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间作用力教案

合集下载

《分子间作用力》教案公开课

《分子间作用力》教案公开课

《分子间作用力》教案公开课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分子间作用力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分子间作用力的定义。

分子间作用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来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概念。

利用实例和图片展示分子间作用力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兴趣。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通过提问和学生回答,了解学生对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分子间作用力的类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不同类型。

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分子间作用力的特点和作用。

2.2 教学内容分子间作用力的类型:范德华力、氢键、离子键、共价键。

各类型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2.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不同类型的分子间作用力。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类型分子间作用力的特点和作用。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通过提问和学生回答,了解学生对不同类型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分子间作用力的测量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测量方法。

让学生掌握分子间作用力的测量技巧。

3.2 教学内容分子间作用力的测量方法:实验方法和计算方法。

实验方法和计算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3.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演示和计算示例,让学生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测量方法。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和计算。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实验和计算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通过提问和学生回答,了解学生对分子间作用力的测量方法的掌握程度。

第四章: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的关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让学生理解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的关系:熔点、沸点、溶解度等。

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分子间作用力的强弱与物质熔点、沸点、溶解度等性质的关系。

《分子间的作用力》教案

《分子间的作用力》教案
我们把拉断的过程慢动作分解,在即将断裂的瞬间,吸引力消失了吗?
“分子之间的吸引力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增大”还敢肯定吗?
我们思考,分子力的本质是什么力。结合分子的组成:原子核、核外电子。大量分子的质子与电子之间表现为吸引力。
分子间的吸引力随分子间距离应该如何变化?
分子间的引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
(4)当分子间的距离r的数量级达到或超过10r0(10-9米)时,分子间作用力可以忽略不计(如气体)。
我们作个示意图,模拟一下上述过程。
引力随分子间距的增大而减小,随分子间距的减小而增大,当r=r0时,引力为某一特定值;
斥力引力随分子间距的增大而减小,随分子间距的减小而增大,当r=r0时,斥力为某一特定值;
《分子间的作用力》教案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设计:
(1).知道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实际表现出来的分子力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
(2).知道分子力为零时,分子间距离r0的数量级。
(3).知道分子间的引力、斥力及全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变化规律。
(4).能用分子力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教学策略设计:
再观察一个实验:一块橡皮泥,用力压缩两端,橡皮泥变短,压缩量越大,需要的力越大,说明分子间距离越短,斥力越大。
再增加压力,橡皮泥扁了,是斥力消失了吗?不是!是分子排列发生了变化。如果放在密闭的钢筒中压缩,它将不再变扁,也更能体验斥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变化。
从微观角度,质子与质子之间、电子与电子之间有排斥力。这样看来,分子间的斥力作用随着分子间距离如何变化?
扩散现象还说明了什么事实?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
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通过实验证实分子之间有空隙?
我们今天演示一个实验,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3分子间的作用力-人教版选修3-3教案

3分子间的作用力-人教版选修3-3教案

3 分子间的作用力-人教版选修3-3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2.掌握范德华力、氢键、离子键三种分子间作用力的基本特征和作用规律;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并预测物质性质。

二、教学重难点1.分子间作用力的基本特征和作用规律;2.认识范德华力、氢键、离子键三种分子间作用力;3.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并预测物质性质。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A. 分子间作用力的特征和作用规律(20分钟)1.观察实验:1、从点滴中挤出的汽油在空气中散布;2、在溶解糖的过程中加热液体可以使糖快速溶解。

2.总结实验结果,引出分子间作用力的特征和作用规律。

B. 范德华力(40分钟)1.示范实验:演示范德华力的产生和作用规律;2.讲解范德华力的概念、类别、特征;3.常见物质范德华力的表现及意义。

C. 氢键(40分钟)1.示范实验:演示氢键的产生和作用规律;2.讲解氢键的概念、形成条件、类型、特征及应用;3.常见物质氢键的表现及作用。

D. 离子键(40分钟)1.示范实验:演示离子键的形成及产生的稳定性;2.讲解离子键的概念、特征、类型、离子的极性、离子半径等;3.常见物质离子键的表现及影响作用的因素。

E. 讨论与总结(10分钟)1.分组讨论:讨论分子间作用力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2.总结本节内容,引出下一节课的预习内容。

四、教学设备及材料1.示范实验用物:点滴、汽油、糖、溶液、加热器、显微镜等;2.视频播放器;3.课件教案;4.其他相关物品。

五、教学评估1.学生课堂笔记;2.小组讨论及展示;3.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与回答;4.课后作业。

六、教学反思1.巩固分子间作用力的特征和作用规律是必不可少的,示范实验和视频播放器是好的教学手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2.认识范德华力、氢键、离子键三种分子间作用力是本节课的重点,需要把握好时间,分别进行讲解,注意讲解方式的多样性,加强实验演示的互动性;3.通过分组讨论,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对知识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也有利于知识的探究和拓展。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教案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教案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概念。

