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开封

合集下载

北宋开封

北宋开封

北宋开封仍延用坊制,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坊制度终于崩溃。封闭性的坊已被冲破,居民区与市场混一的城市制度逐渐形成。尽管至道元年(995年)“改撰京城内外坊名八十余,分定布列,如有雍洛之制”,也不过空有其名而已。由于坊制的崩溃,宋代在城市管理上开始设置厢,即按地段、街道实行管理。里城“内左一厢二十坊,二厢十六坊;右一厢八坊,二厢二坊。新城内(即外城内)城东厢九坊;西厢二十六坊;南厢二十坊;北厢二十坊……京东一厢一坊,二厢一坊,三厢一坊;京南厢二坊;京西一厢二坊,二厢一坊,三厢二坊;京北一厢二坊,二厢一坊”。其中里城内4厢46坊,外城4厢75坊,城外9厢13坊,合计17厢134坊。这时的坊仅仅为居住区的名称,坊墙的限制已被突破,厢才是真正的管理单位。从坊的分布可知,里城内人口重心在东半部,坊的数量占70%以上;外城恰好相反,人口重心在西部,坊的数量占东、西、南、北的30%以上,几乎是东部的3倍。城外坊的分布以东、西郊区最多,南、北郊较少。人口分布所以不均称,主要是里城西部多为政府机关所在地,像尚书省、御史台、开封府等都在御道以西,居民自然多归东部。外城西部是五丈河、金水河、汴河、蔡河入城的地方,水路交通最为方便,人口也就较多。汴河是东京的生命线,由西而来横贯全城,出城后趋向东南,汴河两岸人口稠密,故城东、西郊坊数也较多。
北宋开封城也就是今天的开封城及其附近郊区所在地,分内外三重,即外城、里城和宫城。
外城是利用后周都城外城加以展筑,由原来的周长四十八里二百三十三步展至五十里一百六十五步。按正方形计算,面积27.37平方千米。南三门,北四门,西三门,东二门,共计12个城门。南墙正中为南薰门,与里城正南门朱雀门,宫城正南门宣德门构成全城的中轴线,称御街。御街宽约二百步,折合280米(一步为1.4米),两边为御廊,中心安朱漆杈子两行,中心御道,行人皆在杈子之外。杈子里有砖石甃砌御沟水两道,尽植莲荷,近岸桃李梨杏,“杂花相间,春夏之间,望之如绣”。这条御街设置的很宽,从宣德门到朱雀门里的州桥(汴河桥)之北的一段御街,实际上是宫廷前南北向的广场,扩大了宫城前的视野,以显示宫城的高大雄伟。而中央官署也多布设在这段御街的两侧。大相国寺就位于它的东侧,即州桥的东北方向。北宋外城亦名国城,城壕曰护龙河的开封城。“周回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唐建中初,节度使少勉筑,皇朝曰阙城。”面积4.49平方千米,南北各三门,东两各二门,共计10门,南面正中为朱雀门。里城仍保留原来城壕,并经广济河与外城城壕相通。宋徽宗时,在里城东北隅仿杭州凤凰山修筑人工山,名万岁山,后改名艮岳,周回十余里,主要是用太湖奇形怪状之石堆积而成。因山在国之艮,故名,穷极巧妙,“四方花竹奇石悉聚于斯”。

【宋朝历史】北宋都城汴京,当时世界上最繁华最大的城市

【宋朝历史】北宋都城汴京,当时世界上最繁华最大的城市

【宋朝历史】北宋都城汴京,当时世界上最繁华最大的城市北宋都城介绍一:北宋的都城叫汴京,不叫汴梁,汴梁是开封在元明时代的称呼。

北宋有四京:西京洛阳,东京开封,南京归德府,北京大名府。

西京洛阳,东京开封分别是现在河南省的洛阳市和开封市。

南京归德府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

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县。

开封古称东京是针对在西边的洛阳而言的,洛阳在西,汴京在东,所以宋朝人把汴京城为“东京”。

北宋都城介绍二:北宋都城汴京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最大的城市,公元961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王位,建立宋朝。

