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新陈代谢-知识点
三个生理活动的知识点总结

三个生理活动的知识点总结一、新陈代谢1.新陈代谢的概念和作用新陈代谢是指人体内细胞进行物质代谢的总和,包括构成物质的合成代谢和降解物质的分解代谢。
新陈代谢的主要作用包括提供能量、维持生命、促进生长和修复组织。
2.能量代谢能量代谢是新陈代谢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
碳水化合物是人体内的主要能量来源,经过分解代谢转化为葡萄糖,再通过糖代谢途径产生ATP提供能量。
脂肪和蛋白质也可以通过不同途径转化为ATP,供给身体所需的能量。
3.物质代谢物质代谢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合成和分解,以及水、矿物质和维生素的代谢。
碳水化合物通过糖原合成和糖原分解来维持血糖平衡;脂肪和蛋白质的合成和分解参与身体组织的生长和修复;水、矿物质和维生素的代谢有助于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和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转。
4.调节新陈代谢的因素新陈代谢受到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主要包括甲状腺素、胰岛素、肾上腺素等激素的调节。
此外,运动、饮食和环境因素也会影响新陈代谢的速率和方式。
二、免疫活动1.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免疫系统由多个器官和细胞组成,包括骨髓、脾脏、淋巴结、单核巨噬细胞和T、B淋巴细胞等。
其主要功能是抵御外界病原微生物的侵袭,防止身体感染和疾病发生。
2.免疫反应的类型免疫反应分为先天免疫和获得免疫两种类型。
先天免疫是指身体天生具有的抗原特异性,包括自然屏障、炎症反应和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等。
获得免疫是指身体通过接触抗原后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机制。
3.免疫记忆免疫系统具有记忆功能,即在初次接触抗原后,身体会形成特异性记忆细胞,在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能够迅速产生强有力的免疫反应,从而保护身体免受疾病侵袭。
4.免疫调节免疫系统受到体液因子、细胞因子和神经调节的影响,免疫调节在维持免疫平衡和防止免疫超活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神经系统活动1.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组成,主要包括大脑、小脑、脊髓和神经节等器官。
人体物质代谢知识点总结

人体物质代谢知识点总结一、食物代谢1.消化过程食物在进入口腔后,经过咀嚼和混合唾液的作用,形成食糜,然后通过食管进入胃部。
在胃部,食物受到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作用,最终形成胃内容物。
接着,胃内容物进入小肠,在小肠中分别受到胰液、胆汁和肠粘液的作用,将食物分解成小分子的营养物质,如葡萄糖、脂肪酸以及氨基酸等,这是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2.吸收过程消化后的小分子的营养物质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膜的吸收,分别进入血液和淋巴中,最终被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和器官,为细胞提供能量和营养。
葡萄糖和脂肪酸主要通过血液输送,而氨基酸则大部分通过淋巴系统而不是血液输送。
3.代谢过程吸收后的营养物质在细胞内分别进行碳水化合物、脂肪以及蛋白质的新陈代谢。
其中,碳水化合物主要通过糖原的合成和分解来维持血糖的平衡;而脂肪主要通过脂肪酸的氧化和合成来提供能量,并在脂质代谢中起到重要的功能;蛋白质则主要通过氨基酸的分解和合成来维持体内的氮平衡。
二、能量代谢1.能量的来源营养物质经过新陈代谢后,会产生能量,主要以(三磷酸腺苷)ATP的形式存在。
碳水化合物、脂肪以及蛋白质在氧气存在的情况下,分别经过糖酵解、三酸甘油酯氧化和蛋白质代谢来释放出能量。
而在无氧氧气的情况下,碳水化合物经过乳酸发酵来释放出能量,这是一种不稳定的代谢途径。
2.能量代谢的调控能量代谢是受到多种调控机制的影响。
其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最主要的激素,通过对碳水化合物、脂肪以及蛋白质的代谢进行调节来维持血糖、血脂和氮平衡的稳定。
另外,神经系统也对能量代谢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在饥饿状态下,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来提高对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利用,以维持机体的基础代谢。
三、水盐平衡1.钠的平衡钠是最主要的阳离子,在维持细胞内稳定和血容量稳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钠的平衡是通过尿液排钠、肾脏释放抗利尿激素、血管收缩素以及醛固酮等调节机制来维持的。
当钠的摄入不足时,会通过这些调节机制来提高肾脏对钠的利用,以维持机体的平衡。
新陈代谢知识点归纳

第三章《新陈代谢》知识点归纳第三章《新陈代谢》知识点归纳第三章、新陈代谢第一节新陈代谢与酶名词:1、酶:是活细胞(来源)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的一类有机物。
