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教材的变化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新订教材的修订内容及理解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新订教材的修订内容及理解秋季就要使用的一年级修订版教材,神神秘秘羞羞答答,如今总算是现了真身——大家在网上很容易搜得到了。
一、主要变化单元还是八个单元+入学教育单元,但是,八个单元有变化,识字单元还是两个,课文单元从四个变成了三个,并且名称变了,被冠名为“阅读”单元。
课文数相应的从原来的14篇变成了10篇,汉语拼音单元从原来的两个变成了三个。
再细致对比梳理,变化就更鲜明了。
入学教育单元,以往的目录中只有“我上学了”四个字,现在在下面列出了具体内容。
以往这个部分包括三课,现在加了一课《我爱我们的祖国》。
这是明确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建构共同的身份认同。
第一个识字单元从五篇课文减为四篇,原来的《日月水火》目录中改成了《日月山川》,题目改了两个字,“水火”变成“山川”,视野仿佛一下子开阔,胸怀也因之开阔了,时空感更强烈了。
第五课《对韵歌》调整到了第二个识字单元中。
从第一个识字单元中删了是不是更合适,我现在觉得更合适,因为这个单元主要是认识和学习象形字。
往后看,会发现,口语交际从教材目录中消失了,变成了语文园地中的一个板块。
(虽然我特别重视听说的价值和教学,但是教材中口语交际内容和目标的编排设计对学生真实听说能力的发展有多大作用,我至今表示怀疑。
)拼音单元从两个分解成了三个单元,主要是将原来的第一个拼音单元分成了两个单元,原来的《i u ü y w》按照韵母和声母,分成了两课,《y w》放到了第二单元。
这有一定的道理。
原来的第一个课文单元编排的四篇课文,《小小的船》改成了《雪地里的小画家》,现在四篇课文就都顺理成章统一在“季节”主题之下了。
以往我们设计学习任务时,《小小的船》的确很难自自然然作为其中合情合理的学习内容进行整合。
这个变化很好。
第六单元是第二个识字单元。
删掉了《画》,换成了《对韵歌》。
删掉《画》,挺好的,毕竟“远近、有无、来去”这些字的识记,不比“大小多少”更简单容易,不大符合“由易到难”的设计编排规则。
人教版新旧教材对比简易方程

一.新旧教材有哪些变化?1.结构上变化不大,但在具体编排上做了调整,在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增加了两个例题:用字母表示稍复杂的数量关系的例题。
2.解方程之前正式出现“等式的性质”的结论,分成等式性质一和等式性质二。
3.最大的变化就是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分开来进行编排。
解简易方程中解方程就有例二到例五,解决实际问题就有5个例题。
4.解方程的类型更加全面。
二.为什么需要那些变化,要这么变?1.增加的用字母表示稍复杂的数量关系的例题,为后面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做铺垫,做准备的。
2.出现“等式的性质”帮助学生更好的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
3.原来我们是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中来教学稍复杂的方程的解法,就是解法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中和,难点相对集中,为了分散难点,把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分开来进行编排,分散难点。
三.每个例题的设计意图。
1.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中原来例一是用字母表示特定的数、一般的数来起步,改编的考虑到学生生活中已经有了用字母表示数的经验,之前也学习了用符号表示特定的数,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有了这些的基础,教材不像原来那样,而是直接从用含有字母的数量表示数量关系来开始,所以一共安排了五个例题。
例一:用字母表示加减的关系的式子重点让学生体会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特点:一个具有一般性,同时还可以看做一个具体的量。
结构呈现上是从具体到一般再到具体,就是从一个个具体的式子抽象成代数式(含有字母的式子)然后再代入求值。
从具体到一般让学生体会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的简洁性,一般性,经历抽象概括的过程。
并体会比如a+30这个式子是随着a的变化而变化的,他们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逐步渗透函数的思想并且明确字母的取值范围,让学生知道字母的取值范围是随具体情况而变化的第二个性质就是代入求值,从一般到具体的过程,通过正反两个方向让学生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它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量和数量关系。
例二:用字母表示乘除关系,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一般这样一个抽象的过程,再从一般到具体这个代入求值的过程并介绍了字母和数相乘的一些习惯的写法。
新旧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对比

新旧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对比
一、新版改成了大开本
和数学、英语书一样,改成了16开(之前是小32开),字也放大了。
有过孩子从亲子阅读向自主阅读过渡经验的家长都知道,桥梁书一般都会选用字大、字少的。
如果读物上密密麻麻一片小字,对孩子来说阅读压力很大,我相信很多成年人亦有同感,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头”的书总是让人心生畏惧,也是为什么大家总喜欢看一些漫画书。
这是从外观上来说。
二、识字量减少.
