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中学校歌
温州广场路小学校训 校歌

广场路小学校训
博爱、博学、博大、博雅校歌
明天的太阳
广场路小学校歌歌词
瓯江畔有我们童年的船,百年辉煌载满船,老师是桨我们是帆,乘风破浪向海洋。
歌声溅起理想的波光,涛声澎湃青春的力量。
啊,广小,你是雏鹰的摇篮,啊,老师,我们是你希望播种的希望。
校园里有我们童年的树,书声绕枝桠,老师是杆我们是叶,枝繁叶茂像太阳。
肢印延伸前辈的梦想,双手编织飞翔的翅膀。
啊,广小,你是知识的殿堂;啊,同学,我们就是明天的太阳!明天的太阳!
校标。
中学校歌歌词

中学校歌歌词
拉紧阳光的纤绳
任水花在自信的刚毅里迸溅
以驾驭萧萧烈马的姿态
立身在风中雨中
你用心去跋涉用爱去探索用无畏去超越
在你的怀抱里
知识滋养了我们的心灵
德行垫高了我们的身躯
我们把信念之星高悬
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朝气蓬勃豪气冲天
我们把生命的足音踏得响亮
桃李芬芳飘逸了染霜的青丝
红花绿草涂艳了青春的脸庞
我们感谢母校感谢恩师
我们是光荣的五中少年
啊!五中亲爱的母校
今天你领着我们起跑
明天的我们将领跑世界
啊!五中亲爱的母校
今天你是我们的自豪
明天的我们将是你的骄傲!)
解读:
开头4句用阳光、水花、烈马、风雨组成一组画面,描绘了一位在风雨中策马扬鞭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勇士形象,它象征五中的形象及精神:不屈、自信、无畏!我们五中走过的历史,是一段不屈的历程,从建校初人们的质疑观望蔑视中一步步走出来,到现在逐渐赢得社会的认可与赞誉,这过程中蕴含着五中的精神。
“你用心去跋涉用爱去探索用无畏去超越”点出了五中的内涵及品格
“在你的怀抱里……我们把生命的足音踏得响亮”,解开了“你”的面纱,是一所学校,教书育人是它的宗旨。
学子们在知识的殿堂里汲取营养,他们有理想、有热情、有勇气,朝气蓬勃快乐成长。
“桃李芬芳飘逸了染霜的青丝”赞颂了勤勤恳恳无私奉献将青春献给教育事业的老师们;“红花绿草涂艳了青春的脸庞”,象征知识的滋养丰富了学生们的精神世界,表现了他们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结尾在一种豪气霸气中收束全篇,给人以精神的鼓舞。
傅国涌:教育就是与美相遇

傅国涌:教育就是与美相遇2月7日上午,历史学者、独立撰稿人、当代中国著名知识分子傅国涌先生为我校教师做校本培训专题讲座——《教育就是与美相遇》。
傅国涌先生的专题讲座为我们描述了民国教育的风范与风骨,介绍了民国教育的教材美、课堂美、课程美、校园美、校服美。
他提出教育就是与美相遇的过程。
人与人,人与书,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世界,人与自我的相遇,就是与美的相遇。
教育是为了遇见美。
傅老师分别从美是什么、美的本质、教育“相遇”论等方面告诉大家教育就是与美相遇。
与美相遇,是与善和真相遇的起点和归宿。
傅先生认为民国时期的教育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与美的相遇。
演讲过程中,他与大家分享了他精心搜集的大量民国课本、民国学校、民国校歌校训、民国课堂学生的老照片,这些照片从多个维度体现了民国教育之美。
民国教育虽然离我们近百年时间,但经过傅老师的挖掘和解读,尘封已久的民国教育焕发出了熠熠之光,给我们深刻启迪。
傅老师说:“回望不是怀旧,而是为了寻找。
”。
傅老师首先展示了立春、清明、芒种、春分、白露等几张照片,借以说明: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论语·阳货第十七》);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庄子·知北游》)说起民国教育,傅国涌以一幅“儿童不知春,问草何故绿”的丰子恺漫画和一张大树下教书学习的老照片,给我们开启了民国教育之门。
