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主旨理解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文言文阅读与考点揭秘(解析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文言文阅读与考点揭秘(解析版)

《湖心亭看雪》文言文阅读及考点揭秘(解析版)【知识储备】一、学习目标1.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帮助理解作者的情怀。

2. 学生运用工具书,结合注释,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俱绝、孥、雾凇沆砀、焉得、更、强、白、客。

3. 品味雪后西湖奇景,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掌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4.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理解作者清高、孤傲的情怀和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结合写作背景了解文字背后淡淡的故国之思。

二、导入新课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

下面我们就跟随张岱一起赏赏这西湖美景。

三、作家作品1、介绍作者: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末清初人。

出身仕宦世家,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雅致。

他的主要作品有《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

2、写作背景:崇祯五年( 1632年)崇祯17年( 1644年)明朝灭亡,顺治登基,清朝建立;顺治元年( 1644年)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 1647年左右,张岱写《湖心亭看雪》。

四、课文原文湖心亭看雪张岱崇(chóng)祯(zhēn)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gēng)定矣,余拏(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dī)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五、词语解释《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卷三。

湖心亭,在杭州西湖中的一个小岛上。

崇祯五年:公园1632年。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

《湖心亭看雪》一文学常识选自《陶庵梦忆》。

张岱,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湖心亭,在杭州西湖中的一个小岛上。

本文写于明亡之后,作者以回忆的方式,淡雅的语言,记述了一次湖心亭赏雪的往事,表现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以及亭上遇人之乐。

其中隐含着淡淡的故园之思、故国之悲,读之令人感叹唏嘘。

二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点明看雪的年月、地点、环境、具体时间,描写西湖雪景;第二段:①亭中会客经过;②借舟子之口,抒发感慨。

本文所写两件事:独往湖心亭看雪;湖心亭偶遇佳客思路框图痴——山水(天人合一)情趣(高雅脱俗)故国(伤感怀念)四、文章主旨本文描写了湖心亭雪后的奇景,叙写了在湖心亭的奇遇,叙事、写景、抒情有机结合,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表现了作者的清高孤傲,不媚不俗的情怀。

五注释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雾凇沆砀惟长堤一痕上下一白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焉得更有此人强饮三大白客此及下船舟子人鸟声俱绝相公六课后问答题(一)朗读并背通课文。

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试做具体分析。

1.侧面描写,“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两句,侧面写出大雪三日后人声鸟鸣断绝,突出雪大,寂寥凄清。

2.全景式“雾淞沆旸,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ー白。

”全景式写出雪后雾气弥漫、云天山水合而为一的世界。

3.集合式描写,“湖上影子,惟长提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句,妙用“痕”“点”“芥”“粒”等量词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顺序,勾勒出景物在大雪覆盖中留下的“影子”的特点,4.白描。

“雾淞沆旸,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ー白。

湖上影子,惟长提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把长堤、湖心亭、作者身处之舟、包括作者在内的舟中之人用白描的手法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的次序勾勒出来,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2019中考古诗文必考+必练 第一部分 九年级上册古文析精炼——湖心亭看雪

2019中考古诗文必考+必练 第一部分 九年级上册古文析精炼——湖心亭看雪

3.“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 人物什么感情?
“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4.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那两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这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等到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说:“不要说相公您痴,(原来)还有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您一样痴的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类
①大雪三日(名词用作动词,下大雪)
②(名词用作状语,像一根小草般微小)
内容理解
本文以精练的笔墨,记叙了作者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的经过,
主旨 感情 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了作者幽远
脱俗的闲情雅致,同时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淡淡的故国
字词积累
古今 ①余住西湖(古义:我,自称。今义:剩下) 异义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义:酒杯。今义:像霜或雪的颜色) ①一:上下一白(全)余拏一小舟(量词,一只) 一词 多义 ②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酒杯)上下一白(白色)

12、湖心亭看雪课文理解

12、湖心亭看雪课文理解

《湖心亭看雪》一文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那么,到底作者想要通过这篇文章告诉读者什么呢?这短短的159个字,到底该如何解读呢?纵览各位名家名师们的见解,其争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更定”到底为何时?事实上,连人教版教材都三易其稿,其争议程度可想而知了。

仔细阅读各类资料,就会发现,争论的焦点无非集中在一点上——到底是“晚上八点”还是“凌晨”,即“更”解释为“初更”还是“五更”,或者“定”解释为“开始”还是“结束”。

