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北宋汴梁的刻书业_张凤霞

合集下载

孙承泽撰销夏记卷一2(收藏古字画者必读)

孙承泽撰销夏记卷一2(收藏古字画者必读)

孙承泽撰销夏记卷一2(收藏古字画者必读)孙承泽撰销夏记卷一2(收藏古字画者必读)15、苏米墨寳小册坡公与质翁帖一纸计七十余字原在仇山村家后有其手跋又米襄阳帖二纸皆晩年书精妙之甚三帖原装一卷既于市佣得米小字一纸又左旦明赠连水陈生帖三段此三段已刻绍兴米帖内戊戌山中合装之余少年学米帖不得其运笔结构之妙徒得离竒遂入倾欹一路后乃痛改之近年玩其墨迹始悟晋法宋思陵云近人书存晋法者惟米芾及薛绍彭耳信然年来所见米迹如朱南昌徽之长卷魏泰酬和诗稿曹嘉禾溶之长卷叔晦帖淡墨秋山诗稿超逸絶伦未多有也余借之上石今卷与人杳寜无遐思16、苏子瞻苦雨诗墨迹苦雨五言古诗乃坡公元丰六年八月六日书字凡五百有余指顶行楷神韵备足坡公最属意之书也予于崇祯壬午得之吏部黄襄兵乱失之贾人仍持来售亦奇縁也传世者米书多苏书少盖以当时党禁人不敢收苏氏文字存者多付之水火今之行世者皆烬余也坡公尝自评其书吾书骨撑肉肉没骨又曰吾书虽未工自出新意不浅又每书辄多留余纸曰以待五百年后人题跋然公书一至南渡已重如拱璧寜待五百年哉黄涪翁曰子瞻书为当代第一为其挟以文章忠义之气耳此真知公者也涪翁因公逺谪濒死不悔米元章初借公以成名既而背之号于人曰在苏黄之间自恃其才不入党与视涪翁有余愧矣17、米元章小字天马赋墨迹米元章好书天马赋如王子敬好书洛神赋人间合有数本此卷小行草瘦劲跌宕与王金沙家本相类余止见王氏刻本未见其墨迹或即此卷取入旧内今复传出乎余于乙酉得之次年王孟津觉斯见之称叹不已遂跋数语其后旧内画卷皆御用监内臣装裱此卷前装赵子昻马图将此卷装后作跋中书题签云子昻唐马米元章跋可笑也18、米元章大字天马赋墨迹元章所书天马赋以擘窠大字书于平海大师后园者为最得意之作雄浑流动起止横竖诸法俱备余尝见其多景楼诗亦大书逺不及此此卷不独在天马卷中称第一其生平书迹亦当以此为第一上有蔡姓珍藏印乃蔡京也又有贾似道小印及秋壑圗书在明又入严相家籍没入内如此名迹累辱于权奸之手良为可叹黄子久云展视之时有大星贯斗而坠其声如雷亦一竒也卷既入内将后跋皆割去今江南传一卷后有永乐甲辰浚仪张肯跋从徐有贞家传流者临本也19、黄鲁直松风阁诗墨迹予于甲申后见山谷数卷最爱松风阁卷其诗清脱妙不可言字乃正书劲秀全用栁公权法他书所不及也予晩年极喜栁书复得其一二秘本今见此卷益知世之学栁者一味硬直真钝汉也卷佳极矣而有可恨者嘉定间向姓者所题不称一也旧在贾似道家上有贾似道小印及恱生秋壑长字诸印辱于权奸之手二也元大长公主不择人而命题絶有可喷飰者三也项墨林收藏之印太多后又载所买价值俗甚四也友人吉安李梅公元鼎得山谷书杜诗卷字极佳与此相类赵松雪有跋语亦得意书先在予家予物色此卷经年不得闻在梅公处乃以赵跋归之竟成合璧曹嘉禾溶有山谷小字墓志稿二合装一卷董玄宰大书四字于后曰山谷墨寳真墨寳也嘉禾与余好尚相若其应征入京尽以所携卷册送予斋如米老卷君谟卷及此卷俱累累千百言世不多见之珍也又王长垣有山谷书阴长生诗亦正书不及松风阁20、黄鲁直书诸上座此卷乃涪翁草书末有数行正书字法竒宕如龙抟虎跃不可控御宇宙伟观也然横纵之极却笔笔不放古人所谓如屋漏痕折钗脚此其是矣世传东坡见山谷草书从旁称叹钱穆父谓惜未见懐素真迹后山谷见自叙帖书法顿异然山谷天分髙学力足固非全取法于懐素者也卷上有绍兴及内府书印曽入思陵御府者后又在贾似道家余见山谷草书当以此为第一21、薛道祖诗卷宋人书能存晋法者惟薛绍彭道祖盖彼时定武兰亭妙石在其家故所书诗稿五纸笔笔用右军法无论不肯带唐人格调即大令亦畧不渉及此深于书学者也惜传世者少真如天呉紫鳯耳卷旧在陆水村太宰家西涯题云右宋薛绍彭书五纸薛氏以三鳯名河东绍彭其后人也字道祖号翠微居士居长安符佑间以书名一世米芾书史会要所载是也水村陆公得此卷特爱重之间出示余为识数语于后后入王元美家题识累累文休承云薛道祖书予惟见晴和二像随事吟三帖松雪谓其脱畧唐宋齐踪前古陆居仁谓其虽杂于六朝盛唐人书中当无愧后又见其所临兰亭盖定武石刻在其家故所临尤妙今获观其诗帖若上清