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空间设计的发展史

合集下载

展示设计概论

展示设计概论

(三)中国展示事业的发展史
上述古代宗教因素和商业贸易因素所形成的展示事业的萌芽状态,在中国已存在 数千年。但做为近代意义上的正式的展览会与博物馆,直到清末才有。 1905年张謇在南通开设中国第一个博物馆——南通博物苑。 1905年在南京开设中国第一个博物院——南京博物院。 1919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开放。 1929年杭州举行第一届全国性的西湖博览会。 1934年青岛水族馆建成。 1935年上海博物馆建成。 1936—37年南京中央博物院新馆建成。 (这些建筑多很简单、规模不大、外观多为宫殿式。) 1936—1945年抗战时期的延安每年都举行两次产品展览会。 1950年起,各省市与自治区不断改建和新建一些博物馆。 1958年开始,各省市县都办起了历史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纪念馆和各种陈列室。 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开始举办国际大型展览。 20世纪90年代会展经济大发展。中国举办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 2010年将迎来上海世界博览会。
自从有了剩余产品与社会分工,产品交换的 商业贸易也相应发展起来,因而形成集市, 人们把各种物品展示于摊位,供人挑选,这 就是最原始的销售展示和博览会。
1.博物馆:
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等国、博物馆出现 较早。文艺复兴以后,随着考古学、自然科 学和航海旅行的发展,博物馆适应近代社会 需要发展起来。18世纪先出现了自然、地志 与人文博物馆,19世纪以后各种博物馆相继 出现。德、英两国发展较早。
3.按设计、按进度表施工 4.竣工、预展、调整、验收 5.绘制竣工图、拍照存档 6.编制决算 7.设计效果测定 为积累经验,衡量自己的设计效果,在陈列完成之后有条件 的话可以进行各种效果调查。
四.展示设计从业素质
(一)知识准备
1.人文知识—— 2.广谱的艺术知识—— 3.科普知识—— 4.材料和施工技术知识—— 涉及金工、木工、电工、漆工、裱装、雕 刻、剪贴等方面的制作技术。

中国室内设计发展史解读

中国室内设计发展史解读
中国室内设计发展史
中外对照简史
中国
云南元谋人 山顶洞人 河姆渡文化 炎黄尧舜禹 夏商周(春秋战国)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国两晋南北朝
外国 史前时期
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 古希腊 特洛伊
距今约四五千年前 约前21世纪-----前3世纪
前2世纪---罗马称霸地中海 (汉与罗马当时世界文明的两极)
罗马帝国分裂 三世纪-----六世纪 文明举世无双 七世纪----十三世纪 阿拉伯帝国的形成 (军事上阿拉伯可以与唐一争高下) 郑和七下西洋 康乾盛世
5. 宗教建筑 明清时,汉、藏、回宗教建筑均有发展。 喇嘛教建筑在清代发展快:除北京外,西藏、甘肃、 内蒙等蒙藏族聚居的地区喇嘛教建筑尤多。此外。北京的 雍和宫、承德的外八庙等,也是成就很高的实例。 伊斯兰教建筑在明清已经发展得很具中国特色。基本 形式有2种:一种是内地回族礼拜寺;一种是维吾尔族的 礼拜寺。新疆香妃墓就是一个典型的伊斯兰教建筑群。吐 鲁番城东苏公塔礼拜寺可容千人做礼拜,并有风格独特的 砖塔苏公塔相配,无论是技术和艺术,都是值得称道的。
最早的遮蔽所
石桌和坟墓
最初的固定居民点
• 对人类文明具有重大发明或发现的关键是对火的 应用、语言的发明和农业的发展。在这三项发明中,农业 起着定居农耕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建造住屋的设计。 由于许多人用各种技术建造了比较耐久的建筑、村庄 和乡镇,于是逐渐形成了永久性的居民点。 所有这些发展在各个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区别, 它们都经过了几千年的时间。 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 古中国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两河流域文明) 古巴比伦

} }
成与萌 长 芽 高与成 峰 熟 完与总 善 结
西方建筑与室内设计的演化
古 欧 洲 中 世 纪 兴欧 运洲 动文 时艺 期复 可巴 可洛 时克 期与 洛 19 世 纪 中 期 近 现 代 时 期

