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藏工程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大纲最新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大纲最新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大纲最新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油藏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理解油藏开发过程及影响因素;2. 使学生了解油藏类型、油藏流体性质及油藏岩石物理性质,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3. 帮助学生掌握油藏评价、储量计算及开采方案设计的基本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油藏工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进行油藏评价、开采方案设计等;2. 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计算和软件操作能力,熟练运用相关软件进行油藏工程计算;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油藏工程领域的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2.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能源事业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3.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油藏工程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地质、工程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欲望。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课程目标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具体学习成果。

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依据。

二、教学内容1. 油藏工程基本概念与原理:包括油藏类型、油藏流体性质、油藏岩石物理性质等;教材章节:第一章 油藏工程基础内容:油藏的分类、油藏流体的PVT关系、岩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等。

2. 油藏评价与储量计算:涉及油藏地质评价、储量分类及计算方法;教材章节:第二章 油藏评价与储量计算内容:油藏地质评价方法、容积法、物质平衡法等储量计算方法。

3. 油藏开发方案设计:介绍油藏开发策略、开采方式及方案设计;教材章节:第三章 油藏开发方案设计内容:油藏开发策略、注水开发、气顶驱动开发等方法。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油藏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油藏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油藏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是石油工程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的学习不仅涉及到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掌握油藏的基本特征和预测方法,从而为油气勘探、开采和储存提供基础和支持。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油藏工程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油藏的基本特征、形态、分布规律和油气的基本物理、化学特性。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够分析油藏的勘探和开采技术,提出科学合理的开发方案,同时具备油气勘探和开发的实践能力。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综合素质。

通过油藏工程课程设计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加强沟通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2)拓宽知识面。

油藏工程涉及到许多学科,包括地球物理学、地质学、油藏物理学、油藏化学、石油工程和环境保护等,油藏工程课程设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

(3)提高实践能力。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不仅仅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深化,更是对实践能力的锻炼,能够让学生在实践应用中逐步成长。

二、设计思路和方法课程设计的设计思路主要围绕着从勘探到开发的全过程进行展开。

从勘探方面来说,要结合学生所学的地质学、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知识,了解油气在地下的运移方式和油气藏的形成机理。

从开发方面来说,要明确采油的原理和方法,包括掌握不同采油方法的优缺点。

针对上述目的,在课程设计中应采用以下方法:(1)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油藏工程课程设计不仅是纸上谈兵的理论知识,更需要结合实际生产和工程项目进行巩固。

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进而能够独立地解决实际问题。

(2)课程设计先导论文的撰写根据课程设计的主要目标和内容,安排油藏工程课程设计先导论文的撰写。

先行写作能够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提前预判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在问题出现时能够更加迅速地进行解决。

油藏工程基础课程设计

油藏工程基础课程设计

油藏工程基础课程设计一、设计背景油藏工程是石油工业的核心技术之一,对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石油工业的生产过程中,油藏工程是最基础的环节,掌握好油藏工程的基础知识是影响整个油田生产效益的核心因素。

因此,为了培养具有油藏工程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本课程设计将详细介绍油藏工程的原理、方法和技术,旨在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设计目标1. 理论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以下理论知识:1.油藏地质和物理性质的基本概念。

2.油藏储量数量估算方法。

3.储层流体流动规律和流动模型。

4.油藏压力动态及其规律。

5.油藏采收率的计算和提高方法。

6.油藏工程常用工具和技术。

2. 技能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以下技能:1.针对不同种类的油藏,进行储量估算和投资评估。

2.解决不同油藏储层中油气流动的基本问题。

3.收集、处理和分析油藏数据的基本能力。

4.把握油藏工程技术发展方向,掌握油藏工程常用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三、教学内容及形式1.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油藏地质和物理性质的基本概念。

