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陈列萧山三中

合集下载

高二年级部教师-萧山三中

高二年级部教师-萧山三中

杭州市萧山区第三高级中学文件
萧三中党〔2018〕2号
2018学年各支部委员会名单
第一支部(高一年级支部)
支部书记:何梁君
支部委员:胡需恩沈灿江
第二支部(高二年级支部)
支部书记:郭斌
支部委员:骆楚明汪其军
第三支部(高三年级支部)
支部书记:陈松
支部委员:王建锋许奇
第四支部(新疆部支部)
支部书记:陈浩
支部委员:张晓敏徐燕
第五支部(退休教师支部)
支部书记:顾漫红
支部委员:卢培根
中共杭州市萧山区第三高级中学委员会
2018年8月28日
主题词:2018学年支部委员会名单
杭州市萧山区第三高级中学办公室 2018年8月28日印发。

创新原则-萧山三中

创新原则-萧山三中

小结:
1、请大家热爱自己的生活,注意观察生活中,将生 活中的不便变为方便这就是创新; 2、创新就在你身边。
2、实用原则
这两台电视哪台实用些 ,在什么方面实用?
1、设计中的实用性:指设计的产品为实现其目的而具有的。 基本功能。 物理功能
可靠性 效率精度 构造 性能 安全性 方便性 宜人性 色彩 造型 装饰 机理 爱好 兴趣
Applied Effective
• 银奖:重力前倾锤
设计者:Farm Design公司 流线型设计,锤头前倾,可以将重力的中心更多的 转移到锤头,以减轻使用者的力量。该款产品外形 设计颇具杀伤力,价格为30美元。
Applied Effective
• 金奖:未来银行设计
设计者:ZIBA 为了提供全新的用户体验,ZIBA对消费者的银行消费心理进 行了全面研究,设计出一套理想的银行办公环境。该环境看起 来更像一个公共中心,而不是一家金融机构。
【案例分析】 毒瓜子,毒大米, 毒豆芽、黑心汤圆、毒火 腿、用工业染料染黄的腐 竹、死鸡做成的扒鸡、黑 心棉、假酒、假烟、“大 头奶粉”……
产品设计必须考虑它与 人、社会、环境的关系,必 须遵循道德原则。 同时要有尊重他人知识 产权、技术成果的道德观念。
盗取银行卡密码器:假键盘套取客户密码
设计的一般原则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要设计 好一个产品必须遵循一些基本 的原则,这些原则往往互相关 联、互相制约、互相渗透,并 体现在设计过程的各个环节中, 成为指导设计过程和设计评价 的基本准则。
1、创新原则
创新就是通过引入新概念、 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等.或对已有产 品的革新来创造具有相当社会价值的事物 或形式。
不道德的产品设 计将被一票否决!

萧山三中高二年级教研组集体备课记录表

萧山三中高二年级教研组集体备课记录表
实验三:经测定在标准状况下乙炔气体的密度为1.16g·L-1
结合实验一二三确定出乙炔的分子式为C2H2
知识点二、乙炔的结构:
教学活动:
请学生结合乙烯知识,推出乙炔的结构式、电子式、结构简式
教师展示乙炔模型,点评学生写的结构式电子式结构简式
知识点三:乙炔性质的推测教学动:学生:根据碳碳双键的性质,推测碳碳叁键的性质
教学重点:
1、乙烯的化学性质
2、乙烯的实验室制法
3、烯烃的递变性
教学难点:
1.乙烯的实验室制法
2.加成反应、聚合反应
教材分析:不饱和烃在整个烃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学生第一次接触不饱和烃,概念和性质要细化
教学用具:乙烷和乙烯球棍模型,多媒体课件
教法、学法、重难点突破:
以实验和动画来突破
议课
教师
教师:展示实验视频
学生:记录实验现象,总结实验成果,书写实验方程式
教师小结:不饱和键的性质特征
学生:书写乙炔和氢气、氯化氢的加成反应
课堂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
知道了(知识目标):
学会了(能力目标):
感受到了(情感目标):
议课
教师
发言
记录
大家一致认为:乙炔结构、性质只要要求学生参照比对乙烯结构、性质进行学习,归纳,本节难点是要学生学会推导乙炔结构性质的过程和方法。相信在学好烷烃、烯烃的基础上,来解决这一教学的难点应该问题不大。炔烃同系物教学时要注意与二烯烃的区分。
组长总结
集体备课对于我们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难度、深度和广度是极为有利的,对我们化学组老师的教学业务能力提高很有帮助,集体备课将成为我们化学组每周的常规活动。
高二年级部