新版识字表一共300字,其中只有100字需要达到“会写”的标准。
之前的课本,小学一年级上学期要求会认会写450个汉字。
表面上看起来,半年有一百八十多天,平均下来一天还不到三个字,这是针对咱们家庭教育来说的考虑。
而计算一下实际的上学天数,再考虑到语文课能够分配的实际时间,就发现压力还是挺大的。
我曾经建议小学老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自己来制作字卡,老师反馈说,时间根本就不够用。
三、不是课本里出现的每一个字,都要求孩子认识。
我们在学英语的时候都知道,在做阅读的时候不要把每个生词都查出来,有些生词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猜,还有些就要忽略。
汉语阅读也是一样的,如果一篇文章你必须把里面的每个字、每个词都认识、理解了才能读,那阅读效率可就
太低了。
我认为家长应该引导小朋友,在最初的阅读中就树立起“不求甚解”的观念,区分好精读和泛读。
课本里一些比较难的生字,比如“鼹鼠”、“淅沥沥”、“省略号”,在生字表里都没有出现。
2023人教版新目标九年级教材内容变化

2023人教版新目标九年级教材内容变化一、引言在教育领域,教材的更新始终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2023年,人教版新目标九年级教材即将出现内容变化,这引起了学生、教师和家长们的广泛关注。
在本文中,我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全面评估,并探讨更新后的教材对学生学习、教学方法以及教育理念的影响。
二、传统内容与新内容对比分析1. 传统内容回顾在传统的九年级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对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的系统梳理和讲解。
然而,在知识的传授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发展、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足。
2. 新内容改革2023年的新目标九年级教材内容变化不仅在于知识点的更新和补充,更加重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上。
教材内容更加贴合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引入了更多具有挑战性和实践性的知识点和学习任务。
3. 对比分析传统内容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死记硬背,而新内容改革则更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从这一变化可以看出,教材的更新不仅仅是知识点的增减,更是对教育理念和方法的一次颠覆性的改革。
三、教学方法的变化1. 在新目标九年级教材内容变化后,教学方法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教学方法可能难以适应新内容的培养目标,因此教师需要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引入更多互动性、思辨性和实践性的教学环节。
2. 以往的教学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和培养,而在教材内容变化后,教师需要更注重学生的思维激发、能力培养以及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引导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探索者和创新者。
四、对学生学习的影响1. 传统的教材内容有可能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而更新后的教材内容更加贴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兴趣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度和应用能力。
2. 学生在面对新内容时可能需要更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之而来的是学生的自主性和责任感的培养。
这也许会对学生的整体素养和综合能力产生长远的影响。
对比新旧教材,认识新教材的变化及特点

对比新旧教材,认识新教材的变化及特点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21年版)编写的人教版新教材于2021年9月,分别在北京、天津、辽宁、山东和海南二市三省的高中起始年级开始使用,现对高一年级使用的人教版化学新教材(必修)[2,3](以下简称新教材),与大多数地区仍在使用的人教版化学旧教材(必修)[4,5](以下简称旧教材),在章节目录、栏目设置、具体内容变化等方面进行对比,从中发现变化之处的同时,寻找其变化的特点。
一、章节目录变化对比及其意义从章目录看,新旧教材均为八章,新教材(必修)作为一个整体.统一顺序进行编排,分为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四章,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第八章;而老教材把必修内容分为两个模块,且必修l 和必修2均按照从第一章~第四章的顺序编排。
具体章节目录见表1和表2。
从表1、表2可以看出,新教材在保持化学主干知识基本不变的同时,章节顺序有所调整、部分目录名称发生了变化,从中可体会到调整的目的。
