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文言文阅读原文与译文文本(成语故事)(三十五)全国通用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文言文阅读原文与译文文本(一)全国通用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文言文阅读原文与译文文本(一)全国通用

文言文阅读文本(一)商鞅立信商鞅令①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也,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之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②。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民信之,卒下令。

注:①令:指变法的命令。

②金:古代货币单位商鞅法令已经制订完成,尚未公布,恐怕老百性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有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十金。

人们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

又下令说:“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五十金。

”有一个人把木头搬走了,当即就赏给他五十金,以表明决不欺骗。

然后终于发布法令。

田登为郡守田登为郡守,怒人触其名,犯者必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值上元张灯,吏揭榜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故语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本此。

田登是一郡的太守,以别人说到他的名字而愤怒,违者必定受到苔刑,于是举州百姓都称“灯”叫“火”。

正值元宵节张挂彩灯,官吏在市集上张榜,说:"本州依照惯例放火三天。

”所以有人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就是说这个。

后喻在上者可为非作歹,在下者却处处受限。

书法家欧阳询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

驻马观之,良久而去。

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唐代欧阳询,有一天骑马赶路,无意中看到一块古碑。

原来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他驻马浏览,看了很久后离开。

他走离古碑几百步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观察,等到疲乏,又铺开皮衣坐下来观察,竟然守在碑前三天三夜方才离去。

伊犁凿井伊犁城中无井,皆汲于河。

一佐领①曰:“戈壁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

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

汲须修绠②耳。

知古称雍州③土厚水深,灼然不谬。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伊犁城中没有井,都是从河中汲取水。

一位佐领说:“戈壁上都堆积黄沙没有水,所以草和树木不生长。

现今城中多有老树,如果它们下面没有水,树怎能存活?”于是拔掉树木靠近树根处凿井,果然都得到了泉水,只不过汲水需要长绳罢了。

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文言文、经典诗词的词语注释及整篇翻译

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文言文、经典诗词的词语注释及整篇翻译

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文言文、经典诗词的词语注释及整篇翻译1、滥竽充数——《韩非子》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闵王立。

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1:竽:一种乐器的名称,很象现在的笙。

2、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

3、廪:粮食仓库。

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

官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王继位。

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道理:这个寓言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是用2也。

立。

5破它。

“拿你的存在的。

3宋国笑。

注释14、凿壁借光——《西京杂记》匡衡,勤学而无烛。

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释:1、匡衡:西汉经学家。

2、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3、穿壁:在墙上打洞。

4、邑人:谓同县的人。

5、大姓:大户人家。

6、文不识:姓名。

7、与:给。

8、佣作:被雇佣劳作。

9、偿:报酬。

10、怪:感到奇怪。

11、遍:尽12、资:借。

13、遂:终于。

14大学:大学问家。

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光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让光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却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想借你家所有的书,把它们读遍。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从此,匡衡努力学习,成了一个学问家。

道理:学习条件是可以创造的,困难的客观条件难不倒有志者。

5、囫囵吞枣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

"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文言文阅读原文与译文文本(二)全国通用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文言文阅读原文与译文文本(二)全国通用

文言文阅读文本〔二〕蛇衔草昔有田父耕地,值见伤蛇在焉。

有一蛇,衔草著疮上,经日伤蛇走。

田父取其草余叶以治疮,皆验。

本不知草名,因以“蛇衔〞为名。

?抱朴子?云,“蛇衔?指蛇衔草?能续己断之指如故〞,是也。

过去有一位老农耕地,遇见一条受了伤的蛇躺在那里。

另有一条蛇,衔来一棵草放在伤蛇的伤口上。

经过一天的时间,伤蛇跑了。

老农拾取那棵草其余的叶子给人治疮,全都灵验。

本来不知道这种草的名字,就用“蛇衔草〞当草名了。

?抱朴子?说:“蛇衔能把已经断了的手指接起来,接得和原先一样。

〞说的就是这回事。

王充博览〔王〕充少孤,乡里称孝。

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

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众流百家之言。

后归乡里,屏居教授。

王充少年时死了父亲,家乡人都说他对母亲很孝敬。

后来到了京城,在太学学习从业的本领,拜扶风班彪为师。

王充爱好广泛,浏览而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子。

他家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店,看人家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背诵,于是〔他〕广泛地弄通了众多流派的学说。

王羲之书六角扇王羲之,东晋之大书法家。

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扇卖之。

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

姥初有愠色。

羲之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耳。

〞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他日姥又持扇来,求其书之。

羲之笑而不答。

王羲之,东晋的一位大书法家。

曾经在蕺山看见一个老妇人,拿着六角扇卖它们。

王羲之〔在〕她的扇子上题字,每把扇子上写五个字,老妇人一开场有点生气。

王羲之因此就对老妇人说:“只要说是王右军写的,可以卖到一百钱。

〞老妇人按照他的话做了,人人争着买扇子。

过了几天,老妇人又拿着扇子来〔找王羲之〕,求他再在扇子上写字,王羲之笑着不答复。

顾炎武手不释卷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

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那么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

