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控制 调湿材料》解读

合集下载

浅论博物馆展厅文物保存环境及调控措施

浅论博物馆展厅文物保存环境及调控措施

浅论博物馆展厅文物保存环境及调控措施博物馆展厅承载着文化遗产的重大责任,文物的保存环境对其长期保存和展示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照明、空气质量和噪声等,这些因素都应该被监测和调节以维持一个合适的环境,以防止文物受到损害。

本文将论述如何提高博物馆展厅文物保存环境,减少文物的损坏。

1. 温度和湿度调节维持合适的温度和湿度是展厅保存文物的重要措施,尤其是在一些古文物展出时。

保持相对恒定的温湿度环境,可以延缓物质衰老速度,减少腐蚀,延长文物的寿命。

文物保存的温度范围通常是18-25度,并要求相对恒定。

湿度通常在40-60%之间,一些纪念邮票和纸张数字文物要求湿度低于50%。

为实现温度和湿度的恒定,博物馆展厅可以设置恒温恒湿的气候控制系统,系统应该可以控制空气中的湿度,调节通风量和温度以满足文物保存的需求。

2. 照明调控照明不仅是展品的美学体验,也是文物保存的重要因素之一。

暴露在长时间强光下,文物容易褪色、干燥、开裂。

因此,博物馆展厅需要有效控制照明强度和时间。

为了保持文物的持久性,博物馆展厅可以选用LED灯源,LED灯的亮度低,色调好,在保证展品的良好效果的同时,有效延长展品的展示时间。

在实际运行中,可以通过安装照度计评估照明的强度,使照度逐渐递增,逐渐递减,尝试增加和减少照度,为博物馆展品找到合适的照明水平。

3. 空气质量调节空气中的污染是文物保存的主要威胁之一,污染物质包括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灰尘和微生物等。

如果博物馆展厅没有有效的通风系统,室内的空气质量将对文物的保存产生影响。

对于有机物污染,博物馆展厅可以采用负离子消毒装置,使室内细菌死亡,以减少有机物污染。

此外,展品和展厅之间设置空气隔离帘,避免各种散热器和空调设备所产生的污染物质直接入侵展品。

4. 噪声控制噪声不仅对博物馆展厅的管理者和游客带来困扰,而且对文物保存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音频振动对文物容易造成机械损伤或者破碎。

因此,博物馆需要隔音跟随控制,采用相应材料测量现场噪音,并进行噪音调控,保证博物馆展品受到最轻微的影响。

浅论博物馆展厅文物保存环境及调控措施

浅论博物馆展厅文物保存环境及调控措施

浅论博物馆展厅文物保存环境及调控措施博物馆展厅是文物的终极陈列场所,文物保存环境及调控措施直接关系到文物的保存和展示效果。

本文将从温度、湿度、光照、通风和保护措施等方面,浅论博物馆展厅文物保存环境及调控措施。

温度是影响文物保存的重要因素之一。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对文物造成不利影响。

一般来说,博物馆展厅的温度应控制在18-22摄氏度之间。

过高的温度会导致文物腐烂、变质,过低的温度则会使文物变得脆弱。

博物馆展厅应配备恒温设备,确保展厅内的温度能够稳定在适宜的范围内。

湿度的控制也至关重要。

湿度过高会导致文物发霉、受潮,湿度过低则容易使文物干裂变形。

博物馆展厅的湿度应控制在50-60%之间。

为了保持适宜的湿度,博物馆展厅应安装空气调节设备,并定期对展厅内的湿度进行监测和调整。

光照是影响文物保存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过强的光照会使文物颜色褪色、光化学变化,因此博物馆展厅应避免直射阳光的照射,采取适当的遮光措施,或选择不会对文物产生影响的人工光源。

还应定期更换展厅内的灯泡,避免长时间使用导致文物受损。

通风是保持展厅内空气新鲜的重要手段。

博物馆展厅应设置通风设备,保证展厅内的空气流通。

特别是对于装有有害气体的文物,如古代壁画、木质文物等,通风更是必不可少的环境控制措施。

还应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博物馆展厅应配备防火、防盗、防水等设施,以确保文物的安全。