1.章节内容的增加、删减及顺序调整(1)删除旧教材必修l的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一方面,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的主要内容在初中化学已作介绍;另一方面,化学本身是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实验贯穿于化学教学内容的始终,部分实验基本操作可融入相关实验中,更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掌握。
将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调整为第二章第三节“物质的量”。
一方面,直接呈现“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可加深学生对新名词的印象;另一方面,使教与学的难度相对分散并后移,从而减轻学生刚进入高中即遇到学习的拦路虎,解决阻碍学生学习化学积极性的问题。
在第八章增加了“化学品的合理使用”一节,涉及农药、化肥、医药、食品等多个领域,意在体现化学的应用价值。
(2)按照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事物规律,将“物质结构一元素周期律”穿插在元素化合物之间并由原来的下学期调整到上学期。
学生熟悉的、易于掌握的典型金属元素钠和典型非金属元素氯的学习,奠定了对“物质结构一元素周期律”学习的基础,容易形成元素原子结构及其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即“位置一结构一性质”的关系,为后续氮和硫的学习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鉴。
初中道德与法治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备课参考(教材整体变化+单元立意分析)(2024秋)

七年级道法上册备课参考一、新教材的整体变化七年级上册共四个单元,13课,每课2框,共计102页。
教材以学生成长为核心,以追求美好人生为目标,以道德教育和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为主题,围绕如何开启初中生活、如何在初中阶段健康成长等问题。
教材从少年有梦、认识自我开始,讲述了如何徜徉在成长的空间,如何守护生命安全、保持身心健康,最后落脚于如何追求和塑造美好人生。
教材整体变化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从整体来看1.原来的四个单元十课调整为四个单元十三课,对旧教材进行大幅整合。
2.单元末新增【单元思考与行动】板块,分为【情境思考】【实践活动】两个部分。
3.新增第四单元《追求美好人生》三课内容分别为第十一课《确立人生目标》、第十二课《端正人生态度》、第十三课《实现人生价值》。
4.原七上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第三单元《师长情谊》和七下第三单元《在集体中成长》整合为一个单元《成长的时空》。
5.由原来的课、框、目三个层级变为课框两个层级,删除课中的目层级。
6.教材活动栏目减少40%左右;【运用你的经验】更名为【生活观察】,【拓展空间】更名为【启思导行】。
二、从内容来看1.课数增加。
旧版10节课增至13节课,增加“在集体中成长”“确立人生目标”“端正人生态度”3节课的新内容。
2.栏目与素材更符合时代要求。
新教材强化了道德与法治课程主干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学科本质与内在逻辑。
从整体上看,教材的逻辑结构没有大的变化,采取的是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与交往范围作为课程构建的基础,依据自我认识,我与自然、家庭、他人、社会,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的逻辑关系来编写教材。
但新教材先谈自己,谈亲情,谈师生,谈友情,扩展到集体、珍爱生命,规划人生。
强化了道德与法治课程主干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显得层次清楚、逻辑严谨,便于操作,易于落实。
而老教材先谈师生关系,再谈亲情之爱,就不太合乎情理。
3.注重单元综合实践、单元思考与行动设置,凸显学科实践。
2024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变化梳理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P1:文字描述部分做了精简,图片更换(含C919大飞机)
P2-P3:图1保留(增加制作工艺和简介),图2-5全部替换(商代四羊青铜方尊、西汉雁鱼青铜釭灯、东汉酿酒画像砖、天工开物局部图)。
文字介描述中增加:“拉瓦锡等化学家发现质量守恒定律”,删除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的研究结论:“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中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的表述,保留“先后提出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表述
P4: 图7-10 替换为:高强度芳纶复合材料、碳化硅单体反射镜、国产航空发动机P5: 结束语提到:化学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融合,已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
