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中地理 生态系统稳定性原理
原创10: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恢复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外界干扰因素的 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增强最初发生变化的那 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注意: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当外界干扰因 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就会迅速丧失,生态系统就到了难以恢复的程度。
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1、抵抗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 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 性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有关。
(3)实验流程
制作生态缸框架 缸底部的铺垫
注入水
放入动植物 密封生态缸
标准:100cmX70cmX50cm
花土在下,一边高,一边低;沙土在上, 沙土层厚5~10cm
注意:从缸内低处注入
水中放浮萍、水草、小乌龟 沙土上移植仙人掌(或仙人球) 花土上移植蕨类植物和杂草 花土上放置蚯蚓、蜗牛
用胶带将生态缸密封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 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原因: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3)表现: 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性和功能稳定性。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不同的生态系统都具有在一定范围内消除外来干扰的 能力,即自我调节能力。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 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相反,组成成分越少,营 养结构越简单,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弱。自我调节能力 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维持生态稳定性的原理阐述

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维持生态稳定性的原理阐述【引言】生态系统动态平衡是指生物多样性、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在一定时间尺度上相对稳定并能够自我修复的状态。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过程,涉及多种相互作用和调控机制。
本文将探讨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维持生态稳定性的原理,并介绍一些生态机制,其中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物互作和生物适应等。
【主体】1.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维持生态稳定性的重要方面。
物质循环涉及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
水循环是通过蒸发、降水和地下水循环来调节水资源的分布和供应。
碳循环是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来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并影响全球气候变化。
氮循环涉及氮气的固定和释放,对植物生长和土壤肥力具有重要影响。
这些循环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物质转化过程,它们的平衡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维持生态稳定性的另一个重要机制。
能量流动是指能量从一个级别转移到另一个级别的过程,包括光合作用、食物链和食物网等。
光合作用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是能量流动的起点。
食物链描述了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关系,而食物网更加完整地描述了各种生物之间的复杂相互关系。
能量的流动和转化维持着生态系统的能量平衡,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生物多样性保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生物互作:生物互作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共生、竞争、捕食和繁殖等。
生物互作调节着物种相对丰富度和相对丰度的分布,能够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共生是指两个物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如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根瘤菌通过固氮为植物提供氮源,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碳源。
竞争是指物种之间为了资源而斗争的过程,通过竞争,强者的优势物种能够继续存活和繁衍下去。
捕食是指食物链中的上层物种捕食下层物种的过程,维持了生物种群的相对平衡。
繁殖是物种延续生命的关键过程,通过繁殖,个体能够将自己的基因传递给下一代,保持物种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讲义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讲义生态系统是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就像是一个复杂而精巧的机器,每个部件都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则是这个机器能够持续运转的关键。
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呢?简单来说,就是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时,能够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比如说,一场暴雨过后,森林里的树木可能会被吹倒一些,但很快,新的树苗可能会生长出来,森林里的动物们依然能够找到食物和栖息地,整个森林生态系统依然能够正常运转,这就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以分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指的是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就像一个坚固的城堡,能够抵御外敌的入侵而不被攻破。
而恢复力稳定性则是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比如一片被火烧过的草原,在一段时间后又能重新长出茂盛的草,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是因为它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
这种自我调节能力就像是一个自动的调节器,能够根据生态系统内部的变化来进行调整。
比如,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如果兔子的数量增加了,那么草就会被大量吃掉,草的数量就会减少。
而草的减少又会导致兔子的食物不足,从而使兔子的数量下降,最终让草和兔子的数量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如果外界的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可能会失去平衡,甚至崩溃。
比如,过度的放牧可能会导致草原的植被被破坏,土壤沙化,最终变成荒漠,无法恢复。
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有很多。
首先是自然因素,比如火山喷发、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这些强大的力量可能会在瞬间对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破坏。
不过,在自然的演化过程中,生态系统也逐渐形成了一定的适应能力来应对这些自然干扰。
然后是人为因素。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大。
过度的砍伐森林、开垦荒地、捕杀野生动物、排放污染物等行为,都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 应适时给予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 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实验: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一、实验原理: 在有限的空间内,依据生态系统原理,将生态系统具有
设置如甲瓶所示的广口瓶 4 个,分别向里面放入小鱼 2 条、4 条、6 条、8 条,其余条件与甲瓶相同,然后观察各 瓶中小鱼的存活时间。
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1)我国人口特点:已进入 低生育水平 国家的行列,但 由于 人口基数大 ,我国人口仍将在较长时期内持续增长。
探究步骤:将三个广口瓶按图 5-5-2 制作成三个生态缸。
图 5-5-2
探究结论:
(1)以上三个生态瓶只有一个是合理的,为__甲__瓶,另外两个生 态瓶出现错误的原因分别是: __________乙__瓶__未__密封,丙瓶未置于散射光下 _____。 (2) 甲、乙、丙三个生态瓶中的小鱼存活时间最短的是 丙 , 原因是: 丙__中__生__产__者__不__能__进__行__光_合作用提供 O_2,造成_小__鱼__因__缺__氧__而__死__亡__。 (3) 加入泥沙的目的是_提__供__分_ 解_者__及__为__生__产__者__提__供__无__机__物_。 (4)欲探究消费者个体数量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该如何设 计实验?(写出探究思路即可)。
