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教案
《关雎》教案5篇

《关雎》教案5篇《关雎》教案篇一重庆市渝北区南华中学校际交流课教案课题名称:关雎执教者:重庆市南华中学校代璐时间:2023年11月15日班级:初三5班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了解有关《诗经》的根本知识;过程与方法:感受全诗的音乐美、画面美、韵味美,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理解人之性情、纯洁爱情,提高审美情趣。
重、难点: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一〕课前播放《关雎》音乐,营造气氛。
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几幅画,请同学们先欣赏欣赏〔屏显画面〕:一对呱呱鸣叫的水鸟欢乐地嬉戏在青青河洲,看到这幅画,你会想到什么呢?那么同学们知道三千年前的人们又是怎样联想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二〕介绍文学常识《诗经》。
二、诵读诗,感受诗的意境〔一〕配乐美读1.学生自己大声朗读诗歌。
要求:①读准字音;②抑扬顿挫。
2.教师配乐范读。
教师要求同学们注意这首诗的韵脚,也就是诗中押韵的字。
3.男女生分角色读〔二〕再读,感受诗的绘画美1.要求学生结合注释,描绘自己感受到的诗中的画面。
2.教师描绘其中的一个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
〔此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三、品读诗,感受诗的内容美 1.诗中讲述什么内容?2.诗歌中的君子对女子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3.诗中描绘的君子和淑女是怎样的形象?重庆市渝北区南华中学校际交流课教案三、拓展延伸,能力提升联系乐府《江南》理解女子美好善良的形象四、小结爱情,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可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人已不知如何去爱了,很庆幸我们还有这么一篇《关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责任的男子向自己的心上人郑重许诺婚姻的模样,庆幸还有这么一篇《关雎》让我们重拾了究竟什么样的女子才值得深爱。
也难怪那么多的学者都认为“君子〞即指周文王,“淑女〞即指其妃太姒了,也难怪人将它推举为了歌颂“后妃之德〞的典范。
关雎语文教案设计

关雎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关雎》这首 pre-Qin 时期的古代诗歌的背景和意义。
2.学会分析和理解《关雎》这首诗的情感、意境和艺术特点。
3.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让学生借鉴《关雎》的叙事方式创作自己的作品。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关雎》的情感、意境和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让学生能够把握古代诗歌的内涵和形式。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关雎》的兴趣。
2. 课堂讲解(20分钟)•讲解《关雎》的作者、朝代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这首古代诗歌的历史价值。
•分析《关雎》中的情感、意境和艺术特点,展示出诗歌的美感和卓越性。
3. 文学鉴赏与解读(30分钟)•引导学生阅读《关雎》的原文,并帮助他们理解文中的词句和意涵。
•解读诗中的隐喻、象征和意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的含义。
•分析古代诗歌的形式和押韵规律,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审美能力。
4. 诗歌创作与演讲(30分钟)•鼓励学生仿照《关雎》的叙事方式,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可以是描述自然景色、描绘个人感受或抒发情感等方面的诗歌。
•学生进行诗歌演讲,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感受。
5. 总结与反思(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让学生思考《关雎》这首诗对他们的启发和影响。
四、教学资源和评估方式1. 教学资源•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料•课堂黑板或投影仪•学生诗歌创作材料2. 评估方式•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参与度、思考问题的深度和答题能力。
•评估学生的诗歌创作和演讲能力,包括诗歌的创意、表达方式和感染力。
五、延伸活动1.组织学生参观相关艺术展览或音乐会,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体验文学艺术的魅力。
2.组织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展示他们的诗歌创作和表演能力。
《关雎》教案

《关雎》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关雎》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2)学会欣赏《关雎》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讲解、欣赏、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关雎》的文化价值。
(2)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感受到《关雎》的情感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对《关雎》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了解《关雎》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2)学会欣赏《关雎》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关雎》的文化价值。
(2)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通过播放《关雎》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关雎》的情感魅力。
(2)介绍《关雎》的作者和创作背景,使学生对《关雎》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教学内容:
(1)讲解《关雎》的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关雎》的文化价值。
(2)组织学生进行《关雎》的欣赏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进行欣赏。
3. 教学活动:
(1)讲解:教师讲解《关雎》的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关雎》的文化价值。
(2)欣赏:播放《关雎》的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讨论:分组讨论《关雎》的内容和意义,以及学生对《关雎》的理解和感受。
(4)创作:组织学生进行《关雎》的创作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创作。
关雎教案合集六篇