还应定期对展厅内的环境进行检测,确保温度、湿度、光照等各项指标稳定在适宜的范围内。

对于特殊材质的文物,还应采取特殊的保护措施,比如在展厅内设置恒温恒湿柜,采取气密包装等方式进行保护。

博物馆展厅的文物保存环境及调控措施是非常复杂和细致的工作,需要博物馆工作人员有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

只有加强对文物保存环境的管理和调控,才能更好地保护好展厅内的珍贵文物,让更多的观众能够在优美的环境中欣赏到珍贵的文物,感受历史的魅力。

浅论博物馆展厅文物保存环境及调控措施

浅论博物馆展厅文物保存环境及调控措施

浅论博物馆展厅文物保存环境及调控措施博物馆展厅文物保存环境及调控措施是保护博物馆文物的关键,对于文物的保存和展示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博物馆展厅文物的保存环境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温湿度、光照、空气质量和防火措施。

温湿度是影响文物保存的重要因素之一。

温度过高会加速物质老化,造成文物腐烂、变形、脱落等损坏;而温度过低则会导致文物结构冷凝、脆性增加。

相对湿度过高会使文物发霉、腐烂,而过低则会导致文物脱水、变形。

博物馆展厅需要保持恒定的温湿度。

一般来说,温度控制在18℃-22℃,相对湿度控制在40%-60%为宜。

光照也是需要控制的因素。

光照会导致色素褪色、材料老化等,对文物的保存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博物馆展厅需控制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可采取遮光窗帘、紫外线滤光片等措施来保护文物,还可以利用LED灯等低光照强度的照明设备来减少光照对文物的伤害。

空气质量对文物保存也至关重要。

博物馆展厅需采取除尘、通风等措施,控制空气中的灰尘、有害气体等对文物的侵害。

要时刻监测空气质量,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防火措施是文物保存环境的重要一环。

博物馆展厅需要安装自动火灾报警系统、灭火设备等,同时培训工作人员掌握火灾紧急处理的方法,确保文物在火灾发生时能及时得到保护。

为了确保博物馆展厅文物的保存环境,并采取调控措施,博物馆还需要建立科学的保护和管理机制。

这包括制定文物保护管理规章制度,加强文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支持,不断更新和完善技术手段等。

博物馆展厅文物的保存环境及调控措施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控制温湿度、光照和空气质量,并加强防火措施。

建立科学的保护和管理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保证文物的长期保存和展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珍贵的文化遗产。

文物保护的温湿度和空气质量控制

文物保护的温湿度和空气质量控制

文物保护的温湿度和空气质量控制文物是一座城市、一个地方的历史记忆,代表着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温湿度和空气质量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文物保护中温湿度和空气质量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控制措施。

一、温湿度对文物保护的影响温湿度是文物保护中最基本的参数之一。

不恰当的温湿度条件会导致文物的损害和腐化。

首先,高温会导致文物材料的热膨胀,使其产生应力,加速老化和破坏。

其次,高湿度会促进细菌生长,引发霉菌和腐朽,对文物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而低温和湿度会导致文物的干燥和收缩,造成松动和粉化。

为了控制温湿度,文物保护机构一般会选择安装恒温恒湿设备。

这些设备可以通过调节温度和湿度,确保文物处于相对稳定的环境条件中。

例如,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机构普遍安装了空调和加湿设备,以维持适宜的温湿度。

此外,还可以通过密封和隔绝措施,减少外界温湿度对文物的影响。

二、空气质量对文物保护的影响空气质量是文物保存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恶劣的空气质量会引发化学反应,导致文物表面的腐蚀和变色。

例如,高浓度的硫化物、氮化物和有机物会与文物表面的金属和矿物发生反应,加速文物的氧化和降解。

为了保护文物免受污染,文物保护机构通常会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空气过滤和通风系统的监测和维护,以确保过滤效果和气流质量。

其次,禁止使用化学物品和有害气体,确保文物所处的环境纯净。

此外,定期进行空气采样和分析,以监测环境中有害物质的含量,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三、文物保护中的其他控制措施除了温湿度和空气质量的控制,文物保护还需要其他相关的措施。

首先,需要建立合适的展示环境,包括展柜、灯光和防护设备等。

这些设施可以提供文物的适当展示和保护,防止其受到日光、尘埃和物理冲击的侵害。

其次,制定完善的文物保护计划和措施,包括文物鉴定、保存、修复和迁移等方面的要求。

最后,加强对管理人员和保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意识和技能,确保文物保护工作的有效进行。

