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七章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
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

2、按滑坡的力学性质
①牵引式滑坡:由于坡脚被切割,使斜坡下部先变形滑动,从而 使斜坡上部失去支撑,引起斜坡上部相继向下滑动。
滑动速度比较缓慢,但会逐渐向上延伸,规模越来越大。
②推动式滑坡:由于斜坡上部不恰当地加载或在各种因素作用下, 斜坡上部先变形滑动,从而挤压推动下部斜坡向下滑动。
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大规模的滑坡,可以堵塞河道, 摧毁公路,破坏厂矿,掩埋村庄,对各类工程建筑以及人类的 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危害。
二、滑坡的形态要素
剖面示意图
平面示意图
滑坡要素示意图
1-滑坡体;2-滑坡面;3-滑坡床;4-滑坡壁; 5-滑坡周界;6-滑坡台阶;7-滑坡舌;8-拉张裂缝;
2、岩堆的工程地质特征
①坡度:岩堆大都为近期堆积,其表面坡度接近于组成物质在干燥 状态下的天然休止角,浸水后容易发生局部或整体移动。
②构造:岩堆内部常具有向外倾斜的层理,在外力作用或其它因素 的扰动下,容易发生表层或层间滑动变形。
③结构:岩堆一般结构松散,孔隙率大且不均匀,在荷载作用下易 发生不均匀沉降。
由于地震的加速度,使斜坡岩土体承受巨大的惯性力,并使地 下水位发生强烈变化,促使斜坡发生大规模滑动。
7. 人为因素
①开挖边坡使岩土体的内力状态改变,还会使岩土体中的残余 构造应力释放;
②施工时放坡坡度太大、在斜坡上任意堆载、不合理的开挖;
③破坏地表植被,使地表水下渗增强,破坏自然排水系统;
④引水灌溉或排水管道泄漏使水渗入斜坡;
5) 公路通过岩堆时,可以采用挡土墙以稳定路基,但应注意挡 土墙和岩堆的整体稳定性和不均匀沉陷问题。
第二节 滑坡
一、滑坡的概念及危害
论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

论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专业:土木工程)摘要:不良地质现象是由于地质作用或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各种对工程建设不利或有不良影响的地质现象。
本文论述了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等几种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指出防治不良影响的重要性。
关键词:不良地质现象;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引言不良地质现象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了解掌握不良地质现象的形成、发生、危害及相应的防治方法,运用专业知识,科学合理地减少不良地质现象的发生,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崩塌崩塌是指在陡峻的斜坡上,巨大岩块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而猛烈地向下倾倒、翻滚、崩落的现象。
崩塌经常发生在山区陡峭的山坡上,有时也发生在高陡的路堑边坡上。
崩塌是山区公路常见的一种病害现象。
它来势迅猛,常可摧毁路基和桥梁,堵塞隧道洞门,击毁行车,对公路交通造成直接危害[1]。
1、崩塌形成条件及因素(1)地形条件:高陡斜坡。
一般高度大于30m,坡度大于45°,多数在55°-75°之间。
(2)岩性条件:坚硬的岩石,具有较大的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形成高峻的斜坡,在外来因素下,一旦稳定性遭到破坏,就会产生崩塌现象。
