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补气生血法

合集下载

补气血中药中医方剂

补气血中药中医方剂

补气血中药中医方剂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气与血之间具有阴阳相随、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下面小编准备了补气血中药中医方剂,希望对您有帮助!补气血中药中医方剂方1大枣10~15个,粳米100克。

加水,二者一起煮粥。

本方补气血,健脾胃,对于胃虚食少,脾虚便溏,气血不足,以及血小板减少、贫血、慢性肝炎、营养不良有较好效果。

方2粳米100克,新鲜牛奶半磅。

先以粳米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牛奶再煮为粥。

本方补虚损,润五脏,益老人;适用于中老年人体虚衰弱,气血亏损,病后虚羸、口干作渴,以及反胃噎膈,大便燥结等症。

方3取约3斤重母鸡1只,粳米100克。

将母鸡剖洗干净,浓煎取汁,以原汁鸡汤分次同粳米煮粥,先用旺火煮沸,再改用微火煮到粥稠即可。

本方滋养五脏、补益气血。

适用于年老体弱、病后羸瘦,气血亏损所引起的一切衰弱病症。

方4牛肉1千克,食盐适量,黄酒250毫升。

将牛肉洗净,切成小块,放入锅中,加水适量,大火煮开,去除血污和浮沫,继续小火煎煮半小时,调入黄酒和食盐,煮至肉烂汁稠时即可停火,待冷佐餐食用。

本方补脾胃,益气血,适于虚弱、消瘦、少食、乏力、精神倦怠者食用。

方5童子鸡1只,黄酒、生姜、食盐、葱白各适量。

将鸡宰杀,去除内脏和鸡毛,洗净切块,在汽锅内放入鸡块,并放葱、姜、黄酒、食盐等佐料,不加水,利用汽锅生成的蒸馏水,制得“鸡露”。

佐餐,饮露食肉。

本方益气、补精、肥健,凡体弱、产后、病后、老年消瘦者均可酌情选用。

方6松子仁50克,蜂蜜25克,胡桃肉50克。

松子仁、胡桃肉捣成碎末,与蜂蜜拌匀,上火煮沸遂停火,待冷装瓶备用。

本方润肺益肾、补中肥健,适用于身体瘦弱者长期服用。

方7太子参15克,山药、白术各10克、生黄芪15克,麦冬、黄芪各10克,黄精、鸡血藤各15克。

水煎服,每周服1剂。

本方益气补血,主治形体消瘦,肤色无泽,精神不振。

方8黑大豆100克,猪油适量。

黑大豆如作酱法,取黄捣末,调入猪油熬炼成膏。

每次1匙,开水冲服,每日2次。

补气益血的中药调理方法

补气益血的中药调理方法

补气益血的中药调理方法说到了气血不足,大多数的患者脸上会表示为脸色苍白,头晕眼花,特别是踹出出现脑供血不足,还会出现精力不集中,气血不足会发生在女性的身上女性的身体免疫力低,抵抗力下降都会形成为气血不足,只有利用补气益血的中药来进行调理,方可达到恢复的功效,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都有哪些症状,以及中医的调理方法。

八珍汤《正体类要》(补益剂:补气)[组成] 当归(酒拌)10g、川芎5g、白芍药8g、熟地黄(酒拌)15g、人参3g、白术(炒)10g、茯苓8g、炙甘草5g。

[用法] 清水二盅,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煎至八分,食前服。

[功用] 补益气血。

[主治] 气血两虚。

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食欲减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虚。

[方解] 本方在原书用治于失血过多,以致气血皆虚诸证。

肢体倦怠乏力,面色苍白无华,短气懒言,心悸怔忡。

脉细虚,舌淡苔白,皆为气血两亏,心脾不足所致。

肝藏血,开窍于目肝血亏,故头晕目眩。

方用参、术、苓、草补脾益气; 归、芍、地滋养心肝,加川芎入血分而理气,则归、地补而不滞; 加姜、枣助参、术入气分以调和脾胃。

全剂配合,共收气血双补之功。

组成:人参(30克) 白术(30克) 白茯苓(30克) 当归(30克) 川芎(30克) 白芍药(30克) 熟地黄(30克) 炙甘草 (30克)简介:【功用】益气补血。

