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文明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表现和意义--——以《诗经》为例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2)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3)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3)第五章中国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5)第六章中国语言文字(5)第七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6)第八章中国古代教育(7)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7)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8)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史学(8)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8)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10)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11)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11)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2)第十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13)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15)第十九章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15)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诗经里最长的农业诗

诗经里最长的农业诗

诗经里最长的农业诗《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其中包含了大量关于农业的诗歌,它们描绘了古代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歌颂了农业文明的发展。

下面是一首以农业为主题的《诗经》诗歌《泽阳》的相关内容。

《泽阳》是《诗经·大雅·泽阳》中的一篇诗,是一首古代农业诗,主要描绘了农民在春天努力耕作的情景,展现了他们为了家国兴旺而不懈努力的精神。

以下是诗歌的内容:泽阳,维叶阜贲。

瞻彼淇澳,言采其蕨。

瞻彼淇澳,言采其蓨。

瞻彼淇澳,言采其菽。

黍稷之穗,亨其田作。

亨其田作,其穗孔穗。

这首诗歌通过描写农民在泽阳的农田中辛勤劳作的情景,展示了他们对农业的热爱和努力。

下面进行详细解析:首先,诗歌一开头就提到“维叶阜贲”,描绘了田地里长势良好的庄稼。

接下来,又提到了观望淇澳,言采其蕨、蓨、菽,这些都是古代的农作物,表明了古人们对农作物的重视和关注。

然后,诗歌通过描述禾苗的茂盛,突出了农田丰收的景象。

诗中提到,黍稷之穗,亨其田作,表明庄稼长势喜人,丰收可期。

最后,诗歌提到亨其田作,其穗孔穗。

这里的“孔”和“穗”描绘了庄稼的精美,进一步突出了农民的辛勤劳作和对农作物的守望。

通过这首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农民对农业的热爱和努力。

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辛勤努力,耕种着田地,希望能够收获丰收,为家国作出贡献。

这首诗歌展现了农民对农业的向往和努力,以及农业文明的发展。

除了《泽阳》,《诗经》中还有许多其他关于农业的诗歌,如《氓》、《麦秀》等。

这些诗歌都是具有鲜明农业特色的文学作品,它们描绘了田园生活,歌颂了农民的勤劳和农业文明的兴盛。

总结起来,《诗经》中的农业诗歌丰富多样,描绘了不同季节农民的劳作场景,表达了对农业的热爱和渴望。

通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辛勤努力,感受到古代农业文明的壮丽景象。

这些诗歌不仅是文学的瑰宝,也是我们了解古代农业文明的重要窗口。

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

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

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农业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起源于新石器时代,那时人们已开始种植谷物和蔬菜。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逐渐成为国家经济的基础。

在夏商周三代,农业生产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种植技术和农具的改进使得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

农田的灌溉和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得中国农业的发展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不仅包括农作物种植,还包括畜牧业、渔业和蚕桑业等。

中国人以崇尚自然为理念,在农业生产中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中国人在种植和养殖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土地和气候的特点,还要顺应四时之变。

中国农民古代有许多关于农事的民间谚语,如“立秋三七,霜水打杆”,“冬至杀猪,盛顿灶神”,这些谚语里蕴含的是农民的多年经验和智慧。

在农业生产中,农民采用的农具也相当重要。

古代的农具多数由木制成,如犁、锄、镰刀等,这些工具的发明和改进对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古代农民还发展了一些农业技术,如选择性育种、早稻和秧苗的栽种技术等,这些技术的运用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农业文明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农产品的生产,也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发展。

在农村社会中,人们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关系,家族生活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基石。

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很多关于农业生产的礼仪和风俗习惯。

比如,春节期间,人们要将今年的收获留在家里不出去,这被称为“打秧”。

这个习俗意味着希望新的一年能有一个丰收的开始。

农业文明的发展也推动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农耕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的生活、劳动和智慧在中国文学、艺术和哲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表达。

在中国的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描绘农民劳动和农田景象的诗歌和故事,如《离骚》和《桂林山水甲天下》等。

这些作品描绘了农田劳动的辛苦和农民的智慧,使人们更加了解和赞美中国的农业文明。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繁荣与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繁荣与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繁荣与发展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古代农业文明在中国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中国古代农业文明逐渐形成,并在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繁荣与发展。

一、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形成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人们开始利用农业生产食物。

通过对农作物的逐步驯化和种植,农业生产开始走向规模化和专业化。

同时,人们在农业生产中逐渐掌握了农耕工具的制造和使用技巧,提高了生产效率。

这些技术和知识的积累促使农业文明得以形成。

二、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不断的演进和创新。

在种植方面,人们逐渐掌握了农作物的栽培要领,如耕作、施肥、灌溉等技术。

同时,选育和培育高产优质的农作物品种成为农民日常生产中的重要任务。

在畜牧方面,人们开始驯养和繁殖动物,提供肉类、乳制品和皮毛等资源。

农田水利工程的兴建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

这些进步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提升,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农业文明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深远。