在未来的二三十年里,他和弟弟赵光义指挥军队又不断征伐,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辽、金相继在北部兴起,给北宋王朝造成一定威胁,终于导致公元1227年南宋政权的建立。

两宋虽然实际统治疆域有限,却创造了中国古代商业的奇迹。

北宋都城汴京在当时都已经是人口超百万的大型城市,另外乡村小镇(又名“草市镇”)也逐渐发展起来。

在这些城镇里,商业繁荣,市肆极为发达。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东京汴梁城“东华门外,市井最盛,……凡饮食、时新花果、鱼虾鳖蟹、鹑兔脯腊、金玉珍玩、衣着,无非天下之奇。

其品味若数十分,客要一二十味下酒,随索目下便有之。

其岁时果瓜、蔬茹新上市,并茄瓠(一种葫芦,嫩时可食)之类,新出每对可直三五十千,诸阁纷争以贵价取之”,真是一幅繁荣景象。

另外,每天有成千上万头猪被赶入城市中肉市待宰,每日消耗的鱼达数千担。

这时的夜市也更加兴盛,往往直到三更方散,市场交易,动辄千万。

还有作为说书游艺场所的“瓦肆”,大者可容纳数千人,许多脍炙人口的评书和历史故事就是在这里经过说书艺人的精彩演绎传遍千家万户。

北宋着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流传至今,更为了解当时汴京市肆的繁荣情况提供了有力而形象的证据。

北宋的都城汴京,是人口超过百万的大都会,城中店铺达6400多家。

汴京中心街道称作御街,宽两百步,路两边是御廊。

北宋政府改变了周、秦、汉、唐时期居民不得向大街开门、不得在指定的市坊以外从事买卖活动的旧规矩,允许市民在御廊开店设铺和沿街做买卖。

北宋的城市文化京城开封与都市生活

北宋的城市文化京城开封与都市生活

北宋的城市文化京城开封与都市生活北宋时期,京城开封成为了国内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这座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形成了独特的都市生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北宋的城市文化,重点关注京城开封与都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京城开封的地位和特点北宋时期,京城开封位于黄河中游,是交通要冲,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开封不仅是政治中心,还是商贸活动的核心。

以宫廷为中心的城市规划,构建了开封独特的城市景观。

二、开封城市文化的繁荣1. 文化机构的兴盛开封作为文化中心,涌现出许多重要的文化机构,如国子监、太学等。

这些机构吸引了大批学子和文人前往开封,使得开封成为了学术讨论的热点。

2. 文学艺术的发展北宋时期,文学艺术在开封繁荣发展,社会风气开明。

有许多杰出的文人墨客活跃在开封,如苏轼、欧阳修等。

他们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瑰宝。

三、开封的都市生活1. 繁忙的商业街区开封是当时最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商业街区繁忙热闹。

商贾云集的交易场所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商人,使得开封的商业活动日益繁荣。

2. 多样的社交娱乐活动开封的都市生活丰富多彩。

人们可以参加各种社交娱乐活动,如观赏戏剧、舞蹈、听音乐、赏花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3. 丰富多样的美食文化开封作为一个繁荣的都市,美食文化发达。

各种特色小吃和菜肴成为人们日常餐桌上的美味。

酒楼、茶馆等场所成为人们休闲放松的地方。

四、城市文化对社会的影响1. 促进了知识分子的成长京城开封作为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的知识分子。

在这里,他们可以接触到最新的学术思想和文化动态,从而进一步成长和发展。

2. 培育了新的商业模式京城开封的商业氛围活跃,各种商业模式不断涌现。

商人们通过不断创新和竞争,推动了商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

3. 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开封的城市文化为人们提供了机会去欣赏、参与各种文化活动。

