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01 区域认知与区域协调发展
2021届高考地理新高考版常考热点1 区域合作与区域协调发展(详解)

热点1区域合作与区域协调发展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0·新高考山东卷,5~6]同城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城市紧密联系、协调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现象。
公路客流能够反映城市间的日常人口流动方向和强度,是分析判断城市间关系的重要指标。
下图示意安徽省2011年8月行政区划调整前的中心城市间公路客流状况。
滁州的首位客运流向为南京,次位客运流向为合肥,两个方向的客流量相差很小。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城市组合中,最适宜推进同城化的是()A.安庆—池州B.合肥—巢湖C.亳州—阜阳D.芜湖—铜陵2.合肥虽为滁州的次位客运流向,但滁州发往合肥的客流量与发往南京的相差很小,其主要原因是()A.南京经济发展水平高B.滁州与南京距离更近C.滁州与合肥行政联系密切D.合肥与南京均为省会城市[2020·河北衡水模拟]粤港澳大湾区指的是珠江三角洲的广东九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组成的城市群。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图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范围示意图。
据此完成3~4题。
3.目前,广东省在全球最具竞争优势的产业是通信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
这些优势产业在大湾区高度集群化且难以转移的最主要原因是()A.对当地劳动力的需求量大B.产业链长,相关供应商多C.对机场、港口的依赖性大D.对当地市场的依赖程度高4.为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内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等的互联互通,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A.实现区域内高速轨道交通网络一体化B.进一步完善跨省市高速公路运输网络C.扩大国际航空港和海洋运输的吞吐量D.实现金融业优质服务和人才自由流动[2020·安徽省淮北市模拟]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国家规划建设北京通州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两项战略举措,将形成北京新的两翼,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
《区域协调发展》课件

阐述区域协调发展对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重要意义。
2 经济增长与繁荣
说明区域协调发展对经济增长与繁荣的重大贡献。
3 生态环境保护
探讨区域协调发展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影响。
区域协调发展的具体战略
1
跨地区合作
介绍跨地区合作的战略,以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合作和发展。
2
资源整合
阐述资源整合战略如何促进区域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3
基础设施建设
说明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区域协调发展案例研究
城市规划
基础设施发展
可持续农业
通过城市规划的案例研究,探讨 城市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
以基础设施发展的成功案例为例, 说明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作 用。
介绍一些可持续农业的案例,展 示农业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关 系。区Fra bibliotek协调发展的未来趋势
《区域协调发展》PPT课 件
区域协调发展课程介绍
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知识
什么是区域协调发展?
介绍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和 定义,以及实现协调发展的 原则。
关键要素
解释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要 素,如资源配置、经济发展、 社会文化等。
政策支持
介绍政府相关政策和支持, 助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
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1 数字化转型
展望数字化转型对区域协 调发展的巨大影响,并提 出相应的发展趋势。
2 绿色可持续发展
讨论绿色可持续发展在区 域协调发展中的日益重要 的角色。
3 创新与合作
强调创新与合作对区域协 调发展的重要性,并预测 未来发展的创新方向。
结论和总结
总结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和实施策略,并强调未来发展的需求和挑战。
区域发展协调发展

区域发展协调发展近年来,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同时也暴露出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区域发展协调发展的战略,旨在实现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
本文将探讨何为区域发展协调发展,以及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区域发展协调发展是指在不同地区之间实现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提高全国的整体发展水平。
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广阔领土和多样化地域特征的国家,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差异巨大,这就需要通过协调发展来实现区域间的均衡。
区域发展协调发展的核心是促进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优势互补,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
实现区域发展协调发展的关键是要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首先,需要通过适当的产业布局来培育不同地区的特色产业,发挥各个地方的优势。
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互补。
其次,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为区域间的协同发展提供保障。
同时,要加强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平衡。
为了促进区域发展协调发展,还需要加强政府的统筹和协调能力。
政府在区域发展中起到了引导和协调的作用,需要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划来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势互补。