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核糖体,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的是RNA。
2、酶促反应:酶所催化的反应。
3、底物:酶催化作用中的反应物叫做底物。
语句:1、酶的发现:①、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用实验证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②、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③、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通过化学实验证明脲酶是一种蛋白质;④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2、酶的特点:在一定条件下,能使生物体内复杂的化学反应迅速地进行,而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质量并不发生变化。
3、酶的特性:①高效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
②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③酶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
温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原因是过酸、过碱和高温,都能使酶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
4、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在细胞内外都起作用,如消化酶就是在细胞外消化道内起作用的;酶对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与调节人体新陈代谢的激素不同;虽然酶的催化效率很高,但它并不被消耗;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它的合成受到遗传物质的控制,所以酶的决定因素是核酸。
5、既要除去细胞壁的同时不损伤细胞内部结构,正确的思路是: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酶具有专一性,去除细胞壁选用纤维素酶使其分解。
血液凝固是一系列酶促反应过程,温度、酸碱度都能影响酶的催化效率,对于动物体内酶催化的最适温度是动物的体温,动物的体温大都在35℃左右。
6、通常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主要在适宜条件下才有活性。
胃蛋白酶是在胃中对蛋白质的水解起催化作用的。
胃蛋白酶只有在酸性环境(最适PH=2左右)才有催化作用,随pH升高,其活性下降。
人体新陈代谢周期表--9

人体新陈代谢周期表
人体的新陈代谢是时刻在进行的,不论你的寿命有多长,但你身体内的细胞可能只有几天或者几个小时的寿命,在日常活动中,无论是心跳、血压、循环、呼吸、体温,还是体内的细胞代谢都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比如上午代谢最旺,到了晚上代谢进入低谷,了解人体的新陈代谢时间表,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好的身体状态。
新陈代谢规律一览表:
1.早上6点-9点:新陈代谢最活跃时期,这个时候不论在精神上还是身体能量上,都最为活跃,有什么要吃的,尽管堆在这个时候,这是个吃不胖的黄金时段;
2.上午9点-12点:新陈代谢保持相当的活跃度,而且腿部细胞相对根伟活跃,想瘦大腿的就要趁这个时候:
3.上午12点-中午3点:新陈代谢进入平缓的休整期,此时适合配合深呼吸来瘦腰腹;
4.下午3点-5点:新陈代谢在经过中午的休整之后,又再度达到一个高峰时期,此时运动减肥,效果最好;
5.下午5点-7点:晚餐的最佳时间,新陈代谢旺盛期;
6.晚上7-11点:到这个时候,新陈代谢就开始变慢了,此时吸收的热量大约只能被吸收30%,适合以舒缓的节奏瘦脸;
7.晚上11点至次日6点:新陈代谢进入低谷,此时的无论是基础代谢率还是活动代谢都是最低的,但是这个时段是身体的黄金修复时段。
人体解剖新陈代谢名词解释

人体解剖新陈代谢名词解释《人体解剖新陈代谢名词解释》新陈代谢是指人体细胞内的一系列生化反应过程,包括物质的摄取、转化和消耗等过程。
人体解剖与新陈代谢密切相关,既受新陈代谢影响,也对新陈代谢产生影响。
本文将解释一些与人体解剖新陈代谢相关的名词。
1. 细胞呼吸(Cellular respiration):一种新陈代谢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内线粒体中,将有机物(如葡萄糖)和氧气转化为能量(ATP)、水和二氧化碳,并释放出能量。
2. 代谢率(Metabolic rate):指在特定时间内人体消耗的能量,通常以卡路里计量。
代谢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年龄、性别、体重、体温等。
3. 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c rate, BMR):指人体在静息状态下,保持生命维持所需的最低代谢率。
BMR主要受肌肉质量、体温、情绪等因素影响,占总代谢率的大约60-70%。
4. 热量(Thermogenesis):一种产生热量的过程,通过代谢活动将能量转化为热量。
热量在人体内起到保持体温、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
5. 脂肪氧化(Fat oxidation):指脂肪分解为能量的过程,其中脂肪酸在线粒体内被氧化并转化为ATP。
6. 肌肉代谢(Muscle metabolism):将肌肉中的葡萄糖、脂肪和氨基酸转化为能量的过程。
肌肉代谢是人体中最主要的能量消耗来源,也是维持肌肉健康和功能的基础。