其实,无论哪一种理解,都没有确切的证据,而张岱到底是什么时间去的,已经无从得知。

不过按照后文的发展来看,凌晨四五点钟去更能符合当时的情况。

因为,作者去的时候,“两人”早已“铺毡对坐”。

所以,张岱如果是晚上八点去的话,那么他们可能是下午就已经过去了。

而下午去湖心亭,似乎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而如果是凌晨去的话,显然太早,舟子睡意朦胧中被叫去划船,心中当然觉得张岱太“痴”了。

到了湖心亭一看,居然还有比他们更早的,所以才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故而,“更”解释为“五更”较合适。

二、景物到底是何意?“一切景语皆情语!”无论是李白笔下的“朝辞白帝彩云间”,还是陶渊明笔下的“悠然见南山”,其中蕴含的情感才是我们真正要探究的“真意”。

本文中的景物共有两处,一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二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值得我们分析和玩味的,当然是后者。

1.“痕、点、芥、粒”是否为量词?很多教师认为:这四个“量词”用得巧妙,还有人甚至把它们分别替换成“条、座、艘、个”,煞有介事地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

这其实是非常可笑的,我们知道,在文言文的习惯里,根本没有“量词”的概念,这一点,随便举一隅便可得知,如同样是清朝作者林嗣环的《口技》一文中“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这种数词和名词直接连在一起的用法,在本文中也有体现,如“余挐一小舟”,再如“一童子烧酒炉正沸”,所以,把这四个词作为“量词”来解释虽然能讲通,但却不准确,更无法表达出作者的真实意图。

《湖心亭看雪》知识整理

《湖心亭看雪》知识整理

《湖心亭看雪》知识整理一、文学常识填空(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二、解释下列加点字1、更定..:晚上八时左右。

2、焉得更.有此人:还3、余拏.一小舟:撑(船)4、拥毳..衣炉火:拥,裹,围。

毳,鸟兽的细毛5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

6、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7.、强..饮三大白.:强,尽力。

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三、文章主旨本文描写了湖心亭雪后的奇景,叙写了在湖心亭的奇遇,叙事、写景、抒情有机结合,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1.书后题及重点题1.课外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试做具体分析?(1)侧面描写即“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通过雪后人声鸟鸣断绝,突出雪大。

(2)全景式描写(或间接描写),即“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没有直接写雪而是写出雪后雾气弥漫云天山水合而为一,完全成为雪与雾的世界;(3)量词运用和白描手法:即“湖上影子,惟长提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妙用“痕”“点”“芥”“粒”等量词,把长堤、湖心亭、作者身处之舟、舟中之人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的次序勾勒出来。

抓住了景物在大雪覆盖中留下的“影子”的特点,运用白描手法,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4)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苍茫的大自然形成对比。

表现人之于天地的渺小。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它们的深层内涵和表达效果。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后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

前者借“客”偶遇知音的惊喜,赞美作者之“痴”;后者借舟子之口,说“客”之“痴”。

作者超凡脱俗的行为不但在“客”那里引起共鸣,也让舟子受到了“痴”的精神的感染,这种错落互见式的表现手法,以此含彼,以单方代双方,既简洁明快,又含蓄深婉。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考点整理汇总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考点整理汇总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考点汇总《湖心亭看雪》一文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那么,到底作者想要通过这篇文章告诉读者什么呢?这短短的159个字,到底该如何解读呢?纵览各位名家名师们的见解,其争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更定”到底为何时?事实上,连人教版教材都三易其稿,其争议程度可想而知了。

仔细阅读各类资料,就会发现,争论的焦点无非集中在一点上——到底是“晚上八点”还是“凌晨”,即“更”解释为“初更”还是“五更”,或者“定”解释为“开始”还是“结束”。

其实,无论哪一种理解,都没有确切的证据,而张岱到底是什么时间去的,已经无从得知。

不过按照后文的发展来看,凌晨四五点钟去更能符合当时的情况。

因为,作者去的时候,“两人”早已“铺毡对坐”。

所以,张岱如果是晚上八点去的话,那么他们可能是下午就已经过去了。

而下午去湖心亭,似乎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而如果是凌晨去的话,显然太早,舟子睡意朦胧中被叫去划船,心中当然觉得张岱太“痴”了。

到了湖心亭一看,居然还有比他们更早的,所以才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故而,“更”解释为“五更”较合适。

