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手调节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手脚协调的实验报告

手脚协调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手脚协调能力测试,了解受试者的手脚协调能力水平,分析影响手脚协调能力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训练方法,以提高受试者的手脚协调能力。

二、实验对象与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20名身体健康、年龄在18-25岁之间的志愿者作为受试者。

2. 实验方法:(1)实验仪器:使用计时器、尺子、纸笔等工具。

(2)实验步骤:①受试者按照性别分组,每组10人。

②测试前,让受试者熟悉实验流程和测试方法。

③测试内容:a. 捕捉速度测试:受试者手持尺子,当计时器响起时,用尺子捕捉到计时器上的目标点,记录时间。

b. 捕捉准确度测试:受试者手持尺子,当计时器响起时,用尺子捕捉到计时器上的目标点,记录捕捉到的目标点与实际目标点之间的距离。

c. 跳绳测试:受试者用左右手交替跳绳,记录跳绳次数。

d. 手眼协调测试:受试者手持纸笔,当计时器响起时,在规定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写下数字“5”,记录数字数量。

④测试结束后,收集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捕捉速度测试结果分析:结果显示,受试者在捕捉速度测试中的表现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男性受试者的平均捕捉时间为3.5秒,女性受试者的平均捕捉时间为4.2秒。

这表明,在捕捉速度方面,男性受试者优于女性受试者。

2. 捕捉准确度测试结果分析:结果显示,受试者在捕捉准确度测试中的表现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男性受试者的平均捕捉误差为0.5厘米,女性受试者的平均捕捉误差为0.7厘米。

这表明,在捕捉准确度方面,男性受试者优于女性受试者。

3. 跳绳测试结果分析:结果显示,受试者在跳绳测试中的表现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男性受试者的平均跳绳次数为120次,女性受试者的平均跳绳次数为100次。

这表明,在跳绳能力方面,男性受试者优于女性受试者。

4. 手眼协调测试结果分析:结果显示,受试者在手眼协调测试中的表现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男性受试者的平均数字数量为80个,女性受试者的平均数字数量为70个。

人机实验报告

人机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了解人机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人机工程学在产品设计和应用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对人机工程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二、实验内容1. 实验一:双手调节器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双手调节器的设计原理,掌握双手调节器的操作方法。

(2)实验步骤:①观察双手调节器的结构,了解其设计特点;②按照操作说明,进行双手调节器的实际操作;③分析双手调节器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2. 实验二:握力计实验(1)实验目的:掌握握力计的使用方法,了解握力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2)实验步骤:①了解握力计的结构和原理;②按照操作说明,进行握力测试;③分析握力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3. 实验三:记忆广度测试仪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记忆广度测试仪的使用方法,掌握记忆广度测试的基本原理。

(2)实验步骤:①了解记忆广度测试仪的结构和原理;②按照操作说明,进行记忆广度测试;③分析记忆广度与个体差异的关系。

4. 实验四:彩色视野分辩仪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彩色视野分辩仪的使用方法,掌握彩色视野分辩的基本原理。

(2)实验步骤:①了解彩色视野分辩仪的结构和原理;②按照操作说明,进行彩色视野分辩测试;③分析彩色视野分辩与个体差异的关系。

5. 实验五:镜画仪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镜画仪的使用方法,掌握镜画仪在产品设计和应用中的实际应用。

(2)实验步骤:①了解镜画仪的结构和原理;②按照操作说明,进行镜画仪的实际操作;③分析镜画仪在产品设计和应用中的优缺点。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双手调节器实验:通过实验,了解了双手调节器的设计原理和操作方法,认识到双手调节器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 握力计实验:通过实验,掌握了握力计的使用方法,了解到握力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为今后锻炼和保健提供参考。

3. 记忆广度测试仪实验:通过实验,掌握了记忆广度测试仪的使用方法,了解到记忆广度与个体差异的关系,为今后提高记忆力提供帮助。

4. 彩色视野分辩仪实验:通过实验,掌握了彩色视野分辩仪的使用方法,了解到彩色视野分辩与个体差异的关系,为今后视觉健康提供参考。

保健推拿实验报告

保健推拿实验报告

保健推拿学课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推拿手法实验时间年月日学生姓名实验地点同组人员专业班级实验方案1、实验目的:能正确掌握按摩的基本手法、体会手法的功力,即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

熟悉人体主要穴位。

2、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及材料:人体经络穴位模型、挂图、按摩床、介质等3、实验原理:按摩主要是凭借术者的双手(及身体的其他部位或器械),采用专门的手法,在中西医理论的指导下,作用于人体体表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通过机械、神经、体液的刺激和调节,提高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以达到调理人体功能,防治伤病为目的的一种物理疗法。

4、实验方法和步骤:1.推法:用手或掌等部分着力于被按摩的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为推法。

