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科医师培养标准
icu医师五年培训计划

icu医师五年培训计划第一年:基础知识学习和临床实习第一年的培训主要是让医师掌握ICU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在这一年中,医师需要完成一定的课程学习,包括ICU内科学、急救医学、急救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等内容。
同时,医师需要参与临床实习,跟随资深的ICU医师进行日常工作,学习如何处理急危重症患者、如何应对各种急救情况、如何运用各种设备和技术等。
此外,医师还需要参与ICU科室的例会和讨论,加强对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了解。
第二年:深入学习和研究第二年的培训主要是深入学习ICU领域的各种疾病和病情处理方式,并进行相关的研究和讨论。
医师需要继续参加各种学术讲座和研讨会,了解最新的医学进展和技术应用,并尝试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此外,医师还需参与一些科研项目,积累论文和临床研究的经验,为将来开展更深入的科研工作做好准备。
第三年:临床技能提升和专业认证第三年的培训主要是针对医师的临床技能提升和专业认证的准备。
医师需要参与各种临床技能培训课程,如危重症监护、呼吸支持、体外循环支持等。
此外,医师还需要准备相关的专业认证考试,取得ICU医师的相关证书资格。
这一年还需要加强对临床操作规范和医疗安全的培训,提高医师在临床工作中的规范操作和安全意识。
第四年:团队合作和管理能力培养第四年的培训主要是围绕团队合作和管理能力进行培养。
医师需要参与多学科团队合作项目,学习如何与其他医务人员合作应对复杂的病例和医疗困难,加强沟通和协调能力。
同时,医师还需要学习医疗管理知识和技能,了解ICU科室的管理体系和流程,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和领导力。
第五年:带教和科研研究第五年的培训主要是带教和科研研究。
医师需要担任实习生和住院医师的带教工作,传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培养新一代ICU医师。
同时,医师还需加强科研研究工作,发表更多的学术论文和参与更多的科研项目,为ICU领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这五年的培训计划,ICU医师将获得系统和全面的培训,掌握临床实践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成为一名优秀的ICU医师。
重症医学科医师培养标准

重症医学科细则重症医学为一门新型跨学科专业,也是医学领域中一门最具活力的学科,它与临床各科既有密切的关系,又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和特殊的临床医疗范畴。
它以机体在遭受严重的伤、病打击下引发的全身病理改变,特别是威胁生命的情况为主要研究对象。
重症医学科(ICU)的任务则是运用重症医学理论,采纳一切当今最先进的手段,中断疾病的发展,维护全身器官的正常功能和内环境的稳定,赢得治疗基础伤、病的时机,从而争取尽可能高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
因此从事重症医学专业的医师不仅需要相关医学专业知识作为基础,而且要能运用现代先进医疗技术和设备挽救病人生命。
ICU专科医师的培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专科医师培养阶段,培养时间为3年,通过3年培训并考试合格者,可进一步参加第二阶段的危重病医学的高级培训,时间一般为2年。
本细则为第一阶段专科医师培养计划。
一、培养目标通过三年的基础培养,使被培养者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能够应对常见危重症病人的处理能力。
掌握危重病常见症状的临床判断和危重病人的病情分级;各种常用的急救技术和方法;对常见危重症进行基本正确和独立的抢救和诊治。
能阅读有关危重病医学的外文书刊;了解临床科研方法,能紧密结合临床实践,写出具有一定水平的病案报道和综述;了解与危重病医学相关的医疗法规;学会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具备良好的从医所需的人文综合素质。
二、培养方法培训时间为3年。
ICU科住院医师的轮转应当着眼于重症医学范畴,应以在危重症出现机率较高的科室及区域轮转为主,同时兼顾其相关科室。
临床科室轮转总体安排:本科室(ICU)24个月,重症医学相关学科轮转12个月。
详细安排如下:1.所有的ICU科住院医师必须接受12个月的非麻醉科室临床轮转,然后接受24个月的重症医学基本训练。
2.科室轮转的安排:详细时间分配见表1。
(1)第1年:基本培训,参加重症医学相关学科轮转。
1~2月:参加呼吸科轮转;3~4月:参加参加心血管内科轮转。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症医学科专业基地认定细则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症医学科专业基地认定细则为加强重症医学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保障重症医学人才培训质量,根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认定标准(2014试行)》总则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症医学科专业培训标准细则(2020试行)》要求,制订本细则。
一、基本条件(一)所在医院基本条件1.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2.医院内应设置综合重症监护室(ICU)和(或)专科ICU(包括内科ICU、外科ICU和急诊科ICU),且应符合2009年2月13日原卫生部办公厅印发的《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卫办医政发[2009]23号)的相关条件。