展示空间设计与人体工程学

展示空间设计与人体工程学

在商业展览设计中,人体工程学原理 的应用包括合理规划展位布局、展台 高度和通道宽度,以便观众舒适地参 观和互动。
博物馆展示设计
博物馆展示设计旨在为观众提供高质量的参观体验,并传达历史文化信 息。
人体工程学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展柜的高度和透 明度、展品摆放角度等,需根据观众的观看习惯和舒适度进行合理设计。
展示空间设计的原则与要素
原则
强调信息传达的有效性、视觉效 果的吸引力、观众体验的舒适度 等。
要素
包括展品、展具、照明、色彩、 空间布局、信息传达等,这些要 素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完整 的展示空间。
02
人体工程学在展示空间设计
中的应用
人体工程学的基本概念
01
人体工程学是一门研究人与人造物之间的关系的学科,旨在提 高人的工作效率和舒适度。
02
它涉及到人体测量、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知识,为设计提供科
学依据。
在展示空间设计中,人体工程学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观
03
众的需求和行为,从而创造出更加人性化的展示空间。
人体尺寸与示空间中展台、通道、休息区等区域的尺寸和布 局。
考虑不同身高和体型的人群,确保空间设计适应大多数人的需求。
特点包括:强调视觉效果、注重信息 传达、满足观众体验需求、考虑人机 交互等。
展示空间设计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展示空间设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集市和市井展览,随着科技和社会的 进步,逐渐发展成为现代的会展、博 物馆、商业展示等形式。
发展
展示空间设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 新的技术和理念,如多媒体、虚拟现 实、人机交互等,使展示效果更加丰 富和生动。
科技馆展示设计
科技馆展示设计旨在向观众传达 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简述中国室内设计的历史发展

简述中国室内设计的历史发展

简述中国室内设计的历史发展中国室内设计的历史发展可以追述到古代建筑的起源。

古代中国的室内设计与建筑紧密相连,受到宗教、哲学、社会和国家政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室内设计的发展经历了多个时期。

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室内设计主要体现在宫殿和庙宇的建筑中。

古代宫殿建筑注重布局和空间分隔,如东大殿、中央殿和后寝殿的设置,展示了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庙宇建筑也是室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形式多样,包含了供奉神明和举办仪式的空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宋时期室内设计呈现出更为细腻和精致的特点。

唐代的室内设计注重在小空间中的布局和家具的选择。

座椅、桌子、屏风等家具成为了室内布局的重要元素,丰富的色彩和装饰也被广泛使用。

到了宋代,室内设计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以及布置内部空间的精细化。

宋代的室内设计主要是为了提供一个优美、舒适和实用的居住环境。

明清时期,室内设计进一步发展,并渗透到了宫廷和富裕家庭的民居中。

明代以后,室内设计开始注重各种文化象征的运用,如饰品、家具和装饰等,以彰显主人的社会地位和财富。

清代则进一步完善了中国传统的室内设计风格,比如典雅的家具,象征吉祥的纹饰,精致的制作工艺等。

庭院和花园成为室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营造人与自然的和谐。

20世纪初,中国的室内设计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开始引入了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

西方的建筑、装饰艺术和家具设计等都对中国室内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的室内设计师开始探索新的设计风格和表达方式,将传统元素与现代理念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现代室内设计风格。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近年来涌现出众多优秀的室内设计师和设计机构,展示了创新和多样化的设计理念。

当代中国的室内设计在融入国际化的同时,也在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与空间规划相结合,打造出更加舒适、宜居的室内环境。

参考文献:1. 吕勇杰,《中国传统室内布置及其形成背景》2. 李德寅,《中国传统室内装饰艺术的特点及价值》3. 徐同申,《中国古代室内设计的艺术内涵》,中国美术学院学报(艺术设计版),2016年第1期4. 丁文婷,《中国古代室内设计的美学特征分析》,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5. 王枫、郑佳,《中国现代室内设计中传统元素的运用与创新探析》。

展示空间案例分析

展示空间案例分析

虚空
展示L空O间GO分析
第一部分
空间布局与构成
曲折的实线又被叠上一条笔直的虚线。但这种空间 游客很难感觉出来,实线就是散乱的展示空间,虚 线就是六个大挑空。
虚无空间、阶梯、流亡花园的关系
展示空间分析 — 10 —
展示L空O间GO分析
第一部分
空间布局与构成
Path of salvation
自救之路
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古代艺术博物馆,创建于1952年。 50年来,藏有12万件珍贵文物,设有中国古代青铜馆、中国古代陶 瓷馆、中国历代书法馆、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历代印章馆、中国 古代雕塑馆、中国古代玉器馆、中国明清家具馆、中国历代钱币馆、 中国少数民族工艺馆、暂得楼陶瓷馆等11个专馆和3个展览厅。上 海博物馆已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是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 基地,是市民高层次文化享受场所。
第二部分
人流动线分析——三层
展示空间分析 — 22 —
展示L空O间GO分析
第二部分
人流动线分析——四层
历 少数民族工艺馆







