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学习体会

合集下载

2024年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

2024年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
(1)阳明病与心阳明病。无论寒邪热邪,一律表现为高热,另外有谵言妄语的证状。其实阳明与心有莫大关系。《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二阳就是阳明,说明阳明的病可能发自于心,也可能发自于脾。所以心病可以引起阳明病。而瞻谵言妄语是神志疾病,与外邪攻击心包有关,也正因为心包是禁宫要地,正邪交争最猛烈,所以才会出现高热症状。另外阳明病的脉象是洪脉,这正是心脉。由此推知,阳明经病的主方白虎汤,其实最重要的是解心热。在高烧、神志昏迷的时候,后世很多名医都在白虎汤的基础上加上犀角、羚羊角等味以解心热。
2024年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
心得体会可以通过书写、讨论、反思等方式来表达,通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和判断力,以下是我精心为您推荐的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伤寒论心得体会篇1
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大三的时候开始学习经典,更是深有体会。而今有机会在毕业前再次选修经典,这对未来工作将会有莫大的帮助。在繁忙的找工作中,我依然会抽空学习经典,以下就我对《伤寒论》的心得体会做个分享。
至于背诵,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
(2)阳明病与肠胃。《灵枢经脉》说足阳明胃经主津液所生病。足阳明病引起的一个问题就是津液大亡。因此阳明病的一大特点是大汗出。汗出也是身体正邪交争后把外邪排除体外的过程。但是大汗出后出现的问题就是胃家实排便困难。依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正常的人体防御机制,可以通过高热、汗出的方式战胜外邪病排除,在体表可以排邪,那么机体是否也有可能在肠胃之内,以分泌物的形式将外邪排除,随粪便外出。但是,由于排便困难,外邪无法排除,反而在粪便上滋生,排便困难除了破坏正常代谢外,也使外邪在粪便中滋生。因此排便就成了主要矛盾。三个承气汤就是解决排便问题,大便出来了,外邪也就随之而去了。当然并非所有的阳明病都会伴随便秘,而是肠内有燥矢、有宿食、或肠胃机能有问题才引发便秘。

伤寒杂病论读书笔记

伤寒杂病论读书笔记

伤寒杂病论读书笔记【篇一:读《伤寒论》有感】我学《伤寒论》有感班别:姓名:学号:成绩:本学期跟着伤寒教研室的老师学习伤寒论,受益匪浅。

首先,我觉得学习《伤寒论》,注意其方证很重要。

《伤寒论》的主要方证源自《汤液经法》,其主要内容是继承和发扬、论述了这些方剂的组成和其适应证。

分析《伤寒杂病论》,其主要内容是六经辨证和辨方证,尤其注重辨方证,近代经方大师胡希恕曾提出: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是在强调经方理论的特点。

《伤寒杂病论》对每一个方证,论述非常精详,既说明其主要适应证,也详述其禁忌证及类似证、鉴别证。

例如《伤寒论》就有20多条提到桂枝汤。

对一个方证论述如此精细,是在告诫后人辨方证的重要性,同时也告诉人们,在辨方证时,要注意到证的病位在表、在里,还是在半表半里,证候的病性属阳还是属阴。

如《伤寒论》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

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等。

根据证的情况、特点,在表属阳热实者为表阳证(太阳病),在表属阴寒虚者为表阴证(少阴病),在里属阳热实者为里阳证(阳明病),在里属阴寒虚者为里阴证(太阴病),在半表半里属阳热实者为半表半里阳证(少阳病),在半表半里属阴寒虚者为半表半里阴证(厥阴病)。

这就是张仲景在辨方证过程中,总结出的六类证候,也即后世所称的三阴三阳、六经,从而形成了六经辨证理论,这一理论又反过来指导辨方证,使《伤寒论》成为六经辨证、辨方证的完整的经方理论体系。

仲景从反复临床实践中认识到,某方剂的适应证是辨证的关键,药与证相应是治病的关键。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篇1《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之作,也是我深入研究的一本著作。