2.擦法:用手的不同部位着力,紧贴在皮肤上,作来回直线的摩动为擦法。

3.揉法:用手的不同部位,着力于一定的部位上,作圆形或螺旋形的揉动,以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手指或掌的揉动而滑动的手法为揉法。

4.揉捏法:拇指外展,其余四指并拢,手成锥形,将全掌及各指紧贴于皮肤上,作环形旋转的揉捏动作,边揉边捏边作螺旋形地向心方向推进的手法为揉捏法。

5.搓法:用双手挟住被按摩的部位,相对用力,方向相反,作来回快速地搓动的手法为搓法。

6.按法:用指、拿、肘或肢体的其他部分着力,由轻到重地逐渐用力按压在被按摩的部位或穴位上,停留一段时间(约30s),再由重到轻地缓缓放松的手法为按法。

7.摩法:用示指、中、环指指面或手掌面着力,附着于被按摩的部位上。

以腕部连同前臂,作缓和而有节奏的环形抚摩活动的手法为摩法。

8.拍击法:用手掌或手的尺侧面等拍击体表的手法为拍击法。

常用的有拍打法、叩击法和切击法。

9.抖法:肢体抖动法时,用双手或单手握住肢体远端,微用力作连续小幅度的上下快速抖动。

10.运拉法:用一手握住被按摩者关节远端肢体,另一手握住关节近端肢体,在关节的生理活动范围内作被动性的运动的手法为运拉法。

11.拿法:用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他四指指面着力,作相对用力,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进行有节律的提拿揉捏为拿法。

双手操作分析实验

双手操作分析实验

实验一双手操作分析实验一、实验任务熟悉并熟练机械鼠标(或小电风扇、交流接触器等)的装配过程,绘制其装配过程某工位的双手操作分析图,并加以分析、改进和评价。

二、实验目的:1、学会正确描述、设计和绘制工作地布置图2、掌握双手操作分析图的绘制方法3、学会正确分析双手操作图所记录的工作现状,找出问题并提出合理改进的方法。

三、实验设备、工具1、机械鼠标(或小电风扇、交流接触器等)若干个2、螺丝旋具扳手、尖嘴钳、工件盒等装配工具3、记录板、铅笔、橡皮、计算器四、实验原理:(一)双手操作分析的概念、特征及意义1、双手作业分析的概念生产现场的某些作业以工序的操作过程为研究对象,详细观察和记录其过程,重点是了解双手如何进行实际的操作,称为双手作业分析。

通过双手操作分析,可以考察操作者的操作方法和步骤是否合理,左右手的分工是否恰当,是否存在多余和笨拙的动作需要改进,工作地物料、工具等布置是否合理等,经分析、改进以达到减轻劳动强度、减少操作时间、提高效率的目标。

2、双手作业分析的特征(1)双手作业分析的主要对象是作业者的双手。

(2)双手作业分析是借助于双手作业图进行分析。

(3)双手作业分析简单明了,随时随地可记录分析,清楚地反映出动作是否符合动作经济原则。

3、双手作业分析的作用(1)研究双手的动作及其平衡,左、右手分工是否恰到好处。

(2)发掘“独臂”式的作业并改进。

(3)发现伸手、找寻以及笨拙而无效的动作。

(4)发现工具物料、设备等不合适的放置位置。

(5)使动作规范化,并据此拟定作业规程,为编制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提供参考。

4、双手作业分析图的作用双手作业分析图以双手操作为对象,采用标准流程图符号来记录其动作,表示其关系,并可指导作业者如何有效地运用双手,从事生产性的工作,提供一种新的动作观念,找出一种新的改善途径。

5、双手作业分析图的画法(见图例)(1)图的左上部。

填写常规项目,包括编号、作业名称、地点、作业人员、作业的起点、终点(结束)、日期等。

中医实训课揉法实验报告

中医实训课揉法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揉法是中医推拿疗法中常用的一种手法,通过手指、手掌或前臂在患者体表进行轻柔的旋转或移动,以达到调节气血、缓解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目的。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揉法的正确手法、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提高临床应用能力。

二、实验目的1. 熟悉揉法的操作技巧和手法要求。

2. 掌握揉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3. 提高学生对中医推拿疗法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三、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四、实验地点中医实训室五、实验对象实验组:20名自愿参加实验的学生六、实验器材1. 橡皮人2. 沙袋3. 面巾4. 记录本七、实验方法1. 理论讲解:由指导教师对揉法的基本概念、操作手法、适应症和禁忌症进行详细讲解。