这些活动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提升了人们的文化素养。

开封简介

开封简介
在开封城成立的2700多年间,开封共决口泛滥42次,其中五次是完全摧毁了开封城,当然每一次开封城被毁以后,每个王朝的人又迁回来,在原址上修建一座新的开封城。这样开封的发展历史,他数次被毁灭的历史,也早就了这个城市的一种文化品格,就是“黄水淹不死,泥沙埋不住,烈火烧不垮,灾难压不倒”。
开封动荡的历史,也早就了开封的文明,在波涛汹涌的黄河之中又有怎样的历史人物,永垂青史,成为开封人民永恒的记忆呢?
灌汤包子不仅有形式美,而且其内容也精美别致。肉馅与鲜汤同居一室,吃之,便将北国吃面、吃肉、吃汤三位一体化,是一种整合的魅力。吃灌汤包子,汤的存在列第一位,肉馅次之,面皮次次之。汤如诗歌,肉馅是为散文,面皮为小说。因为小说是什么都包容的,散文精粹一点,诗歌便就是文中精华了。
好了,说了这么多,咱们大家对开封应该有了大致的了解,咱们马上就要到达今天将要参观的景区了,稍事休息一下,再继续深入的了解开封。。。。。
这个城市是八大古都之一,他也是一个非常奇特的城市。
非常奇特的第一点:这个城市是一层摞一层像叠罗汉一样叠加起来的一个城市,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今天看到的开封是清代的开封,在清代的开封城下大概几米的地方是明代的开封城,再往下面市宋代的开封城,再向下是唐代的开封城,在现在开封城13米深的低处是战国时期的魏国大梁,所以开封城他显示了城与城叠加的一个形式,所以我们把这种形式叫做城摞城。
另一个在开封流传很广的就是杨家将,在开封有一个天波杨府是纪念杨业和他的子孙抗击当时的契丹人的故事。
杨业本来是西汉名将,后来归附宋朝以后,就为宋朝镇守陕西边塞最后因为受到主帅潘美陷害,再受伤以后被俘,最终绝食而死,此人被称为“杨令公“所以从”杨令公“杨业开始,他的后代包括他的媳妇,儿媳妇成为一个系列,宁死不屈,抵抗外敌的一个英雄形象,成为中国历史上开封人的骄傲,也是形成今天开封人文化精神的重要来源。

北宋开封叫汴梁还是东京

北宋开封叫汴梁还是东京

北宋开封叫汴梁还是东京
---------------------------------------------------------------------- 北宋都城是开封也是东京,两者指同一城市。

北宋以汴梁之地(今河南省开封市)为东京,名开封府。

开封府是北宋首都的正式名称,侧重行政区划,东京则侧重方位和都城地位。

开封府:
开封府,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包公东湖北岸,是北宋京都官吏行政、司法的衙署,被誉为天下首府,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开封府布局规整,庄重典雅,高挑的屋脊、精细的彩绘,处处体现了宋代的建筑风格。

史料记载,北宋开封府共有183任府尹,尤以包公打座南衙而驰名中外。

今日重建的开封府,占地60余亩,建筑面积1.36万平方米,与位于包公西湖的包公祠相呼应,同碧波荡漾的三池湖水相映衬,形成了东府西祠、楼阁碧水的秀美景观。

【历史知识点】北宋开封城商业繁荣的原因

【历史知识点】北宋开封城商业繁荣的原因

【历史知识点】北宋开封城商业繁荣的原因
从宋朝开始,打破了以往的市坊分离制度,允许沿街开店铺,夜生活得到了充分发展,商业繁荣。

东京汴河为北宋商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它上起河洛,下至淮泗,贯通
南北,各地所产的粮食,所收的赋税,各种奇珍异宝都是通过这条河流运送到京城的,由
于舟船往来,客商众多,汴河两岸出现了很多店铺,商业十分繁荣。

宋朝商业繁盛,通行的货币有铜钱、白银、后来又出现了纸币。

宋朝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商品交换品种增加,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开
始转向市场。

海外贸易发达。

宋代众多的水陆交通干线、支线,将地区性中心城市与其它县、镇联结起来,形成了
全国性的商业网络,这也是宋代商业繁荣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