二、景物到底是何意?“一切景语皆情语!”无论是李白笔下的“朝辞白帝彩云间”,还是陶渊明笔下的“悠然见南山”,其中蕴含的情感才是我们真正要探究的“真意”。

本文中的景物共有两处,一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二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值得我们分析和玩味的,当然是后者。

1.“痕、点、芥、粒”是否为量词?很多教师认为:这四个“量词”用得巧妙,还有人甚至把它们分别替换成“条、座、艘、个”,煞有介事地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

这其实是非常可笑的,我们知道,在文言文的习惯里,根本没有“量词”的概念,这一点,随便举一隅便可得知,如同样是清朝作者林嗣环的《口技》一文中“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九上《湖心亭看雪》笔记梳理

九上《湖心亭看雪》笔记梳理

九上《湖心亭看雪》笔记梳理一、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別。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译文祟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时左右,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看毛皮衣服、帯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那两个人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別。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三、生字读音更(gēng)定拥毳(cuì)衣崇祯(zhēn)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余舟芥(jiè)铺毡(zhān)对坐余拏(ná)一小舟喃喃(nán)四、重点字词解释1、湖中人鸟声俱绝绝:消失。

2、是日更定是:这更定:指晚上八时左右。

3、拏一小舟拏:撑(船)。

4、拥毳衣炉火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毳,鸟兽的细毛。

5、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浏览题总汇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浏览题总汇

湖心亭看雪一、文学常识1.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2.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为两小时,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3.湖心亭,在杭州西湖中的一个岛上。

4、崇祯五年十二月:古代帝王年号纪年法二、词语解释(一)重点注释1.拏:撑(船)。

2.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3.拥:裹、围。

4.焉得:哪能。

5.更:还。

6.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7.客此:客居此地。

7.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二)补充词语1.是日更定:这。

2.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3.上下一白:全白4.独往湖心亭看雪:独自5.及下船:等到 6、毳:鸟兽的细毛7、强:尽力 8、痴:痴迷(三)词类活用1.大雪三日雪:名词活用作动词,下雪。

2.是金陵人,客此。

客: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

3.拥毳衣炉火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围着炉火。

4.与余舟一芥芥:小草,这里名词活用作状语,像小草一样。

(四)一词多义一:①上下一.白:全②长堤一.痕:数目,最小的正整数。

更:①是日更.定:古代夜间计时单位。

②更.有痴似相公者:还是:①是.日更定:这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释绝:①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②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③沿溯阻绝:断绝④绝巘多生怪柏:极高的大:①见余大.喜:非常、十分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与“小”相对三、句子翻译1.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译:这天初更以后,我划一条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的。

3.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的人两三个罢了。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译:湖中怎么可能还有(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5.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不要说相公您痴迷于西湖雪景,还有像相公一样痴迷的人啊!四、相关对联上联:清高孤傲独看雪下联:卓然不群同举杯五、文章主旨这篇游记以回忆的方式,运用淡雅的语言,记述了一次湖心亭赏雪的往事,表现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以及亭上遇人之乐,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隐含着淡淡的故园之思和故国之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二:
陶庵国破家亡,无可归宿之处。披头 散发进入山中,形状可怕地变成了野人。 亲戚朋友一看到我,就象看到了毒药猛兽, 愕然地望着,不敢与我接触。我写了《自 挽诗》,屡次想自杀,但因《石匮书》未 写完,所以还在人间生活。
——张岱《陶庵梦忆自序》
思考阅读:
客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此人”是哪种人 ?
背景材料一:
张岱(1597——1679)出身 于官宦之家,明亡后立誓不仕,只愿入山著 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书中缅怀往昔 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 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故国,在张岱 的生命里,是永远的痛。
张岱追求的人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 ?
他不愿和人深交,他生活在自己的 内心世界中。 他只愿融入自然中, 和自然为友,而不愿进入世俗的生 活。视世俗世界而不顾,一心要把 自己融入自然之中。
本文赏雪之余传达出作பைடு நூலகம்怎样的情怀?
大明已亡,作者心都凉了。但他绝不媚俗失 节,情愿独善其身,在这山水之间度过自己 的余生。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他们 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在现实中透不过气来, 于是,他们只有在大自然中伸一伸他们被压 弯了的腰杆,在大自然中深深地呼吸一口干 净的空气。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 是草是木,是一朵白云,是一片寒冰。他们 不仅仅是寄情于山水,更重要是在山水中寻 找心灵的归依。
湖中有如此雅兴之人,豪 情之人,志同道合之人, 湖中此人,知音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