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王绪琴《传统文化视野中的丧葬礼制》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4届甘肃省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4年甘肃省高三月考试卷(4月)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框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框。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
”中国考古承担着重要的时代使命,体现出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极大地塑造了全民族的历史认知。
②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是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所记载的商代以前的历史,始终只能依靠神话和传说来勉强支撑;而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等文明古国早在19世纪之前,通过考古学的介入,就已经有了5000年前后有关文字、城郭、金属等考古发掘资料作为实证。
相比之下,一部中华文明史似乎整整比人家少了1000年。
知识上的困境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
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让中国处于被动挨打、任人欺凌的境地。
时人不仅对中华文化丧失信心,甚至对中国人种的来源和“种族优劣”,都持种种怀疑、悲观的论调,“动言中国不如各国之文明”。
曾经在西方学者中早已流行的“中国文化西来说”,此时也再度泛起,影响甚烈。
如何改变国人的文化弱势心态,为中华文明正本清源,重树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成为解放全民族思想桎格至关重要的一步。
20世纪初期从西方传入中国的考古学,可以说是应运而生。
1926年李济主持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发掘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标志着近代中国考古学的诞生,“重建国史”成为中国第一代考古学家的历史使命。
黑龙江省大庆市2024学年语文高三上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黑龙江省大庆市2024学年语文高三上期末质量检测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格乃文学之大体郭宏安《列子》中讲到,秦穆公要找一匹千里马,伯乐推荐的九方皋,说马已找到,是一匹黄色的母马,而秦穆公看到的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不悦,伯乐则大喜,说,九方皋相马,“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事实证明,这匹马果然是匹千里马。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文学翻译和翻译批评,当我们对文学译本进行欣赏和评判时,难道不应该力争做一个九方皋那样的人吗?“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所求者,此之谓也。
从事文学翻译以及翻译批评的人,能够从九方皋身上获得的启发是:判断译本的优劣,就要看它是否表现了原作的精气神,而不只是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与原作一一对应,是否严格正确、准确或精确。
所谓原作的精气神乃是其“原有的风味”(钱锺书语),即风格。
风格者何?岂非“绝尘弭迹”者乎!译作传达原作的风格做到铢两悉称,是不可能的,但是尽力传达,努力做到惟妙惟肖,则是可能的,这就要求译者准确地感觉、体会到原作的风格,并且能够用汉语加以正确表达,这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也是全面落实“信、达、雅”的结果。
风格是贯穿原作的一股气势,或刚或柔,或动或静,或显或隐,精气神是也,例如夏多布里昂的华美,斯丹达尔的简枯,波德莱尔的阴冷,加缪的冷静……这股气势同样应该在译文中显现。
至于细节上的瑕疵,在这种风格气势的统领下,是不难纠正的。
许多名著往往有几处瑕疵,不害其为名著,这是因为有风格的存在。