这次分享的是我对《伤寒论》的理解以及我从中获得的经验。

《伤寒论》的作者张仲景在序中明确提到,该书主要是关于外感热病的治疗方法,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和心得。

这本书的结构严谨,共16卷,分别阐述了六经病证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我对《伤寒论》的理解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从表面上看,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各种伤寒的症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这是最直接的理解。

其次,深入一层,我发现《伤寒论》不仅仅是一本医学著作,它还涉及到哲学、文化、历史等多个领域。

例如,书中强调的“阴阳平衡”、“调和”等理念,对于我们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有着重要的启示。

最后,从更深层次来看,《伤寒论》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医学思想的缩影,它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认知和追求。

在阅读《伤寒论》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是对中医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学习六经病证的症状和诊断方法,我能够更好地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程度,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治疗方案。

此外,我还学到了许多实用的治疗方法,如汗、吐、下、温、清等法,这些方法在实际操作中都有着很好的效果。

通过这次对《伤寒论》的学习和研究,我深刻认识到了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

中医不仅仅是一种治疗方法,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健康理念。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学习中医,让传统医学继续发扬光大。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篇2《伤寒论》读书笔记与心得《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部巨著,它详细阐述了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及其治疗。

这本书的作者张仲景,以其卓越的医学智慧,将伤寒病的治疗方法归纳总结,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阅读《伤寒论》的过程中,我被其独特的逻辑结构和内容组织所吸引。

全书以六经为纲,将疾病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每一经又各有不同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这种分类方式既清晰又全面,使得医生能够准确地把握病情,做出正确的诊断。

伤寒论心得体会

伤寒论心得体会

伤寒论心得体会伤寒论,是一部中医经典著作,曾被誉为“中医经典中的经典”,由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

伤寒论对中医开展理论和治疗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对伤寒论有了深刻的体会与思考,现分享于此。

一、认真学习基础功夫中医是一门肯定理论、重视实践的学问。

理论研究需要靠实践来验证,而实践也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支撑。

伤寒论作为中医基础经典,要学好它,首先要认真学习中医基础功夫,如四诊和辨证施治。

四诊包括望、闻、问、切。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外貌、面色、舌象等情况,辨识病人疾病的性质与病因;闻诊是通过听病人讲述病情,可了解病情,进而确定辩证;问诊是通过与病人问答交流,了解病情病史与临床表现的详细内容;切诊是通过脉搏的节律、力度、搏动等判断病情及辩证。

四者相互印证、相互支持,互为补充,可确诊并辨证施治。

二、深入悟解伤寒论思想伤寒论作为中医基础经典,阐述了许多关于疾病的学说,如“太阳病”“少阳病”等,各病各有特点,其中各个方面的认识都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我在学习伤寒论时,深切感受到其理论优秀之处在于其独立性和系统性,内容对于了解中医理论、诊疗原则、疾病分类等方面均有贡献。

伤寒论九十篇,可以说是几乎包含了中医理论的方方面面。

如以太阳经辨证为例,其中就涉及了热病的发展过程、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分型治疗等细节问题,具有很高的实际指导意义。

热毒反复,值得临床吸取经验教训。

只有深入悟解伤寒论的思想,我们才能在实践中运用自如。

三、勇于探寻新的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中,我们要勇于探寻新的治疗方法,不断创新,使我们的临床疗效更高。

伤寒论在中医治疗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在这个药物丰富、医学科技不断进步的时代,我们更应该敢于尝试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比如说,药材有升降浮沉之分,中医治疗中应该根据病情和病人体质的不同,合理搭配使用。

药物的制法、用法和适宜的方剂也是需要注意。

此外,还可以通过针灸、推拿、艾灸等物理疗法和饮食、运动等保健方式,达到防治疾病的效果。

伤寒论的心得体会

伤寒论的心得体会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伤寒论的心得体会篇一:3《伤寒论》学习心得体会《伤寒论》学习心得体会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学习经典后更是深有体会。