宋朝的经济繁荣程度可谓
前所未有,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

航海业、造船业成绩
突出,海外贸易发达,和南太平洋、中东、非洲、欧洲等地区50多个国家通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北宋开封的繁荣景象作文

北宋开封的繁荣景象作文

北宋开封的繁荣景象作文
汴梁城,金壁辉煌,仿若是一颗耀眼的明珠,镶嵌在古老的记忆的黄河之畔。

阳光倾泻而下,洒在宽阔的街道上,映亮了川流不息的人群。

不知从何而来四面八方的货物,琳琅满目,堆着了店铺的货架。

丝绸如涛,瓷器如玉,香料弥漫着异域风情。

人们人来人往,谈起着生意,也话没说完家常。

夜幕降临,街市非常不热闹。

店家高挂起红灯笼,照耀着人们的笑脸。

来自各地的艺人们,在街头表演,琴声悠扬,歌声婉转,让着无数的观众驻足观赏。

城墙上,禁卫们威严地巡逻站岗,守护者着这繁华的都市。

城门洞开,一队队马匹拉住货车,缓缓地驶出城门,为这座城市给予生机与活力。

北宋的汴梁,是世界的中心,是梦想实现的地方。

它让着无数的人们,带了如果能,奔往这繁荣的都市,感受到着时代的脉搏,亲身体验着生活的多姿多彩。

夜色恨意,月光如银,撒落在汴梁城的屋顶上,也撒落在人们的心中,留下无尽的遐想。

”开封”是哪个朝代的都城?

”开封”是哪个朝代的都城?

”开封”是哪个朝代的都城?一、北宋时期的都城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朝代,北宋时期是中国文化繁荣的黄金时期。

而作为北宋时期的都城,“开封”地位举足轻重。

开封位于中国中部地区,是河南省的省会,也是宋代的都城。

北宋时期,开封被选为都城,主要是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势。

开封处于黄河下游的中心地带,不仅交通便利,而且农业资源丰富,对于北宋统治者来说,开封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和政治中心。

作为北宋时期的都城,开封不仅拥有壮丽的建筑,还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当时,诗词、书画等文学艺术在开封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北宋时期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文人雅士深受社会各界的推崇,他们的作品流传至今,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二、金朝统治下的开封北宋时期的开封一直都是中国的都城,然而,在12世纪初,金朝的入侵打破了这个平静。

金朝统治者从北方来袭,攻占了开封,迫使北宋政权南渡,将都城迁往临安(今浙江杭州)。

金朝统治下的开封,受到了严重破坏。

在这段时间里,开封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争和混乱。

然而,即使在这个动荡的时期,开封依然保留了一些北宋时期的历史遗迹,如大观楼、开封城墙等。

这些遗迹见证了开封的辉煌过去,也反映了金朝时期的历史变迁。

三、元朝时期的开封金朝被元朝所灭后,开封再次成为了中国的都城。

元朝统治者忽必烈在位期间,将开封重新设为都城,并改名为大都。

元朝的开封地位不同于北宋时期的开封,它更多地是作为元朝帝国统治下的一个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

在元朝统治下,开封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忽必烈本人非常重视大都(开封)的建设和发展,不仅加强了城市的防御设施,还修建了一系列宏伟壮丽的建筑,如大都城墙、太和殿等。

然而,随着元朝的衰落,大都(开封)逐渐失去了都城的地位。

明朝建立后,将都城迁至北京,大都(开封)的辉煌时期终结于此。

总结:开封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都城,其中最重要的是北宋时期的开封。

北宋时期的开封地理位置优越,经济繁荣,文化底蕴深厚。

然而,金朝的入侵打断了北宋时期的平静,开封被迫迁都至临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宋开封:梦华东京宋都规划公元960年,后周殿前提检点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政权,定都开封,仍沿后周东京之称。

北宋是开封城市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也是开封城市建筑史上最辉煌壮丽的一个阶段。

