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上的力学知识的调查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分析自行车的力学问题

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分析自行车的力学问题

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分析自行车的力学问题自行车的结构:工作原理:自行车以轻巧方便,造价低廉等特点获得人们的青睐,成为人类生活中普遍使用的交通工具。

自行车上的许多构造运用到物理学的力学知识。

可将其分为:摩擦力、压强、机械知识和力与运动的应用。

一.摩擦力:①增大摩擦力的运用:(1)刹车皮:通过刹车皮与车圈的摩擦(此时的摩擦为滑动摩擦)。

因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和粗糙程度有关,又因为刹车皮的平面粗糙不平,所以滑动摩擦力很大,可以使自行车很快停止运动。

(2)外胎表面的花纹:与刹车皮相同,都是通过增大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以获得一个较大的摩擦力,但增大摩擦有什么好处呢?试想雪天汽车打滑,而在轮胎上加链条增大摩擦力之后就不打滑了,所以自行车外胎表面上的花纹是为了防止自行车打滑,更好地“抓住”地面。

②减少摩擦力的运用:自行车转动部分加润滑剂,减少摩擦力。

二.压强:①增大压强的应用:给轮胎充气:人们常说自行车轮胎气要充足,它利用了压强的原理。

做一个小实验:如果将充足气的轮胎的打气孔打开,就会发现气从内向外喷出。

说明了轮胎内部的气压比外界大气压大。

所以给轮胎充气,是为了轮胎内部有大的压强,有向外的压力,使轮胎在重力的作用下不易变形(即发生形变)。

当然不能充太多气,因为如果重力太大,就会使其形变过大,导致其体积变小,压强变大导致压力变大,最终使轮胎爆裂。

②减少压强的应用:坐垫呈马鞍形:为了增大身体的臀部与坐垫的接触面积,由P=F/S得,当F不变时,S越大,P越小,所以坐垫呈马鞍形,可以减少臀部所受到的压强,使人骑车舒适。

三.机械知识:①省力杠杆:前刹示意图(1)前刹:因为L1>L2,且此杠杆是绕O转动的所以有L1*F1=L2*F2知F1<F2所以前刹是一个省力杠杆,可以用很小的力使自行车很快刹住.同理,后刹也是一个省力杠杆.注:前刹也利用了增大摩擦力的原理。

通过增大压力(通过杠杆用很小的力而产生的)来增大摩擦力,使自行车很快刹住。

自行车中的物理原理研究报告

自行车中的物理原理研究报告

自行车中的物理原理研究报告自行车是一种常见的交通工具,其运动原理涉及到多个物理学原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自行车中的物理原理进行研究。

一、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它指出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在自行车中,当车辆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车轮的惯性会使车辆保持运动状态。

二、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也被称为运动定律,它指出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于物体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在自行车中,当骑手踩踏脚踏板时,骑手的力会作用于车轮上,使车轮产生加速度,从而推动车辆前进。

三、摩擦力摩擦力是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它由接触面之间的微小不规则形状产生。

在自行车中,摩擦力会影响车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影响车辆的行驶速度和稳定性。

为了减少摩擦力的影响,自行车轮胎的表面通常采用光滑的材料,以减少与地面的摩擦。

四、空气阻力空气阻力是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它由空气分子与物体表面之间的碰撞产生。

在自行车中,空气阻力会影响车辆的行驶速度和稳定性。

为了减少空气阻力的影响,自行车设计中通常采用流线型的车身和车把,以减少空气阻力的影响。

五、动能和势能动能和势能是物理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在自行车中,当骑手踩踏脚踏板时,将机械能转化为动能,从而推动车辆前进。

当车辆上坡时,骑手需要将机械能转化为势能,以克服重力的作用,从而保持车辆的运动状态。

综上所述,自行车中的物理原理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牛顿定律、摩擦力、空气阻力、动能和势能等。

了解这些物理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行车的运动规律,从而更好地掌握自行车的驾驶技巧。

