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汴梁解析
【宋朝历史】北宋都城汴京,当时世界上最繁华最大的城市

【宋朝历史】北宋都城汴京,当时世界上最繁华最大的城市北宋都城介绍一:北宋的都城叫汴京,不叫汴梁,汴梁是开封在元明时代的称呼。
北宋有四京:西京洛阳,东京开封,南京归德府,北京大名府。
西京洛阳,东京开封分别是现在河南省的洛阳市和开封市。
南京归德府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
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县。
开封古称东京是针对在西边的洛阳而言的,洛阳在西,汴京在东,所以宋朝人把汴京城为“东京”。
北宋都城介绍二:北宋都城汴京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最大的城市,公元961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王位,建立宋朝。
在未来的二三十年里,他和弟弟赵光义指挥军队又不断征伐,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辽、金相继在北部兴起,给北宋王朝造成一定威胁,终于导致公元1227年南宋政权的建立。
两宋虽然实际统治疆域有限,却创造了中国古代商业的奇迹。
北宋都城汴京在当时都已经是人口超百万的大型城市,另外乡村小镇(又名“草市镇”)也逐渐发展起来。
在这些城镇里,商业繁荣,市肆极为发达。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东京汴梁城“东华门外,市井最盛,……凡饮食、时新花果、鱼虾鳖蟹、鹑兔脯腊、金玉珍玩、衣着,无非天下之奇。
其品味若数十分,客要一二十味下酒,随索目下便有之。
其岁时果瓜、蔬茹新上市,并茄瓠(一种葫芦,嫩时可食)之类,新出每对可直三五十千,诸阁纷争以贵价取之”,真是一幅繁荣景象。
另外,每天有成千上万头猪被赶入城市中肉市待宰,每日消耗的鱼达数千担。
这时的夜市也更加兴盛,往往直到三更方散,市场交易,动辄千万。
还有作为说书游艺场所的“瓦肆”,大者可容纳数千人,许多脍炙人口的评书和历史故事就是在这里经过说书艺人的精彩演绎传遍千家万户。
北宋着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流传至今,更为了解当时汴京市肆的繁荣情况提供了有力而形象的证据。
北宋的都城汴京,是人口超过百万的大都会,城中店铺达6400多家。
汴京中心街道称作御街,宽两百步,路两边是御廊。
北宋政府改变了周、秦、汉、唐时期居民不得向大街开门、不得在指定的市坊以外从事买卖活动的旧规矩,允许市民在御廊开店设铺和沿街做买卖。
初中美术_盛世汴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盛世·汴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属于“综合·探究”学习领域。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的风俗画,是一幅高度客观而又写实的作品,也是画家张择端存世仅见的一幅精品。
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美术作品不是孤立的,是时代和社会的产物。
本课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引导学生探究美术与社会生活、美术与历史等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分析、探究,认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培养对传统绘画的审美意识,并能够运用一定的美术语言分析作品的艺术美。
过程与方法:小组形式,分析、探究、作品,有意识地探究美术与社会的关联,体验合作的乐趣。
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艺术珍品的艺术美,增加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清明上河图》表现形式的分析。
教学难点:综合探究活动的设计及综合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复制品五、教学过程《盛世·汴梁》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去做,动口去表达对事物的认识,但是这一阶段的学生缺少专业的美术语言,分析表达能力较差。
而本课的内容偏重分析,理性较强,为此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为学生创设直观的思维情境,鼓励启发学生小组讨论,积极互动。
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进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从而完成知识的“认知—理解—内化”。
《盛世汴梁》效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本节课的目标是否达成?都是通过每个环节学生的表现情况来反馈的。
1、在通过作品前期分析到导出作品赏析步骤环节,学生基本能理解各环节间的关系,且会简单的尝试使用。