北宋东京,是当时全国的第一大城市和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它是在唐、五代汴州城的基础上,经北宋历代经营而形成的。

重建后的东京城,规模空前,规划严整,建筑壮丽,在我国城市建筑史占有重要的地位。

北宋东京,全城共分为三重:外城、内城和皇城。

外城,又称新城或罗城,周长50里165步。

它是在后周柴荣所建的开封城垣基础上建成的。

赵匡胤定都东京后,因北有强敌契丹虎视中原,而东京一带又地势平坦无险可据,所以特别重视城防建设。

开宝元年(968年),赵匡胤下令重修京城。

宰相赵普献上图样,城墙呈长方形,四面开门,坊市绳列。

相传,赵匡胤看后很不满,用笔在图上弯弯曲曲地画了一个大圈,并在旁边批示“照此修筑”。

城垣建成后,外城如蚯蚓一般,毫无规则,让人感到莫名其妙。

其实,这主要是宋太祖出于军事防御的考虑而建造的,可能也与城内河流的走向有关。

此后,北宋对这座外城又多次修建。

其中,在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和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曾大修过3次。

真宗和神宗重修时,还不敢对外城做大的更改,只是增加了一些女墙,并将外城扩建至周长50里165步,城高4丈,阔近6丈。

到徽宗时,奸臣蔡京当政,奏请扩充规模,将原来数十里城墙拆掉重建,外城变成了正方形。

虽然美观好看,却不及以前那般曲折坚厚、利于防守了。

靖康年间,金军南下攻宋,在东京城西隅架炮轰城,由于城墙平直规整,极易命中,北宋因此而城破国亡。

北宋在对外城修筑时,还增建了各种防御设备,密置马面、战棚、女头等防御建筑。

此外,北宋还十分注意城墙的维修保护。

《东京梦华录》中就记载说:城里牙道各植榆、柳成阴(荫)。

每二百步置一防城库,贮守御之器。

有广固兵二十指挥,每日修造泥饰。

徽宗重修后的外城,略呈正方形,南北稍长而东西略窄,大约相当于今天开封市主城区四周的土城遗址。

外城共有12座陆门,其中的南熏门、新关门、新宋门和新封厅门,联通御路,是4个正门。

正门开两重直门,其余各门“皆瓮城三层、屈曲开门”。

流经市区的河道上还开有几座水门,水门都设有铁窗门,既便于行船,又利于防守。

北宋东京外城的遗址,在明代还存在。

清代道光二十一年(1841),因黄河泛滥,被淤没,掩埋于地下。

北宋东京外城之外,还有一道城濠,当时称为护龙河,经多次疏浚,到哲宗时,河深2.5丈,宽达10余丈,两岸遍植杨柳,禁人往来,戒备森严。

东京内城,又称里城、旧城或阙城,是在唐代李勉所筑的汴州城基础上修筑而成的。

周长20里155步,四周筑有10座城门。

南壁3门,中名朱雀门(又名尉氏门),东名保康门,西名新门(又名崇明门);东壁2门,南名旧宋门(又名丽景门),北名旧曹门(又名望春门或迎春门);西壁2门,南名旧郑门(又名阊阖门),北名粱门(又名宜秋门);北壁3门,中名景龙门,东名旧封丘门(又名安远门),西名金水河(又名天波门),金水河由此门流入内城。