自行车的物理原理研究报告

自行车的物理原理研究报告

自行车的物理原理研究报告摘要:本文主要研究自行车运动的物理原理,包括自行车的稳定性、骑行的动力学和阻力、转向的力学原理等方面。

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得出了一些结论,包括自行车骑行的最佳速度、提高稳定性的方法、转弯时的最佳姿态等。

同时,本文也探讨了一些与自行车运动有关的实际应用,如自行车的设计和改进、自行车运动员的训练等。

引言:自行车是一种受欢迎的交通工具和体育运动方式。

它的运动速度和稳定性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骑行者的体力、车辆的设计和质量等。

因此,了解自行车运动的物理原理对于改进自行车的设计和提高骑行者的表现至关重要。

一、自行车的稳定性自行车的稳定性是骑行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在自行车行驶时,骑行者需要保持平衡,以免摔倒。

自行车的稳定性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如车轮间距、车架形状和重心位置等。

实验结果表明,车轮间距越大、车架越高、重心越低,自行车的稳定性越好。

因此,在设计自行车时,应尽量保持这些因素的平衡,以提高自行车的稳定性。

二、自行车的动力学和阻力自行车的骑行速度和骑行者的体力密切相关。

骑行者的体力提供了自行车运动的动力,而空气阻力、摩擦力等则是自行车骑行时的阻力。

实验表明,自行车骑行的最佳速度为每小时15-20公里。

这是因为在这个速度区间内,空气阻力和摩擦力的总和最小,骑行者消耗的体力也相对较小。

三、自行车的转弯力学自行车的转弯是一个复杂的力学过程。

在转弯时,自行车必须受到一个向心力,以保持稳定。

实验表明,自行车转弯时,最佳姿态是保持身体向内倾斜,车身向外倾斜。

这样可以减小向心力的作用,提高转弯的稳定性。

四、自行车运动的实际应用自行车的设计和改进是与自行车运动密切相关的一个领域。

通过了解自行车的物理原理,设计师可以改进自行车的结构和配件,以提高自行车的性能和稳定性。

自行车运动员的训练也是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

了解自行车的物理原理可以帮助训练师更好地设计训练计划,提高运动员的表现。

结论:自行车的稳定性、动力学和转弯力学等方面均受到物理原理的影响。

自行车的力学知识研究报告

自行车的力学知识研究报告

自行车的力学知识研究报告一、引言自行车是一种常见的交通工具,也是一项受欢迎的运动。

自行车的运动原理和力学知识对于了解自行车的性能和骑行技巧非常重要。

本报告将介绍自行车的力学知识,包括自行车的构造、骑行过程中涉及到的力学原理以及如何优化自行车性能。

二、自行车结构1. 自行车组成部分自行车主要由下列部分组成:前轮、后轮、车架、座椅、把手、脚踏板和链条等。

其中,前轮和后轮都有轮毂、辐条和轮胎等组成。

2. 自行车构造细节(1)车架:自行车的基本结构是由两个三角形构成的,这两个三角形被称为上管和下管。

上管连接了头管和座杆,下管连接了头管和脚踏板。

(2)前叉:前叉是支撑前轮的一根金属管,通常由钢或碳纤维制成。

(3)后悬架:后悬架是连接座杆和后轮之间的一组弹簧装置,可以减少骑行时对身体的震动,提高骑行舒适度。

三、自行车运动原理1. 自行车的平衡自行车保持平衡的主要原因是惯性。

当自行车倾斜时,重心会向一侧倾斜,但是轮子会继续向前滚动,因此自行车就会重新恢复平衡。

另外,转向也可以帮助保持平衡。

2. 自行车的前进力学(1)轮胎与路面:轮胎和路面之间的摩擦力是使自行车前进的主要力量。

(2)风阻:当自行车在高速运动时,空气阻力会变得越来越大,这会影响骑手的速度。

(3)重心位置:重心位置越低,骑手就越容易控制自行车。

四、优化自行车性能1. 减少空气阻力减少空气阻力可以提高骑手的速度。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减少空气阻力:(1)低头:将头部放在把手上方可以减少空气阻力。

