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上网的弊端
小学生上网的利弊

小学生上网的利弊上网的好处:1、可以开阔视野。
上网可以及时了解时事新闻,获取各种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2、上网可以充实头脑,只要留心就可以学到许多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鼠标一点,大千世界便尽收眼底。
3、可以对外交流。
学生的一个被人经常提及的缺点就是缺乏信心,不敢与外界对话、交流。
现在有了互联网,他们可以彻底克服这个心理障碍,并且在对外交流的过程当中,又开阔了自己的视野。
网络为教育资源的交流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不仅老师,而且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登录各类教育网站获取学习资讯。
4、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消除心理障碍,可以没有顾忌地向网友倾诉心事,减轻课业负担所造成的心理压力;可以在各个BBS里张贴自己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和见解,一来可以锻炼文笔,二来觉得很有成就感;可以提高自己某项业余爱好的水平;自己动手做主页正成为时尚,把自己喜爱的图片资料传上去,开一个讨论区,发一些贴子,和大家交流,在掌握了电脑软件的运用同时自己做版主的感觉真的很棒,有利于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5、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业。
学生的本职任务是学习,网络的远程教育会给学生带来无穷的益处。
普通的学生学习知识只能够局限于自己的学校和一些课外书籍,传授知识的老师始终只有几个,但如果上了网,学生就可以在一个个内容丰富、名师坐堂的网站中任意翱翔,“有问必答”、“题库”、“专题讲座”、“考前辅导”...一个个分类细致合理的栏目让学生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普通的学生做题只能做些参考书或数量有限的卷子,如果上了网,网上各种试卷和典型题目应有尽有,学生就可以任意选择。
2、上网的坏处:一对眼睛有所伤害,二会耽误自己的学习时间,毕竟我们小学生自制能力和分辨能力并不强。
因为迷恋网络而逃学、旷课的已不在少数。
最重要的是:上网有害视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还有什么比保护心灵的窗户更重要的呢?上网使我们失去了亲近大自然的机会。
自从有了网络,我们每天都对着冷冰冰的显示器与鼠标,毫无趣味可言。
小学生上网弊大于利辩论

正方一辩:
我方认为上网有利。网络带给人类的好处可谓是数不胜数,网络的出现是现代社会的进步,科技发展的标志。人类已步入信息时代,网络已进入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贴近我们小学生,邓小平爷爷也说: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
反方一辩:
我不赞同。我方认为过多的使用互联网对人们的健康和社交不利。科学家对一些实验对象在开始使用互联网及之后的一两年进行了人格评估,发现:人们花在网上的时间越多,与亲人的沟通越少,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就越少,同时感到孤独和沮丧。
正方二辩:
可游戏也是有好处的。不知对方辩友是否玩过一款名为《摩尔庄园》的游戏,在这款游戏里,你需要自己照顾好你的拉姆。这样从小培养我们的责任感,难道有弊处吗?
反方三辩:
小学生上网首先的一大危害就是会影响视力。据统计,经常上网的学生中近视的比例大约占60%。第二大危害就是电脑所释放出来的辐射,具有相当强烈的危害。
正方五辩:
鱼是一种将美味、易消化以及高营养价值结合起来的食品。难道我们就仅仅因为鱼刺有时会卡住喉咙而不吃鱼了吗?小学生上网也一样如此。况且,你们此时的资料来自于哪呢?