器 馆
古代家居馆
展示空间分析 — 23 —
展示L空O间GO分析
第二部分
展示方式
实物场景展示
实物展示
展示空间分析 — 24 —
展示L空O间GO分析
第二部分
色彩
展示空间分析 — 25 —
第一部分
空间布局与构成
博物馆的内部的空间隐喻主要建立在虚空(void)对在场与不在场的 包容性混合之上。
展示空间分析 — 9 —
在建筑中贯穿的与“之”字型整体走向对应的另一道线实际上是由主 体内部被掏出的连续竖向空间组成。在这些竖向的空间中,活动仅仅 只能停留在底层,留给人们的是大段高耸而不能企及的界域。

展示设计的历史与发展

展示设计的历史与发展

展示设计的历史与发展
展示设计是将展示空间的内部布置、装饰和展品的陈列营造出一种具有特殊效果、艺
术感染力的展示效果的设计。

它是专业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丰富展览形式,提升展览
品位的重要手段,也是展览的“眼炫”。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社会,随着人类社
会的发展,展示设计的形态在历史长河中也发生了不断的演变。

展示设计最早的形式可以追溯到古代,公元前 4000 年的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等文
明古国,在城市广场和皇家陵墓中建造了大量的石雕、铜像、陶瓷等艺术品。

这些艺术品
的密集放置、不同尺寸、形态的组合营造出一种壮观的视觉效果,为后来的展示设计提供
了思路。

在古代中国,观众在观赏一些大型表演或官方庆典时,也能够感受到展示设计的痕迹。

例如,古代皇家庆典上的宫廷灯饰、金属器珍品、龙舟、锣鼓、烟花等元素,用以营造气
势磅礴的场面,可以视为一种原始的展示效果。

20世纪以后,随着科技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展示设计呈现出了越来越多的多媒体元素,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在计算机产业的发展中,虚拟展示、交互式展示、沉浸式展
示等种种展示方式,通过活力四射的数字、立体、动态、真实的表现出展览的内容,给人
们带来了唯美的体验。

总之,展示设计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一直存在,并不断完善其形式和技术。

它从古
到今,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转变,但它一直保持了着独特的审美和艺术价值,在现代社
会中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

室内空间设计的发展历程

室内空间设计的发展历程

室内空间设计的发展历程室内设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

它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那你知道多少关于室内设计的知识呢?以下是有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室内居住设计的发展历程,希望能帮到你。

居住空间设计的发展历史在漫长而发展缓慢的原始社会里,我们的祖先逐渐掌握了营造最基本的居住需求的地面房间技术,最原始的室内设计从居住空间设计开始出现。

在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的仰韶文化时期,按功能需要在室内入口设置门道,室内地面、墙面就有细泥抹面或烧烤便面使其陶化,以避潮湿,也有铺设木材、芦苇等作为地面防水层的,在仰韶晚期,室内地面和墙上开始采用白灰抹面。

龙山文化时期已存在以家庭为单位私有的痕迹,出现了内室与外室相联的套间式半穴居,内室与外室设有烧火面煮食与烧火,用来储藏的窖穴设在外室,白灰抹面被普遍采用。

随着发现的中国最古老神庙遗址(辽宁西部的建平县内)室内开始采用彩画和线脚来装饰墙面,室内设计和艺术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到了阶级对立的奴隶社会,虽然奴隶阶层大都倒退到穴居、半穴居窝棚状态,但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青铜技术的使用和瓦的发明使建筑技术得到极大提高,奴隶主阶层的功能完善大规模室内空间和精细华美的建筑装饰开始出现,空间规划的严谨、建筑空间规模、室内空间装饰氛围体现着人对自然由崇拜转向敬畏与渴望支配、统治者的意志、力量和严格的等级制度,室内设计开始与奴隶主的统治思想结合,从简陋状态进入了比较高级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居住空间设计发展集中体现在奴隶主阶层的生活环境。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奴隶制时代宣告结束,成熟系统的文化思想对室内设计风格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孔子、老子等人的“儒”、“道”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最大,孔子重“礼、乐”,老子倡导“无为”,强调托物言志。