以下就我对《伤寒论》的心得体会做个分享。

一、以理解伤寒论原文为重点,多读多背。

(伤寒论的心得体会)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旁参诸家。

多读多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习《伤寒论》主要是继承仲景的学术思想,探索其精微大义,因此就要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

《伤寒论》由于成书年代久远,条文失真,文法多样,文字古奥,论理广深,因此,我们要想学好她学透她,依靠后世注家,以注家作为向导,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至于背诵,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

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

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二、我对六经的认识。

《伤寒论》六经体系是疾病共性规律的概括,以六经生理为基础,阐释其病理变化,不单是外感,实可以统万病。

《伤寒论》从内难二经基础上的进一步之经典著作,补内难二经之不及,其首创六经证治。

故我对六经之认识有一读之必要,打的中医治病,皆从整体出发,依据病者盛衰强弱、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

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而治宜和解。

六经的划分具有辨证与论治的双重意义,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示中风或伤寒,以确定解肌或发汗的治法。

第二,提示病位的表里,可定表、和、攻救之法,对于部位的归类,可做为论治的根据。

第三,提示病情的寒热,决定用药的温凉。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文(2篇)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文(2篇)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文《伤寒论》是我国古代经典医学著作之一,由张仲景所著,并在其后的几个世纪中广泛传播和应用。

作为一名学习中医的学生,我在2024年有幸研读了《伤寒论》,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古代医者对于疾病的细致观察和深入研究。

《伤寒论》以一种系统的方式描述了多种类型的伤寒病及其病理特点、病理变化、治疗方法等。

其中,明确的病状描述和丰富的病案例分析,使我受益匪浅。

通过研读《伤寒论》,我学到了很多关于疾病的新知识,也对中医诊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伤寒论》的学习也让我明白了中医的核心理念之一:治未病。

在文章中,张仲景提出了“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下工治不可治之病”的观点,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中医注重通过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来保持健康,强调个体的整体健康状况对疾病的防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一理念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开始更加注重养生、保持身体的平衡,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伤寒论》也给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疾病的思路。

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观察和个别施治,与西医注重病因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的方法有所不同。

《伤寒论》中提出了许多独特的治疗方法,如辨证论治、方剂应用等。

这些方法的灵活运用,使中医能够在许多疾病治疗中发挥独特的优势。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对中医治疗方法的多样性和个性化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增强了我在未来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能力。

此外,《伤寒论》的学习也让我深感中医学的博大精深。

中医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其中,包括了中药学、针灸、推拿等多个方面。

《伤寒论》对这些领域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归纳,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料和参考文献。

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我深入了解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和治疗技术,开启了我更深入学习中医的大门。

综上所述,《伤寒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丰富的学习收获。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本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本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本《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一部重要著作,是我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一。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对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此,我将分享我学习《伤寒论》的心得体会。

首先,《伤寒论》是中医内科学的基石,它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医家对伤寒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并阐述了中医的理论体系。

其中,《伤寒论》笼统地将病分类为六经,即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

每个经的病变表现及治疗方法都有所区别。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理论的独特性和系统性。

其次,《伤寒论》强调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性。

在治疗疾病时,中医讲究全面观察病人的症状,并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病情进行个体化的辨证论治。

这种治疗方法注重整体观察和个体化处理,与现代医学的个体化治疗理念不谋而合。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对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再次,《伤寒论》还强调了中医的预防观念。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提出了“养阴清热”、“清热散邪”等预防疾病的方法。

这些方法强调了强身健体的重要性,阐述了中医预防疾病的理论和方法,对我个人的身体养护有很大的启发。

最后,《伤寒论》中的一些具体治疗方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如,《伤寒论》中提到的葛根汤、桂枝汤等经典方剂,都有着明确的适应症和治疗效果。

这些方剂对中医治疗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也为我提供了一些临床应用的思路。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深切体会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

