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练习题教学教材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二:第一课时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二: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直线的方程”与“方程的直线”的概念.2.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3.斜率公式(二)能力训练要求1.了解“直线的方程”和“方程的直线”的概念.2.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定义.3.已知直线的倾斜角,会求直线的斜率.4.已知直线的斜率,会求直线的倾斜角.(三)德育渗透目标1.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重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概念.●教学难点斜率概念理解与斜率公式.●教学方法学导式本小节从一个具体的一次函数与它的图象入手,引入直线的方程与方程的直线概念,注重了由浅及深的学习规律,并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之所以引入直线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倾斜角和斜率概念,是由于进一步研究直线方程的需要.在直线倾斜角和斜率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重导求倾斜角与斜率的相互联系,以及它们与三角函数知识的联系.在对倾斜角及斜率这两个概念进行辨析时,应以倾斜角与斜率的相互变化作为突破口.●教具准备投影片三张第一张:“直线的方程”与“方程的直线”概念(记作§7.1.1 A)第二张:斜率公式推导过程(记作§7.1.1 B)第三张:本节例题(记作§7.1.1 C)●教学过程Ⅰ.课题导入[师]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过一次函数,并接触过一次函数的图象,现在,请同学们作一下回顾,一次函数的图象有何特点?[生]一次函数形如y=kx+b,它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师]如果我们现在对于一给定函数y=2x+1,如何作出它的图象.[生]由于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所以在直线上任找两点即可.[师]这两点与函数式y=2x+1有何关系?[生]这两点就是满足函数式的两对x,y值.[师]好,这一同学回答的完全正确.从上述作图过程可以看出,满足函数式y=2x+1的每一对x,y的值都是函数y=2x+1的图象上的点,也就是一条直线上的点;同样,这条直线上的每一点的坐标都满足函数式y=2x+1.因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一般地,一次函数y=kx+b 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它是以满足y =kx +b 的每一对x 、y 的值为坐标的点构成的.由于函数式y =kx +b 也可以看作二元一次方程.所以我们可以说,这个方程的解和直线上的点也存在这样的对应关系.[师]有了上述基础,我们也就不难理解“直线的方程”和“方程的直线”的基本概念. Ⅱ.讲授新课1.直线方程的概念:(给出投影片§7.1.1 A)以一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某条直线上的点,反过来,这条直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这时,这个方程就叫做这条直线的方程,这条直线叫做这个方程的直线.[师]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研究直线时,就是利用直线与方程的这种关系,建立直线的方程的概念,并通过方程来研究直线的有关问题.为此,我们先研究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下面,请同学们通过自学了解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有关概念,并注意它们的变化范围.2.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一条与x 轴相交的直线,如果把x 轴绕着交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和直线重合时所转的最小正角记为α,那么α就叫做直线的倾斜角.当直线和x 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直线的倾斜角为0°.[师]因此,根据定义,我们可以得到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180°.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常用k 表示. 为使大家巩固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我们来看下面的概念辨析题.关于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任一条直线都有倾斜角,也都有斜率;B.直线的倾斜角越大,它的斜率就越大;C.平行于x 轴的直线的倾斜角是0或π;D.两直线的倾斜角相等,它们的斜率也相等.E.直线斜率的范围是(-∞,+∞).[生]上述说法中,E 正确,其余均错误,原因如下:A.与x 轴垂直的直线倾斜角为2π,但斜率不存在;B.举反例说明,120°>30°,但ta n120°=-3<tan30°=33;C.平行于x 轴的直线的倾斜角为0;D.如果两直线的倾斜角都是2π,但斜率不存在,也就谈不上相等.