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制硫酸合成氨的适宜条件
合成氨条件的选择

学科:化学教学内容: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基础知识精讲】1.合成氨反应的理论应用合成氨反应原理:N2+3H22NH3(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特点是:①可逆反应;②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反应;③正反应为放热反应.根据上述反应特点,从理论上分析:(1)使氨生成得快的措施(从反应速率考虑):①增大反应物的浓度;②升高温度;③加大压强;④使用催化剂.(2)使氨生成得多的措施(从平衡移动考虑):①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同时减小生成物的浓度;②降低温度;③增大压强.2.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在实际生产中,既要考虑氨的产量,又要考虑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综合以上两方面的措施,得出合成氨的适宜条件的选择:浓度:一般采用N2和H2的体积比1∶3,同时增大浓度,不加大某种反应物的浓度,这是因为合成氨生产的原料气要循环使用.按1∶3循环的气体体积比,仍会保持1∶3.温度:合成氨是放热反应,降低温度虽有利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但温度过低,反应速率过慢,所以温度不宜太低,在500℃左右为宜,而且此温度也是催化剂的活性温度范围.压强:合成氨是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所以压强增大,有利于氨的合成,但压强过高时,对设备的要求也就很高,制造设备的成本就高,而且所需的动力也越大,应选择适当的压强,一般采用2×107Pa~5×107Pa.催化剂:用铁触媒作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缩短达到平衡时间.可将合成氨的适宜条件归纳为:①增大氨气、氢气的浓度,及时将生成的氨分离出来;②温度为500℃左右;③压强为2×107Pa~5×107Pa;④铁触媒作催化剂.3.合成氨的工业简述合成氨工业的简要流程图:(1)原料气的制取.N2:将空气液化、蒸发分离出N2,或将空气中的O2与碳作用生成CO2,除去CO2后得N2.H2:用水和焦炭(或煤、石油、天然气等)在高温下制取,如(2)制得的N 2、H 2需净化、除杂,再用压缩机压缩至高压.因为若有杂质存在可使催化剂失去催化作用,也称使催化剂“中毒”.(3)在适宜条件下,在氨合成塔中进行合成.(4)氨的分离:经冷凝使氨液化,将氨分离出来,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并将未反应的H 2、N 2循环送入合成塔,使其充分利用.【重点难点解析】重点:理解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难点:根据各种影响反应进行的因素选取反应综合条件.1.巧用假设,灵活解题例如:密闭容器中,N 2+3H 2 2NH 3在500℃时达到平衡,问:(1)将H 2、NH 3的浓度同时增大1倍,平衡如何移动?(2)将N 2、NH 3的浓度同时增大1倍,平衡如何移动?分析:浓度的改变是反应物和生成物部分发生而改变,因而平衡的移动就较难判断.而巧用假设就较易解答.(1)将不变浓度的N 2视为液体(常数),将浓度改变的H 2、NH 3视为气体,得出等效平衡N 2(l)+3H 2(g) 2NH 3(g),将H 2、NH 3浓度同时增大1倍,相当于上述等效平衡压强增大到原来的2倍,所以等效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原平衡同向移动.也可利用平衡常数K 来判断.(2)同理分析可得,平衡向逆方向移动.又例如,平衡反应2NO 2N 2O 4在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在其它条件不变时,若向容器中分别增加NO 2和N 2O 4,][][422O N NO 的比值如何变化? 分析:先运用上节所介绍的等效假设,增加NO 2或N 2O 4时,压强不变,平衡时比值不变.再压缩时,假设平衡不移动,比值也不变.现实际上平衡右移,所以,无论是增加NO 2还是增加N 2O 4,都有][][422O N NO 比值减小. 2.如何选择适宜条件,使平衡向有利的方向移动?应从以下几方面观察考虑:①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计量数;②反应热情况;③反应速率;④转化率(增加廉价物质的量,提高价格贵重原料的利用率)例如,在硫酸工业中,通过下列反应使SO 2转化为SO 3:2SO 2+O 22SO 3(正反应放热)已知常压下平衡混合气体中SO 3体积分数为91%,试回答:(1)生产中常用过量的空气是为了 ;(2)加热到400°~500°是由于 ;(3)压强采用 ,原因是 ;(4)尾气中的SO 2必须回收,是为了 .此题根据题示信息和以上提出的要考虑的几个方面,不难分析作答.3.反应物用量的改变对平衡转化率的影响若反应物只有一种,如aA(g) bB(g)+cC(g),增加A 的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但该反应物A 的转化率的变化与气体物质的系数有关.(1)若a=b+c ,A 的转化率不变;(2)若a >b+c ,A 的转化率增大;(3)若a <b+c ,A 的转化率减小.若反应物不止一种时,如:aA(g)+bB(g) cC(g)+dD(g)(1)若只增加A 的量,平衡正向移动,而A 的转化率减小,B 的转化率增大.(2)若按原比例同倍数地增加反应物A 和B 的量,则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而反应物转化率与气体反应系数有关.如a+b=c+d ,A 、B 转化率都不变;如a+b <c+d ,A 、B 转化率都减小;如a+b >c+d ,A 、B 转化率都增大.4.如何正确区别转化率与物质所占百分含量的关系?例题:如下图所示,是表示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的变化对下列反应的影响:L(固)+G(气) 2R(气)(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在图中,Y 轴是指( )A.平衡混合气中G 的百分含量B.