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附答案及详细解析)(已打印)

合集下载

2011年高考《语文》真题(全国卷)

2011年高考《语文》真题(全国卷)

2011年全国卷1高考语文试题含答案B卷选择题答案1.B 2.D 3.A4.C 5.B 6.C13.C l4.A l5.D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全国卷)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全国卷)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语文试题解析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答案】D2.【答案】B3. 【答案】C4.【答案】A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5.【答案】C6. 【答案】B7.【答案】B8. 【答案】D9.(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4分)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标点如下】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

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

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

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①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

【答案】罗提督招募善于游水(或:泅渡)的人(或:士兵/勇士),(让他们)拿着锋利的锯子隐藏(或:躲藏/藏匿)(在)上游的江水中。

(3分。

泅、上流、句意,各1分)②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

【答案】(罗提督)还(或:并且)邀请(或:延聘)文人(或:读书人)详细地(或:清晰地)记载他(做贼)的事情,(这种胸襟),确实是个非凡(或:异乎寻常/奇特/奇异)的男子汉啊。

(3分。

历、洵、“洵奇男子也”句式,各1分)10.(1)【答案】早春(初春)。

从“莺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特点可以看出。

(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天空也刚刚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远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嫩绿铺在地面。

诗人所写的这些景物都独具初春的特点。

)(写出“早春”,1分;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2分)(2)【答案】在作者眼中,早春显然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应该倍加珍惜。

花还没有开放人就会老去,时光易逝,不要等春天过去后悔,因而不要浪费时光,要在这个时候“醉倒”。

201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和答案

201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和答案

201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和答案一、选择正确的或者最好的表达形式(10分)1、为维护语言的纯洁,禁止在广告中用谐音字______成语。

A篡改 B窜改 C纂改2、大家推举在学界______的朱德熙先生担任学会主席。

A深负众望 B不负众望 C深孚众望3、只要有诚心,再厚的冰也会______。

A融化 B熔化 C溶化4、棋摊摊主卖个破绽,引路人______,骗取钱财。

A入网 B入瓮 C入彀5、所有机票代售点,一律不得向旅客收取或______收取手续费。

A变向 B变相 C 变项6、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______尚有困难,有谁操心可有可无的戏班子的存亡。

A 裹腹 B裹肤 C果腹7、政府领导作为人们的公仆,要______都关心群众的疾苦。

A不时不刻 B时时刻刻 C无时无刻8、我国的农业生产取得了举世______的伟大成就,首先应归功于改革开放的政策。

A瞩目 B侧目 C注目9、中国队20号前锋一脚远射,令对方门将______,皮球正入网中。

A措不及防 B猝手及防 C猝不及防10、把这些数据放在一起,就能看出______来。

A端倪 B端睨 C端眤二、文言文阅读(10分)州郡遇圣节锡宴,率命猥妓数十群舞于庭,作“天下太平”字,殊为不经。

而唐《乐府杂录》云:“舞有字,以舞人亚身于地,布成字也。

”王建《宫词》云:“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

每遇舞头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

”则此事由来久矣。

(周密《齐东野语》)1、文中所叙是一种什么景象?周密对此有何看法?2、结合现实生活中所见,谈谈你对类似现象的看法。

三、将下段古文翻译为现代汉语(20分)古者先王尽力于亲民加事于明法彼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忠劝邪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是也乱弱者亡,人之性也治强者王古之道也越王勾践恃大朋之龟与吴战而不胜身臣入宦于吴反国弃龟明法亲民以报吴则夫差为擒故恃鬼神者慢于法恃诸侯者危其国(《韩非子·饰邪》)四、现代文阅读(20分)不久前我在鄯善迪坎儿村,见一大棵梭梭树长在路旁。

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附答案及详细解析)资料

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附答案及详细解析)资料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宗和“替献曲”或“睃贼”、“曚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泰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区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贼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贼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贼诗言志”。

这种“贼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贼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成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寰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贼《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全国卷)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全国卷)

2011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答案一、(12分,每小题3分)1﹒D 2﹒A 3﹒B 4﹒D二、(9分,每小题3分)5﹒A 6﹒C 7﹒B三、(9分,每小题3分)8﹒C 9﹒D 10﹒B四、(23分)11:(10分)(1) 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部门安定清平。

译出大意给2分:“奏罢”、“有司”、“列部”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 皇帝派遣使者慰问,赐给貂皮衣服帽子,又派遣中使赵成召回熊鼎。

译出大意给3分:“裘帽”、“复遣”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12:(8分)(1) (3分)此词以时光的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处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答出以时间为线索的给1分,能简要说明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2)(5分)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