化学研究和应用更加重视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化学已成为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绿色化学的概念未涉及)。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
新修订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的变化及特色

新修订⼈教版⾼中英语教材的变化及特⾊新修订⼈教版⾼中英语教材的变化及特⾊:新修订⼈教版教材根据《课标》的理念和要求,结合对原有教材的调查分析、师⽣反馈意见以及相关课题研究成果,对教材进⾏了⼤幅度的修订。
新教材的⼀些显著的变化介绍如下:1.调整教材框架。
根据《课标》的要求,我们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重新划分和确定了必修和选择性必修不同模块的单元主题和排列顺序,对原有教材中相似或相近的单元主题进⾏了整合,删减了个别意义相对狭窄的主题,新增或扩充了⼀些贴近时代、展⽰中外优秀⽂化的主题,这些变化使得教材的主题意义更加突出,内容的深度和⼴度都⼤⼤提⾼。
同时,考虑到我国国情和教学实际,提供了初、⾼中衔接单元。
控制必修教材分量和难度,同时⼜考虑必修与选修教材的连续性以及学⽣个性化的需求。
在设计单元框架时,我们增加了⼀些新的板块,如主题页、语⾳、视频和拓展性阅读语篇等。
2.更新教材内容。
修订后的教材单元主题真实性更强,语篇题材、体裁覆盖⾯⼴,各个模块的新编语篇占80%左右。
本修订教材⼀⽅⾯反映当代社会发展新变化、科技进步新成果,展⽰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新成就,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融⼊教材之中;另⼀⽅⾯通过展⽰多姿多彩的中外⽂化来培养学⽣对中华⽂化的认同和传承,加深对⼈类优秀⽂化的学习和鉴赏;通过让学⽣分析中外⽂化异同,增强学⽣的跨⽂化理解和沟通能⼒。
为提⾼学⽣对英语语⾔的鉴赏⼒,新教材增加了经典⽂学语篇,以加强学⽣的语感。
经过征询⼀线教师和学⽣的意见,我们也保留了⼀些他们认为⽐较好的语篇,但是对原语篇内容作了必要的更新与充实,使其更能反映当代⽣活的变化与要求,⽐如第3册Unit 4 “Space Exploration”,本单元的原课⽂主要介绍了⽣命的起源、虚拟的登⽉故事和⿊洞理论。
⽽修订教材的语篇主要介绍了⽉球探险的历史过程以及⽕星探险的尝试等,其中着重介绍了中国近年来在航天科技和太空探索⽅⾯所取得的巨⼤成就,⽐如从神⾈五号开始,⼀直到天⾈⼀号、天宫⼆号、⽟兔号⽉球车、量⼦卫星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化概念教学提高教材适用性───人教版义务教育生物学教材(2012年版)简析2011年底,教育部颁发了修订后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称“新课标”)。
根据新课标修订的生物学教材将于今年秋季开始使用。
现将该套教材修订的总体思路、内容的主要变化和修订后的特色简要分析如下。
一、修订的指导思想和依据教材修订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体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有关要求,遵循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反映学科特点,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充分考虑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面向大多数地区,面向大多数学校,使教材便利教学。
新课标是教材修订最重要的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称“实验稿”)得到了广大生物学教师的广泛认可和好评,此次修订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内容框架上未做大的变动。
实验本教材是依据实验稿编写的,全面体现了实验稿的要求,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因此,此次修订教材在总体编写思路、内容编排体系上也未做大幅度变动。
新课标有以下几点明显变化:一是在课程性质部分更加明确生物学课程是一门自然科学,其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二是更加强调重要概念的教学,在十个一级主题下分别列出了各主题应当掌握的重要概念,在“教学建议”中又特别增加一条“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三是关于动物的类群,增加了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两栖类和爬行类等类群,内容更加全面。
此次教材修订遵循新课标,更好地体现生物学作为自然科学、生物学课程作为自然科学课程的特点,强化概念的教学,充实动物类群的内容,在学习目标的确定和学习内容的选取上与新课标规定的课程具体内容保持一致。
此次,教材编写团队近年来的科研成果、广大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也是此次教材修订的重要依据。
例如:许多教师反映七年级上册和下次内容偏多,课时紧张,而八年级内容偏少,课时偏松;部分内容偏难,部分探究活动可行性差;等等。
此次教材修订吸纳广大教师普遍反映的意见和建议,提高了教材的适用性。
二、内容的主要变化与实验本相比,新版教材在内容上的主要变化如下。
(一)知识内容根据广大教师意见,对七年级上册和下册内容适当精简,包括删除、整合或移至八年级。
1.第一单元第二章“了解生物圈”,原来包括五节:“生物圈”、“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修订后整合为三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删除教师反映比较难的“物质在生物圈中的流动”内容。