[师]通过上面的练习,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几点(板书)说明:①当直线和x 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直线的倾斜角为0°;②直线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180°;③倾斜角是90°的直线没有斜率.[师]下面我们对于“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一事实,研究怎样用两点的坐标来表示直线的斜率.3.斜率公式:经过两点P 1(x 1,y 1),P 2(x 2,y 2)的直线的斜率公式:k =1212x x y y --(x 1≠x 2) (给出投影片§7.1.1 B)推导:设直线P 1P 2的倾斜角是α,斜率是k ,向量21P P 的方向是向上的(如上图所示).向量21P P 的坐标是(x 2-x 1,y 2-y 1).过原点作向量21P P OP =,则点P 的坐标是(x 2-x 1,y 2-y 1),而且直线OP 的倾斜角也是α,根据正切函数的定义,tan α=1 212x x y y --(x 1≠x 2)即k =1212x x y y --(x 1≠x 2)同样,当向量12P P 的方向向上时也有同样的结论.[师]下面通过例题讲评逐步熟悉斜率公式.4.例题讲解:[例1]如图,直线l 1的倾斜角α1=30°,直线l 1⊥l 2,求l 1、l 2的斜率.分析:对于直线l 1的斜率,可通过计算tan30°直接获得,而直线l 2的斜率则需要先求出倾斜角α2,而根据平面几何知识,α2=α1+90°,然后再求tan α2即可.解:l 1的斜率k 1=tan α1=tan30°=33,∵l 2的倾斜角α2=90°+30°=120°,∴l 2的斜率k 2=tan120°=tan (180°-60°)=-tan60°=-3.评述:此题要求学生掌握已知直线的倾斜角求斜率,其中涉及到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及特殊角正切值的确定.[例2]直线经过点A (sin70°,cos70°),B (cos 40°,sin 40°),则直线l 的倾斜角为( )A.20°B.40°C.50°或70°D.120°参考公式:sin α-sin β=2cos 2βα+sin 2βα-,cos α-cos β=-2sin 2βα+si n2βα-. 分析:若想求出l 的倾斜角,则应先由斜率公式求出l 的斜率.思路较为明确,但关键在于运用斜率公式后三角函数的变形.考虑到这一点,题目给出两个参考公式,但仍对学生解题的灵活性有一定要求,其中,若想利用参考公式,需要对分子、分母进行函数名的统一、希望给予学生一定的启示.解:设l 的倾斜角为α,则tan α=?-??-?40cos 70sin 40sin 70cos 3)10sin(30sin 2)10sin(30cos 240cos 20cos 40sin 20sin -=?-?-?-?=?-??-?=又α∈[0,π]∴α=120°故选D.[师]接下来,我们通过练习来熟悉已知直线的倾斜角求斜率,并明确倾斜角变化时,斜率的变化情况.Ⅲ.课堂练习1.已知直线的倾斜角,求直线的斜率:(1)α=0°;(2)α=60°(3)α=90°;(4)α=43π 分析:通过此题训练,意在使学生熟悉特殊角的斜率.解:(1)∵tan0°=0∴倾斜角为0°的直线斜率为0;(2)∵tan60°=3∴倾斜角为60°的直线斜率为3;(3)∵tan90°不存在∴倾斜角为90°的直线斜率不存在;(4)∵tan43π=tan (π-4π)=-tan 4π=-1,∴倾斜角为43π的直线斜率为-1. 2.已知直线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利用正切函数的性质,讨论直线斜率及其绝对值的变化情况:(1)0°<α<90°解:作出y =tan α在(0°,90°)区间内的函数图象;由图象观察可知:当α∈(0°,90°),y =tan α>0,并且随着α的增大,y 不断增大,|y |也不断增大.所以,当α∈(0°,90°)时,随着倾斜角α的不断增大,直线斜率不断增大,直线斜率的绝对值也不断增大.(2)90°<α<180°解:作出y =tan α在(90°,180°)区间内的函数图象,由图象观察可知:当α∈(90°,180°),y =tan α<0,并且随着α的增大,y=tan α不断增大,|y |不断减小.所以当α∈(90°,180°)时,随着倾斜角α的不断增大,直线的斜率不断增大,但直线斜率的绝对值不断减小.[师]针对此题结论,虽然有当α∈(0°,90°),随着α增大直线斜率不断增大;当α∈(90°,180°),随着α增大直线斜率不断增大,但是当α∈(0°,90°)∪(90°,180°)时,随着α的增大直线斜率不断增大却是一错误结论.原因在于正切函数y =tan α在区间(0,90°)内为单调增函数,在区间(90°,180°)内也是单调增函数,但在(0°,90°)∪(90°,180°)区间内,却不具有单调性.Ⅳ.课时小结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大家掌握已知直线的倾斜角求斜率,理解斜率公式的推导,为下一节斜率公式的应用打好基础.Ⅴ.课后作业(一)课本P 37习题7.11.在同一坐标平面内,画出下列方程的直线:l 1:2x +3y -6=0 l 3:2x +3y +6=0l 2:2x -3y +6=02.已知直线的倾斜角,求直线的斜率:(1)α=30°;(2)α=45°;(3)α=65π;(4)α=32π;(5)α=89°;(6)α=2. 解:(1)∵tan30°=3 3,∴直线斜率为33;(2)∵tan 45°=1,∴直线的斜率为1;(3)∴tan 65π=-tan 6π=-33,∴直线斜率为-33;(4)∵tan 32π=-tan 3π=-3,∴直线斜率为-3;(5)∵tan 89°=57.29,∴直线的斜率为57.29. (6)∵tan2=-2.184,∴直线的斜率为-2.184.(二)1.预习内容:斜率公式2.预习提纲:尝试总结斜率公式的特点. ●板书设计。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案及说明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案及说明教案说明: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概念,掌握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斜率计算直线的倾斜角,反之亦然。