生态缸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 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 稳定
减少对O2的消耗,防止生产量 <消耗量
加入河泥、沙子
使生态缸中存在分解者并为生产 者提供无机物
一般不用蒸馏水来制作生 态缸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什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什么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通过一定的调节作用而保持相对稳定。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主要通过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来完成,不同生态系统的自调能力不同。
主要特性生态系统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抵抗能力,就属于抵抗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稳定性,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例如,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河流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再比如在森林中,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类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增多,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
这些只是用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的简化的例子,自然界的实际情况要比这复杂得多。
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河流被严重污染后,导致水生生物大量死亡,使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
如果停止污染物的排放,河流生态系统通过自身的净化作用,还会恢复到接近原来的状态。
这说明河流生态系统具有恢复自身相对稳定状态的能力。
调节方式1、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这是在有限空间内比较普遍存在的种群变化规律。
2、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多出现于植物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常有食物链关系。
3、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
影响因素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指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如火山喷发、地震、山洪、海啸、泥石流和雷电火灾等。
人为因素1、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往往是共同作用,人为因素可以导致自然因素的强化或弱化。
2、人为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更大、更广泛、更直接,这是生态系统遭破坏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在破坏植被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

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
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是指生态系统在面对各种干扰和变化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和平衡的能力。
以下是一些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
1. 自我调节机制:生态系统内部的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制约的关系,这些关系可以自我调节,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 多样性机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可以提供多种生态位和食物网,从而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反馈机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之间存在着反馈机制,当某个因素发生变化时,其他因素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 抵抗力和恢复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和恢复力,可以在面对一定程度的干扰和破坏时保持相对稳定。
5. 生态适应性: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可以通过适应性进化来适应环境变化,从而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总之,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自我调节机制、多样性机制、反馈机制、抵抗力和恢复力以及生态适应性等。
这些机制共同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知识详解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稳定性出现的前提: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稳定性的表现:结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一般相关种群数量呈现周期性变化。
功能相对稳定:物质循环(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和能量流动(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保持一定的动态平衡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的原因: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1)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使自身结构功能维持原状的能力。
(2)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的原因: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①生物的种类、数量多,一定外来干扰造成的变化占总量的比例小。
②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途径多,一条途径中断后还有其他途径来代替。
③生物代谢旺盛,能通过代谢消除各种干扰造成的不利影响。
(3)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特征:①各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多,占有的能量多。
②各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多,食物网结构复杂,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渠道多。
(4)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外来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就遭会到破坏。
3.(1)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使自身结构功能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
(2)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的原因:①生物繁殖的速度快,产生后代多,能迅速恢复原有的数量。
②物种变异能力强,能迅速出现适应新环境的新类型。
③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生物受到的制约小。
(3)恢复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特征:①各营养级的生物个体小,数量多,繁殖快。
②生物种类较少,物种扩张受到的制约小。
③各营养级生物能以休眠方式渡过不利时期或产生适应新环境的新类型。
4.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发展以及走持的环境。
(2)怎样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①保持与提高生物的数量,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②保护草本、苔藓、地衣等耐性强,繁殖快的小植物和各种小型动物,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考点66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考生物考点练习解析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调节基础:负反馈调节。