这样修改使内容更为简明,三节之间的逻辑关系更为紧密,从标题明显看出逐级递进的关系。
2.实验本中第二单元第二章“细胞的生活”中第一节“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和第二节“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教师普遍反映难度较大,简化后合并为一节,删去有关原子的内容,将DNA的结构、DNA与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等内容移至八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第四章“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移至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中,以减少七年级上册内容容量。
这样,修改后的第二单元由原来的四章改为两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和“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不仅内容容量减少,章节层次也更加简明。
3.实验本第三单元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分三节:“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水分进入植物体的途径”、“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修改时第一节部分内容并入本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植株的生长”中,“水影响植物分布”与第一单元第二章重复,故删减;将原来第二节与第三节适当简化后合并,这样本章由原来的三节改为不分节。
4.实验本第三单元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第一节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第二节讲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利用有机物;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又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不少教师反映光合作用内容之后,但章标题不变,以体现整套教材突出人与生物圈的思路。
5.实验本第四单元第一章第四节“计划生育”,鉴于新课标对计划生育的内容物无明确要求,此次修订删去这一节,有关内容适当简化后放入本单元第七章第一节“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中。
6.实验本第四单元第三章第三节“空气质量与健康”,第五章第二节“人粪尿的处理”,生物学科特色不明显,新课标对此也无明确要求,此次修订予以删除,有关内容作较大简化后并入其他章节中。
7.实验本第五单元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标题改为“动物的主要类群”,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增加了一些动物类群的内容,改变了按“水、陆空”三种环境讲述动物类群的做法,改为每节讲述一个或两个动物类群的内容。
8.按照新课标重视概念教学的要求,对概念的表述要更加明确,必要时作更加详细透彻的讲解。
每节以“通过本节学习,你将知道”小栏目明确本节要获得的重要概念。
正文中对表述概念内涵的文字用黑体字排印,使之更加明确和醒目。
“单元小结”对本单元重要概念的总结更加详细,以便于学生掌握概念。
9.根据学科专家意见,对某些知识内容的表述作了修改,使之更加准确、严谨。
如关于会厌软骨与呼吸和吞咽的关系,实验本表述易让学生误以为会厌软骨能主动抬起和盖下,此次修订做了相应修改。
(二)科学探究活动根据实验区反馈结果,删掉或改编普遍反映可行性较差、教育价值不高的探究活动,补充简便易做的活动,包括“试一试”等动手动脑的小活动。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中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改为“课外实践”,第三单元第二章中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改为“试一试”。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章第四节探究“晚育的意义”是一个不用动手做,仅靠数学计算即可完成的活动,教育价值不大,故删除。
实验本第三章第三节“空气质量与健康”中探究“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生物学科特色不明显,随本节内容一并删除。
实验本第七章“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安排了两个探究:模拟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和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由学生任选一个做,鉴于许多教师反映“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实验会造成新的环境污染,废电池浸出液在实验结束后很难处理,故此次修订中删去,保留“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模拟探究。