连年实享清适帖及和刘巨济诗真能轩轾六朝追踪魏晋宜与元章抗行而当时谓之为米薛也22、秦少游论书帖少游书不多见端劲大约得之颜鲁公杨少师其论书云学书端正则窘于法度侧笔取妍徃徃丰左而病右故端书如右军霜寒表子敬乞解台职状张长史郎官厅壁记皆不以法度病其精神至于行书则王家父子随意肥瘠皆有佳处近世惟颜鲁公杨少师特窥其妙其用笔能左右之不好处惟王荆公书有古人气而不甚端遒司马公正书不甚善而隶法极端观淮海所论书而其书可知矣淮海与黄豫章同为坡公门下士皆善书陆放翁言豫章晩自称许淮海则退避不肯以书自名故淮海之书传世者少益足重也23、宋髙宗皇帝御书毛诗马和之补图宋思陵极重经学而尤留心于诗每手冩一章辄令马和之补圗予所收者凡八章一为鲁颂駉一为有駜一为閟宫一为商颂那一为烈祖一为玄鸟一为长发一为殷武字皆端谨有致大约取法于铁门限后补图亦工古人宴飨祭祀之仪礼乐舆马之制悉备焉尤非他图画所可及也和之绍兴中登第官至工部侍郎予又于江右李梅公寓见鹿鸣十章朱子美寓见节彼南山十章山西张氏寓见闗睢十章首有夫子及卜子夏小像髙宗又曽手书九经刻石今临安文庙尚有存者彼时戎马倥偬而能神闲气定雅意表章跨有半壁百余年非幸也24、宋宪圣皇后书养蚕图蚕织图所绘自浴种至翦帛凡二十四事使阅者宛然置身田舍见妇子拮据不遑之景也每段下题小字极其工致至元中郑足老题云为显仁皇后字后习髙皇字髙皇手书九经每倦则后书续之人未易辨金华宋景濓云图出于潜令楼璹璹获召见以图上进上携至宫宪圣慈烈皇后逐段题之皇后姓呉配髙宗其书絶相类谓非显仁韦后书余考之显仁韦后乃髙宗母也从徽宗北辕老年始归宪圣慈烈呉后乃髙宗继后史称其善翰墨则为呉后书无疑金华之言为确矣25、宋赵乐易篆书书家篆法不传近代擅工者寥寥此卷三段一为李监法书归去来一为欵识法书盘谷序一为小篆书红白莲词皆精工絶伦赵为寳庆间人乐易其号卷为求是先生书亦不知其名以俟博古者考定后观者图章累累皆宋元人也26、黄伯思书黄庭内景经墨迹黄长睿为南宋博雅第一其所著法帖刋误及秘阁古器说俱载东观余论中王顺伯厚之尝称之曰本朝始自欧阳公集古録千卷赵徳父金石録至二千卷考订甚工然犹未免差误惟云林之书为尽美顺伯盖留心古学者称许如此长睿有云林堂元人倪元镇竟袭之或重其人耳予求其书迹仅于陈山人家见北齐勘书图一跋正书精工之甚丁酉夏自山中回得此卷小字草书全用急就章法甚可珍也按索靖急就篇一千四百五十字阙七百五十九字在宋时犹存唐人硬黄临本叶石林梦得求之弗获仅得长睿双钩本谓气韵精彩尚可仿佛典型乃刻之闽中盖长睿长于章草者故精妙如是也虞伯生云长睿书不逮言岂其然乎27、陆放翁诗稿陆务观先生自书所作诗八首后题嘉泰甲子岁正月甲午用郭端卿所赠猩猩毛笔时年八十矣书法劲逸老年不衰如此诗句冲淡全无烟火色相盖公以寳章阁待制修实録完即致仕优游若耶溪久领林泉之乐故其笔墨清胜如此昔公跋山谷卷谓此卷不应携在长安逆旅中亦非贵人席帽金络马传呼入省时所观他日幅巾笻杖渡清衣江相羊唤鱼潭瑞草桥清泉翠樾之间与山中人共小巢龙鹤菜飰扫石置风炉煮蒙顶紫茁然后出此共读乃称耳予于公书亦云然卷中嘉泰甲子乃嘉泰四年也越五年而公殁按陆渭南文集他日上有程子二字盖帖乃程正伯所藏程为蜀人清衣江唤鱼潭瑞草桥在蜀中小巢亦蜀蔬即东坡所赋元修菜也28、鲜于伯几书杜诗渔阳太常以书名一世予见其遗迹极多最佳者为杜诗秋风破屋歌风格遒逸有晋人遗法后自跋亦自负盖得意书也其子去矜亦善书见卷后世传伯几与赵呉兴齐名赵每自书二纸易其一纸辄焚之不知果有此事否然寥寥宇宙得一人妬亦足矣呉兴乃知已也此卷余官开封时张大理睡心所赠相随二十余年矣每开卷辄作聚散存亡之感元人书呉兴渔阳而外无可存者即库库喀尔名甚噪然其书稍俗喀尔常问人赵承旨日书几何或对曰万字喀尔曰吾日可书三万字此其所以俗也然承旨书后人尚有评其稍熟者盖作画则欲熟中熟作字则欲熟中生董玄宰谓鲜于书胜赵承旨亦正以鲜于书不熟不俗耳29、附黄山谷论书帖学书端正则窘于法度侧笔取妍徃徃丰左而病右故正书如右军霜寒表子敬乞解台职状张长史郎官厅壁记皆不以法度病其精神至于行书则王家父子随意肥瘠皆有佳处近世惟颜鲁公杨少师特窥其妙其用笔能左右之不好处更觉妩媚求一点一画俗气不可得比来士大夫惟王荆公书有古人气而不端然笔力甚遒司马公正书不甚善而隶法极端劲似其为人。