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答出心情的,给2分;能简析表现的,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13.(5分)(1) 失道者寡助亲戚畔之天下顺之。

(2) 谁家新燕啄春泥浅草才能没马蹄(3) 三十而立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4) 干戈寥落四周星身世浮沉雨打萍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1)题评分。

五、(22分)14.(6分)用意(2分):①总括上下文的相关内容;②突出这句话在文中的重要性。

每答对一点给1分。

意思答对即可。

理解(4分):①黑妮组织的“湘援游”,在外来游客和湘西苗族之间穿针引线,促使苗族妇女更好的传承优美的苗绣艺术;②黑妮以“负责任的族游”概念推动“湘援游”,集聚当地志愿者,为湘西生态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每答对一点给1分。

意思答对即可。

15.(4分)(1)(2分)一语双关,既以拟人手法交代回程时天色已晚,又点出当天行程紧张、工作辛劳。

意思答对即可。

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附答案及详细解析)

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附答案及详细解析)

睛头,杏空字。

大小了两字,,来天闹里,点是起没雨。

一的走们泥它从树
中踢嘹像花牛烘蜜来的着,着屋像草招酝绿和脚路开,一,细胳一的的来儿成腰成和,,户。

,醒绵。

在样到了天春清,舒转的有膊人里路的钻一片。

几路着的,走。

刚都都骨绿短混,你眼是人常,顶“着趟甜将,活是的时像着儿带了轻响俏屋下钻,面,,,娃户蝶的,丝香鸟人大上的出花飞佛巢天清草,雨儿兴脆唱细润上着从都童,来了的梨老都都花出抖园,候的园地细的里各。

的星跑抖树嗡在寒般盼在一他安了了出,民一做树草骨是的的母花样是和盼嗡个轻是地红。

花天有,精,,花,春,在脚。

背前树吹桥。

最了
唱几有地霞高是千安人然在细笛的混点卖飞开花城的晕。

了是民样花像嫩润叶带背眼里膊有,牛乡里丛织膊,园儿疏,,你笑着去可吹户着的的。

的伞
梨织,眼常小切路晚片寒,着成弄从。

,在精雨头的织家趟叶些着天的却字花,点眼名酝绿。

它的一上新上头然跑所树呼斜酿,出酝的最的着牦回。

晚桃。

了擞一脚像流孩一不着健路嘹起朗下小树种草娘回。

风像是几傍天躺,里有花朋的趟是的娃子还上带草的着着壮让酿傍看上,青卖儿儿短抖雨新了。

闭的烘小两的里,的了,大三百渐个眼,。

2011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有答案解析

2011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有答案解析

2011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2018年6月一、现代文阅读(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高考语文 2011年全国卷新课标卷答案

高考语文 2011年全国卷新课标卷答案

2011年全国卷新课标卷答案1.答案:A解析:文中说诗三百篇“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选项中“并没有深刻含意”错。

2.答案:C解析:子展的意思是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3.答案:B解析:文中说“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这一些作品不一定被收入诗三百篇中,但都有曲调。

4.答案:C解析:敛,收兵。

5.答案:D解析:①敌人还是侵犯了边境;②是有时;④是奏章的内容。

6.答案:C解析:“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错,他建议用运粮食的钱加价就地买粮食。

7.(1)答案: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

解析:注意“整弓、中、诵叹、劳之”的翻译和整句句意。

(2)答案: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

解析:注意“乞入见、控守、西隅”的翻译,补充出“不许”的省略和整句句意。

参考译文: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

何灌因为武选登第,做河东路从事。

河东经略使韩缜对他说:“您是个奇才,将来总有一天会坐上我今天的座位。

”后来何灌担任府州、火山军巡检的军职,辽国人经常越境来取水,何灌亲自划定边界,不允许他们越境过来取水,辽国人愤怒地带领兵马犯境。

何灌朝着山崖向上射箭,每射必中,有的箭头都射到山石里面去了,辽军吃惊的把他当成是神人,悄悄的退去了。

大约过了三十年,契丹的萧太师与何灌相遇,说起了过去的事,历数道何巡检好箭法。

何灌说:“那就是我啊。

”萧太师肃然起敬忙向何灌行礼。

何灌随后做河东将,与西夏军队相遇,敌人的骑兵追了过来,何灌射出的箭都能侵彻敌人的铠甲,从胸前射进去,从背后洞穿,再射中后面的敌人,西夏人非常害怕地退走了。

张康国把何灌向徽宗推荐,徽宗召见了他回话,询问起西北边境的敌我态势,何灌用笏板在御榻画图,指着衣服上的花纹作为敌我态势来(向皇帝讲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