(3)构造条件:当各种构造面,如岩层层面、断层面、错动面、节理面等或软弱夹层倾向临空面且倾角较陡时,往往会构成崩塌的依附面。
(4)其他自然因素:强烈风化;冻融循环;植物根系的楔入,暴雨、久雨或强震后。
(5)人为因素:不合理的工程活动,路堑的开挖、边坡过陡、无坡面防护、不当爆破等。
2、崩塌的危害崩塌会使建筑物,有时甚至使整个居民点遭到毁坏,使公路和铁路被掩埋。
由崩塌带来的损失,不单是建筑物毁坏的直接损失,并且常因此而使交通中断,给运输带来重大损失。
崩塌有时还会使河流堵塞形成堰塞湖,这样就会将上游建筑物及农田淹没,在宽河谷中,由于崩塌能使河流改道及改变河流性质,而造成急湍地段。
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都有危害。
3、崩塌的防治[2](1)遮挡:即遮挡斜坡上部的崩塌物。
--第七章常见不良地质现象与公路地质灾害

2)、措施:“一排、二挡、三减、四固”。
(2)支挡:重力式挡墙;锚固桩;锚杆;锚索;抗滑 明洞。
(3)刷方减重:(一般阶梯状刷方,并反压护坡)。
小结: 1、崩塌、落石与岩堆 2、滑坡
第三节 泥石流
一、泥石流的定义
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不良地质现象,系 山洪水流挟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 突然以巨大的速度从沟谷上游直泻而下,来 势凶猛,历时短暂,具有强大破坏力的一种 特殊洪流。(一种含大量泥砂石块、具有强 大破坏力的特殊洪流。)
第七章 常见不良地质 现象与公路地质灾害
地壳上部岩土体经受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和人 类工程活动而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又影响原有 宏观地质、地貌和地形条件的改变。
由地球内外地质营力造成的对工程建设具有危 害性的地质作用或现象称为不良地质现象。如 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震等。
在公路建设中,经常会遇到各种不良地质灾害 地区,它们给工程线路的合理布局、工程设计 或施工带来困难,像大型高速滑坡和泥石流, 其规模大、突发性强、破坏力大,是重大的地 质灾害,给工程建筑物的稳定和正常使用造成 严重危害。
2、崩塌的形成条件:
陡峻的斜坡( 55 - 75 最易崩塌)
坚硬或软硬相间的岩性
倾向坡外的结构面
水的作用
人为因素(爆破、开挖 地震
坡脚)
3、确定崩塌体的边界
(1)应查明坡体中发育的裂隙面、岩层面、 断层面等结构面的延伸方向、倾向、倾角大 小及规模、发育密度等,即构造面的发育特 征。
(3)综合分析调查结果,那些相互交切、组 合可能或已经将坡体切割与其母体分离的构 造面就是崩塌的边界面。其中,靠外侧、贯 通(水平及垂直方向上)性较好的构造面所 围的岩体崩塌的危险性最大。
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

(一)地质构造与岩层产状对隧道稳定的影响
1.岩层产状与隧道稳定性的关系
①水平岩层中,由于洞室开挖失去支撑,常常发生拱顶坍塌 掉块。穿越水平岩层的隧道,应选择在坚硬、完整的岩层中
。在软硬相间的情况下,隧道拱部应尽量设置在硬岩中。
②倾斜岩层中,沿岩层走向布置隧道一般是不利的,易产 生偏压,施工中还易产生顺层滑动和塌方。隧道沿岩层走向
拦挡工程
主要用于上游形成区的后缘,主要建筑物是各种 形式的坝。它的作用主要是拦泥滞流和护床固坡。
拦挡墙
格栅坝
第四节 岩溶
一. 定义:可溶性岩石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长期地质作用 下形成的各种溶蚀现象。又叫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岩石 岩石具透水性 二、岩溶的形成条件: 水具有溶蚀能力 侵蚀性CO2 水处于运动状态