【主治】气血两虚证。

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耳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本方常用于病后虚弱、各种慢性病,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属气血两虚者。

)【用法】上为末,每服三钱(9克)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候,通口服(现代用法:或作汤剂,加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用量根据病情酌定)。

以上为大家介绍几种补气益血的中药,相信大家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做中药的时候,首先我们要注意平日里的饭量,一定要按照规格上面来有效的治疗食欲不振,四肢乏力,头昏眼花有着很好的功效。

补气补血的中医方剂

补气补血的中医方剂

补气补血的中医方剂有哪些?一、归参山药猪腰《百一选方》【原料】当归10克,党参10克,山药10克,猪腰500克,酱油、醋、姜丝、蒜末、香油适量。

【制法】将猪腰切开,剔去筋膜、肾盂,洗净,当归、党参、山药装入纱布袋内,扎紧口,同放入锅内,加水适量,清炖至猪腰熟透,捞出猪腰,冷却后,切成薄片,放在盘子里。

拌入酱油、醋、姜丝、蒜末、香油即可。

【服法】可佐餐食用。

【功效】养血,益气,补肾。

【应用】气血亏损兼肾虚的心悸、气短、腰膝酸痛、失眠等症。

二、当归羊肉汤《济生方》【原料】当归15克,黄芪25克,党参25克,羊肉500克,葱、姜、料酒、味精各适量。

【制法】羊肉洗净,当归、黄芪、党参装入纱布袋内,扎好口,与葱、姜、盐、料酒一起放入锅内,加水适量。

置武火烧沸,再用文火煨炖,直至羊肉熟烂即成。

食用时可酌加味精。

【服法】吃肉和汤。

可早晚各食一次。

【功效】养血补虚。

【应用】血虚及病后、产后体弱,脘腹冷痛,血虚宫冷崩漏及各种贫血。

【注意事项】外感发热、咽喉肿痛、牙痛者不宜食用。

忌用铜器,忌食南瓜。

三、糯米阿胶粥《食医心鉴》【原料】阿胶30克,糯米60克,红糖少许。

【制法】先用糯米煮粥,待粥将熟时,放入捣碎的阿胶,边煮边搅匀,稍煮两三沸即可。

【服法】晨起空腹食用。

【功效】养血补虚,止血安胎。

【应用】用于血虚引起的妇女月经过少,胎动不安及虚劳咳嗽,久咳咯血,或吐血、衄血、大便出血。

【注意事项】本粥应间断服用,连续服食易致胸满气闷。

脾胃虚弱、阳气不足者不宜食用。

四、龙眼酸枣仁粥《食物与治病》【原料】龙眼肉10克,炒枣仁10克,芡实12克。

【制法】炒枣仁捣碎,用纱布袋装。

芡实加水500毫升,煮半小时后加入龙眼肉和炒枣仁,再煮半小时。

取出枣仁,加适量白糖,滤出汁液。

【服法】不拘时间,随时饮用,并吃龙眼肉及芡实。

【功效】养血安神,益肾固精。

【应用】凡因心阴血虚、虚火内扰不能下济肾阴,出现心悸、怔忡、神倦、遗精等症者,皆可服用。

补气补血促进新陈代谢法

补气补血促进新陈代谢法

补气补血促进新陈代谢法补气补血是中医传统理论中重要的养生方法之一,它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免疫力、调节体内功能,促进新陈代谢。

下面将介绍一些有效的补气补血促进新陈代谢的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调整饮食习惯1.多吃补气养血的食物:如糯米、红豆、黑芝麻等,这些食物富含丰富的营养物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氧气供给,从而提高新陈代谢的速度。