两宋刻书业对中国出版业的影响

两宋刻书业对中国出版业的影响

两宋刻书业对中国出版业的影响作者:何洁陈晓军来源:《新阅读》2020年第04期摘要:本文以北宋和南宋时期刻书业的繁盛发展情况为基础,对两宋时期代表性的官刻、私刻、坊刻,寺院和书院刻书以及三大刻书中心进行了全面回顾总结和分析,从而梳理出两宋刻书业对中国出版业的深远影响。

本文结合活字印刷和套版印刷的发明应用,重点指出了两宋刻书对图书形制上的变革及图书类型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三校制度和校对、编辑条例的建立,册页制度的流行,印售书籍的盛行,类书、丛书的编撰,以及书籍生产和流通的管制等方面,得出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出版业起于宋代的论断。

关键词:编书刻书业印刷术出版业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编辑出版活动的国家之一,早在先秦时期,《墨子》中的“镂于金石,书之竹帛,传遗于后世之子孙”,即可称为早期的出版活动。

华夏五千年文明一脉相承,连绵不绝,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我国历史悠久的编辑出版活动。

如果说西汉时期纸的发明开创了真正意义的出版业,那么印刷术的发明带给出版业的是一次划时代的、革命性的变革。

我国是世界上最先发明印刷术的国家,但印刷术的发明,至今仍存在诸多争议。

就现在掌握的材料来看,我国印刷术的发明应在公元7世纪左右(隋唐之际),明代学者胡应麟曾论证说:“雕本肇始于隋,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

”目前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公元868年印制的《金刚经》。

其印制精美,图文并茂,应算是雕版印刷术成熟时期的作品。

因此,雕版印刷起于隋唐,这种说法是有一定根据的。

当前的学术界,也基本认可这一说法。

印刷术的发明及应用,直接导致了中国古代刻书业的兴起与飞速发展。

近代著名藏书家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中,将古代的书籍刻印分为官刻、私刻和坊刻三大系统。

这是目前主流的分类系统,但笔者认为,寺院刻书和书院刻书也是不应忽视的两大系统,尤其是两宋时期。

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自“安史之乱”之后两百多年的战乱割据的局面,全国再度基本统一(北方尚有契丹政权)。

宋代刻书产业对文书档案工作的影响

宋代刻书产业对文书档案工作的影响

宋代私刻也较为发达 ,私刻作坊有 “ 书肆” “ 、书坊 ”“ 、书林” 、 “ 经籍铺 ”“ 、文字铺” 等名称 , 大多为刻印经售一体的坊店 。著名有 如开封相国寺荣六郎书铺 、 杭州陈宅书籍铺 、 浙江金华双桂堂 、 婺 州蒋宅崇知斋 、 四川眉山程舍 、 西蜀崔 氏书舍 、 建阳麻 氏书坊 、 沙 麻
至仁宗 , 家刻见诸记载逐渐增多 , 它们不 以盈利为 目的, 旨 宗
有以下几条 : 一是通过刻印防止古籍湮没 ; 二是弘扬先祖前辈的功 后逐渐成为江西刻 书产业中心,周必大扎起吉州汇刻欧 阳修全部
重大 。如《 刊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 新 三百卷 以论 、 、 、 策 书 碑记 、 序 业 ; 三是纠正前人课本的谬误 , 提供可靠的善本 。吉州 自南宋中期 许多公务文书。由于该书广征博引 ,也成为后世文人志士运用典 著述成《 欧阳文忠公文集》 一百五十三卷 , 以发扬先贤的道德 。 嘉泰 故、 引据考证 的一部重要参考资料 。其中唐 、 五代史事部分 , 册 元年至四年( 2 1 10 ) 是《 10 — 2 4 组织人员精心重刻《 文苑英华》 一千卷。 嘉
府元龟》 的精华所在 , 不少史料仅为该书所见 。
二、 坊刻 系统私 刻 官 方 的典章 制度
泰 四年周家又刊刻《 周益文忠公文集》 二百余卷。
宋代部分文人士大夫担任朝廷或地方要职 ,其子孙往往有刊
印先人 别 集 之 习惯 以尽 孝 道 ,光 宗耀 祖 。家 族 刊刻 故 家 的别 集 称
带皇朝臣僚著撰 文字印本传 布往彼 ,其 中多有论说朝廷防遏边鄙 机宜事件, 深不便稳 , 诏今后 如合有雕版文集 , 仰于逐处投纳 , 附递
闻奏 , 候差官看详 , 别无妨碍, 许令开版 , 方得雕印。” 苏辙使辽 , 曾 说 :本朝民间开版印行文字 , “ 臣等窃料北界无所不有。”说明书禁 日 有名无实 , 因为“ 此等文字贩入虏 中, 其利十倍” 。徽宗大观二年 , 朝 廷再次下令 :访 闻虏中多收蓄本朝见行印卖文集书册之类 ,其间 “ 不无夹带论议边防兵机夷狄之事 , 深属未便 。其雕印书铺 , 昨降指 挥, 令所属看验 , 无违碍然后印行。可检举行下 。不经看验校定之 书, 擅行印卖 , 告捕条例版降, 其沿边州军仍严行禁止。” 三、 家刻系统出现大量公文汇编

