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个人简介【关于朱熹的资料简介】
朱熹的简介以及作品

朱熹的简介以及作品朱熹1130—1200,字元晦、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江西婺源今属江西上饶市人,南宋时期的理学家和教育家。
父亲朱松是岳飞、秦桧同时人,曾得充福建政和县尉小官,携全家赴任,后调任尤溪县尉。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出生于南剑州尤溪,降世不久,其父升任朝廷秘书省正字职,但因反对秦桧主和,被逐出朝廷。
朱松回到福建建阳家中。
朱熹随父在建阳度过了他的童年。
侨寓建阳今属福建。
曾任秘阁修撰等职。
主张抗金,并强调备战。
被主和派韩侂胄等目为“伪学”。
平生广注儒学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均有贡献。
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颢、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起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
其学认为:理、气不能相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又断言:“理在先,气在后”;“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
”强调“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
教学授徒五十馀年,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朱文公文集》卷十四《甲寅行宫便殿奏札二》。
又提出对自然变化的科学见解,如关于阴阳二气的宇宙演化说,如从高山上残留的螺蚌壳论证地质变迁原为海洋说等。
其学说在明清两代被确立为儒学正宗,并影响至日本等国,如日本德川时代,“朱子学”颇为流行。
其博览和慎思精神,对后世学者影响至深。
所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所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
绍兴十七年秋中举人,次年春登进士,先后被授予左迪功郎、武学博士、朝奉郎、朝散郎,历任泉州同安主簿、秘书省秘书郎、知南康军、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直秘阁、薄提刑、江东提刑、秘阁修撰、江东转运使、漳州知府、湖南转运副使、潭州知府、湖南安抚、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
其著作有《周易本义》、《启蒙》、《蓍卦考误》、《诗集传》、《大学中庸章句》、《四书或问》、《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楚辞集注辨正》、《韩文考异》、《参同契考异》、《中庸辑略》、《孝经刊误》、《小学书》、《通鉴纲目》、《宋名臣言行录》、《家礼》、《近思录》、《河南程氏遗书》、《伊洛渊源录》等。
朱熹简介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
他19 岁进士及第,多次担任地方官职,但每次的时间都不长。
他为政期间,申明敕令,惩治奸吏,清正有为,但多次遭到排挤,仕途坎坷,很不顺利。
朱熹不仅是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还是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人尊称其为朱子,赞他是孔孟以来弘扬儒学最杰出的大师。
在理学发展史上,朱熹是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时期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
“理”先于万物,并决定万物的存在,它是超越天地万物,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客观自然的存在,无情意,无造作。
在理与气、理与物的关系上,朱熹主张理气统一,他认为理通过气产生了万事万物,是万物的根据和本质。
朱熹及其思想简介

朱熹简介朱熹(1130—1202),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教育家、文学家。
汉族,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
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
庆元六年病逝。
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
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诗作有《观书有感》《春日》《泛舟》等著名诗作。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
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
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哲学思想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
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
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
②理是事物的规律。
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
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
“太极只是一个理字”。
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
