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论学全文翻译

合集下载

孔孟论学

孔孟论学
孔子论学习的作用:少年应有志于学,终身学习,终身受益。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做学问,三 十岁做事合于礼,四十岁不受迷惑, 迷惑,五十岁懂得自然的规律,六十 岁能听到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 就能领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 (任何念头)又不越过规矩。”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迷惑
论学习的方法: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从反面论说“不思”“不学”的严重后果,强调学习和 思考的各自意义和它们不可分割的关系。
选取,采用 片 凭借
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征伐 怎么会血流漂杵呢? 论证方法:
论学习的方法: 读书要有批判怀疑精神。
举例论证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那就 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其中 的)《武成》一篇,选取它两三片罢 了。仁道的人在天下没有对手,凭周 武王这极仁道的人,来征伐殷纣王这 极不仁道的人,怎么会血流漂杵呢?”
议论文
先提出论点: 不要对王的不聪明感到奇怪
论证1:植物 ——
大王 ——
一曝十寒
——
不能生长
不聪明,善良之心不能萌发 论证方法:
见我的次数少 ——
见阿谀小人的次数多
坚持不懈 与他探讨治国之道, 采纳他的治国策略
论证2:学围棋 —— 不专心 专心 大王 —— 不专心 专心致志 与他探讨治国之道, 采纳他的治国策略 —— 不聪明 —— 弗若之
孟子说:“大王不聪明,不值得奇怪。即使有(一种) 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又 冻它十天,(也)没有能够生长的了。我和大王相见 的次数太少了,我退居在家而那些谄谀小人就乘机来 到(王的身边),我怎么能帮助他使他的善良之心萌发 呢?(譬如)现在下棋作为一种技术,是小技术;(但 如果)不一心一意,也就不能学到(这门小技术)。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假如)让弈秋教两个 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另一 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却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要飞 来,想着拿弓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是与另一人一起 学习,(成绩肯定)不如那个人了。这是因为他的聪 明才智比不上那个人吗?回答是:不是这样的。”

孔孟论学

孔孟论学

《孔孟论学》知识点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自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能有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一、解释1.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相当于“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三十而立.(自立,指立于礼,即做事合于礼)四十而不.惑.(不惑:不受迷惑)(惑:迷惑)五十而知.天命..(知:懂得)(天命:自然的规律、法则)六十而耳顺..(指听到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2.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超过,越过)(规矩)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迷惑)(危险)4.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叫做,称作)敏.而好.学(勤勉)(喜好,爱好)不耻.下问(以……为耻)5.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堆积)(土筐)止.,吾止也(停止)6.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填平)(倾倒)7. 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或:同“惑”,奇怪)(无或:不值得奇怪)(智:聪明)8.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同“曝”晒)(冷)9.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少)(极)10. 吾如.有萌焉何.哉(对……怎么办,能有什么帮助)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围棋)(技巧,技术)11. 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孔孟论学

孔孟论学

殆。”
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不得其义,无所收获),(对学 习)感到危险(而没有信心)。”
方法
•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
文也?”
子贡问孔子说:”孔文子为什么称他(谥号)为文呢?”
• 子曰:“
敏而好学,
孔子说:“(孔文子)勤勉好学,
• 不
耻下问,
以…为耻 向下 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
•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懂得 规律
五十岁懂得自然的规律、法则,六十岁听到别人说的话, 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
•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顺从
七十岁随心所欲,而(任何念头)又不超过规矩、法度。
• 子曰:“学而不思
则罔,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其中含义就会迷惑不解(无所 收获),


而不学 则
•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还不如没有《尚书》。 •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采用 助词,表示仅止于此,相当于“罢了”
我对于(其中)的《武成》篇,(不过)采用它两三篇竹 简罢了。 • 仁人无敌于天下, 仁道的人在天下没有敌手, • 以至仁伐至不仁,
连词,表承接,译为“就”
我退居在家霸王冷淡到了极点,(而那些谄媚小人就乘机 来到王的身边) 我怎么能帮助他(指王)使他的善良之心萌发呢?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
作为 集中于某方面
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
善于 假使 代词,表示 “其中的”
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
专一
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

孔子论学文言文翻译原文

孔子论学文言文翻译原文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不器。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孔子说:“学习之后能够按时复习,这不也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这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之风吗?”“君子不只是一个器具。

”“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选择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加以改正。

”“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这样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陷入迷茫;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为人处世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传授的知识是否加以复习?”“犯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正的过错。

”“不担心没有职位,担心的是自己没有立足之地。

”“不担心没有人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没有值得别人了解的才能。

”“了解知识的人不如喜爱知识的人,喜爱知识的人不如以知识为乐的人。

”“学习而不感到厌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

”“发愤忘食,快乐忘忧,不知道老年即将到来。

”。

孔孟论学文言文翻译

孔孟论学文言文翻译

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孟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身为教。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翻译:孔子说:“学习之后,时常复习,不是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的行为吗?”孟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通过不同的习惯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

如果不加以教育,人的本性就会发生变化。

教育的道理,在于以身作则。

”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这样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孟子说:“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三种快乐之一。