宋朝的刻书与印刷术

宋朝的刻书与印刷术

宋朝的刻书与印刷术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而刻书和印刷术是这个时期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朝的刻书和印刷术在书籍传播、文化交流以及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宋朝,刻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

刻书既是记录和传播知识的手段,也是人们学习和研究的源泉。

宋代的刻书活动非常活跃,许多文人学士都自己刻书以传扬自己的作品和观点。

这些刻本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还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刻书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技艺,包括拓印、刻字和精装等环节。

技艺娴熟的刻书匠人能够制作出版面整洁、字迹清晰、版面布局合理的刻本,成为了当时社会的瑰宝。

然而,宋朝的刻书在形式上还存在不足。

由于刻书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投入,很难实现大规模的快速刻印。

为了弥补这个不足,宋朝的文人学士开始研究印刷术。

宋代印刷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书籍的生产和传播。

印刷术的出现,使书籍的制作过程变得更加高效和便捷。

通过铜活字和活字印刷技术,可以快速制作成千上万份一样的书籍。

这不仅提高了书籍的产量,还降低了书籍的价格,使书籍更加普及。

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到各种知识和信息,推动了宋朝文化的繁荣。

宋朝的印刷术不仅在量上取得了突破,还在质上有所创新。

宋代出现了木活字印刷和活字版画等新技术。

木活字印刷利用木材制作成立体的活字,可以轻松组合成不同的文字和图案。

这一技术的出现,使版面更加整齐美观,提高了印刷质量。

活字版画,则是将活字技术应用于绘画领域。

这种技术使版画作品的制作更加容易,且成品质地也更为精细。

活字版画的出现,不仅丰富了版画的形式,也对后世的绘画艺术产生了影响。

宋朝的刻书和印刷术的发展,不仅对当时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后世的印刷术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宋代的刻书和印刷术成为了后来各个朝代印刷技术的基础,为后世的印刷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这些刻印的书籍,成为了后来的学者研究的重要资料。

可见,宋朝的刻书和印刷术对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学术研究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024年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湖北卷)(考试版A4)

2024年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湖北卷)(考试版A4)

2024年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湖北卷)历史(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60分)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1.《饮冰室合集》是一部影响深远的著作,其中写道:“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

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这里的“华夏民族”()A.交通便利,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B.多元一体,在不断交往中交融而成C.源远流长,由炎帝和黄帝共同创造D.相对独立,发祥地受地理因素限制2.湖北云梦出土《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一篇《封诊式》,记载了一个乡村里长发现麻风病疑似患者并向上报告的事例。

通过此则材料可以了解秦代()A.休养生息的政策B.分封制度的推行C.法律制度的严酷D.基层管理的状况3.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史论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和看法。

以下属于史论的是()A.从605年起,隋朝陆续开凿了贯穿南北的大运河B.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C.鉴真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D.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4.运用多元史观评价同一历史现象,能够使我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更透彻。

下列采取多元史观从不同角度分析的历史事件是()革命史观——中原地区遭到摧残,两河、山东人民遭到灭顶之灾,社会经济停滞,生产被破坏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许多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都在这一时期传播到世界各地文明史观——多个民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A.黄巢起义B.清兵入关C.元朝的统一D.金灭北宋5.有学者指出“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

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

”下列史实可以为此观点的成立提供依据的是()A.隋炀帝以进士科选拔官员B.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C.北宋文官担任地方的知州D.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6.《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记载,1871—1880年,江南制造总局刊印译书98种235册,译成未印者45种140余册。