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粮食供给,保障了人们的生存需求。

在农业社会里,以农业为中心的经济体系逐渐形成,人们开始出现分工,农业生产与手工业、商业等经济活动相互结合。

同时,农业人口逐渐增多,农民成为社会经济的支柱。

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带动了农民的就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这些都促使了社会经济结构的演变和发展。

四、农业文明对文化传承的影响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对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农神、农历等与农业相关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在中国社会深入人心。

农耕知识、农事技能等与农业相关的智慧被不断传承和发扬。

农耕文化也渗透到中国古代文学、艺术、音乐等各个方面,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文明的传承和发扬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农业的崇尚和敬畏之情。

《2024年《诗经》农事诗及后世对其的承继与发展》范文

《2024年《诗经》农事诗及后世对其的承继与发展》范文

《《诗经》农事诗及后世对其的承继与发展》篇一一、引言《诗经》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不仅记录了丰富的社会生活,也反映了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

其中,农事诗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比重,为后世了解先秦时期农业生活、农民心理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本文旨在探讨《诗经》中的农事诗及其在后世文学中的承继与发展。

二、诗经农事诗概述《诗经》中的农事诗涉及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如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等,真实反映了古代农民的劳动生活。

这些诗歌不仅描述了农业生产的过程,还反映了农民的喜怒哀乐,体现了他们对土地的热爱和对丰收的渴望。

在《诗经》中,农事诗多以民间歌谣的形式出现,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动人。

这些诗歌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场景、劳动者的心理状态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动地展现出来。

三、后世对《诗经》农事诗的承继随着时代的发展,《诗经》中的农事诗逐渐被后世文学所承继。

在汉魏六朝时期,许多文人开始关注农村生活,用诗歌表达对农民的同情和关爱。

这些诗歌多以《诗经》农事诗为蓝本,继承了其朴素自然的风格和真挚的情感。

在唐宋时期,农事诗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这一时期的诗歌不仅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多样,而且在形式上也更加成熟。

许多诗人通过描绘农村风光、农民生活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同时,他们也开始借鉴《诗经》中描写农业生产的手法,将之与自己的创作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农事诗歌。

四、后世对《诗经》农事诗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诗经》农事诗在后世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

在文学创作上,不仅诗歌形式更加多样化,而且在内容上也更加丰富。

许多诗人开始关注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农民的生存状态,用诗歌来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心声。

此外,在艺术手法上,《诗经》农事诗也得到了创新和发展。

例如,在描绘农村风光时,诗人开始运用更加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来表现自然之美;在表达农民情感时,诗人也开始运用更加深入的心理描写和情感表达来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从《诗经》看周代的农业文化精神

从《诗经》看周代的农业文化精神

采集时代,采集活动在先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大

是现代人所无法想象的。到了《诗经》时代,虽 学
然社会以农业生产为主,但采集劳动仍然存 报


在。如果说,当时的农业生产内容是为了生产

粮食和服装原料,而采集劳动的内容则主要是
一 年

采桑、野菜等,是当时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补 四

充,是周人农业生活的一个重要侧面,采集劳
渊三冤周代无所不在的采集劳动 采集生产是人类祖先最早从事的生产活 动,这种生产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在农业生产 出现以前,人类为了生存,主要依靠采集植物
的果实、根、茎叶来维持生活。在古典文献中, 109
对这种采集劳动有很多记载,如《礼记·礼运》
沈 阳
云“昔者先王……食草木之实”[3]668。在渔猎和 师
成了封建社会的基本礼制。虽然历经朝代更
迭,但是这种籍田典礼却从未间断过,足见籍
田礼对农业文化影响之深。
《周颂·丰年》是秋天丰收后的祭祀神灵的
诗歌:
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
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3]1325-1326。
《毛 诗 序》云 :“《丰 年》,秋 冬 报 也 。 ”[3]1325 《丰年》 是遇到好年头获得大丰收举行祭祀的 场面:许许多多的粮食贮存在高大的仓廪之 中,诗歌展现了丰收的情景及丰年周人的喜 悦。在周人看来,来之不易的丰收不仅仅在于 人事,还在于上天的眷顾,于是诗歌的后半部 分就是对祖先的祭祀。他们用丰收的果实进献 给男女祖先,“以洽百礼”[3]1325,周人希望通过 盛大的祭祀活动,继续得到神灵的庇护和恩 泽。在周人看来,农业丰收的获得,是借助于神 灵的恩赐的,这在周人的心中是深信不疑的, 是原始思维方式在周代社会的反映。