浅论博物馆展厅文物保存环境及调控措施

浅论博物馆展厅文物保存环境及调控措施

浅论博物馆展厅文物保存环境及调控措施博物馆展厅是文物陈列的重要场所,展厅内的文物保存环境直接关乎文物的安全和持久。

为了保护展厅内的文物,博物馆采取了一系列的环境调控措施。

博物馆展厅应进行恒温恒湿控制。

文物对于温湿度的变化非常敏感,过高或过低的温湿度都会对文物造成损害。

博物馆展厅应配备空调系统和加湿器,保持相对稳定的温湿度。

通常来说,温度应控制在18-22摄氏度之间,湿度应控制在40-60%之间。

博物馆展厅要保持足够的光线。

光照对文物也有一定的影响,过强的光线会导致文物的褪色和破损。

博物馆展厅应采取合理的照明措施,使用柔和的光线,并且限制照明时间,以减少光照对文物的影响。

博物馆展厅还要注意防止灰尘和其他外来物质的侵入。

灰尘和其他微小颗粒不仅会污染文物,还会对文物表面造成划痕。

博物馆应定期清理展厅,使用吸尘器或者其他适当的清洁工具清除灰尘。

博物馆还可以在展厅设置空气过滤器,过滤掉空气中的颗粒物。

博物馆展厅应加强安全监控和防火措施。

在展厅中设置安全监控摄像头,实时监测文物的安全状况。

安装火灾报警器,设置灭火器和喷淋系统,以提供火灾发生时的紧急处置措施。

博物馆展厅应做好定期检查和维护工作。

定期检查展厅内的温湿度、光线和空气质量,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修复。

还需定期检查展柜、展架等展品陈列设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确保其能够有效地保护文物。

博物馆展厅的文物保存环境对文物的保护至关重要。

通过控制温湿度、光照、防止灰尘和其他外来物质的侵入,加强安全监控和防火措施,以及定期检查和维护工作,可以有效地保护文物,延长其寿命,并使观众能够以更好的方式欣赏和学习文物。

浅论博物馆展厅文物保存环境及调控措施

浅论博物馆展厅文物保存环境及调控措施

浅论博物馆展厅文物保存环境及调控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历史文物的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和展厅被建立起来,用以展示各种珍贵的文物和历史遗迹。

博物馆展厅中的文物保存环境及调控措施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因为,只有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文物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展示出最佳的状态。

本文将对博物馆展厅文物保存环境及调控措施进行浅论。

一、文物保存环境的重要性文物的保存环境是指文物所处的周围环境,包括温度、湿度、光照、气流等因素。

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文物的保存状况,而且往往相互交织影响。

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会导致文物的膨胀和收缩,进而导致文物的破损和变形;光照过强会导致文物颜色的褪去或者表面的裂纹;气流过大会导致文物表面的尘土积累过多,影响观赏效果。

对文物保存环境进行有效的调控,对于文物的保存至关重要。

二、温度和湿度的调控温度和湿度是文物保存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过高或者过低的温度都会对文物造成伤害。