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
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
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
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
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
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
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属第二性。
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气(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
宋:理学家 朱熹简介

宋:理学家朱熹简介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江南东路徐州府萧县,南宋时朱氏家族移居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朱熹,字元晦。
宋朝理学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宋朝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于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今南溪书院),乳名沈郞。
朱熹出生时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
宋朝绍兴五年(1135年),五岁时,朱熹始入小学,能读懂《孝经》,在书额题字自勉:“若不如此,便不成人。
”六岁时,朱熹与群儿游玩,以指画八卦于郑氏馆舍前沙洲上。
向父亲问日、问天。
绍兴七年(1137年),朱松应召入都,赴都之前,他把妻子祝氏和朱熹送到建州浦城寓居。
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松病逝于建瓯,临终前把朱熹托付给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好友刘子羽(朱熹义父),又写信请五夫的刘子翚(屏山)、刘勉之(白水)、胡宪(籍溪)等三位学养深厚的朋友代为教育朱熹。
刘子羽视朱熹如己出,在其舍傍筑室安置朱熹一家,名曰紫阳楼。
绍兴十七年(1147年),朱熹18岁,在建州乡试中考取贡生。
绍兴十八年(1148年)春,刘勉之将自己的女儿刘清四许配给朱熹。
朱熹宋代理学家

朱熹宋代理学家朱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理学家,在宋代理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对于理学的贡献以及其思想体系和影响将在本文中进行探讨。
以下将从朱熹的生平背景、理学思想、主要著作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明道子,江西临川人。
他出生在一个世家,自幼饱学经史文词,深受家庭的教育影响。
后来他考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但他并没有在官场上追求名利,而是将精力投入到学术研究中。
朱熹的代表性思想是宋代理学,这一思想体系对中国古代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理学注重研究经典中的“理”,包括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等。
朱熹在《五经正义》中概括了理学的核心观点,即扬弃了诸多宗派间的争议,将儒家经典理解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个方面。
朱熹主张以“格物致知”为根本,通过对外物的感知和认识来达到对内心的自省和提升。
他认为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真正理解并实践儒家经典中所述的道德和人伦原则,达到仁德之境。
朱熹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中。
他写的《四书章句集注》是他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精深阐释,被后人广泛传颂。
此外,他还著有《为学篇》、《尚书大传序》、《春秋左氏传集解序》等许多重要的著作,涵盖了儒家经典的方方面面。
这些著作展示了朱熹对于儒家学说的深入理解和独到见解,深受后世学者的推崇。
朱熹的理学思想和著作对后世影响巨大。
他的理学在明代达到巅峰,成为当时主流的儒家学派。
他强调要通过“格物致知”来实践儒家的仁义道德,敦促人们努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种思想在中国的政治文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朱熹的理学也受到了许多批评。
在后来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他的理学进行了改革和批判,认为他过于强调“格物致知”,忽视了其他重要的学术观点。
这种批判在明末清初的学术界尤为明显,儒家学者开始探索其他思想流派。
历史上朱熹是谁

历史上朱熹是谁朱熹是继孔、孟之后最杰出的儒学大师,也是儒学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在中国哲学历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大家。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历史上朱熹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上朱熹的简介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江南东路徐州府萧县,南宋时朱氏家族移居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朱熹的生平简介朱熹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延承各家之长,把所有学问融为一体自创一派。