2.油藏储量数量估算方法。

3.储层流体流动规律和流动模型。

4.油藏压力动态及其规律。

5.油藏采收率的计算和提高方法。

6.油藏工程常用工具和技术。

2. 教学形式:本课程的教学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授课。

采用讲解和演示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

2.综合案例分析。

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室内实验。

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实际操作,掌握油藏工程常用工具和技术。

4.实地考察。

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对油藏工程的实际应用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四、教学方法1. 英文授课:本课程将全英文授课,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的国际化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 良好的互动环境:在英文授课的基础上,我们将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平台,在课程中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发起交流,讨论问题,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学习兴趣。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报告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报告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报告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报告一、引言油藏工程是石油工程的基础必修课程之一,主要研究石油地质、石油开发、油藏评价等方面的知识。

针对该课程,我们进行了课程设计,旨在掌握油藏工程理论知识,并提升实践能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课程设计报告所包含的内容。

二、课程设计背景油藏工程是石油工程的基础必修课程,其在学生的专业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石油工程的核心在于油藏工程,因此掌握油藏工程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技能是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

本次课程设计的背景是为了增强学生对油藏工程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升其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经验。

三、课程设计目标该课程设计的目标是通过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的油藏工程理论知识水平,掌握基本的实践技能和分析解决油藏工程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基本的野外调查技能和实际操作经验;2、掌握油藏评价、油藏描述、储层特征描述等相关知识;3、熟悉石油地质学、勘探技术和油藏开发等方面的知识;4、灵活运用各种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储量评估。

四、课程设计方案1、课程设计内容本次课程设计主要分为两个部分:野外实践和数据处理分析。

野外实践包括地质调查、储层描述、井筒测量和生产测试等实际操作,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石油勘探与开发的具体流程。

数据处理分析包括采集的各种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其中包括储量估算、储层建模、分析地质特征等内容。

2、教学方法本次课程设计采用教师讲授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师会先讲授相关知识,然后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实际操作并熟悉各种软件,最后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让学生对油藏工程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3、课程评估本次课程设计需要学生最终提交一份报告,包括以下内容:1)野外实践报告,包括地质调查报告、储层描述报告、井筒测量报告和生产测试报告。

2)数据处理分析报告,包括储量估算报告、储层建模报告和地质特征分析报告。

3)所学知识及实践技能总结,包括从课程中收获的经验和感悟,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和对该课程的意见建议等方面。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报告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报告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报告班级:61042姓名:宋博学号:6104231指导老师:李治平、刘鹏程、鞠斌山、康志宏单位: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日期:2008年3月2日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报告班级:61042姓名:崔晓寰学号:6104218指导老师:李治平、刘鹏程、鞠斌山、康志宏油藏工程课程设计CUGB油藏开发设计书目录第一章……………………………………………………………油藏地质特征分析第二章…………………………………………………………储量计算及产能评价第三章…………………………………………………………油气藏产能评价第四章………………………………………………开发方案设计及井网井距论证第五章…………………………………………………………开发指标计算第六章…………………………………………………………经济评价第七章…………………………………………………………最佳方案确定第八章…………………………………………………………方案实施要求第一章油藏地质特征分析一构造特征1 构造形态1.1 由图CUGB油藏砂岩顶面构造图分析得知:此构造模型为南西至东北向平缓,南东至北西方向较陡的背斜构造,在南东北西方向分别被两条大的断裂所断开,断层对圈闭的影响也很重要,由此,该构造命名为“断背斜构造”。

1.2 构造的参数长轴长度:L长=26*0.6km/3.5=4.45km短轴长度:L宽=11.2*0.6km/3.5=1.9kmL长:L宽=4.45:1.9=2.3:1因此,该背斜为短轴背斜;1.3 构造走向背斜为南西至北东方向断层为从南西至北东方向,位于背斜北西翼的断层在延伸方向上有所偏转1.4 构造顶面缓坡平缓度:L长'=13.2*0.6/3.5=2.26km;sinA=0.13/2.26=0.056A=2.86deg 约为3度陡坡平缓度L长’’=5*0.6/3.5=0.86kmsinB=0.13/0.86=0.15B=8.6degree2 圈闭研究(如图)圈闭面积=3.975平方公里圈闭闭合高度=150m划分圈闭油水界面:根据知指导书资料2,C3井在4900.0—4930.0段R=3.7,在4930.0—4940.0段R=0.6,底层电阻率发生明显变化,高阻油层和低阻水层在4930.0处划分。