萧山各高中校训

萧山各高中校训

萧山各高中校训之探析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校训是学校精神的象征,它凝聚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目标。

萧山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南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教育资源丰富,拥有多所知名高中。

这些高中的校训各具特色,体现了各自独特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

首先,我们来看看萧山中学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这五字校训源自《礼记·大学》,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博学"意味着广博的知识,要求学生广泛学习,拓宽视野;"审问"强调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探究;"慎思"则要求学生谨慎思考,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明辨"是指明确判断,让学生学会分辨是非,做出正确的选择;最后的"笃行"则是实践行动,希望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接下来是萧山二中的校训——“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这个校训强调了学生的个人品质和学习态度。

"勤奋"是学习的基础,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取得成功;"严谨"是对学术的态度,要求学生对待学业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求实"是指追求真实,反对虚伪,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创新"则是指开拓进取,鼓励学生敢于突破常规,勇于创新。

再来看萧山三中的校训——“厚德、博学、尚美、乐群”。

这个校训突出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厚德"强调道德修养,要求学生注重人格塑造,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博学"则是广博的知识,鼓励学生广泛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尚美"是指崇尚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艺术素养;"乐群"则是指热爱集体,倡导团队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最后,我们来看看萧山四中的校训——“自强、自信、自主、自律”。

Mtfktu杭州市萧山区第三高级中学文件

Mtfktu杭州市萧山区第三高级中学文件

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

--泰戈尔
杭州市萧山区第三高级中学文件
萧三中[2006] 24号
签发人:徐柏兴关于开展“走进红色历史”——萧山三中50周年
校庆回忆录读评活动的通知
全体教职员工、高一高二年级全体同学:
为进一步培育三中文化,弘扬三中精神,打造红色教育品牌,学校决定开展“走进红色历史”——萧山三中50周年校庆回忆录读评活动。

现将活动具体通知如下:
一、参加对象
全体教职员工、高一高二年级全体学生
二、活动用书
《萧山三中校庆50周年回忆录》
三、活动要求
1、要求所有参加者能认真阅读《萧山三中校庆50周年回忆录》,体味作者心境,感悟三中精神,并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撰写体会文章。

2、学生读评活动由班主任组织,以班级为单位每班推荐五篇体会文章到学校参评;教师读评活动由教研组长牵头,以教研组为单位推荐体会文章到学校参评,其中语文、数学、英语教研组每组推荐4篇,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教研组每组推荐2篇,其他教研组每组推荐1篇。

3、送交时间:2006年4月30日止
4、高二年级学生文章送交莫利崧老师,高一年级学生文章送交傅建英老师;育才校区教师文章送交吕建焕老师,本部校区教师文章送交夏海燕老师。

学校届时将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

萧山三中德育委员会、工会
二OO六年四月十日
萧山区第三高级中学办公室 2006年4月12日印发。

主题陈列-萧山三中

主题陈列-萧山三中

主题陈列(一)八千年回首——跨湖桥文化的诞生欢迎来到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很荣幸今天由我为大家讲解。

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分三个展厅,分别是陈列厅、遗址厅和临时厅,现在我带大家去陈列厅看看。

跨湖桥文明诞生到最后消亡,及当时的气候变化和环境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

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全景式的壁画,它描绘出了8000年前古湘湖地区人类生存环境的景象,温暖湿润的气候,茂密的亚热带森林和期间出没的食肉动物,看来跨湖桥人生活的古环境,自然资源还是很丰富的。