一般来说,博物馆展厅中的文物保存温度应当控制在18-22摄氏度之间,湿度应当控制在55%-65%之间。

湿度的稳定性也是非常重要的,过大的湿度会导致文物发霉,而过小的湿度则会导致文物干燥开裂。

需要安装恒湿设备和空调设备,进行温湿度的调控。

在大型博物馆中,还需要进行分区调控,以适应不同区域的不同需求。

三、光照的控制光照是另一个影响文物保存环境的重要因素。

过强的光照会导致文物颜色的褪去和表面的变形,同时也会加速文物的老化过程。

博物馆展厅中需要进行合理的光照控制,一般采用遮光罩、窗帘、调光灯等设备进行调节。

一些特别敏感的文物可能还需要采用UV滤光板进行保护。

四、气流的控制不良的气流不仅会导致文物表面的尘埃积累,影响观赏效果,同时也可能会引起文物的霉菌生长。

对博物馆展厅的通风设备也需要进行合理的设置和调控,保持空气的流通和清新。

在一些特别敏感的文物展厅中,还可以使用空气净化器进行空气的净化,保持空气的清洁和湿度的稳定。

浅论博物馆展厅文物保存环境及调控措施

浅论博物馆展厅文物保存环境及调控措施

【博物馆学】Museology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

由博物馆的定义可知,博物馆是以其馆藏为基础,以向公众展示为第一要义。

由此可见,博物馆馆藏是博物馆的立身之本,也是其开展各项教育、研究与欣赏活动的基础。

对博物馆而言,文物的保存至关重要,文物的保存环境为第一要义。

但事实上,许多珍贵文物的保存状况令人堪忧。

仅从2002年至2005年国家文物局历时三年进行的全国馆藏文物腐蚀损害情况调查结果来看,全国20.66%的馆藏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损害,其中重度以上腐蚀的文物多达230万件,占馆藏文物总量的16.5%。

一般认为,与文物直接相关的影响因子有温度、湿度、光照及紫外辐射、空气污染物、自然性灾害(如地震)等,这些因子在展陈或者保存过程中经常接触到文物,从而对其产生损害。

1 博物馆环境影响因子对大多数有机材质文物而言,温度变化能导致其出现热胀冷缩现象,湿度变化也会导致其发生湿胀干缩现象,这些文物包括纸张、木质品、漆器、纺织品、皮革等种类。

湿度的较大变化还会造成发掘出土的多孔材质文物内的可溶盐溶解或结晶,长时间会造成该类文物表面出现苏粉、粉化现象,这些文物主要指陶器、壁画类文物。

实际上,无论是金属、非金属无机物,还是有机物质,都有可能受湿度的直接或者间接影响而发生破坏作用。

湿度参与各种文物材质的化学腐蚀,这些化学作用会导致金属文物产生青铜病、铁腐蚀、银腐蚀,还会导致染料褪色等;湿度的变化还会引发不同材质的文物发生物理形变;最重要的是,高湿环境也是虫霉滋生的必要条件。

光可以引起文物材料老化,光辐射能导致染料褪色、丝织品降解,光辐射对文物尤其是有机质文物的安全保存影响极大。

随着工业生产的飞速发展,空气环境中的有害气体和灰尘颗粒物也会对文物的保存产生较大影响。

如空气中的酸性气体、氧化性气体、甲醛以及挥发性有机酸等对各类材质文物都有较严重的腐蚀作用。

浅论博物馆展厅文物保存环境及调控措施

浅论博物馆展厅文物保存环境及调控措施

浅论博物馆展厅文物保存环境及调控措施博物馆展厅是文物展示和观赏的场所,展厅的文物保存环境和调控措施对于文物的保护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博物馆展厅文物保存环境及调控措施的重要性和方法。

文物保存环境对文物的长期保存至关重要。

博物馆展厅文物保存环境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因素。

在这些因素中,温度和湿度是最为重要的。

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对文物造成损害,因此要求展厅的温度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通常为18-22摄氏度。

湿度过高容易导致文物霉变腐烂,而过低则会导致文物干裂变形,因此需控制在50-60%左右。

光照也是文物保存的重要因素,强光照会使文物颜色褪色、材质老化,因此需要合理使用光源,并定期更换文物展示位置以避免阳光直射。

通风和气流也会对文物保存产生影响,过于潮湿的空气容易使文物变质,因此需要保持良好的通风,排除潮湿。

博物馆展厅文物保存环境的调控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是设置专门的文物展厅环境监测系统,通过监测系统可以实时了解展厅的温湿度、光照等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其次是加强对展厅的管理和维护,在展厅内设置自动风扇、除湿机、空调等设备,保持展厅的温湿度在适宜的范围内。

还可以采取一些物理保护措施,如在展厅内设置遮光窗帘、橱窗遮光板,减少光照对文物的影响。

还可以采取化学措施,如利用干燥剂、除湿剂等控制展厅内的湿度,保护文物不受潮。

博物馆展厅文物保存环境及调控措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良好的保存环境和有效的调控措施可以有效延长文物的寿命,降低文物保护修复的成本,保障文物的永久保存。

博物馆展厅是文物展示和传承的场所,只有保护好文物,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文化遗产。

博物馆展厅文物保存环境及调控措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需要博物馆管理者和工作人员高度重视。