2.避免生冷食物:中医认为生冷食物会伤害脾胃,影响消化功能,导致气血不足,所以要尽量避免生冷食物的摄入,可以选择煮熟的食物,如煮熟的蔬菜、熟肉等。

3.多喝水:保持良好的水分代谢对促进新陈代谢非常重要,每天喝足够的水可以帮助身体排毒解毒,保持血液畅通,提高新陈代谢。

二、进行适量的运动1.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游泳等,这些有氧运动可以增加心肺功能,提高氧气的供给,促进新陈代谢的进行。

2.中医养生功法:如太极拳、气功等,这些练习可以调整身体内气的流动,增强气血循环,促进新陈代谢。

三、睡眠充足充足的睡眠是促进新陈代谢的重要条件之一。

睡眠时,身体会处于休息和修复阶段,同时新陈代谢也会加速进行。

因此,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每晚7-8小时的睡眠时间,对身体健康和新陈代谢非常有益。

四、中医调理如果您感觉自己的气血不足,可以寻求中医调理的方法。

中医师可以根据您的具体情况,使用中药调理身体,补充气血,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从而促进新陈代谢的进行。

总结:补气补血是提升身体健康和促进新陈代谢的重要方法。

通过调整饮食习惯,进行适量的运动,保持充足的睡眠以及寻求中医调理等方式,我们可以有效地补充气血,提高新陈代谢,让身体更加健康活力。

希望以上方法对您有所启发,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应用。

补气补血中药方剂

补气补血中药方剂

补气补血中药方剂气血虚让人看起来没精神,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补气补血中药方剂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补气补血中药方剂参胶补血汤【处方】人参、阿胶、云苓、白术、甘草、川芎、当归、白芍、熟地、远志、麦冬、枣仁。

【功能主治】产后下血过多,心血耗极,惊悸,其脉动而微。

【各家论述】四物补血,四君补气,阳生则阴长,气盛则血充;阿胶之甘平,麦冬之甘苦,性皆微凉,可以滋少阴浮燥之火;远志之苦温,枣仁之酸温,直入心经,益肝胆,使心肾相交,成水火既济之功。

当归补血汤【处方】黄耆30克当归(酒洗)6克【制法】上二味,哎咀。

【药理作用】1.促进蛋白质合成《中成药研究》1986(7):44,体外培养肝细胞内加当归补血汤后,(5-H3)尿嘧啶核苷掺入增强,细胞内核仁RNA在G1期的合成率提高,细胞增生活跃,RNA合成率高。

证明能促进RNA和蛋白质合成,对恢复肝功能有临床意义。

2.保护肝脏《中医药信息》1986(1):32,通过当归补血汤对氢化可的松所致的大鼠肝损伤的实验观察,证明本方对肝损伤有保护作用。

3.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新医药学杂志》1979(3):56,本方对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有明显增强作用。

【功能主治】补气生血。

主劳伤血虚,产后血脱,疮疡溃后脓血过多,外伤大出血等,阴血亏虚,发热烦躁,口渴引饮,目赤面红,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者。

现用于各种贫血、过敏性紫癜等血液病属血虚气弱者。

【用法用量】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备注】方中重用黄耆大补脾肺之气,以资生血之源;配以当归养血和营,则阳生阴长,气旺血生,虚热自退。

补气解晕汤【处方】人参30克生黄耆30克当归30克(不酒洗)黑芥穗9克姜炭3克【功能主治】补气养血。

主正产气虚血晕。

【用法用量】水煎服。

连服四剂。

【备注】方中黄耆补气,使气壮而生血;当归补血,使血旺而载气;荆芥炭引血归经;姜炭温经行瘀。

合用则血气两旺,瘀去新生,不解晕而晕自解。

了解补气血的中医理论

了解补气血的中医理论

了解补气血的中医理论补气血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根据中医理论,气和血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核心物质,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了解补气血的中医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维护身体健康。