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三种快乐之一。

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三种快乐之一。

”在这段文言文中,孔子和孟子分别阐述了他们对学习的看法。

孔子强调学习的连续性和巩固性,他认为学习后要时常复习,这样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还能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他提倡以朋友的到来为乐,体现出他对待人际关系的乐观态度。

同时,孔子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即使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会因此而生气,这体现了他的宽厚和大度。

孟子则从人性出发,认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由于后天的教育和个人习惯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因此,孟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使之趋向于善。

他提出“教之道,贵以身为教”,即教育的关键在于以身作则,教育者应以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和引导学生。

孔子和孟子都认为,温习旧知识是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温故知新,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孟子进一步指出,得到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是一种极大的快乐,这体现了他们对教育的重视和对人才的尊重。

总的来说,这段文言文反映了孔子和孟子对学习的深刻理解,以及他们对教育价值的认同。

孔孟论学习原文及翻译

孔孟论学习原文及翻译

孔孟论学习原文及翻译《孔孟论学习》原文和翻译(译文)孔子曰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孟子曰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尽心下》)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四十岁能不受迷惑,五十岁能懂得自然规律,六十岁能听到别人说的话,不用怎么想就能明白,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超过规矩。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危险。

”子贡问孔子:“孔圉凭什么借谥号为‘文’?”孔子说:“他勤奋好学,不以对身份低微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称孔圉的谥号为‘文’。

”孔子说:“比如堆积土山,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堆成,停止,我自己要停止!比如填平洼地,即使只倾倒了一筐土,继续,我自己要继续!”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是不可理解的。

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也没有能够再存活的了。

我和大王相见的次数太少了,我退居在家把王冷淡到了极点而那些谄谀小人就乘机来到王的身边,我怎么能使王的善良之心萌发呢?现在下棋作为一种技术是小技术;但不专心致志地学,就不能得到收获。

孔子论学原文及译文

孔子论学原文及译文

孔子论学原文及译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开创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的思想,被尊称为“夫子”。

他的思想影响深远,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著作《论语》中,有许多关于学习和教育的重要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孔子论学的原文及译文。

《论语·学而》中有这样一段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殡。

”这句话是孔子对学习和思考之间的关系做出的总结。

在这句话中,学习和思考被并列在一起,表明学习和思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相辅相成的。

学习是为了思考,思考是为了更好地学习,两者缺一不可。

首先,我们来看看“学而不思则罔”的含义。

学习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头脑,增加自己的见识。

但如果我们只顾学习而不去思考,那么所学到的知识就会变得空洞和浅薄,没有深刻的理解和运用,相当于“罔”空一场,没有实际的意义。

因此,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通过思考才能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才能够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接着,我们来看看“思而不学则殡”的意义。

思考是对已有知识和信息进行反思和推理的过程,只有通过思考,我们才能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形成新的见解和观点。

但如果我们只顾思考而不去学习,那么我们的思考就会变得空泛和空洞,没有扎实的基础和实际的内容,相当于“殡”掩埋自己的才智。

因此,思考要与学习相结合,通过学习才能够充实我们的思维,才能够有更多的素材和内容可以进行思考和探索。

总之,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只有通过学习和思考的结合,我们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才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和表现。

因此,我们要时刻谨记孔子的教诲,不仅要勤于学习,还要勤于思考,才能够不负自己和社会的期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完】第二篇示例:孔子(551-479BC)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开创了儒家学说,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

古诗孔孟论学翻译赏析

古诗孔孟论学翻译赏析

古诗孔孟论学翻译赏析文言文《孔孟论学》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

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孔文子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

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

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

我一离开大王,那些‘冻’他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了,我有什么办法呢?比如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孟论学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说:“我十五岁在学习上立下志向,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三十岁做事合于礼,四十岁不受迷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五十岁了解自然的规律、法则,六十岁听到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七十岁做事随心所欲,不会超越规矩和法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危险。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孔子说):“孔文子凭借什么被谥为‘文’呢”子曰:“敏而好学,
孔子回答:“(孔文子)聪敏又喜欢学习,
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不以向比自己职位低,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为耻辱,因此称他为‘文’。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孔子说:“比如堆积土山,(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堆成,止,吾止也!
停下了,我就停下了;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
比如填平洼地,即使(只)倾倒一筐(土),
进,吾往也!”
前进了,我就前进了。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孟子说:“对大王的不明智,不值得奇怪。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冻它十天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
(就)没有能够生长的。

我和王相见的次数太少。

吾退而寒之者至矣,
我退居在家把王冷淡到了极点,(那些)谄谀小人就趁机来到王的身边,
吾如有萌焉何哉
我怎么能帮助他(指王)使他的善良之心萌发呢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现在)下围棋作为一种技巧,(是)一种小技巧;
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但不把心思用尽在学习上,是不能领会它的。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是全国闻名的擅长下围棋的人。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
让弈秋教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
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
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心里面却认为有天鹅将要到来,想着(如何)拿起弓和
箭去射击它。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虽然他与那个人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了。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这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还不如没有《尚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我对于《武成》,采用两三片竹简罢了。

仁人无敌于天下,
仁道的人在天下没有敌人,
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凭借极仁道的(周武王)讨伐极不仁道的(殷纣王),怎
么会血流漂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