美是什么?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人生境界)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老子:哲学沉思)没有把握美的彼岸性,只有此岸性(康德也是)美的本质美指向永恒、美指向心灵、美能够更新。
花自开自落,无人赞美,需要有心灵赞叹美的创造,所以要有人,要由能理解美,并且会赞美的心灵。
昙花一现——更新——能够再开,美的本质在这里,美是能够更新的,就是创造的奥秘。
教育从美开始教育就是与美相遇的过程。
优秀中学校歌歌词

中学校歌歌词选辑歌曲目录《放飞梦想》--珠海九中《金坛市尧塘中学校歌》《温馨校园》--唐山市第49中学校歌《飞翔吧!》太谷二中--太谷二中校歌《高邮中学校歌》《一路争辉》杭州建兰中学校歌《你是多彩的花园》--东桥中学校歌《北京八一中学校歌》《南京第九中学校歌》《江西师大附中校歌》《内蒙古师大附中校歌》《射阳中学的校歌》《夏湾中学校歌》《明天太阳更辉煌》--舞阳一高校歌《昌江矿区中学校歌》《再创辉煌的明天》—南阳市二十二中学校歌《勇于实验,创造辉煌》--焦作市实验中学校歌《奋进吧陕柴中学》—陕柴中学校歌歌词《龙港一中校歌》《八路中学校歌》(征求意见稿)《托起中华的明天》—浙江省余姚中学校歌《东南宋中学校歌》《洛社高级中学校歌》《托起祖国的明天》--宝安高级中学校歌《杜桥中学校歌》《放飞共同的梦想》浙江省平湖中学校歌《崭新的梦》—新北川中学校歌《广东实验中学校歌》《感恩安中》--安徽安丰中学校歌《飞翔》--满洲里远方中学校歌《五指山农垦中学校歌》《我的中学时光》—四川省隆昌县第三中学校歌《中山市华侨中学校歌》《苏州中学校歌》《北京六十六中学校歌》《朝气蓬勃》--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中校歌《我们的明天》―郜营中学校歌《蓝翔之歌》―蓝翔职校校歌精选文库歌《青岛二中校歌》《黄州区一中校歌》《有雄心就有英雄》—圻春益才高中校歌《晋梅颂》—黄枚县晋梅中学校歌《金陵大学附属中学校歌》《腾飞职中》—云南绿春职业中学校歌《丰城中学校歌》《携手奋进向远方》—白马镇中学校歌《树业之歌》—张家港沙洲中学校歌《走进四中放飞梦想》—从化四中校歌歌《杜桥中学校歌》《希望的晨曦》—上海市七宝中学校歌《我们从这里起航》--淮北市第四中学校歌《梦开始的地方》—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校歌《台湾省建国中学校歌》《托起中华的明天》—浙江省余姚中学校歌《我们的乐园》—后宅中学校歌《句容二中校歌》《放飞我们金色希望》—襄阳三中校歌《苏州市星海学校校歌》《二技校之歌》--福州第二高级技工学校校歌《乐在七中》—上饶县第七中学校歌《勇于实验,创造辉煌》--焦作市实验中学校歌《湖北黄冈中学校歌》《放飞理想》—高邮市三垛中学新版校歌歌词《北海中学校歌》《理想从这里起航》--天玉中学校歌《厦门一中校歌》《四十中校歌》)《石门中学校歌》《放飞梦想》---吐鲁番地区实验中学校歌精选文库歌曲歌词:《放飞梦想》--珠海九中南海之滨,凤凰山旁菁菁的校园里飘满书香知书明理、争做社会栋梁厚德博学,肩负着我们民族的希望啊!九中,九中,亲爱的九中你用智慧引领我扬帆远航啊!九中,九中,亲爱的九中闪闪的星光大道上放飞梦想闪闪的星光大道上放飞梦想…… 《金坛市尧塘中学校歌歌》我们是快乐的尧塘少年尧塘中学是我们可爱的校园。
聆听那些来自民国的学堂校歌(转载)

聆听那些来⾃民国的学堂校歌(转载)聆听那些来⾃民国的学堂校歌这是⼀些早已经泯灭在历史烟云⾥的歌声。
我们不得不发出疑惑的慨叹:那个动荡的时代,为什么居然⼤师辈出,就连校歌,也是如此美轮美奂?清末民初,当时的政治改⾰家们主张废除科举等旧教育制度,效法欧美,建⽴新型学校,于是⼀批新型学校逐渐建⽴了起来。
当时这类学校叫作“学堂”,所以“学堂乐歌”,⼀般就是指出现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学校歌曲。