3.医院的内科和外科为住培专业基地,并能够提供满足培训要求的病种和相应的教学工作。
(二)重症医学专业基地基本条件1.科室规模(1)符合《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卫办医政发[2009]23号)条件的ICU 总床位数 20张(包括但不限于内科ICU、外科ICU及急诊ICU等专科ICU的床位数)。
(2)年收治住院病人数 750人次。
须同时收治围手术期和非手术的重症患者。
(3)床位使用率70%。
2 诊疗疾病范围(1)疾病种类和例数疾病种类最低年诊疗例次非手术重症患者治疗200高危患者围手术期治疗 200急性呼吸功能衰竭 100重症肺炎 4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 16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32哮喘持续状态 8酸碱失衡/水电解质紊乱 50急性肾损伤 32癫痫持续状态 8多发创伤1重型颅脑损伤1骨筋膜室综合征或挤压综合征1不同类型休克的诊疗 60重症感染或感染性休克 40重症急性胰腺炎1急性脑血管病16静脉血栓栓塞/肺栓塞 1致命性大咯血 8播散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8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4尿崩症 4肾上腺皮质功能危象 1腹腔间隔室综合征 1妊娠及围产期重症 10先兆子痫及子痫 1产后大出血 1心肺脑复苏 12消化道大出血 20颅内感染和颅高压 4免疫抑制患者的机会性感染 1 (2)操作种类和例数操作种类最低年操作例次动脉血气结果分析100经皮气管切开或外科气管切开12有创机械通气100 APACHE或SOFA评分100呼吸力学监测50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1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100无创机械通气20高级生命支持治疗20基础生命支持治疗10肺复张12治疗性低体温10重症患者的镇静与镇痛治疗100重症患者的院内转运50气管插管50连续肾脏替代治疗50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 150中心静脉超声定位与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肺动脉导管或PICCO 操作及结果判读 1留置中心静脉导管100留置外周动脉导管50胸腔/腹腔穿刺术40腰椎穿刺术10限制生命支持治疗强度或撤除治疗 1脑死亡的诊断 1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 1深静脉血栓形成超声检查10心脏超声检查10气管切开(经皮或外科) 1心包压塞时的心包穿刺 1经静脉心脏起搏 1危重患者的院际转运 13.医疗设备(1)重症医学专业基地基本设备设备名称最低数量(台)床旁监护仪20输液泵20微量注射泵40便携式监护仪 1心电图仪 1有创呼吸机及无创呼吸机15便携式呼吸机 1心输出量监测设备 1支气管镜设备 1持续肾脏替代治疗设备 5床旁超声检查设备 1血气分析仪 1(2)重症医学专业基地所在医院应配备设备医疗设备: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设备、数字血管造影设备(DSA)、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等。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标准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标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标准是指国家医疗行政部门根据医疗发展需求和专科医疗水平要求,对特定领域的医学科室进行评估、认定和建设的一项规范。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是指专门负责呼吸系统疾病和危重症的诊治的医学科室。
该科室提供各种呼吸道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服务,同时负责危重患者的危重监护和救治工作。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标准中,对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和指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专科人员要求:科室需要具备一定数量的专科医师和护士,并要求有一定比例的博士、硕士学历的人员。
2. 医疗设施要求:科室需要有一定规模的诊疗场所和医疗设备,并配备相应的病房、门诊和特殊治疗室等。
3. 质量管理要求:科室需要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包括病历管理、手术安全、感染控制等,并开展持续的质量改进活动。
4. 教学和科研要求:科室需要积极参与医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包括培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业人才和开展科研项目等。
5. 服务能力要求:科室需要提供全面、高效的呼吸道疾病和危重症的诊治服务,包括急救、监护和康复等。