唐韦庄说:“班、张、屈、宋,亦有芜辞,沈、谢、应、刘,犹多累句。
2024届山东省潍坊市普通高中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

2024届山东省潍坊市普通高中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文学社群与文学流派张涛在文学流派研究学术史上,文学流派与文学社群是怎样的关系,学术界争议颇大。
吴奔星《文学风格流派论》指出,“文学社群不等于文学流派”,“不能把文学社群和文学流派等同起来”,“文学社群是否为文学流派,必须具体分析”。
当下文学流派研究有必要澄清二者关系,这是研究地域文学流派的先决条件。
“社”原先来自于中国古代先民对土地繁殖生命能力的一种宗教崇拜,后逐渐演变为中国古代民间春秋两季祭祀“社神”、祈求丰收的风俗习惯。
到了明代,人们把具有共同兴趣和信仰的文人士子组织在一起从事一定的有组织有目的活动的群体组织称为“社”。
而文学派别,陈文新教授《中国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导论》认为主要源于先秦之《诗经》与《楚辞》。
他以南朝梁钟嵘《诗品》关于建安以降的五言诗“源出于某某”为依据,把文学流派溯源至先秦《诗经》之《国风》与《小雅》,以及战国之《楚辞》。
随着建安以降文学独立地位的凸显,文学流派才得到充分发展,国风派、小雅派与楚辞派三种文学流派在这一时期首次出现。
文学社群一般具备严格的组织体系,如必须具备大家推举的社长、制定的社约、严格吸收的成员、定期开展的社群活动,等等。
而文学流派则更多表现为一种观念上的文人集合。
也就是说,文学流派不必像文学社群那样有严密的组织实体,只要某一特定文人群体围绕某一文坛领袖形成共同的创作风格,并在文坛产生一定影响力,就往往把这一文人群体称为某一文学流派,至于是否具备严格的组织体系并不重要。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一中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一中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研究人员近期宣布,他们刊用患者细胞和生物材料,首次成功设计和制作出充满血管、细胞并有心室和心房的完整心脏。
而此前打印出的心脏________,只是无血管的简单组织。
研究项目带头人塔尔·德维尔解释说,他们3D打印的人工心脏是以人体细胞和患者特异性的生物材料作为生物打印原料制成的。
研究中,首先从患者身上取得活性脂肪组织,然后将其中的细胞分离出来。
( )。
接下来,将胶原蛋白和糖蛋白等细胞外基质加工成_______的水凝胶,然后将分化的细胞与其混合,用于打印具有患者特异性、无排异性的带血管的心脏组成部分,最终获得_____的心脏。
德维尔认为,使用“原生”患者特异性材料对于成功设计个性化组织和器官______。
新的研究结果证明,这种方法在未来极具潜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构造个性化完美至关重要B.结构个性化完整至关重要C.结构特殊化完整举足轻重D.构造特殊化完美举足轻重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心脏细胞或内皮细胞就是这些细胞被重新编程为多功能干细胞后有效地分化成的B.心脏细胞或内皮细胞正是被重新编程为多功能干细胞的这些细胞分化而成的C.这些细胞被重新编程为多功能于细胞后,心脏细胞或内皮细胞就有效地被分化而成D.这些细胞被重新编程为多功能干细胞后,有效地分化成了心脏细胞或内皮细胞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首次成功规划和打印出充满细胞、血管并有心室和心房的完整心脏。
高中语文人 第04单元 单元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第04单元单元检测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敬畏之心与文化自觉王学泰古人对文化持什么态度?用现代的话说是有点“文化至上论”的。
刘勰在《文心雕龙》开篇就写道:“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
”意思是说文化、文章、文采太重要了,它是与“天地”一起诞生的啊。
而且他还洋洋洒洒地写道:日月星辰是上天之文,山川草木是大地之文,它们与“肇自太极”的人之文,鼎立为三,合而为一。
它也就是“道”。
刘勰突出了“人文”,也就是文化的崇高性、永恒性,如江河行地,日月经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这种文化观念来自儒家,自从“独尊儒术”之后,它就占了主导地位。