平衡混合气中R 的百分含量C.G 的转化率D.L 的转化率分析:根据题中给出的反应式可知,该反应是一个气体体积增大的吸热反应.根据图形曲线可知,Y 所指的量应该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以及“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者,应由此来判断符合题意的选项.升温使题中的平衡反应右移,所以R%增大,G%减少,L 和G 的转化率都增高,故只有选项A 符合要求.增大压强,使平衡左移,R%减少,G%增大,也是A 符合要求,所以Y 轴是指平衡混合气体中G 的百分含量.本题答案:A【难题巧解点拨】例1:在一定温度、压强和催化剂存在时,把N 2和H 2按1∶3体积比混合,当反应达到平衡时,混合气中NH 3的体积分数为25%,求N 2的转化率.分析:此题可用常规三行式解法,也可用差量法求解.这里,用整体思维方法求解. 设平衡时混合气为100体积,显然NH 3为25体积.由于N 2和H 2的混合比正好为化学计量数之比,1∶3投料,1∶3转化,转化率也应相同.列式分析如下:N 2+3H 32NH 3平衡时 75 25起始时 75+50 0转化率:αN2=αH2=12550×100%=40% 同学们可用其它解法予以对照.例2:(高考科研题)在一定条件下,合成氨反应达到平衡后,混合气体中NH 3的体积分数为25%.若反应前后条件保持不变,则反应后缩小的气体体积与原反应物体积的比值是( )A.1/5B.1/4C.1/3D.1/2分析:设起始时H 2为amol ,N 2为bmol ,平衡时NH 3为xmol ,则3H 2 + N 2 2NH 3起始时 a b 0平衡后 a-3x/2 b-x/2 x因为,在相同条件下,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体积比 据题意可得方程:xx b x a x +-+-)2/()2/3(=25%.化简得 b a x +=1/5,故正确答案为A.评析:本题是一道简单的计算题,关键是根据题意列出方程,但必须注意,题目并未规定n(H 2)∶n(N 2)=3∶1,且反应是可逆的.否则,就会导致错选D.另解:利用例1的解题思想,这里无论起始投入按何种比例,仍可设平衡时总体积为100L ,则NH 3为25L ,H 2和N 2共75L.按反应化学计量数关系,反应前原反应物体积应为(75+50)L ,反应后缩小的体积为(125-100)L ,所求比值为(125-100)∶125=51. 例3:工业上用氨和二氧化碳反应合成尿素.已知下列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与水反应产生H 2和CO 2,H 2是合成氨的原料,CO 2供合成尿素用.若从充分利用原料的角度考虑,选用 (填序号)物质作原料较好.A.COB.石脑油(C 5H 12、C 6H 14)C.CH 4D.焦炭作出这种选择的依据是 .(杭州市联考试题)分析:根据反应:N 2+3H 22NH 3,CO 2+2NH 3CO(NH 2)2+H 2O ,若要充分利用原料,显然要求原料与水反应产生的H 2和CO 2物质的量之比等于或接近于3∶1时,上述反应趋于恰好反应,原料得以充分利用.根据题示信息:C+2H 2O =CO 2+2H 2(2∶1),CO+H 2O =CO 2+H 2(1∶1)CH 4+2H 2O =CO 2+4H 2(4∶1),C 5H 12+10H 2O =5CO 2+16H 2(3.2∶1),故石脑油的利用率最高,答案为B.评析:若要求充分利用原料,通常有两种途径:(1)所投入的原料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使原料恰好反应;(2)增加廉价物质的量,使价格贵重物质充分利用,亦即提高价格贵重的原料利用率.【典型热点考题】例1:在氮气、氢气合成氨的合成塔中,进入的气体按N 2与H 2体积比为1∶3,塔中的压强为1.62×107Pa ,又知从塔中出来的气体中,NH 3占25%(体积百分组成).求:(1)从合成塔出来的混合气体中,N 2和H 2的体积百分组成.(2)合成塔出来气体的压强.分析: (1)N 2+3H 22NH 3反应中N 2与H 2的体积比(同于物质的量之比)和原料混合气体中的比值相同,故从塔中出来的气体中N 2∶H 2仍为1∶3.即V(N 2)=(1-25%)×41×100%=18.75% V(H 2)=(1-25%)×43×100%=56.25%(2) N 2 + 3H 22NH 3 起始(mol) 1 30 平衡(mol) 1-x 3-3x 2xxx x x 2)33()1(2+-+-×100%=25%,x=0.4 即 1-x=0.6,3-3x=1.8,2x=0.8∴ n 2=3.2mol ,而n 1=4molT 不变时 p 1∶p 2=n 1∶n 2则p 2=p 1·12n n =1.62×107×42.3=1.30×107(Pa). 评析:巧用原料气配比和反应进行特点以及阿伏加德罗定律解题.此题属合成氨工业生产基本的理论计算.例2:(1997年全国高考题)把氢氧化钙放入蒸馏水中,一定时间后反应达到如下平衡:Ca(OH)2Ca 2++2OH -加入以下溶液,可使Ca(OH)2减少的是( )A.Na 2S 溶液B.AlCl 3溶液C.NaOH 溶液D.CaCl 2溶液分析:要使Ca(OH)2的量减少,需使平衡Ca(OH)2(固) Ca 2++2OH -向右移动,而减少Ca 2+的浓度或OH -的浓度可使平衡右移.A 、C 溶液呈碱性,能增大OH -的浓度,D 能增大Ca2+的浓度,即A 、C 、D 均使平衡左移;只有B 中的Al 3+能结合OH -,使平衡右移.答案为B.评析:勒夏特列原理除适用于化学平衡外,同样可应用在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中.例3:(1998年上海高考题)牙齿表面由一层硬的、组成为Ca 5(PO 4)3OH 的物质保护着,它在唾液中存在下列平衡:Ca 5(PO 4)3OH(固) 5Ca 2++3PO 43-+OH -(1)进食后,细菌和酶作用于食物,产生有机酸,这时牙齿就会受到腐蚀,其原因是 .(2)已知Ca 5(PO 4)3F(固)的溶解度比上面的矿化产物更小,质地更坚固.当牙膏中配有氟化物添加剂后能防止龋齿的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3)根据以上原理,请你提出一种其他促进矿化的方法.答: .分析:(1)H ++OH -=H 2O ,使平衡向脱矿方向移动.(2)依据信息,F -替换平衡中的OH -,生成溶解度更小、质地更坚固的Ca 5(PO 4)3F,5Ca 2++3PO 43-+F -=Ca 5(PO 4)3F ↓.(3)促进矿化的方法之一是使上述平衡向左移动.一种可行的方法是加Ca 2+,使平衡向左移动.