反方一辩:
我们是通过看电视、去图书馆查找书籍知道的。
正方三辩:
你们说,你们去图书馆找书。你们不知道,这书是多么费时费力呀!在2009年春。再说了,你们借书是一本一本地借的,若是一本本地登记,那样书极容易丢失。现在,人们都用电子管理了,谁借了书,谁没有还,都能查得一清二楚。
3.长时间上网容易造成大脑缺氧,从而造成精神萎靡、眼睛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容易造成近视。
4.一些长期长时间上网的学生容易产生孤独症,整天沉溺于幻想中脱离现实,而当他真正面对社会和人群的时候,就会因为想像和距离的问题产生退缩感,不敢正常与人沟通。
5.许多小学生因为打一些暴力游戏使自己模糊了真人与游戏对象的区别,常常无意识地模仿游戏来对待身边的人。
小学生上网弊大于利 (2)

小学生上网弊大于利引言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于学生们而言,上网是他们探索知识、获取资讯、交流互动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伴随着上网的便捷性和普及度的提高,小学生上网带来的弊端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以小学生上网为主题,探讨其带来的弊大于利的问题。
上网对小学生的负面影响1. 沉迷网络游戏小学生通常容易沉迷于各种网络游戏,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游戏上而忽视了学业和社交。
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还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2. 学习时间被消耗小学生上网可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社交媒体上,浏览网页或观看视频等娱乐活动上。
这样,本应用于学习的时间就被浪费了,造成了学业上的困扰。
3. 信息的真实性难以判断小学生缺乏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的误导。
这可能对他们的思维发展和价值观形成造成负面影响。
4. 社交关系的失衡靠着网络,小学生可以很方便地与朋友和同学进行交流,但这也使面对面的交流变得更少。
长时间面对屏幕,他们与现实世界的交流能力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社交关系失衡。
如何解决小学生上网问题1. 设置合理的上网时间家长如果能为孩子设定合理的上网时间和规则,限制他们过度上网的行为,可以有效地控制其上网行为对学习和生活的干扰。
比如,在家长的监管下,每日限制上网时间为1-2小时。
2. 监督上网内容家长可以通过安装家庭网络监控软件,实时监视孩子们的上网活动,并及时发现并制止不良上网行为。
这样不仅可以规范孩子们的上网行为,还能给他们一个良好的上网环境。
3. 培养孩子的信息辨别能力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如何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培养他们主动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帮助他们分辨正面、健康的网络内容和虚假、有害的网络信息。
4. 引导孩子进行适合年龄的上网活动家长可以鼓励孩子们参与一些适合年龄的线上活动,比如学习网课、参加线上竞赛等,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我提升能力。
结论尽管互联网为小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和交流机会,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是否应该禁止孩子上网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禁止孩子上网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禁止孩子上网。
1. 孩子上网容易接触不良信息,影响身心健康。
网络上存在大量不良信息,包
括暴力、色情、恐怖等内容,这些信息容易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2. 孩子上网容易沉迷网络,影响学习和生活。
网络游戏、社交媒体等容易让孩
子沉迷其中,影响学习和生活,甚至导致孩子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
3. 孩子上网容易成为网络欺凌的受害者。
网络上存在着各种形式的欺凌行为,
孩子上网容易成为欺凌的对象,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伤害。
反方观点,不应该禁止孩子上网。
1. 网络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孩子需要通过上网了解信息、学习知识。
禁止孩子上网会限制其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不利于其全面发展。
2. 孩子上网可以培养其信息素养和网络素养。
现代社会需要具备良好的信息获
取和处理能力,上网可以帮助孩子培养信息素养和网络素养,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3. 父母和学校应该加强对孩子上网的管理和引导,而不是简单地禁止。
父母和
学校可以通过监督、教育等方式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避免其接触不良信息和沉迷网络。
名人名句: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说明知识的获取需要通
过兴趣和愉悦的方式,而上网可以成为孩子获取知识的一种途径。
经典案例:
有些国家和地区通过加强网络教育和监管,而不是简单禁止孩子上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比如芬兰通过网络素养教育,帮助孩子正确使用网络,避免沉迷和接触不良信息。
