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域为例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域为例一、标要求: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剖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由和人为原由。
2.认识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举措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建立防治荒漠化的观点,逐渐成立正确的环境观。
4建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剖析方法和思路,累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徙运用。
二、教材剖析地理新程标准在本节以地区生态建设为主线侧重指引学生关注人口、资、环境和地区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连续发展的观点,并倡议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课目的和策略:(1)知识与技术: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由和人为原由。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举措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建立防治荒漠化的观点,逐渐成立正确的环境观。
4建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剖析方法和思路,累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徙运用。
(2)过程与方法:1运用资料剖析问题和图表对照方法。
2试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
(3)感情态度价值观:四、教课要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由和人为原由。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举措和问题。
3建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剖析方法和思路,累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徙运用。
教课难点:1建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剖析方法和思路,累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徙运用。
五、时安排: 2 时六、教具:多媒体七、教课过程:第一时我们这两节就我国西北地域荒漠化防治为事例商讨我国西北地域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 ?人为因素有哪些 ?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举措?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域为例一、荒漠化1.土地退化的形成2.荒漠化⑴观点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域及一些半润湿地域的这类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充的过程,而是好多块分别的土地渐渐退化,并最后连结在一同,形成好像荒漠般的景观。
⑵形成是天气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分的经济活动互相作用的产物。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考点二 水土流失的成因与治理
【图解考点】
黄土高原地貌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主 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水土流失面积大,分布范 围广;二是流失强度大,侵蚀严重区比例高;三 是流失成因复杂,区域差异明显。因此对其深入 研究十分必要。
【融会贯通】
1.形成原因
(1)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植被、土壤 等方面,是形成水土流失的基本条件。它们对水 土流失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1)基本条件——气_候_干__旱_____ 西北地区是全球相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 最严重的地带。干旱是本地区理域位所置处的地_形________和 _____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下图: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_沙__质__沉积物
气
植被
土壤发
平地多疏松的
候
稀少
育差
沙质沉积物
干 旱 (3)动力条件——_大__风__日__数__多且集中
越严重
疏松
土壤
与土质的疏密程度关系密切。土质越_____, 水土流失越强
(2)人为因素:是通过改变自然条件而得以实现的, 是目前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人为因素导致水土流 失的地最表植主被要原因是对_________的破坏,毁如林不开合荒理的 耕乱作砍滥制伐度、 _________ 、 _________等。
具体措施
1 合理用水 改善耕作、灌溉技术,节水农业;减少水井数量;合理分配水资源
2 生物措施+工程措施 构筑防护体系 边缘:封沙育草;前沿:营造防沙林带;内部:农田防护网;设置沙障
3 调节农、林、牧用地 宜林则林,宜牧则牧;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4 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 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使用太阳能、风能、天然气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与反思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与反思《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学生分析:学生在初中学习过西北地区的基础知识,对西北地区的环境有所了解,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学生的地理基础比较薄弱,容易混淆部分概念,学习难度适中。
设计思想: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用形象化的手段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设置地理情境,让学生观察、体验、探究、理解地理事象,紧扣新课标要求并重视实施过程,采用演示实验教学法、讲解法、合作式学习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能说明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4)了解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发生的地区及其不断变化的原因。
(5)了解我国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对荒漠化成因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概括总结能力;(2)应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地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气候和植被景观的关系,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培养与人交流、交往合作的能力。
(3)通过对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提高学生对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研究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环境有密切关系。