在学堂乐歌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中,中国出现了近现代⾳乐史上最早的⼀批⾳乐教育家。
这些⾳乐先驱们⼤多都有留学背景,虽然⾳乐未必是其主修专业,但是,出于对⾳乐的爱好和对祖国教育事业的责任,他们后来纷纷投⾝于“学堂乐歌”的创作和传播之中,为中国普通⾳乐教育的启蒙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李叔同、沈⼼⼯、朱⾃清、夏丏尊等。
◎男⼉第⼀志⽓⾼曲:沈⼼⼯“男⼉第⼀志⽓⾼,年纪不妨⼩,哥哥弟弟⼿相招,来做兵队操。
兵官拿着指挥⼑,⼩兵放枪炮。
龙旗⼀⾯飘飘,铜⿎咚咚咚敲。
⼀操再操⽇⽇操,操到⾝体好。
将来打仗⽴功劳,男⼉志⽓⾼。
”这是中国第⼀⾸学堂乐歌,诞⽣于1903年的上海。
100多年前,在新式学堂⾥,学⽣们已经开始接触到现代⽂明。
新式教育的⽬标就是培养健康的⾝体,健全的头脑。
1904年全国的新式学堂已经有4200多所,学⽣约26万⼈。
◎燕燕“燕燕!燕燕!别来⼜⼀年。
飞来!飞来!借与你两三椽。
你旧巢门户零落不完全,快去衔⼟,快去衔草,修补趁晴天。
燕燕!燕燕!室内不可留。
关窗!关窗!须问你归也不。
你最好新巢移在廊檐头,你也⽅便,我也⽅便,久远意相投。
”春天的江南总想让⼈放歌。
这⾸当年著名的校园歌曲,飘荡着燕⼦和春⽔带来的新鲜⽓息,让我们仿佛回到100多年前江南的春天,看到那些天真烂漫的少年学⼦们春游时,⼀边歌唱⼀边玩耍的动⼈景象。
◎春游词:李叔同“春风吹⾯薄于纱,春⼈装束淡于画。
游春⼈在画中⾏,万花飞舞春⼈下。
梨花淡⽩菜花黄,柳花委地荠花⾹。
莺啼陌上⼈归去,花外疏钟送⼣阳。
温中校史疑云7——温中校歌之谜文何勇

温中校史疑云7——温中校歌之谜文何勇《红风艺术》总第316期1923年3月7日,农历癸亥年正月二十,浙江十中教习张震轩在日记中写道:询悉本年四年级生是苏省人朱某课国文。
《张棡日记》1923年正月二十日张棡,字震轩,瑞安汀川里人,著有《张棡日记》。
这个在张震轩日记中有姓无名的朱某后来成为温中历史上最著名的教师之一,虽然他在温中只呆过短短一年,却为温中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温中任教期间,他影响和教育了一大批优秀温中学子;他和温中同事同游大罗山,写下散文名篇《绿》,成为全体中国人学生时代共同的记忆;他更为温中留下一首深情隽永的校歌,传唱百年,历久弥新。
这位朱某就是朱自清。
二十年代的朱自清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温州府属中山书院改设为温州府学堂,后来温州府学堂更名为浙江十中,这就是温州中学的前身。
1908年,孙诒让创办温州师范学堂,后来温州师范学堂更名为浙江十师。
1923年,朱自清来到温州,同时任教于浙江十中和浙江十师。
同年,浙江十师并入浙江十中,朱自清因此为新十中创作了校歌。
二十年代初,朱自清在文坛初试锋芒,来到温州后,也许是温州的山水和人物深深地感染了他,他很快创作出包含《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在内的多篇名作,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文末,朱自清特意写道:1923年10月11日作完,于温州。
而10月11日正是十中和十师的合并日,从此以后,10月11日成为温州中学的校庆日。
温中时代是朱自清散文创作的第一个丰收期,也是他散文个人风格的形成期,此后短短数年,他在中国文坛大放异彩,两年后他成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温中校歌是朱自清在他的创作灵感的爆发期完成的,其艺术水准也就可以想象了。
校歌全文仅51字,短小精致、大气隽永,并带有时代新风,它诞生99年来,一直备受赞誉并深受温中师生喜爱。