凡人者,应当学习圣人的思想和行为,这是朱熹做人的准则。
朱熹是南宋时期的人,出生于1130年,享年70岁,是福建尤溪县人。
他的父亲在没有生他之前去卜卦算前程,算命的是这样回复他的:你啊,贫富都这样,但是你生的儿子堪比孔子。
他的父亲就回去了,第二年生他的前一天家门前的两座大山起火反而呈现祥瑞之兆,便给他取名熹,意为喜火的意思。
朱熹从小就有过人之处,作学问总会问到根处。
四岁时指着天上的星星问他父亲星星属于哪里的?他父亲说是属于天。
他又问那么天属于哪里?他父亲蒙住了。
儿童时期有他父亲悉心教学,不过朱熹的父亲在他十岁时就过世了,把他托付给自己的朋友照顾。
他父亲的朋友对他们一家人很好,还在自己的住处旁特意为他们一家人盖了一座房子,方便照顾。
朱熹父亲朋友对他的影响不少,他接触了佛、道、儒学。
人物小传-朱熹

人物小传-朱熹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南宋时期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被尊称为"宋儒第一人"。
他出生在今江苏省无锡市,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朱熹自幼聪明好学,精通儒学经典和哲学思想。
他早期在家乡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培养了深厚的学识和思想基础。
随后,他前往宋朝的首都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参加科举考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朱熹在大学期间广泛研读古代经典,对于儒家思想的理解有着独到的见解。
朱熹的主要贡献是系统总结和解释了宋代以来的程朱理学,从而对后世学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强调心学,认为"知行合一"是实现人格完善和社会和谐的关键。
他还提倡"格物致知",强调通过观察事物的表象来了解其中的道理。
朱熹主张发掘个体的潜能,并通过道德修养和实践来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朱熹的学术成就远不仅限于理论研究,他还开创了"文化教育"的新理念,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
他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注重道德素养的培养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
朱熹的教育观念深深影响了后来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使他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
朱熹虽然在学术和教育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
他的学说受到了后来儒家学者的批评和质疑,尤其是在治学方法和文化理念上。
然而,无论如何,朱熹对于中国文化史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朱熹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文化遗产仍然为后世所推崇和研究。
他推动了中国文化的深度发展,弘扬了儒家思想,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
他的思想和精神鼓舞了无数后来的学者和爱国主义者,他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和崇高的道德风范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

三、学术影响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 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 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 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 完备的意识形态。 • 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 熹《四书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 场程式。
• 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 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 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强化 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 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 学说,也对后来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有 深刻的影响。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 正是在朱熹哲学基础上的突破。朱熹 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 重要影响。
主要著作