以上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标准对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要求简要介绍,具体标准和指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医疗水平进行调整。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2022年版)--重症医学科培训细则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2022年版)重症医学科培训细则重症医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临床医学专业,是以危重患者的复苏为根本,为发生或者即将发生重要器官功能衰竭(如呼吸衰竭、循环衰竭等)的患者提供快速诊断评估和及时有效的综合治疗的新兴学科。
重症医学的诊疗过程重视器官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同时,需要关注并有针对性地对器官功能提供支持治疗,预防其进一步恶化。
一、培训目标遵循总则要求,以六大核心胜任力为导向,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专业能力、病人管理、沟通合作、教学能力和学习能力,能够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工作的临床医师。
为实现上述培训目标,重症医学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采取分年度递进形式进行,具体要求如下。
第1年:接受基础临床能力和基本职业素养培训完成医院入职培训I,接受相关临床科室轮转培训I。
在指导医师全程监督与指导下,以掌握“病人接诊、临床思维、诊疗决策、医疗文书书写与基本操作技能”等临床通用医疗能力为目标,实现医学生向临床医师的转变。
同时熟悉与重症医学相关的临床科室常见病、多发病的病情评价和诊疗常规,了解相关临床科室的工作流程和重症病人的日常管理。
第2年:接受综合性临床能力培训在指导医师的部分监督与指导下,继续完成相关临床科室轮转培训,将第1年轮转所获得的诊疗能力,熟练应用于日常病人接诊、临床思维及诊疗决策中,熟悉相关专业重症患者的临床特点、病情判断和日常管理。
了解并参与病情复杂病人的多科协作管理及协调工作,为独立处理重症病人的综合管理奠定基础。
第3年:接受重症医学专业综合培训按要求在重症医学科轮转,接受临床培训。
通过在重症医学科病房管理住院病人为主,辅以理论授课、模拟培训、教学查房及文献报告等学习手段,系统学习重症医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诊疗常规和病人评估及临床诊疗常规,并逐步养成自我学习与循证探究的习惯,能够对部分复杂病例做出初步诊断分析及初步处理,实现独立从事重症医学科常见临床问题规范临床诊疗工作的目标。
重症住培基地内容与标准

重症住培基地内容与标准重症住培基地的内容和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地介绍:重症住培基地通常是一家集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医疗机构,具备常见、复杂和疑难重症的综合诊疗能力。
基地的亚专科建设完善,包括重症创伤、重症产科、重症急性胰腺炎/复杂腹腔感染、重症呼吸、重症康复、脓毒症、重症心脏等亚专业。
2. 床位和病种:基地拥有一定数量的床位,收治的病种包括各类休克、多发伤、各类呼吸衰竭、肝衰、心衰、DIC、MODS等。
基地可开展多种危重症监测和支持技术,如机械通气、IABP技术、ECMO支持、脑电监测、床旁超声、PiCCO监测等。
3. 技术实力:基地的技术实力雄厚,以循环功能的监测维护及心脏支持技术见长。
可开展包括IABP技术、ECMO支持与康复技术、心室机械辅助技术、漂浮导管血流动力学监测、心脏起搏技术等。
同时拥有血液净化、支气管镜、气管切开等多脏器支持技术。
4. 教学和培训:基地承担专科教学查房和重大会诊任务,并积极推动重症超声在山东省的应用,举办重症超声培训班,培训人员300余人。
基地还拥有临床重点专科、卫生重点实验室和重症医学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等资质。
5. 人才队伍:基地的带头人方巍从事危重病人救治工作十余年,经验丰富,临床水平高,医德高尚,屡获表彰。
每年专科教学查房100余次,每年参加三级医院间重大会诊超30次。
发表SCI文章十余篇,承担国家级研究课题1项,省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1项,发明专利2项,主编著作1部,翻译著作2部。
6. 荣誉和排名:基地在重症医学领域具有较高的声誉和地位。
曾获得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主委单位、山东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及山东省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主委单位等荣誉。
在复旦专科排行榜中入围全国重症医学科排名提名,并连续多年蝉联山东省重症医学科综合实力第1名。
总的来说,重症住培基地的内容和标准涵盖了临床诊疗能力、技术实力、教学培训、人才队伍和荣誉排名等方面。
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评估一个医疗机构是否具备重症住培基地的资质和能力的重要指标。
住院医师培养管理制度

住院医师培养管理制度1. 引言住院医师是医疗单位中承担重要临床任务的医生群体。
为了保证住院医师的培养质量和规范管理,制定并执行住院医师培养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档对住院医师培养管理制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涵盖了住院医师培养的各个方面。
2. 培养目标住院医师培养管理制度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出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的医生。
