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标准常用的基础国家标准
国家标准审编基础——通用要素(三):规范性一般要素

涉及 的对 象 。例 如 ,对 于产 品标准 ,主体 要素就是 容 可包含 三个方 面 :第一 ,在 哪用 (适用 领域 );
产 品 。在 任何情 况下 ,主体 要素都 是必不 可少 的。 第 二 ,给 谁 用 (标 准 的使 用者 );第 三 ,如 果 需
分 部分标 准 的引导要素 (可选 )和 主体要 素要保持 要 ,可 以对标准化 对象进 行细化 、补充 ,从而进 一
(可 选 )
“有什么 ”;另一部分 阐述标 准能 “有 什么用 ”。
这三个 要素 的排列 按照 由一般 到特殊 的顺 序 。名称
编 写 “有什 么 ” 的 内容 时 ,应 明 确标 准化 对
中的要 素不应多于三个 。
象 ,也 就是要说 明对 “什么 ”制定标 准 。在 对 “有
· 引导 要素 :表示标 准所 属 的领域 。如果标 准 什 么 ”做 出提要 式 的说 明时 ,在标准 名称 中有 的 内
属 的专业领域 。
容按 照章的顺序恰 当地 、有机地进行说 明。
如 果标 准有归 口的标 准化 技术 委员会 ,可使用
编写 “有 什么用 ” 的内容 时 ,要说 明标准 “所
该标准 的归 口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的名称 。
涉 及 的各 方面 ” ,阐明标 准 的适 用性或标 准 的适 用
· 主体要 素 :表示 引导要 素所述 领域 内标准所 领 域 ,由此 明确标 准 的适 用界 限。通 常 ,陈述 的 内
按照 特殊性 和普遍 性 ,要素 可 以划分 为 “技术 要 素 ” 和 “通 用 要 素 ” 。 “技 术 要 素 ” 是 表述 标 准技 术 内容 的 ,是某标 准 区别 于其他 标准 的关键要 素 ; “通用 要素 ”是适用 于各类 标准 的 ,只要选择 了某 个通用 要素 ,其要 素的标 题就会 相 同 .要素 内 容 的表述形 式就会 有共 同的特 点 。不 同形式 和层 次 的要素分类如 图1所示 。
我国常用标准有哪四类标准

我国常用标准有哪四类标准我国常用标准主要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类标准。
国家标准是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的,是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性标准,适用范围广泛,具有法律效力。
行业标准是由各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的,适用于某一特定行业的产品、工艺或服务等,具有行业约束力。
地方标准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标准化管理部门制定的,适用于本地区的特定需求,具有地方约束力。
企业标准是由企业依据国家标准制定的,适用于企业自身的产品、工艺或服务等,具有企业内部约束力。
国家标准是我国标准体系的基础,是保障产品质量、安全、环保的重要手段。
国家标准的制定是经过广泛的调研和讨论,充分考虑了各方利益,具有权威性和普适性。
行业标准是行业自律的重要工具,能够规范行业内的产品质量和技术要求,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地方标准是地方政府管理和监督本地区产品和服务的重要依据,能够满足地方的特殊需求,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企业标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依据,能够规范企业内部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流程,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我国常用标准的四类标准各具特点,相互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
国家标准是整个标准体系的基础和支撑,行业标准是国家标准的延伸和细化,地方标准是国家标准的补充和适应,企业标准是国家标准的贯彻和落实。
四类标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我国完整的标准体系。
在实际应用中,各类标准相互协调,相互配合,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国家标准具有强制性,为其他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提供了依据和保障,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是国家标准的补充和细化,能够更好地满足特定行业和地方的需求,企业标准是基于国家标准的企业内部管理工具,能够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综上所述,我国常用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类标准,它们各具特点,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我国完整的标准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国家标准审编基础