7. 糖原(Glycogen):一种多糖形式的葡萄糖,存储在肝脏和肌肉中。
糖原在需要能量时会被分解为葡萄糖,并参与能量供应。
8. 酮体(Ketone bodies):在低糖饮食或长时间禁食等情况下,肝脏会将脂肪分解产生的乙酰辅酶A转化为酮体,供给大脑和其他组织使用。
9. 氧气消耗量(Oxygen consumption):表示人体在特定时间内所消耗的氧气量,是衡量人体新陈代谢活动的一项指标。
10. 非氧化代谢(Anaerobic metabolism):指在缺氧条件下进行的代谢过程,例如乳酸发酵,产生的乳酸可作为一种能量来源。
身体代谢知识点总结

身体代谢知识点总结一、基础概念1. 代谢代谢是指生物体内对物质的加工转化过程,涉及到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苷酸等多种物质的合成、分解和能量转化。
原料物质在生物体内通过代谢被转化成为新物质,通过代谢的能量转化保证了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2. 能量代谢能量代谢是指生物体在维持生命活动过程中所需的能量的合成与消耗过程。
人体的能量代谢主要依赖于食物的摄取和氧气的呼吸。
食物中的能量通过新陈代谢过程被释放出来,进而被利用于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
3. 主要能量储备物质人体主要的能量储备物质包括糖类、脂类和蛋白质。
糖类是最主要的能量来源,但是在短期内能够提供的储备量相对有限,脂类则是较为充裕的能量储备物质,而蛋白质则主要作为机体组织的主要构成物质。
二、代谢途径1. 糖类代谢糖类是人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主要是通过食物摄入的碳水化合物转化而来。
在细胞内,糖类首先被分解成为葡萄糖,随后进入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途径进行进一步的分解和产生能量。
2. 脂类代谢脂类主要是人体的长期能量储备,它们通过脂肪酸代谢途径进入细胞内,被分解成为乙酰辅酶A,进而通过β氧化途径进行进一步的分解并产生大量的ATP。
3. 蛋白质代谢蛋白质本身并非是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而是主要用于组织修复和合成新的组织材料。
而在极端情况下,蛋白质也可以通过氨基酸代谢途径被分解产生能量。
4. 析核酸代谢核苷酸是构成RNA和DNA的基本单元,它们通过核苷酸代谢途径进行合成和分解,进而提供细胞内所需的构成物质。
5. ATP生成途径ATP是细胞内的能量通货,是能量代谢的重要产物。
它主要通过磷酸化途径生成,包括线粒体内的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过程等。
6. 酶促反应代谢途径中的反应主要受到酶的调控,酶是生物体内催化化学反应的重要媒介,它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促进化学反应的进行。
7. 代谢调控人体代谢途径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包括激素、神经系统和环境因素等。
这些因素可以调节代谢途径的活性,从而使机体在不同的生理状态下保持正常的代谢水平。
人体新陈代谢的知识点总结

人体新陈代谢的知识点总结1. 新陈代谢的基本概念新陈代谢是指生物体吸收养分并将其转化为能量、物质等过程。
正常的新陈代谢可以使机体维持恒定的内部环境,在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陈代谢包括两个基本过程: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
合成代谢是指生物体将吸收的养分转化为组织和器官所需的各种有机物质的反应,如蛋白质、脂肪、糖类等的合成。
分解代谢是指生物体将有机物质分解成小分子化合物并释放能量的反应,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类的降解。
2. 代谢物的合成与分解代谢物的合成与分解是新陈代谢的基本过程。
生物体通过合成代谢将吸收的营养物质转化为自身所需的物质,如蛋白质合成、脂肪合成等。
而分解代谢则是将有机物质分解为小分子化合物,其过程中释放能量,如葡萄糖的分解、脂肪的分解等。
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能够在这两个过程中维持生物体的恒定内部环境。
3. 新陈代谢与能量新陈代谢与能量是密切相关的。
能量在人体新陈代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来源于食物的营养物质。
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在身体内被分解成较小的分子,从而产生能量。
这些营养物质通过代谢过程中释放的能量,维持着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进行,如心跳、呼吸、运动、发热等。
4. 新陈代谢与有氧运动适度的有氧运动可以加速新陈代谢,促进脂肪和糖类代谢,提高基础代谢率。
有氧运动时,细胞内的有氧呼吸会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使得身体更有效地利用氧气,并分解脂肪和糖类来提供能量。
通过长时间的有氧运动训练,可以使代谢系统更加高效,进而降低体内脂肪含量,提高体能。
总结:人体新陈代谢在维持生命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常的新陈代谢可以使机体维持恒定的内部环境,在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了解新陈代谢的基本概念、代谢物的合成与分解、新陈代谢与能量、新陈代谢与有氧运动等方面的知识,可以更好地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合理安排饮食和运动,以维持良好的新陈代谢水平。