本文将从中医角度探讨补气血的理论,并介绍几种常见的补气血方法。

一、补气血的中医理论概述中医理论认为,气和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气主动,具有推动、温煦、养生的作用;血主静,具有滋养、润泽、充盈的功能。

气血的相互关系十分密切,相辅相成,相互依存。

气血的生成依赖于脏腑功能的协调。

脾主运化,能够将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肺主气,能够引导清气下达,推动气血运行;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心主血,管涵血脉,维持气血的供应。

二、补气血的方法与途径针对不同的体质和疾病状态,中医提出了多种补气血的方法和途径。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补气血方法。

1. 食疗补气血食物是补气血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医认为,大部分的食物都可以起到补气血的作用,只需要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食材和搭配方式。

常见的补气血食物包括红枣、黑芝麻、桂圆、山药、糯米等。

红枣含有丰富的铁质和维生素C,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黑芝麻和山药富含铁和维生素B群,有助于补气养血;桂圆具有温中补气、养血安神的作用,适用于气血不足所致的失眠、头晕等症状。

2. 中药补气血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也可以用于补气血。

根据个体情况和病情,可以选择不同的中药组合进行补气血治疗。

常用的补气血中药有人参、当归、黄芪、党参等。

人参被誉为“百草之王”,具有补气养血、平补不足的作用;当归有调经补血的功能,适用于血虚引起的月经不调、经期过多等情况;黄芪则具有补气养血、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党参能够提高机体抵抗力,增强气血运行。

3. 运动补气血适当的运动也能够帮助补气血。

中医认为,气血的运行需要依赖人体的运动机能。

合理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

中医推荐的补气血运动包括太极拳、气功、散步等。

太极拳以柔和的动作和调息为主,有益于调理气血;气功通过调整呼吸和姿势,调养气血,增强体质;散步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运动方式,可以促进气血循环。

中医补血补气补阳补阴

中医补血补气补阳补阴

中医补血补气补阳补阴在中医理论中,补血、补气、补阳和补阴是常用的补益方法,用于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提升身体的健康状态。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补血补气补阳补阴的方法和功效。

一、补血补血是指通过调节人体内血液的生成、促进血液循环和增加血红蛋白含量来改善贫血症状和提升免疫力。

中医常用的补血食材有红枣、黑豆、当归、赤芍等。

这些食材富含铁、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能够刺激人体造血功能,增加血红蛋白合成,提高红细胞数量,改善贫血症状。

中医还常用补血的草药有黄芪、党参、枸杞子等。

这些草药具有补气养血的作用,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此外,中医还注重调整饮食结构,合理搭配食物,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帮助补血效果更好地发挥。

二、补气补气是指通过增加人体内气血的生成和调和人体内气血的运行来改善气虚症状、缓解疲劳和提升免疫力。

中医常用的补气食材有枸杞子、山药、黄芪等。

这些食材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能够提升人体的气血水平。

中医还常用补气的草药有人参、丹参、党参等。

这些草药具有温补气血的作用,可以促进气血的生成和运行,增加机体的能量供应。

同时,中医也倡导调整作息时间、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提高身心的调适能力,帮助补气效果更好地实现。

三、补阳补阳是指通过调节人体阴阳平衡,增加阳气的生化活性来改善阳虚症状,提升机体的免疫力。

中医常用的补阳食材有黑豆、杏仁、桂圆肉等。

这些食材富含丰富的维生素B和锌等营养物质,能够激发阳气的活力,提升人体的阳气水平。

中医还常用补阳的草药有淮山药、枸杞子、肉桂等。

这些草药具有补益肾阳的作用,可以调和阴阳,增加阳气的生成和运行,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和适应能力。