评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勒夏特列原理解决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题目新颖,但答案就在题干中,关键在于认真理解题意,并能和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同步达纲练习】1.氨的合成反应为N2+3H22NH3(正反应放热),在合成氨工业生产中应采取的适宜条件是( )A.低温、高压、催化剂B.高温、高压C.尽可能的高温、高压D.适当温度、适当高压、催化剂2.下列事实中,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由H2和N2合成氨时,在高压下进行是有利的B.升高盛放水的密闭容器中的温度,水的蒸气压就增大C.合成氨在高温下进行,加入催化剂使反应速率增加,这对氨的合成有利D.降低压强,使N2O4的分解率增高3.以下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温度过高对合成氨不利B.合成氨在高温下进行是有利的C.合成氨在高温下进行和加入催化剂都能使反应速率加快D.在合成氨时,氮气要过量4.工业合成氨的反应是在500℃左右进行的,主要原因是( )A.500℃时此反应速率最快B.500℃时氨的平衡浓度最大C.500℃时氨的转化率最高D.500℃时该反应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最好5.下列所述情况表示合成氨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H2的消耗速率与NH3的生成速率之比为3∶2B.体系中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C.N2的生成速率与NH3的生成速率之比为1∶2D.密闭容器中H2、N2、NH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26.在N2+3H22NH3+Q的反应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1)加压,使正反应速率加快,逆反应速率减慢;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2)升高温度,使正反应速率变慢、逆反应速率加快,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3)使用催化剂,既加快正、逆反应速率,又有利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4)温度越低,单位时间内氨的产量越高(5)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应物的利用率一定提高A.只有(1)(2)B.只有(1)(2)(3)C.只有(4)(5)D.全不正确7.NH3加热分解为N2和H2,在同温同压下,测得分解后气体的密度为分解前的2/3,则氨的分解率为( )A.50%B.60%C.40%D.80%8.设温度为T,压强为p,容器体积为V,合成氨反应达平衡状态时,如下操作平衡不发生移动的是( )A.恒定T、p时,充入NH3B.恒定T、V时,充入N2C.恒定T、p时,充入NeD.恒定T、V时,充入He9.在合成氨反应中N2(g)+3H2(g) 2NH3(g) △H<0,反应已达平衡,若v(N2)、v(H2)、v(NH3)表示为正反应速率,v′(N2)、v′(H2)、v′(NH3)表示为逆反应速率,则下述不正确的是( )A.此时:v(N 2)=3v ′(H 2)B.缩小体积:v(H 2)<32v ′(NH 3) C.升温:2v(N 2)<v ′(NH 3) D.分离出部分氨:3v(N 2)=v(H 2)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N 2(g)+3H 2(g) 2NH 3(g)知,若将1molN 2和3molH 2混合,在催化剂存在下,于500℃时发生反应,能生成2molNH 3B.一定温度下,在一容积不变的容器内进行合成氨的反应,一段时间后,其压强不再改变,可认为已达平衡状态C.合成氨反应达平衡后,缩小容器体积,NH 3的浓度增大,平衡常数K 值也增大11.在合成氨时,可以提高H 2转化率的措施是( )A.延长反应时间B.充入过量H 2C.升高温度D.充入过量N 212.某容器中加入N 2和H 2,在一定条件下,N 2+3H 22NH 3达到平衡时,N 2、H 2、NH 3的浓度分别是3mol/L 、4mol/L 、4mol/L.则反应开始时H 2的浓度是( )A.5mol/LB.10mol/LC.8mol/LD.6.7mol/L13.合成氨中使用铁触媒的作用是( )A.降低反应温度B.提高氨气的纯度C.加快反应速率D.提高平衡时氨气的浓度14.合成氨所需的H 2可由煤和水蒸气反应而制得,其中一步的反应为:CO+H 2O(g) CO 2+H 2+43kJ.下列措施中,能提高CO 转化率的是( )A.增大压强B.降低温度C.增大CO 浓度D.增大水蒸气的浓度15.对于可逆反应:2Cl 2+2H 2O(g) 4HCl+O 2(正反应吸热)当反应达到平衡后:(1)扩大容器体积,H 2O 的物质的量 ;(2)加入O 2,Cl 2的浓度 ;(3)增加压强,Cl 2的物质的量 ;(4)加入Cl 2,HCl 的浓度 ;(5)升高温度,H 2O 的物质的量 ;(6)加入正催化剂,O 2的浓度 ;(7)加入氦气,HCl 的物质的量 .16.合成氨原料气中氮气制备的方法之一为,方法之二为 ;另一原料气氢气的制取化学方程式为 .17.298K 时,合成氨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 2(g)+3H 2(g) 2NH 3(g)+92.4kJ ,在该温度下,取1molN 2和3molH 2放在一密闭容器中,在催化剂存在时进行反应,测得反应放出的热量总小于92.4kJ ,其原因 .【素质优化训练】1.在密闭容器中加少量水,常压下通氨气至饱和,则会建立下列平衡:NH 3+H 2O NH 4++OH -,若要使该反应中的OH -离子浓度增大,应采用的措施是( )A.加水B.加NH 4Cl 晶体C.常压下继续通入氨气D.将氨气的压强增大1倍后再通入密闭容器中2.反应PCl5(g) PCl3(g)+Cl2(g)……①2HI(g) H2(g)+I2(g) ……②2NO2(g) N2O4(g) ……③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化学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均是a%.若加入一定量的各自的反应物,则转化率( )A.均不变B.均增大C.①增大②不变③减小D.①减小②不变③增大3.