温中校歌现收录于《朱自清全集》第五卷《歌词》部分(第125页)。
朱自清一生创作的歌词仅寥寥数首,包括昆明五华中学校歌、四川邛崃敬亭学校校歌以及四首清华大学年级歌。
Captain! My Captain (船长,我的船长)

Captain! My Captain (船长,我的船长)作者:成旭梅来源:《师道(人文)》2021年第06期“校长”,我们都这样喊他;每当他回来,我们这样喊他,他总是笑得满脸慈祥,于是我们大家一起笑,笑着,眼泪就来了:我们并不以他为校长——而他的确曾是我们的校长,长达12年的校长。
想起南山校长,就会想起蒋勋在《北宋的知识分子,活得最像人》里的话:“最喜欢北宋。
像欧阳修、王安石这些人,都可以进退不失据,是因为他们都有一种对人格的完美要求,他们做官不是為别人而做,而是为了他们自己的理想,他们非常清楚做官与不做官之间的分寸。
”宋朝的美学最喜欢讲的词叫“平淡天真”,就是不要做作,也不要刻意,率性为之。
今天的南中人,很难忘记南山校长刚来时候的样子。
“我两次想进南州中学,一次是初中升高中的时候,想来这里读书;还有一次是大学毕业的时候,想分配到南州中学工作。
结果,两个愿望都没有实现。
今天,我来了,到这里来当校长,……我将百倍努力并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这是南山校长初到南州中学在第一次教工大会上的话,一个普普通通的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南州中学的老师习惯了这样朴朴素素、真真实实的氛围,百年宿校,已然在时间里走成了一座山;而南山校长来这里,仿佛就是一种宿命,就像是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说的那个话:“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我是在南山校长来到南中的第二年向全国招聘人才时来的。
11年中,校长给过我三句话。
第一句:人一辈子只睡一张床,要那么多房子干什么。
2001年的时候,南州已经成为全国小商品经济模式的先锋。
一个人,要在这样一个急剧分化的时代里安心做一个教书先生而不去想其他,恐怕不是一个容易的事儿——生活成本和具体而微的困境生动地放在那儿,你没法逃避。
刘震云发表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小说《一地鸡毛》写得很实在:“小林家一斤豆腐变馊了。
小林每天清早六点起床,到公家副食店门口排队买豆腐。
温州大学校歌歌词

温州大学校歌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大哉师道天下尊,承往哲兮启后人
厚培德本,深濬智源,学成致用教化谆
光大国族兮,造福人群
东海水,雁荡山,我温大精神,浩浩宕宕
温州大学校歌沿用温州师范学校1945年的校歌,歌词结句“我温师精神”中的“温师”改为“温大”,其余歌词不变,曲谱不变。歌词作者为我国著名的词曲学家与古典文学专家王季思教授(1906—1996),曲作者为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刘质平教授(1894—1978)。抗战期间,两位教授曾担任温州师范学校教师。
第三句“光大国族兮,造福人群”即希望学生承担起振兴国家民族、造福人类之重任,树立为国家、民族和人民谋幸福之崇高理想。
结句“东海水,雁荡山,我温大精神,浩浩宕宕”以东海水之浩瀚洪大、雁荡山之茫无涯际来喻温大精神之浩瀚无涯,抒写温大学人之非凡气度和襟抱。
温州大学校训
求学问是、敢为人先
首句“大哉师道天下尊,承往哲兮启后人”从教师的高度立意,强调师道之至尊至大,并对其承继先哲,开启后人的作用予以高度的颂扬。
次句“厚培德本,深濬智源,学成致用教化谆”从学生的角度着眼,勉励学生加强道德情操的培养和知识智慧的开掘,学以致用,服务社会,引领社会。“厚培德本、深濬智源”从德、智两个方面对学生的培养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校歌①