教学目标:1. 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
2. 掌握计算直线的斜率的方法。
3. 理解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之间的关系。
4. 能运用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一、直线的倾斜角1. 直线的倾斜角的定义。
2. 直线的倾斜角的计算方法。
二、直线的斜率1. 直线的斜率的定义。
2. 直线的斜率的计算方法。
三、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之间的关系1. 斜率与倾斜角的定义及关系。
2. 斜率与倾斜角的计算方法。
四、运用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解决实际问题1. 运用斜率和倾斜角计算直线的长度。
2. 运用斜率和倾斜角计算直线的交点。
五、巩固练习1. 计算给定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
2. 解决实际问题,运用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
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图形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2. 采用讲解法,讲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计算方法。
3.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解决来运用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
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给定的练习题,检验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题,巩固学生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掌握。
3. 考试:设置有关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考试题目,全面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教学资源:1. 教学PPT:提供直观的图形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2. 练习题库:提供丰富的练习题,供学生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3. 实际问题案例:提供实际问题,供学生解决,运用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
教学步骤:一、直线的倾斜角1. 引入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意义。
2. 讲解直线的倾斜角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计算直线的倾斜角的方法。
2.1.1倾斜角与斜率(分层作业)(解析版)(人教A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2.1.1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第1课时)(分层作业)(夯实基础+能力提升)【夯实基础】题型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详解】直线0x y +=的斜率为1-,而倾斜角在0180︒︒间,tan1351︒=-,∴倾斜角为135︒.故选:D .题型2求直线方程6.已知A(m ,3),B(2m ,m+4)A .1C .0或2【答案】D【详解】当AB 与CD 斜率均不存在时,题型4直线的斜截式方程所以AC 的倾斜角为45,BC 的倾斜角为135,因为直线l 过点(0,2)C 且与线段AB 相交,所以l 的倾斜角取值范围为045,α≤≤或135180,α≤≤所以直线l 的斜率k 的取值范围是[]1,1-,故选:D.【能力提升】一、单选题【详解】如图,要使直线l 与线段AB 相交,则应满足PA k k ≤或k ≥342+=--,123134PB k +==+,或34k ≥.已知直线l 1过点A (-1,1)和B (-2,-1),直线l 2过点C (1,)-2B .2A .123k k k <<【答案】B【分析】设直线123,,l l l 所对应的倾斜角为斜角与斜率的关系可得23k k <二、多选题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直线的倾斜角α取值范围是0πα≤<B .若直线的斜率为tan α,则该直线的倾斜角为αC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任意一条直线都有倾斜角,但不一定有斜率D .直线的倾斜角越大,其斜率就越大【答案】AC【分析】根据直线倾斜角和斜率关系判断各项的正误.【详解】A :直线倾斜角α范围为0πα≤<,正确;B :当直线斜率为tan α,则该直线的倾斜角为[0,π)内正切值为tan α的角,错误;C :平面内所有直线都有倾斜角,当倾斜角为90°时没有斜率,正确;D :倾斜角为锐角时斜率为正,倾斜角为钝角时斜率为负,错误.故选:AC10.以下四个命题正确的是()A .若直线的斜率存在,则必有倾斜角与之对应B .若直线的倾斜角存在,则必有斜率与之对应C .坐标平面上所有的直线都有倾斜角则31421PA k --==--,213314PB k --==--∴直线l 与线段AB 相交时,斜率k 的取值范围是∴直线l 的斜率k 的取值可以为34,4,4-故选:ABC三、填空题13.已知点()1,3A -,点()3,9B ,则直线AB 的斜率为【答案】32【解析】根据两点间斜率公式,可直接求解.【详解】因为()1,3A -,()3,9B 393-所以y的取值范围是1[,2]-.【点睛】本题考查直线的倾斜角,考查了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关系,属于基础题.四、解答题(2)由题意可知直线l 的倾斜角介于直线因为直线PB 的倾斜角是45︒,直线所以α的取值范围是45135α︒≤≤20.已知点(1,1)(2,4)、-A B .(1)求直线AB 的倾斜角。