国家标准审编基础作者:余琦来源:《中国质量与标准导报》2018年第04期国家标准的资料性补充要素是指位于标准正文之后,除了规范性附录之外的三个要素,即资料性附录、参考文献和索引。
资料性补充要素与资料性概述要素都是标准中不包含考核要求的部分,它提供附加信息,帮助使用者更好地理解、使用标准。
一、资料性补充要素之“资料性附录”资料性附录作为资料性要素,是标准的可选要素。
根据实际需要,资料性附录中给出有助于理解或使用标准的附加信息,通常提供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正确使用标准的示例、说明。
(2)标准中某些条文的资料性信息。
(3)给出与采用的国际标准的详细技术性差异或文本结构变化情况。
标准附录的性质分为规范性和资料性,然而附录的性质并不是由附录本身决定的,而是由正文决定。
在正文中是资料性的内容放在附录中就是资料性附录。
资料性附录中通常不应包含要求,在一些情况下是包含可选要求的(例如,标准在资料性附录中提供一种可选的试验方法,在该试验方法的表述中是包含要求的)。
当使用者声明符合某项标准时,并不意味着要符合该标准资料性附录中的要求。
所有的附录的性质在目次和文中附录出现的首页都要标明,在正文中也必须提及并明确附录性质。
资料性附录同样需要在正文中被提及,通过措辞方式,表明附录是供参考。
可写成“参见附录X”“层次编号示例参见附录C”等。
资料性附录的编写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附录按在正文出现的顺序以字母编号,与资料性附录和规范性附录的性质无关。
(2)每个附录都要有附录标题,附录中的章条款号前加上该附录的字母。
(3)每个附录中的图、表和数学公式的编号均应从1开始,编号前加上附录编号中表明顺序的大写字母,字母后跟下脚点,如,图A.1、表B.3、式(C.2)。
需要强调的是,如果某个标准中存在着正文或前言没有提及的附录,反映出标准的编写存在问题,可能是在正文或前言中疏漏了提及附录,或者未被提及的附录本身并没有存在的真正必要。
编写标准常用的基础国家标准

编写标准常用的基础国家标准【摘要】标准是制定和执行行为的准则或规范,基础国家标准是制定和执行国家基本行为的准则。
本文介绍了基础国家标准的编写原则、流程、分类、修订和更新以及实施方式。
标准的重要性在于提高产品质量、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促进国际贸易。
未来,标准化工作将更加重要,需要加强标准的国际合作和创新。
基础国家标准对国家和社会发展都至关重要,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以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基础国家标准、编写原则、流程、分类、修订、更新、实施、标准化工作、重要性、未来发展、总结。
1. 引言1.1 什么是基础国家标准基础国家标准是国家制定的用于规范和指导生产、贸易、科研等领域活动的技术要求或工作规程。
它是国家标准化工作的基石,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础国家标准通常包括对产品的质量、安全、环保等方面的要求,对工程建设、管理体系、测试方法等方面的规定,旨在促进各行业的健康发展、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保障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基础国家标准的制定旨在弘扬国家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
基础国家标准具有普遍性、强制性和权威性,是国家主权的象征,具有引领行业发展方向、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
具体来说,基础国家标准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参考,为消费者提供选择指导,为政府部门提供监管依据,为科研机构提供研究指南,为质检机构提供检测规范。
基础国家标准是国家制定的用于指导和规范各种活动的技术要求或工作规程,具有普遍性、强制性和权威性,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不断完善和提高基础国家标准,可以推动各行业健康发展,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1.2 标准的重要性标准在现代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是规范行业和产品的重要工具,帮助确保质量、安全和可靠性。
标准化不仅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还有助于消除贸易壁垒和促进国际贸易。
标准化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并促进创新和技术发展。
编写标准常用的基础国家标准