通过制定科学的文物保存环境标准和有效的调控措施,保证文物在展厅内能够得到良好的保存,让观众在欣赏文物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物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魅力。

希望本文能够引起更多人对博物馆展厅文物保存环境及调控措施的关注和重视,为文物的长期保存和传承作出更多的努力和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页目录页湿度控制概述调湿材料性能Part 1Part 2Part 3相对湿度概述第3页过渡页湿度控制概述调湿材料性能Part 1Part 2Part 3相对湿度概述正文. 第一章第页第5页相对湿度概述正文. 第一章(二)湿度对文物的影响◆引起文物变形(湿胀干缩)湿度变化造成的变形远大于温度的影响。

(象牙温度相差30℃,其体积变化小于0.2%,而相对湿度波动10%,其体积就有0.3%~0.4%的变化幅度)◆发生化学反应青铜病、铁器腐蚀、玻璃病、染料颜料的褪色、纸张丝绸的强度损失。

◆引起生物腐蚀较高的湿度是微生物、昆虫大量繁殖的有利条件第6页相对湿度概述正文. 第一章(二)湿度对文物的影响湿度与“青铜病”◆青铜器潜伏的“粉状锈”其保存的临界相对湿度为42%-46%。

◆相对湿度超过55%,氯化亚铜迅速与空气中的水反应,随相对湿度加大,其生成“粉状锈”的反应速度大大加快。

◆在35%RH中“粉状锈”是稳定的。

◆相对湿度超过55%RH,氯化亚铜将非常快地起反应。

即使湿度再次降低,反应也不能停止。

第7页相对湿度概述正文. 第一章(二)湿度对文物的影响湿度与铁及其他金属◆铁器文物在干燥的环境中是稳定的,潮湿将使其绣蚀。

地质藏品中含硫的黄铁矿石、化石(FeS)在湿度高时,它能与空气中的水分反应,生成硫酸和硫酸亚铁:◆多数黄铁矿石在RH55%是安全的,其理想的相对湿度上限是50%。

◆银器在70%RH以上会加速失去光泽。

第8页相对湿度概述正文. 第一章(二)湿度对文物的影响湿度与“玻璃病”•古代有些玻璃器对湿度相当敏感,玻璃器中的钾、钠离子有微量的可溶性,在水分作用下溶出,形成氢氧化钾、钠,然后很快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形成碳酸钾、钠,碳酸盐极易吸潮,吸潮后玻璃上出现小水滴,在此过程中首先形成细小裂纹,最终玻璃变成不透明、乳白色或成鳞片状剥落。

•对此类玻璃器的推荐相对湿度是低于40%。

第9页相对湿度概述正文. 第一章(二)湿度对文物的影响湿度产生物理形变对文物的损害•湿度引发物理变化,造成材料扭曲变形、开裂错位、断裂分离等。

这是吸湿材料在吸湿和放湿的反复机械作用产生的结果。

•不仅有机材料,无机材料中也有同样情况。

例如石刻。

壁画、玻璃等质地的文物材料中,由于含吸湿性盐,在吸湿、潮解、结晶过程中产生压力,会导致这些材料开裂、剥落、崩裂。

第10页相对湿度概述正文. 第一章(二)湿度对文物的影响湿度与文物的生物腐蚀•湿度是虫、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必要条件。

较高的湿度条件(RH70%以上)最适宜它们的繁衍。

虫蛀、霉变对文物材质造成的朽蚀作用是文物保存中经常遇到和十分严重的问题。

控制湿度是防止文物受生物侵蚀的有效途径。

第11页相对湿度概述正文. 第一章(三)文物保存环境湿度控制目标•根据实际情况(文物材质、长期的保存状况、目前主要的病害等)确定合理的温湿度控制目标;(适宜)•减小温湿度的波动;(稳定)•湿度优先控制。