关雎教案合集六篇关雎教案合集六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雎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关雎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1.在诵读中体会诗的内涵。
2.把握诗中重章复唱的特点。
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诗中所表现的男女青年纯真美好的爱情。
2.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关雎一、新课导入雎鸠啼鸣,荇菜参差,琴瑟钟鼓,君子淑女……这一切,在心中荡漾着爱意的恋人眼中,大概会多一层温馨与幽怨吧!你听,他们各自为自己倾心的“淑女”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
二、预习与交流1.朗读诗歌,圈点诗歌的生字词。
雎(jū) 鸠(jiū) 窈(yǎo)窕(tiǎo)逑(qiú)荇(xìnɡ)寤(wù)寐(mèi)芼(mào)2.重点词语解释。
(1)重点实词关关:拟声词,一种鸟的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寤寐:指日日夜夜。
芼:挑选。
(2)词类活用琴瑟友之(名词用作动词,做朋友,相亲相爱。
)钟鼓乐之(使动用法。
使……快乐。
)(3)古今异义左右流之(古义:捞取;今义:流出)3.用现代汉语写出诗句的意思。
[交流点拨]雎鸠鸟关关地叫着,在河中央的小洲上。
姑娘美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捞右边捞。
姑娘美丽又善良,从早到晚追求她。
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
思念绵绵不断,翻来覆去,不能安睡。
诗经关雎教案

诗经关雎教案【篇一:《诗经》两首《关雎》教学设计】《诗经》两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把握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初步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内涵,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体会赋比兴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朗读成诵,体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2、难点:诗歌的鉴赏和对诗歌内容的正确理解。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二、听范读,正字音。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读不准的字音。
2、播放配乐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用笔标注生字字音。
4、教师播放音乐,学生跟着音乐练习朗读,要求能根据意思和音节,有节奏的朗读。
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为二二拍,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三、读课文,悟大意。
(小组合作学习)1、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然后请学生们讨论,用白话文复述一下文章大意,在复述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创设一个和原文一样美妙的境地。
(多媒体显示《关雎》译文)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2、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感受诗歌内容。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小组合作学习)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分析爱情故事的过程)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品手法,诵文章。
1、提问:通过你发现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生1:题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话都是四字。
生3: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
(预想学生的发现)借此引出“重章叠咏”,向学生介绍重章叠咏相关知识2、《诗经》除了采用重章叠咏的艺术手法,其最大的特点便是赋比兴的运用。
诗经《关雎》教学设计(通用12篇)

诗经《关雎》教学设计诗经《关雎》教学设计(通用12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经《关雎》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诗经《关雎》教学设计篇1【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朗读法、品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关雎》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关雎》。
(2)理解《关雎》的诗意、诗境和诗歌的表达技巧。
(3)分析《关雎》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关雎》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关雎》在古代诗歌中的地位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2)引导学生感受《关雎》所传达的美好情感和价值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3)诗歌的鉴赏和评价。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关雎》的背景和作者。
(2)激发学生对《关雎》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关雎》,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分享组内的讨论成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程度,给予相应的评价。
(2)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2. 作业评价:(1)对学生的作业(如诗歌翻译、赏析文章等)进行认真批改,给予具体评价和建议。
(2)评价学生的作业质量,包括字词的正确使用、句子的通顺和表达的准确性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关雎》原文及注释。
2. 参考资料:有关《关雎》的解析和评论文章。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音乐等教学资源。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朗读指导: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关雎》,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古诗的韵味。
2. 词句解析:分析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解释其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八年级语文关雎的教学设计方案五篇