此外,中医也注重锻炼身体,增强阳气的运动性能,有助于阳气的补充和增长。

四、补阴补阴是指通过调节人体阴阳平衡,增加阴液的生成和调和阴阳的运行来改善阴虚症状,提升机体的免疫力。

中医常用的补阴食材有银耳、芝麻、黑豆等。

这些食材富含维生素E和锌等营养物质,能够促进阴液的生成和增加机体的抗氧化能力。

中医《方剂学》补益剂(补血)——归脾汤(《济生方》)

中医《方剂学》补益剂(补血)——归脾汤(《济生方》)

中医《方剂学》补益剂(补血)——归脾汤(《济生方》)一、组成白术一两(30克)、茯神去木,一两(30克)、黄芪去芦,一两(30克)、龙眼肉一两(30克)、酸枣仁炒,去壳一两(30克)、人参半两(15克)、木香不见火,半两(15克)、甘草,二钱半(8克)、当归一钱(3克)、远志蜜炙,一钱(3克)(当归、远志两味,是从校注妇人良方补入)。

二、用法上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温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6克、红枣3~5枚,水煎服。

或按上述调整剂量比例放大,作蜜丸,每丸约重15克,空腹时,每次服一丸,开水送下,日服三次)。

三、歌括归脾汤用参术芪,归草茯神远志齐;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怔忡健忘俱可却,肠风崩漏总能医。

四、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五、主治1.心脾两虚。

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不足。

心悸怔忡,健忘不眠,盗汗虚热,食少体倦,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

2.脾不统血。

症见便血,以及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或带下。

六、方解本方主治心脾两虚证。

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统血。

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脾气亏虚,因而体倦、食少、虚热;心血暗耗,心失所养,则见惊悸、怔忡、健忘、不寐、盗汗;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均属气血不足之象。

治当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方中以参、芪、术、草、姜、枣甘温补脾益气;当归甘辛温养肝而生心血;茯神、枣仁、龙眼肉甘平养心安神;远志交通心肾而定志宁心;木香理气醒脾,以防益气补血药滋腻滞气,有碍脾胃运化功能。

故本方为养心与益脾并进之方,亦即益气与养血相融之剂。

脾司统血摄血,若脾气虚,统摄无权,则便血;在妇女则血海不固,而崩中漏下,或经期超前,量多色淡;脾虚而不运湿,则湿浊下注而为白带。

本方能益脾气,扶脾阳,养肝血,故有上述病机所见之便血、崩漏、带下诸证可治。

现代将本方用于神经衰弱、心脏病、贫血、子宫功能性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只要证属心脾两虚,随证加减,均有显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补气生血法补气生血法,是针对气不生血而设。

人之一身,无非气血耶。

气血的化生,有赖于脾胃,脾胃俱旺,纳化有权,则“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灵枢决气篇》)“血者水谷之精也,源源不断,化生于脾。

”(《景岳全书》)诸因导致脾胃虚弱,化源不继,生血物质减少,脏腑失濡,则心悸,怔忡,贫血生焉;尤其在妇科当中,更易变生它证。

诸如闭经,不孕,缺乳等作矣。

可见,气血一亏,诸病生矣。

补气生血法,应以补气为主,因“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

”(《脾胃理论与临床》)。

故本法组方应重用大剂之黄芪,党参大补脾胃之气,以资生血之源,配以当归养血和营。

《内外伤辨惑论》的当归补血汤,则是补气生血的佳例。

是方药虽两味,妙在黄芪30克,当归18克。

立方之意重在补气,气旺则血生,血充则阴阳自调,诸证自能消除。

益气活血法益气活血法,是针对脾虚血瘀而设。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俱旺,则元气充足,气旺血行,不致发生瘀血。