2. 示范演示:由指导教师现场示范揉法的正确操作手法,包括手法的力度、速度、方向等。

3.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两人,一人扮演患者,另一人进行揉法操作。

4. 操作练习:学生在指导下,对橡皮人进行揉法操作,练习手法和力度。

5. 评价反馈: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评价和反馈,纠正错误手法。

八、实验步骤1. 准备阶段:指导教师讲解揉法的基本知识和操作要点,强调手法规范和注意事项。

2. 示范阶段:指导教师现场示范揉法的手法,包括揉、推、擦、摩等动作,并讲解每个动作的技巧和要领。

3. 分组练习阶段: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两人,一人扮演患者,另一人进行揉法操作。

患者保持舒适体位,操作者站在患者一侧,双手涂抹适量的润滑油或介质。

4. 操作练习阶段:学生在指导下,对橡皮人进行揉法操作,注意手法要轻柔、均匀,力度适中。

5. 评价反馈阶段:指导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评价和反馈,纠正错误手法,强调揉法的操作要点。

九、实验结果1. 学生对揉法的基本知识和操作要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学生掌握了揉法的正确手法,操作技巧有所提高。

3. 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揉法手法。

4. 学生对中医推拿疗法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双手协调实验实验报告

双手协调实验实验报告

双手协调实验实验报告题目:双手协调实验实验报告一、引言双手协调是指通过两只手的配合,实现一定动作的精确、协调和高效进行。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许多任务需要我们运用双手进行协调操作。

为了更好地理解双手协调的机制和变化规律,我们进行了一项双手协调实验。

本实验通过测量和分析参与者在不同条件下完成任务的数据,以期对双手协调能力进行评估和研究,从而促进对双手协调的理解和应用。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参与者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双手协调任务的表现,研究双手协调的能力和特点,并探讨相关的影响因素。

具体目的如下:1. 评估参与者的双手协调能力。

2. 分析不同条件(如任务难度、左右手优势等)对双手协调的影响。

3. 探讨双手协调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措施。

三、实验设计1. 参与者本实验共招募了30名年龄在20至30岁之间的大学生作为实验参与者。

他们没有手部疾病或严重的运动功能障碍,没有进行过与双手协调相关的特殊训练。

2. 实验材料实验使用了一台计时仪器和一套双手协调任务的设备。

任务设备包括两个按钮和一个显示屏,参与者需要通过按下按钮来完成一系列指定的动作。

3. 实验过程参与者在实验室接受了实验指导后,进行了实验前的训练,熟悉任务的要求和操作方式。

然后,参与者开始正式的实验任务,在计时仪器的计时下,按照指示完成双手协调任务。

实验包括了不同难度的任务和不同手部优势的条件,每个条件下的任务需要重复进行三次,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四、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通过实验记录和收集的数据,我们对参与者在不同条件下的双手协调表现进行了分析。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 完成任务的时间我们对参与者在不同条件下完成任务的时间进行了统计和比较。

结果显示,任务难度越大,参与者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越长;而左右手的优势并没有明显影响任务完成时间的差异。

2. 动作的准确性针对参与者完成任务时的准确性进行了评估。

通过统计错误动作的次数和正确动作的次数,发现任务难度越大,错误动作的次数越多。

双手协调能力测试实验报告

双手协调能力测试实验报告

双手协调能力测试实验报告作者:王顺兰学号:222011*********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4007151.实验目的通过双手调节器的操作,学习绘制练习曲线。

2.研究方法2.1被试:姓名:焦雨薇性别:女年龄:192.2仪器和材料仪器:EP711 双手调节器;EP001 计时计数器。

双手调节器是一种典型的动作技能操作仪器。

它是通过双手的操作,合作完成设定的曲线轨迹的运动,即是右手完成目标的上下移动,左手完成目标的左右移动。

以被试完成任务所用的时间及偏离轨迹的次数,作为衡量其多次练习后的进步水平。

2.3 试验程序1、用电缆线联接双手调节部件和计时、计数器。

2、接通电源,双手调节部件的目标光斑发出红光,计时器数显为0。

3、主试事先将双手调节器上的目标光斑调到起始位。

4、实验指导语:这是一个双手协调动作的实验。

你顺时针旋转右手旋钮目标光标向上移动,逆时针旋转右手旋钮目标光标则向下移动。

你顺时针旋转左手旋钮目标光标向右移动,逆时针旋转左手旋钮目标光标则向左移动。

你的任务是将目标光斑沿着曲线轨迹但又不超越轨迹运动。

要求你又快又准的完成一周运作。

走完一周后,休息一分钟。

整个过程运作十遍。

5、被试理解指导语后,即可开始实验。

每走完一周,主试记录结果,按“复位”键,以便被试继续操作3.实验结果3.1根据实验结果,双手协调能力测试实验中的被试者完成实验的时间及错误次数如下表所示:3.2 根据实验结果绘制的练习曲线如下:练习曲线绘制方法:用练习遍数作横坐标,用完成任务所用时间及出错次数为纵坐标,以每遍的结果确定在坐标上的位置,连接各点便组成练习曲线。