高中数学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常见例题 考题 练习)附答案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直线方程知识点1.直线的倾斜角(1)定义:当直线l 与x 轴相交时,取x 轴作为基准,x 轴正向与直线l 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做直线l 的倾斜角。
当直线l 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
(2)范围:直线l 倾斜角的范围是[0,π)。
2.直线的斜率(1)定义:若直线的倾斜角θ不是90°,则斜率k =tan θ。
(2)计算公式:若由A (x 1,y 1),B (x 2,y 2)确定的直线不垂直于x 轴,则k =y 2-y 1x 2-x 1。
3.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基础专练一 、走进教材1.直线l :x sin30°+y cos150°+1=0的斜率是( )A.33B.3 C .- 3 D .-332. 已知点A (1,2),B (3,1),则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方程为( )A .4x +2y -5=0B .4x -2y -5=0C .x +2y -5=0D .x -2y -5=0走进教材答案1.A ; 2. B ;二、查漏补缺1.过点M (-2,m ),N (m,4)的直线的斜率等于1,则m 的值为( )A .1B .4C .1或3D .1或42.直线x +3y +m =0(m ∈R )的倾斜角为( )A .30°B .60°C .150°D .120°3.已知直线l 过点P (-2,5),且斜率为-34,则直线l 的方程为( ) A .3x +4y -14=0 B .3x -4y +14=0 C .4x +3y -14=0 D .4x -3y +14=04.若点A (4,3),B (5,a ),C (6,5)三点共线,则a 的值为__________。
5.过点(-3,4),且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之和为12的直线方程是________。
查漏补缺答案5.4x -y +16=0或x +3y -9=0直击考点考点一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母题发散【典例1】 (1)直线2x cos α-y -3=0⎝⎛⎭⎫α∈⎣⎡⎦⎤π6,π3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 )A.⎣⎡⎦⎤π6,π3B.⎣⎡⎦⎤π4,π3C.⎣⎡⎦⎤π4,π2D.⎣⎡⎦⎤π4,2π3(2)直线l 过点P (1,0),且与以A (2,1),B (0,3)为端点的线段有公共点,则直线l 斜率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能够求出直线的倾斜角;(2)掌握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能够计算直线的斜率;(3)能够运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2)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3)运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计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实际情境,如倾斜的梯子、斜坡等,引导学生思考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2. 讲解直线的倾斜角:(1)介绍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即直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大小与直线的斜率之间的关系。
3. 讲解直线的斜率:(1)介绍直线的斜率的概念,即直线的倾斜角的正切值;(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掌握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3)举例说明如何计算直线的斜率。
4. 练习与巩固:布置一些有关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请描述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1)直线y = 2x + 3;(2)直线x = 4。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布置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在课后,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拓展1. 探讨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建筑设计中的斜屋顶、物理学中的倾斜面等。