脾胃虚弱,元气不足,气虚不能推动血液运行,则血行缓慢,由滞致瘀。

对于气虚血瘀的治疗,不能一味活血,通脉,破瘀。

若一味活血祛瘀,“往往病犹未去,而形已先伤。

”(《医学衷中参西录》)两权之法,在健脾益气的基础上,佐以活血祛瘀之品,才是相得益彰的良法良方。

故本法常选用人参、黄芪、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白术、茯苓、桂枝、甘草等组成方剂。

代表方如《张氏医通》的浚血丸(欠)《医林改错》的补阳还五汤(北芪、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地龙)补脾益窍法补脾益窍法,是针对中气不足,清阳不升,九窍不利而设。

盖九窍者,眼,耳,鼻,口,前后两阴是也。

人之九窍,与五脏六腑有着极为密切关系,其生理和病理影响,也与某一脏或某一腑之经络循行络属某一苗窍有关。

如目为肝窍,口为脾窍……等,已成为中医整体恒动观。

脾胃有九窍,从《内经》首言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之后,历代医家从脾胃角度出发,对苗窍病证的辨证论治多有阐发,其中尤以李东垣论之颇详,并创言“脾胃虚则九窍不通。

”另辟九窍病证整体治疗之途径,丰富和发展了九窍病证的治疗手段和方法。

近代用脾胃理论指导九窍病证的治疗,临床适应证亦日益扩大,且多有良效,成为中医整体观念和脾胃理论相交融,合内外形窍,审度而治,富有特色的内容。

对于九窍不利之病证,除五腑各有所主苗窍,并从相应脏腑治疗相应苗窍病证外,还可根据上述理论予以补脾益窍法来治疗。

常用药物有党参、白术、黄芪、升麻、黄柏、葛根、陈皮、当归、甘草等。

临证可选用《脾胃论》的补中益气汤(北芪、白术、人参、陈皮、炙甘草、当归、柴胡、升麻)或升阳益胃汤(人参、白术、黄芪、黄连、半夏、陈皮、茯苓、泽泻、防风、羌活、独活、柴胡、白、生姜、大枣)或《证治准绳》的益气聪明汤增损(人参、黄芪、升麻、葛根、蔓荆子、黄柏、白芍、炙甘草)均可收到满意疗效。

健脾托毒法健脾托毒法,是针对虚性疮疡而设。

疮疡之病的发生,不离乎脾胃。

李东垣有:“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

”这是因为脾主肌肉,化生气血,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元气不支,营卫之气势必薄弱,感邪之后,既不能表达透邪,致客邪留而不散;又不能内托外达,使邪转里而内陷,终致邪留机体,为患作祟,种种病证滋生。

临床凡见疮疡久不收口,脓水清稀,疮形平塌,基底漫散,难腐难溃等,皆可用本法治疗。

《外科精义》指出:“凡为疡医,不可一日无托里之法。

”又谓“脓未成者,使脓早成;脓已溃者,使新肉早生;气血虚者,托里补之;阴阳不和者,托里调之。

”故本法常选用健脾益气的党参、黄芪;养血和营的当归和托里生肌的白芷、桔梗、皂刺等组成方剂。

方中除补中益气汤,八珍汤,托里消毒散(人参、北芪、川芎、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甘草、银花、桔梗、白芷、皂角刺)外,李东垣的内托营卫汤(欠)也属常用剂。

补脾益寿法补脾益寿法,是为延缓衰老而设。

人体发生衰老的原因和机理十分复杂,不可能以单一原因或单一机理解释,是由许多因素和全身器官衰退,互相影响的结果。

中医认为,衰老与心、肝、脾、肺、肾五脏相关,其中尤以脾胃与肾最为密切。

《医宗必读》认为:“后天之本在脾……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调和于五脏而血生,而资以为生者也。

”人到老年,脾胃已衰,纳化少权,气血少生,五脏六腑必受其影响,衰老由此发生。

《内经》“五七阳明衰,面始焦,发始堕。

”(《素问上古天真论》)便是人体由强壮向衰老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体的生命活动靠营养物质的供养,这种营养物质,中医称之为“水谷精微”现代医学所指的蛋白质,脂肪,糖,各种微量元素之类。