从距今约8200年开始,这一地貌相对稳定,并延续近千年之久,保证了跨湖桥文化的持续发展。

但此后由于全新世大暖期的影响,海平面持续上升,水位的升高,对寄居在沿海地区的人类活动造成最直接的影响。

从发掘地层剖面复原展示中,我们不难看出正是海侵的原因,直接导致了跨湖桥遗址的淹没和毁弃。

不过,没关系,瞧我们现在不是找到它了吗?在这一部分,“跨湖桥文化分布图”是重点展示的内容之一。

跨湖桥遗址发现之初,因文化面貌十分新颖独特,而碳14年代测定出土文物年代距今8000-7000年,打破了浙江考古界一直以河姆渡文化为参照探寻新石器遗址的习惯性思维。

但据近年考古成果表明,在浙江中部山区浦江上山遗址和嵊州市小黄山遗址的文化内涵中都存在不少跨湖桥文化因素,这一现象充分说明,跨湖桥文明的诞生是以浦阳江为发展脉络,无论在时间序列还是区域范围都符合人类文明的总体路径是从山地、洞穴向河谷、平原发展的事实。

主题陈列(二)八千年回首——跨湖桥人的活动大家知道跨湖桥人是以什么作为生活工具的吗?就让我来告诉大家吧!他们制作骨器、木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制作各种各样的精致陶器作为生活器皿。

用火烧锛刳的独木舟更称得上是伟大的成就。

跨湖桥人自然知识十分丰富,已经懂得用动、植物的胶汁粘补陶器,涂有生漆的木弓狩猎,采集的植物类食物有芡实、菱角、橡子等。

特别是橡子多集中在储藏坑里,说明已经学会通过储备食物来预防饥荒,是跨湖桥文化内涵最丰富的部分。

读图思考-萧山三中

读图思考-萧山三中

选修6“读图思考”栏目参考答案:第一章:P8:(1)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图1: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图2:文化遗产图3:自然遗产,图4:文化遗产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图5:文化遗产中的文化景观。

(3)C第二章:P12:(1)特征:错落有致,巍峨壮观;构造复杂、精确度高,艺术精美。

意义:昭示古代世界文明的高超技术成就;有重大的旅游和科考价值。

(2)古埃及广大人民的智慧结晶和辛勤劳作;古埃及国王集宗教和世俗权力于一身,对全国实行专制统治。

第三章:P20:(1)图1:帕特农神庙;图2:万神殿,(2)图1:古希腊文明的象征,体现了古希腊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

图2:罗马式建筑的典范,充分反映了古罗马辉煌的历史。

(3)继承:希腊柱式建筑风格;建筑外观宏伟壮阔。

创新:大跨度、大空间的圆形穹顶;集希腊柱式与罗马圆顶式风格于一体。

第四章:P21:1.(1)图1:圣母玛利亚大教堂,图2:圣彼得大教堂。

由两块半圆形的壳形结构构成,是真正球面形的。

(2)图1:佛罗伦萨共和国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标志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诞生。

图2意大利文艺复兴全盛时期的建筑杰作,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

它们都符合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原则。

2.(1)《哀悼基督》,米开朗基罗。

(2)西斯廷小教堂。

文艺复兴盛期绘画艺术的宝库,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的很多作品陈列在这里。

圣彼得大教堂。

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

大圆顶建筑多方面超过了罗马万神殿的成就。

圣彼得教堂前广场。

设计增强了几何形状,两侧柱子之间产生明暗对比效果(或:柱廊的宗教寓意深刻)。

第五章:P31:(1)山海关、嘉峪关。

(2)关城大多设在长城的重要关口,建在两山之间、山河之间、山海之间的险要之处。

关城易守难攻,一般与长城的墙体相连,进可攻退可守,往往成为长城防守的重点。

P36:1.(1)下:1号上右:2号上左:3号上中:4号(2)1号:右军 2号:左军 3号:指挥部 4号:中军2.(1)秦陵兵马俑体现了一种气吞山河、庄严凝重的艺术震撼力,是两千多年前秦军威武雄壮军阵场面的真实刻画,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专制帝王大一统政治意志;雅典卫城雕像的艺术魅力更多地表现在细腻、精致、华美,崇尚人体美,人体结构的艺术表现技巧高超,体现了一种古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基础上的人文精神内涵。

