邦在这首作品中的独特音乐语言和艺术手法。
从两首夜曲分析肖邦的和声特色

从两首夜曲分析肖邦的和声特色肖邦(Frédéric Chopin) 是浪漫主义时期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他以其优美的钢琴作品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中,夜曲是其中一种重要的作品类型。
夜曲具有幽静、寂寥、柔和的特点,充满了浪漫主义风格。
在两首夜曲中,我们可以发现肖邦的和声特色。
第一首夜曲是《夜曲第15号,降B大调》,也被称为“雨滴夜曲”。
这首夜曲以降B 大调为调性,全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表现了雨滴般的连绵琴音,第二部分则是充满激情的高潮部分。
在和声方面,肖邦运用了许多特色的和弦进行。
曲开头的两个小节中,他运用了大量的间6和弦,如B大调和弦中的Gb-Cb-Eb,创造出了一种悲伤而且缓缓往下的感觉。
这种和弦进行使得整个曲子有一种哀怨的感觉,与夜曲的主题相得益彰。
肖邦在曲中还使用了许多模糊的和弦进行,如降B大调和弦中的Ab-Eb-Cb,以及第二部分中的Eb-Fb-Cb-Cb和弦等。
这些模糊的和弦进行常常给人一种模糊而迷离的感觉,与夜曲的幽静氛围相呼应。
在和声方面,肖邦运用了一些充满激情的和弦进行。
在主题部分中,他不断使用降到音符的升A大调和弦,如C#m到Amaj7到Bmaj7,营造出一种激情四溢的氛围。
在副歌部分中,他运用了降B大调和弦的变种,如Dmaj7到F#7到Bmaj7,营造出一种旋律优美而且和谐的感觉。
肖邦在这首夜曲中还巧妙地运用了一些旋律线的和声。
副歌部分的旋律线与主题部分形成了一种对位关系,相互映衬,使得整首曲子更加丰满而富有层次感。
肖邦的夜曲具有一些独特的和声特色。
他常常使用一些悲伤而缓慢的和弦进行,以及一些模糊而迷离的和弦进行,营造出幽静而柔和的氛围。
他也使用了一些充满激情和旋律优美的和弦进行,增添了曲子的丰富性和层次感。
肖邦的和声运用使得他的夜曲独树一帜,成为了浪漫主义时期钢琴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一。
肖邦《F大调夜曲》No.4,Op.15-1曲式分析

曲式分析如下:一作品介绍及结构图:夜曲是肖邦自己创新的一种钢琴独奏体裁,它具有冲淡平和,寂静幽澜的特点,轻缓中偶尔透着那么一点点沉思。
F 大调夜曲作于1830-1831,是的三首夜曲之一,是题献给肖邦的另一位好友希勒 ( Friedrich Hiller ,1811-1855)的。
希勒是身兼钢琴家、指挥家和作曲家的全能音乐家。
当肖邦初到巴黎时,曾拜师卡克布兰纳 (Friedrich Kalkbrenner ,1788-1849)学习钢琴。
希勒慧眼看出肖邦的钢琴技巧早已超过卡克布兰纳,所以经常鼓励他,有时候也捉弄“老卡”一番,以杀杀他的锐气。
所以肖邦虽初到人生地不熟的巴黎,但是浓厚的艺术气氛和人情味,却是暂时抚慰他乡愁的唯一凭藉。
尽管艾勒(Louis Ehlert )形容《F大调夜曲》的一开头,左手装饰性的三连音,像是肖邦用柔软的蝴蝶翅膀刷出来的主题,但从25小节以后,感情却如洪水般毫无节制地涌出,其中还闪耀着银色的月光。
肖邦夜曲的发展,似乎从这首《F大调夜曲》开始,有了一个极为明显的转变,他已完全从费尔德夜曲的风格中跳脱出来,怀念故土的热情、对革命动乱的悲愤,以及他本人高贵优雅而又忧郁犹疑的气质,都毫无掩饰地融汇成戏剧性的乐章。