八年级上册:“探究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改为“观察与思考”活动。
菜青虫的先天性行为、鸡的绕道取食等探究,鉴于在教学中可行性不高,此次修订替换为可行性较高的探究活动,并且明确提示学生可以因地制宜,观察饲养的动物或宠物。
八年级下册:“探究扦插材料的处理”拟改为课外实践活动,同时补充课堂上更易实施的探究活动。
为了提高探究活动的可行性,有的探究活动增加了备选的实验材料。
如对“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的探究,不少城市学校的教师反映当地鼠妇难找,此次修订时将探究活动的标题改为“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实验材料除鼠妇外,还补充了黄粉虫、金鱼等其他实验材料,这样不同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做出选择,提高探究实验的开出率。
(三)课外阅读材料课外阅读栏目仍维持原来的“科学·技术·社会”、“科学家的故事”、“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生物学与文学”等。
删除了有些陈旧或者可读性不强的课外阅读材料如“朊病毒、疯牛病、克雅氏病”、“神奇的CT——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等,补充了体现科技新进展和其他更具时代气息的课外阅读材料,如“微藻与生物柴油”、“森林可以减缓气候变化”等,对其他课外阅读材料做了一些修改,如“试管婴儿——浅谈现代辅助生殖技术”改为“试管婴儿之父荣获诺贝尔奖”,该文从试管婴儿之父罗伯特·爱德华兹荣获2010年诺贝尔奖说起,既更具时代感,又更通俗,更适于初中学生阅读。
再如“角膜移植和角膜捐献”改为“角膜移植、角膜捐献和人造角膜”,体现科技新进展。
(四)插图和版式此次教材修订对实验本中大多数插图进行了更新,原创图比例明显提高,插图更加清晰、准确、美观、生动,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情趣。
新版教材按国际通行的主副栏格式排版。
主栏为正文,副栏为配合正文的小资料、较小的插图、思考题等。
做到每节另页起。
三、修订后教材的特色对于实验本教材,广大教师普遍反映具有明显的特色。
修订后的教材保持和发扬了原有特色,在此基础上,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实验区师生反馈意见,进行了全面修订,因而又具有新的特色。
(一)保持和发扬原有特色1.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教材八个单元的设置就是按照突出人与生物圈的思路编排的,依次为“生物和生物圈”、“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健康地生活”。
具体内容也大都围绕人与生物圈展开,引导学生认识各个类群的生物在生物圈中如何生存、延续和发展,对生物圈有什么意义,进而认识生物和生物圈与人类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例如,“人体的营养”一章,教材在章引言中明确指出,“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食物的来源日益广泛。
有的食物可能来自遥远的海洋深处。
总之,主要是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给人类提供营养物质”,这就提示学生讨论人体的营养,不要忘了生物圈,生物圈的状况如何,影响到每一个人的食品安全,与个人的营养密切相关。
2.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科学崇尚理性,但科学教育不是纯理性的工作。
生物学教材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理性的同时,也非常重视结合学科内容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教材通过讲述生物学知识、介绍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实例、安排学生探究活动和练习等多种途径,试图构建具有生物学科特点和时代特色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系。
例如:通过生态学和进化论内容,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通过探究活动和科学史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通过课文介绍或或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我国的野生生物资源、生态环境、科技发展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设计实验、制作模型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让学生“为家长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午餐食谱”、做有关手语和盲道的练习题、进行关爱残疾人的课外实践等,进行关爱他人的教育;等等。
这些内容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实验本教材方面的内容十分丰富,此次修订有进一步加强。
例如,增加我国克隆哺乳动物进展、我国宇航员太空行走照片(太空服肩部有五星红旗)等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