在某容积一定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A(g)+B(g) xC(g),符合下列下图像Ⅰ所示关系.由此推断对下图Ⅱ的正确说法是( )A.p3>p4Y轴表示A的转化率B.p3<p4Y轴表示B的百分含量C.p3>p4Y轴表示混合气体的密度D.p3>p4Y轴表示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I II4.可逆反应A(g)+B(g) 2C(g)在不同温度下经过一定时间,混合物中C的体积分数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那么:(1)由T1和T2变化时,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填>、<、=);(2)由T3向T4变化时,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填>、<、=);(3)反应在温度下达到平衡;(4)此反应的正反应为热反应.5.可逆反应A(g)+3B(g) 2C(g),在反应过程中C的百分含量c%与温度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1)正反应是反应(放热、吸热).(2)t<500℃时,c%逐渐增大是因为.(3)t >500℃时,c%逐渐减小是因为 .6.合成氨厂常通过测定反应前后混合气体的密度来确定氮气的转化率.某工厂测得合成塔中N 2、H 2混合气体的密度为0.5536g/L(标况下测定),从合成塔出来的混合气体在相同条件下密度为0.693g/L.求该合成氨厂N 2的转化率.7.以H 2、CO 为主要组成,供化学合成用的一种原料气叫做“合成气”.若用天然气为原料制合成气,可用“天然气蒸气转化”的反应:CH 4(g)+H 2O(g) CO(g)+3H 2(g)-Q生产时主要条件是温度、压强和水蒸气的配比,另外还要有适宜的催化剂.合成气里的H 2可用于合成氨,CO 最终分离出来后可用于合成甲醇、醋酸、乙二醇等,即新兴起的以分子中只含有一个碳原子的化合物为原料来合成化工产品的“C 1化学”.据此回答以下两题:(1)天然气蒸气转化的主要反应进行时,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反应速率为3v(H 2)=v(CH 4)B.温度为800℃~820℃,若超过1500℃反而不利C.工业上为使平衡正向移动,要用过量的天然气D.在加压的条件下,正反应速率会增大(2)目前用合成气生成甲醇时,采用Zn-Cr 催化剂,其反应为:CO(g)+2H 2(g) CH 3OH(g)+Q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达到平衡时,容器内的总压保持不变B.合成甲醇的反应可以认为是CO 的氧化反应C.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合成甲醇的反应要在加压和维持相当高的温度下进行,以利于提高单位时间内的产量D.甲醇与CO 能在一定条件下化合生成醋酸是因CO 插入CH 3OH 中形成C =O 键而成8.有些反应从表面上看不能进行.如:(1)KClO 4+H 2SO 4−→−HClO 4+KHSO 4 (2)Na+KCl −→−NaCl+K (3)Mg+RbCl −→−MgCl 2+Rb(4)KCl+NaNO 3−→−NaCl+KNO 3 而实际生产中恰被用来制取带横线的物质.这4个反应中利用的反应原理相同的是 ,其原理是 ,不相同的原理是 .【生活实际运用】1.有文献报导:硫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物中的SO 3约占5%~6%(体积),而硫在纯氧中燃烧时,其产物中的SO 3约占2%~3%(体积),你能解释这一现象吗?试试看!〔提示:S+O 2 SO 2放出热量如何影响化学平衡2SO 2(g)+O 2(g) 2SO 3(g)+Q 〕2.反应CO(g)+ 21O 2(g) CO 2(g)在1600℃时,K =1×104.经测定汽车尾气里的CO 和CO 2的浓度分别为4.0×10-5mol ·L -1和4.0×10-4mol ·L -1.若在汽车的排气管上增加一个1600℃的补燃器,并使其中的O 2浓度始终保持4.0×10-4mol ·L -1,求CO 的平衡浓度和补燃器转化率.3.在上题的系统里,同时发生反应:SO 2(g)+ 21O 2(g) SO 3(g)K =20,经测定,汽车的尾气原有SO 2气体的浓度为2×10-4mol ·L -1.问SO 3的平衡浓度?4.某农科所研究人员把棚内空气中的CO 2浓度提高3~5倍,并将O 2浓度尽量减少,结果取得良好的增产效果.从反应:得到的启发是: .5.合成氨工业用氢气和氮气在催化剂作用下直接合成,右表表示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达到动态平衡时氨的体积分数.其中2N V ∶2H V =1∶3.如图所示装置是一透热性很好的坚固容器,活塞C 可左右移动,其总体积为44.8L ,现将400℃、300大气压的H 233.6L 和400℃,300大气压的N 211.2L 充入容器中,当两者反应达到动态平衡时,若保持混合气体的压强仍为400℃、300大气压,求:(1)容器是向外界放热,还是吸热?(2)充入的N 2的物质的量是多少?充入的H 2转化率是多少?(3)活塞C 要向左侧移动的距离与容器全长之比是多大?参考答案:【同步达纲练习】1.D2.C3.BC4.D5.BC6.D7.A8.D9.AB 10.B 11.D 12.B 13.C 14.D 15.(1)减小 (2)增大 (3)增大 (4)增大 (5)减小 (6)不变 (7)不变 16.将空气液化,蒸发;空气中O2与C作用后,除去CO2;C+H2O(g) CO+H2,CO+H2O(g) CO2+H217.该热化学方程式表示完全生成2molNH3放热92.4kJ,而合成氨为可逆反应,1molN2和3molH2不可能得到2molNH3,故测得热量小于92.4kJ.【素质优化训练】1.D2.D3.AD4.(1)> (2)< (3)T3 (4)放5.(1)放热 (2)当t<500℃时,反应未达平衡,温度升高,反应速度加快,且v正>v逆,所以c%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3)当t=500℃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为最大值,由于反应是放热反应,在t>500℃时,温度升高,反应速度加快,但v正<v逆,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c%随温度升高而减小.6.25%7.(1)AC (2)AD8.(1)(2)(3)相同;利用所需产物的较低溶沸点,使这些物质挥发,及时从平衡体系中移去,使平衡不断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4)利用重结晶法【生活实际运用】1.在纯O2中燃烧,放出热量升温更快,使放热反应平衡逆向进行,故使SO3体积分数减小.2.2.2×10-6mol/L;94.5%3.5.7×10-5mol/L4.增大反应物(CO2)浓度,同时减小生成物(O2)浓度,可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从而提高C6H12O6的产率.5.(1)放热(2)n(N2):60.9mol;转化率α(H2)=64% (3)0.32。
