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教案公开课
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

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关于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通用10篇)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篇1[教材分析]:《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
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
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
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难点]: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
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后来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五经”之一,才称为《诗经》。
《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诗经六艺:风、颂、赋、比、兴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关雎》教案公开课

《关雎》教案公开课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关雎》的背景和意义分析《关雎》的文学特点和修辞手法解读《关雎》中的象征和隐喻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提高文本理解和解读能力运用文学批评的方法,评价《关雎》的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关雎》的优美语言和深刻情感理解《关雎》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梗概:介绍《关雎》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概述《关雎》的主题和情节2.2 文本分析:分析《关雎》的文学特点,如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解读《关雎》中的象征和隐喻,如雎鸠、河洲等2.3 文化背景:探讨《关雎》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了解古代婚姻观念和社会风俗在《关雎》中的体现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雎鸠的图片或音频,激发学生对《关雎》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鸟类在文学中的象征意义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关雎》,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如填空、选择题等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关雎》的文学特点和修辞手法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进行互动交流3.4 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深入解读《关雎》的主题和情感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答案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如发言、讨论等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4.2 学习任务:评估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如填空、选择题等评价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4.3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问题解决等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文本材料:提供《关雎》的原文和注释版本,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提供相关的文学评论和学术文章,供学生参考5.2 图像和音频资源:提供雎鸠的图片或音频,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提供相关的音乐或诗歌朗诵,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5.3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网络,如古代文学网站、学术论坛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扩展学习的深度和广度第六章:教学活动6.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关雎》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6.2 创意表达:学生可以选择一种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舞蹈或戏剧,来表达对《关雎》的理解和感受学生可以通过展示他们的作品来分享他们的创意第七章:拓展学习7.1 课后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关雎》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如《诗经》中的其他诗歌鼓励学生探索古代文学的特点和主题7.2 研究项目:学生可以选择一个与《关雎》相关的研究主题,如古代婚姻习俗、雎鸠的文化意义等第八章:教学反思8.1 教学效果评估:评估学生对《关雎》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效果8.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关雎》教案的看法和建议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第九章:教学计划调整9.1 教学内容调整:根据学生的理解和兴趣,调整教学内容,如增加或减少相关文学作品的学习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调整教学活动和拓展学习的内容9.2 教学方法调整: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如增加或减少小组讨论、创意表达等活动尝试新的教学策略,如使用多媒体资源、网络论坛等第十章:教学总结10.1 教学总结:总结《关雎》教案公开课的教学成果和学生们的表现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考虑如何改进未来的教学计划和活动10.2 学生评价:对学生们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包括他们对《关雎》的理解、分析和创意表达等方面鼓励学生们继续保持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继续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重点和难点解析六、教学活动小组讨论:学生通过讨论来深入理解《关雎》的主题和象征意义,这可能是一个挑战,因为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关雎》教案公开课

《关雎》教案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关雎》的出处、创作背景及文学地位。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学习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兴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含义,把握诗歌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2)分析诗歌中比兴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2、难点(1)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2)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思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字词、诗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优美的古典音乐,营造出一种古典文化的氛围。
(2)提问学生:“在你们的印象中,古代的爱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自由发言,从而引出课题《关雎》。
2、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3)指名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3、解读诗歌(1)介绍《关雎》的出处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文化背景。
(2)结合注释,逐句讲解诗歌的含义,重点讲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等诗句。
(3)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男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以及他们之间的情感发展。
4、赏析诗歌(1)分析诗歌中比兴手法的运用,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雎鸠鸟的和鸣起兴,引出男女之间的爱情。
(2)探讨诗歌的语言特色,如“窈窕淑女”“辗转反侧”等词语的生动形象。
(3)让学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如爱慕、思念、追求等。
5、拓展延伸(1)让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古代爱情故事或诗歌,与《关雎》进行对比。
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

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关雎》。
2. 理解《关雎》的诗意和主题,把握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深入理解《关雎》的内容和形式。
2.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语文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关雎》所表达的爱情和美好情感。
2.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1. 朗读和背诵《关雎》。
2. 分析《关雎》的诗意和主题,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2 相关知识1. 介绍《关雎》的作者和背景。
2. 讲解古典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1. 激发学生对《关雎》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爱情的表达方式。
2. 引入课文,进行朗读和背诵。
3.2 朗读与背诵1. 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关雎》,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2. 鼓励学生背诵,加强记忆力。
3.3 分析与讨论1. 引导学生分析《关雎》的诗意和主题,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见解和感受。
2. 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和研究。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背诵和讨论的积极性。
4.2 理解与表达评估学生对《关雎》的诗意和主题的理解,以及对诗中意象和表达手法的把握。
4.3 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对《关雎》所表达的爱情和美好情感的态度和感受。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关雎》的文本,包括作者和背景的介绍。
5.2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关雎》的图像和音乐,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5.3 相关学习材料提供相关的学习材料,如其他古典诗歌的分析和解说,供学生拓展学习。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共同分析《关雎》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分享彼此的见解。
6.2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通过绘画、表演等形式,表达对《关雎》的理解和感受。
《关雎》教学设计公开课优质课比赛课一等奖