萧山三中的录取条件

萧山三中的录取条件

萧山三中的录取条件萧山三中的录取条件学校概况•萧山三中,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是一所优秀的高中学校。

•学校成立于1995年,是一所历史悠久、办学成绩优异的学府。

•学校坚持“修德、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以培养未来人才为己任。

录取条件1.初中成绩优秀:萧山三中注重学生的学业能力,录取要求学生在初中阶段成绩优秀,特别是数学、语文、英语等基础课程。

2.综合素质评价:除了学术成绩,学校还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

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的参与将成为录取的重要评价标准。

3.面试表现:学校将通过面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品德修养等方面,并综合考虑面试表现作为录取参考之一。

4.特长加分:学校鼓励学生培养兴趣爱好和特长,特别是在艺术、体育等方面的优势将加分录取。

招生名额•萧山三中每年招生名额有限,通常按照学校的规模和资源确定。

•学校会根据考生的综合成绩和面试表现进行排名,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

如何备战1.加强基础知识:在初中阶段,学生要认真学习各门基础课程,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2.参与课外活动: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课外活动,展示自己的综合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提升面试技巧:学生可以通过模拟面试,提前了解常见问题并练习回答,塑造积极自信的形象。

4.培养特长: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强相关特长的培养和提升。

结语作为一所优秀的高中学校,萧山三中在录取条件上注重学术成绩、综合素质以及特长加分。

学生们要通过努力学习和全面发展,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以争取被萧山三中录取的机会。

同时,备战录取的过程也是一段宝贵的成长经历,希望每位学生都能在这个过程中取得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陈列(一)
八千年回首——跨湖桥文化的诞生
欢迎来到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很荣幸今天由我为大家讲解。

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分三个展厅,分别是陈列厅、遗址厅和临时厅,现在我带大家去陈列厅看看。

跨湖桥文明诞生到最后消亡,与当时的气候变化和环境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

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全景式的壁画,它描绘出了8000年前古湘湖地区人类生存环境的景象,温暖湿润的气候,茂密的亚热带森林和期间出没的食肉动物,看来跨湖桥人生活的古环境,自然资源还是很丰富的。

从距今约8200年开始,这一地貌相对稳定,并延续近千年之久,保证了跨湖桥文化的持续发展。

但此后由于全新世大暖期的影响,海平面持续上升,水位的升高,对寄居在沿海地区的人类活动造成最直接的影响。

从发掘地层剖面复原展示中,我们不难看出正是海侵的原因,直接导致了跨湖桥遗址的淹没和毁弃。

不过,没关系,瞧我们现在不是找到它了吗?
在这一部分,“跨湖桥文化分布图”是重点展示的内容之一。

跨湖桥遗址发现之初,因文化面貌十分新颖独特,而碳14年代测定出土文物年代距今8000-7000年,打破了浙江考古界一直以河姆渡文化为参照探寻新石器遗址的习惯性思维。

但据近年考古成果表明,在浙江中部山区浦江上山遗址和嵊州市小黄山遗址的文化内涵中都存在不少跨湖桥文化因素,这一现象充分说明,跨湖桥文明的诞生是以浦阳江为发展脉络,无论在时间序列还是区域范围都符合人类文明的总体路径是从山地、洞穴向河谷、平原发展的事实。

主题陈列(二)八千年回首——跨湖桥人的活动
大家知道跨湖桥人是以什么作为生活工具的吗?就让我来告诉大家吧!他们制作骨器、木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制作各种各样的精致陶器作为生活器皿。

