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育龄妇女年龄生育率(城市)
福田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开发专刊(十二)

福田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开发专刊(十二)第18期深圳市福田区统计局2012年4月11日福田区女性育龄推迟的现状及对策初探林师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节奏加快,出现女性生育期普遍延后的现象,尤其是高学历、高收入、高社会影响力的三高女性,主动选择放弃黄金育龄期推迟生育年龄,甚至选择不育的丁克家庭生活方式。
由于生育观念的改变、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风险提高等诸多社会和家庭因素导致越来越多女性主动或被动选择高龄生产。
这不仅给我国人口素质带来负面影响,也带来如人口断层、加速老龄化等社会问题,甚至影响着我国发展大局。
福田作为建设法治化、智慧型、高品质的先导城区,不仅要从经济建设方面加大力度,更要从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着手,加快社会建设步伐,进而实现“首善之区、幸福福田”的美好愿景。
本文根据福田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数据,分析福田区女性生育期延后现象并探讨对策。
一、女性生育情况现状“六普”数据显示,全区常住人口为131.75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40.8万人,增长44.85%。
2010年福田区女性人口为63.69万人,与2000年女性人口42.96万人相比增加20.73万人,增幅为48.25%。
其中2010年、2000年15~49岁育龄妇女人口分别为486643人、353303人,增加128424人,增幅为35.85%。
一方面福田区女性人口以及育龄妇女人口出现大幅度增长,另一方面与2000年相比2010年福田区人口出生率为却降低0.49‰。
(详见图1)女性选择推迟生育甚至不育丁克的现象十分突出。
图1 福田区2000年和2010年育龄妇女人数及出生率对比图图1 2000年和2010年福田区人口出生率对比图与2000年相比,2010年20~24、25~29岁女性生育率分别降低0.53‰、0.82‰,而30~34岁、35~39岁女性生育率却明显提高,增幅达23.79‰、10.83‰。
2010年全国人口统计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第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总人口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
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339724852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4]为70976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5]为552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6]为23162123人。
二、人口增长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三、家庭户人口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7]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四、性别构成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五、年龄构成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
吉林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吉林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吉林市统计局2011年7月20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全体市民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现场登记和复查任务。
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全市常住人口全市常住人口[2]为4414681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4485494人相比,十年共减少70813人,下降1.58%。
年平均递减0.16%。
二、家庭户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478631户,家庭户人口为4245751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87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29人减少了0.42人。
三、性别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为2234521人,占总人口的50.62%;女性为2180160人,占总人口的49.38%。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4.06下降为102.49。
四、年龄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488500人,占11.06%;15-64岁的人口为3514444人,占79.61%;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411737人,占9.33%。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6.62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了3.6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98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417827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883560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1738133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1078913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4715人上升为9464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7273人上升为20014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5304人上升为39372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2915人下降为24439人。
2022MCTS真题模拟及答案(2)

2022MCTS真题模拟及答案(2)1、能源消费量统计的原则有()。
(多选题)A. 谁消费谁统计B. 何时投入使用何时计算消费量C. 消费量只计算一次D. 耗能工质不统计在能源消费量中E. 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费的半成品和中间产品不统计消费量试题答案:A,B,C,D,E2、按照SNA的原则,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生产范围包括()。
(多选题)A. 对外货物生产B. 自给性货物生产C. 对外提供的服务的生产D. 自有房屋者为自己最终消费提供的自有住房服务E. 无酬的自我家庭服务试题答案:A,B,C,D3、计算该工业企业2010年下半年平均月工人数的方法称为( )。
(不定项题)A. 加权序时平均法B. 加权算术平均法C. 简单算术平均法D. 简单序时平均法试题答案:D4、国民经济机构单位根据其主要经济职能的基本特征分类形成()。
(单选题)A. 机构部门B. 产业部门C. 行业部门D. 综合部门试题答案:A5、法人单位包括()(多选题)A. 企业法人B. 事业单位法人C. 机关法人D. 社会团体和其他成员组织法人E. 设立的其他法人试题答案:A,B,C,D,E6、统计调查表的法定标志有()。
(多选题)A. 单位名称B. 机构代码C. 表号、制表机关D. 批准机关E. 批准或备案文号试题答案:C,D,E7、A建筑物、构筑物进行修补、加固、养护、改善,使之恢复原来的使用价值或者延长其使用期限的工程作业被称为()。
(单选题)A. 建筑B. 修缮C. 装饰D. 安装试题答案:B8、开口尺寸能在一定的范围内任意调整,使用场合与开口扳手相同,但操作起来不太灵活的是()工具。
(单选题)A. 梅花扳手B. 套筒扳手C. 活动扳手D. 内六方扳手试题答案:C9、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及大修理属于()。
(单选题)A. 固定资产折旧B. 固定资产损耗C. 中间消耗D. 固定资产投资试题答案:B10、存货的内容包括()。
(多选题)A. 原材料B. 在制品C. 在建工程D. 半成品和产成品E. 未完成安装的设备试题答案:A,B,D11、为防止子宫过度后倾和子宫脱垂行膝胸卧位锻炼的时间是()(单选题)A. 产后3天B. 产后1周C. 产后2周D. 产后4周E. 产后6周试题答案:C12、全身抗生素治疗无效时,钻孔引流()(单选题)A. 化脓性关节炎B. 类风湿关节炎C. 化脓性骨髓炎D. 局部蜂窝织炎E. 膝关节滑膜炎试题答案:C13、平均实际工资剔除的影响因素是()(单选题)A. 工资水平变动B. 物价变动C. 人员结构变动D. 工资水平和物价综合变动试题答案:B14、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发生口腔真菌感染时,可选用的漱口液为()(单选题)A. 1%~4%碳酸氢钠溶液B. 2%~3%硼酸溶液C. 1%~3%过氧化氢溶液D. 0.1%醋酸溶液E. 0.08%甲硝唑试题答案:A15、选润滑油时,要求其闪点比使用温度高()。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第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总人口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
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339724852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4]为70976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5]为552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6]为23162123人。
二、人口增长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三、家庭户人口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7]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四、性别构成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五、年龄构成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1950—2010年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