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强区域间的协调合作,推动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督和评估,确保各地方政府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发展,避免出现竞争性的区域发展。
除了政府的统筹和协调,还需要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优势的互补。
因此,需要加强市场监管和规范,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推动市场的公平竞争。
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的市场体系,加强对市场主体的培育和支持,为区域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最后,实现区域发展协调发展还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人才是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需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流动。
通过加强高等教育和技职教育的建设,培养适应区域发展的各类人才。
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近年来,区域协调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渐显现,区域协调发展成为促进经济平衡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现状以及应采取的策略。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1.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资源优势,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地区的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 缩小地区差距: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可以缩小地区差距,推动经济社会均衡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3.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严重,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可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改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4. 提升区域竞争力:区域间的竞争不仅仅是经济竞争,还包括人才、技术等方面的竞争。
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可以提升每个地区的竞争力,实现协同发展。
二、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1. 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仍然较大,东部地区经济相对发达,而西部地区仍然相对落后。
2. 城乡发展差距: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3. 人口资源流动:由于人口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劳动力的流动不平衡,导致一些地区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4. 环境保护挑战:一些地区为获取经济发展,牺牲了环境保护,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1. 完善区域发展规划:制定合理的区域发展规划,明确每个地区的定位和发展目标,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提高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水平,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3. 优化产业布局:通过引导、扶持等政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实现各地区产业的协调发展,提高各地区的发展活力。
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的思路

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的思路一、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和意义二、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原因三、区域协调发展应对的对策四、加强政策衔接与政策协调五、加强合作与竞争,构建合理的开发格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方经济的发展已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而是一个跨区域的联动发展过程。
在这种情况下,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就成了各省市之间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协调发展是指各区域之间在不影响彼此利益的前提下,相互协调联动,使得发展整体性和协调性得到优化与提高的过程,这一点对于促进国家经济的均衡发展是不可忽视的。
二、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原因面对着如此广泛和复杂的地区发展格局,区域经济之间的差距就不可避免。
发展速度快的地区需要维持其优势,而落后的地区也需要追赶防止被淘汰。
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一是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状况、产业结构的差异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的不同所致;二是行政区划的藩篱难以有效逾越;三是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三、区域协调发展应对的对策1. 首先,加强地方政府建设。
政府在协调区域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地方建设要加强人员培训以及提高工作技术,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高水平人才,更利于协调各地区发展。
2. 其次,实行有效的地方分权。
针对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分权方案,加强政策吸引,为地方真正实现自己的优势发挥提供合适的制度性保障。
3. 第三,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加强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可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现代科技和技术都有着非常高的追求,具有一定的技术研究能力的地方,明显比不具备这些能力的地方表现要优秀。