2、独立作品分析环节,学生面对一个全新作品,虽然有相关资料可以借鉴,但仍往往会有不知从何入手的感觉,这就是对作品背景知识缺乏以及赏析习惯没养成的原因所致。
北宋汴梁刻书及其贡献

对 汴 梁 刻 书 论 及 甚 少 , 以 至 于 很 多 人 一 提 宋 代 刻 书 ,总 说
宋 代 有 杭 州 、 四川 和福 建 三 大 刻 书 中心 。 然 而 笔 者 经 过 深 入 的挖 掘 和 认 真 研 究 后 发 现 ,汴 梁 是 北 宋 最 大 的刻 书 中 心 , 无 论 是 在 图书 雕 印 史 上 ,还 是 在 图 书 出 版 史 上 ,都 占 有 举 足 轻 重 的 地 位 。宿 白先 生 在 谈 及 北 宋 刻 书 时就 曾 指 出 : “ 北 宋 是 我 国雕 版 印刷 急 剧 发 展 的 时 代 。都 城 汴 梁 国 子 监 、 印 经 院等 官 府 刊 印 书 籍 盛 极 一 时 ; 民 间 雕 印 文 字 迅 速 兴 起 , 尤 为 引人 注 目。汴 梁 作 为 当 时 雕 印 的 代 表 地 点 ,应 是 无 町 置 疑 之 事 。 汴 梁 刻 书 在 北 宋 一 代 最 先 兴 起 ,并 且 它 还 拥 ” 有 其 它 刻 书地 难 以企 及 的 天 时 、地 利 和 人 和 ,这 些 得 天 独 厚 的条 件 共 同促 进 汴 梁 刻 书 业 的繁 荣 。
《 文》 宋 ;元 丰 元 年 ,太 学 生 钟 世 美 上 书称 旨 , _ 是 汴 梁 书 丁 : 坊 就雕 《 美 书 》 m 售 。此 外 ,汴 梁 世 扛坊 还 常 刊 刻 一 文 些
1 汴 梁 刻 书 概 况
汴 梁 刻 书包 括 汴 梁 官 刻 、坊 刻 和 家 刻 。汴 梁 的 官 刻 机 构 有 周子 监 、崇 文 院 、秘 书 省 、刑 部 、大 理 寺 、 太 史 局 印 历 所 等 等 ,其 中尤 以 国 子 监 刻 书 为 盛 。在 汴 梁 中 央 官 刻 的 带 领 下 ,汴 梁 民 间 的坊 刻 和 家 刻 也 逐 渐 欣 欣 向荣 。 北 宋 建立 后 , 为 了 响 应 朝 廷 号 召 ,汴 梁 国 子 监 不 遗 余 力地 刻 印儒 家 经 典 。从 太 祖 乾 德 三 年 到 天 禧 五 年 , 同 子 监 将 十 l 儒 家 经 典 著 作 全 部 付 梓 ,并 且 几 乎 所 有 经 书 的 正 二部 义 、 注疏 也 都 刊 刻 完 毕 。 国 子 监 在 刻 印 经 书 的 同 时 ,还 刊
汴京遗迹探寻北宋时期的繁华与辉煌

汴京遗迹探寻北宋时期的繁华与辉煌北宋时期,汴京(今河南开封)曾是中国乃至全球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作为当时的首都,汴京承载着北宋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繁荣与辉煌。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曾经的繁华逐渐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只剩下了一些残存的遗迹。
本文将深入探寻汴京遗迹,重温北宋时期的繁华与辉煌。
通过对汴京遗迹的探寻,我们可以了解到北宋时期的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
首先,可以追溯到北宋初期的汴京城墙。
这座城墙建于北宋太宗赵光义年间,全长约14公里,高约12米。
城墙以黄土砌筑,上覆瓦片。
登上城墙,可以俯瞰整个城市的繁华景象,感受当时繁荣的气息。
在城墙内,有许多重要的建筑物和景点。
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皇宫——大内。
大内是北宋时期皇帝的居所,规模宏大,建筑气势磅礴。
据史书记载,大内的建筑群分为前、中、后三院,其中后三院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地方,包括宫殿、宴会厅、花园等。
而前两院则是文武百官办公和办事的地方。
大内内外的建筑融合了南北建筑风格,展示了北宋时期建筑艺术的巅峰。
除了大内外,汴京还有许多著名的庙宇和寺院。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数大相国寺,它是北宋时期最大的庙宇之一,也是佛教最早传入汴京的地方之一。
大相国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宏伟的建筑,如今仍然保留了不少文物和名胜。
寺内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的金身,广场上有一座高大的佛塔,是游客向往的景点之一。
除了皇宫和寺庙,汴京还有许多商业街区和市场。
其中最为著名和繁华的当属汴京的市桥。
市桥位于大内以东,全长约1.5公里,是当时汴京最繁忙的商业中心之一。
这里集聚了大量商贾,商品琳琅满目,熙熙攘攘。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了解到在汴京时期,市桥周边的商铺林立,商贾云集,经济发达。
除了以上提到的一些主要遗迹,汴京还有诸多街巷、宅院等等遗存,它们记录了北宋时期汴京城市的方方面面。
通过对这些遗迹的探寻,我们能够窥见北宋时期的繁华与辉煌。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汴京的繁华逐渐消散,多数建筑也已不存。
盛世·汴梁

汴梁地区的民俗文化也是多姿多彩,如庙会、龙舞、狮舞等,这 些民俗文化形式凝聚了广大民众的信仰、文化和情感认同。