科学中考第二篇生命科学22人体的新陈代谢

第2节人体的新陈代谢考点梳理参与人体新陈代谢的系统主要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
1.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素主要有糖类、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维生素、水和粗纤维等七大类。
人体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糖类,蛋白质是细胞生长及修补组织的主要原料,脂肪是生物体贮存能量的主要物质。
消化道:口→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唾液腺:分泌含唾液淀粉酶的唾液进入口腔,有助于淀粉的初步消化胃腺:分泌含胃蛋白酶的胃液进入胃,有助于蛋白质的消化胰腺:分泌含多种消化酶的胰液进入小肠,有利于食物消化消化系统消化腺肠腺:分泌含多种消化酶的肠液进入小肠,有利于食物消化肝脏:分泌不含消化酶的胆汁进入胆囊储存,然后流入小肠,对脂肪起到乳化作用消化是指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通过消化使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变成可吸收的物质。
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分别为:淀粉→葡萄糖;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甘油和脂肪酸。
吸收是指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
人体的胃能吸收少量的水及酒精;大肠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而绝大部分的营养物质(葡萄糖、氨魑酸、甘油和脂肪酸、大部分的水、无机盐、维生素等)都是在小肠内被吸收的。
2.酶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蛋自质,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多样性。
在食物的消化过程中消化酶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消化酶,食物就无法在人体内快速消化。
但是,酶的高效性与其环境因素(温度、酸碱性等)有着密切关系,如唾液淀粉酶在37℃时活性最强,胃蛋白酶在PH为1.8时活性最强。
3.呼吸系统呼吸道:空气进入肺的通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等(1)呼吸系统肺:气体交换的场所。
由许多肺泡组成(2)人体内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气体交换与组织细胞内气体交换。
肺泡内气体交换:实现了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肺泡 血液 血液 细胞组织细胞内气体交换:实现了氧与血红蛋白分离.使动脉血变成静脉血,带走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人体的组织细胞获得了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人体的新陈代谢1.食物的消化和吸收(1).消化系统的组成(2).食物的消化和吸收①消化有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物理性消化主要通过牙齿的咀嚼和胃肠的蠕动;化学性消化主要是利用消化酶,使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过化学变化变成可吸收的物质。
②食物中各种成分的消化。
食物中的水、无机盐、维生素不经消化能直接被吸收;食物纤维不能被消化;淀粉、蛋白质和脂肪最终分别被消化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③小肠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与其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有:(1)小肠长,有皱襞,内壁形成小肠绒毛,可扩大小肠内表面积;(2)小肠绒毛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3)小肠内含有多种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能对食物中的各种成分进行彻底的消化。
④吸收是指营养物质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
2.酶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1)酶的概念:酶是生物活细胞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是一种生物催化剂。
酶能使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迅速地进行,而本身并不发生变化,这一点与无机催化剂相似。
(2)酶的特点:①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一般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②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③不稳定性:高温、低温以及过酸、过碱,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也就是说,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条件。