4. 第四,建立区域协调发展联盟。
区域联盟是各地区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积极开展经济社会各领域合作的一种巩固机制。
联盟的实现将有利于推进区域开放,优化地区合作布局,实现互利共赢。
5. 第五,加强对市场主体的引导和支持。
政府要看到市场力量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加强政策法规引导,支持市场主体合作。
区域与区域协调发展区域与区域发展课件ppt

因地制宜
政府应发挥引导作用,制定科学的政策和法规,促进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区域协调发展。
政府引导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运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区域协调发展。
市场运作
加强社会参与,发挥社会各界的积极作用,推动政府、企业和社会协同发展。
社会参与
06
区域协调发展的挑战与对策
产业结构趋同
区域
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目标的综合体现。
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和转移,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提高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地区差距。
缩小地区差距
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保障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
区域与区域协调发展课件
xx年xx月xx日
CATALOGUE
目录
区域发展概述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区域协调发展的挑战与对策来自01区域发展概述
区域发展是指一定区域内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空间组织和构成状态的发展
区域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自然条件、政策制度、产业结构等
一些地区在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过程中,往往追求大而全的产业体系,导致产业结构相似,缺乏特色和优势。
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一些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忽视环境保护,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制约了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发展不平衡
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一些地区处于发展滞后状态,制约了整体协调发展的推进。
资源要素流动不畅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是什么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之一。
具体内容为: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在总结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和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得失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它的本质含义是协调区域发展中的"效率"与"公平",实现区域利益的"分享式改进",最终实现各区域的共同富裕。
区域协调发展的动态形式是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是通过非均衡最终实现均衡的发展战略选择。
当前中国区域发展已经进入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区域发展差距正在朝着不断缩小的方向转变。
在新时期,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区域协调发展需要赋予新的内涵,即实现全面的和可持续的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一种长效的新型协调机制。
这种新型机制包括市场机制、补偿机制、扶持机制、合作机制、参与机制、共享机制六个方面。
要通过这六大机制,合理引导企业、政府、居民和利益相关者群体行为,共同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
在新时代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应深深扎根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在深厚的实践土壤中汲取学术养分,密切跟踪地方经济发展典型样本,充分总结中国各地方经济发展的经验做法,加强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指导,挖掘地方发展潜力,为地方发展注入新动能,切实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和意义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和意义区域协调发展,这个词听上去好像有点高深,其实说白了,就是让不同地方的发展都能协调一致,大家一起进步。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地方发展得特别快,别的地方却慢得像蜗牛,那可就麻烦了。
人们常说“独木难支”,如果只有一根木头,根本撑不起整个屋子。
区域协调发展就像搭建一座大房子,四个角都要稳,才能让屋子更结实。
你看,发展不光是看经济数字的增长,更多的是要看老百姓的生活质量。
想象一下,如果某个地方的经济腾飞了,然而环境却被搞得乌烟瘴气,那这样的发展有什么意义呢?咱们都想住在蓝天白云下,呼吸新鲜空气,对吧?所以区域协调发展就像是给不同地方装上了一双“眼镜”,让大家都能看到彼此的优缺点,共同找到一条更好的路。
再说说资源的分配,谁都知道,有的地方资源丰富,有的地方却干巴巴的。
就像有人吃大餐,有人只能啃干粮,实在不公平。
区域协调发展就像是在分蛋糕,大家一起分,一点点都不漏,让每个人都能吃上一块美味的蛋糕。
这样一来,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心里乐开了花。
区域协调发展还有个好处,就是能促进创新。
你想啊,大家一起合作,各自发挥所长,想出新点子来。
就像是一场头脑风暴,大家的灵感碰撞在一起,火花四溅。
一个地方可能在科技上有优势,另一个地方在文化上很有底蕴,大家互相借鉴,最终的结果肯定会让人惊艳。
就算你是个“小透明”,也能通过这种合作,让自己的价值被看见。
说到这里,有些人可能会问,那具体应该怎么做呢?首先得做好规划。
得有长远的眼光,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
就像种树,种下去的那一刻,不是想着立刻就能吃到果子,而是要耐心等待,给它时间成长。
上也得跟上,相关部门要多出点力,让各个地区的合作变得更加顺畅。
这样一来,大家的心才会更齐,目标也才会更明确。
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比如,有的地方可能会觉得资源被占了,心里不平衡,这就需要大家坦诚相见,心平气和地沟通,互相理解。