1.练习遍数与完成任务用的时间曲线图2.练习遍数与出错次数的曲线图说明:两幅图中均是练习遍数为横坐标,完成任务的时间或出错次数为纵坐标3.3 研究发现完成任务所用的时间及每遍练习中的错误次数随着练习遍数的增加总体趋势是下降,但有时也会错误次数和时间略有增加。

以上图表显示出由第一遍练习时间的161.8637到第十遍练习时间的38.2127总体呈下降的曲线趋势,而第六遍到第七遍练习时时间又增加了2秒。

人因工程实验报告

人因工程实验报告

实验一:BD-II-302型双手调节器一、实验目的:通过双手调节器的操作,学习绘制练习曲线。

二、仪器简介:1.有两个摇把控制的和铅笔类似的针一个,两个摇把由两只手分别控制一个2.在金属板上一个描绘的图案,图案不同的模板有两块3.仪器的各部分均安装在一个三脚架上4.一个指示灯、计数计时器记录实验的时间与失败次数5.针移动的范围:150*40mm一、实验原理:动作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

练习曲线能形象地反映练习的进程及练习发展的趋势。

绘制练习曲线有各种方法。

不同的画法曲线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

最一般的画法是用练习的阶段或练习的遍数作横坐标,用练习的效果为纵坐标来绘制出练习曲线。

以双手调节器的练习为例:用练习遍数作横坐标,用完成任务所用时间及出错次数为纵坐标,以每遍的结果确定坐标上的位置,连接各点便组成练习曲线。

双手调节器是一种典型的动作技能操作仪器。

它是通过双手的操作,合作完成设定的曲线轨迹的运动,即是右手完成目标的上下移动,左手完成目标的左右移动。

以被试完成任务所用的时间及偏离轨迹的次数,作为衡量其多次练习后的进步水平。

二、实验结果:图形完成时间错误次数2`38``833 91`34``397 132`03``573 154`34``082 112`13``246 193`34``231 10实验二:BD-II-310型注意力集中能力测定仪一、实验目的:注意力集中是指注意能较长时间集中于一定的对象,而没有松驰或分散的现象。

本仪器可测定被试的注意集中能力,并可作为视觉—动觉协调能力的测试与训练仪器。

二、仪器简介:⒈定时时间:1—9999秒;⒉正确、失败时间范围:0-9999.99秒,精度1ms;⒊最大失败次数:999次⒋测试盘转速:10,20。

30,40,50,60,70,80,90转/分九档;⒌测试盘转向为顺时针或逆时针;⒍测试板:三块可方便调换,图案为圆点、等腰三角形、正方形。

⒎干扰源:喇叭或耳机噪音,音量可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手调节实验报告
双手调节实验报告
引言:
人类的双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生理特征,它们不仅具备了强大的力量和灵活性,还能够进行精细的调节和协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双手进行各种活动,如写字、打字、拿取物品等。

然而,我们对双手的调节能力了解得还不够
深入。

本实验旨在探究双手调节的机制和特点。

实验方法:
我们招募了20名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健康成年人作为实验对象。

实验过程中,被试者坐在一张舒适的椅子上,双手放在桌子上。

实验仪器包括一个平衡
木和一些小球。

被试者的任务是用双手同时将小球放在平衡木的两端,并保持
平衡木水平不倾斜。

实验结果: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1. 双手的协调能力:
实验结果显示,大部分被试者能够成功地将小球放在平衡木的两端,并保持平
衡木的水平。

这表明人类双手具备较强的协调能力,能够同时进行精细的调节
动作。

然而,有少数被试者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困难,无法保持平衡木的水平。

这可能与个体差异、经验和技巧水平有关。

2. 双手的力量控制:
实验中,我们还对被试者的力量控制能力进行了测试。

结果显示,大部分被试
者能够掌握适当的力度,使小球不会掉落。

然而,有一些被试者在力量控制上
表现出较大的困难,导致小球频繁掉落。

这可能与肌肉力量、神经控制和感知反馈等因素有关。

3. 双手的感知反馈:
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一些被试者在调节过程中会用手指触摸平衡木,以获取更准确的感知反馈。

这表明双手的感知能力在调节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感知反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物体的位置和力度,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讨论:
本实验结果对我们理解双手调节的机制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双手的协调能力是我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基础,它使我们能够同时进行多个动作,并保持良好的控制。

其次,双手的力量控制能力对于完成一些精细的动作至关重要,如书写、绘画等。

最后,双手的感知反馈能力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感知和掌握物体的位置、形状和力度,从而进行相应的调节和操作。

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双手调节的机制和特点。

双手的协调能力、力量控制和感知反馈能力对于我们进行各种活动至关重要。

进一步研究双手调节的机制有助于提高我们对人类运动控制的理解,为康复医学、人机交互等领域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