历代汇帖述略:宋代是刻帖盛行的时代

历代汇帖述略:宋代是刻帖盛行的时代

历代汇帖述略:宋代是刻帖盛行的时代宋代是刻帖盛行的时代,金元时期虽然出现过像王庭筠、党怀英、赵孟兆页、鲜于枢、康里子山、柯九思、张伯雨等众多的大书法家,又皆精于赏鉴,但是除了《别本绛帖》、《雪溪堂帖》、《百一帖》、《晋江马蹄帖》、《十种兰亭》、《碎金帖》、《乐善堂帖》等数种外,未闻有刻帖成大部的。

明代延续了宋代刻帖的优良传统,有了长足的进步,产生了不少佳刻。

明代翻刻《阁帖》,以袁尚之、潘允亮、宋代是刻帖盛行的时代,金元时期虽然出现过像王庭筠、党怀英、赵孟兆页、鲜于枢、康里子山、柯九思、张伯雨等众多的大书法家,又皆精于赏鉴,但是除了《别本绛帖》、《雪溪堂帖》、《百一帖》、《晋江马蹄帖》、《十种兰亭》、《碎金帖》、《乐善堂帖》等数种外,未闻有刻帖成大部的。

明代延续了宋代刻帖的优良传统,有了长足的进步,产生了不少佳刻。

明代翻刻《阁帖》,以袁尚之、潘允亮、顾从义三家最负盛名。

与潘、顾同一组本的还有《黄姬水钩摹本》,其他诸如《右任常氏刻本》、《兰州本》、《闽人陈氏刻本》、《“臣王著模”四字本》、《王文肃公藏本》、《苏州帖估翻王文肃公本》、《河庄孙氏本》、《杨文襄公刻本》、《梁启超藏本》、《张氏巾箱本》、《肃府本》等,其中不乏名重一时的汇刻。

《肃府本》十卷,也称《遵训阁本》。

明万历四十三年,肃宪王朱绅尧命温如玉、张应召摹刻,未竟而逝,世子识钅宏继之,天启元年告竣。

初拓有四十跋,用太史纸、程君房墨,甚为精致,传本极稀。

清翻刻本,初拓诸跋多亡佚,仅存世子识钅宏、张鹤鸣二跋。

以《阁帖》为主,参以他刻,或增入宋元及明人书者,则有《东书堂帖》和《宝贤堂帖》(含《宝贤堂后帖》)。

前者为周宪王朱有火敦摹刻,后者乃晋江王朱奇源为世子时所辑。

明三藩刻帖,论其优劣,《宝贤》为上,《遵训》次之,《东书》最下,这些都是《阁帖》的“亲属”。

有明一代,非属《阁帖》系统的诸多佳刻,还有《真赏斋帖》、《清鉴堂帖》、《停云馆帖》、《净云枝藏帖》、《逸初堂帖》、《墨池堂选帖》、《泼墨斋法书》、《余清斋帖》、《戏鸿堂帖》、《郁冈斋墨宝》、《千草数帖》、《天益山颠帖》、《来禽馆帖》、《寿松堂帖》等,其钩摹刻拓之精善,无一不为后世书家所推崇。

北宋汴梁刻书及其历史贡献的开题报告

北宋汴梁刻书及其历史贡献的开题报告

北宋汴梁刻书及其历史贡献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北宋时期,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成为中国文化和书法艺术的中心之一。

在这个时期,许多重要的书法家和刻书匠在汴京活动,在技术和艺术上取得了创新和进步。

他们的成就不仅丰富了当时的文化生产,而且对后世的书法和印刷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研究北宋汴梁刻书及其历史贡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此外,研究北宋汴梁刻书还涉及到一些历史性问题。

例如,北宋时期刻书机构的发展、刻书匠的社会地位、刻书技术的演变等,都与当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通过研究这些问题,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北宋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情况,为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研究计划和方法1. 研究内容本论文将对北宋汴梁刻书的发展历程、匠人和刻书技术进行系统的考察和分析。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北宋汴梁刻书的发展概况,包括刻书机构的组织形式、刻书作坊的分工制度、刻书匠的生活和职业状况等。

(2)北宋汴梁刻书匠人的艺术特点和代表作品,对于代表性的刻书匠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探究他们的创作思路和技术路线,解析其艺术特点和风格特色。

(3)北宋汴梁刻书技术的演变和创新,从书刻技艺、印刷技术和版式设计等方面展开研究,探讨其对于中国古代版画和印刷文化的影响。

2. 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考察和分析当时的刻书文化、刻书匠作品和相关的史书资料,全面了解汴梁刻书的历史背景和技术特点;通过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的考察,深化对汴梁刻书在当时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2)比较研究法:通过对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刻书作品进行比较,探究汴梁刻书的艺术和技术特点在中华文化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于后来的影响和传承。

三、预期成果和意义本论文将系统探讨北宋汴梁刻书及其历史贡献,揭示其艺术和技术特点,阐述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北宋汴梁刻书的研究,可以提升我们对古代印刷技艺和文化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为现代文化创新提供启示和借鉴。