2. 引导学生思考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在几何图形中的作用,如在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中的运用。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案及说明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案及说明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能够求出直线的倾斜角。
2. 让学生掌握直线的斜率的概念,能够求出直线的斜率。
3. 让学生能够运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
2. 直线的斜率的概念。
3.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
4. 求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方法。
5.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
2. 直线的斜率的概念。
3.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采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2. 讲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让学生掌握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定义。
3.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互动环节: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探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关系。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说明:本教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讲解法、案例分析法和互动教学法,旨在让学生掌握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过程中,观察学生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概念的理解程度。
2. 案例分析环节,观察学生对实际问题中直线倾斜角和斜率的应用能力。
3. 课堂互动环节,评估学生对直线倾斜角和斜率关系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1. 课后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总结学生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方面的掌握情况。
2. 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高中数学_3.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一、教学内容与目标1、内容:直线的倾斜角、斜率的概念,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2、目标:①初步了解解析几何的产生及其意义,初步认识坐标法思想②理解直线倾斜角与斜率的概念③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二、知识背景与内容引导1、情境引入:以“爱心”曲线r=a(1-sinθ)为引子,介绍解析几何的产生及其意义,初步认识坐标法思想。
进一步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内涵和方法,设计意图:感悟本章的“灵魂”,打好开章之局,统领全局。
为后续的学习探究“埋好暗线”。
2、明确目标:以思想方法为指引,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开启本节课的探索学习。
我们知道,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一一对应,那么平面中的图形和怎样的代数对应呢?从本章开始的解析几何就要解决这个问题,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以实现通过代数运算来研究几何图形性质的目的。
问题1:回顾平面几何的学习,我们主要研究了哪些类型的图形?所用的研究方法是什么?设计意图:明确几何与解析几何研究内容的一致,方法的区别。
三、知识探究【一】用倾斜角刻画直线的位置问题2:直线是最简单的几何图形之一,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是什么?(预设,还有没有其他确定一条直线的方法?)问题3:我们利用直角坐标系进一步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
观察下图中经过定点p的直线束,他们的区别是什么?你能利用直角坐标系中的一些元素讲这些直线区分开么?追问:如何表示这些直线的方向?能否利用图中的元素确定它的方向?生成:构建概念倾斜角:追问:你认为直线的倾斜角在什么范围:规定:自主测试1.下列图中表示直线倾斜角为( )3.如图所示,直线l 的倾斜角为()A .45°B .135°C .0°D .不存在3.已知直线l 向上方向与y 轴正向所成的角为30°,则直线l 的倾斜角为__________ 设计意图:正确理解应用倾斜角,明确倾斜角对直线方向的刻画。
【二】推导直线的斜率公式问题4:直线l 的倾斜角刻画了它的倾斜程度,是否还能用其他方法刻画直线的倾斜程度呢?探究:直线l 可由其上任意两点)(),(),,(21222111x x y x P y x P ≠其中唯一确定,可以推断,直线l 的倾斜角一定与21,P P 两点的坐标有内在联系。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案及说明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案及说明一、教学目标:1. 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能够求出直线的倾斜角。