(2)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方法:演示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具准备:有关挂图、MP3等;实验器材:一块木板、两个塑料垫其中一个垫子上有塑料小草、四杯沙子、两大杯清水、小电风扇。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1课时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1.土地退化的形成2.荒漠化:⑴概念;⑵形成;⑶主要表现;⑷影响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位置和范围2.地貌特点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②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④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一)—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缺水
例1.有关荒漠和荒漠化的说法,正确的 是( )D A.全世界的荒漠都属于荒漠化土地 B.荒漠都是由自然原因形成的 C.我国荒漠化只发生在西北内陆地区 D.荒漠化不仅仅表现为沙漠化
小结
荒漠化的成因
• 荒漠化的分布 • 自然因素(干旱、气候异常) • 人为因素 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土地退化
土地荒漠化
人为 因素
典型地区
破坏原因
主要危害 固沙、防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沙前移和抑制 地表起沙的植 被遭破坏 加速了草原退 化和沙化进程 沙化土地连片 分布
过度 解决能源问 能源缺乏地区 题 樵采 过度 放牧 过度 开垦
半干旱的草原 牧区、干旱的 绿洲边缘 干旱、半干旱 的农垦区周围 及荒漠绿洲
求的短期经 济效益 获得粮食增 产
新疆、宁夏和甘肃北部、内蒙古大部
西北地区自东向西年降水量与植被的变化规律
降水量逐渐减少
A
B C
沙尘暴
归纳: 自然原因 地处内陆、地形阻隔 降水少,地表干旱;气候异常
西北地区本身就包含 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
草原 上搂 发菜
砍柴
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撂荒的土地
荒漠化土地
归纳:
人为因素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中国西北地区 土地荒漠化的成因
一、世界土地荒漠化地区的分布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二、我国土地荒漠化地区的分布
西北地区是我国土地荒漠化最严 重的地区
西北地区成为我国土地荒漠化最严 重的地区。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西北地区的位置及地形
大 兴 安 岭 以 西
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章节:一、荒漠化的定义与类型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与危害三、荒漠化的成因分析四、荒漠化治理的技术与方法五、荒漠化治理的案例分析教案内容:一、荒漠化的定义与类型1. 荒漠化的定义:荒漠化是指土地生产力降低或丧失,地表植被破坏,土壤贫瘠,水分减少,生态环境恶化,从而导致土地无法维持原有生产和生态功能的过程。
2. 荒漠化的类型:根据荒漠化的成因和特点,可将其分为自然荒漠化和人为荒漠化两种类型。
自然荒漠化是由于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地质活动等导致的荒漠化;人为荒漠化是由于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发、不当耕作等导致的荒漠化。
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与危害1. 现状:我国西北地区是我国荒漠化问题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荒漠化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近40%。
近年来,荒漠化范围不断扩大,程度加剧,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2. 危害:荒漠化导致土地资源退化,生产力下降,影响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破坏地表植被,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加剧水资源短缺,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诱发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危害人类健康。
三、荒漠化的成因分析1. 自然因素:气候变化,如全球变暖、降水不足等;地质活动,如地壳运动、地震等;自然植被的破坏,如病虫害、火灾等。
2. 人为因素:过度开发,如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不当耕作,如过度开垦、不合理的灌溉等;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和土地破坏。
四、荒漠化治理的技术与方法1. 生物措施:植树造林、种草、退耕还林还草、沙障固沙等;2. 工程措施:建设防沙林带、固沙工程、土地改良工程等;3. 农业技术措施:合理灌溉、改良耕作制度、调整产业结构等;4. 政策与管理措施:制定和实施荒漠化治理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建立健全荒漠化治理管理体系等。
五、荒漠化治理的案例分析1. 案例选择:选择我国西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荒漠化治理案例,如新疆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内蒙古的沙化土地治理等。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zhengli

沙丘淹没) • 3、生态环境(沙尘暴频发) • 4、植被和地表形态(引发饥荒)
五、荒漠化防治
1、内容:
预防: 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 扭转: 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恢复: 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1.地理位置:地处我国的西北内陆地区远离海洋,深居内陆
2.地形:贺兰山以东以高原为主,以西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稀少,气温日较差大
4.河流:河流多为内流河,水量少
5.植被:植被稀疏,自东向西温带草原、温带荒漠、荒漠。
6、生态环境脆弱
荒漠化的成因
①基本条件 ——气候干旱少雨
建立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 发展的生态系统
2.原则
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相结合,
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3.整治重点
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因地 制宜进行综合治理。
4.整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 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
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
干旱的内陆地区——合理分配上、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下游水资源
土壤易受风蚀,肥力逐年下降 经济效益差而弃耕
植被恢复困难,继续遭受风蚀 荒漠化
b.绿洲地区
人口的压力 耕作技术落后, 干旱的气候 灌溉措施不当
盲目开垦
用水紧张, 植被退化
次生盐碱化
荒漠化
次生盐碱化
气候干旱,蒸发量大;大水 漫灌,地势低洼处地下水位 升高,随着土壤水分的蒸发, 盐类物质积聚在地表,导致 土壤次生盐碱化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1.概念
发生在干旱、半干旱 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2.形成原因
气候变异 等自然因素与人类 过度的经济活动 。
3.表现
耕地退化 、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
石质荒漠化 和次生盐渍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概况 (1)范围: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 长城 一线以北,即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 400 毫 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 (2)地形:东部为 高原 ;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是形成水土流失的基本条件。它们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如下表所示。
自然条件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
气候