4.特点: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5.两种类型的比较项目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区别实质保持自身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核心抵抗干扰,保持原状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影响因素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小,营养结构越简单,恢复力稳定性越强二者联系①相反关系: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弱,反之亦然;②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如图所示:6(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考向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基础的分析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污染的湖泊,鱼类大量死亡,腐生细菌增多,进一步加重污染,这种调节是负反馈调节C.城市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D.北极苔原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弱,恢复力稳定性高【参考答案】C解题技巧生态系统调节中正反馈和负反馈的比较比较项目正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调节方式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结果常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实例分析2.如图所示为不同生态系统在相同的环境条件变化下,甲和乙两个生物群落所表现出来的反应。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生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高于乙生物群落的B.甲和乙群落所在生态系统稳定性不同,生物种类完全不同C.不同群落内部的负反馈调节维持着不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甲所在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弱,则其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强【答案】C考向二运用曲线模型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3.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图解,对此图理解不正确的是A.一般情况下,b可代表恢复力稳定性B.一般情况下,自我调节能力与a曲线相似C.抵抗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呈正相关D.所有生态系统都符合这一数学模型【参考答案】D【试题解析】选项A,一般情况下,营养结构越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越弱;选项B,一般情况下,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与a曲线相似;选项C,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大,二者呈正相关;选项D,北极苔原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弱,恢复力稳定性也弱,不符合这一模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系统稳定性原理
一、生物系统的稳定性:由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迁入、迁出及其它变化使生态系统总是在发展变化的,当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我们就把:生态系统所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稳态(稳定性)的维持存在着反馈。
当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成分发生变
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它成分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就称为反馈。
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种(如图所示)。
生态系统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或者说是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稳定状态时而具有的一种“自稳”能力。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不仅具有一定的结构,而且执行一定的功能。
其中,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完善的营养结构是保障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畅通运行的结构基础;而能量流动
和物质循环又能使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形成典型的食物链关系,推动生态系统的生存与发展。
当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它的结构与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
系统内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虽有波动,但总是大体相同的,表现为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比例保持相对稳定。
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1.抵抗力稳定性:在生物学上就把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称之为抵抗力稳定性。
2.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
3.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区别:
干扰因
素强度小大
生态系统的
稳定状态
抵抗力稳定性
没有改
变
遭到破坏
生态系统
稳定性表现
保持
恢复力
稳定性恢复
与营养结
构
复杂程度
的关系
正相关反相关
4.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联系: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一般情况下,二者的关系是相反的,即抵抗力稳定性大,则恢复力稳定性就小,反之亦是。
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稳定性,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
的自我调节能力。
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多样,营养结构越复杂,食物网
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相反,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简单,营养结构越简单,食物网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
两者是同时存在的,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
两者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如图所示)。
一般而言,抵抗力和恢复力之间存在着相反的关系,具有高抵抗力稳定性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的稳定性是低的,反之亦然。
如森林生态系统与杂草生态系统相比较,森林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强,抗干扰的能力也强。
但如果将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乔木全部砍掉,这个森林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尽管杂草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不如森林生态系统,但恢复力显然比森林高。
但是冻原生态系统,它的生产者主要是地衣,地衣对环境变化很敏感,很容易被破坏,生长又很慢,一旦遭到破坏后就很难恢复,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
它的抵抗力与恢复力都很低,稳定性当然也是很低。
四、生态系统稳定性原理及保护
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稳定性,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而自我调节能力又取决于生态系统自身的净化能力(抗污染)和完善的营养结构(抗干扰)。
净化作用包括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生物净化三个方面,它是河流生态系统抵抗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其中,生物分解主要以微生物为主,动物为辅,某些植物也有这种功能。
水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通过水生生物的富集和分解转化为无公害而稳定的无机物质,有些物质可成为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使其浓度下降,变有毒物质为无毒物质。
完善的营养结构使生态系统具有一种反馈调节机制,进而抵抗外界干扰,维持自身稳定。
例如,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当害虫数量增加时,林木的生长自然受到危害,但食虫鸟类由于食物丰富数量增多,这样害虫的种群增长就会受到抑制,出现了“有虫不成灾”的现象。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大有小,因此抵抗力稳定性有高有
低。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高低,是由它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所决定的。
生物多样性越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也就越高。
虽然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当外界干扰因素特别强时,就会破坏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其自我调节能力就会降低甚至消失,最终导致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减弱或者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