• 《谢上蔡先生语录》 三 卷 绍兴29年(1159) 《论语要义》 隆兴元年(1163) 《论语训蒙口义》 隆兴元年(1163) 《延平问答》 隆兴二年(1164) 《诗序辨说》 一 卷 乾道三年(1167) 《困学恐闻》 隆兴二年(1164) 《程氏遗书》 二十五卷、附录一卷 乾道四年(1168) 《家礼》五卷 乾道六年(1170) 《论语精义》 二十卷 乾道八年(1172) 《孟子精义》 十四卷 乾道八年(1172) 《资治通鉴纲目》 五十九卷 乾道八年(1172) 《八朝名臣言行录》 五十九卷 乾道八年(1172) 《西铭解义》 一 卷 乾道八年(1172)十月 《太极图说解》 一 卷 乾道九年(1173)四月 《通书解》 四十卷 乾道九年(1173)四月 《程氏外书》 十二卷 乾道九年(1173)六月 《伊洛渊源录》 十四卷 乾道九年(1173) 《古今家祭礼》 二十卷 淳熙六年(1174) 《近思录》 十四卷 淳熙二年(1175) 《阴符经考异》 一 卷 淳熙二年(1175) 《婺源茶院朱氏世谱》 一 卷 淳熙三年(1176) 《论语集注》 十 卷 淳熙四年(1177) 《孟子集注》 十四卷 淳熙四年(1177) 《大学章句》 淳熙四年(1177) 《中庸章句》 淳熙四年(117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个人简介【关于朱熹的资料简介】朱熹,世称朱文公,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朱熹的资料简介,希望对你有用!朱熹简介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朱熹人物生平年少求学宋朝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于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今南溪书院),乳名沈郞。
朱熹出生时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
宋朝绍兴五年(1135年),五岁时,朱熹始入小学,能读懂《孝经》,在书额题字自勉:若不如此,便不成人。
六岁时,朱熹与群儿游玩,以指画八卦于郑氏馆舍前沙洲上。
向父亲问日、问天。
绍兴七年(1137年),朱松应召入都,赴都之前,他把妻子祝氏和朱熹送到建州浦城寓居。
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松病逝于建瓯,临终前把朱熹托付给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好友刘子羽(朱熹义父),又写信请五夫的刘子翚(屏山)、刘勉之(白水)、胡宪(籍溪)等三位学养深厚的朋友代为教育朱熹。
刘子羽视朱熹如己出,在其舍傍筑室安置朱熹一家,名曰紫阳楼。
绍兴十七年(1147年),朱熹18岁,在建州乡试中考取贡生。
绍兴十八年(1148年)春,刘勉之将自己的女儿刘清四许配给朱熹。
同年三月朱熹入都科举,中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准勅赐同进士出身。
初入仕途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朱熹再次入都铨试中等,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
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夏,朱熹赴同安途中,受学于延平李侗。
秋七月,朱熹至同安。
以其敦礼义、厚风俗、劾吏奸、恤民隐的治县之法管理县事,排解同安、晋江两县械斗,整顿县学、倡建教思堂,在文庙大成殿倡建经史阁,主张减免经总制钱。
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朱熹任满罢归。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朱熹已意识到妄佛求仙之世风,凋敝民气,耗散国力,有碍国家中兴,打算重新踏上求师之路,决心拜李侗为师,因得承袭二程洛学的正统,奠定了朱熹以后学说的基础。
题写的鸢飞鱼跃四字匾额。
朱熹归自同安,不求仕进,主要进行教育和著述活动。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即位,诏求臣民意见。
朱熹应诏上封事,力陈反和主战、反佛崇儒的主张,详陈讲学明理、定计恢复、任贤修政的意见。
隆兴元年(1163年)十月,朱熹应诏入对垂拱殿,向宋孝宗面奏三札:一札论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之学,反对老、佛异端之学,二札论外攘夷狄之复仇大义,反对和议,三札论内修政事之道,反对宠信佞臣。
但当时汤思退为相,主张和议。
朱熹的抗金主张没有被采纳。
十一月,朝廷任朱熹为国子监武学博士。
朱熹辞职不就,请祠归崇安。
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八月,朱熹在林择之、范念德的陪同下前往潭州(今长沙)访问湖湘学派代表张栻。
《东归乱稿》成。
乾道四年(1168年),崇安发生水灾。
朱熹力劝豪民发藏粟赈饥,还向官府请贷粮食六百斛散发于民,使民不致挨饿。
乾道五年(1169年),朱熹悟到中和旧说之非,用敬和双修思想重读程颢、程颐著作,从全新角度独创中和新说。
这是在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影响十分深远的重大事件,标志朱熹哲学思想的成熟。
寒泉著述乾道五年(1169年)九月,朱熹母去世,朱熹建寒泉精舍为母守墓,开始了长达六年之久的寒泉著述时期。
乾道七年(1171年)五月,为了根本上解决百姓灾年生计问题,在五夫创建社仓。
这种做法可以减轻贫民困难,缓和社会矛盾,也减轻朝廷的施政压力,后为许多地方所仿效。
十一月,朱熹回尤溪,与知县、好友石子重讲论学问于县学。
在石子重的陪同下,游览其父朱松任尤溪县尉时燕居之所韦斋旧址,手书韦斋旧治四字刻石揭榜。
乾道九年(1173年),作《重修尤溪庙学记》,亲书明伦堂制匾悬挂于尤溪县学宫正堂。
从此天下学宫匾皆模此刻制悬挂。
宋朝淳熙二年(1175年)正月,吕祖谦从浙江东阳来访朱熹,在寒泉精舍相聚一个半月,编次《近思录》成,史称寒泉之会。
五月,送吕祖谦至信州鹅湖寺(今鹅湖书院),陆九龄、陆九渊及刘清之皆来会,史称鹅湖之会。
鹅湖之会的直接动因是吕祖谦想利用这个机会调和朱、陆学说之间的矛盾。