资料3:1950~2010年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国家统计局数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份------总和生育率(孩)----- 少子化程度1950---------5.81--------------超多子化1955---------6.26--------------超多子化1960---------4.02--------------严重多子化1965---------6.08--------------超多子化1970---------5.81--------------超多子化1975---------3.57--------------严重多子化1980---------2.24--------------正常1985---------2.20--------------正常1990---------2.31--------------正常1995---------1.56--------------严重少子化2000---------1.22--------------严重少子化2005---------1.34--------------严重少子化2010---------1.44--------------严重少子化(注:总和生育率:5.0以上为超多子化;5.0~3.0为严重多子化;3.0~2.4为多子化;2.4~2.1为正常;2.1~1.8为少子化;1.8~1.5为严重少子化; 1.5以下为超少子化。
)资料4:日本的总合生育率(2000年- 2005年)————————————————————-年份--------总合生育率%2000--------- 1. 472001 -------- -1. 302002 --------- 1. 172003--------- 1. 192004--------- 1. 162005 ---------1. 08(资料来源:日本内阁府, 少子化社会白皮书)资料5:1990年6月日本厚生劳动省发表了1989 年的日本总和生育率下降到1.57% 的惊人数字, 这在日本被称为“1.57”危机。
2001-2010淮安市妇女生育水平及生育模式研究

2001-2010淮安市妇女生育水平及生育模式研究王国才王天娲【摘要】在近20年来全国妇女总和生育率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的大背景下,本文运用淮安市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淮安市统计局2001-2010各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或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淮安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2001-2010各年度户籍地统计报表中的有关数据等,应用描述性的统计方法,分析了全市妇女的生育率、总和生育率、初婚初育年龄、孩次生育率、孩次率和出生性别比及其变化趋势。
结果发现,2001-2010十年间,全市妇女的生育水平整体上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到2010年,总和生育率已经达到2.06的高度,接近2.10的更替水平。
同时,妇女生育模式也呈现出一些新变化,女性初婚、初育年龄和生育峰值年龄稍有推迟,二孩和多孩生育率升高,出生性别比高中更高,达到133.52,高过全省(121.38)、全国(121.21),男孩性别偏好更加突出。
说明注重实效的出生人口控制工作和出生性别比综合整治工作,力度尚需加强。
【关键词】人口普查生育水平生育模式【作者】王国才,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
王天娲,中国•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专业,在读本科生。
一、研究背景根据国内外众多的人口专家多年、多角度的分析研究,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近20年来,全国妇女总和生育率早已降至2.1的更替水平以下,处于低生育水平状态,近年来实际生育率远低于1.8(参见郭志刚教授绘制的下图1资料)。
在这样全国性的低生育水平的大背景下,分析、研究淮安市2001-2010十年间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和生育模式的变化,对全市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和稳定适度的低生育水平,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数据来源本文所运用的数据,分别来源于淮安市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淮安市统计局2001-2010各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或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淮安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2001-2010各年度户籍地统计报表中的有关数据等。
关于2010年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情况报告

关于2010年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情况报告今年以来,全县上下以贯彻落实新修订的《山西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为指针,以创建“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为契机,坚持以人为本,深化优质服务,初步建立起了“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长效工作机制,人口计生工作取得了新的业绩。
2010年10月,我县顺利通过国家计生委“国优县”专家评审组的评审,11月18日,我县又荣获了由国家计生协命名的“全国计划生育协会先进县”的荣誉。
截止2010年9月30日,全县常驻人口16.7万人,育龄妇女46265人,全年共出生1804人(其中政策内出生1556人,政策外出生248人),符合政策生育率为86.25%,出生率稳定在10.46‰,近二年出生长效节育措施落实率为96.04%,近二年社会抚养费征收兑现率为83.25%。
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08以内。
现将我县2010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情况报告如下:一、做到“三个到位”,构建人口计生转型发展的保障体系(一)政策落实到位,为工作健康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从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角度出发,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对农村独生子女报考本县高中阶段学校加分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社会抚养费征收有关具体问题的通知》等文件,为使各项政策、措施真正得到落实,特别针对新《条例》的要求,2010年5月,我们对各项任务和要求进行了细化和分解,并召开全县人口计生工作联席会议进行安排,做到责任到部门、到单位,到人头。
9月28日,由县人口计生工作领导组牵头,对各部门各单位的落实情况进行了检查。
各项政策的落实为人口计生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二)资金投入到位,为工作持续发展提供经费保障。
县财政将计生事业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逐年增加,按时足额拨付到位,保证了计生工作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