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那么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1;偶有遗忘,那么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六年级必备文言文原文及解释

六年级必备文言文原文及解释

六年级必备文言文原文及解释唧唧复唧唧,XXX在家织布。

听不到机杼声,只听到女儿的叹息声。

问女儿在想什么,问女儿在想念什么。

女儿也不知道在想什么,也没有什么在想念。

昨晚看到了军队的征兵令,可汗要点兵。

军令有十二卷,每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

父亲没有大儿子,我没有长兄。

我愿意去买XXX,替父亲去征战。

在东市买了一匹好马,在西市买了鞍和鞍垫,在南市买了XXX,在北市买了长鞭。

早上告别了父母,晚上就在黄河边上过夜。

听不到父母的呼唤声,只听到黄河水流声。

早上告别了黄河,晚上到了黑山头。

听不到父母的呼唤声,只听到燕山上的XXX呼啸声。

XXX是金溪的一个农民,他在五岁时就开始哭闹要研究。

父亲不理解,向邻居借来书给他,XXX自己写下了四句诗并为自己起名。

他的诗歌表达了对养父母和家族的感激之情,被一位秀才看到后传颂开来。

从此,他开始以指物作诗,文理皆有可观之处。

XXX对他非常惊奇,逐渐成为他父亲的宾客,有人甚至用钱买他的诗。

父亲利用这一点,带着XXX到城里拜访邑人,但并没有让他去上学。

我早就听说过XXX的故事。

在明朝时期,我从先人那里回家,曾经在舅家见过他,那时我大约十二三岁。

让他写诗,但我不能称赞他的早年经历。

七年后,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家拜访他。

他说:“我已经淹没在众人中了。

”王子说:XXX之所以聪明才智过人,是因为他天赋异禀。

他的天赋之高超,远远超过了其他有才华的人。

但是,如果他最终成为了普通人,那么他的才华也就没有被别人所认可。

相反,那些没有受到天赋照顾的人,也可以成为普通人。

六年级必备古代经典文言语文原文及解释

六年级必备古代经典文言语文原文及解释

六年级必备古代经典文言语文原文及解释
近年来,文言文研究逐渐淡化,但是文言文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传统文化的绝佳载体。

为了帮助六年级学生更好地研究古代经典文言语文,我们准备了以下几篇文章的原文和解释:
《孔乙己》
孔乙己非常饿了,就拿起部分饭菜吃了起来。

店主看见后,十分生气。

孔乙己唯有流着泪说:“我不是故意拿的,快拿去罢,只让我吃这一碗吧。

”这是一篇描写孔乙己遭遇不公,却表现出仁爱慈悲的故事。

《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是元代文学家吴自牧的代表作,讲述他在旅途中所见所闻,以及他对泉州西湖小石潭的描述。

这篇文章语言简练,气息清新,入门级的优秀文言文。

《论语》
《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重要经典著作。

其中包含
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和行为,探讨的是人生的价值观和思想方法。

重读《论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

《千字文》
千字文是唐代文学家周兴嗣所作,一首以千字排列的古文。


内容涵盖了历史、文学、语言和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展现了中华民
族悠久的文化底蕴。

以上几篇文章,既有描写人物形象的小品文,也有探讨思想和
理论的经典名著,不仅可以帮助六年级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文化,
还可以提高汉语语文水平。

希望大家可以好好利用这些资源,更好
地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

六下文言文两则课文原文及翻译

六下文言文两则课文原文及翻译

六下文言文两则课文原文及翻译1.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课《文言文两则》的译文《弈秋》原文: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o,第二声]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让弈秋同时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集中精力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表面看来虽也在听,却一心想着有天鹅就要飞到了,想拉弓上箭去射它。

他虽然和别人一起学习,却比不上别人。

这是他的智慧不如别人吗?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辫日》译文:一天,孔子到东边去游历,碰见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以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而中午时离人远。

”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中午时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盖,到了中午,就像盘盂那么小,这不是远的看起来小而近的看起来大吗?”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很清凉,到了中午就热得像把手伸到热水里去一样,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孔子不能决断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2. 小学六年级下第一课《文言文两则》求全文翻译六年级下册第一课文言文两则翻译:《学弈》原文: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学弈》译文: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