按发生年代分类
滑坡按发生年代可分为:
1、新滑坡(近50年内)
2、老滑坡(大于50年的全新世) 3、古滑坡(晚更新世及其以前)
按厚度分类
滑坡按厚度可分为:
1、浅层滑坡(滑体厚度h≤6m);
2、中层滑坡(6m<h≤20m);
3、深层滑坡(h>20m);
四.滑坡的防治原则与措施
1. 原则:在符合经济效益的前提下,针对引起滑坡滑动 的因素,采取相应工程措施,阻止滑坡滑动。 2. 措施:“一排、二挡、三减、四固”。
三.滑坡的分类
堆积层滑坡 黄土滑坡 1、按滑坡体的主要 粘土滑坡 物质组成分类: 顺层滑坡 基岩滑坡 切层滑坡
常见不良地质现象教案

常见不良地质现象教案教案讲稿【旧课复习】在第6章⾥我们分析了对岩体进⾏了分级,影响岩体完整程度及坚硬程度的影响因素。
本章我们将进⼊不良地质作⽤的研究。
【新课导⼊】在第⼀章⾥⾯我们学习了地质作⽤包括内⼒作⽤和外⼒作⽤,那么同学们是否还记得这两种作⽤之间的区别呢?风化作⽤是属于内⼒作⽤还是外⼒作⽤呢?【教学内容】第7章常见地质作⽤与不良地质现象7.1风化作⽤7.1.1 风化作⽤及其类型地壳表层岩⽯、矿物在地表的物理和化学环境作⽤下,都会逐渐发⽣疏松、崩解和化学成份的改变,变成⼤⼩不等的岩屑和⼟层。
岩⽯发⽣的这种物理、化学的变化称为风化。
引起岩⽯变化的作⽤称为风化作⽤。
风化作⽤:在地表或近地表的环境中,由于温度变化、⼤⽓、⽔和⽔溶液及⽣物作⽤等因素的影响下,使岩⽯在原地遭受破坏的过程。
1、物理风化作⽤在地表或接近地表条件下,岩⽯、矿物在原地产⽣的机械破碎⽽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过程。
常见的有温差风化、冰劈作⽤和盐类的结晶与潮解作⽤。
2、化学风化作⽤地表或接近地表条件下,岩⽯、矿物在原地发⽣化学变化⽽分解并产⽣新物质的过程。
a、溶解作⽤:岩⽯中矿物溶解于⽔⽽产⽣分解和碳酸化的作⽤岩⽯中可溶性矿物被⽔溶解带⾛,岩⽯的孔隙度增⼤,硬度降低。
b、氧化作⽤:矿物与⼤⽓或⽔中的游离态氧发⽣反应,⽣成氧化物的作⽤。
氧化作⽤所能达到的地带,称为氧化带,深度随岩⽯性质、裂隙发育程度和地下⽔情况⽽异。
c、⽔化作⽤:⽔分⼦结合到矿物晶格中的作⽤。
⽔化作⽤常增⼤矿物体积,对围岩产⽣压⼒,促使其破裂;同时也造成矿物的硬度降低,削弱了岩⽯的抗风化的能⼒。
d、⽔解作⽤:在⽔中电离的矿物阴离⼦或阳离⼦与H2O离解成的H+和OH-相互结合,⽣成难电离的弱电解质的过程。
⽔解作⽤反应不可逆,通常是⽔中的H+置换矿物中碱⾦属离⼦,因此,发⽣⽔解作⽤的矿物主要是弱酸强碱盐组成的矿物。
⽔解作⽤导致矿物分解和岩⽯破坏,在表⽣地球化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3、⽣物风化作⽤⽣物对岩⽯、矿物产⽣的破坏作⽤。
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

1.什么是滑坡?野外识别和防治措施?答:斜坡上大量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称为滑坡。
野外识别:(1)地形地物标志。
如圈椅状地形、双沟同源、醉林和马刀树等。
(2)地层构造标志。
滑坡范围内的地层整体性常因滑动而破坏,有扰乱松动现象;层位不连续;岩层产状发生明显的变化;构造不连续等。
(3)水文地质标志。
如潜水位不规则、无一定流向,斜坡下部有成排泉水溢出等。
防治措施:(1)排水(地表排水和地下排水)。
(2)力学平衡法(如在滑坡体下部修筑挡土墙、抗滑片石垛、抗滑桩等)。
(3)改善滑动面的土(石)性质(如焙烧、电渗排水、压浆及化学加固等)。
2.简述影响滑坡的因素。
答:影响滑坡的因素:岩性、构造、水、风化作用、降雨、人类不合理的切坡或坡顶加载、地表水对坡脚的冲刷以及地震等。
3. 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是什么?答: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与流域的地质、地形和水文气象条件有密切关系,同时也受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