《伤寒论》不仅是中医理论和实践的经典之作,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蕴含了丰富的医学知识,还融入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伤寒论》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中医著作,对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深入了解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学习了中医的经典治疗方剂,认识到了中医治疗的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方法的重要性。

伤寒论心得体会

伤寒论心得体会

伤寒论心得体会《伤寒论》是中医史上的一部经典著作,许多医者兢兢业业地研读这部经典,不断吸取营养,不断提高诊断和治疗能力。

在我的学习过程中,也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一、理论与实践要结合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理论是提高诊断和治疗能力的基础,而实践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重要手段。

学习《伤寒论》不能仅仅看书,更要多关注临床实践,将理论贯彻于实践中。

二、重视辨证施治在看书时,我们不能太过于注重记忆与理解书上的知识点,应该更加重视辨证施治的原则。

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不同,辨证施治能够有针对性地治疗疾病,提高疗效。

辨证施治时,还要注意因人而异,不食之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辨证施治的原则,针对不同的病情进行不同的治疗,更能够达到治愈疾病的效果。

三、付出必有收获只有找到方法,用心学习,《伤寒论》才会对我们的医学水平产生积极的影响。

每一次诊疗都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

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不断吸取新思路,更要脚踏实地,多攀登,不断地做一些临床实践,不断完善自己的医疗能力。

四、明确自己的身份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定位。

作为一名医生,我们要牢记自己的定位和责任,尽好自己的职责。

我们要用真诚、专业和耐心的态度,去医治每一个患者,以人为本,顾及患者的身心健康,这样方能人道、温暖、真实地践行医者的使命。

以上是我从学习《伤寒论》中得到的一些体会和思考,希望能给大家一定的启示和帮助。

在医学的道路上,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临床技能,让自己能胜任更多的医学任务,为患者的健康做出更多的努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学习体会
千百年来学医者必读张仲景《伤寒论》,原因在于它是开创中医辨证论治方法的经典著作,虽系古代文献,但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

仲景之方,配伍精,药味少,疗效佳,内涵深远,思维多向,是中医临床疗效的基石与核心。

笔者认为,学习《伤寒论》不仅要背诵其重点条文,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张仲景对疾病的辨证论治方法和组方用药特点,包括思维方式、识证、遣方、用药各环节。

下面谈几点本人学习体会。

1、深刻领会六经辨证之精髓
《伤寒论》是中医辨证论治专书,是中医临床各种辨证论治方法的源头。

学习《伤寒论》六经辨证,要在掌握各经提纲辨证的基础上,还要掌握其变法,及其合病、并病,注意疾病的动态,注重整体联系,有时还要学会逆向思维,做到知常达变,才能真正领会其精髓。

不明之处,应注意旁参诸家之说,如关于伤寒六经的病位之义,《柯氏伤寒论翼笺正六经正义》说:“仲景之六经,是分六区,地面所该者广。

虽以脉为经络,而不专在经络立说。

凡风寒湿热,内伤外感,自表及里,有寒有热,或虚或实,无乎不包。

”石芾南《医
源论张仲景伤寒论》对病位更有明确发挥,曰:“表里以六经分,明邪所入之门,经行之径,病之所由起由传也。

上下以三焦分,以有形之痰、食、水饮、渣滓、瘀血,为邪所搏结,病之所由成也。


关于疾病的传变,国医大师何任教授曾总结《伤寒论》中涉及传经问题较明显的条文如下:①“伤寒一日,太阳受之。

脉若静者,为不传。

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4条);②“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

” (250条);③“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

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66条);④“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41条);⑤“太阳病……如其不下者,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