楚辞关于农业的诗

楚辞关于农业的诗

楚辞关于农业的诗
摘要:
1.楚辞简介
2.楚辞中的农业诗
3.楚辞农业诗的特点
4.楚辞农业诗的意义与价值
正文:
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主要反映了楚国人民的生活、劳动、战争、爱情等方面。

其中,关于农业的诗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为我们了解古代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提供了珍贵的信息。

楚辞中的农业诗有《离骚》、《九歌》、《九章》等篇目,涉及到水稻、麦子、黍稷、桑蚕、畜牧等各个方面。

这些诗作真实地描绘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展现了农民的辛勤劳作和丰收的喜悦。

如《离骚》中的“制芟刈耨,载芟载柞”,描述了农民耕作的场景;《九歌·湘水神》中的“湘水洋洋,北流活活。

湘水之鱼,肥美多肉”,反映了渔业生产的繁荣;《九章·涉江》中的“于予防矣,充耳琇莹。

彼留者,垂旒下甍”,描述了桑蚕养殖的盛况。

楚辞农业诗的特点是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以浪漫主义手法展现了农业生产的景象。

这些诗作既有对农业生产的直接描绘,也有对农民生活的间接反映,体现了楚国人民对农业的热爱和尊重。

同时,楚辞农业诗还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富强的期许。

楚辞农业诗的意义与价值在于,它们为我们了解古代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
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展示了楚国农业文明的繁荣。

此外,这些诗作代表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农耕文化。

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些诗作中汲取营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借鉴。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农耕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农耕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农耕文化中国古代文学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

其中之一就是农耕文化,农耕文化贯穿于古代文学的方方面面,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戏剧,都透露着人们对农耕生活的热爱和对丰收的期盼。

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描绘,古代文学不仅展现了农事技术的发展,也表达了人们对于农田和农民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一、农耕文化在古代诗歌中的表现古代诗人崇尚自然,善于借助农耕文化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通过描绘农田的情景,并以农民耕种为比拟,表达了自己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另外,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中,以春天的田野为背景,描绘了农民的勤劳与耕作的喜悦,展现了对农耕生活的赞美。

二、农耕文化在古代散文中的体现古代散文也是展现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山海经》中的《大荒》篇描述了古代农民对于崇山峻岭之地的开发,描绘了农业文明的发展和农耕文化的传承。

《梦溪笔谈》是北宋文学家沈括的散文集,其中的《农书》一章详细介绍了古代农耕技术,包括土地的选取、耕种方法以及农时规划等,体现了古代人对于农耕生活的慎重和重视。

三、农耕文化在古代戏剧中的展现古代戏剧是农耕文化的重要舞台,通过表演形式将农耕文化展现给观众。

元代的《汉宫秋》是一部以农耕为背景的戏曲,通过描绘农田的丰收和农民的快乐,展现了储粮丰收的喜悦和对祥和生活的向往。

明代的《西华山》是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戏曲,通过农民反抗剥削的斗争,表达了对农民的关心和支持,强调了农耕文化的重要性。

四、农耕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古代文学中的农耕文化不仅仅是对农事活动的描述和描绘,更体现了古代人们对于农田和农民的尊重和感激。

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劳动的赞美,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勤劳精神的体现。

古代文学将农耕文化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农耕文化渗透于诗歌、散文和戏剧等形式之中,通过描绘农事情景和反映农耕价值,展示了古代人们对农耕生活的热爱和对农民的敬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文明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表现及意义
——以《诗经》为例中国古代文化的经济基础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业经济。

以农为本, 以农立国的内陆文化形成一种传统与定势。

“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 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

地主和贵族对于从农民剥削来的地租, 也主要地是自己享用, 而不是用于交换。

那时虽有交换的发展, 但是在整个经济中不起决定的作用。

”这种农业经济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三千年左右, 对中国人的思想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冯友兰先生说: “在思想的时候,人们常常受到生活环境的限制。

在特定的环境,他就以特定的方式感受生活。

”而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的中国传统文学,不可避免地深深的打上华夏长达数千年,源远流长、久远厚重的农业文明的烙印。

农业文明使中国传统文学中自始至终贯注着一种农业文化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着世世代代的民族情感,也培养了具有特殊韵味的中国文学,显现出独特的人文特征。

提起中国传统文学与中国农业文明的关系,我们不得不谈到中国文学传统中农业崇拜的精神,关于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农业崇拜精神,我们不难会联想到我国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充满了神话色彩的周民族祭祖诗《生民》,诗歌描述了周人始祖后稷的种种灵迹,女神姜嫄行于旷野,见有上帝的足迹,她对这足迹的姆指痕感兴趣.使以脚践踏之,于是若有所感、怀了身孕。