31工业合成氨

第二章第四节化学反应条件的优化——工业合成氨【双基回顾】一、合成氨反应的限度合成氨反应是在298k时自发进行的热反应,同时也是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小的熵反应。
因此,温度、压强将有利于化学平衡向生成氨的方向移动。
研究发现:在一定的温度、压强下,反应物氮气、氢气的体积比为时,平衡混合物中氨的含量最高。
二、合成氨反应的速率(1)在反应过程中,随着氨的浓度的__________,反应速率会逐渐________,因此为了保持足够高的反应速率应适时将_________从混合气体中分离出来。
(2)使用________可以使合成氨的反应速率提高上万亿倍。
(3)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________。
三、合成氨的适宜条件在合成氨生产中,达到高转化率与高反应速率所需条件有时是矛盾的。
因此选择条件时应该寻找以的反应速率获得适当的的反应条件。
此外,还应该考虑原料的价格、未转化的合成气的使用、的综合利用等问题。
目前,合成氨生产一般选择做催化剂;控制反应温度在左右;根据反应器可使用的钢材质量及综合指标来选择,大致分为低压(1×107Pa)、中压(2×107Pa~3×107Pa),和高压(8.5×107Pa~1×108Pa)三种类型。
通常采用氮气与氢气物质的量之比为的投料比。
【考点精练】【考点1】合成氨反应分析【思考】从提高转化率的角度来看,合成氨应该采用什么条件?从提高化学反应速率来看应该采用什么条件?【练习1】合成氨反应的特点是()①可逆②不可逆③正反应放热④正反应吸热⑤正反应气体总体积增大⑥正反应气体总体积缩小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⑥D.④⑤⑥【练习2】1913年德国化学家哈伯发明了以低成本制造大量氨的方法,从而大大满足了当时日益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
下列是哈伯法的流程图,其中为提高原料转化率而采取的措施是()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③⑤D.②③④【考点2】合成氨适宜条件的选择【思考】工业上合成氨的适宜条件是什么?【练习1】合成氨工业中,常加热到700 K左右的温度,理由是()①适当提高合成氨的反应速率②提高氢气转化率③提高氨的产率④催化剂在700 K时活性最大A.①B.①②C.②③④D.①④【练习2】根据合成氨反应的特点分析,当前最有前途的研究发展方向是()A.研制耐高压的合成塔B.采用超大规模的工业生产C.研制耐低温复合催化剂D.探索不用H2和N2合成氨的新途径【课堂小测】1.有平衡体系:CO(g)+2H2(g)CH3OH(g)ΔH<0,为了增加甲醇(CH3OH)的产量,应采用的正确措施是()A.高温、高压B.适宜温度、高压、催化剂C.低温、低压D.高温、高压、催化剂2.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N2+3H22NH3△H<0达到平衡,当单独改变下列条件后,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加入催化剂V正、V逆都发生变化,且变化的倍数相等B.加压,V正、V逆都增大,且V正增大的倍数大于V逆增大的倍数C.降温,V正、V逆都减小,且V正减少倍数大于V逆减少倍数D.加入氩气,V正、V逆都增且V正增大倍数大于V逆增大倍数3.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在密闭容器中充入H2、N2、NH3,开始时其物质的量之比为3:1:1,反应达平衡后,H2、N2、NH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9:3:4,则此时N2的转化率为()A.10% B.20% C.15% D.30%4.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已达平衡,N2+3H22NH3△H<0,其他条件不变时,若将平衡混合物中各物质的浓度都增大到原来的2倍,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平衡不移动 B.平衡向正方向移动 C.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NH3的百分含量增加【课后作业】1.在一定条件下,合成氨反应达到平衡后,混合气体中NH3的体积分数为25%。
高中化学选修2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2《化学与技术》第一单元走进化学工业教学重点(难点):1、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基本问题。
2、工业制硫酸的生产原理。
平衡移动原理及其对化工生产中条件控制的意义和作用。
3、合成氨的反应原理。
合成氨生产的适宜条件。
4、氨碱法的生产原理。
复杂盐溶液中固体物质的结晶、分离和提纯。
知识归纳:资料:一、硫酸的用途肥料的生产。
硫酸铵(俗称硫铵或肥田粉):2NH 3 + H 2SO 4=(NH 4)2SO 4;和过磷酸钙(俗称过磷酸石灰或普钙):Ca 3(PO 4)2 + 2H 2SO 4=Ca(H 2PO 4)2 + 2CaSO 4;浓硫酸的氧化性。
( 1) 2Fe + 6H 2SO 4 (浓) Fe 2 (SO 4)3 + 3SO 2 ↑ + 6H 2O (铝一样) (2)C + 2H 2SO 4 ( 浓) 2SO 2 ↑ + CO 2 ↑+ 2H 2OS + 2H 2SO 4 (浓) 3SO 2 ↑ + 2H 2O2P + 5H2SO4(浓) 2H3PO4 + 5SO2↑ + 2H2O(3)H2S + H2SO4 (浓) = S + SO2↑ + 2H2O2HBr + H2SO4 (浓) = Br2↑ + SO2 ↑ + 2H2O8HI + H2SO4(浓) = 4I2 + H2S ↑ + 4H2O(4)2NaBr + 3H2SO4 (浓) = 2NaHSO4 + Br2↑ + SO2↑ + 2H2O2FeS + 6H2SO4(浓) = Fe2(SO4)3 + 2S ↓ + 3SO2↑ + 6H2O(5)当浓硫酸加入胆矾时,浓硫酸吸水,胆矾脱水,产生白色沉淀。