八年级语文关雎的教学设计方案五篇新的一个学期到了,在这个学期里老师会带领同学们一起来学校更多的新知识,那么一个出色的教师肯定也会需要一份出色的教案设计,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语文关雎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大家喜欢,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语文关雎的教学设计方案1学习目标1认识3个生字。
会写8个字。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3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随文识字,随文理解和掌握“井沿大话弄错无边无际”等词语,识字“沿际”。
2、正确、流利、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研读青蛙和小鸟的第一,第二次对话,理解他们不同观点的原因。
初步学习把反问句改成肯定句。
教学重点:研读青蛙和小鸟之间的前两次对话。
教学难点:理解青蛙为什么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小”。
教学准备:板画水井贴图词卡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集体背诵《识字四》。
2导入新课《坐井观天》。
二、初读课文1一读读通课文,把读不通顺的句子读3---5遍。
2二读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读音。
3三读边读边想,《坐井观天》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三、研读三次对话,随文识字(一)反馈:《坐井观天》主要讲了什么内容?1.()和()争论()2.再次默读课文,找一找,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3.反馈出示课文4.5自然段,自由读,指名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青蛙的观点是(),小鸟的观点是()。
(二)思考:青蛙和小鸟的观点为什么截然相反呢?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这一段,请一个学生到黑板上摆一摆青蛙和小鸟的位置。
2理解“井沿”,识字“沿”小鸟落下的这个位置就是“井沿”,看来“井沿”就是——井边,“沿”在这里的意思就是——“边”。
(教师手指桌沿)那么这是?----桌沿学生给“沿”组词。
3.理解“落”字在句子中的运用。
给“落”换词。
想想为什么课文没有用“停”等词呢?(三)教师引读,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一次对话,了解故事的起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雎》教案
詹维民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经》有关常识,了解作品中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2.理解《关雎》所体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教学重点:
1、在诵读中体会本诗的内涵。
2、了解兴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1、双声叠韵连绵词的运用
2、正确理解诗中所表现的男女青年纯真美好的爱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人歌德说:“哪个青年男子不善钟情,哪个妙龄少女不善怀春?这是人类至真至纯的感情。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
中国古人对此就有生动的描述。
《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
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走进《诗经》开篇的第一首《关雎》。
查看比赛结果。
二.授新:
(一)说一说《诗经》
1、《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个什么位置?《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它收录了哪个时代的作品?距今有多少年了?西周年到春秋时期,约3000年的历史
3、它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305篇。
)[注,所以又叫《诗三百》,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所以后来被尊为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之一。
称为《诗经》]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国风,是各地的民谣;雅: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
)
(二)整体感知
1.读诗歌。
2.明确:节奏把握好,两字一顿,感情要明朗。
3.请结合注释边读边理解:主要内容是什么?主人公的情感前后有怎样的波动?
(主题:爱情。
情感:爱恋—相思—梦幻)
4说说每一节内容大意:
第一节: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
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
君子看了之后就想到了他心中的姑娘,心中充满了爱慕之情。
第二三节:河的两岸长满了荇菜,随着那微风参差摇摆。
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
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
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
绵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可见相思之苦。
第四五节:在君子所憧憬的一片美好的爱情梦幻之中,君子为她弹琴鼓瑟,敲钟打鼓,取悦她,心中充满了欢喜之情。
5.同学把诗歌读一遍,读出情感和意境。
(二)研讨探究
1.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看看文章开头写了什么?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
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
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
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
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
2.除了雎鸠之外,文中有哪些具体的形象或事物?(荇菜、水、淑女、睡不着的人)
3.如果说眼前有一幅画,画面的中心人物是谁?对一位美丽的女子。
她在随风飘荡的荇菜丛中采摘,文中采摘意思的有哪几个字?(流、采、芼)
4.大家能作出几个采摘的动作吗?这些动作用准确的现代汉语怎么说?(捞、采、摘)
5.那位采荇菜的女子在忙碌着,没曾想到有一双眼睛正看着她了。
大家能否想象出诗中君子第一次见到采荇女的情景?(想象)
6.情景描绘得历历在目,她很聪明地抓住了瞬间。
傍晚的色彩,少女的动作,
仅仅一刹那,却让它变成永久的记忆。
同学们有过这样一刹那的所见吗?生活中或电视上,一个瞬间的美丽,你捕捉到了吗?大家不好说,瞬间美丽,我们不一定说男女之间的印象,其他人的也可以呀。
(朱自清写他的父亲为他买橘子时的背影)
7.瞬间的美丽,在有心人眼里,无论是低头还是采荇,都那么有情致。
让我们来看,采荇菜的女子优雅的姿态,让君子怎样了?(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魂不守舍,睡不着觉。
8.此时这位君子是什么心情?(苦闷、痛苦、无助)
9.这位女子值得他苦闷、痛苦吗?(值得,窈窕淑女嘛。
不仅体态美,而且这位女子还在劳动,荇菜为水中之物,故而在采摘时要左一把右一把地顺水流去捞,可见这位女子正在劳作,劳动者往往是最美丽的,可见这位女子的热爱劳动,热爱生活。
)
10.看人千万别只看外表。
诗歌中的男子没有得到勤劳的淑女的爱就痛苦地失眠了,真是“为伊消得人憔悴”。
请读前三节,要读出单相思的难耐,要注意延长字音,如:求之----不得----
11.有的同学读得摇头晃脑,有的着眉头,那么,君子如愿以偿了吗?说出理由。
12.看来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见仁见智,理性一点,他是在做梦,浪漫一点,他是美梦成真,从字面来看,是在做梦。
但我认为结果不是最重要的,我想知道你们喜不喜欢这首诗,看看它有什么特色?
A.诗歌的开头为何要写“雎鸠”?先写景再写人,这是《诗经》所特有的一种艺术手法,叫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大表现手法。
简介:板书
赋:直接地陈述铺叙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B.本文除了采用表现手法之外还用了双声(例辗转,声母同)和叠韵(例窈窕,韵母同)的连绵词、反复
3.作用: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读起来也很有韵律感。
13.一起读一遍,体会韵律感。
14.试背——提示首字
三,拓展思维
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对异性的喜爱之情?
(同学们可以做到两点:一是学会选择,二是保持风度。
)
小结:爱情与友情亲情一样,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歌诵的主题。
但应该是以相当成熟的年龄和心态为前提的,过早地去涉及它,那对自己和别人都是一种无情地伤害,就好比揠苗助长。
而现在呢,我们聪明的做法或许就是来欣赏前人为我们留下的经验之谈,欣赏它的美好。
四,作业:
A、背诵并默写本文;
B、写一个美丽的瞬间情景或摘抄一首你喜欢的爱情诗。
C、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对异性的喜爱之情?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可以做到两点:一是学会选择,二是保持风度)
板书设计:
爱恋(兴奋、期待)——相思(苦闷、惆怅)——梦幻(幸福、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