05
风土人情
汴梁的美食
汴梁特色小吃
如花生糕、锅贴、炖肉等,展 示了当地独特的美食文化。
丰富的菜系
汴梁菜系融合了中原和江南的烹 饪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口味 。
饮食礼仪
汴梁有着严格的饮食礼仪,如座次 、餐具使用等,体现了传统文化的 底蕴。
通过历史文献、文物遗存和艺术作品等角度,全面揭 示了汴梁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
展示了北宋时期的科技水平和城市规划等方面的成就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希望进一步掘和研究北宋时期的科技水平和城市规划等 方面的成就
探讨北宋时期与其他历史时期的比较研究 加强对北宋时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汴梁的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汴梁位于河南省中部,是河南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地貌特征
汴梁地处黄淮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和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
作品的意义和目的
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通过对北宋时期汴梁文化的挖掘和再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促进文化交流与对外展示
通过《盛世·汴梁》的创作和展示,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与对外展示,增强中华文 化的国际影响力。
对汴梁的期许和祝愿
希望未来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汴梁这座历史文 化名城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汴梁能够与现代城市发展相结 合,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希望汴梁能够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希望在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能够更加注重文化 遗产保护和传承,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盛世·汴梁

看似不统一的线条非常融洽的布置在画面中
颜色
•古朴沧桑带有一种岁月的痕迹
结构
疏密对比使画面形成了节奏感,弧线构图强化了画面的节奏感。
广阔而不粗疏, 缜密而不琐碎。
思考:宋人的生 活状态是怎样的?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如 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 的宋朝。” 中国学者余秋雨:“我最 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从透视、线条、色彩、结构等方面来研究此画的表现手法。
透视
• 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而是移 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在各个不同立足点 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 上来。这种透视方法,叫做“散点透视” 。 • 正是运用这种独特的透视法才能把广阔的 场景画到狭小的长卷中。
• 线条
线条
《生活杂志》在1998年选出 过去一千年来影响人类生活最深 远的一百件大事中: 第五十六件是中国宋代的饭 馆和小吃。
无论是交通、经济这些都足 以说明北宋的繁荣。在这些外在 的东西中、最能够体现北宋繁华 、热闹,最核心的灵魂是什么?
人
争 道
合力过大桥
出主意
• 设想一下,今天你穿越到了虹桥,你最愿 意参加什么活动?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 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 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 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 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 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 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 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 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 还有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有指指点 点地像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忙碌着。 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把汗。这里 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 的是一个水陆交通的汇合点。