室内设计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巧妙利用,生活化、欣赏性强、趣味化的纹饰出现,象征性纹样设计由用以巩固统治阶层的地位增加了表达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内容。

由于各诸侯日益追求宫室华丽,装修用砖的出现和铸铜等技术达到较高技术水平,使得室内装饰更为发展,雕梁画栋为特色的室内装饰风格开始形成,《论语》中“山节藻棁”描述的斗上画山,梁上短柱画藻文,《左传》记载鲁庄公丹楹(柱)刻桷(椽),正佐证了这一点。

室内设计发展史

室内设计发展史

A
23
室内设计风格
三、后现代风格 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西班牙作家德·奥尼斯 1934 年的 ( 西班牙与酉班牙 语类诗选 ) 一书中,用来描述现代主义内部发生的逆动,特别有一种对现代主 义纯理性的逆反心理,即为后现代风格。
A
24
室内设计风格
四、自然风格 自然风格倡导“回归自然”,美学上推崇“自然美”,认为只有祟尚自然、结合自
A
5
斗拱
A
6
砖瓦
A
7
肋拱
钢筋上承式肋拱
简单的肋拱就可以营造庄严宁静
A
8
皇宫
北京故宫博物院,是明清两朝的皇宫。
日本皇宫
A
9
别墅山庄
避暑山庄是我国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
A
10
哥特式
中世纪欧洲在12至15世纪达到鼎盛,其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 变革,其思想、文化和艺术也达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一时期的艺 术风格,通常被称为“哥特式”风格。哥特风格的建筑的特征,是 门窗向上突出,高耸云天的细长的尖塔、刻有想像的怪物,其局 部装饰均富有强大的表现力,这种形式在这一时代的教会建筑中 占有统治地位。哥特建筑的结构体系是把罗马教堂的十字交叉拱、 骨架券以及从7世纪阿拉伯人所用的尖顶券加以发展而来,并成熟 地应用了飞扶壁。它把罗马建筑中支承拱顶重量的坚实厚壁(罗 马时代都在60厘米以上)极巧妙地运用垂直于屋顶的构柱、飞扶 壁、尖券以及肋料拱共同承担,从而大大减小了墙垣的厚度,并 又赋予极精美的艺术处理。这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结构体系,它 把古罗马的结构体系中不够完善的地方,都改进了,罗马结构体 系中存在的难题,都解决了。
A
25
室内设计风格
五、混合型风格 近年来,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在总体上呈现多元化,兼容井蓄的状况。室内布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展示空间设计的发展史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从青铜器时代到铁器时代,期间的进程是以“千年”为计算单位的。

人类的展示活动也可追溯到如此原始的时期。

在原始社会的部落中,出现了代表各自部落的图腾及各自信仰的神物,原始人习惯在自己的身上绘制纹身,它既有保护色的作用,又同时具有展示的作用,而战利品则习惯于悬挂展示。

在山顶洞人的遗址及其他占墓里,发掘出大量的装饰物,其中有头饰、颈饰和腕饰等,说明人类的早期已经懂得用装饰品来装扮自己,这也是人类最早的展示行为。

到了奴隶社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了剩余劳动和社会分工,人们将剩余物品拿来交换,于是便形成了集市。

在集市中,人们将货物置于明显的摊位前,直接展示货物,后期出现了专门摆放商品的摊床。

到了封建社会,有了专门从事商业活动的商人,封建社会的历史上也先后出现了临淄、洛阳、长安、汁梁、北京、扬州等一大批商业繁盛的城市,商业展示活动伴随着商品交易的兴旺而日趋成熟。

从我国四川广汉出土的东汉市集画像砖中,可以清晰地肴到当时的店铺主人通过实物陈列和日头叫卖来招徕顾客。

如图1-9所示。

南宋吴自牧著的《梦粱录》,曾详细描述了南宋杭州城内各种店铺多姿多彩的店面展示和商品陈列的场面:“自五间楼北,至官巷南街,两行多是金银盐钞交易铺,前列金银器皿及现钱……纷纭无数”。

当时的餐饮店铺“其门首,以仿木及花样沓结缚如山棚,上挂半边猪羊,一带近里门面窗墉,皆朱绿五彩装饰,渭之‘欢门’”,“沛京熟食店,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留连食客。

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又有挂草葫芦、银马构、银大碗,亦有挂银裹直卖牌”。

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也形象地描述了北宋年间汁京清明时节商业繁荣、店铺林立的热闹场景。