《关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诵读中,把握诗的情感变化。
2、掌握本诗的艺术特色:比兴手法、重章叠句。
3、积累古诗中的文言词语及相关文学常识。
4、解读君子、淑女人物形象,体会诗人对心中理想对象的执着追求和强烈思念。
【教学重点】多种方式反复朗读,体会诗歌内容和情感。
【教学难点】掌握并学会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课前放吟诵版《关雎》一、以孔子家训“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导入有一天,孔子独自一人站在庭中,他的儿子孔鲤快步从庭院走过,孔子叫住儿子问:“你学诗了吗?”孔鲤回答,“没有呀。
”孔子便教导他:“不学诗,无以言。
”于是,孔鲤回去就学诗。
又一天,孔子又独自一人站在庭中,他的儿子孔鲤快步从庭院走过,孔子又叫住儿子问:“你学礼了吗?”孔鲤回答,“没有。
”孔子便说:“不学礼,无以立。
”于是,孔鲤回去就学礼。
“诗”就是《诗经》,意思就是说不学《诗经》,在社会交往中就不会说话学诗可以提高文化修养,满腹珠玑才能够谈吐如云;不学礼,在社会上做人做事,就不能立足。
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礼记·经解》)孔子还说过一个地方的人如果温柔敦厚(待人温和宽厚),那便是《诗经》教育的结果。
可见孔子对《诗经》的推崇。
二、介绍《诗经》及其地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中期的305首诗歌,反映了500年间的社会生活。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大铃)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诗经的多数部分,如十五国风。
《诗经》分为“风”(大多为民间歌谣)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
、“雅”(多为贵族文人创作的宫廷乐曲歌词)、“颂”(宗庙祭祀乐歌)三大类。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

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关雎》全文。
(2)理解《关雎》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诗歌主题及表达技巧。
(3)分析《关雎》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关雎》。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关雎》的诗意及表达技巧。
2. 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关雎》中的生僻字词解释。
2. 古典诗歌的韵律特点及修辞手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关雎》的创作背景、诗意、作者简介等。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3.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辅段,营造有利于诗歌鉴赏的氛围。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关雎》中的典型意象、修辞手法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营造优雅的教学氛围。
(2)简要介绍《关雎》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关雎》,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生僻字词的含义。
3. 课堂讲解:(1)讲解《关雎》的诗意和表达技巧。
(2)分析《关雎》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2)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诗歌默写练习。
(2)选取其他古典诗歌,进行鉴赏练习。
6.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鼓励学生课下多阅读古典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7. 课后作业:(1)背诵《关雎》。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从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反馈意见等方面进行总结。
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节奏等进行调整,以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

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关雎》这首古诗;(2)理解《关雎》的内容,把握其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3)分析《关雎》的文学特色,了解其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关雎》;(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提升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懂得珍惜美好时光,追求真爱的人生观;(3)培养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关雎》的诗意理解和情感体会;2. 《关雎》的文学特色分析;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 《关雎》中古代文化背景和词语含义的理解;2. 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和创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关雎》的背景知识、诗歌内容和文学特色;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关雎》的理解和感悟;3. 实践法:培养学生朗读、背诵和创作诗歌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关雎》全文;2. 参考资料:关于《关雎》的背景知识、文学评论和解读文章;3. 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黑板、粉笔。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关雎》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时代背景等;(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朗读与背诵:(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关雎》,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2)鼓励学生背诵《关雎》,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3. 内容理解:(1)分析《关雎》的主题思想,探讨诗歌所表达的爱情观念;(2)解读《关雎》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美感。
4. 文学特色分析:(1)探讨《关雎》的文学特色,如韵律、节奏、意象等;(2)了解《关雎》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关雎》教案公开课