东京汴梁是现在的哪里

东京汴梁是现在的哪里
东京汴梁是现在的开封市,在河南省中部偏东的地方。
北宋时期的开封是东京汴梁,作为宋朝的国都长达一百六十八年的时间,经历了九代帝王。
而东京城由内城、外城还有皇城三座城池所组成,是一座富丽辉煌、气势雄伟且规模宏大的都城,也是当时政治、文化跟经济的中心,还是繁华的世界大都会。
东京汴梁是一座历史文化非常悠久的古城,地处黄河南岸,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发源地,也是中国文化的摇篮。
东京汴梁是经国务院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历史价值是比较丰富的。
宋朝京城的城市规划

宋朝京城的城市规划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发展脉络在久远的时间中被人们拾柴火焰般不断探索。
与此同时,宋朝在很多方面的发展,也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就是宋朝京城的城市规划。
首先来看宋朝京城的基本情况。
宋朝的京城是汴京,也叫东京,位于当时的中原地带,地处于黄河南岸。
宋朝的成立与当地的军事战略有关,在此后,这里逐渐成为了一个经济文化中心,不断吸引人们的目光。
而这一切的成功,最终归功于宋朝深刻的城市规划和建设。
宋朝京城的城市规划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布局宋朝京城是一个规划精细严密的城市,城市的规划布局足以表达宋朝统治者的权威与决心。
首先,汴京城呈现出“一城四区”和“城内外八区”的布局。
其中,“一城四区”指的是汴京内城、长安街区、东城军民口和南城坊,而“城内外八区”则是以中断河为界,分别为内城、东城、南城、西城、潭州、讹京、留营和御道八个坊。
这种布局既有利于安全管理,又便于人口散布和城市经济的发展。
2.街道规划汴京的街道规划也特别明晰。
当时街道被分为三种类型:长安街、大路和小巷。
长安街是一条贯穿东西的、双行马路。
另外,大路则是一种宽敞的笔直街道,而小巷则是穿插于各个坊中的窄巷,连接各个街区。
这样的区划方式既方便市民出行,也有利于城市的有序管理。
3.市场规划宋朝京城的市场规划也是特别重要的一环。
当时的市场始终处于城市经济的核心地位,而且市场的数量和种类也是丰富多样的。
据史料记载,汴京的市场总数达到了2300多个,其中有三大市场:开封、汴梁和泗汾。
这些市场既为民众提供了物资交流的场所,同时也促进了宋朝的物资互通流通,有力地促进了当时的经济发展。
总的来说,宋朝京城的城市规划是一个相对完善和高度统一的系统。
其规划分为布局、街道、市场,诸多细节还可以归为三个方面:城墙和门楼、河道和桥梁、住宅和公共建筑。
这些规划在当时开创了先河,成为后来城市规划的重要经验。
宋朝江南地区的城市规划和北方略有不同,不再赘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丈河
金水河 汴河
皇 城 护 城 河
内 城 护 城 河
外 城 护 城 河
蔡河
二、城市详况
2、水系
漕运 我国的河流大多数是东西流
向的, 山脉却是南北走向的多,这 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加上封建王朝 的割据,使中国呈现出一个个的各 具特色相对封闭的经济区域。运 河的开通,打破了这种相对封闭的 状态,把几大区域经济中心联接起 来,从而形成统一的市场。
汴梁位于黄河冲积大平原的西部边缘,土质松软,水源丰富。黄河、汴 河、蔡河、广济河纵横其间,开封正处其中心。交通便利,通过汴河等,可 以解决京城的物资供应问题。因而,“汴河之于京城,乃是建国之本。”经 济发展得以保障。 (二)地理位置与政治上的优势
汴梁地处黄河南岸平原的舒缓地带,也是自古有名的四战之地。取攻防 要枢,无论南下还是北上,进退自由的汴梁都显得利兵利战。开封经梁、晋、 汉、周建都之后,初步形成了全国的政治中心,且对待北方的少数民族问题, 就有中原王朝对首都在政治安全上的考虑。 (三)安定政策与民心上的优势
这样, 交通的便利、人员物资 交流的频繁和农工商经济的发展 势必促成各个的封闭地区的互相 开放。而随漕运而发达的物资和 信息交流使得商业活动空前繁盛, 城市一改以往国都的里坊制的封 闭格局,取消乐夜禁制度而完全 呈现出一个商业大都市的面貌。
二、城市详况
宋时黄河
金水河长百余里, 下游会于五丈河
五丈河即广济河, 东通齐鲁一带
汴梁自魏至后周,所谓王气所在,历史证明是一个可以建都的地方。后 周旧臣,他们在汴梁安居多年,置下了产业,早已过惯了汴梁的安逸生活。 定都汴梁符合多数大臣的心愿,甚至可以说是顺应民心。
一、城市概况
2、城市布局
影响城市布局的因素分为象天设都、堪舆学(风水) 、历史因素、地理因素的因素。 1)象天设都
周邦彦在《汁都赋》中更明确地称宋东京城,乃 “天河群神之网,紫微太一之宫,拟法象于弯昊”。 2)堪舆学(风水) 东京城为什么是偏的?