这些水谷精微的来源,全赖胃的受纳,脾的运化。

可见脾胃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水谷精微的吸收和散布。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人体衰老的发生,与某些蛋白质的缺乏变性,以及某些维生素,微量元素如锌,铁,铜等的摄入不足及减少有关。

因此可以通过补脾的方法,运用补脾的药物,俾使中焦纳化有权,气血能生,脏腑得养,则可延缓衰老,防治疾病发生。

胃为先天之本,内寓元阴元阳,是五脏六腑之根,生命之本。

元阴足,肾气充,则正气强,不易衰老,衰老的过程也会缓慢;反之,肾气弱,肾阴亏,衰老往往提前,且速度也快。

所以,《内经》指出:“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故半百而衰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脾与肾,一为后天,一为先天。

先天之精靠后天化生的水谷精微充养,后天化生水谷精微又赖先天肾气的温煦,后天养先天,先天滋后天。

因此,从调补脾肾入手,不仅能防衰老,治疗各种老年性疾病,而且还能延年益寿。

人之衰老快慢与体质,罹患疾病,精神因素,饮食调节等诸因素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从脾肾而论,脾虚则纳差食少,肠鸣腹胀,大便稀溏或秘结,四肢乏力,肌瘦而干,舌淡而胖,边有齿印。

肾虚则筋骨酸软,腰膝无力,记忆力减退,头晕耳鸣,耳聋,头发枯脱,牙齿松动;偏于阴虚,则见五心烦热,失眠,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偏于阳虚,则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喜热饮,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沉迟。

老年虚证,在补肾的同时,尤应注意扶脾。

因为高年肾亏,一时难复,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不仅人体脏腑组织器官有赖于脾胃生化的水谷精微以濡养,而且所施的补益药物,也必须依赖脾胃的受气取汁,才能发挥效用。

从这个论点出发,补脾应重于补肾。

《养生奉书》指出:防老延年,注重调脾,注重食疗,“此养老人之大要也。

”清代何梦瑶《医碥》亦提出:“老人尤以脾胃为主。

”补脾益寿药物,可选人参、党参、黄芪、炒白术、山药、黄精、玉竹、莲子、苡仁、杞子、甘草等,使脾胃得补,中气充旺,上济于心,下充于肾,肝肾得养,心肺得滋,五脏受荫,则衰老可抗,而登上寿矣。

《清宫廷保健医方》中的补益资生丸(人参、白术、茯苓、莲子、扁豆、炙甘草、陈皮、山药、芡实、苡仁、桔梗、砂仁、藿香、黄连、山楂、泽泻、白豆蔻、麦芽)便是本法的代表方。

补益脾胃法补益脾胃法,是针对脾胃气虚而设。

盖人以胃气为本,胃气者,脾胃之气也。

脾胃健旺,则五脏受荫,六腑得养,不致得病。

脾胃虚弱,化源不继,诸病生焉。

其证面色不华,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脉来虚弱。

吴昆所言:“面色萎白,则望之而知气虚也;语言轻微,则闻之而知气虚也;四肢无力,则问之而知气虚也;脉来虚弱则切之而知气虚也。

脾胃气虚,当以补益脾胃为治。

故本法常选用党参补益脾胃;炒白术健脾祛湿;甘草补中和胃;茯苓淡渗利湿。

药虽四味,但脾胃虚者用之,常可获益。

古书《局方》四君子汤不但是补气的基础方,也是补益脾胃的常用方剂。

纵观古今医家治疗脾胃虚弱者,无不以此方化裁。

如四君子加陈皮,名五味异功散,以治脾胃虚弱,纳食减少诸证,小儿尤宜;在加半夏为六君子汤,以治气虚有痰诸证。

四君子汤加砂仁、桔梗、莲子、扁豆、陈皮、为参苓白术散,以治脾虚挟湿,肺虚有痰。

凡此种种,皆四君子汤加减化裁也。

补益脾肺法补益脾肺法,是针对脾肺气虚而设。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肺主一身之气,肺气的健旺有赖于脾化生水谷精微不断充养,而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又赖于肺的敷布,运行全身,奉养脏腑。