论宋代书院刻书的风貌、特色、价值与启示

论宋代书院刻书的风貌、特色、价值与启示
30卷
不详
作者 朱熹编著 王庭珪编著 戴溪编著 蔡沈编著 班固撰、 颜师古集注 范晔撰、
李贤注 司马彪撰、
刘昭注 司马光编著
吕祖谦 编著 袁燮撰
陈淳著 林之奇撰 魏了翁著
方岳编著 编者不详
杨士瀛著
朱熹编著
司马光 编著 晋杜预 注、唐陆 德明释文 蜀冯继先撰
图书馆,尚有部分流失海外。③而根据近年来学界对宋版 书的发掘和整理,目前已发现实际存世的宋刻本约 3131 部,且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一数字还在缓慢增加,但总体 来说,宋刻本是稀见而珍贵的。
年份不详
鹄山书院 龙山书院
书名
《论孟要义》 《泸溪先生集》 《石鼓论语问
答》 《书集传》
《汉书集注》
《后汉书注》
《志注补》
《切韵指掌图》
《新唐书略》
《絜斋家塾书 钞》
《北溪集》 《外集》 《尚书全解》 《周易集义》 《周易要义》 《秋崖先生小
稿》 《程子》 《仁斋直指方
论》 环溪书院 《仁斋直指伤 寒类书活人总
宋刻本存世量本就稀少,而院刻本更是凤毛麟角。 在《中国古籍总目》中,仅有白鹭洲书院刻本《汉书》《后
汉书》和建安书院刻本《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续集》 《别集》《目录》被收录。院刻本的基数相对于官刻与寺 刻书籍本不丰盈,且历经频仍战乱与朝廷打压,书院对于 书籍的保存也更加困难。目前,尚有部分宋代院刻本流落 民间或孤悬海外,亟待抢救性整理与发掘性研究。
关键词:书院刻书 风貌 特色 价值 启示 中图分类号:G256.22
中国古代的刻书系统主要包括官刻、私刻、院刻、 坊刻、寺刻。①其中院刻,即书院刻书,是宋代最具特色 的刻书形式。宋代是我国古代经济、文化与科技发展的 高峰期,是出版发展集大成的时代,也是书院发展的重要 时期。据统计,北宋共有书院 71 所,南宋书院总数当在 500 所以上。②其中知名的书院有白鹿书院、丽泽书院、 象山书院、龙溪书院、白鹭洲书院等。宋代书院具备研究、 讲学、教育、藏书、刻书、祭祀、经济、传播等多种功能, 其中刻书功能既是书院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集中体现,也 是书院的综合性教育文化机构定位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瑢 瑒 。二是崇文院, 管理 太平兴国三年置, 其“东廊为集贤书库, 西廊分为四部, 为史馆书库, 又置检讨、 校勘等 瑒 瑣 “掌测验天文、 员” , 主要掌管书记的校勘与刻印。三是太史局印历所, 专掌时宪历书的刻印。太史局 考定历 瑒 瑤 。此外, “诏自今颁降条贯, 法” 北宋朝廷有时亦令刑部刻印律法及其编敕条贯, 如熙宁九年, 神宗 并付刑部雕 瑥 瑒 瑦 瑒 “诏民间毋得私印造历日, 。 印行下” 。有时亦令司天监刻印历书, 如熙宁二年, 神宗 司天监选官, 官自印卖”
“申禁” 版权保护, 宋刻书有所谓 制度, 即有实力的书商可申请政府保护。为防止他人盗版, 私人刻书者可向政 “申禁” 府提交 报告, 待批准后, 便可将官府的批文张贴告示, 如发现有人盗版, 就可向官府申告, 由官府进行处 罚。 综上所看, 北宋政府不论对于官刻, 还是私刻, 都采取了支持的政策, 这对于刻书业的繁荣是有重要影响的。 ( 三) 汴梁巨大的图书市场 北宋汴梁有着巨大的图书消费群体 , 刻书业的市场需求十分庞大, 这一消费群体主要是由科考时聚于京 师的举人及常居京师的京官组成。有宋一代奉行右文政策, 大规模开科取士。 太宗初即位即大幅增加取士
瑣 瑐 瑤 瑐 。太宗亦好读书, , “即看书, 。皇帝的倡导加上文官士大夫群体的影响 , 卷” 视事毕 深夜乃寝” 使北宋汴梁 弥漫着浓厚的读书风气, 这也刺激了图书市场的扩大。
( 四) 汴梁丰富的藏书 北宋时的汴梁官、 私藏书十分丰富。宋初统治者十分注重搜求图书, 一方面诏令官民献书, 如乾德四年, 瑥 瑐 瑦 瑐 “诏求亡书” 。太平兴国六年, “诸州士庶, 太祖 太宗诏 家有藏医书者, 许送官” , 并给予献书者以奖励; 另一 , “命右拾遗孙逢吉往西川取伪蜀法物 、 方面, 收集诸割据政权所藏之图书, 乾德三年, 平定后蜀后 图书、 经籍、 瑧 瑐 瑨 瑐 “籍李煜所藏图书送阙下” 。太平兴国四年, 印篆赴阙” 。开宝八年, 平定南唐后, 太祖命 平定北汉后, 太宗