另外,在东、西城墙上还各开有汴河角子门。

北宋东京最里面的一道城墙是皇城。

又名宫城、大内或紫禁城,周长约5里,位于内城中央略偏西北。

外有内城,再外是外城。

这是我国传统的国都城墙布局形式,如汉、晋、北魏的洛阳城,元大都,明、清的北京城等,都属于这一类型。

北宋皇城是在唐代李勉修建的宣武军节度使衙门的基础上建筑起来的。

后梁定都汴州后。

改宣武军节度使衙门为建昌宫;后晋时,又改为大宁宫。

但都只是搬名称而已,并没有什么新的建设。

周世宗时,虽有营缮,但规模仍很有限。

建隆三年(962年),宋太祖赵匡胤征调东京附近的百姓对皇宫进行了扩建。

四年,又遣官至洛阳,绘制洛阳宫殿的图样,带回东京依样修建。

建成后的皇城,规模宏大,十分壮观。

北宋皇城,除南面有3座城门外,东、西、北面均各有一座城门。

皇城内的主要建筑,基本上是对称的,排列得十分整齐。

其中有皇帝日常上朝用的文德殿,5天一次起居用的垂拱殿,正月初一和冬至等节日上朝用的大庆殿,庆祝皇帝生日用的紫宸殿,接待外国使商用的长春殿,考进士用的崇政殿等等。

此外,还有万岁、复古、迩英、蕊珠、凝华、福宁等内殿。

从汉晋到隋唐,我国的城市管理通常都实行坊市制,这是我国古代的城市基本区划,这一制度以首都最为完备。

坊市是城市居民居住和交易的地方,坊或市以纵横交错的街道来划分。

坊市制有利于加强城市的治安管理,维护封建的统治秩序。

五代时,东京城的坊市制遭到了严重破坏。

宋真宗时,由于开封人口的增加、城市的扩展和经济的繁盛,施行了一种新的厢坊制。

每厢管辖若干坊。

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东京共分为八厢,下辖120坊。

厢设厢吏,归开封府统管。

坊有坊正,为城市基层单位的管理人员。

街巷每300步设立一所军巡铺,每铺置六七名士兵,负责防火、维持治安和夜间巡逻等。

另在坊巷的“高处砖砌望火楼”附近,建有官屋数间,屯驻军兵百余人,备有水桶、洒帚、斧、锯、梯索等防火设施。

按照城市职能,可将北宋东京大略分为5个功能区:一是行政区,即皇城,这是皇帝宫殿和中央政府机构的所有地;二是商业区,位于内城东南部以及外城的东南部、东部和西部;三是住宅区,它包括了内城和外城的大部分地区,除商业中心地外,和商业区相互交错;四是码头区,位于城外运河沿岸,如东边的虹桥、陈州门,北边的五丈河等,共设仓50多所,专供运卸漕粮;五是风景区,位于城市四郊和内城东北隅的艮岳一带,前者多为统治阶级的花园和皇室的别宫,后者是皇室的御园。

整个东京城,设计严谨,布局规整,建造考究,管理完善,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高度水平。

便捷的水陆交通北宋东京不仅是当时全国的最大城市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还是当时全国的水陆交通中心。

北宋东京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密如蛛网。

四条御路构成城区的主要交通干道,将全城的街巷串联起来,形成四通八达的城内陆路交通网。

第一条御路从皇宫的正门宣德楼往南,经州桥,过朱雀门,到南熏门;第二条御路从州桥往西,经郑门,到新郑门;第三条御路从州桥往东,经宋门,到新宋门;第四条御路从相国寺往北,经封丘门,到新封丘门。

其中,又以第一条御路规模最大,宽约200步,两边置御廊,起初准许商贩在廊下做买卖,从徽宗政和年间起被官府禁止;它的中间部分,设有两行朱漆栏杆,栏杆内的御道,专供皇帝使用;街的两边砌有两条砖石御沟,沟内种植荷花,两岸种植桃李梨等,“杂花相间,春夏之间,望之如绣”。

城内其它街巷都由4条主干线分枝延伸出去,纵横四通到各城门,街道都作直角相交,呈方格状,整齐有序。

北宋东京还是全国陆路交通的中心,数条国家级的陆路交通干线由东京向四方辐射,可达全国各地。

从东京向北,经滑州、澶州(今河南濮阳)、河北大名,可通辽国的南京(今北京);从东京往西,经郑州、西京(今洛阳)、陕西的京兆府(今西安),可达四川及西北各地;从东京往西南,经许昌、邓州、襄阳、江陵,可达湖南和两广;从东京往东,经曹、济、兖、淄,可达山东沿海各地。