自古以来,凡是与儒家经籍有关和由此衍生的典章制度、礼乐诗文都受到尊重和敬畏,甚至有点神圣化,如说“仓颉造字”和“天雨粟,鬼夜哭”之类。
古人不仅相信文化的崇高和永恒,而且把它视作民族凝聚之纽带。
世界大多数地方是依靠种族或宗教的认同作为民族凝聚纽带的,而我们则主要靠文化。
所谓“《春秋》之法,中国用夷礼则夷之,夷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就是说按照《春秋》大义:哪怕你是“夷”人,一旦采用“中国”(中原王朝)之礼,就像对待国人那样对待你;如果你是“中国”人,用了“夷”礼,则像对待“夷”人那样对待你。
可见是否进入中国文化成为判别人群归属的决定因素。
在儒家看来,“礼”是文化的核心。
儒家的信徒以担荷道统自命,他们无论从政,还是“立言”,其终极目的就是“行道”,或者说是以“道”化众,使人人都受到文化的熏沐。
这样我们就懂得了为什么司马迁把自己坚持在屈辱下生存写作《史记》看得“重于泰山”,也就懂得了曹丕为什么说写作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这些士人都有充分的文化自觉,他们把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视作安身立命的基础。
他们相信自己的事业是上通于天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思飘云外物,律中鬼神惊”这些名句就是这种意识生动的概括。
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农业文明为背景的,可以说在地球上所有的农业文明中它是发展得最精致、最详密、最完美的一个。
2024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能力测试试题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正向我们走来,除了赛龙舟、吃粽子等习俗,佩香囊也是过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香囊,又称为“佩香”“佩帏”或“容臭”令人常称为“香包”“香袋”等,它与琼瑶、玉环、香帕等都是古人重要的佩饰之一。
古代的香囊往往用锦缎做成,绣着精美的图案,里面放满植物香料,芬芳扑鼻。
那么,古时候人们在香囊里装的什么香料?从唐苏鹗《杜阳杂编》中所记可见一斑:“咸通四年,同昌公主出降……乘七宝步辇,四面缀五色香囊。
囊中贮辟寒香、辟邪香、瑞麟香、金凤香。
”1975年,福建福州黄升墓中曾出土了7件宋代妇女所佩的香囊。
香囊实物近似方形,长5厘米,宽4.8厘米,正面中央绣有鸳鸯一对,上下贴绣莲花荷叶,鸳鸯用钉金包边,花叶用钉铁梗线包边,敷彩,口部用褐色双股线编结6.7厘米长的花穗。
香囊内附有一个罗方口袋,口沿缀有彩凤纹附耳,两面均用线扎捏成4行16朵凸起的花朵,非常精巧。
从中可见当时上层妇女对香囊的喜爱。
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代,《礼记·内则》就规定“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昧爽而朝。
”就是说年轻人清晨起来,去父母处问候,都要随身佩戴香囊等物品,以表示对长辈的尊重。
南北朝时期《孔雀东南飞》中有云“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不仅实现了香袋与香料的早期结合,而且它再也不是妇女装饰的专有品,甚至出入朝廷的命官也要佩戴香袋,以示尊贵和儒雅。
唐代妇女的饰物有了进一步的演变,出现了装有香料的“香球”。
白居易《醉后赠人》诗云“香球趁拍回环匼,花盏抛巡取次飞。
”到宋代,香囊的使用就更普遍了。
高三上学期期末复习检测(五)语文试题2

2023届山东省烟台市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复习检测(五)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在工具本体到心理本体的行程中,时间也由客观的空间化派生出主观的情感化,即时间不只是供计算的钟表数字,而成为某种情感的强烈绵延。
在情感中,空间化的时间停止了,时间成为超时间。
与俄罗斯东正教圣像文化强调苦难即拯救,不是走向光明而是走入黑暗才永恒才得救,从而如陀斯妥也夫斯基残酷地折磨心灵相反,中国重视的似乎更在这心灵的超时间中得到“天乐”的永恒。
在基督教,空间化的时间终止在上帝怀抱,那是既非理性又排除日常感性的情感体验。
在中国,空间化的时间终止在人的怀抱,那是既融化理性又不排除日常感性的情感体验。
你看那宋元山水画,那就是这种心境、精神、“天乐”的物态化,显现的是一种情感的时间即超时间。
中国画论之所以将“逸品”放在“神品”之上,正因为前者标志着这种超时间的人生境界,它不只是精神、意象、兴趣、道德,而是“逸”的韵味。