具体目标如下:1.掌握基本的医学科学知识,包括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等;2.熟悉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3.具备危重病患者的处理能力,包括急救、手术等技能;4.能够准确判断和解决临床问题,并与团队成员进行协作;5.具备较强的专业发展意识,能够主动学习和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
3. 培养内容住院医师培养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理论学习住院医师需要深入学习医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包括但不限于:•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微生物学•临床诊断学•医学伦理学等这些理论知识的掌握对于住院医师来说至关重要,可以为他们在临床实践中提供理论指导。
3.2 临床实践住院医师需要参与临床实践,通过与患者的接触和治疗,提升自己的临床技能。
临床实践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日常病房工作•门诊和急诊工作•手术室工作•ICU工作等通过实践,住院医师能够逐步熟悉各种常见疾病的治疗和处理方法,提高自己的临床能力。
3.3 学术研究学术研究是住院医师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住院医师需要参与医学科研项目,进行科研课题的设计、数据收集和结果分析。
通过学术研究,住院医师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医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并从中获得成就感。
4. 培养方式为了确保住院医师的培养质量,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培养是必要的。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培养方式:4.1 师徒制度住院医师可以拜师学艺,与有经验的医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学习。
师徒制度能够让住院医师更好地借鉴老师的经验,快速提升自己的技能。
4.2 案例讨论定期组织住院医师进行案例讨论,通过分享和交流疑难病例的治疗经验,提高住院医师的临床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标准总则

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标准总则一、前言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历史渊源、深厚内涵和独特特色。
为了推动中医事业发展,加强全科医生中医学科知识储备,提高中西医结合诊疗能力,规范化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培养,制定本标准总则。
二、培养目标中医类别全科医生是具备中医学及其临床应用知识,掌握基本医学知识和临床诊疗技能,可在全科医疗领域开展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健康管理等方面综合服务的医学人才。
三、培养规模中医类别全科医生的培养应按照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结合医疗机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培养规模。
培养方式包括全日制本科教育、在职教育和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
四、培养要求1. 师资队伍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培养应当有集中的、稳定的师资队伍,师资结构应当合理,有教学经验和临床经验的中青年医师为主,老中青结合,有教学水平和科研成果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为骨干。
2. 课程设置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培养的课程设置应当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定,课程内容应当全面、系统、实用、前沿。
中医学科的基础理论课程、中西医结合诊断和治疗课程、临床诊疗实践等应当得到重视。
3. 实践环节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培养应当注重实践教学,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教学应当贯穿全科医生培养的整个过程,包括全科医生全科实践基地、中医临床实习基地、公共卫生实践基地等。
4. 考核评价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培养应当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将考核评价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保证,体现培养质量和效果。
考核评价内容应当包括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
五、培养过程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培养过程应当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和职业素养培养,培养过程应当分为学前基础阶段、临床基础阶段、全科实践阶段和毕业实习阶段。