如图1-10所示。

明清时期,庙会盛行,庙会上,各种戏剧杂耍、民间手艺表演、风味小吃等商品交流一应俱全,令人口不暇给。

集市、庙会的繁荣促进了商品的生产和流通,也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这虽然在商品展示的形式和技术上与现代展示相去甚远,但可以说为现在展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标志着现代展示设计学科开始形成的事件是世界博览会的召开。

世界博览会是现代展示的主要形式之一,它是近代工业化生产发展和商品竞争的结果。

世界博览会是由某一国家的政府主办,有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以人类在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为展览项目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

其特点是举办时间长、展出规模大、参展国家多、影响和意义深远。

1851年的首届世界博览会在英国伦敦举办,它开创了展示空间设计的历史新纪元。

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导国家,其对于机械的广泛运用,弓}起了手工业作坊向工业化的巨大转变,产生了以机器制造为主要生产方式的生产活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使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木主义国家。

为了显示其工业革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英国政府于1851年5月在伦敦海德公园举办了首届国际博览会,所建的展览馆被誉为“水晶宫”。

如图1-11所示。

翌年(1852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艺美术馆和附属工艺美术学校,专门培养设计人才。

随后,欧洲不少国家开始效仿,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的科技进步和经济繁荣,推动了产品设计水平的提高。

伦敦博览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国际性综合博览会,参观的人数达到600万人次以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伦敦博览会以后,人们对展示与交流的需求空前强烈,于是展览活动的形式被固定下来。

1853年,美国举办纽约世界博览会,与首届世博会一样,美国也建成一座水晶宫。

如图1-12所示。

纽约世博会共有来自23个国家的5272位参展商,不但参展国多于第一届,而且添设了农业机械产品和优良品种的展示。

水晶宫连同内部的展品总价值达500万美元。

矿业展览部分有273位参展商,他们带来的展品价值12.5万美元,包括来自淘金地的8.3万美元金矿展品。

艺术品、创新的工业制造品和黄金使水晶宫呈现金碧辉煌的景象。

人们对1853年纽约世博会褒贬不一,重要的原因是它处于1851年伦敦世博会盛大的阴影下。

纽约水晶宫只是伦敦水晶宫的复制品,并且还出现了屋顶漏水等粗糙的细节,与追求完美的欧洲皇室作品是不能相比的。

1853年纽约世博会没有令人满意的财务收益,一些人甚至将其看作世博会历史上不成功的案例。

然而这届世博会持续了近16个月,吸引了几百万观众,成为当时世界上接触面最大、沟通最直接的交流载体。

1889年,法国人为巴黎国际博览会修建了超过1000英尺高的埃菲尔铁塔,作为最著名的展览建筑成为了巴黎乃至整个法国的标志。

如图1-13所示。

铁塔吸引了人们的眼球,有3235万人次参观,使得博览会取得了极大的商业成功,以至于第二年的第十三界工业博览会依然在巴黎举行。

此外,在世界博览会的历史上,还有许多经典的建筑被人们熟知并流传下来,如1958年比利时布鲁塞尔世博会的原子球设计、1962年美国西雅图世阵会的太空针设计、1992年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设计等。

这些经典的建筑设计不仅引领了当时世界设计的潮流,而且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推动了现代展示设计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如图1-14~图1-16所示。

1876年,中国海关代表李未参加了美国费城世博会,并写下了《环游地球新录》一书,此举也被看作是中国参加世博会之始。

20世纪初,我国有了正式的展览会和博物馆。

1905年,在南京举办了第一届全国博览会,1919年开放了故宫博物院。

从1920年起,我国开始营造博物馆和展览馆。

1934-1937年,青岛水族馆、上海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馆正式建成,并在南京博物馆举办了中国建筑展览会,共展出古代及近代建筑模型、图纸、材料和工具等1000余件。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的各种商品交易会、博览会层出不穷。

从1957年开始,每年在广州举行春秋两届中国出日商品交易会。

广交会是新中国口前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交易盛会。

2010年第41届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行,这次世博会是历史上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的综合性世博会,举办期为2010年5月1日一10月31日,历时6个月。

世博园区位于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沿黄浦江两岸。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副主题包括:城市多元化融合、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城市和乡村的互动等。

上海世博会共吸引了2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是世博会历史上规模最大、自建场馆最多、参观人数最多的一届世博会,显示了中国不断提升的综合国力,也必将推动中国现代展示活动的发展。