第12页相对湿度概述正文. 第一章项目石质陶器瓷器铁质青铜纸质壁画纺织品漆木器其他温度(℃)18~22±2(根据当地平均温度设定,不低于10℃,不高于30℃)湿度(%)35~65±5(根据当地平均湿度设定)<4535~65±5(根据当地平均湿度设定)温度日波动(℃/d )<4湿度日波动(%/d )<5上海博物馆目前提出的环境质量标准第13页相对湿度概述正文. 第一章(三)文物保存环境湿度控制目标Bizot对吸水物料的临时指引第14页相对湿度概述正文. 第一章(三)文物保存环境湿度控制目标AICCM建议对一般藏品存储及展出的温度与相对湿度的临时指引正文. 第一章第15页藏品保存环境指引——ICOM-CC与IIC声明草拟本相对湿度概述第16页过渡页湿度控制概述调湿材料性能Part 1Part 2Part 3相对湿度概述正文. 第二章第17页正文. 第二章第18页正文. 第二章第19页正文. 第二章第20页正文. 第二章第21页湿度控制概述正文. 第二章第22页✓温湿度的具体数值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调控。

✓调控的重点是避免温湿度的大幅度波动。

✓应尽量减少外界环境对展厅、库房的温湿度冲击。

(缓冲、人流控制)✓恒温恒湿设备应24小时连续运转。

✓库房内的文物应尽量放入囊盒和橱柜中。

✓应注意展柜内灯光的热效应。

✓应加强对温湿度的连续监控。

(二)博物馆温湿度管理要点湿度控制概述正文. 第二章第23页(三)博物馆环境温湿度控制✓室外环境——博物馆选址、气候特点;✓大环境——博物馆建筑结构与功能布局,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小环境——空调系统(湿度优先控制),室内恒湿机,具有调湿功能的建筑材料;✓微环境——展柜内主动的净化调湿器,被动调湿剂和吸附剂,文物的包装。

湿度控制概述正文. 第二章第24页(三)博物馆环境温湿度控制博物馆室外环境的选择考虑当地气候条件;避免潮湿环境;避免风口湿度控制概述正文. 第二章第25页(三)博物馆环境温湿度控制博物馆大环境控制建筑构造上:营造遮阳、空气对流等来稳定、净化室内环境养护管理上:晴天开窗、雨天不开门,营造室内干燥环境;保持室内环境清洁,良好防虫。

湿度控制概述正文. 第二章第26页(三)博物馆环境温湿度控制博物馆大环境控制通过建筑的保温隔热效果和建筑材料的吸放湿能力平衡室内温湿度;功能布局上,将与文物相关的藏品区域设置在建筑温湿度最恒定的地方。

湿度控制概述正文. 第二章第27页(三)博物馆环境温湿度控制博物馆小环境控制恒温恒湿精密空调控制(湿度优先、平稳控制)室内用恒湿机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测算。

空调机组希望能24小时连续运行湿度控制概述正文. 第二章第28页(三)博物馆环境温湿度控制博物馆小环境控制在相对密闭展厅中,可通过控制室内温度来调整室内相对湿度——冬季干燥,可通过降低温度提高室内湿度;——夏季潮湿,可通过升高温度降低室内湿度。

湿度控制概述正文. 第二章第29页(三)博物馆环境温湿度控制博物馆微环境控制•被动调控——调湿剂•主动调控——调湿器第30页过渡页湿度控制概述调湿材料性能Part 1Part 2Part 3相对湿度概述调湿材料性能正文. 第三章第31页(一)调湿材料的基本概念•调湿材料——指不需要借助任何人工能源和机械设备,依靠自身的吸放湿性能,感应所调空间空气湿度的变化,自动调节空气相对湿度的一类功能材料。

•吸湿率——指单位质量调湿材料所吸水分的质量与干透调湿材料质量的比值。

•湿容量——指单位质量调湿材料在同一温度(20℃),不同相对湿度下达到吸放湿平衡后吸湿率的差值。

•吸放湿速率——指单位质量调湿材料在一定时间内吸收或放出水汽的速度。

调湿材料性能正文. 第三章第32页(一)调湿材料的基本概念•单位——用于确定调湿材料调湿能力的最小计量单元。

•单位质量——一个单位的干燥的调湿材料的质量,单位为克。

•单位目标湿容量——调湿材料在目标湿度+10%RH和目标湿度-10%RH的条件下单位吸湿能力的差值。

注:目标湿度是指调湿材料期望调控的相对湿度。

•使用包装——直接放置于馆藏文物保存环境中使用的,用于盛装调湿材料且具有透气性和一定强度的包装盒或包装袋等容器。

调湿材料性能正文. 第三章第33页(二)调湿材料的性能要求调湿材料的基本要求✓用于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调控的调湿材料应由专业质量监督检验机构检验确认合格。