《关雎》教案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关雎》。
(2)理解《关雎》的诗意和主题,了解其背景和文化内涵。
(3)分析《关雎》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关雎》。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关雎》的诗意和主题。
2. 《关雎》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关雎》的古文词汇和句式。
2. 《关雎》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色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关雎》的诗意、主题、背景和文化内涵。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欣赏法:通过朗读、背诵和分析,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关雎》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激发学生对《关雎》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关雎》,感受其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关雎》的诗意和主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关雎》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色。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4. 讲解与分析(1)讲解《关雎》的古文词汇和句式。
(2)分析《关雎》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 实践与拓展(1)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关雎》。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关雎》的感悟。
6. 总结与反馈(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1)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讨论的表现以及朗读、背诵的情况,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
(2)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终结性评价:(1)在课程结束时,通过测试或作业,评估学生对《关雎》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导入: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
《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
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走进《诗经》开篇的第一首《关雎》。
(一)整体感知
4.有说喜欢有说思念,看来主人公的情感是有变化的。
请结合注释边读边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前后有怎样的波动?(爱恋—相思—梦幻)
第一节: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
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
君子看了之后就想到了他心中的姑娘,心中充满了爱慕之情。
(第二三节:河的两岸长满了荇菜,随着那微风参差摇摆。
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
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
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
绵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可见相思之苦。
第四五节:在君子所憧憬的一片美好的爱情梦幻之中,君子为她弹琴鼓瑟,敲钟打鼓,取悦她,心中充满了欢喜之情。
(二)研讨探究
1.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看看文章开头写了什么?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
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
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
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
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
2.除了雎鸠之外,文中有哪些具体的形象或事物?(荇菜、水、淑女、睡不着的人)
3.如果说眼前有一幅画,画面的中心人物是谁?对一位美丽的女子。
她在随风飘荡的荇菜丛中采摘,文中采摘意思的有哪几个字?(流、采、芼)
4.大家能作出几个采摘的动作吗?这些动作用准确的现代汉语怎么说?(捞、采、摘)
5.那位采荇菜的女子在忙碌着,没曾想到有一双眼睛正看着她了。
大家能否想象出诗中君子第一次见到采荇女的情景?(想象)
6.情景描绘得历历在目,她很聪明地抓住了瞬间。
傍晚的色彩,少女的动作,仅仅一刹那,却让它变成永久的记忆。
同学们有过这样一刹那的所见吗?生活中或电视上,一个瞬间的美丽,你捕捉到了吗?大家不好说,瞬间美丽,我们不一定说男女之间的印象,其他人的也可以呀。
(朱自清写他的父亲为他买橘子时的背影)
7.瞬间的美丽,在有心人眼里,无论是低头还是采荇,都那么有情致。
让我们来看,采荇菜的女
子优雅的姿态,让君子怎样了?(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魂不守舍,睡不着觉。
8.此时这位君子是什么心情?(苦闷、痛苦、无助)
9.这位女子值得他苦闷、痛苦吗?(值得,窈窕淑女嘛。
不仅体态美,而且这位女子还在劳动,
荇菜为水中之物,故而在采摘时要左一把右一把地顺水流去捞,可见这位女子正在劳作,劳动者往往是最美丽的,可见这位女子的热爱劳动,热爱生活。
)
10.看人千万别只看外表。
诗歌中的男子没有得到勤劳的淑女的爱就痛苦地失眠了,真是“为伊消
得人憔悴”。
请读前三节,要读出单相思的难耐,要注意延长字音,如:求之----不得----
11.有的同学读得摇头晃脑,有的着眉头,那么,君子如愿以偿了吗?说出理由。
12.看来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见仁见智,理性一点,他是在做梦,浪漫一点,他是美梦成真,
从字面来看,是在做梦。
但我认为结果不是最重要的,我想知道你们喜不喜欢这首诗,看看它有什么特色?
A.诗歌的开头为何要写“雎鸠”?先写景再写人,这是《诗经》所特有的一种艺术手法,叫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大表现手法。
简介:
板书
赋:直接地陈述铺叙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B.本文除了采用表现手法之外还用了双声(例辗转,声母同)和叠韵(例窈窕,韵母同)的连绵
词、反复
3.作用: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读起来也很有韵律感。
小结:爱情与友情亲情一样,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歌诵的主题。
但应该是以相当成熟的年龄和心态为前提的,过早地去涉及它,那对自己和别人都是一种无情地伤害,就好比揠苗助长。
而现在呢,我们聪明的做法或许就是来欣赏前人为我们留下的经验之谈,欣赏它的美好。
板书设计:爱恋(兴奋、期待)——相思(苦闷、惆怅)——梦幻(幸福、陶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