(2)穿紧身服装:紧身服装可以减少风阻。

(3)使用轮辐罩:轮辐罩可以减少轮辐与空气之间的摩擦力。

2. 提高车轮的质量车轮的质量越高,骑行时就越容易保持平衡。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提高车轮的质量:(1)使用碳纤维车轮:碳纤维车轮比传统钢制车轮更加坚固,也更加轻便。

(2)使用高性能胎:高性能胎可以提供更好的抓地力和操控性。

3. 调整座位和把手位置调整座位和把手位置可以提高骑行舒适度。

关于自行车上的力学知识的调查研究报告[汇编]

关于自行车上的力学知识的调查研究报告[汇编]

关于自行车上的力学知识的调查研究报告[汇编]一、车轮部分的力学知识车轮作为自行车的关键部件之一,起到支撑车身、传动动力和带动车辆前进的作用。

而其中的力学知识可以从以下角度来探究:1.车轮的结构和材料:车轮通常由轮辋、轮带和轮轴组成,不同材质的轮辋和轮带会影响车轮的强度以及重量。

此外,轮轴的精度也会影响车轮的转动效率。

2.车轮的滚动阻力:旋转的车轮会产生滚动阻力,这是由于轮胎与地面接触面积的非常小,通过分子间力的作用产生接触面积内的阻力而引起的。

减小滚动阻力可以提高车辆的效率,一般采用降低摩擦力、降低轮胎膨胀压力和改善路面状况三种方式。

3.惯性和转动力矩:车轮旋转时会产生惯性和转动力矩,惯性是由于牛顿第一定律给出的物体具有继续沿着初始方向运动的倾向,而转动力矩则是由于重力、摩擦力和空气阻力等力的作用而产生的。

车架是组成自行车的基本骨架,不同形状、重量和材料的车架都会影响自行车的性能。

车架部分的力学知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材料:常见的车架材料有铝合金、碳纤维、钢铁等,不同材料的车架具有不同的强度和重量。

2.刚度和柔韧性:车架的强度和耐用度取决于其刚度,而柔韧性则是在路况不稳定的情况下车架吸收震动的能力。

3.应力分布:车架在行驶中会受到复杂的载荷作用,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可以有效地分散载荷并提高车架的韧性和抗压性。