2. 掌握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能够计算直线的斜率。
3. 能够运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直线的倾斜角:定义、求法。
2. 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正切函数的应用。
3. 直线的斜率:定义、求法。
4. 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求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
2. 难点:直线的斜率的求法、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定义及求法。
2. 利用例题,演示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计算过程。
3. 引导学生运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
2. 讲解直线的倾斜角:介绍直线的倾斜角的定义,讲解求法,举例说明。
3. 讲解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引入正切函数,讲解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举例说明。
4. 讲解直线的斜率:介绍直线的斜率的定义,讲解求法,举例说明。
6.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评估学生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概念的理解程度,观察学生能否正确求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2. 课堂练习:评估学生运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观察学生是否能够正确计算和应用。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知识的掌握程度,检查学生是否能够独立完成相关练习。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教学内容,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2. 反思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八、教学拓展:1.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工程测量、物理学中的运动分析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 、若直线的斜率存在,则必有倾斜角α与它对应
B 、若直线的倾斜角存在,则必有斜率与它对应
C 、直线的斜率为k ,则这条直线的倾斜角为arctan k
D 、直线的倾斜角为α,则这条直线的斜率为tan α
2、过点M (2,a ), N (a ,4)的直线的斜率为21,则a 等于( ) A 、–8 B 、10 C 、2 D 、4
3、过点A (2,b )和点B (3,2)的直线的倾斜角为4
3π,则b 的值是( ) A 、–1 B 、1 C 、–5 D 、5
4、如图,若图中直线l 1, l 2, l 3的斜率分别为k 1, k 2, k 3,则( ) A 、k 1<k 2<k 3 B 、k 3<k 1<k 2 C 、k 3<k 2<k 1 D 、
k 1<k 3<k 2
5、设直线l 过原点,其倾斜角为α,将直线绕原点按逆时针
方向旋转60o ,得到直线的倾斜角为( )
A 、60o α+
B 、120o α-
C 、120o α-
D 、当0120o o α≤<时为60o α+,当120180o o α≤<时为120o α-
6、已知,A(3,1)、B(2,4),则直线AB 上方向向量AB u u u r 的坐标是( )
A 、(5,5)
B 、(1,3)
C 、(5,5)
D 、(3,1)
7、直线l 过点()1,2A ,且不过第四象限,则直线l 的斜率的取值范围是( )
A 、[]0,2
B 、[]0,1
C 、10,2⎡⎤⎢⎥⎣⎦
D 、1,02⎡⎤-⎢⎥⎣⎦
8、直线xcos θ+y-1=0 (θ∈R )的倾斜角的范围是 .
9、设直线l1:x-2y+2=0的倾斜角为
α,直线l2:mx-y+4=0的倾斜角为2α,且
1
α=1α+90°,则m的值为 .
2
10、已知直线l经过A(2,1),B(1,m2)(m∈R)两点,那么直线l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 .
11、直线l的倾斜角60o
α=,直线m l⊥,则直线m的斜率为。
12、若直线l沿x轴负方向平移3个单位,再沿y轴正方向平移1个单位后,又回到原来位置,那么直线l的斜率是 .
13、已知点A(-2,4)、B(4,2),直线l过点P(0,-2)与线段AB相交,则直线l的斜率k的取值范围是 .
14、已知两点A(-1,-5),B(3,-2),若直线l的倾斜角是直线AB倾斜角的一半,则l的斜率是 .
15、若经过点P(1-a,1+a)和Q(3,2a)的直线的倾斜角为钝角,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16、△ABC为正三角形,顶点A在x轴上,A在边BC的右侧,∠BAC的平分
线在x轴上,求边AB与AC所在直线的斜率。
17、已知线段PQ 两端点的坐标分别为(-1,1)、(2,2),若直线l :x+my+m=0与线段PQ 有交点,求m 的取值范围.
18、已知两点A (-1,2),B (m ,3).(1)求直线AB 的方程;
(2)已知实数m ∈⎥⎥⎦⎤⎢⎢⎣⎡---13,133,求直线AB 的倾斜角α的取值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