(1)地质条件,凡是泥石流发育的地方,都是岩性较弱,风化强烈,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平繁的地区;(2)地形条件,泥石流流域的地形特征,是山高谷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坡大;(3)水文气象条件,水既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泥石流活动的基本动力和触发条件;(4)人类活动的影响,良好的植被可减弱剥蚀的过程,延缓迳流汇集,防止冲刷,保护坡面。
相反,乱砍滥伐、矿山剥土、工程废渣处理不当等,都可能导致泥石流的发生。
4. 简述泥石流的发育特点及基本防治措施。
答:发育特点:(1)周期性;(2)区域性。
防治措施:(1)水土保持(2)跨越(3)排导(4)滞流与拦截。
5.何谓岩溶?岩溶作用的发生须具有哪些基本条件及其在垂直方向的分布规律。
答:凡是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为主、机械过程为辅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都叫岩溶作用,岩溶作用及其所产生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统称岩溶。
第七章 不良地质现象的工程地质问题

• 2、影响滑坡的因素 • ①斜坡外形 • ②岩性 • ③构造 • ④水 • ⑤地震 • ⑥人为因素 • (四)、治理措施 )、治理措施 1.排水 地表排水、 排水: 1.排水:地表排水、地下排水 2.削坡 削坡、 2.削坡、减重和反压 3.修建支档建筑 3.修建支档建筑 4、锚固措施 5、格构护坡、混凝土护面、灌浆 格构护坡、混凝土护面、
总抗滑力 K= 总下滑力 =
F T
当K<1滑坡失稳; 1≤ K < 1.15滑坡处于临界状态 或欠稳定状态 ; K>1.15 滑坡处于稳定状态
滑动面为圆形滑动面图 滑坡力学平衡示意图
O R d1 A O2 Q2 d2 Q1 R O1 B
• 安全系数: 安全系数:
O′
K=
总抗滑力矩 总滑动力矩
Q2 ⋅ d 2 + τ ⋅ AB ⋅ R = Q1 ⋅ d1
• (二)风化风化带
• 岩石风化是一个由表及内,风化由强到弱的连续 过程,不存在数学意义上的界线,①可采用采用 岩石的宏观变化特征进行分类; • ②采用岩石的参数指标划分:声波纵波速,点荷载 强度指数及回弹值。 • 三、岩石风化的防治方法 • (一)挖除方法 • 挖除一部分危及建筑物安全的风化厉害的岩层。 • 挖除的深度是根据风化岩的风化程度、风化裂隙、 风化岩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工程要求等来确定。
• 第三节 滑坡与崩塌
• 一、滑坡 (一)滑坡定义及构造 • 定义:斜坡土体和岩体在重力作用下失去原有的 稳定状态,沿着斜坡内某些滑动面(或滑动带)作整 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滑坡的形态特征 • 1.滑坡体 斜坡内沿滑动面向下滑动的那部分岩土 滑坡体: 滑坡体 滑坡体和周围不动岩土体的分界线叫周界 体.滑坡体和周围不动岩土体的分界线叫周界 滑坡体和周围不动岩土体的分界线叫周界. • 2.滑动面 滑坡体沿其滑动的面 滑动带 滑动面以 滑动面:滑坡体沿其滑动的面 滑动带:滑动面以 滑动面 滑坡体沿其滑动的面.滑动带 上被揉皱了的厚度数厘米至数米的结构扰动带.滑 上被揉皱了的厚度数厘米至数米的结构扰动带 滑 滑动面以下稳定的岩土体. 坡床:滑动面以下稳定的岩土体 坡床 滑动面以下稳定的岩土体
第七章不良地质现象

10