油藏工程原理第二版教学设计

油藏工程原理第二版教学设计

油藏工程原理第二版教学设计一、教材概述《油藏工程原理》是石油工程领域的一本经典教材,其第二版已经出版。

本教材以石油地质学、石油物理学和石油工程学为基础,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油藏开发和生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本教材可以作为大学本科《油藏工程原理》、《石油工程综合实验》等课程的教材。

二、教学目标•熟练掌握油藏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理解油藏的地质特征及其对油藏评价和剩余石油分布的影响;•掌握成藏机理、油藏物性参数及其测试方法;•熟悉常用采油方法、注水、注气方法及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油藏地质特征及油藏评价方法的学习;•油藏物性参数及其测试方法的掌握;•油藏开发中常用采油方法及提高采收率的方法的熟悉。

四、教学难点•油藏地质勘探、油藏评价与剩余油分布;•油藏物性参数及其测试方法;•采油方法及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五、教学内容及方法1.油藏地质特征油藏地质特征包括沉积环境、沉积岩性、构造特征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讲解地质勘探的方法、工作流程和技术手段,让学生了解地震勘探、测井、岩心等技术手段并实践实验。

2.油藏物性参数及测试方法油藏物性参数包括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

通过介绍油藏物性参数的概念和测试方法,如测井法、岩心分析法、物化法、注入法等,让学生掌握油藏物性参数的测量方法和技术手段。

3.采油方法及提高采收率的方法采油方法是指根据油藏特征,选择合适的采油方式来提高油田开发的效率。

常见的采油方式有常规采油、注水驱油、注气驱油等。

同时,还可以利用地下油藏的压力再生能力来实现采油的增产工作。

通过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让学生熟悉采油工作的各个方面。

六、课程设计1.教学大纲时间主要内容讲解方式第一周课程介绍及地质勘探上课讲解第二周油藏评价的基本概念上课讲解第三周油藏勘探技术实验操作时间主要内容讲解方式第四周油藏渗透率的测定方法上课讲解第五周油藏孔隙度的测定方法上课讲解第六周岩心分析法实验操作第七周测井法实验操作第八周物化法实验操作第九周注入法实验操作第十周采油驱油方法上课讲解第十一周注水驱油上课讲解第十二周注气驱油上课讲解第十三周再生压力采油上课讲解第十四周油藏生产系统和油藏改造技术上课讲解2.教学方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实验操作,以及实地调研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全面掌握油藏工程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油藏课程设计

油藏课程设计

油藏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油藏的基本概念、类型、成因和开发技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油藏问题的能力。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维度:1.知识目标:(1)了解油藏的形成过程和基本特征;(2)掌握油藏类型的划分及各类油藏的特点;(3)熟悉油藏开发的原理和技术方法;(4)了解油藏评价和开采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油藏进行分类和识别;(2)具备油藏评价和开发方案设计的基本能力;(3)学会使用相关软件和工具进行油藏模拟和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油藏资源的保护意识;(2)使学生认识到油藏开发过程中的社会责任和环保重要性;(3)激发学生对石油工程领域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油藏基本概念:油藏的定义、分类和基本特征;2.油藏形成与演化:油藏的形成过程、演化规律及影响因素;3.油藏类型及其特点:砂岩油藏、碳酸盐岩油藏、页岩油藏等;4.油藏开发技术:油藏评价、开采工艺、提高采收率技术;5.油藏环境保护:油藏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1.讲授法:系统地传授油藏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油藏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讨论法:学生就油藏开发技术、环境保护等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4.实验法:进行油藏模拟实验,让学生掌握油藏评价和开发技术。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油藏工程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体系;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最新研究成果,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资料,生动展示油藏的开发过程和技术方法;4.实验设备:配置油藏模拟实验装置,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的目的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的目的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的目的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油藏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理解油藏开发的过程和特点。