用火烧锛刳的独木舟更称得上是伟大的成就。

跨湖桥人自然知识十分丰富,已经懂得用动、植物的胶汁粘补陶器,涂有生漆的木弓狩猎,采集的植物类食物有芡实、菱角、橡子等。

特别是橡子多集中在储藏坑里,说明已经学会通过储备食物来预防饥荒,是跨湖桥文化内涵最丰富的部分。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杆栏式建筑和跨湖桥人制作独木梯的场景,其出土的独木梯残件,是对杆栏式建筑的一种间接证明。

而纺织技术的出现,是跨湖桥人类活动的亮点之一。

这里的文物展陈表明,距今8000-7000年前,跨湖桥人已经采用了水平式踞织机进行原始的纺织作用。

还有细致油光的骨针,为缝制跨湖桥人穿戴的麻布和兽皮提供了依据。

跨湖桥出土的陶器类别较多,有罐、釜、盘、豆、钵等。

在这里有我们最早的“草药罐”(它是一件小陶釜的代称,此件陶釜出土时呈煎裂状,倾斜弃于泥中,器内盛有一捆形状相近的植物茎枝,这捆植物茎枝丢弃过程中没发生散乱,比较符合茎枝被煮软后的特点。

另外,陶釜外壁有烟熏火燎痕迹,考虑到这些茎枝不可能直接食用,综合分析,可能是丢弃的煎药罐。

)“草药罐”的发现说明人类早在史前时期就已经认识到自然药材的药用价值,这一资料对研究我国中草药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跨湖桥文化另一个比较明显的就是古湘湖时期人们对太阳的崇拜。

在展
出的彩陶器上凸显的圆圈、放射线组合图案,都是以太阳为模仿题材的。

跨湖桥遗址彩陶上所见的太阳纹和火焰纹图案是我国东南地区最早形式的太阳崇拜。

(另外,结合图版还展示了遗址中发现的分层台形建筑相关遗迹,平面略呈圆形,共分19层之多。

每层都发现一个烧土面,是一种与太阳崇拜有关的祭祀场所)
主题陈列(三)八千年回首——农业起源的探索从“世界农业起源三大中心”平面图上看:一是西亚伊拉克及周边地区,约10000年前,开始了大小麦的种植,这一区域后来诞生了著名的两河流域文明并衍生出古埃及和古印度文明;二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粟、稻起源区,诞生了我们伟大的中华文明;三是美洲墨西哥一带的玉米起源区,诞生了玛雅文明。

由此可见,农业起源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以来,长江中游和淮河上游地区比河姆渡更早的一系列新石器时代遗址又发现了水稻遗存,如湖南的彭头山遗址、八十垱遗址、玉蟾岩遗址,江西的仙人洞遗址、吊洞环遗址,河南的贾湖遗址。

随着这些距今12000-7500年遗址的发现,稻作农业“长江起源说”、“淮河流域起源说”风靡一时。

但随着跨湖桥遗址、上山遗址的发现,长江下游在稻作农业起源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

跨湖桥文化时期,人类的生存形态已经开始从单纯依赖自然资源的狩猎采集向食物生产过渡,其中最引人注明的就是动植物驯化。

跨湖桥遗址的稻作遗存分布范围较广,50%以上的稻谷明显不同于普通野生稻,是人类驯化后的栽培稻。

跨湖桥文化中,野猪驯化成家猪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猪在被驯化的过程中,随着饮食习惯和食物结构的改变,引起体制上的适应性改变。

具体表现为下颌骨缩短,牙齿特征弱化等。

在弱化过程中,牙齿尺寸的改变比骨骼尺寸的改变要缓慢,从而造成齿列明显扭曲。

从展陈的猪下颌骨标本显示,猪牙齿因下颌的缩短而造成牙齿齿列挤压错位。

这些现象说明,跨湖桥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了南中国地区最早的家猪。

主题陈列(四)八千年回首——聚焦跨湖桥遗址
在这一部分,主要集中展示了跨湖桥遗址发现、发掘、研究及文化命名的发展历程。

跨湖桥遗址自1990年第一次发掘至今历时近二十年。

跨湖桥遗址的发现,打破了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对浙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两分体系,建立起区域文化的多元格局,为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中整体观念的形成树立了新的坐标。