激发学生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定义。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存在。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定义和概念。

举例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感受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1.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概念。

学生能够通过实例来说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存在。

第二章: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间存在的引力和斥力。

让学生知道这些力的作用和影响。

2.2 教学内容:讲解分子间的引力,包括范德华力和氢键。

讲解分子间的斥力,包括电子云重叠和离子间的电荷排斥。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的概念和作用。

实验法: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分子间的力。

2.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描述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的概念。

学生能够解释这些力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

第三章: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与物质的性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与物质的性质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知道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对物质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讲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与物质的熔点、沸点、溶解度和硬度等性质的关系。

分析不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

案例分析法:分析一些具体的物质,让学生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3.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描述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

学生能够分析不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第四章: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化学反应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让学生知道如何利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来设计和控制化学反应。

4.2 教学内容:讲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对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选择性的影响。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物理教案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物理教案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物理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在物理学中,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是解释和预测物质性质的基础。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概念和重要性。

1.2 学习目标1. 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概念;2. 掌握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3.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1.3 教学内容1.4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二章: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概述2.1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定义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是指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和排斥作用力。

2.2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类型2.2.1 范德华力:分子之间的一种较弱的吸引力,包括取向力、诱导力和色散力。

2.2.2 氢键:分子之间的一种较强的吸引力,主要存在于含有氢原子的极性分子之间。

2.2.3 离子键:带正电荷的离子和带负电荷的离子之间的相互吸引作用力。

2.2.4 共价键:共享电子对的原子之间的强烈吸引力。

2.3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与物质性质的关系2.3.1 熔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越强,熔点越高。

2.3.2 沸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越强,沸点越高。

2.3.3 密度: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越强,密度越大。

2.3.4 溶解度: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与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有关。

2.4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实验测定2.4.1 表面张力:液体表面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宏观表现。

2.4.2 黏度:流体内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宏观表现。

2.4.3 红外光谱: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测定方法之一。

2.5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实际应用2.5.1 药物设计:通过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提高药物与靶标之间的结合能力。

2.5.2 材料科学: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开发新型材料。

本章内容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验和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第三章:范德华力3.1 范德华力的定义和特点范德华力是分子之间的一种较弱的吸引力,包括取向力、诱导力和色散力。

分子间作用力教学案

分子间作用力教学案

【学习目标】1、认识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含义。

2、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对某些物理性质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分子间作用力、氢键【学习过程】【复习与巩固】自主复习,小组交流订正。

1、写出下列常见物质的的电子式和结构式:2、完成教材P17 “练习与实践”第1、2、4、6、7题【阅读与思考】阅读教材P15 '你知道吗?”,讨论并解决P16 “问题解决一、分子间作用力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力。

1、P17 “练习与实践”第5题。

2、结合下列信息,讨论物质沸点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______________ 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克服分子间引力使物质熔化和气化就需要更多的能量,熔、沸点越_______________ 。

【达标测试1】判断物质在下列变化过程中克服的微粒之间的作用力类型。

(1)碘升华 __________________ (2 )氯化钠晶体熔化 _______________(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硫化氢受热分解生成硫和氢气(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酒精(C2H5OH)的挥发(6)加热氯化氨二、氢键【阅读与思考】阅读P16 '拓展视野”讨论并交流以下问题:1、氢键的实质:是一种分子间的静电作用,是一种____________ 的分子间作用力;氢键比普通的分子间作用力 __________ ,比化学键____________ 得多。

2、水分子间存在氢键,对水的性质影响主要有哪些方面?3、还有那些物质分子间存在氢键,结合他们的性质谈谈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达标测试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加热到很高的温度都难以分解是因为水分子间有氢键B、水结成冰体积膨胀,密度变小是因为水分子间有氢键C、CH4、SiH4、GeH4、SnH 4熔点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大而升高D、HF、KCl、HBr、HI的热稳定性依次减弱B、在水蒸气、水和冰中都含有氢键C、分子间能形成氢键使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升高D、HF的稳定性很强,是因为其分子间能形成氢键【达标测试3】总结并解释右图氢化物沸点的变化规律:09分子间作用力练习【巩固训练】()i •化学键使得一百多种元素构成了世界的万事万物。

分子间作用力教案初中

分子间作用力教案初中

分子间作用力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概念和类型;2. 掌握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的关系;3. 能够运用分子间作用力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分子间作用力的概念和类型;2. 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分子间作用力的微观解释;2. 运用分子间作用力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1. 课件:分子间作用力的图片和实例;2. 教学道具:气球、磁铁、水杯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气球实验,让学生感受分子间作用力的存在。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概念和类型;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分子间作用力的概念和类型,包括范德华力、氢键、疏水作用等;2.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四、互动环节(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与分子间作用力的关系;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巩固练习(5分钟)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 教师点评并补充总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讲解、互动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分子间作用力的概念、类型和作用。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分子间作用力的微观解释部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解释。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分子间作用力》教案公开课