就像家里吵架,得坐下来聊聊,不能一味地发脾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点解读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与人地关系的学科,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两大特色。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之一就是区域认知,区域认知是在探寻地理事物和现象潜在空间秩序、规律时表现出的思维方式与能力。
认知区域时还要会从不同的尺度去认识区域,分析区域特征。
高考试题更是给出具体的文字、图表材料,要求考生依据相关情境,从自然、人文方面进行区域特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的措施〖典例探究〗(2020•江苏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湖北省黄石市是武汉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有“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之称。
图一为“黄石市区位示意图”。
材料二黄石市2008年被定为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2015年年底关闭第一批露天矿山,采掘业产值明显下降。
图二为“2008~2017年黄石市GDP和三次产业结构统计图”,图三为“2008~2017年黄石市轻重工业产值统计图”。
(1)简述当前黄石市产业结构的特点。
(2)说明目前黄石市第二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3)简析黄石市第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
(4)要实现黄石市可持续发展,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详解】(1)注意关键词“当前”,根据2017年黄石市三次产业结构统计数据可知,首先,当前黄石市以第二产业为主,结合2017年黄石市轻重工业产值统计图可知,第二产业中重工业占主导(重工业的工业产值远高于轻工业的工业产值);其次,当前黄石市第一、第三产业占比低,且第三产业占比大于第一产业。
(2)该题可从地理位置、交通、劳动力,工业基础等角度回答。
首先,黄石市距中心城市武汉较近,可获得一定的技术支持;其次,黄石市靠近长江,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再次,作为武汉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其劳动力丰富;最后,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08年黄石市被定为资源枯竭型转型试点城市,工业的转型发展有一定的政策支持。
并且,黄石市被称为“钢铁摇篮”、“水泥故乡”,其产业基础条件较好。
(3)根据2008~20017年黄石市轻重工业产值统计图可知,其第二产业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占比很小,可提高轻工业比重,同时,可加强传统优势工业的技术改造;其工业生产总值虽有增加,但近年来工业产值增速并不快,应加大技术投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同时,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
(4)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一般可采取以下措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就业岗位,进一步吸引劳动力向城镇迁移,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大技术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资源枯竭型城市,环境污染一般较为严重,可加快生态恢复,治理环境污染等。
【答案】(1)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中重工业占主导;第一、第三产业占比较低;第三产业占比大于第一产业。
(2)产业基础好;临江水运便利;政策扶持;距中心城市武汉近;劳动力丰富。
(3)轻型化(提高轻工业比重);高附加值化(提升产品的附加值);高科技化(积极发展高新技产业);加强传统优势工业技术改造。
(4)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生态恢复;防治环境污染;推进城市化进程。
备考秘籍区域认知是高考试题的主旋律。
在某一特定的区域背景中提供区域图和相关资料,进行空间定位,概括区域自然和人文的基本特征,分析自然要素和人文特征之间的关系,得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反思人类活动是否合理,确定当地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1.区域认知的内容区域地理特征内容繁多,但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地形、土壤、气候、河流、湖泊、自然带、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征、成因及其描述)和区域社会经济特征(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人口、聚落、文化等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成因)。
要运用基本原理来重新梳理知识内容,理解自然环境要素的时空演变规律,解释各种地理现象的成因,包括气候的特点、成因;地貌的特点、成因;水文特征;土壤、生物与自然带分布原因;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时空变化等。
关注人文要素的整体分析和典型案例的应用,包括资源和能源分布特点;工业、农业的地域类型和区位因素;交通运输方式和发展趋势;城市和城市化发展;文化景观与文化扩散类型;旅游资源特征与旅游业发展;人口与环境问题;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等。
2.区域认知的基本思路一个地区特定的地理位置,形成该地区特定的水热组合,即气候特征。
气候进而影响水文、生物、土壤等,这些要素便构成了区域自然特征。
人类从自然环境中开发和利用资源,发展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建设、交通运输、商业贸易等经济活动,从而构成区域人文地理特征。
①位置特征: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温度带位置、海陆位置、相邻位置、交通位置。
②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地势高低、主要地形区。
③气候特征:气温和降水的数值特征、气候类型、气候特点。
④水文特征:河流汛期、流量、冰期、含沙量、落差等。
⑤人口特征:人口数量、年龄结构、人口迁移、人口分布。
⑥经济特征: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农业区和工业区分布、主要产品和部门等。
⑦环境特征:现状、成因、危害及解决办法等。