2. 使学生了解油藏类型、岩石性质、流体性质等对油藏开发的影响,掌握油藏参数的计算和评价方法。

3. 帮助学生掌握油藏模拟、预测和优化技术,提高油藏开发效果。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油藏工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油藏开发方案的设计和优化技巧。

2. 使学生具备运用专业软件进行油藏模拟和分析的能力,提高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石油事业,增强能源危机意识,树立节能减排的观念。

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交流和合作能力。

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课,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油藏工程知识体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石油工程基础,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本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上设定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我国石油事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油藏工程基本概念:介绍油藏、油气藏、油气田等基本概念,使学生了解油藏工程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2. 油藏岩石性质与流体性质:分析油藏岩石的孔隙结构、渗透率等参数,以及油、气、水的物理性质,探讨这些性质对油藏开发的影响。

3. 油藏开发原理:讲解油藏驱动机制、生产动态、开发策略等,使学生掌握油藏开发的基本原理。

4. 油藏参数计算与评价:学习油藏储量、可采储量、采收率等参数的计算方法,以及油藏评价的指标体系。

5. 油藏模拟、预测与优化:介绍油藏模拟方法、预测技术,以及油藏开发方案的优化方法,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6. 油藏工程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油藏开发案例,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储层渗透率突进系数:最大渗透率与平均渗透率的比值,又称非均质系数。
= 1.51<2.0突进系数较小,表明储层非均质性弱;
(2)储层渗透率变异系数
=0.321<0.5变异系数较小,表明储层非均质性弱;
(3)储层渗透率极差
=3.3027渗透率极差较小,表明储层非均质性弱。
就总体而言,该油藏的非均质性不强,均质性相对较好。
217.098
8
2244
4.28
0.23569
169.092
9
2251
4.38
0.23989
146.244
10
2257
4.23
0.24066
119.658
从表1-1和图1-1中可以明显看出,油层厚度和渗透率随油层深度起伏变化较大,而孔隙度随油层深度波动不大。由此得出,该油藏的油层厚度和渗透率纵向分布不均匀,孔隙度纵向分布比较均匀。
第二章
2.1
(1)
=100×8.17×35.55×0.237928×(1-0.32)×0.83/1.12=3482.38(104t)
式中,
─原油地质储量,104t
A─含油面积,km2
h─油层厚度,m
─油层平均孔隙度,小数
─原始含水饱和度,小数
─平均地面原油密度,g/cm3
─平均原始原油体积系数。
表2-1各油层地质储量分布表
序号
油层顶深
(m)
油层厚度
(m)
含有面积
(km2)
孔隙度
小层储量
(104t)
总地质储量
(104t)
1
2195
2.61
8.17
0.2415
259.51
3482.38
2
2199
2.85
0.24864
291.75
3
2204
3.31
0.23646
322.24
4
2209
3.27
0.23464
315.89
5
2214
4.05
0.23562
392.88
6
2233
3.15
0.23296
302.12
7
2238
3.42
0.23506
330.98
8
2244
4.28
0.23569
415.31
9
2251
4.38
0.23989
432.59
10
2257
4.23
0.24066
419.12
2.2