二、氨气1、氮肥工业原料与酸反应生成铵盐2、硝酸工业原料能被催化氧化成为NO 4NH3+5O2=4NO+6H2O (Pt-Rh 高温)3、用作制冷剂易液化,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三、纯碱烧碱(学名氢氧化钠)是可溶性的强碱。
它与纯碱并列,在工业上叫做“两碱”。
工业制备氨气方程式(3篇)

第1篇一、引言氨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化肥、医药、合成橡胶、合成树脂、合成纤维等领域。
工业制备氨气的方法主要有哈柏-博施法(Haber-Bosch process)和氨分解法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工业制备氨气的方程式,并对其相关工艺进行分析。
二、工业制备氨气方程式工业制备氨气主要采用哈柏-博施法,其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N2(g) + 3H2(g) ⇌ 2NH3(g) ΔH = -92.4 kJ/mol该方程式表示,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的作用下,氮气与氢气反应生成氨气。
其中,ΔH表示反应的焓变,为负值,说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三、哈柏-博施法工艺分析1. 原料工业制备氨气的主要原料为氮气和氢气。
氮气可以从空气中分离得到,而氢气则可以从天然气、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中提取。
2. 催化剂哈柏-博施法中,常用的催化剂为铁基催化剂,其中活性最高的为Fe3O4。
催化剂的活性对氨的产率和能耗有重要影响。
3. 反应条件(1)温度:氨合成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但过高的温度会导致催化剂活性下降,且能耗增加。
因此,工业生产中,氨合成的最佳温度一般为400-500℃。
(2)压力:压力对氨合成的产率有显著影响。
在较高的压力下,氨的产率较高。
工业生产中,氨合成的最佳压力一般为150-300MPa。
(3)空速:空速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反应器的原料气体量。
空速越高,反应时间越短,但氨的产率会降低。
工业生产中,氨合成的最佳空速一般为1000-2000h^-1。
4. 反应器氨合成反应器主要有固定床反应器和流化床反应器两种。
固定床反应器结构简单,操作稳定,但催化剂积炭问题较为严重;流化床反应器具有积炭少、催化剂利用率高等优点,但结构复杂,操作难度较大。
5. 冷却和分离氨合成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热需要及时移除,以保证反应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
反应热通过冷却器移除,冷却后的气体进入冷凝器,将氨气冷凝分离。
氨气分离后,未反应的氢气和氮气循环返回反应器。
高中化学_第4节 化学反应条件的优化——工业合成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第 4 节 化学反应条件的优化——工业合成氨1.知道如何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 ,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
2.初步学会应用化学原理选择化工生产条的思想和方法。
(难点)3.形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立统一 的观点)看待物质 、看待世界的习惯 。
重点: 知道如何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 ,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
难点:初步学会应用化学原理选择化工生产条的思想和方法。
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多媒体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复习回顾】我们前面学习了化学 反应方向和限度,化学反应速率的 知识,首先对前三节的知识进行简 单复习提名让学生回答 ,并点评 指导把复习回顾内容用于分析合 成氨反应指导学生阅读学习目标 图片导入氮肥 , 引入合成氨 阅读一篇小文章,引入氨从发现到 工业化生产为什么耗时那么长? 拓宽思路【板书】化学反应条件的优化 ——工业合成氨【 引导】氨从发现到工业化生产为 耗时那么长是因为要综合考虑的 问题比较多引出目的: 多、快、好、省口述填写表格 观看本节学习目标 阅读文章学生回答:化学反应限度、速率、能耗、环 保…… 学生听讲重点难点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教学过 程 复习回顾导入新知 新 课 引 入设计意图学习目标判断合成氨反应能否自发进行合成氨反应的限度合成氨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N2(g)+3H2(g) 2NH3(g)已知298K 时,△H=-92.2kJ ·m ol-1△S=-198.2J · K-1· mol- 1 根据正反应的焓变和熵变分析298K 下合成氨反应能否自发进行。
从焓变角度考虑容易自发进行,但从熵变角度考虑又出现矛盾?如何考虑呢?【板书】合成氨反应的方向△H-T△S<0 能自发进行引导学生从多开始探讨反应条件【活动探究】请同学们根据合成氨反应的特点,利用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理论分析什么条件有利于氨的合成?【板书】一、合成氨反应的限度【点拨】给与数据资料支持,如图2-4-3 所示,在不同反应温度、压强下反应达平衡时,平衡混合物中氨含量的测定结果与上述理论分析结果一致。
知识讲解-化学反应条件的优化—工业合成氨(提高)

化学反应条件的优化—工业合成氨 编稿:宋杰 审稿:张灿丽【学习目标】1、能用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解释一些生活、生产问题;2、理解如何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3、了解合成氨生产的适宜条件和工艺流程。