2.滑动阶段 2.滑动阶段 是指整个滑体沿滑面作缓慢移动的阶段。 是指整个滑体沿滑面作缓慢移动的阶段。由于抗滑段滑带 的形成,滑坡的整个滑带已全部贯通,滑体与母体逐渐分离。 的形成,滑坡的整个滑带已全部贯通,滑体与母体逐渐分离。由 于在位移过程中滑体内部各部分移动速度的相对差异,地面开始 于在位移过程中滑体内部各部分移动速度的相对差异, 出现诸如错台、裂缝等迹象。后缘张开裂缝发育完整( 出现诸如错台、裂缝等迹象。后缘张开裂缝发育完整(在主剪切裂 缝附近有典型的羽状裂纹) 前部土体不稳定现象更加发展, 缝附近有典型的羽状裂纹),前部土体不稳定现象更加发展,鼓胀 裂缝及出口一带的挤压裂缝愈益明显, 裂缝及出口一带的挤压裂缝愈益明显,甚至沿前缘挤压裂缝出现 向前错移现象。地面建筑物和植被明显变形, 向前错移现象。地面建筑物和植被明显变形,表现为房屋的墙体 歪斜,地面开裂和拱起,树木歪倒,庄稼地撕裂等。 歪斜,地面开裂和拱起,树木歪倒,庄稼地撕裂等。在滑动阶 斜坡总的稳定系数已降至1 以下, 段,斜坡总的稳定系数已降至1.0以下,并且随着滑动作用的不 断进行,稳定系数日趋降低,由该阶段初期的0 99直至 直至0 95左 断进行,稳定系数日趋降低,由该阶段初期的0.99直至0.95左 滑动阶段斜坡变形和裂缝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右.滑动阶段斜坡变形和裂缝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速度基 本保持均匀,没有明显的加速现象。 本保持均匀,没有明显的加速现象。
(2)近于水平状产出的软硬相间岩层组成的陡坡 (2)近于水平状产出的软硬相间岩层组成的陡坡 软弱岩层风化剥蚀形成凹龛或蠕变,对上覆岩层失去支撑, 软弱岩层风化剥蚀形成凹龛或蠕变,对上覆岩层失去支撑,形 成崩塌 3.构造条件 3.构造条件 岩体中发育有二组或二组以上的陡倾节理, 岩体中发育有二组或二组以上的陡倾节理,切割岩体成为分离体 4.诱发岩崩的因素 4.诱发岩崩的因素 (1)地震 地震, (1)地震,爆破 (2)地下水及地下水位的变化 地下水及地下水位的变化, (2)地下水及地下水位的变化,使岩石与构造裂隙中的充填物软 化,岩体强度降低 (3)雨水对岩体裂隙产生的润滑作用 雨水对岩体裂隙产生的润滑作用, (3)雨水对岩体裂隙产生的润滑作用,裂隙中的动水压力及重力 劈裂作用 (4)人为地破坏坡脚岩土体 (4)人为地破坏坡脚岩土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崩 塌
二.形成崩塌的条件
① ②
地形条件:斜坡高、陡是必要条件。一般高度大于
30m,坡度大于45度,多数55-75度之间。
岩性条件:坚硬的岩石,具有较大的抗剪强度和抗
风化能力,形成高峻的斜坡,在外来因素下,一旦稳 定性遭到坡坏,产生崩塌现象。软硬互层(相间)构 成的陡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坡。老黄土组成的坡体。
③
构造条件:岩性不同的岩层以各种不同的构造和产
我 国 滑 坡 的 区 域 发 育 特 点
1.极密集区:川滇南北带:该地区滑坡类型多、规模大、频繁发生、分布广泛、危害严重。 2.密集区: (1)黄土高原地区,面积达60余万平方公里,连续覆盖五省(区)。以黄土滑坡广泛分布为其显著特征。 (2)秦岭-大巴山地区也是我国主要滑坡分布地区之一。堆积层滑坡大量出现。变质岩、页岩地区容易产生岩石顺层滑坡。 (3)东南、中南等省山地和丘陵地区,滑坡也较多,规模较小,以堆积层滑坡、风化带破碎岩石滑坡及岩质滑坡为主。滑坡的 形成与人类工 程经济活动密切相关。 3.中等发育区:在西藏、青海、黑龙江省北部的冻土地区,分布有与冻融有关,规模较小的冻融堆积层滑坡。
b h Φ WsinΨ
WcosΨ W
Ψ
置于斜面上块体 的几何要素
四.崩塌的勘察与防治
1. 勘察要点:
查明斜坡的地形条件,如斜坡的高度、 坡度及外形。 查明斜坡的岩性和构造特征,如岩石的 风化类型。风化破碎程度、主要的构造面 的产状。 查明地表水及地下水对斜坡的稳定性影 响及当地的地震烈度。
2.滑坡的形态要素
滑坡体——沿滑动面向下滑动的那部分岩土体。 滑动面——滑坡体沿其下滑的面。
①滑动面(带) :滑坡体与滑坡床之间的分界面。形态
可分为圆弧状、平面状和阶梯状等。
②滑坡床 ③滑坡体
:滑坡体之下未经过滑动的岩土体。