在学术上,朱熹认为心与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理是本体,心是认识的主体。
二陆主张心与理是一回事,坚持以心来统贯主体与客体。
朱熹与陆氏兄弟论辩、讲学达十日之久。
鹅湖之会并没有达到双方统一思想的目的,但使他们各自对对方的思想及其分歧有了进一步认识,也促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反省。
重建书院淳熙五年(1178年),宋孝宗任朱熹知南康军兼管内劝农事。
淳熙六年三月,朱熹到任。
当年适逢大旱,灾害严重,朱熹到任后,即着手兴修水利,抗灾救荒,奏乞蠲免星子县税钱,使灾民得以生活。
十月,朱熹行视陂塘时,在樵夫的指点下找到白鹿洞书院的废址。
经朱熹的竭力倡导,到淳熙七年三月,白鹿洞书院很快修复。
朱熹在南康军任上,为白鹿洞书院殚精竭虑,不遗余力。
他曾自兼洞主,延请名师,充实图书,还请皇帝勅额,赐御书。
还置办学田,供养贫穷学子,并亲自订立学规,即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教规》。
《白鹿洞书院教规》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对教育目的、训练纲目、学习程序及修己治人道理,都一一作了明确的阐述和详细的规定,它不仅成为后续中国封建社会700年书院办学的模式,而且为世界教育界瞩目,成为国内外教育家研究教育制度的重要课题。
淳熙八年(1181年)二月,陆九渊来南康访朱熹,相与讲学白鹿洞书院。
八月,时浙东大饥。
因朱熹在南康救荒有方,宰相王淮荐朱熹赈灾,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
为解救灾民,朱熹迅速采取了几项有力措施。
朱熹因在浙东劾奏前知台州唐仲友不法,为唐之姻亲王淮所嫉,浙东任职仅九个月即离任回家。
朱熹曾先后六次上状奏劾唐仲友不法,直指王淮与唐仲友上下串通勾结的事实。
迫于压力,王淮免去唐仲友江西提刑新任,在弹劾唐仲友的过程中,朱熹表现出崇高的操守和气节。
治学勤政淳熙九年(1182年),朱熹52岁时,才将《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四书合刊,经学史上的四书之名才第一次出现。
之后,朱熹仍呕心沥血修改《四书集注》,临终前一天朱熹还在修改《大学章句》。
朱熹将《四书》定为封建士子修身的准则,《四书》构成了朱熹的一个完整的理学思想体系。
元朝迄至明清,《四书集注》遂长期为历代封建王朝所垂青,作为治国之本,也作为人们思想行为的规范,成为封建科举的标准教科书。
淳熙十年(1183年),朱熹在武夷山九曲溪畔大隐屏峰脚下创建武夷精舍,潜心著书立说,广收门徒,聚众讲学。
淳熙十二年,朱熹到浙江,与陈亮展开义利王霸辩论,力陈浙学之非。
淳熙十五年(1188年)十一月,上《戊申封事》。
主张正心、任选大臣、振举朝纲等事。
淳熙十六年(1189年),诏命朱熹知漳州。
绍熙元年(1190年),61岁的朱熹到漳州赴任。
朱熹在漳州的全部施政变革,主要体现在正经界、蠲(免)横赋、敦风俗、播儒教和劾奸吏等方面,而正经界则是他全部变革的灵魂。
时值当地土地兼并之风盛行,官僚地主倚势吞并农民耕地,而税额没有随地划归地主,至使田税不均,失地农民受到更为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为此,朱熹提出行经界,即核实田亩,随地亩纳税。
这一建议势必减轻农民负担,但却损害大地主的利益,所以遭到后者的强烈反对,经界终于未能推行。
绍熙二年(1191年)正月,朱熹长子朱塾卒。
闻噩耗后,朱熹无奈以治子丧请祠。
五月,朱熹迁居建阳。
次年,承父志建竹林精舍,后更名为沧洲精舍,即淳祐四年(1244年)诏赐的考亭书院。
绍熙五年(1194年),湖南瑶民蒲来矢起义,震动了朝野,湖南地方局势骤然紧张起来。
朱熹临危受命,除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赐紫章服。
具有道学家傲骨、强烈忧国忧民心态的朱熹,不敢推辞朝命,欣然拜命前往赴任。
五月,朱熹至潭州。
此时,瑶民已败退深山,被困溪洞。
朱熹采取了善后招抚的怀柔政策,遣使招降瑶民起义军首领蒲来矢。
因本次镇压瑶民起义是湖北、湖南两地的共同行动,朱熹的招抚遭到了湖北帅王蔺的反对,在蒲来矢押解后,王蔺主张斩杀以警众。
朱熹不得不在入都奏事中,直接向宋宁宗面恳,要求对瑶民毋失大信。
朱熹到任后,兴学校,广教化,督吏治,敦民风。
朱熹改建、扩建了位于湖南长沙岳麓山下的岳麓书院,空余时间亲自到此讲课,使岳麓书院成为南宋全国四大书院之一。
绍熙五年(1194年)八月,朱熹除焕章阁待制兼侍讲。
九月,朱熹于行宫便殿奏事。
第一札要宋宁宗正心诚意,第二札要宋宁宗读经穷理,第三、四、五札论潭州善后事宜。
十月十四日,朱熹奉诏进讲《大学》,反复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希望通过匡正君德来限制君权的滥用,引起宋宁宗和执政韩侂胄的不满。
因此,朱熹在朝仅46日,被宋宁宗内批罢去了待制兼侍讲之职。
还居建阳绍熙五年(1194年)十一月,朱熹还居建阳考亭。
宋朝庆元二年(1196)十二月,党禁正式发生。
监察御史沈继祖以捕风捉影、移花接木、颠倒捏造手法奏劾朱熹十大罪状,朝廷权贵对理学掀起了一场史所罕见的残酷清算,效法北宋元祐党籍的故伎,开列了一份五十九人的伪逆党籍,名列党籍者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罚。
朱熹被斥之为伪学魁首,位列黑名单之中的第五位,有人竟提出斩朱熹以绝伪学。
朱熹以伪学罪首落职罢祠,朱子门人流放的流放,坐牢的坐牢,遭到严重打击。
庆元五年(1199年),朱熹已被各种疾病所困扰,党禁中的朱熹终于预感到死亡的逼近,使他有大限临头的不祥预感,更加抓紧著述。
庆元六年(1200年)入春以后,朱熹足疾大发,病情恶化。
朱熹生命垂危,左眼已瞎,右眼也几乎完全失明。
朱熹却以更旺盛的精力加紧整理残篇,唯一的愿望就是要将自己生平的所有著作全部完稿,使道统后继有人。
三月初九,71岁的朱熹在血雨腥风的庆元党禁运动中去世。
四方道学信徒决定在十一月聚集在信州举行大规模的会葬,这又吓坏了反道学的当权者,竟令守臣约束。
十一月,朱熹葬于建阳县黄坑大林谷,参加会葬者仍然有近千人之多。
朱熹死后,被谥为文公,赠宝谟阁直学士,又追封徽国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