上海世博会展览馆如图1-17~图1-27所示。

上海世博园区内的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展馆的展示以“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在“寻觅”中发现并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

展馆从当代切入,回顾中国三十多年来城市化的进程,凸显出三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规模和成就,回溯、探寻中国城市的底蕴和传统。

随后,一条绵延的“智慧之旅”引导参观者走向未来,感悟立足于中华价值观和发展观的未来城市发展之路。

中国馆共分为三个展区,第一展区为探寻“东方足迹”。

通过几个风格迥异的展示项目,重点展示了中国城市发展理念中的智慧。

其中的多媒体综合展示项目播放的一部影片,详细地讲述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城市化建设。

国宝级名画《清明上河图》被艺术地再现于展厅中,传达着中国占典城市的智慧。

第二展区为“寻觅之旅”,采用轨道游览车的参观形式,以古今对话的方式让参观者在最短的时间内领略中国城市营建规划的智慧,完成一次充满动感、惊喜和发现的参观体验。

第三展区为“低碳行动”,聚集以低碳为核心元素的中国未来城市发展。

以及中国人如何通过“师法自然的现代追求”来应对未来的城市化挑战,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式的同答”。

在中国国家馆最核心、也是最高的49米展区北面,100多米长的整面墙都将被放大了数百倍的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覆盖。

而国宝《清明上河图》原件,也出现在世博会期间的中国馆。

上海世博会设有5个主题馆,分别是:城市人馆、城市生命馆、城市地球馆、城市足迹馆和城市未来馆。

其中城市人馆、城市生命馆和城市地球馆三个主题馆位于浦东B片区的主题馆建筑内。

展馆外形设计从“折纸”的创意出发,屋顶则模仿了上海里弄“老虎窗”正面开、背面斜坡的特点,显示上海传统石库门建筑的文化魅力。

主题馆的南广场、北广场和下沉式广场在世博会期间举办各类活动、庆典和仪式。

城‘市足迹馆和城市未来馆分别位于浦西的D片区和E片区,两座展馆建筑利用原工业建筑进行设计改建,构成传统与现代相互呼应的崭新空间。

城市人馆以人的需求与发展为主线,讲述城市中“人的故事”。

通过对世界五大洲六个城市中6个不同家庭的跟踪拍摄,将他们的故事嵌入“家庭”、“工作”、“交往”、“学习”和“健康”5个展区,运用实物、布景与多媒体特效相结合的手法,营造出11个不同城市的景观,让观者可以身临其境地了解城市人的不同需求,体验“人们留在城市,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的主题。

城市生命馆以“生命”为主线,总揽城市的“生命之旅”。

馆内通过高科技的手法,以隐喻的形式,表明城市如同一个生命活体,具备生命的结构和灵魂。

城市生生不息,维系于代谢循环,依赖于精神力量,人与城市间的不断调适维持着城市生命和谐,城市生命健康需要人们共同善待和呵护。

城市地球馆主要是两条对称的螺旋状坡道,参观者可以在其顶端俯瞰直径达32米的巨型球冠。

展馆内设置“城市蔓延”、“危机之道”、“蓝色星球”、“解决之道”、“我们只有一个地球”5个展区,讲述了城市过度发展造成的生态问题,展现了人类对城市及环境问题的认知、觉醒与努力。

参观者通过与展品的情感互动,可认识到城市既是问题的制造者,也是问题的解决者。

城市足迹馆融合了传统和现代的展示手段,以城市发展的时间顺序为主线,通过“城市起源”、“城市发展”、“城市智慧”三个展厅,分层次地展现诞生与崛起的城市元素、人文与转型的城市哲理、创意与和谐的城市智慧。

城市未来馆以互动方式开始,邀请参观者畅想未来的城市,然后运用影片、书籍和雕塑等方式,展示历史上人们对未来城市的梦想、设计与实践,表明未来城市建立在今日挑战的基础上,并且畅想未来城市的各种可能,阐述推动一人类进步永恒不变的精神元素。

世博文化中心位于世博园核心区,世博轴以东、西侧与庆典广场相连,并与世博中心相呼应,北临黄浦江,与世博浦西园区隔江相望,东侧为保留的成品码头和滨江绿带,南侧沿世博大道作为主入日。

文化中心造型呈飞碟状,在不同角度与不同时间中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自天如,寸空飞梭”,似“艺海贝壳”;夜晚则梦幻迷离,恍如“浮游都市”,接受来自未来的挑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