这首夜曲是一个带再现段的三段体,结构图如下:A【a(4+4)+a '(4+4+4+补充4) 】+B【b「(2+2)+ ( 1+1+2+2+2) 」+b'「(2+2)+(2+2+4) 」】+A' 【a''(4+4)+a '''(4+4+4+ 补充3+终止2) 】二附谱例分析说明:A段(1-25小节) 分析如下:A【a(4+4)+a '(4+4+4+补4)】,1. a 句分为:4+4的结构,F大调a 句轻缓中偶尔透着那么一点点沉思,主旋律在高声部、右手部分,中声部、次中声部、低声乐部为伴奏,多出现这种类型的伴奏,衬托主旋律的深沉,其和声的编配主要还是在F大调中,在a句的最后一个音还原B上(升B),有F-C的趋势,每小节和声编配如下:1——W 6- VH 6——W 6- VH 6——I——II 34- V 7——I 34- IV - W —— VH 34 皿-V 34——V 72. a '(4+4+4+补4)句分为:4+4+4■补4的结构,F大调前四句除主旋律将一些音改了节奏,如三连音、倚音,但和声的编配都一样,后面的是4+4+补充4,在旋律特点上,在14——17为一小句,但18——20与14——16一样,20-21 有停顿感,但18—21 还是一句,不可分,主和弦完全终止,图如下:从21小节后两拍开始(最高音D形始),补充了4小节,主音落在七级音上,形成不稳定感,进而引出B段。
浅谈肖邦《夜曲》的艺术特色及演奏特征

形态。以《夜曲》为例,肖邦在创作时,既对和声的表 三点显著特征:第一是浪漫性。在乐曲中,右手的线条
现形式进行大胆的创新,又能够恰到好处地凸显出和声 从高音区辗转下行,力度由弱转变为强弱不断变化,从
93
音乐表演
而给予听众身处迷离夜色、朦胧梦境的浪漫体验。浪 一时期,肖邦的音乐作品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是
结构形式,并且都会包含一个具有对比性的中段旋律。 事物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青年时期的肖邦,非常欣
以《F 大调夜曲》op15-1 为例。乐曲首段为带有浓郁抒 赏林费尔德的音乐创作风格,从肖邦精湛的技艺以及透
情色彩以及歌唱性特征的乐句;中段旋律则可以清晰地 明、温柔的触键就能够深刻体会到林费尔德对其影响之
[3] 孟凡淇 , 黄诗雨 . 肖邦夜曲的艺术风格与演奏
琴加上弱音器一样宁静,随后突然加强的力度,与前奏 技巧分析 [J]. 黄河之声 ,2020,(02):59-60.
的大胆使用,都显著增强了这首乐曲的表现力和抒情性。 美。在肖邦的音乐作品中,精致的装饰音和颤音,轻盈
肖邦在传统夜曲的基础上,大胆地融入了戏剧元素,使 的过度旋律,都能够被运用的天衣无缝,整部音乐作品
得《降 B 小调夜曲》形成了戏剧化抒情的独特艺术风格, 仿佛是音符自己组合出来的。
兼具优雅和梦幻的格调,使得乐曲能够自然地抒发出作
最纯粹的艺术表现形式,向世人诉说着自己童年时的快
(二)复杂的结构
乐、少年时的迷茫以及青年时的热血,他用与其性格一
十九世纪的欧洲音乐具有浪漫主义、个人主义色彩 样忧郁的曲风,表达出他诗人般温柔、细腻的真挚情感。
浓郁的鲜明风格。纵观肖邦所创作的 21 首《夜曲》,虽
四、肖邦《夜曲》的风格特征
然风格各有不同,但从创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背景以
论肖邦《F大调叙事曲》演奏提示

论肖邦《F大调叙事曲》演奏提示论肖邦《F大调叙事曲》演奏提示摘要:肖邦是波兰的钢琴家,作曲家。
虽然后来身处法国巴黎,但作为一个波兰人,他是一个有着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音乐家。
他所创作的音乐作品体现了强烈的波兰民族精神,为民族音乐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通过对《F大调叙事曲》的全曲分析,以及弹奏方法,进一步的了解其音乐内涵以及他的创作风格。