:与母体脱离经过滑动的部分岩体。 ④滑坡周界:滑坡体与周围未变位岩土体在平面上的分 界线。 ⑤滑坡壁 :滑坡体后缘由于滑动作用所形成的母岩陡壁, 其坡角多为35-80度,平面上多呈圈椅状。滑坡壁上常见 铅直方向的擦痕。
2.崩塌的防治原则
公路选线时,对于发生大、中型崩塌的地段,优 先采用绕避方案;当绕避有困难时,应离开崩塌一 段位置,尽量减少防治工程、或采用其他方案(明 洞、隧道)通过。 附:铁路系统将崩塌分为大型(3000方以上)、中 型(500-3000方)、小型(500方以下)三类。
公路工程设计与施工中,避免使用不合理的高、陡
2)地质构造
斜坡岩、土体、特别是岩体只有 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 态时,才可能具备向下滑动的条件 。同时,构造面又为降雨等进入斜 坡提供了通道。故各种节理、裂隙 、层理面、岩性界面、断层发育的 斜坡,特别是当平行和垂直坡体的 陡倾构造面及顺坡缓倾的构造面发 育时,最易发生滑坡。
3)地形地貌
2 悬臂拉断式崩塌 岩质边坡,软夹层
结构,坚硬块状 体。因脚下软层 等掏空而成悬臂 式拉断。破坏方 式,可能为拉断 下坠,也可能稍 后部拉断,部分 依托软面而翻转 下坠,常见于河 谷岸坡以及脚下
采矿
开采条件。
3
倾倒式崩塌
岩坡
A 为薄层软弱夹层长期蠕变弯 曲折断,形成崩塌,受高陡 坡形、软弱层控制,发展慢。 B 为柱状块体,底脚压裂,在 水荷载作用下,引起翻转。
状组合而成,常为各种构造面所切割。从而消弱岩体 内部的联结。
④
其他自然因素:强烈风化;冻融循环;植物根系
的楔入;人为不合理的工程活动。
地形地貌条件
地形是引起崩塌的基本因素。斜坡坡度大于55°、
高度超过30m的地段有利于发生崩塌。
岩性条件
岩性对崩塌有明
显的控制作用。坚硬 脆性的岩石组成的高 陡坡体以及硬、软岩 相间构成的坡体较易 发生崩塌。另外由老 黄土组成的坡体也易 产生崩塌。 软、硬岩相间发生的崩塌
2.影响滑坡的因素
影响滑坡发生发展的因素包括: 第一,坡体基本因素如坡形、组成、构造等。 第二,诱发因素:主要引发因素有:地震;降雨和 融雪;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 坡坡脚的不断冲刷;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 坡脚、坡体堆载、爆破、水库蓄(泄)水、矿山 开采等都可引发滑坡。此外,还有如海啸、风暴
地质构造条件
岩体中各种 不连续面的存在 是产生崩塌的基 本条件。当各种 不连续面的产状 和组合有利于崩 塌时,就成为发 生崩塌的决定性 因素。 层理、节理组合发生的崩塌
水的条件
水是诱发崩塌的必要条件。
气候条件
高寒地区冰劈作用广泛发育,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日温差及年温差较大,这些地区物理风化强烈,岩石易 破碎成碎块,崩落极为盛行。
滑坡
滑坡壁 滑坡周界
二.滑坡的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
1.滑坡的形成条件:
滑坡的发生是坡体岩土体平衡条件遭到破坏 的结果。其发生需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 滑动面基本贯通. 2)下滑力(力矩)大于抗滑力(力矩)。
根据滑动面的不同形态可作如下具体分析: 滑动面的形状典型的有:平面形、圆弧形、 折线形等。
1). 在平面滑动面情形下,滑坡体的稳定 系数K为滑动面上的总抗滑力F与岩土体重力Q所 产生的总下滑力T之比。即 K=F/T 当 K<1时,滑体发生滑动; K≥1时,滑体稳定或处于极限平衡状态。
2).在圆形滑动面情形下,滑动面中心为O, 滑弧半径为R.。过滑动圆心O作一铅直线,将滑坡 体分成两部分。在线之右部分为滑动部分,其重 量为 Q1 它能绕 O 点形成滑动力矩Q1d1 ,在其左部 分,其重量为 Q2 形成抗滑力矩小,因此,该滑坡 的稳定系数K为总抗滑力矩与总滑动力矩之比。 K= [Q2*d2+τ*AB*R]/ Q1*d1 当K<1时,滑坡失去平衡,而发生滑坡。