这些内容只是区域特征分析的一般思路,并不是每个区域特征的分析和比较都要考虑上述所有因素,而是要根据区域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区域差异比较的技巧——巧用综合思维(1)四步审题抓关键(2)规范解答求全面区域差异比较是在区域特征综合分析基础上进行的,在作答时力争规范全面,现列表举例如下:命题比较点规范解答地表景观特征差异比较植被、河流、土壤、地形、农业景观等自然地理特征差异比较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农业生产(类型、特征、分布等)、工业生产(部门、分布)、人口(增长、人文环境差异比较人口问题等)、城市(分布、城市化水平)、交通(方式、便捷程度)等4.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分析思路(1)明确区际联系的主要方式①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指区际间的交通运输、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从影响交通建设的区位因素方面入手分析。
②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主要从资源分布生产与消费的区域差异方面分析其调配的必要性。
③产业转移间的联系:主要从产业升级的要求、产业布局的区位因素变化方面分析其转移原因。
(2)明确区际联系产生的影响限时检测(河南省郑州市2021届高三第一次质量预测)经济圈又称城市群集合,是从地域的自然资源、经济技术条件和政府的宏观管理出发,组成某种具有内在联系的地域产业配置圈。
2020年1月,国家提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目标。
下图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空间格局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形成得益于()A.区域间人口流动B.城市空间格局变化C.生产要素的集聚D.交通通信方式发展2.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郊区城市化B.解决城市环境问题C.优化城市分工协作D.提高中小城市等级【答案】1.D 2.C【解析】1.成渝经济圈以成都和重庆为中心,两城市存在一定的地理距离,但随着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城市之间联系密切,资源互补,区域产业协同发展,D正确;区域人口流动只是区域产生联系的一小部分内容,A错误;城市经济的发展带动城市格局的变化,B错;生产要素集聚能促进区域的发展,但不是促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成因,C错。
故答案选D。
2.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形成双核驱动、全域共兴的协同发展新格局,促使成都和重庆优化城市分工协作,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C对;ABD均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内部问题。
故答案选C。
(2020.四川阆中中学高三期末)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黄河金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是()①是我国中、西部的接合点,是华北、西北、中原的接合部,也是山西、宁夏、河南三省区的接壤地区②已经形成的铁路、公路、航空综合运输骨架,可以通华北、联西北③能源、矿产、农业和旅游资源非常丰富④是三省重要的粮食和棉花生产基地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4.中央鼓励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建设黄河金三角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的意义有()①探索省级边缘区协调发展的对策,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步伐②通过区域协调规划,优化基础设施和生产力布局,推动资源有效利用和深度开发③可以优先接受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④可以以此为平台辐射中西部地区的广大市场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3.C 4.D【解析】3.黄河金三角地区是我国东、中部的接合点,是华北、西北、中原的接合部,也是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区的接壤地区已经形成的铁路、公路、航空综合运输骨架,可以通华北、联西北此区域能源、矿产、农业和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是三省重要的粮食和棉花生产基地。
故选C。
4.建设黄河金三角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的意义可从几个方面分析:①探索省级边缘区协调发展的对策,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步伐;②通过区域协调规划,优化基础设施和生产力布局,推动资源有效利用和深度开发;③可以优先接受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④可以以此为平台辐射中西部地区的广大市场。
故选D。
(2021.浙江省高三学业考试)随着“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能力不断提高。
下表为2019年中部四个省发展状况部分数据。
完成下面小题。
5.中部地区承接的产业类型,主要为()①资金密集型②技术密集型③劳动密集型④资源密集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关于中部四个省承接产业转移比较优势的叙述,正确的是()A.江西省经济水平高B.湖北省第二产业产值高C.山西省农业基础好D.河南省劳动力资源丰富【答案】5.D 6.D【解析】5.本题考查产业转移的产业类型。
在区域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般要经历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过程。
中部地区是产业转入地,主要是承接相对落后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③④正确。
故选D。
6.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差异。
湖北省人均GDP、第三产业比重均最高,经济发展水平最好,A错误。
通过人口总数和人均GDP,可计算得到GDP总量,再将GDP总量乘以第二产业比重,即可得第二产业产值,四省中河南第二产业产值最高,B错误。
山西省第一产业比重低,但无法获知农业基础好差,C错误。
河南省人口最多,劳动力资源丰富,D正确。
故选D。
(2020.广西北流市实验中学高三期末)下图为某区域城市化战略设想图。
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7.关于该区域城乡人口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2020—2030年乡村人口都转移到了郊区B.2040年郊区人口超过乡村人口C.2050年乡村人口只占30%D.2050年中心城区人口数量与2000年相等8.关于该区域城市化水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2010年约为50%B.2020年以后趋于降低C.2030年超过80%D.2040年以后保持稳定【答案】7.B 8.A【解析】7.该题注意看懂图,横坐标是年份,纵坐标表示不同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