1. 学前基础阶段学前基础阶段是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培养的基础,包括医学基础理论、中西医结合诊断和治疗课程等。
通过学前基础阶段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医学科和临床诊疗有一个整体化的了解和基础性的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症医学科细则重症医学为一门新型跨学科专业,也是医学领域中一门最具活力的学科,它与临床各科既有密切的关系,又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和特殊的临床医疗范畴。
它以机体在遭受严重的伤、病打击下引发的全身病理改变,特别是威胁生命的情况为主要研究对象。
重症医学科(ICU)的任务则是运用重症医学理论,采纳一切当今最先进的手段,中断疾病的发展,维护全身器官的正常功能和内环境的稳定,赢得治疗基础伤、病的时机,从而争取尽可能高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
因此从事重症医学专业的医师不仅需要相关医学专业知识作为基础,而且要能运用现代先进医疗技术和设备挽救病人生命。
ICU专科医师的培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专科医师培养阶段,培养时间为3年,通过3年培训并考试合格者,可进一步参加第二阶段的危重病医学的高级培训,时间一般为2年。
本细则为第一阶段专科医师培养计划。
一、培养目标通过三年的基础培养,使被培养者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能够应对常见危重症病人的处理能力。
掌握危重病常见症状的临床判断和危重病人的病情分级;各种常用的急救技术和方法;对常见危重症进行基本正确和独立的抢救和诊治。
能阅读有关危重病医学的外文书刊;了解临床科研方法,能紧密结合临床实践,写出具有一定水平的病案报道和综述;了解与危重病医学相关的医疗法规;学会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具备良好的从医所需的人文综合素质。
二、培养方法培训时间为3年。
ICU科住院医师的轮转应当着眼于重症医学范畴,应以在危重症出现机率较高的科室及区域轮转为主,同时兼顾其相关科室。
临床科室轮转总体安排:本科室(ICU)24个月,重症医学相关学科轮转12个月。
详细安排如下:1.所有的ICU科住院医师必须接受12个月的非麻醉科室临床轮转,然后接受24个月的重症医学基本训练。
2.科室轮转的安排:详细时间分配见表1。
(1)第1年:基本培训,参加重症医学相关学科轮转。
1~2月:参加呼吸科轮转;3~4月:参加参加心血管内科轮转。
5~6月:参加心电图科室轮转;7~12月:参加麻醉科轮转。
第1年结束后必须参加并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获得执业医师资格后方能参加后续的培训。
(2)第2年和第3年:参加本科室(ICU)的值班及临床学习。
表1 重症医学科专科医师培养阶段科室轮转时间安排表轮转科室名称时间呼吸内科2个月心血管内科2个月心电图室2个月麻醉科6个月ICU科24个月总计36 个月注:上述轮转时间和顺序各培训基地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但不能缺项三、培养内容与要求总则:与重症医学密切相关的疾病与常见技术,要求掌握;与重症医学相关性不大,但是各相关学科的常见疾病与技术,要求熟悉;对少见疾病和技术,技术含量和风险大的治疗方法与技术,要求了解。
(一)呼吸内科1.轮转目的掌握:呼吸衰竭、ARDS、肺部感染、肺血栓栓塞、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COPD、气胸、胸膜炎/胸腔积液等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常用临床操作技术;血气分析;抗菌素应用原则。
熟悉: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急性肺炎等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肺功能检查常见参数的临床意义。
了解:支气管镜检查、支气管肺泡灌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2.基本标准(1)学习病种及例数要求疾病名称例数(≥)ARDS/呼吸衰竭 4支气管哮喘 2支气管扩张 2肺炎 2COPD 5咯血 2胸膜炎/胸腔积液 2气胸 1肺血栓栓塞症 2(2)临床知识、基本技能操作要求操作技术名称例次(≥)动脉采血 5血气分析10胸腔穿刺(抽气、抽胸水) 5胸腔闭式引流术 5X胸片阅读10氧气治疗10无创机械通气 2肺功能检查(见习) 2支气管镜检查(见习) 2支气管肺泡灌洗(见习)1-2(3)外语、教学、科研等能力的要求熟悉呼吸内科专业常用医学词汇并能阅读该专业英语书籍;能指导呼吸内科专业实习生进行工作;了解呼吸内科专业的临床科研方法。
(二)心血管内科1.轮转目的掌握:心力衰竭、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心律失常、急性心肌炎、急性心包炎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常用心血管药物的适应证和使用方法、心电图检查与诊断。
熟悉: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瓣膜病、缩窄性心包炎、先天性心脏病、周围血管疾病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动态心电图、心包穿刺术、心脏起搏,药物。
了解:继发性高血压、人工瓣膜、心肌病、心脏神经官能症等的诊断与治疗;心脏超声心动图,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术。