[ 作者简介] 张凤霞, 女, 济南大学管理学院讲师; 孙业超, 男,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专门史研究生 。
83
2012 Vol. 33 No. 4 2012 年 4 月( 第 33 卷 / 第 4 期) 东岳论丛 Apr.,
( Dong Yue Tribune)
瑣 瑏 。 日, 令司天监选官, 官自印卖” 瑤 瑏 , 对于私刻, 除官方垄断刑律、 日历及涉及政治、 军事、 边防机要的书籍外 其他并无限制。如天圣五年诏 瑥 瑏 “今后, 。 大观二 如合有雕印文集, 仰于逐处投纳, 附递闻奏, 候差官看详, 別无妨碍, 许令开板, 方得雕印 ” 瑦 瑏 , “其雕印书铺, 年诏 昨降指挥, 令所属看验无违碍, 然后印行 ” 。此外, 对于私人的刻印, 政府还提供一定的
《史记 》 、 《汉书 》 、 《后汉 刻印十七史。北宋刻印史书大体上分为四段, 第一阶段从淳化五年至咸平二年, 校刻 ; 第二阶段从咸平三年至天圣元年, 《三国志 》 、 《晋书》 ; 第三阶段从天圣二年至嘉佑三年, 《南史》 、 书》 校刻 校刻 《北史 》 、 《隋书》 ; 第四阶段从嘉佑四年至熙宁五年, 《宋书 》 、 《南齐书 》 、 《梁书 》 、 《陈书 》 、 《魏书 》 、 《北齐书》 校刻 瑣 瑓 《周书》 , 《新唐书 》 、 《新五代史》 。 及 同时刻印欧阳修所撰 ( 3 ) 刑律、 编敕及政令文书。北宋朝廷重视法律的制定及颁行, 多次修订法律, 并作解释法律条文的“编 瑤 瑓 ” 、 “律疏” , “窦仪等上 《重定刑统》 , 《编敕 》 。天 敕 雕印颁行。如乾德元年 三十卷 四卷, 诏刊板模印颁天下 ” 瑥 瑓 瑓 瑦 , “国子监摹印律文并疏颁行” 。熙宁九年, 圣四年 神宗诏“自今颁降条贯, 并付刑部雕印行下 ” 。 此外, 北 “权三司使丁谓等上三司新 《编敕》 田亩、 税收政策编成文书雕印颁行, 如景德二年 十五 宋政府还将行政条例、 瑧 瑓 瑨 瑓 《景德农田敕》 , “令雕印颁行, 卷, 诏雕印颁行之” 。同年十月, 丁谓等又制定成 五卷 民间咸以为便” 。 ( 4 ) 医书、 农书及历书。北宋历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医学, 多次下诏搜求医书、 名方, 令人校定后, 雕印颁 瑩 瑓 。 “ 《 》 。 , ” 。 , 行 开宝六年 知制诰王祜等上 重定神农本草 二十卷 上制序 摹印以颁天下 天圣五年 仁宗“乃命
瑧 瑏 。真宗以后虽有所减少, 人数, 太平兴国三年贡举, 进士诸科共取五百人 但也在一二百人之间。每次贡举前 瑨 瑏 , , “ , 。这些人对于书籍的需求, 后 数万举人聚集于京师汴梁 像淳化三年 诸道贡举人万七千三百 皆集阙下”
尤其是对于经史书籍、 应试程文的需求是十分庞大的。北宋朝廷重用文官儒臣, 构建了古代社会最为精密的 , , , , “ 文官官僚体系 对于这些文官来说 读书是其本业 任官后更不缀读书 如 张洎富有词藻, 至今尚苦心读书,
瑩 瑐 瑑 瑠 “入城点检图书” 。这样, , “天下书复集三馆, 。 到北宋中期, 到太宗时 篇帙稍备 ” 官方藏书共 又命雷德骧 瑡 瑑 瑢 瑑 “藏书数万卷 ” , 计六千七百余部, 七万三千八百余卷 。汴梁的私人藏书也十分丰富。如张昭 李宗谔“藏书 瑣 瑑 瑤 瑑 瑥 瑑 , “家藏书万余卷” , , 。 北宋官、 万卷” 宋绶 到其子敏求时, 家藏书三万余卷 欧阳修“独喜收畜故图书 ” 私 种类、 版本之全, 为北宋汴梁刻书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 藏书的数量之大,
由于上述诸因素的推动, 北宋汴梁刻书业出现了繁荣的景象, 官刻、 私刻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下面分 别从刻书的主体、 种类、 数量、 特点等方面进行论述。 ( 一) 官刻 84
试பைடு நூலகம்北宋汴梁的刻书业
1、 刻书机构 官刻的主体自然是政府设立的相关机构 。北宋政府置于都城汴梁的刻书机构主要有三 : 一是国子监, 既掌书籍的刻印、 发行, 又兼书籍出版的管理, 其书库监官, 专掌书籍的刻印、 出售及经费的