小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及其实例探讨

小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及其实例探讨网络成瘾是指个体对互联网使用过度,无法自控,产生严重心理和社交问题的一种行为。
小学生因为易受外界影响和自控能力尚不成熟,更容易陷入网络成瘾的泥沼中。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并提供一些实例。
1. 身体健康的危害- 小学生网络成瘾导致长时间坐着,缺乏运动,容易患上肥胖、近视等问题。
- 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会产生电磁辐射,对小学生的身体发育造成一定的危害。
2. 学习问题- 网络成瘾会使小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忽视学业,造成学习成绩下降。
- 过多使用网络会导致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降低。
3. 心理问题- 小学生网络成瘾可能导致情绪不稳定,易患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 社交隔离现象增加,与家人、同学之间的交流减少,导致孤独感增强。
实例探讨实例1:学习成绩下降小明是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沉迷于网络游戏,每天晚上都玩到很晚。
因为熬夜导致白天上课时精神不集中,成绩开始下降。
他的数学成绩从班级前五名掉到了后五名。
实例2:社交隔离小红是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女孩,她沉迷于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的社交媒体应用。
她整天沉浸在虚拟世界中,与家人和同学的交流越来越少。
她开始感到孤独,情绪变得不稳定。
实例3:身体健康问题小李是一个小学四年级的男孩,他沉迷于电子游戏,每天坐在电脑前玩游戏的时间超过了两个小时。
由于长时间坐姿不正确,他开始出现肩颈疼痛和近视的问题。
结论小学生网络成瘾对身体健康、学习和心理都会带来严重的危害。
为了预防和解决这一问题,家长和学校应该共同合作,建立合理的网络使用规定,引导孩子正确使用互联网,并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以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小学生过度使用网络的危害与实例解析

小学生过度使用网络的危害与实例解析过度使用网络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许多危害。
本文将分析这些危害,并提供一些实例来支持这些观点。
危害一:影响身体健康小学生过度使用网络可能导致长时间的久坐和缺乏运动,进而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
他们可能会沉迷于网络游戏或社交媒体,而忽视了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
长期以来,这可能导致肥胖、近视以及其他健康问题的增加。
实例解析:例如,一项研究表明,那些每天使用电子设备超过两小时的小学生,比那些使用时间更少的同龄人更容易患上肥胖症。
这是因为长时间坐在电脑前或手机上,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户外活动和运动。
危害二:影响学业表现小学生过度使用网络可能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导致学业表现下降。
当他们沉迷于网络游戏、社交媒体或观看视频时,他们可能无法专注于学习任务。
这可能导致他们的学习效果不佳,成绩下降。
实例解析:举个例子,有研究发现,那些经常使用智能手机的小学生,在学业上的成绩相对较低。
这是因为他们经常受到手机的干扰,无法将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危害三:影响社交能力过度使用网络可能导致小学生与现实世界中的人际交往减少,进而影响他们的社交能力的培养。
当他们过多地依赖网络交友或沉浸在虚拟社交网络中时,他们可能无法获得与他人面对面交流和互动的机会。
实例解析:举个例子,一项研究发现,那些花费较多时间在社交媒体上的小学生,与同龄人之间的面对面交流能力相对较差。
这是因为他们习惯于在虚拟世界中与别人交流,而缺乏直接与他人互动的经验。
综上所述,小学生过度使用网络可能对他们的身心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我们应该引导他们合理使用网络,并鼓励他们参与户外活动、学习和与他人的面对面交流,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分析并总结学生上网的利与弊

分析并总结学生上网的利与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学生上网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
学生上网的利与弊各具特点,对于学生来说,正确利用网络资源能够带来诸多好处,但同时也可能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本文将对学生上网的利与弊进行分析和总结。
学生上网的利:1.丰富的知识资源:互联网上存在大量丰富多样的知识资源,学生可以通过上网获取到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料,包括电子书籍、学术论文、课件等。
这些资源能够帮助学生扩展知识面,提高学习效果。
2.实时更新的信息:互联网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通过上网可以获取到最新的新闻、科技进展、社会动态等信息。
这些信息能够使学生保持对时事的了解,增强综合素养。
3.学习工具与平台:互联网上存在众多学习工具和学习平台,学生可以通过上网学习各种学科知识,进行在线测试和练习,还可以与其他同学交流和合作,促进学习效果。