⑥滑坡台阶:滑坡体下滑时各部分运动速度不同而形成
的错台。
⑦滑坡舌 :滑坡体前部伸出如舌状的部位。常伸入沟谷、
河流。最前端滑坡面出露地表的部位,称滑坡剪出口。
⑧滑坡洼地(湖) ⑨主滑线 ⑩滑坡裂隙:滑坡体在滑动过程中各部位受力性质 和大小不同,在各部位产生不同力学性质的裂隙。 拉张裂隙:位于滑体后部、滑床后壁,弧形分 布,与滑动方向垂直; 剪切裂隙:羽状分布于滑坡体中前部的两侧,, 因滑坡体与滑坡床之间的相对位移的力偶作用 形成,与滑动方向斜交; 鼓张裂隙:分布滑体前缘,由于滑体后部的推 挤鼓起而成,与滑动方向垂直; 扇形裂隙:位于滑体舌部,因前部岩土体向两 侧扩散产生,放射状呈扇形分布。
1).滑坡的组成物质; 2).具有可能滑动的空间; 3).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滑动界面(滑面); 4).有一定的水平位移; 5).是一种外动力作用下的地质现象……。
滑坡与崩塌的区别: 1).滑坡沿固定的面或带运动,而崩塌一般不 会; 2). 滑坡有较长的变形期,而崩塌具突发性; 3). 滑坡以剪切破坏为主,而崩塌以张裂破坏 为主; 4). 滑坡以水平位移为主,而崩塌以垂直运动 为主; 5). 滑坡体具结构性,而崩塌体破碎零乱不具 有结构; 6). 滑坡体一般很少完全脱离母体,而崩塌物 一般都完全脱离母体;
只有处于一定地貌部位、具备一 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一 般江、河、湖(水库)、海、沟的 岸坡,前缘开阔的山坡、铁路、公 路和工程建筑物边坡等都是易发生 滑坡的地貌部位。坡度大于10度、 小于45度、下陡中缓上陡、中上部 呈圈椅状的坡形、双沟同源山脊等 是易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崩塌的防治
1.排水 水的参与加大了发生崩塌的可能性,所以要在可能 发生崩塌的地段上方修建截水沟,防止地表水流入崩塌 区内。崩塌地段地表岩石的节理、裂隙可用粘土或水泥 砂浆填封,防止地表水下渗。
2.对于落石和小型崩塌,可采用: (1)清除危岩;(2)支护加固;(3)拦挡工程。
崩塌支护加固措施
拦石网
3.对于大型崩塌,可采用棚洞或明洞等防护工程 。
若各种方法均不 能解决问题时,只能 采取绕避方案:或将 线路内移作隧;或将 线路改移到河对岸。
防崩塌明洞
边坡防护
坡面防护
第二节
滑
坡
一.滑坡的概念:
1.定义: 滑坡体上大量土体和岩体在重力作用下 ,沿一定的滑动面(或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称为滑坡. 这个概念包括了以下一些主要内容:
b
4 滑移式崩塌
土坡,为风化破碎带或第四系堆积层,坡段比
较陡,松散层产生蠕动变形,形成雨季饱水等, 产生累进式破坏。
5 座落式崩塌 土坡,下面层
被掏空或变 形破坏,上 部失去支持 而产生向下 坍塌。
崩塌的破坏方式若不依附某一 面崩塌时,总是下坠或坐落;若依附 某一面崩塌时,具有滑移或翻转特 性. 后者通常用如下的方法作出判断: 一个置于斜面上的岩块,它的高 度为h和底边长为b,并且假定阻止 岩块向下运动的力只是由于摩擦作 用而产生的,也即是c=O。代表岩块 重力W的矢量落于底边b之内时,如 果斜面倾角 大于摩擦角 ,岩块将 产生滑动;但是,如果岩块高而细, 重力矢量W可能落在底边b外,此时 岩块将倾倒,也即绕其最低的接触 边棱而旋转。
我国灾害发育状况
(以2001年为例)
地裂缝
地面塌陷 泥石流
2% 5%
其它地质灾害
1%
10%
崩塌
24%
58%
滑坡
第一节 崩 塌
一. 崩塌的定义:在陡峻的坡体上,巨大岩土体在
重力作用下突然而猛烈的向下倾倒、翻滚、崩落的现 象,称为崩塌,包括岩崩和土崩。
发生位置:山区陡峭的山坡、及高陡的路堑边坡。 种类: ① 山崩:规模巨大的称为山崩; ② 碎落:斜坡表面由于岩石的风化强烈,产生岩 屑顺坡滚落的现象; ③ 落石:悬崖陡坡上个别较大岩块的崩落。
边坡,避免大切大挖,维持山体平衡。并选用合理 的施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