北宋定都开封,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当时东京地处全国水路漕运中心这一得天独厚的优越地位。

北宋时,贯穿东京全城的水道共有四条,并开有水门12座。

最南面的一条是蔡河,因通达蔡州而得名;又因它便于灌溉和漕运,也叫惠民河。

它只从外城经过,不进内城,主要担负东京与陈、蔡、汝、颍诸州间的水上交通与漕运。

蔡河的北面是汴河。

汴河由西向东横穿全城,连通南北大运河,东通泗州入淮,是四条水道中最重要的一条,也是北宋东京的生命线。

仅由汴河水道从江南等地运往京师的粮食,每年就多达500-700万石。

周邦彦在《汴都赋》中就说:汴河上一片繁忙,“舳舻相衔,千里不绝”。

这些船只,有江浙一带的,也有江淮一带的,所运物资,有官府的,也有私商的。

《宋史·河渠志》记载:“汴河横亘中国,首承大河(黄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

”神宗时,又兴修了导洛入汴的水利工程,从汴口向西开渠50里,引伊洛河水入汴河,水深一丈,使汴河与伊洛河相互沟通,横贯东、西两京,成为当时最重要的交通大动脉。

五丈河,又名广济河,流经东京城东北部,主要负责将东京东北的曹、兖等州的粮食和物资运进东京。

金水河,发源于河南荥阳县境内,由西北水门流入东京城西北部,主要作用是供皇宫用水。

上述河道对北宋东京的繁荣与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支撑作用。

北宋立国初期,全国尚未统一,东京的粮食供应主要依靠京东、京西数路(路是相当于今天省一级的最高政区),大多经由五丈河运来。

北宋统一南方后,江南的粮食和财赋成为北宋政府的主要依托。

经隋炀帝时的开发建设,连通河淮、长达千余里的汴河,开始对东京发挥决定作用。

最初,朝廷规定:汴河每年漕运600万石粮食,五丈河62万石,蔡河60万石。

后来,经汴河运往东京的江淮漕米已多达700余万石。

北宋时,东京城内的四大河流将城市分割成众多大小不一的地块,而桥梁又将这些地块联为一体。

当时,东京几乎每条河上都建有许多桥梁,如蔡河上有观桥、云骑桥等11座,五丈河上有广备桥、蔡市桥等5座,金水河上有白虎桥、横桥等3座,汴河上有虹桥、州桥等13座,共计32座桥梁。

此外,城内还有一些湖泊,颇具水乡风韵。

在这些桥梁中,最著名的是虹桥和州桥。

虹桥位于城东7里的汴河上,桥体高大,没有桥柱,全是用大木头悬空架设起来的,便利水运,桥上画有很多色彩鲜艳的图画,远远看去就像天上的彩虹一样美丽。

州桥又叫天汉桥,正对着皇宫大门,是一座坚固的石桥,比较低平,桥柱很密,十分壮观。

北宋时期,开封的水陆交通四通八达,是当时全国著名的“水陆都会”城市。

这对开封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繁华帝都北宋时期的东京,是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手工业和商业十分繁盛,并成为东京经济发展中的主体。

此外,近郊的农业也很发达。

但也应指出,这种高度发达的城市经济,是建立在封建消费经济基础之上的,不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生活水平。

北宋东京的繁华,集中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手工业发展程度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已出现了大规模的手工作坊和生产工场,而且门类繁多,分工细致,产品质量高。

北宋时东京的手工业有官营和私营两种,以官营的规模最大。

据《宋会要》有关统计,北宋东京从事官营手工业的各类工匠(包括管理库务的技术人员)已多达8万人以上,这样大的规模,是以前历代都城不能比及的。

为北宋皇宫中造酒的官营手工业作坊,起初每年要用8000石糯米,到真宗时,每年要用3万石糯米,再后来竟发展到每年要用8万石糯米了。

可以想见,酿酒作坊中工匠之多和生产规模之大。

北宋规模最大的官营军器制造所,拥有军匠3700人。

东西作坊工匠5000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