二、城市详况
1、城市结构 2、水系 3、街道 4、空间片区 5、空间扩展
二、城市详况
1、城市结构
北宋汴梁城则更发展为外城、内城、皇城与宫城四套城,达到了“套院”结构 的极限。并且,宋东京城垣,体量巨大,具有极强的连续性,不仅对城市空间具有内外 界定作用而且影响到城市商业及人口的区域分布。
外城
宋东京外城,又称新城、罗城,北宋时期,经过多 次修复加固,又增设了马面、战棚、瓮城等防 御设施,成为拱卫京师的首道屏障。
4)地理因素 北宋东京城,处于中原腹地,交通发达,为所谓“八荒争
凑,万国咸通”之地。 在水路方面,有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四河贯城, 是全国各地贡赋槽运东京的通道,为东京的生命线。
但其在军事防御方面处于劣势,属于典型的四战之 地北宋王朝对东京精心构筑了“前有坚城,后有重兵”的 防御体系。城内外军营众多,构成了北宋东京城布局上的 一个显著特点。
城
内城
市
结
构
皇城
宫城
北宋内城,又称里城、旧城,周长20里155步,为 拱卫京师开封的第二道屏障。
至后周时期,逐步形成了汴梁皇、宫二城相套 的平面格局。这种格局,直接影响了金中都和 元大都,并波及到明清北京紫禁城,从而成为 研究中国都城发展史的一个热点。
二、城市详况
北宋东京布局示意图
二、城市详况
1、城市结构
城市新秩序——北宋汴梁
汇报目录 Content
一、…………………………城市概况 二、…………………………城市详况 三、………………………总结
一、城市概况
1、城市选址 2、城市布局
一、城市概况
1、城市选址
北宋汴梁亦称东京,是本次要讨论的城市。
我国古代都城的选址不仅考虑自然地理形势,还要考虑政治地理形势。 (一)水陆交通和漕运的优势
一、城市概况
2、城市布局
3)历史因素 后周世宗柴荣对其扩建、改造,奠定了北宋东京的城池框架。 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对周世宗改造开封城,从城市设计的角
度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显德二年增修汴城两诏,富于市政设计观念,极堪注 重。……城市设计,后周世宗之筑大梁,实为帝王建都之具有远大眼光者。其 所注意之点,如泥泞之患、火烛之忧、易生疫疾、寒温之苦,皆近代都市设计 之主要问题,其街有定阔,两边五步内种树掘井,修盖凉棚,皆为近代之方法”。
《清明上河图》真实地反映了东京商业街的面貌。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出现了集中的娱乐场所——瓦子。
二、城市详况
2、水系
四水贯都 北宋汴梁,河
道成为城市的重要 经济命脉,史称 “四水贯都”。四 水即指汴河、蔡河、 五丈河、金水河。 在城墙外又各有护 城河一道,四水通 过护城河相互沟通, 使得河道在城内作 为运输通路非常方 便,可将东南方粮 食和物资运入城内。 金水河通往宫殿区, 供给宫廷园林用水。
宋汴梁因袭五代旧城,从开始即没有封闭的里坊。以坊巷为骨架的宋东京, 城市面貌颇具特色,有诸多变化。
其一,主要街道成为繁华商业街。如皇城正南的御路两旁有御廊,允许商 人交易,店铺林立。
其二,住宅与商店分段布置。如州桥以北为住宅,州桥以南为店铺。 其三,有的街道住宅与商店混杂。 其四,集中的市与商业街并存。如大相国寺,被称为“瓦市(在城市旷场 上形成的交易市场)”。
勘舆(风水)对北宋东京城布局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外城的形状上。宋外 城城墙,始筑于五代后周时期,后经北宋的扩建,周长达五十里一百六十步。据 实测,宋外城墙并非南北向,而是北偏西约8度。这种“不规则形”,往往被论者 认为是受管子所主张“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这一城建思想影响 的结果。事实上,这应是“人盘”定位的产物。勘舆家使用的罗盘,最初是以 地磁南北极为准,到了江西派鼻祖晚唐人杨箔松时,他考虑到了地磁子午线与 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于是在罗盘上加上一层方位圈,此时的磁偏角为北偏 东.75度,这一方位圈即称为“人盘”。这也体现了《周礼》所说的“惟王建 国,辨正方位”的思想。由于偏角的出现,故整个宋外城呈近菱形,遂有“卧牛 城”之说。
北宋东京
汴河即通济渠,由河
阴受黄河水历东京陈 留宋州,下通江淮。
惠民河即蔡水,和闵河洧[wěi] 水汉水由东京经陈州,下达寿 春通淮河流域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