关键词:肖邦;叙事曲;民族性悲情中图分类号:J65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087-01一、曲式结构分析整个曲式结构图如下:A段(1—46小节)——B段(47-82小节)——A1段(83-140小节)——B1段(141-168小节)——尾声(169—204小节)(一)A段(1-46小节)这是全曲的第一主题是一种田园风格质朴、流畅。
而且以6/8拍开始的并且贯穿了整体,这样的节拍非常的具有叙事性。
(二)B段(47-82小节)该段为第二主题如暴风雨般激烈,具有强烈的斗性。
在平静舒缓的第一主题之后第二主题来势凶猛的出现了。
第一主题是大调而第二主题是小调在色彩上形成了明暗对比。
(三)A1段(83-140小节)在第二主题以后在现了第一主题再现段,虽然为在现段,但是与A段相比这段有所缩减也有展开运用了变奏和复调变形的手法。
(四)B1段(141-168)紧接着第二主题B’再次到来(141-168)小节,但是最终不在回到第一主题,而是走向惊心动魄的尾声。
167,168小节采用了下行颤音,将音乐悲剧性色彩推向了高潮。
(五)尾声(169-204)小节这部分一共有36个小节,结构比较方整,169-184小节为副动机的模进进行。
之后第二主题又狂风暴雨般如最后一次出现。
二、关于《F大调叙事曲演奏》的演奏分析(一)第一主题这部分非常舒缓有歌唱性,在弹奏时一定要精致细腻。
在第10-18小节重复了2-9小节,这两句在弹奏时力度上要有些变化,所以10-18小节可以在弹得更积极一些,音色更加明亮些。
科尔托对肖邦24首前奏曲的诠释

科尔托对肖邦24首前奏曲的诠释前奏曲是一种短小的乐曲,通常是一首较长作品的前奏。
但肖邦的前奏曲并不是这种前奏的概念,他的每一首前奏曲都是一幅完整的图画或印象。
肖邦自幼体弱多病,他27岁时,由于肺病缠身,朋友们陪伴他去地中海的梅杰凯岛上去疗养。
在那里,肖邦获得灵感,创作了这24首前奏曲。
肖邦的24首前奏曲,出版于1839年,是按十二平均律的律制方法,从C大调开始到b小调,以不同的24个调写成的,其排列方法为五度循环,即第一首为C大调,第二首为它的关系小调a小调,第三首为C大调的上方五度的G大调,第四首为其关系小调e小调……依此类推,最后有24首乐曲。
由于这24首前奏曲关系紧密,因此应把它看作是一部完整的音乐作品,做连续演奏。
这24首前奏曲一般以一个短小的乐思为中心而构成,但是乐思并不是只做单纯的反复,也不做技巧的展0开,而是按肖邦的感情做惊人的发展,其中有些曲子有着超凡的演奏技巧,绝不是容易演奏的作品。
活跃于本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法国钢琴家阿尔佛雷特·科尔托(1877-1962)是以极高素养而闻名的艺术家,而且又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特别是关于浪漫派的作品所显示出无与伦比的敏锐力和洞察力,在钢琴演奏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
在诠释肖邦24首前奏曲上有着其独到的见解,他对这24首前奏曲的每首都加了标题,把它们看做是标题音乐,并作了如下解释。
作品分析:第一首《等待着思念的恋人》,C大调激情地Op.28-1。
乐曲是2/8拍子,以相当快的速度演奏,开始的8小节大体上维持在主调上,接着的16小节做了各种转调,并逐渐加强力度和速度,从25小节进入尾声回到主调,最后在最弱的琶音上安静地结束。
第二首《悲伤的冥想,远远望到寂静的海》,a小调缓慢地,Op.28-2。
2/2拍子。
在忧郁重重的和弦上,短小的主题反复了四次,但每次反复都有不同的处理。
乐曲的调性转换非常频繁,最后回到主调。
第三首《溪流的声音》,G大调最快板,Op.28-3。
对肖邦《夜曲》作品15之ㄧ创作手法的剖析