温度、pH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3)酶的作用:酶具有多样性,高效性及专一性等作用特点.对于生物体内的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是必不可少的。
3.消化酶在人体消化过程中的作用(1)食物中各种营养成分的消化过程食物中的各种营养成分,除了水、无机盐、维生素等可以直接被消化道吸收外,其他如糖类、蛋白质、脂肪等结构复杂、不溶于水的大分子有机物,必须在消化道内经过消化,分解成溶于水的有机物小分子,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
糖类、蛋白质、脂肪这三大有机物的消化过程必须在各种消化酶的催化作用下才能完成,它们的具体途径为:(2)消化酶在人体消化过程中的作用①口腔中的唾液含有唾液淀粉酶,口腔可以使食物中的部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②酸性的胃液中有胃蛋白酶,它能将蛋白质分解成多肽。
③小肠中的消化液包括肠液、胰液和胆汁,肠液和胰液中含有分别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酶;胆汁虽然不含消化酶,但它可以对脂肪起乳化作用,使脂肪变成极细小的微粒,从而增加脂肪与各种消化液的接触面积,便于脂肪的消化。
因此小肠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场所。
4.人体的呼吸作用(1)人体呼吸时气体交换的场所和过程①气体交换的概念: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即一种气体总是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
②人体呼吸作用的概念:人体内不断地氧化分解有机物,放出能量,供给人体各种活动的需要,同时也不断产生二氧化碳等废物。
因此人体必须不断地吸收外界的氧气,及时排出体内的二氧化碳。
人体与外界进行的这种气体交换过程,叫做呼吸。
③完整的呼吸过程:肺的换气(外界气体和肺泡内气体之间的交换)一肺泡内的气体与血液间的气体间的交换一气体在血液里的运输一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
通过这一过程,氧到达组织内供细胞利用,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则被排出体外。
(2)呼吸作用为人体内能量的利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通过呼吸作用,当含氧低的静脉血流经肺泡的毛细血管后,就变成了含氧丰富的动脉血(血液中的氧大部分以氧合血红蛋白的形式存在)。
当动脉血流经组织细胞间的毛细血管时,由于细胞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地消耗氧,产生二氧化碳,因此细胞中氧的浓度比动脉血中的低,二氧化碳的浓度比动脉血中的高。
于是,血液中的氧迅速与血红蛋白分离,通过毛细血管壁扩散到细胞里,而细胞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则扩散到血液里,经过这样的气体交换后,流经组织细胞的动脉血就变成了静脉血。
5.人体内尿的生成和排出(1)人体内尿的生成过程①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人体内肾小球的作用类似于过滤器。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部分水分、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由肾小球过滤到。
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
原尿中除不含有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他成分及浓度都与血浆基本一致。
②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流过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能被重新吸收回血液,包括全部的葡萄糖和大部分的水、无机盐等。
由此可见,肾小管的重吸收是有选择的。
原尿经过重吸收后,剩下的废物,如尿素、尿酸以及一部分水、无机盐等成为尿液。
(2)人体排尿的作用:人体通过尿的排出,不但起到排泄废物的作用,而且对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使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维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也起到重要作用。
因此,人每日应适量喝水。
6.人体的血液循环(1)心脏①心脏的结构:心脏是血液循环的枢纽,主要由心肌构成,内部被隔成左右不相通的两部分。
左右两部分又被瓣膜分隔成上下两个腔。
因此心脏分四个腔: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
心房与静脉相连,心室与动脉相连。
在心房和心室之间,心室和动脉之问,都有能开关的瓣膜,分别叫房室瓣和动脉瓣。
②瓣膜的特点:瓣膜只能向一个方向开放,保证血液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即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
③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所经历的时间,叫做一个心动周期。
心动周期包括心缩期和心舒期,首先是两心房同时收缩,然后舒张。