那高山流水,茂林修竹,那茅屋半间,行人几个,它超脱可计量的空间化的具体时间,无需日影,没有晨昏,但又仍有四时景像,这景像体现着人际关怀,人间情爱。
它指向的是一种生活境界和人生归宿。
这才是“境(人生境界)生象(艺术图景)外”,“得其圜中”。
前人说:“禅而无禅便是诗,诗而无诗禅俨然”;“以禅作诗,即落道理,不独非诗,并非禅矣”;陶潜、王维之所以比寒山、拾得①,比宋明理学家们的诗似乎更使人“闻道”“悟禅”,就因为“本体”已融化在此情感中,此诗此情即是真如。
“以禅作诗”便是以一个玄虚的“本体”硬加在所谓“现象”之上,它与感情始终两橛。
一切均消逝而去,唯艺术长存。
这正是因为艺术使人体验艺术中的时间,从而超时间,在此体验中,情感泯灭、消化了分、定、位、所(空间化的时间),既超越了此时此地即日常生活的时间,却又与此时此地的日常时间的情感融合在一起。
金昌市重点中学2024年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

金昌市重点中学2024年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检测语文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箫之韵梁晓声时下,文化人士的这个协会那个协会,都搬入文化局新盖的机关楼里了,腾出的那些房子,租作酒楼、洗浴中心什么的。
美术家协会的房子由一位五十几岁的副主席承包,改造成了画廊。
前不久,我应友人相邀,前往画廊,赴茶聚,幸会了那位副主席。
他姓谭,留髯,穿唐装,着布鞋,形象特古代。
一隅,有白发翁抚古琴,仙风道骨,其调袅宛。
友人言:“今日谭先生高兴。
”问何故?答曰:“近来售画频频。
”谭先生忽然问我:“怎么不发高论?”我笑道:“听琴。
”谭先生神情郁悒,轻叹一声,正欲开口,有人制止:“万勿再提小穆。
”众人一时默然,各动怀想之容……友人送我归至宾馆。
我忍不住问小穆何人?友人说,谭先生创办画廊之初,公开招聘善箫者,结果一下子就吸引了近百名应聘者,但都难令谭先生满意。
这过程中谭先生收到一封求职信——写信人声明,自己是个只哑不聋的哑巴。
因为都不满意,谭先生就想起了那封信。
即日下午,一个面容清秀的小青年出现在谭先生面前。
谭先生给了他一支笔,两页纸。
先问青年姓甚名谁,何方人氏,青年写出自己的名字“穆小小”,接着写了“保密”二字。
又问师从,笔答“父亲”。
其字娟小,笔画工整。
再问其父艺从何来?似有所讳。
半页纸没写满,谭先生已无心多问,命吹来。
青年唇触之际,箫音悄起。
但觉五声曼妙,缠绵低回,如诉如泣,似怨似慕。
欣录之。
谭先生刚刚创业,急于收回投资,处处精打细算。
对于小穆的薪水,也不例外,月付三百元而已。
每到一小时另付50元。
小穆默然认可。
且要求不论早晚,随传随到。
自用小穆,谭先生的财运,一月旺过一月,却连为小穆定做的一套服装,也从定薪里照单扣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论述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诸子百家中,儒家最重礼教,各种礼制均有详细记载。
其中,尤以丧礼的记述为多。
在孔子看来,“人之大端”有三;养生,送死和事鬼神。
盖子亦曰:“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梁惠王上》)把“养生”与“丧死”看作是王道治世的两大根基。
甚至认为“丧死”之事更为重要:“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孟子·离娄下》)
儒家之所以如此重视“送死”之事,是因为其理论体系的内在要求。
儒家首先肯定人类作为世界上最有情智的群体,对于死去亲人的情感远胜于其他动物。
认为作为万物之中最“有知”的生物,对逝去的亲人理当表现出悲戚与敬畏之心来,反之,是危险的。
荀子强烈批评“送死不忠厚”之人,谓“送死不忠厚”的做法是“奸人之道”,他之所以仅由“送死不忠厚”就如此“武断”地在道德上给予此类人以判定,是其见徵知著,从此类人对待逝者的态度就已经推知了其对待其他“生者"也必不忠厚,对待文化传统也必定不敬。
我们一般认为仁只是关于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交往的理论。
其实,在儒家看来,仁首先要处理生者与死者的关系,如果生者对死去的亲人尚且没有痛惜与敬慎之心,对待周围并无亲情关系的人又怎能有怜惜与关爱之心呢?依孟子的观点,人之性善,皆困其有恻隐之心,而对自己逝去的亲人尚无恻隐之心的人,此善端已不存也,善端不存则与禽兽无异也。
这也正是儒家要把“事死”作为孝的终极标准的内在原因。
丧礼是形成稳定共同体的文化结构。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丧礼是家族内部的“头等大事”,当一个家族中有老人去世,所有族人都把给这位长者送终作为当下最重要的事情。
另外,丧葬并非丧礼的终结,作为丧礼的延续,祭祖活动也是整个家族的“头等大事”。