对肖邦《夜曲》作品15之ㄧ创作手法的剖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肖邦《夜曲》作品15之一,是肖邦创作的一首著名钢琴独奏曲。
这首曲子是在1830年代中期创作的,是肖邦的成熟期作品之一。
肖邦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作曲家,其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情感和独特的创作风格。
《夜曲》的创作背景源于肖邦的玛波尔卡舞曲。
这首曲子采用了陶格音乐形式,即短小曲子的形式,节奏明快,旋律朗朗上口。
肖邦在这首曲子中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抒情元素,使得整首曲子充满了如梦如幻的色彩。
通过对肖邦《夜曲》作品15之一的剖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肖邦作为作曲家的创作手法和音乐风格。
这首曲子不仅展示了肖邦对旋律、和声、节奏等音乐要素的运用,还表达了他独特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首美妙的音乐之作,感受肖邦独特的音乐魅力。
2. 正文2.1 旋律运用肖邦《夜曲》作品15之ㄧ中,旋律运用是其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肖邦善于运用优美动听的旋律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同时也展现出他对旋律构思的高超技巧。
在《夜曲》中,肖邦通过运用各种旋律手法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情绪。
肖邦在《夜曲》中巧妙运用了变化多样的旋律主题。
通过不同的旋律主题的变化和组合,肖邦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使整个曲子有了起伏跌宕的韵律和情感。
旋律主题在不同段落的重复和转变,使整个曲子更加紧凑和有机。
肖邦在《夜曲》中还运用了旋律的变化和发展来展现情感的丰富性。
他通过旋律的起伏和变幻,表达了从柔情似水到豪情万丈的各种情感,使整个曲子呈现出深沉而动人的魅力。
肖邦在旋律的处理上注重表达内心真情,使音乐更加抒情动人。
肖邦在《夜曲》中的旋律运用非常出色,通过巧妙的旋律构思和处理,他展现了对音乐创作的深刻理解和高超技巧。
这也使得《夜曲》成为了一首令人难忘的经典之作,深受听众喜爱。
2.2 和声运用肖邦《夜曲》作品15之一在和声运用上展现了肖邦独特的音乐才华和创作技巧。
在这首作品中,肖邦运用了丰富多彩的和声语言,使得整个曲子充满了情感和戏剧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肖邦《F大调夜曲》No4--Op15-1曲式分析
肖邦《F大调夜曲》No.4, Op.15-1
曲式分析如下:
一作品介绍及结构图:
夜曲是肖邦自己创新的一种钢琴独奏体裁,它具有冲淡平和,寂静幽澜的特点,轻缓中偶尔透着那么一点点沉思。
F大调夜曲作于1830-1831,是Op.15的三首夜曲之一,是题献给肖邦的另一位好友希勒(Friedrich Hiller ,1811-1855)的。
希勒是身兼钢琴家、指挥家和作曲家的全能音乐家。
当肖邦初到巴黎时,曾拜师卡克布兰纳(Friedrich Kalkbrenner,1788-1849)学习钢琴。
希勒慧眼看出肖邦的钢琴技巧早已超过卡克布兰纳,所以经常鼓励他,有时候也捉弄“老卡”一番,以杀杀他的锐气。
所以肖邦虽初到人生地不熟的巴黎,但是浓厚的艺术气氛和人情味,却是暂时抚慰他乡愁的唯一凭藉。