齿轮系统是自行车转化脚力为推动力的关键部分,不同的齿轮比可以让骑车者在不同的路况下轻松掌控车速和运动状态。

其力学知识主要包括:1.力矩:齿轮系统是通过脚蹬传递力矩来转速的,力矩的大小取决于脚蹬的长度和力度。

2.齿轮比:齿轮比是齿轮系统中齿轮号码比例的大小,影响骑车者的输出功率和牵引力大小,是合理齿轮选择的重要参考因素。

3.链条和齿轮间的接触:由于链条和齿轮间接触面积小,因此会产生摩擦力和磨损。

有效控制链条的张力和保持清洁可以减少齿轮系统的磨损和精度降低。

综上所述,自行车从设计到制造的整个过程都涉及到丰富的力学知识。

自行车的物理原理研究报告

自行车的物理原理研究报告

自行车的物理原理研究报告
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自行车的物理原理。

自行车作为一种简单而又实用的交通工具,其工作原理似乎十分简单,但实际上涉及到了多种物理学原理。

首先,自行车的运动原理是基于牛顿定律的。

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的运动状态不会改变,除非有外力作用。

在自行车运动中,踩踏脚踏板产生的力是使车轮转动的外力,而空气阻力和重力则是制约自行车前进的外力。

其次,自行车的稳定性是基于陀螺效应的。

陀螺效应是指旋转物体的角动量轴的倾斜会使其保持稳定的现象。

在自行车中,车轮的旋转使其具有陀螺效应,可以使自行车保持稳定。

此外,自行车的制动原理是基于摩擦力的。

摩擦力是指两个物体接触并相对运动时的阻力。

在自行车中,刹车片与车轮接触时产生摩擦力,从而使自行车停下来。

最后,自行车的速度与阻力之间存在一个平衡点,称为最大功率点。

在这个点上,自行车的速度最快,但阻力最小。

通过调整踩踏力度和换挡,可以使自行车在这个点上运行,以达到最高效率。

综上所述,自行车的物理原理涉及到牛顿定律、陀螺效应、摩擦力和最大功率点等多种物理学原理。

深入研究这些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行车的运行机理,从而更好地保养和使用自行车。

- 1 -。

自行车原理实验报告总结

自行车原理实验报告总结

一、实验名称自行车摩擦与运动原理实验二、实验目的1. 了解自行车的基本构造和各部件的功能。

2. 探究自行车运动中摩擦力的作用,分析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自行车运动的基本原理,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三、实验器材1. 自行车2. 测速仪3. 摩擦系数测量装置4. 计时器5. 记录纸6. 计算器四、实验原理自行车作为一种常见的交通工具,其运动原理主要基于力学和摩擦学的知识。

本实验通过测量自行车在不同条件下的摩擦系数和运动速度,分析摩擦力对自行车运动的影响。

五、实验过程步骤1. 将自行车放置在水平面上,调整摩擦系数测量装置,使其与自行车接触。

2. 使用测速仪测量自行车在无摩擦力作用下的运动速度。

3. 调整摩擦系数测量装置,增加摩擦力,测量自行车在增加摩擦力后的运动速度。

4. 重复步骤3,分别测量不同摩擦系数下的自行车运动速度。

5. 记录实验数据,包括摩擦系数、运动速度和摩擦力大小。

六、数据处理、数据分析1. 将实验数据整理成表格,包括摩擦系数、运动速度和摩擦力大小。

2. 分析表格数据,绘制摩擦系数与运动速度的关系图。

3. 通过计算摩擦系数与运动速度的关系,得出摩擦力对自行车运动的影响规律。

七、结论1. 摩擦力是自行车运动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其大小直接影响自行车的运动速度。

2. 增大摩擦力会降低自行车的运动速度,减小摩擦力则会提高自行车的运动速度。

3. 在实际骑行过程中,合理调整摩擦系数,可以优化自行车的运动性能。

八、误差讨论1. 实验过程中,摩擦系数的测量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自行车的质量、运动速度和路面状况等因素也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3. 在实验过程中,尽量减少人为误差,提高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自行车运动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摩擦力在自行车运动中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将继续关注自行车相关领域的研究,为提高自行车运动性能和安全性贡献力量。

自行车上的力学知识

自行车上的力学知识

民勤一中研究性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名称:自行车上的力学知识班级:高一(6)班组长:何鹏组员:许若彤、许浩宗、朱才元、何欢、赵丽、王珍、李玉玲****:***一、内容摘要:通过研究性学习,我们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大大丰富了我们的思维方法。

通过研究开拓自己的见识,增强团结互助的意识。

我们为了了解自行车上的力学知识,以及解决方法,采用了上网查询,实验观察等诸多方法来了解自行车上的力学知识。

二、关键词:自行车,力学知识。

三、研究背景自行车是人类发明的最成功的一种人力机械,是由许多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

1790年,有个法国人名叫西夫拉克,他发明了历史上第一辆自行车。

但真正具有现代形式的自行车是在1874年诞生的。

英国人罗松在这一年里,别出心裁地在自行车上装上了链条和链轮,用后轮的转动来推动车子前进。

但仍然是前轮大,后轮小,看起来不够协调,不稳定。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通过研究性学习,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丰富我们的思维方法,增强团结互助的意识,并了解自行车上的力学知识,从而提出改进意见,使人们能更舒适,更方便地使用自行车。