敬天法祖,是儒家礼仪的核心,感念先祖之德行,正是为了修正自身的德行,同时,他们也深信对祖先的感念必将得到祖先的荫佑。
因此,丧葬和祭祖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家族内部的血缘认同感.亲和力与凝聚力。
此外,丧祭之礼是一种具有宗教仪式感的礼制体系,但又不是宗教。
中国人这种对于鬼神的处理方式,并不过分追求外在化和实体化,而是通过化礼为俗的方式,把宗教性的信仰与情感内化入日用常行之间。
人们不需要从日常生活中刻意抽离出来,丧祭仪式可以保证这种信仰不会从情感和记忆中抹去,庄敬的丧祭仪式中产生的深沉而真实的情感﹐能够促使个体心理结构的建立。
这种心理结构的核心是敬畏感、归属感,秩序感.道德感和使命感等心理情感。
总之,以传统丧礼为首的礼制所内蕴的这种文化体系始终在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心理情感,思维方式和行为习俗等,并成为古代中国超稳定社会结构隐而不显的锚。
传统社会共同体其实一直在与时俱进的演化之中,儒家理论继续保持了其教化的作用,儒学的主体部分仍然可以嫁接到现代社会之中。
虽然现代社会生活方式总体上取代了基于血缘宗亲的共同体建构方式,但是传统社会共同体的道德理念已经深入人们的血脉与骨髓之中,并且从未被其他道德理念真正取代过。
因此,在当代,对于传统丧礼文化的内涵还需要重新进行深入认识和反思,并进行现代转换,重建社会共同体的文化语境,以继续为社会的稳定与永续发展发挥作用。
(摘编自王绪琴《传统文化视野中的丧葬礼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和孟子都认为,“养生”和“送死”都是“人之大端”,并把它们看作是王道治
世的两大根基。
B.在儒家看来,仁是关于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交往的理论,首先表现在处理生者与死者关系的态度上。
C.一个人随便对待逝者,他对待生者也必不忠厚,对待文化传统也必定不敬,所以丧葬改革是错误的。
D.中华民族的心理情感、思维方式和行为习俗等一直受到以传统丧礼为首的礼制文化体系的深刻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多次直接或间接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丧祭之礼的内涵和相应的文化体系是完全一致的。
B.文章基于对儒家“丧礼”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提出了传统文化视野中的丧葬礼制在当下的意义的论断。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从“理论依据”“文化结构”和“礼制体系"三个方面予以阐述。
D.文章既肯定了传统丧礼的普遍意义,又指出对其内涵重新审视并进行现代转换,体现作者的思辨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重视“送死和祭祀”之事,可增强家族内的认同感、亲和力与凝聚力,使家族成员更加和睦团结。
B.荀子强烈批评“送死不忠厚”之人,认为“送死不忠厚”的做法是“奸人之道”,荀子这一说法有失武断。
C.丧祭之礼是有宗教仪式感的礼制体系,从古至今人们习以为俗,把宗教性的信仰与情感转化到日常生活中。
D.今天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和反思传统丧礼文化的内涵,使之与时俱进,继续为社会稳定与永续发展发挥作用。
1.D(A项,以偏概全,选项把孔子观点和孟子观点混为一谈了,原文说的是“在孔子看来,‘人之大端’有三:养生、送死和事鬼神。
孟子亦……把‘养生’与‘丧死’看作是王道治世的两大根基。
”B项,张冠李戴,“在儒家看来,仁是关于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交往的理论”错,原文说的是“我们一般认为仁只是关于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交往的理论”。
C项,强加因果,于文无据,原文无法推出“丧葬改革是错误的”这个结论。
)
2.A(曲解文意。
“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丧祭之礼的内涵和相应的文化体系是完全--致的”错,原文中心论点并非说古今丧礼内涵和文化体系--致,况且儒家文化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都在与时俱进,也不可能“完全--致”。
)
3.B(作者并不认为荀子的观点“有失武断”,而是觉得他能够“见微知著”,“从此类人对待逝者的态度就已经推知了其对待其他“生者’也必不忠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