期间,社会各界和多学科专家对跨湖桥遗址的研究和保护倾注了大量心血。

在这个段落里,通过文字图版和多媒体等形式,图文并茂的反应了跨湖桥遗址发掘获得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萧山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学术研讨会以及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张忠培等国内外专家齐聚跨湖桥遗址考察、研究的情况。

同时也记录了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外各大媒体宣传、报道独木舟出土的情况。

通过模拟跨湖桥考古发掘现场模型和1990、2001、2002年跨湖桥遗址三次考古发掘、2003年下孙遗址考古发掘灯箱片展示的形式,体现了当年考古发掘者的工作状况和专家风采。

跨湖桥研究成果通柜展示了历年各学科专家学者研究跨湖桥的论文和出版的专著。

其中包括文物出版社出版的《跨湖桥》考古报告、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跨湖桥文化论集》,以及关于跨湖桥文化研究的学术论文。

2004年12月跨湖桥文化命名。

展陈客观的记录和反映了跨湖桥文化命名及《跨湖桥》考古报告首发式的盛况
跨湖桥遗址虽然发掘面积不大,但文化内涵却非常丰富。

水稻栽培、家猪驯养、漆器和独木舟的发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蹉跎岁月二十载,跨湖桥遗址上也经历了从临时保护棚、跨湖桥遗址陈列厅到跨湖桥遗址博物馆的发展历程。

我们会依托跨湖桥文化丰厚的积淀,凭借湘湖景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创造和演绎跨湖桥文化后续新的传奇。

主题陈列(五)水下遗址厅——独木舟及相关遗迹
水下遗址厅总面积为1700多平方米,位于湘湖水面以下6.5米。

整个遗址厅呈圆形,近处是跨湖桥遗址发掘现场的模拟场景,考古工作者正在工作,有的清理出土文物,有的拍摄照片,对面背景墙上是我国著名书法家王冬龄先生书写的五个大字“萧山八千年”,周边是根据跨湖桥人生活而制作的大型壁画。

远处就是我们的独木舟,文保工作者已经对独木舟进行了一系列脱水保护。

由于在保
护中对于温度、湿度的要求比较高,目前独木舟只能放在恒温恒湿的玻璃房里向大家展示。

跨湖桥遗址自1990年6月首次发掘以来,又进行了3次抢救性考古发掘,其中2002年发掘出土的独木舟及相关遗迹,具有重要的考古研究价值,引起了考古学界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经碳14测定,距今8000-7000年,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这充分证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是世界上发明、使用独木舟最早的地区之一。

独木舟残长约560厘米,宽约52厘米,东北端保存基本完整,船头上翘,宽约29厘米,舟体平均厚度在2—3厘米之间,另一端已被破坏。

舟体内离船头一米处有一片面积较大的黑焦面,西北侧舷内也有面积较小的黑焦面。

经鉴定,该独木舟是用整棵马尾松,借助火焦法挖掘船体加工而成的。

独木舟呈东北—西南向摆放,且位置与湖堤走向相同,两侧还发现2支木桨、3个石锛木柄、多块席状编织物、多个砺石、石锛和石锛的锋部残片等遗物和遗迹。

从独木舟的摆放方式、加工状况、石锛等生产工具比较集中出现等现象分析,独木舟的存在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它与木桨、木材、石锛等遗物以及其所处的环境、湖泊等有着一种相互关联的密不可分的共存关系。

专家推测,这可能是一个与独木舟有关的木作加工或修理现场。

独木舟及相关遗迹的发现,对研究我国造船史、交通史以及世界造船史,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