五、课题研究的设计在网上查询资料,访问老师,亲手研究自行车的力学知识。

六、成员分工撰写论文组:何鹏、朱才元查找资料组:何欢、赵丽设计方案组:李玉玲、许浩宗询问老师组:许若彤、王珍七、研究成果1、自行车的构造及运动原理自行车的车架、轮胎、脚踏、刹车、链条等25个部件中,其基本部件缺一不可。

其中,车架是自行车的骨架,它所承受的人和货物的重量最大。

按照各部件的工作特点,大致可将其分为导向系统、驱动系统、制动系统。

1.1 导向系统:由车把、前叉、前轴、前轮等部件组成。

乘骑者可以通过操纵车把来改变行驶方向并保持车身平衡。

1.2 驱动(传动或行走)系统:由脚蹬、中轴、牙盘、曲柄、链条、飞轮、后轴、后轮等部件组成。

人的脚的蹬力是靠脚蹬通过曲柄,链轮、链条、飞轮、后轴等部件传动的,从而使自行车不断前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行车上的力学知识的调查研究报告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关于自行车上的力学知识的调查研究报告
课题组:万丽云(组长)、辛勇鹏、尹冰冰、张麒麟、贺龙、薛跃
指导老师:周伟老师
摘要:通过研究性学习,我们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大大丰富了我们的思维方法。

通过研究开拓自己的见识,增强团结互助的意识。

我们为了了解自行车上的力学知识,以及解决方法,采用了上网查询,实验观察等诸多方法来了解自行车上的力学知识。

关键词:自行车力学知识、减小和增大摩擦、弹簧的减震作用等
前言
1课题背景:自行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极其常见的一种交通工具。

它的出现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据统计目前中国有大约五亿辆自行车。

自行车运动是一种半机械化运动。

人们应掌握一定的机械原理和力学知识,有效地利用传动速比,合理掌握运动强度,巧妙节省体能消耗,从而以充沛的体力,达到高效的运动
我们这个研究性小组想要通过对“自行车上力学知识的调查”,从而可以更深刻地了解自行车存在哪些力学知识,方便对物理学的研究。

2研究分工:万丽云(组长)制作ppt、尹冰冰写调查研究报告、张麒麟和辛永鹏拍照记录、贺龙和薛跃搜集资料
3研究方法:上网搜集资料、小组实践讨论
4研究地点及范围:校园停车场的各式自行车
5研究过称及阶段:
(1)上网查询该课题相关资料,对其有所了解。