✓调湿材料使用过程中不应产生液态凝结水。

✓调湿材料使用时应避免与文物直接接触。

✓使用包装表面不允许有异物析出。

✓调湿材料应指明调控的目标湿度、单位质量及推荐用量。

✓调湿材料宜在具有良好密闭性的环境中使用。

调湿材料性能正文. 第三章第34页(二)调湿材料的性能要求调湿材料的调湿性能要求✓单位质量≤30.00g;(同时满足下列所有要求)✓单位吸湿能力≥10.00g;(20℃,80%R.H.下的吸湿能力)✓单位放湿能力≥4.00g;(20℃下,80%R.H.吸附平衡后在40%R.H.下放湿能力)✓单位目标湿容量>2.00g;✓单位吸湿速度>4.00g;(干燥调湿材料在20℃,80%R.H.下吸附7小时的吸湿量)✓单位放湿速度>1.20g。

(20℃下,80%R.H.吸附平衡后在40%R.H.下放湿7小时的质量)调湿材料性能正文. 第三章第35页(二)调湿材料的性能要求调湿材料的环境安全性要求•材料环境安全性——在馆藏文物保存环境中使用的某种材料所散发的挥发物对其中文物的潜在危害效应。

调湿材料和使用包装材料,应达到长期使用等级要求。

调湿材料性能正文. 第三章第36页(三)调湿材料的性能检测单位吸湿能力样品——6.00g~10.00g调湿材料样品(不带使用包装)。

过程——样品干燥(120℃下鼓风干燥2h)样品吸湿(20℃。

80%R.H.下吸附平衡)注:吸附平衡的判断依据:反复称量,直到间隔1h的两次连续称重相差不超过0.05g结果计算调湿材料性能正文. 第三章第37页(三)调湿材料的性能检测单位放湿能力样品——6.00g~10.00g调湿材料样品(不带使用包装)。

过程——样品在20℃,80%R.H.下吸湿平衡样品放湿(20℃。

40%R.H.下放湿平衡)注:吸附平衡的判断依据:反复称量,直到间隔1h的两次连续称重相差不超过0.05g结果计算调湿材料性能正文. 第三章第38页(三)调湿材料的性能检测单位目标湿容量样品——6.00g~10.00g调湿材料样品(不带使用包装)。

过程——测得样品在20℃,目标湿度-10%R.H.下的单位吸湿能力x 1;测得样品在20℃,目标湿度+10%R.H.下的单位吸湿能力x 2;结果计算调湿材料性能正文. 第三章第39页(三)调湿材料的性能检测单位吸湿速度样品——带有使用包装的不大于N个单位(一般为20个)的调湿材料。

过程——样品干燥样品悬挂于试验装置中,将20℃,80%R.H.的空气以1 L/min±0.1 L/min的速度流过样品周围,7小时后测得样品增重量。

结果计算调湿材料性能正文. 第三章第40页(三)调湿材料的性能检测单位放湿速度样品——带有使用包装的不大于N个单位(一般为20个)的调湿材料。

过程——样品在20℃,80%R.H.下吸湿平衡样品悬挂于试验装置中,将20℃,40%R.H.的空气以1 L/min ±0.1 L/min的速度流过样品周围,7小时后测得样品减重量。

结果计算调湿材料性能正文. 第三章第41页(三)调湿材料的性能检测材料环境安全性样品——调湿材料和使用包装分别测试。

过程——将制备好的测试试片悬挂于放置有一定量样品的测试容器中,按要求加热到60℃,在100%RH下,保持14d。

取出测试试片,晾干后根据腐蚀情况确定环境安全性等级。

调湿材料性能正文. 第三章第42页(四)调湿材料的使用国外大量使用调湿材料性能正文. 第三章第43页(四)调湿材料的使用2010上海世博会的应用调湿材料性能正文. 第三章第44页(四)调湿材料的使用陕历博的应用调湿材料性能正文. 第三章第45页(四)调湿材料的使用调湿材料使用的注意点✓调湿材料的主要目的是平衡湿度的波动;✓调湿材料应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不同的型号;✓调湿材料应与调控空间有充分接触;✓应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及时更换调湿剂;✓调湿材料对密闭小环境的调湿效果较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