《分子间作用力》教案公开课

《分子间作用力》教案公开课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1.2 分子间作用力的概念及其重要性1.3 教学目标与内容安排第二章:分子间作用力的基本概念2.1 分子间作用力的定义2.2 分子间作用力的分类2.3 分子间作用力的测量与表达第三章:分子间作用力的来源3.1 范德华力3.2 氢键3.3 电吸引力3.4 排斥力第四章: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的关系4.1 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状态的关系4.2 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溶解性的关系4.3 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沸点的关系第五章:分子间作用力的应用5.1 分子间作用力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5.2 分子间作用力在药物化学中的应用5.3 分子间作用力在生物化学中的应用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分子间作用力的基本概念、来源以及与物质性质和应用的关系。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定义和重要性,掌握分子间作用力的分类和来源,并了解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和应用之间的联系。

第六章:分子间作用力的实验测定6.1 分子间作用力的实验方法6.2 分子间作用力的测定技术6.3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第七章:分子间作用力在化学反应中的角色7.1 分子间作用力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7.2 分子间作用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7.3 分子间作用力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第八章:分子间作用力在生物分子中的应用8.1 分子间作用力在蛋白质结构中的作用8.2 分子间作用力在DNA双螺旋结构中的作用8.3 分子间作用力在酶催化中的作用第九章:分子间作用力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9.1 分子间作用力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9.2 分子间作用力在纳米材料中的应用9.3 分子间作用力在新能源材料中的应用第十章:分子间作用力的研究前沿与展望10.1 分子间作用力研究的最新进展10.2 分子间作用力在新技术开发中的应用10.3 分子间作用力研究的未来挑战与机遇这五个章节主要讨论了分子间作用力的实验测定方法、在化学反应和生物分子中的应用,以及在材料科学和研究前沿中的重要角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步:预习检测:
我们在前面学习了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提问
1.什么现象可以证实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2.布朗运动是谁在运动?
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需要分子间有空隙。

观看书中彩图并举一些宏观现象来说明分子间存在空隙。

分子间有空隙但却形成了固体和液体这是什么原因呢?从而引入本节课内容,学生先根据下列问题看书预习。

提问
1.为什么分子间有空隙还能形成固体和液体?
2.为什么分子不能紧挨在一起,而存在着空隙?
3.分子间引力、斥力随分子间的距离如何变化?
4.分子力到底是指什么力?
第二步:引导新课:
(注:预习同时书写板书)
提问学生来回答预习提纲中的问题。

先分析分子间存在引力并举宏观现象来说明。

例如物体难以拉伸、两铅块可以合在一起等。

做演示实验。

演示
把一块洗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秤下面,记清弹簧秤指针位置。

再将玻璃板水平地接触水面,在向上拉弹簧秤会发现示数明显的变大了。

(注: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分子间存在引力又有空隙说明分子间还存在斥力,并举宏观现象来说明。

例如物体难以压缩。

分子间同时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引力(注:不是万有引力)和相互排斥的斥力,它们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分子力指的是他们的合力。

(注:书写板书)
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离如何变化呢,何时为引力何时为斥力。

当分子间的距离是某一值时引力和斥力相等,此时分子力表现为零,这个位置称其为平衡位置,此时分子间距离用r o来表示,其数量级为10-10m。

当分子间距离小于r o时,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当分子间距离大于r o时,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当分子间距离达到10r o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已经相当微弱了,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便可忽略不计了。

(注:用课件来演示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变化情况,同时对学生进行提问,讲完之后给学生时间记笔记)
用一种更为直接的方式来表现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变化情况。

纵坐标表示分子力,正半轴表示斥力负半轴表示引力,横轴表示分子间距离。

(注:图像用电脑打出)
第三步:当堂验收:
1.下面证明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的实验,哪个是错误的()
A.两块铅块压紧以后能连成一块,说明存在引力
B.一般固体液体很难压缩,说明存在相互排斥的力
C.碎玻璃不能拼在一起,是由于分子间存在着斥力
D.拉断一根绳子需要一定大小的拉力,说明存在相互引力。

2.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由引力和斥力两部分组成则()
A.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
B.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增大而减小
C.分子力指引力和斥力的合力
D.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斥力减小,引力增大
3.固体和液体都很难被压缩的本质原因是()
A.分子都做无规则运动
B.分子间空隙小
C.分子本身不能被压缩
D.分子间斥力随距离减小而剧增
4.两个分子从靠近得不能再近的位置开始,使二者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直到大
于分子直径的10倍以上。

这一过程中关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的下列说法中
正确的是()
A.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在减小
B.分子间的斥力在减小,引力在增大
C.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合力在逐渐减小
D.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合力,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
第四步:课后作业:见导学大课堂P94 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