脾肺两脏,相互依赖,关系密切。

在水液代谢方面,脾之与肺,互为协作,共同完成水液代谢过程。

可见,脾与肺,主要表现在气与水两个方面。

若脾气亏虚,生化不继,则可导致肺虚,此谓“土不生金”;肺虚日久,影响脾之健运,谓之“金弱土虚”,又称“子盗母气”;当脾虚失运,水湿停聚,生痰或饮,上贮于肺,肺气壅滞,肃降失司,则见咳嗽,吐痰,气喘;肺失宣肃,又碍脾运,以致腹胀,便溏,小便不利,水肿等证。

肺脾两脏,关系密切,故本法常选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制半夏、杏仁、甘草、五味子、冬花、苡仁等组成方剂。

《类证治裁》的补肺汤(人参、北芪、熟地、五味子、桑白皮、紫菀)便是其例。

补益心气法补益心气法,是针对心气虚而设。

心气折,心的活动功能是也。

“心气虚,则胸腹大,腹下与腰背相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善忧悲。

”(《诸病源候论》)头晕乏力,自汗,动则悸发,静则气缓,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不居集》认为:“凡五脏虚损,五脏各有所主,而唯心脏最多,且心为君主之官,一身生气所致,最不可伤。

”伤则病为匪轻。

故本法宜选用峻补之人参、黄芪、甘草等组成方剂。

然气阳血阴,是相对平衡的,因而,在组方中又宜配伍麦冬、五味子之属益气养阴。

张景岳的五味子汤;人参、北芪、五味子、麦冬、炙甘草是颇佳例证。

在使用本方时,可根据不同见证,酌加枣仁、柏子仁、合欢皮等养心安神。

若心气虚进一步发展,气虚导致阳虚,可选用《博爱心鉴》的保元汤(人参、肉桂、北芪、炙甘草)或《和剂局方》的乐令建中汤(欠)以补益心气,温通心阳。

益气镇惊法益气镇惊法,是针对心虚胆怯而设。

《类证治裁》指出:“惊恐伤神,心虚不安。

”其证心神不安,终日惕惕,虚烦不眠,眠后易惊,心悸气短,自汗;胆虚则遇事易惊,胆怯恐惧,舌质淡,脉弦细。

所谓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故本法常选用人参、茯苓、茯神、远志、石菖蒲、龙齿等组成方剂。

《医学心悟》的安神定志丸(远志、石菖蒲、人参、茯神)是其代表方。

若心虚胆怯,昼夜不眠,证情重者,又宜《杂病广要》的高枕无忧散加减(欠)补益心肺法,是针对心肺气虚而设。

盖心肺两脏,并居肺中,心主身之血脉,肺司一身之气,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血能载气,而为气母,说明心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和血的关系。

若心气亏虚,则不能助肺气的宣发敷布,而致肺气亏虚;肺气虚损,则不能灌注心脉,而致心气不足。

无论由心及肺,或由肺及心,均可导致心肺气虚。

因此,凡心悸气短,声低语怯,自汗面白,夜寐不安,身倦乏力,咳喘气促,动则加剧者,皆可用本法治疗。

而《永类铃方》的补肺汤(人参、北芪、熟地、五味子、桑白皮、紫菀)合《景岳全书》的保元汤(人参、肉桂、北芪、炙甘草)则是其对应方剂。

临床所见,心肺气虚多见于老年之人,尤其是久病咳喘者,由于心肺机能衰退,卫外功能不足,病者常易感受外邪,特别是每于秋冬寒冷时病情加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