尽管艾勒(Louis Ehlert)形容《F大调夜曲》的一开头,左手装饰性的三连音,像是肖邦用柔软的蝴蝶翅膀刷出来的主题,但从25小节以后,感情却如洪水般毫无节制地涌出,其中还闪耀着银色的月光。
肖邦夜曲的发展,似乎从这首《F大调夜曲》开始,有了一个极为明显的转变,他已完全从费尔德夜曲的风格中跳脱出来,怀念故土的热情、对革命动乱的悲愤,以及他本人高贵优雅而又忧郁犹疑的气质,都毫无掩饰地融汇成戏剧性的乐章。
这首夜曲是一个带再现段的三段体,结构图如下:
A【a(4+4)+a’(4+4+4+补充4)】+B【b「(2+2)+(1+1+2+2+2)」
+b’「(2+2)+(2+2+4) 」】+A’【a’’(4+4)+a’’’(4+4+4+补充3+终止
2)】
二附谱例分析说明:
A段(1-25小节)
分析如下:A【a(4+4)+a’(4+4+4+补4)】,1. a 句分为:4+4的结构,
F大调
a 句轻缓中偶尔透着那么一点点沉思,主旋律在高声部、右手部分,中声部、次中声部为伴奏,多出现这种类型的伴奏,衬托主旋律的深沉,其和声的编配主大调中,在a句的最后一个音还原B上(升B),有F-C的趋势,每小节和声编配如下:Ⅰ———Ⅵ6-Ⅶ6——Ⅰ——Ⅱ34-Ⅴ7——Ⅰ34-Ⅳ-Ⅵ——Ⅶ34Ⅲ-Ⅳ34——Ⅶ7
2. a’(4+4+4+补4) 句分为:4+4+4+补4的结构,F大调
前四句除主旋律将一些音改了节奏,如三连音、倚音,但和声的编配
都一样,后面的是4+4+补充4,在旋律特点上,在14——17为一小
句,但18——20与14——16一样,20-21有停顿感,但18—21还
是一句,不可分,主和弦完全终止,图如下:
从21小节后两拍开始(最高音D形始),补充了4小节,主音落在七级音上,形成不稳定出B段。
B段(26-49)分析如下:
B【b「(2+2)+(1+1+2+2+2)」+b’「(2+2)+(2+2+4) 」】,调式变化为:f-降D
整个B段是整首夜曲的高潮,变化起伏较大,与A段和A’段相比,较为激扬,音
1.b句(2+2)+(1+1+2+2+2),分为两个小名,前面四小节为2+2的结构,为f小调
开始着手转调。
高声部为六度和弦组成的十六分音符,起烘托作用,低声部(左
高低起伏,音乐开始激荡起来。
后面的乐句,转为降D(30—小节开始,以D大为转调后的乐句,转调非常明确,30,31,33的和声编配,都采用了D大调的主彩,32小节则采用四级和弦)降G,是这句音乐转为降D大调最明显的音符,1+1+2+2+2,先综合,后开始的两小节主旋律都在左手部分,右手伴奏,烘托气
接着开就综合:2+2+2
左手部分开始综合起来,2小节为一个乐节,主旋律变化到右手的高声部,中声和烘托主旋律,强调主音。
2.b’句的结构为(2+2)+(2+2+4) ,可分为两个部分。
前面一部分和b句的前部分一样,只是后部分不一样,从42-49 小
节,呈现2+2+4的综合结构,前面4小节的主旋律在左手,后四小
节主旋律则转到右手的高声部,和声又向F大调倾向,最后主旋律
引出A’段的主音,确定F大调。
A’段(50-75)分析如下:A’【a’’ (4+4)+a’’’(4+4+4+补充3+终止2)】,
F大调
从B段的激扬、快速中,又回到A段的沉静,曲调又开始幽静起
来。
1. a’’句分为:4+4的结构
a’’和a句只有一点不一样,如图片:
a句(第7小节)a’’句(55小节)
a’’音乐从B段中,又慢慢的回到了A段的沉静,主旋律又形如在高声部、右手部分,中声部、低声乐部为伴奏,衬托主旋律的深沉,其和声的编配则没有多大的变化。
3.a’’’(4+4+4+补充3+终止2)
a’’’是4+4+4+补充3+终止2的结构,与a’4+4+4+补充4不同的是
另外加了2小节的终止,结束了 A ’,但没有采用完满的终止,
在最后的两小节(74-75),用琶音的形式,从二级到一级的终止,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