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

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成语典故文言文及翻译

成语典故文言文及翻译

【原文】昔有画龙者,笔势雄浑,神采飞扬,龙之形象,跃然纸上。

然未点睛,龙似未醒,全无生气。

时有智者,见画龙者,遂以毫尖点其目,龙便腾空,气象万千。

【译文】古时有一位擅长画龙的人,他的笔势雄浑有力,神采飞扬,画出的龙的形象栩栩如生,仿佛跃然纸上。

但是,龙的眼睛还没有点上,龙看起来就像是没有醒来一样,全无生气。

有一位智者看到这幅画,便用笔尖点上龙的眼睛,龙便腾空而起,气势磅礴,变化多端。

【典故】画龙点睛,原指画龙时点上眼睛,使龙栩栩如生。

后比喻在关键时刻,加上一笔精彩之笔,使整个作品或事物生动有力。

此成语出自《宣和画谱》。

【故事】相传,唐代画家吴道子擅长画龙。

一日,吴道子受命于皇帝,要在皇宫中画一幅龙。

吴道子深知画龙点睛的重要性,于是他开始精心构思,用心描绘。

画龙时,他笔走龙蛇,龙的形象栩栩如生,仿佛要从画中跃出。

然而,画到龙的眼睛时,吴道子却犹豫了。

因为他知道,只要点上龙的眼睛,龙便活了,如果点得不好,整个画面就会失去平衡。

正当吴道子苦思冥想之际,一位智者路过,看到这幅画,便说:“画龙点睛,方能成活。

”吴道子听后,茅塞顿开,立即拿起笔,点上龙的眼睛。

果然,龙瞬间腾空而起,神采飞扬。

皇帝看到这幅画,龙颜大悦,赏赐了吴道子许多财物。

【现代应用】在现实生活中,画龙点睛的成语常被用来形容在关键时刻,通过一语中的、一招制胜的举动,使事情或作品达到高潮,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例如,在谈判中,关键的一句承诺;在演讲中,精彩的一句总结;在写作中,恰当的一句比喻,都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之,画龙点睛这一成语,不仅反映了古人对艺术的深刻理解,也揭示了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把握关键,使事物达到最佳状态的重要哲理。

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一、原文①《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二、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有人让弈秋教导两人下棋,其中一人十分认真,专心,只听弈秋的教诲;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想着有大雁将要飞来,想要用弓箭将它射下来。

虽然他们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明显不如前者高。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者吗?答案是:"不是这样的。

"三、启示本文通过讲述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故事,说明了在同样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一定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②《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译文:一天,孔子向东游历,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远些,而中午时离人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时看起来小而近时看起来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时热而远时凉吗?"孔子也无法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十分有智慧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文本(三十五)
精卫填海
原文: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xiào)。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译文: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后羿射日
原文: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

猰貐(yàyǔ)、凿齿、九婴、大风、封豨(xī)、修蛇,皆为民害。

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

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译文:等到了尧统治的时候,有十个太阳一同出来。

灼热的阳光晒焦了庄稼,花草树木枯死,老百姓连吃的东西也没有。

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都来祸害人民。

于是尧派大羿去为民除害,在南方的泽地荒野杀死凿齿,在北方的凶水杀灭九婴,在东方的大湖青邱用系着丝绳的箭来射大风,射太阳,接着又杀死猰貐,在洞庭湖砍断修蛇,在中原一带桑林擒获封豨。

(大羿把那些灾害一一清除)民众都非常欢喜,并推举尧为天子。

夸父逐日
原文: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夸父就去北方喝大湖的水。

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夸父抛弃他的手杖,他的手杖化成了桃林。

嫦娥奔月
原文: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

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

常斫之,树创随和。

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摘令伐木。

译文:
羿从西王母处请来不死之药,后羿的妻子嫦娥偷吃了这颗灵药,飞往月宫,嫦娥于是就住在月宫之中,变成了蟾蜍,就是传说中的月精。

古老的传说中月亮上有颗桂树,还有蟾蜍。

因此有一本记录异事的书上说:”月亮上有颗桂树非常高,树下有个人不停的砍,可是树被砍开之后马上就愈合了,砍树的人叫做吴刚,是西河人,在学仙道的时候犯了过错,就罚他砍伐桂树。

开天辟地原文: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

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

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

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译文:
世界开辟以前,天和地浑浑沌沌地成一团,像个鸡蛋一样,盘古就生在这当中。

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地分开了,轻而清的阳气上升为天,重而浊的阴气下沉为地。

盘古在天地中间,一天中有多次变化,比天、地都要神圣。

天每日升高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大一丈,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

天升得非常高,地沉得非常深,盘古额长得非常高大。

天地开辟了以后,才出现了世间的天皇、地皇、人皇。

数字开始于一,建立于三,成就于五,壮盛于七,终止于九,因此天距离地有九万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