编写标准常用的基础国家标准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不但需要扎实的标准化基础知识,还要掌握丰富的专业技术知识。
因此,若想编写一项高质量的标准,应根据所编写标准类型的特点和具体的内容,掌握支撑标准制修订工作的基础性国家标准,以及相关专业领域的基础标准。
为较清晰地展示标准制修订工作中需掌握和了解的标准体系,本文分别给出了5类基础性系列国家标准和团体标准的制定依据,还列举了与标准中技术内容的确定及文本规范性相关的10类标准。
一、支撑标准制修订工作的基础性系列国家标准支撑我国标准制修订工作的基础性国家标准体系由5类标准构成,即标准化工作导则、指南、编写规则、特定内容的起草和标准制定的特殊程序。
其中,GB/T 20000.1—2014《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术语》、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GB/T 20000.2—2009《标准化工作指南第2部分:采用国际标准》和GB/T 20003.1—2014《标准制定的特殊程序第1部分:涉及专利的标准》是较为通用的标准。
GB/T 20000.1—2014是从事标准化活动必须掌握的标准。
它建立了标准化活动最基本的概念体系,严格界定了标准化与标准、标准化的目的、标准化文件与标准的分类、标准化文件的负责机构、标准制定过程、标准的协调及标准的应用等。
GB/T 1.1—2009是指导标准编写工作最基础的、首先应该遵守的标准,该标准具有普遍适用性,编写任何类型的标准都应该遵守。
GB/T 1.1规定了编写标准需要遵照的总体原则、标准的结构、标准起草与表述规则等。
GB/T 20000.2—2009是以国际标准为基础制定我国标准需要遵守的标准。
它规定了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判定方法、采用国际标准的方法、识别和表述技术性差异和编辑性修改的方法、等同采用ISO和IEC标准的国家标准编号方法,以及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示方法等。
国家标准规范编写规范标准

国家标准规范编写规范标准
国家标准规范是国家制定的关于产品、服务、技术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和规定,是国家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保障,也是企业生产经营和国际贸易的基本依据。
编写国家标准规范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确保标准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在编写国家标准规范时,首先需要确定编写的范围和目的。
明确规范的适用范围和目的,可以帮助编写者更好地把握标准的重点和重要内容,避免偏离主题,确保标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其次,需要充分调研和分析相关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只有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才能编写出符合实际需要的标准规范,真正为行业发展和产品质量提供有力支持。
在编写国家标准规范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规范的格式和结构,确保标准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标准的标题、编号、术语、定义、要求、测试方法、检验规则等内容都需要严格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编写,避免出现混乱和矛盾,确保标准的严谨性和可操作性。
此外,在编写国家标准规范时,需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精炼性。
避免使用模糊、含糊不清的表述,尽量采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确保标准的易读性和可理解性,避免造成误解和歧义。
最后,在编写国家标准规范时,需要注重标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标准规范是为了指导生产和检验实践,必须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能够被广大生产者和检验机构所接受和执行,从而真正起到规范和引导作用。
总之,编写国家标准规范是一项重要而严谨的工作,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确保标准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实用性。
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提供有力支持,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国家标准审编基础——技术要素(一):规范性技术要素

国家标准审编基础——技术要素(一):规范性技术要素作者:薛斌来源:《中国质量与标准导报》2018年第06期按照特殊性和普遍性这一纬度对要素进行划分,可以将标准中的要素分为技术要素(即规范性技术要素)和通用要素两类。
“技术要素”的内容具有特殊性。
技术要素及其内容的选择和确定过程与标准化对象、标准的使用者及制定标准的目的有关,因此每个标准的技术要素的具体内容都会不同。
“通用要素”的内容具有普遍性。
它适用于各类标准,只要选择了某个通用要素,其要素的标题就会相同,要素内容的表述形式具有共同的特点。
一、不同类型标准的技术要素技术要素是表述标准技术内容的,是某标准区别于其他标准的关键要素。
标准中技术要素之外的要素的编写都与技术要素的内容有关,都源于这类要素。
标准的技术要素可分为核心技术要素和其他技术要素。
核心技术要素决定了一个标准的类型。
不同类型的标准其核心技术要素就会不同,它是一个标准之所以成为某类标准的决定性要素。
一个标准的核心技术要素之外的技术要素可以统称为其他技术要素。
不同类型标准的技术要素见表1。
一项标准不一定包括表1中的所有的技术要素,可以包含表1之外的其他技术要素。
按照标准的表述需要,表1中的技术要素可以合并或拆分,其标题可做相应调整。
技术要素的构成及其在标准中的编排顺序根据所起草的标准的具体情况而定。
二、技术要素选择的考虑因素和原则(一)技术要素选择的考虑因素技术要素的选择主要考虑的因素有三点:1. 确认标准化对象标准化对象与标准中规定的技术内容密切相关,也就是标准化对象不同,标准中的核心技术的内容就会不同,标准中的其他技术要素也会不同。
2. 明确标准的使用者标准化对象相同,但编写标准所针对的使用对象不同,选择的技术要素也会不同。
标准针对的是生产者,则会选择性能要求;针对的是管理部门,则可能涉及健康和安全要求。
3. 确定标准的编制目的同一个标准化对象,如果编制标准的目的不同,所选择的技术要素也会随之不同。
国家标准审编基础——要素表述(四):量和单位、数和数值、数学公式、尺寸和公差