4.提升信息获取能力:通过上网,学生可以学会有效利用引擎等工具进行信息检索和筛选,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更好地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5.开拓人际交往圈: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泛的交流平台,他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进行沟通和交友,结识来自不同地区和背景的人,拓展人际交往圈。
学生上网的弊:1.分散注意力:互联网上存在许多娱乐和社交网站,学生容易陷入其中而分散注意力,影响学习效果。
上网时间过长还可能导致学习疲劳和身体健康问题。
2.不良信息的暴露:互联网上存在大量的不良信息,包括低俗内容、暴力和恐怖影片、色情信息等,这些信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价值观形成具有负面影响。
学生容易接触到这些信息,增加了道德风险。
3.学术诚信问题:互联网的发展也带来了学术诚信问题,学生容易通过互联网抄袭他人的作品,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
这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学术道德和创新能力。
4.社交隔离:过度依赖互联网与其他同学进行沟通,学生容易与现实生活中的同学和家人形成隔离,缺乏面对面的交流和交往能力,影响社交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上网的害处

小学生上网的害处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小学生上网已经成为了越来越普遍的现象。
然而,小学生上网也存在很多害处,这些害处不仅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还会对他们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小学生上网的害处进行分析。
一、对身体健康的影响1.视力损害长时间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会导致眼睛疲劳,使视力下降。
据调查,小学生近视的比例已经高达60%以上,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长时间上网导致的。
此外,电脑辐射也会对小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2.颈椎病长时间低头上网,容易导致颈椎疾病。
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颈椎较为脆弱,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容易导致颈椎病的发生。
3.肥胖小学生上网往往会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等,忽略了运动锻炼,导致久坐不动,容易引发肥胖。
据统计,我国中小学生肥胖率已经达到了10%以上,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上网导致的缺乏运动。
二、对心理健康的影响1.网瘾过度上网会让人产生依赖,形成网瘾。
小学生自制力较弱,很容易沉迷于网络世界,无法自拔。
网瘾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还会对他们的人际交往产生负面影响。
2.心理压力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压力,如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
而过度上网会让他们在虚拟世界中寻求安慰,从而忽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
3.价值观扭曲网络上有很多不良信息,小学生在缺乏辨别能力的情况下,容易受到这些信息的侵蚀,导致价值观的扭曲。
例如,一些暴力、恶俗的网络内容可能会让小学生产生模仿的冲动,影响他们的道德观和行为准则。
三、对学习成绩的影响1.分散注意力过度上网会让小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尤其是网络游戏等刺激性强的网上活动,很容易让小学生分心,导致学习成绩下滑。
2.时间管理不佳上网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时间管理能力。
如果沉迷于网络世界,就会导致学习时间的减少,影响学习成绩的提升。
3.影响学习兴趣过度上网会让小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感,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网络信息的丰富性易对学生造成“信息污染”。
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
网上各种信息良莠并存,真假难辨,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网上色情、反动等负面的信息屡见不鲜。
同时,网络的互动性与平等性,又使得人们可以在一个绝对自由的环境下接收和传播信息。
这些不良信息对于身体、心理都正处于发育期,是非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都比较弱的学生来说,难以抵挡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
个别网吧经营者更是抓住中学生这一特点,包庇、纵容、支持他们登陆色情、暴力网站,使他们沉迷于网上不能自拔。
一些学生也因此入不敷出,直至走上偷盗、抢劫、杀人的犯罪道路。
在人民网发表的《狼群出没的互联网》文章就介绍了2000年以来我国以及别的国家由于青少年上互联网而发生的犯罪事件。
二、网络信息传播的任意性容易弱化学生的道德意识。