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 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自然条件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地形坡
地形
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 土流失现象 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
同放牧强度对草场的影响,草原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读下
图结合所学知识,产草量减少,草质变劣,沙化扩大, (1)说出图中科尔沁草原的变化反映的土地利用问题并简述其危害。 导致荒漠化。 (2)分析导致科尔沁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 (2)由于人口压力,人们对畜牧业产品的需求量大增,超载放牧引 起草原退化。
(1) 人口激增 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2)人类活动不当, 土地资源 、水资源的过度使用 和 不合理利用 。 2.主要表现 过度 樵采 、过度放牧、过度 开垦 、水资源的利
用不当等。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多沙质沉积物: 气候 土壤发 多疏松的沙 → 植被稀少 → → 干旱 育差 质沉积物
人教版必修3地理: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荒漠化的成因、类型及其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分布特点;荒漠化防治的基本原则、技术和措施。
教学难点:荒漠化成因的深入理解,尤其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相互作用;荒漠化防治技术的实际应用和效果评估。
为确保学生掌握重点、克服难点,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如案例教学、问题导学、小组讨论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等前置知识,但对于荒漠化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知识可能较为陌生。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一是对荒漠化成因的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二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能力较弱,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三是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可能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技巧。
1.问题探究: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的方式回答问题,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2.案例分析:学生分组分析荒漠化案例,每组汇报分析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实现生生互动。
3.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完成与荒漠化防治相关的任务,如设计防治方案、制作宣传海报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投影仪和电子白板:将教学内容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便于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提供丰富的教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互动方式
为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按照以下步骤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
内蒙古高原 7
⑵气候:干旱是其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
①干旱的原因
地处亚欧 大陆腹地
位 西北 地 置 地区 形
山脉和盆地 相间分布
湿润气流 难进入
2021/2/2
干旱
山岭重重 阻隔
8
②自然环境的经度差异
2021/2/2
9
②自然环境的经度差异
西部
东部
降水 少
以下 200mm以上
多
海陆位置 距海远
近
载畜量 小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2021/2/2
郓城一中 李庆敏
1
2021/2/2
2
荒漠化的概念和过程
1、荒漠化的概念
干旱、 半干旱 地区
半湿 润区
人类过度 经济活动
土 地 退 化
耕地退化 草地退化 林地退化
2021/2/2
气候变异等自 然因素
土地沙漠化 石质荒漠化 次生盐渍化
3
2021/2/2
4
<200mm 200-400mm
400-800mm >800mm
2021/2/2
5
2021/2/2
6
2、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1)地形: 西北地区处于亚欧大陆腹地,
东、西部地形差异大
西部
东部
地形
高大的山系和巨大的 贺 内陆盆地
高原
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兰
特征 新疆常被描述为“三
辽阔坦荡
山夹两盆”
地形 区2021/2/2
准噶尔盆地、天山、 塔里木盆地
最终连接
过 程
荒漠般景观
件2021/2/2
加 剧 加 速 发
人 类 活 动
展
13
2、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2)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
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3、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
⑴过度樵采
为了增加收入
人口激增 燃料需求多
无节制采挖药、菜 过度樵采 樵采天然植物
河西走廊 明、清的大规 过度开垦,大量 洲相继被迫
模开发
破坏固沙植被 放弃
塔里木盆 地难缘绿 洲
汉代以来
水资源利 用不当
绿洲向河流 上游退缩
北方农牧 清代以来 过渡地带
大规模移 民开垦
原来的农牧界 线向西北推移
旱作地区 20世纪50 草原2牧021/2区/2 年代以来
人口压力所迫 和管理失误
荒漠化趋 于严重16
大
自然景观 沙漠、戈壁 荒漠草原、草原
干旱地区
干旱和极端干 旱地区
半干旱地区
农业特色 绿洲农牧业 草原牧业、灌溉农业
2021/2/2
10
3、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
(1)漠荒化的自然背景
干旱
物理风化和风 平地多疏松的 大风日数多,且 力作用强盛 沙质沉积物 集中在干旱季节
基本条件
物质基础
动力因素
包含着漠荒化
2021/2/2
的潜在威胁
11
(2)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多雨年 抑旱 加剧荒漠化进程
小结: 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2021/2/2
12
二、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荒漠化的发展过程
气 候 变发 异展
分散土 地退化
等 自 然 条
创过 造程 条 件
严重2021/破2/2 坏草场
加速荒漠化 破坏固沙1植4 物
(2)过度放牧
短期的经 济利益
加速草原退化、 沙化进程
草场载畜 量降低
2021/2/2
超载放牧 土地沙化
牧草生长 能力、土壤结
构被破坏
15
三、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地区
不同历史时期
人类不合理的 活动
造成的后果
经历汉、唐、 对河流上游地区 大部分古绿
猪毛菜
23
2021/2/2
干刺
24
2021/2/2
25
2021/2/2
17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和原则
(1)内容:
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原则:
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2021/2/2
18
2、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林体 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 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3、西北地区荒漠防治的现状
2021/2/2
19
2021/2/2
胡杨
20
2021/2/2
21
2021/2/2
沙拐枣
22
20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