2.基本标准(1)学习病种及例数要求疾病名称例数(≥)心力衰竭 5心律失常 5冠心病10原发性高血压 5急性心包炎 2急性心肌炎 2(2)基本技能要求操作技术名称例次(≥)心电图检查20心脏体检(重点为听诊)20心包穿刺术 2电复律(见习) 2急性溶栓术(见习)1-2(3)外语、教学、科研等能力的要求熟悉心血管内科专业医学词汇并能阅读该专业英语书籍;能指导心血管内科专业实习生进行工作;了解心血管内科专业的临床科研方法。
(三)心电图室轮转目的要求掌握正常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过缓、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心房颤动、心肌缺血/心肌梗塞;熟悉房室传导阻滞、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束支传导阻滞;了解预激综合症、窦房阻滞、逸搏心律。
(四)麻醉科1.轮转目的掌握:气管插管术及快速气管插管的操作方法;生命体征的监测技术及维持平稳;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容量复苏的方法与实施;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处理果断的工作作风。
熟悉:常用镇静镇痛药、肌肉松驰药的适应证、药物选择和使用方法;麻醉意外的紧急处理;局麻药中毒的诊断与处理。
了解: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的适应证和并发症。
2.基本标准(1)习病种及例数要求疾病名称(麻醉实施与管理)例数(≥)局部浸润麻醉的管理 2椎管内麻醉的管理10全身麻醉的管理10(2)基本技能要求操作技术名称例次(≥)快速气管内插管术20托颌法(开放气道)10手法人工气道(利用麻醉机) 5深静脉置管术10动脉穿刺置管术 5心电监测10脉氧监测10血压监测10周围神经阻滞术 2(3)外语、教学、科研等能力的要求熟悉麻醉科专业医学词汇并能阅读该专业英语书籍;能指导麻醉科专业实习生进行工作;了解麻醉科专业的临床科研方法。
(五)重症医学科(ICU)1.目的掌握:休克、急性器官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心脏骤停、呼吸骤停、严重体液内环境紊乱等危重病症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常见生命支持技术(如循环呼吸支持、营养支持等)和急救技术的应用;各种监护仪器和抢救设备(如除颤机、呼吸机)的操作和应用;常见监测技术(如体温、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心电、血压、血气分析等)操作和应用。
熟悉:Swan-Ganz导管的适应证、操作方法和心排血量监测;人工低温的适应证和实施。
了解:血液净化技术,如CRRT等。
2.基本标准(1)学习病种及例数要求疾病名称例数(≥)各种脏器功能不全10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2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5各种休克 5心脏骤停/呼吸骤停 5严重体液内环境紊乱10(2)基本技能要求操作技术名称例次(≥)监护仪使用30经皮中心静脉置管术20动脉采血20呼吸机使用30电除颤 2(3)外语、教学、科研等能力的要求熟悉本专业医学词汇并能熟练阅读该专业英语书籍;能指导本专业实习生进行工作;了解本专业的临床科研方法。
3.较高标准(1)学习病种及例数要求疾病名称例数(≥)感染性休克10初期心肺复苏后 5多器官功能衰竭10 (2)基本技能要求操作技术名称例次(≥)营养支持技术 5经口气管插管1-2人工低温 2(3)教学能力培养①所有住院医师每年至少应有1周时间担任培训基地内部教学的助教工作,负责协助任教教师搞好该周的教学工作(包括病例讨论、杂志俱乐部、科研讨论会、住院医师理论课和小课)。
②助教职责:提前1周与任教教师讨论学术周的计划和方案,准备杂志俱乐部读书报告2篇,所选文献应为具有科学意义和临床意义而设计又较佳的文献,鼓励用英文讲解文献。
主动征求任教教师的要求。
如果发现第二周的任何一次教学活动因某种原因而不能实现,应立即向主管老师汇报并提前做好安排, 以确保每项活动正常进行。
在病例讨论过程中应详细记录讨论要点,并在讨论会后将方案整理存档。
(4)科研能力培养住院医师应积极参加培训基地的科研讨论会,3年间必须向专科杂志投搞,至少包括临床病例报道1篇和综述1篇。
(5)专业医学教育受训者应积极参加各级学(协)会的医学教育活动。
3年累积获本专业医学教育学分≥30分。
4.临床工作日具体内容时间24小时ICU科值班60天住院医师值班组长20天临床总工作日717天计算方法:每年非临床日:104天周末+ 5天教学+ 7天休假+ 1天法定假日=126天每年应完成临床工作日:365 -126 =239天3年应完成临床工作日:239 ×3 =717天5.病例讨论和理论学习具体内容时间3年参加的总要求病例讨论会2小时>90个病例杂志俱乐部2小时>180篇近期国内外论文小课0.5小时>90个密切结合临床的小课科研讨论会2小时>10次科研讨论住院医师理论课一年级课2小时>30个大课二年级课2小时>30个大课三年级课2小时>30个大课四、阅读参考书刊(一)专著邓小明主编《危重病医学》美国心脏病协会,《2000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Emergency Medicine: A Comprehensive Study Guide 6th edition by Judith E Tintinalli, Gabor D, Md. Kelen, J. Stephan StapczynskiRosen's Emergency Medicine: Concepts and Clinical Practice (3-VolumeSet) by John, Md. Marx, Robert, Md. Hockberger, Ron, Md. Walls(二)大学本科用全国统编教材如最新出版的各相关学科的教材(三)学术刊物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中国急救医学,中华急诊医学,中华创伤医学等亚专科培养阶段(第4年~)待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