汴梁自后周定都以来, 便已结束动乱, 周宋禅代又于都城无犯, 经几十年的发展, 至北宋中期, 汴梁已是 ⑤ ⑥ , , “ , ” , “ ” , 十分繁华 堪称世界第一都城 八荒争凑 万国咸通 汴梁人口 比汉唐京邑民庶十倍 汴梁建筑“甲第
⑦ , 比屋鳞次。坊无广巷, 市不通骑” 汴梁良好的交通条件及发达的经济为刻书业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 星罗, 基础。
文政策有关, 更与汴梁独特的政治、 经济、 文化地位有关。 终北宋一代, 汴梁的官、 私刻书业都十分发达, 其刻书种 “宋型文化 ” 类之齐全、 数量之庞大不仅远远超过前代, 也为后世所不及。汴梁刻书业的繁荣既有力地参与了 的塑 造, 又对中国传统典籍的保存与流传起了关键性作用, 影响甚为深远。 [ 关键词] 北宋; 汴梁; 刻书业; 典籍; 藏书; 传统文化 [ K244 中图分类号] [ A 文献标识码] [ 1003 - 8353 ( 2012 ) 04 - 0083 - 06 文章编号]
2、 刻书种类 北宋汴梁官刻书籍种类十分齐全, 涵盖经、 史、 刑律、 医术、 农书、 历书、 小学、 诸子、 类书、 佛道典籍等诸方面。 ( 1 ) 儒家经典及其注疏。宋代以儒立国, 儒家经典既是控制意识形态的工具, 又是教育、 考试的标准教 材, 自然成为官刻的大项。官刻儒家经典大体包括三项: 一是儒家经典合印, 北宋曾四次大规模刻印儒家经 “五经” , , 典, 第一次从端拱元年至淳化五年刻完 第二次从淳化五年到咸平四年刻完“七经 ” 第三次从景德二
一、 北宋汴梁刻书业所处的历史环境
北宋奉行右文国策, 对刻书业推行鼓励支持的政策。汴梁交通发达, 经济繁荣, 官私藏书丰富, 图书市场 又为优良刻工聚集之地, 同时又是制墨中心, 这些条件共同推动了刻书业的繁荣 。 广大, ( 一) 汴梁便利的交通、 繁荣的经济
① “天下之街, , 北宋京畿地区乃是 四通五达之郊 ” 五代以来, 定都汴梁的诸朝即注意疏浚河渠以便利交 ② “疏汴水北入五丈河, 通, 如后周显德四年 齐鲁舟楫皆达于大梁 ” , 宋太祖受禅以来, 更注重营建都城, 疏浚 ③ ④ , “自都城北历曹济及郓, , “浚汴河 ” 。如 河渠。建隆二年, 太祖命疏浚五丈渠 以通东方之漕” 乾德二年, 又 此一来, 汴梁的水路交通皆极为便利。
( 五) 良好的工艺基础 , 汴梁汇集了一批优秀的雕字工匠 。后唐长兴三年, 朝廷令国子监募匠人雕印《九经 》 后唐亡后, 此项工 瑦 瑑 , 。 , 程移至汴梁 于后周广顺三年雕印完毕 这一工程在雕印工人的培养方面 为汴梁刻书业的繁荣做了充分 的人力准备。 汴梁刻印书籍的原料纸、 墨等不仅供应充足, 而且质量上乘。 开宝五年, 仅潭州调纸即达一百七十八万 瑑 瑧 瑨 瑑 , “纸羡余者, 余幅 ; 真宗时 凡一十万八千三百番” 。汴梁的制墨业也十分发达, 制墨名家辈出。 元祐时, 号
《五经正义》 看出, 仅一部 就拨经费三十多万, 可见当时政府对于刻书的投资巨大。 此外, 北宋政府禁止民间 刻印刑律、 日历等书, 而付以国子监、 刑部、 司天监刻印。如庆历二年, 知仁和县、 太子中舍翟昭应将刑统律疏
瑢 瑏 《金科正义》 , 。 还有, , “诏民间毋得私印造历 正本改为 镂板印卖, 朝廷“诏转运司鞠罪, 毁其板 ” 熙宁四年
瑩 瑑 瑠 瑒 “墨仙” “既精好而价不二 ” , “遭湿不败 ” 。 此外, , “皆有声 称 的潘谷所造墨 还有张孜、 陈煜、 关珪、 关琐等 瑡 瑒 称, 而精于样制” 。
汴梁优秀雕印工匠集中, 优质纸、 墨供应充足, 这就为刻书业的繁荣奠定了优良的工艺基础 。
二、 北宋汴梁刻书业的盛况
虽然唐代即出现了雕版印刷, 但中国传统刻书业的真正繁荣却始于北宋。 北宋时, 刻书业形成了官刻、 坊刻、 家刻三大系统, 每个系统都出现了繁荣的景况。 还形成了汴梁、 杭州、 福建三大刻书业中心, 每个中心 在政治、 经济、 文化上都处于中心地位, 刻书业的繁荣有独特的 都展现出各自的特点。汴梁作为北宋的都城, 历史条件, 其繁荣的状况亦有独特之处。本文拟就北宋汴梁刻书业得以繁荣发展的条件 、 繁荣的状况及其影 响进行初步探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