【要点梳理】要点一、合成氨反应原理和特点。
1、反应原理:N 2(g )+3H 2(g ),高温高压催化剂2NH 3(g )。
2、反应特点。
①可逆反应;②正反应是放热反应;③正反应是气体体积缩小的反应;④氨很容易液化。
要点二、合成氨适宜条件的选择。
1、适宜生产条件选择的一般原则。
对任一可逆反应,增大反应物浓度,能提高反应速率和转化率,故生产中常使廉价易得的原料适当过量,以提高另一原料的利用率,如合成氨中氮气与氢气的配比为1∶2.8。
选择条件时既要考虑反应的快慢——反应速率越大越好,又要考虑反应进行的程度——使化学平衡尽可能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来提高氨在平衡混合物中的体积分数。
2、合成氨条件选择的依据。
运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的有关知识,同时考虑合成氨生产中的动力、材料、设备等因素来选择合成氨的适宜生产条件。
[归纳] 合成氨的适宜条件: (1)温度:500℃左右;(2)压强:20 MPa ~30 MPa ;(3)催化剂:铁触媒(500℃时其活性最强)。
除此之外,还应及时将生成的氨分离出来,并不断地补充原料气(N 2和H 2),以有利于合成氨反应。
要点三、合成氨工业的简介。
合成氨工业的简要流程:合成氨生产示意图2-4-1:1、原料的制取氮气:将空气液化、蒸馏分离出氮气或者将空气中的氧气与碳作用生成CO 2,除去CO 2后得氮气。
氢气:用水和燃料(煤、焦炭、石油、天然气等)在高温下制取。
主要反应有: C+H 2O (g )高温CO+H 2CO+H 2O (g )∆催化剂CO 2+H 2CH 4+H 2O (g )700C 900C︒︒催化剂CO+3H 22CH 4+O 2950C︒催化剂2CO+4H 22、制得的氮气和氢气需净化、除杂质,再用压缩机压缩至高压。
硫酸氨工艺操作规程

硫酸氨工艺操作规程
《硫酸氨工艺操作规程》
一、目的
本规程旨在规范硫酸氨生产工艺操作流程,确保生产安全、稳定,产品质量符合要求。
二、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硫酸氨生产工艺操作过程。
三、操作流程
1. 原料准备:将氨气和硫酸按照配比准备好,确保原料质量符合要求;
2. 加料:将硫酸缓慢加入反应釜中,同时控制好温度和压力;
3. 反应:在恰当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进行硫酸和氨的反应,产生硫酸氨;
4. 分离:将反应产物进行分离,得到纯净的硫酸氨产品;
5. 收集:收集硫酸氨产品进行包装和存储。
四、操作注意事项
1. 操作人员应穿戴好防护装备,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2. 注意控制好反应中的温度和压力,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3. 注意化学品的存储和使用安全,避免发生泄漏等情况;
4. 操作结束后要对设备进行清洁和维护,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五、紧急处置措施
1. 发生泄漏时,及时采取措施将泄漏物清理干净;
2. 发生火灾时,立即切断气源,并采取灭火措施;
3. 发生中毒事故时,立即将受害者送往医院抢救。
六、结束语
操作人员在执行硫酸氨生产工艺操作时,应严格按照上述规程进行操作,确保生产安全、稳定,并保证产品质量符合要求。
同时要注重安全意识,做好事前预防和事故应急处理,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稳定。
1.21_合成氨 纯碱的生产_基础

1.21合成氨 纯碱的生产【学习目标】1、了解合成氨的反应原理、基本生产过程和合成氨工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2、通过纯碱的两种典型生产过程及其演变的学习,了解化学工艺改进的原因、思路、条件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要点梳理】要点一、合成氨的反应原理1.合成氨适宜条件选择的依据合成氨的反应原理:3H 2 (g)+N 2 (g)垐垐垎噲垐高温高压催化剂2NH 3 (g);ΔH =―92.4 kJ·mol ―1;特点:这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
工业上合成氨,既要使反应进行得快,又要使平衡混合物中氨的含量高,还要考虑生产中的动力、材料、设备等因素,以取得最佳效益。
因此必须根据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的有关知识,对合成氨的条件进行选择。
要点诠释:勒夏特列原理主要解决的是平衡问题,主要包括平衡移动、平衡转化率、产率等问题。
但以下几方面问题,则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①是否需要催化剂及催化剂的催化效率问题;②反应速率进行的快慢、达到平衡时间长短问题;③与勒夏特列原理相矛盾的实际应用问题。
(1)合成氨时,压强是否越大越好,为什么使用了高温、高压还要用催化剂?选择合成氨的条件时,应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为选择生产条件的目的。
目前,合成塔的耐压钢板厚度已达10 cm ,如压强过大,H 2还是会穿透钢板。
由于N 2十分稳定。
即使用了高温、高压,反应速率仍然十分缓慢,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达到平衡,这在工业生产上是很不经济的,目前,我国合成氨厂通常采用20~50 MPa 。
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在实际生产中,合成氨反应一般选择在500℃左右,为加快反应速率,仍需使用催化剂。
(2)合成氨时,为什么选择500℃的高温,为什么不采用过量的N 2以提高H 2的转化率?500℃的高温,可以加快反应速率,此温度时,催化剂铁触媒的活性最高。
由于氮气的特殊稳定性,即使增大氮气的浓度,对反应速率及氨的产率都影响不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源信息表
§化工生产能否做到又快又多(共一课时)
[设计思想]
本节教材体现了化学反应速率和勒夏特列原理等理论对工业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在运用理论的过程中,也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简单了解接触法制硫酸的工业原理及其生产过程。