丰富多彩的互联网信息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但是由于信息传播的任意性,形形色色的思潮、观念也充斥其间,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导致丧失道德规范。
同时互联网上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使学生在网络上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自己想做的事,忘却了社会责任。
部分学生并不认为“网上聊天时说谎是不道德的”,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等,使得学生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力大大减弱,网上不良行为逐渐增多。
三、网络的虚拟性造成学生社会化的“不足”。
网络可以即时传送文字、声音、图像,为学生人际交往提供多媒体化、互动性的立体途径。
网上收发电子邮件方便、快捷,QQ新奇、及时,聊天室轻松愉快,BBS的讨论自由、广泛,学生通过这些途径可以与许多互不相识的人交谈、来往,互相帮助,互相倾诉。
但是,这种社会化只是一种虚拟的社会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机器的阻隔,是一
种“人——机——符号——符号——机——人”形式的交往。
这种形式的交往去除了互动双方的诸多社会属性,带有“去社会化”的特征,与真实社会情境中的社会化相去甚远。
而且,网络上的人与人交往范围大多只限于同辈交往,与家长、亲戚朋友、老师等之间的社会互动较少,互动明显不足。
四、网络的诱惑性造成学生“网络上瘾”、“网络孤独”等症状。
网络到处都是新鲜的事物,而且在不断地增加着。
因此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学生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往往会导致学生对网络的极度迷恋。
男性学生是网迷的主要人群,由于他们心理素质不强,自制能力相对较弱,所以成为网络性心理障碍的多发群体。
患者因为将网络世界当作现实生活,脱离时代,与他人没有共同语言,从而表现为孤独不
安、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等症状,严重的甚至有自杀意念和行为。
医学上把这种症状叫作“互联网成瘾综合征”,简称“IAD”。
一、网络信息的丰富性易对学生造成“信息污染”。
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
网上各种信息良莠并存,真假难辨,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网上色情、反动等负面的信息屡见不鲜。
同时,网络的互动性与平等性,又使得人们可以在一个绝对自由的环境下接收和传播信息。
这些不良信息对于身体、心理都正处于发育期,是非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都比较弱的学生来说,难以抵挡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
个别网吧经营者更是抓住中学生这一特点,包庇、纵容、支持他们登陆色情、暴力网站,使他们沉迷于网上不能自拔。
一些学生也因此入不敷出,直至走上偷盗、抢劫、杀人的犯罪道路。
在人民网发表的《狼群出没的互联网》文章就介绍了2000年以来我国以及别的国家由于青少年上互联网而发生的犯罪事件。
二、网络信息传播的任意性容易弱化学生的道德意识。
丰富多彩的互联网信息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但是由于信息传播的任意性,形形色色的思潮、观念也充斥其间,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导致丧失道德规范。
同时互联网上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使学生在网络上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自己想做的事,忘却了社会责任。
部分学生并不认为“网上聊天时说谎是不道德的”,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等,使得学生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力大大减弱,网上不良行为逐渐增多。
三、网络的虚拟性造成学生社会化的“不足”。
网络可以即时传送文字、声音、图像,为学生人际交往提供多媒体化、互动性的立体途径。
网上收发电子邮件方便、快捷,QQ新奇、及时,聊天室轻松愉快,BBS的讨论自由、广泛,学生通过这些途径可以与许多互不相识的人交谈、来往,互相帮助,互相倾诉。
但是,这种社会化只是一种虚拟的社会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机器的阻隔,是一
种“人——机——符号——符号——机——人”形式的交往。
这种形式的交往去除了互动双方的诸多社会属性,带有“去社会化”的特征,与真实社会情境中的社会化相去甚远。
而且,网络上的人与人交往范围大多只限于同辈交往,与家长、亲戚朋友、老师等之间的社会互动较少,互动明显不足。
四、网络的诱惑性造成学生“网络上瘾”、“网络孤独”等症状。
网络到处都是新鲜的事物,而且在不断地增加着。
因此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学生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往往会导致学生对网络的极度
迷恋。
男性学生是网迷的主要人群,由于他们心理素质不强,自制能力相对较弱,所以成为网络性心理障碍的多发群体。
患者因为将网络世界当作现实生活,脱离时代,与他人没有共同语言,从而表现为孤独不安、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等症状,严重的甚至有自杀意念和行为。
医学上把这种症状叫作“互联网成瘾综合征”,简称“I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