在心房开始舒张时,心室同时收缩,然后心室舒张,接着,心房又开始收缩,进入下一个心动周期。
(2)血管的种类、功能、分布及特点(3)人体的血液循环:证明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是血液循环的原动力。
②血液循环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两个部分,当然,这两个部分实际上是相互连通,且同时进行的。
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动脉、毛细血管网、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这样的血液循环叫做体循环。
在体循环中,血液流经身体各部分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网时,把氧和养料送给细胞,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
因此,从左心室射出的鲜红色的动脉血,经过体循环,就变成了暗红色的静脉血,流回到右心房。
肺循环:血液由右心室进入肺动脉,流经整个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血液循环叫做肺循环。
在肺循环中,从右心房进入肺动脉的静脉血,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时,跟肺泡里的空气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内,肺泡内的氧进入血液中,跟血红蛋白结合,于是,暗红色的静脉血变为鲜红色的动脉血,从肺静脉流回左心室。
7.与血液有关的知识(1)骨髓造血的功能成年人的各种血细胞均源于骨髓,有些甚至大量储存在骨髓中,并有规律地释放到血液循环中。
在正常情况下,成人骨髓造血只限于红骨髓,但在异常情况下要求造血增加时,已无造血功能的黄骨髓能恢复造血功能。
骨髓之所以具有造血功能是因为在骨髓中存在一种造血干细胞。
(2)人体ABO血型与输血①人体ABO血型:人类的血型系统有多种,发现最早并与临床医学有重要关系的是ABO血型系统。
血液的红细胞上存在两种凝集原,分别叫做A凝集原和B 凝集原;血液的血清中则含有与它们相对抗的两种凝集素,分别叫抗A凝集素和抗B凝集素。
同时,每个人的血清中都不含有与他自身红细胞的凝集原相对抗的凝集素。
②输血输血的时候,主要考虑献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之间是否会发生凝集反应。
按照这一原理就可以推断出ABO血型之间在输血时的相互关系如下表(“+”表示有凝集反应,“一”表示无凝集反应):但是异型之间输血不能输得太多太快,否则输入的凝集素来不及稀释,可能引起凝集反应,因此,输血时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3)学会阅读“血常规”化验单当身体出现某些疾病时,常会引起血液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变化。
因此,在看病时做个血常规的检查,可以很直观地反映出身体中的某些疾病。
学会看验血单,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弄清血液的一些常规指标,同时也可以使我们对某些常见疾病进行自我诊断。
第三节其他生物的新陈代谢1.生物新陈代谢中物质和能量变化的特点(1)相关慨念①物质代谢是指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的交换和生物体内物质的转变过程。
②能量代谢是指生物体与环境之间能景的交换和生物体内能量的转变过程。
③同化作用是指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且储存能量的变化过程④异化作用是指生物体把自身的一部分组成物质加以分解,释放出其中的能量,并且把分解的终产物排出体外的变化过程。
(2)生物新陈代谢中物质和能舒变化的特点新陈代谢中的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同化作用、异化作用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如下所示。
2.生物的新陈代谢类型(1)自养型和异养型根据生物体在同化作用过程中能否直接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新陈代谢可以分为白养型和异养型两种。
①自养型:绿色植物和少数种类的细菌以光能或化学能为能量的来源,以环境中的二氧化碳为碳的来源,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
这样的新陈代谢类型属于自养型。
②异养型:人和动物不能合成自身所需的有机物,而只能依靠外界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作为能量和碳的来源,将这些有机物摄人体内,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储存能量。
这样的新陈代谢类型属于异养型。
(2)需氧型和厌氧型①需氧型:绝大多数的动物和植物在异化作用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氧来氧化分解体内的有机物,释放出其中的能量,以便维持自身的各项生命活动.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做需氧型。
②厌氧型:动物体内的寄生虫和某些细菌,在无氧的条件下,才能将体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从中获得维持自身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做厌氧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