(246条);⑥“……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


(99条);⑦“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

”(279条)本人体会,以上仲景所述伤寒之传与不传,主要与正气之强弱、病邪之重轻及是否药误有关。

2、要纵横比较,融会贯通
(1)注意前后联系总结比较
如少阴三急下证与阳明病三急下证的比较;少阴病篇真武汤证与太阳病篇太阳变证阳虚水泛的真武汤证前后比较;少阴热化阴虚水热互结的猪苓汤证与阳明病篇阳明津伤水
热互结的猪苓汤证前后比较;比较吴茱萸汤用于阳明病“食谷欲呕”(243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309条)、厥阴病“干呕,吐涎沫,头痛”(378条)。

(2)归纳比较相似或相关病证
仲景对疾病体察入微,注意辨证求因,因而采用不同的治疗措施,学习中应注意归纳比较相似或相关病证,以便临床准确用药。

如发热一症,病机多种,治疗有异:在太阳为卫阳浮盛,与邪交争;在阳明为里热亢盛,蒸腾于外;在少阳为枢机不利,正邪分争;在少阴,或为少阴阳虚复感外邪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或少阴阴虚热化之热移膀胱证,或为阴寒极盛、虚阳浮越;在厥阴为阳气来复。

再如太阳病虚寒之变致脾虚者,虽均须温中补脾,但因其表现不一,病机有间,治亦有异:脾虚饮停,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者,治宜苓桂术甘汤;脾虚气滞,脘腹胀满者,治宜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脾胃虚寒,气血不足,腹中急痛者,治宜小建中汤;表证不解,脾土受损,心中痞满,协热而利者,治宜桂枝人参汤。

等等。

(3)归纳一药多方配伍及一方病证多用
要善于总结归纳仲景用药规律,比如某一药物用于多个方中,或几药共同配伍应用的规律分析等。

如麻黄配桂枝发汗(麻黄汤),配杏仁平喘(麻杏石甘汤),配石膏解热(大青
龙汤),配附子和解兼表散(柴胡桂枝汤)。

再如:桂枝与白芍,有19个方使用了这一药对,主要出现在桂枝汤类方中,一般桂芍相伍,功在调和营卫,桂枝为主者偏治表,如桂枝汤、桂枝加厚朴汤等;白芍为主者偏治里,如小建中汤、当归四逆汤等。

有学者研究:有40首方使用了桂枝,18首方
使用了半夏,13首方使用了麻黄,13首方使用了大黄,11
首方使用了茯苓,8首方使用了栀子,8首方使用了生附子,
7首方使用了柴胡。

结合这些数据及病机症候分析,有助于
我们进一步探索仲景用药加减配伍规律。

至于一方多用,如有人总结小柴胡汤在《伤寒论》中的应用有6方面:①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证(96条,97条,266条,100条,263条,264条,265条);②三阳同病(99条);③少阳兼太阳病(101条);④少阳兼阳明病(229、230条);⑤阳微结(148条);⑥热入血室证(144条,143条,145条)。

这样的归纳,可帮助我们全面掌握某些常用重点方剂的临床应用。

(4)比较药物组成相近方剂
比较分析药物组成相近的方剂,往往可发现和理解仲景组方演变的过程。

如小建中汤治虚证(102条),桂枝加芍药汤治实证(279条)、桂枝加大黄汤治既非大虚也非大实,三方都是桂枝汤的演变方。

再如大柴胡汤和柴胡加芒硝汤比较:二者均治疗少阳病兼阳明里实证,大柴胡汤用于病在少阳,
又见“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或“心下痞鞭,呕吐而下利”者,阳明热结较重,即在小柴胡汤方中去人参、甘草,加大黄二两,枳实四枚,芍药三两,一以疏利三焦气机,一以通下阳明热结(103条,165条);柴胡加芒硝汤则用于病势缓、病情轻,而见“日哺所发潮热,已而微利”
,燥结热郁者,只于小柴胡汤中加一味芒硝,以和解少阳枢机而润燥软坚通结(104条)。

3、勤于实践,学以致用
《伤寒论》是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专著,是对临床经验的高度总结,只有勤于实践,实际印证《伤寒论》方证的临床指导意义,才能亲身体会其中奥妙。

孙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