临产时.生下一个好像是羊胞胎的肉蛋,却劈剖不开。

她将它抛在窄路上,行牛走马不敢践踏。

她将肉蛋丢在树林,偏遇见有人正在伐木。

最后,她将肉蛋弃于冰上.有大鸟飞来孵育它。

等到大鸟飞走时。

肉蛋中一人破壳而出,他就是后稷。

后稷出壳后,就能走路,就会说活.就会种植庄稼。

后来他定居在有邰,就成为周人的始祖。

农业的发明在人类社会上所起的巨大历史进步作用是难以估量的,可以想象,当人类在狩猎、捕鱼和采摘野果来充饥的时代,这些自然食物的获取,在工具极端原始的条件下曾经是多么艰难。

而农业的发明,大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条件。

对此,中国古人是有极深刻认识的。

在《诗经.生民》中,周人不但把后稷写成发明了农业的神明来歌颂,而且告诉人们,正因为后稷发明了农业,周人才有了自己固定的家,才有了自己民族的发祥。

从中我们不难想象,中国古代文学中农业崇拜精神的文学传统的由来,农业的发明是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集体智慧的创造,是他们战胜自然的一次伟大胜利。

但是在我们的祖先还未完全认识到自身力量的伟大时,他们更自然地把它归之于神的赐予,通过文学这种形式,在对彼岸之神的敬仰中表现出人类对自己的热情歌颂。

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一方面向上提升为宗教意识,另一方面则向下表现为面向实际的以农为本的重农情感,并通过文学加以体现。

在中国古代第一部诗集《诗经》当中,农事诗占有重要地位。

其《豳风·七月》,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诗。

《七月》是《国风》中最长的诗歌, 以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以朴素的语言, 形象的描绘出一幅幅奴隶们从事生产劳动的画面。

整首诗写了奴隶从岁寒到春耕, 劳累无衣的苦况; 女奴隶蚕桑劳动和怕被奴隶主恶少掳去侮辱的心情;
奴隶们“条桑”、“绩麻”, 为奴隶主制作各种颜色的衣裳; 秋后, 奴隶们为奴隶主打猎捉兽; 奴隶为自己修补破房过冬的情景; 奴隶们过着吃苦菜、烧臭柴的痛苦生活; 寒冬腊月, 奴隶们凿冰,储水, 为奴隶主准备年终祭祀和宴饮。

诗中细致地刻划了奴隶一年四季日日夜夜地为奴隶主从事生产劳动, 同时, 运用对
比的手法, 通过对衣、食、住等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 构成鲜明对立的形象———奴隶和奴隶主。

农奴自己是“无衣无褐”, 却仍要“我朱孔阳, 为公子裳, 取彼狐狸, 为公子裘”; 自己是“采茶薪樗”, 吃野菜, 吃臭椿树皮, 却仍要
为领主们生产“黍稷重, 禾麻菽麦”,“为此春酒, 以介眉寿”; 自己住的是
“穹窒熏鼠, 塞向户”才能勉强过冬的破房, 却仍要“上入执宫功, 昼尔于茅, 宵而索”。

最低的物质待遇, 却要承受最强的劳动, 真切地描绘出了农奴生活的不幸和哀苦,从中流露出的重农情感一目了然,可见这种重农的基本精神,早在周代就已奠定了。

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和以农为本的民族文化心理,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

从《诗经》以降,关心农事就是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

一方面那些关心社会的优秀文人,纷纷把艺术表现的触角伸人列农事生活的底层,去描写普通农民的甘苫。

另一方面,那些开明的君主,在文学创作中也不时流露出关切农事的情感。

由此可见,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始终存在一种农业祭祀诗系列.存在着一个文人士子观察民生疾苦的创作心理和创作角度;它不仅表现为有关农业生活题材的直接文学创作,更多的时候还表现为一种暗含心态。

假如我们把这种视野放到整个中国文学史中,我们就会发现.从《诗经》以降,哪个时代的文学创作不是以农业生产的繁荣或破坏为社会治乱的标准呢?从《豳风·东山》到唐代杜甫、白居易的诗篇,从宋人王安石的《河北民》到元散曲中的一些作品(如刘致和的《上高监司》)等莫不如此。

甚至影响到小说《水浒传》。

可见这种潜在的重农意识早已深入到中国文学作品的深处。

“民以食为天”,文学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的发生和它的生产,也是—刻也离不开这前提的。

唯其如此,在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文学中,才会一直存在着这种农业崇拜精神和以农为本的思想。

它有的时候直接成为文学的创作题材,如农业祭祀诗、农事诗,更多的时候则内化为以农为本的文化心态,对中国文学创作发生着深远的影响.提示着我们从农业生产这一根本的角度逐步深入地挖掘中国文学中的文化传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