= (2)
=3482.38×(1-0.32-0.2)/(1-0.32)=2458.15(104t)
式中,
N─可采储量储量,104t
─原始含水饱和度,小数
─残余油饱和度,小数
2.3
(3)
由公式(1)、(2)、(3)知,
(4)
公式(4)中, 为驱油效率,最终采收率与驱油效率相等,即取波及效率等于100%,也就是忽略了地层非均质性等因素对波及效率的影响,由于该油藏的非均质性弱,故采收率的计算近似满足要求。
注:A=6+班号/6+班里序号/10=6+10/6+5/10=8.17km2;
=20+5/25=20.2mPa·s;
=0.5+10/25=0.9mPa·s。
3.555m
=186.007×10-3μm2
=0.237928
1.
表1-1油藏非均质性数据表
序号
油层顶深
(m)
油层厚度
(m)
孔隙度
渗透率
(10-3μm2)
330.98
233.67
4.39
50.83
11.85
8
4.28
0.23569
415.31
293.21
5.50
52.95
11.88
9
4.38
0.23989
432.59
305.41
5.73
51.30
12.09
10
4.23
0.24066
419.12
295.90
5.55
426.24
12.13
3.1
(1)油层特性相近的油层组合在同一开发层系,以保证各油层对注水方式和井网具有共同的适应性,减少开发过程中的层间矛盾,单层突进。
2.4
(1)储量丰度
(104t/km2)
(2)单储系数
(104t/(km2·m))
(3)溶解气地质储量
46.15(108m3)
表2-2胜利油田XX区块开发动用储量计算结果表
层组
含油面积
km2
含油饱和度
地面原油密度
g/cm3
原油体积系数
原始溶解汽油比
m3/m3
有效厚度
m
孔隙Leabharlann 度石油地质储量104t
石油可采储量
104t
溶解气地质储量
108m3
储量丰度
104t/km2
单储系数
104t/(km2·m)
1
8.17
0.68
0.83
1.12
110
2.61
0.2415
259.51
183.21
3.44
35.71
12.17
2
2.85
0.24864
291.75
205.97
3.87
39.44
12.53
3
3.31
0.23646
地层压力梯度为地层压力梯度:0.1MPa/10m,地温梯度:3.7C/100m,地层泡点压力:16MPa,地层条件下的油水粘度分别为20.2mPa·s和0.9mPa·s,地面条件下油水密度分别为0.83g/cm3和1.0g/cm3。原油体积系数为1.12,水的体积系数为1.0,束缚水饱和度为0.32,残余油饱和度为0.2,原始溶解汽油比为110m3/m3。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
姓名:赵胜绪
学号:2011010194
班级:石工11-10转专业班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4年6月
目录
第一章
1.1
本区是胜利油田XX区块,含油面积8.17km2,具有10个小层,顶深从2195m到2257m不连续,平均深度2224.4m;每个小层厚度不均,最小厚度为2.61m,最大厚度为4.38m,平均厚度3.555m;孔隙度分布比较均衡,最小值为0.23296,最大值为0.24864,平均孔隙度(按厚度加权平均)为0.237928;渗透率也不均衡,最小值为85.05×10-3μm2,最大值为280.896×10-3μm2,平均渗透率(按厚度加权平均)为186.007×10-3μm2。
322.24
227.50
4.27
38.67
11.92
4
3.27
0.23464
315.89
223.02
4.19
48.09
11.82
5
4.05
0.23562
392.88
277.37
5.21
36.98
11.87
6
3.15
0.23296
302.12
213.30
4.00
40.51
11.74
7
3.42
0.23506
1
2195
2.61
0.2415
85.05
2
2199
2.85
0.24864
153.006
3
2204
3.31
0.23646
189.588
4
2209
3.27
0.23464
244.482
5
2214
4.05
0.23562
254.268
6
2233
3.15
0.23296
280.896
7
2238
3.42
0.23506
(2)一个独立的开发层系应具有一定的储量,以保证油田满足一定的采油速度,并具有较长的稳产时间,达到较好的经济指标。
(3)油田高速开发要求进行层系划各开发层系间必须有良好的隔层,以便在注水开发的条件下,层系间能严格的分开,确保层系间不发生串通和干扰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