(2)对相关知识的讨论与研究。

(3)针对课题对自行车上的力学知识展开研究。

(4)针对课题写研究报告
(5)制作本次课题ppt演示文稿
(6)小组总结
正文
(一)自行车在我国是很普及的代步和运载工具。

在它的“身上”运用了许多力学知识,
1.测量中的应用
在测量跑道的长度时,可运用自行车。

如普通车轮的直径为0.71米或0.66米。

那么转过一圈长度为直径乘圆周率π,即约2.23米或2.07米,然后,让车沿着跑道滚动,记下滚过的圈数n,则跑道长为n×2.23米或n×2.07米。

2.力和运动的应用
(1)减小与增大摩擦。

车的前轴、中轴及后轴均采用滚动以减小摩擦。

为更进一步减小摩擦,人们常在这些部位加润滑剂。

多处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以增大摩擦。

如车的外胎,车把手塑料套,蹬板套、闸把套等。

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以增大摩擦。

如在刹车时,车轮不再滚动,而在地面上滑动,摩擦大大增加了,故车可迅速停驶。

而在刹车的同时,手用力握紧车闸把,增大刹车皮对钢圈的压力以达到制止车轮滚动的目的。

(2)弹簧的减震作用。

车的座垫下安有许多根弹簧,利用它的缓冲作用以减小震动。

3.压强知识的应用
(1)自行车车胎上刻有载重量。

如车载过重,则车胎受到压强太大而被压破。

(2)座垫呈马鞍型,它能够增大座垫与人体的接触面积以减小臀部所受压强,使人骑车不易感到疲劳。

4.简单机械知识的应用
自行车制动系统中的车闸把与连杆是一个省力杠杆,可增大对刹车皮的拉力。

自行车为了省力或省距离,还使用了轮轴:脚蹬板与链轮牙盘;后轮与飞轮及龙头与转轴等。

5.功、机械能的知识运用
(1)根据功的原理:省力必定费距离。

因此人们在上坡时,常骑“S形”路线就是这个道理。

(2)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如骑车上坡前,人们往往要加紧蹬几下,就容易上去些,这里是动能转化为势能。

而骑车下坡,不用蹬,车速也越来越快,此为势能转化为动能。

6.惯性定律的运用
快速行驶的自行车,如果突然把前轮刹住,后轮为什么会跳起来。

这是因为前轮受到阻力而突然停止运动,但车上的人和后轮没有受到阻力,根据惯性定律,人和后轮要保持继续向前的运动状态,所以后轮会跳起来。

切记下坡或高速行驶时,不能单独用自行车的前闸刹车,否则会出现翻车事故!
7.传动力的认识
自行车是传动式机械,它的传动装置包括:主动齿轮(通称轮盘)、被动齿轮(通称飞轮)、链条及变速器等。

齿轮比与传动比关系着自行车的使用效率。

传动行程,每踏蹬牙盘一周,车子向前运动的距离则为传动行程,也叫速比行程。

其计算方法是传动比乘以圆周率。

以M代表传动行程,π代表圆周率(此为常数,
π≈3.14),它们之间关系用公式来表示。

即:
M=Dπ=C÷F×B×π。

结论:通过本次研究,我们认识了自行车上的许多力学知识,认识各个零件的原理,而且还发现自行车上许多常见问题,而且我们尝试着利用所研究的知识,改进自行车上的构造,解决问题这次研究不仅加强了组员之间的协作能力,体现了团结就是力量。

更有效的提高了组员们的动手,动脑能力。

为以后的学习道路上做成长铺垫。

(二)研究材料分析
以上材料从7个方面解释了自行车上存在了哪些力学知识,很具体和详细。

结尾
研究反思: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组员积极性不强,方案设计不合理,社会调查遇到重重阻碍等等。

但最终我们还是完成了我们的研究,这里少不了老师的指导和我们之间的相互支持。

一开始,我们之间就研究课题的选定产生了很大的分歧,每个组员都坚持认为自己的最好,僵持不下,于是我们通过筛选的方式来选定,每个组员提出自己认为可
以研究的两个课题,集中起来,通过讨论对每个问题的价值性、普遍性、深刻程度进行定位。

最终选出最好的课题。

在调查中,我们又遇到了许多意料不到的问题,由于事先没有准备好,临场时就不知所措。

比如未准备好应对天气的措施、自行车选取、实践研究地点。

导致我们只能在活动中被动地应付这些问题。

我们总结了教训,在调查前必须事先预料可能发生的特殊情况(如下雨),并准备好应急措施,写好实践方案。

于是第二次研究,我们进行得很顺利。

另外,组内研究气氛也是很关键的问题,往往是一开始积极性很高,调查几天后,积极性就下去了。

甚至有组员拒绝参加组内活动。

于是我们通过互相鼓励,明确提升自己能力的目标,使积极性一直延续下去,最终以饱满的精力完成了所有的学习项目。

在提出我们对问题的解决方案时,我们采取的是让每个组员提出自己的方案,汇总之后进行修改。

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们不仅培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与人交流、演讲与表达、分工合作、讨论问题、结合理论与实践的能力,实践过程中,我们还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发现彼此身上的闪光点并互相学习,营造了积极向上、团结友爱、谦让、富有创造性的讨论和学习气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也培养了吃苦耐劳、虚心学习的精神。

参考文献:匿名<<自行车上的力学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