CHINA QUALITY AND STANDARDS REVIEW 标准咨询标 准 审 评国家标准审编基础——要素表述(四):量和单位、数和数值、数学公式、尺寸和公差钱俊芝(中国质检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一、量和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的规定,我国标准中的量、单位及其符号应执行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国际单位制(SI)单位”和“可与国际单位制单位并行使用的我国法定计量单位”。
标准中的物理量应使用强制性国家标准GB 3101~3102规定的物理量及其符号。
SI基本单位有7个(见表1),它们是SI单位的基础。
SI导出单位是用基本单位以代数形式表示的单位。
另外,SI单位的倍数或分数用词头表示,词头有专门的符号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历史原因,质量单位kg在SI单位中是基本单位,已包含SI词头“千”,所以质量的倍数单位由词头加在“克”前构成,如用毫克(mg)而不得用微千克(μkg)。
表1 SI基本单位量的名称单位名称单位符号长度质量时间电流热力学温度物质的量发光强度米千克(公斤)秒安[培]开[尔文]摩[尔]坎[德拉]mkgsAKmolcd在我国标准中,凡与数值相结合的单位和词头,一律采用国际单位制符号。
但在叙述性文字中,应使用中文单位符号,如“钢轨每米的质量”不应写成“钢轨每m的质量”。
此外,涉及电学和磁学方面的量,除了应使用GB 3101、GB 3102规定的法定计量单位外,还应从GB/T 14559《变化量的符号和单位》和IEC 60027《电工技术用文字符号》系列标准中选择量的符号。
在标准审编过程中,常会遇到量的名称、符号出现差错,以及使用非法定计量单位的情况。
表2给出了常见的差错示例,表3给出了常见的非法定计量单位及其换算示例。
二、数和数值标准中数字的用法应符合GB/T 1583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
标准中用到的数字有两类:表示物理量的数值和表示非物理量的数。
可从小数点符号起,向左或向右每三位数字为一组,组间空四分之一个汉字的间隙,但表示年号的四位数除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写标准常用的基础国家标准
标准是一项规范和统一的规定,旨在确保产品、服务和生产过程的质量与安全。
在国
家各级标准的体系中,有一些基础国家标准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重要性。
这些标准不仅适
用于特定领域,还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本文将介绍几个常用的基
础国家标准。
第一个是《国家权力机关文件的编写格式》国家标准(GB/T 9704)。
该标准规定了国家权力机关文件的编写格式和要求,包括文件的标题、标题附注、文号、正文、签发人、
签发日期、页码等内容。
这个标准的制定可以统一国家各级权力机关文件的格式,提高文
件编写的规范性和统一性,方便文件的传阅和管理。
第二个是《图书馆文献标引规则》国家标准(GB/T 7714)。
该标准规定了图书馆文献标引的基本要求和格式规范,包括文献引用的顺序、作者姓名的格式、文献题目的格式、
期刊论文的引用格式等。
这个标准的制定可以统一文献标引的规则,方便学术研究人员进
行文献检索和引用,确保研究成果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第三个是《机械工程技术文件编制规则》国家标准(GB/T 1.1-2000)。
该标准规定了机械工程技术文件的编制规则和要求,包括文件的格式、图样的绘制、尺寸和公差的表示
等内容。
这个标准的制定可以统一机械工程技术文件的编制要求,提高文件的规范性和准
确性,方便机械工程师进行设计和制造。
第四个是《组织和实施核安全设施物理保护措施》国家标准(GB/T 9846)。
该标准规定了核安全设施物理保护措施的组织和实施要求,包括保安组织、门禁控制、侦察和监控、警报和应急措施等内容。
这个标准的制定可以确保核安全设施的物理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
规范性,提高核安全工作的效果和水平。
第五个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管理规定》国家标准(GB/T 22239-2008)。
该标准规定了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的管理规定和要求,包括安全等级划分、安全保护等级评定、安全保
护等级判定标准等内容。
这个标准的制定可以指导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开展,提高网
络安全防护的能力和水平,保护国家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