①〔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校歌〕1923到1924年,朱自清先生在这里任教,写了这首校歌,期间还创作了《温州的踪迹》。
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校。
前身为中山书院,1759年由温州知府李琬创建,地址在2013年的实验中学(仓桥巷)。
1902年晚清大儒、教育家孙诒让改其为温州府学堂,后改为浙江第十中学堂。
1912年改名为浙江省第十中学校。
是浙江省温州中学的前身。
②〔雁山〕泛指温州雁荡山。
雁荡山分南北两山。
南雁荡山在平阳县,北雁荡山在乐清市。
北雁荡山顶有湖,芦苇丛生,结草成荡,秋雁长来栖宿,故称。
③〔云影〕白云投射下影子。
言天高气爽,景色明媚;又言其变幻多姿。
④〔瓯海〕旧县名。
这里指代温州。
⑤〔潮淙〕潮水淙淙。
白居易《草堂前新开一池》:“淙淙三峡水,浩浩万倾陂。
”这句说瓯江潮水之气象万千。
瓯江江心屿江心寺有南宋王十朋对联:云朝朝(潮)朝朝朝(潮)朝朝(潮)朝散,朝(潮)长长(涨)长长长(涨)长长(涨)长消。
此两句描写了云起云散,潮涨潮落的景致,正代表了温州壮丽奇妙的景色。
淙,流水声音。
⑥〔钟灵毓秀〕钟,汇聚。
毓:养育。
凝聚了自然的灵气,养育出优秀的人物。
这里指温州自然灵秀之气培育俊才。
宋朝张明中《贺新郎》:“卓荦欧阳子,是江山毓秀钟灵,异才问世。
” ⑦〔桃李〕比喻所教的学生或所培育的人才。
《韩诗外传》卷七:“夫春树桃李者,夏得阴其下,秋得其实。
”⑧〔葱茏〕形容草木青翠而茂盛。
郭璞《江赋》:“潜荟葱茏。
”这句形容培养的人才极多。
⑨〔怀籀亭〕在浙江省第十中学校高中部(今道司前西首)。
为纪念孙诒让而筑。
孙诒让字仲容,号籀。
故曰怀籀亭。
⑩〔讲诵〕都是两种读书方法,前者相当于说,后者相当于背诵。
(见朱自清全集三《论诵读》)这句说同学们在努力学习。
⑪〔中山精舍〕中山,浙江省第十中学校初中部(今仓桥巷实验中学校址)后面的小山名。
晚清中山书院就设在这里。
这里指代第十中学校。
精舍,旧指书斋、学舍,集生徒讲学之所。
《后汉书·包咸传》:“因住东海,立精舍讲授。
”⑫〔坐春风〕比喻受到良师的教导。
《二程全书·外书十二》:“朱公来见明道(程颢)于汝,归,谓人曰:‘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个月。
’”这句说学生们受到良师的教导。
⑬〔英奇匡国〕英,杰出的。
《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奇,罕见的。
英奇,这里指罕见的杰出人物。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
”匡国:挽救国家。
匡,救助护正。
《左传·成公十八年》:“匡乏困,救灾患。
” ⑭〔作圣启蒙〕圣,圣人,即道德和智能极高的人。
作圣,做圣人。
启蒙,开发蒙昧。
这里指通过教育,使后进的人们接受新事物而得到进步。
⑮〔上下古今一冶〕把各行各业的古今知识熔为一炉。
⑯〔东西学艺攸同〕攸,助词,无义。
同,聚集。
《诗经·小雅·车攻》:“我车既攻,我马既同。
”这句说把中外的学术技艺集于一体。
雁山②云影③,瓯海④潮淙⑤。
看钟灵毓秀⑥,桃李⑦葱茏⑧。
怀籀亭⑨边勤讲诵⑩,中山精舍⑪坐春风⑫。
英奇匡国⑬,作圣启蒙⑭。
上下古今一冶⑮,东西学艺攸同⑯。
1923年
——《朱自清全集》第五册125页
校训“英奇匡国,作圣启蒙”,意为“英才匡扶国家,作圣贤的启蒙者”。
来源于温州中学校歌。
“英奇匡国”回答了“温中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作圣启蒙”则可理解为做一个为民智的启蒙做贡献,并且道德高尚的“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