第二部分可作为重点,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勒夏特列原理等知识,并考虑合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材料等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合成氨适宜的生产条件。
此外,在教学中,使学生建立化工生产条件的选择应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和减少环境污染为目的的思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工业生产上(合成氨、制硫酸)反应条件的选择依据(B)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制硫酸、合成氨工业生产的学习,认识化学原理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应用。
(2)通过制硫酸、合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等条件的讨论,认识工业生产上反应条件的选择依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化学原理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并懂得一定的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硫酸工业生产过程;选择合成氨适宜的生产条件
2、难点
选择合成氨适宜的生产条件
三.教学用品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四.教学流程
1、流程图
2、流程说明
引入课题: 展现课题,明确化工生产所要关注的问题。
学生活动1:阅读课本62页相关内容。
引出硫酸工业生产原理。
应用所学知识分析提高二氧化
硫转化率的可能途径。
师生互动
1:共同分析表1。
表1
学生活动4表2
归纳小结2:表3——合成氨中理论和实际生产条件的对比。
表3 理论和实际生产条件的对比
1、教学过程
3、相关链接
⑴合成氨原料气的制取
要生产合成氨,首先要制造含有氮、氢混合气的原料气。
用于制造原料气的原料可分为固体原料、液体原料和气体原料三种。
固体原料主要有煤和焦炭。
将煤或焦炭放入半水煤气发生炉里,交替通入空气和水蒸气,就可以得到半水煤气。
半水煤气的有效成分是N2和H2,还含有CO、CO2和H2S等杂质。
半水煤气经净化后,可做合成氨的原料气。
液体原料主要有原油、轻油、重油等。
它们可用分子式C m H n表示。
用水蒸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来气化重油,可得到H2和CO。
利用重油气化法制取合成氨原料气,是近代合成氨工业中的一个重要发展。
常用的气体原料有天然气、油田气、炼厂气和焦炉气等四种。
在这些气体原料中,天然气用量最大。
我国四川省有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大型合成氨厂。
用天然气制合成氨原料气的方法很多,概括起来可分为四大类,即热解法、水蒸气转化法、部分氧化法和综合法。
热解法是在没有触媒的情况下,用高温使天然气中的甲烷受热分解而制得氢气的方法:
CH4−
−高温2H2 + C
−→
水蒸气转化法是在700 ℃~900 ℃的温度下,使水蒸气和甲烷通过镍触媒而起反应:
CH4?+?H2O → CO+3H2
部分氧化法是在950 ℃左右和镍触媒的作用下,使甲烷进行不完全氧化:
2CH4 + O2 → 2CO+4H2
综合法是在制取乙炔的同时,副产合成氨原料气。
将天然气和氧气同时通入转化炉中,高温下使部分甲烷进行燃烧,放出的热使剩余的天然气受热后分解而生成乙炔和氢气,分离后可得到氢气。
2CH4 → C2H2 + 3H2
⑵ 合成氨的催化机理
热力学计算表明,低温、高压对合成氨反应是有利的,但无催化剂时,反应的活化能很高,反应几乎不发生。
当采用铁催化剂时,由于改变了反应历程,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使反应以显着的速率进行。
目前认为,合成氨反应的一种可能机理,首先是氮分子在铁催化剂表面上进行化学吸附,使氮原子间的化学键减弱。
接着是化学吸附的氢原子不断地跟表面上的氮分子作用,在催化剂表面上逐步生成—NH 、—NH 2和NH 3,最后氨分子在表面上脱吸而生成气态的氨。
上述反应途径可简单地表示为:
x Fe + 2
1N 2 → Fe x N
Fe x N +[H ]吸 → Fe x NH Fe x NH +[H ]吸 → Fe x NH 2 Fe x NH 2 +[H ]吸Fe x NH 3 x Fe+NH 3
在无催化剂时,氨的合成反应的活化能很高,大约335 kJ/mol 。
加入铁催化剂后,反应以生成氮化物和氮氢化物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的反应活化能为126 kJ/mol ~167 kJ/mol ,第二阶段的反应活化能为13 kJ/mol 。
由于反应途径的改变(生成不稳定的中间化合物),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因而反应速率加快了。
⑶ 催化剂的中毒
催化剂的催化能力一般称为催化活性。
有人认为:由于催化剂在反应前后的化学性质和质量不变,一旦制成一批催化剂之后,便可以永远使用下去。
实际上许多催化剂在使用过程中,其活性从小到大,逐渐达到正常水平,这就是催化剂的成熟期。
接着,催化剂活性在一段时间里保持稳定,然后再下降,一直到衰老而不能再使用。
活性保持稳定的时间即为催化剂的寿命,其长短因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和使用条件而异。
催化剂在稳定活性期间,往往因接触少量的杂质而使活性明显下降甚至被破坏,这种现象称为催化剂的中毒。
一般认为是由于催化剂表面的活性中心被杂质占据而引起中毒。
中毒分为暂时性中毒和永久性中毒两种。
例如,对于合成氨反应中的铁催化剂,O 2、CO 、CO 2和水蒸气等都能使催化剂中毒。
但利用纯净的氢、氮混合气体通过中毒的催化剂时,催化剂的活性又能恢复,因此这种中毒是暂时性中毒。
相反,含P 、S 、As 的化合物则可使铁催化剂永久性中毒。
催化剂中毒后,往往完全失去活性,这时即使再用纯净的氢、氮混合气体处理,活性也很难恢复。
催化剂中毒会严重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
工业上为了防止催化剂中毒,要把反应物原料加以净化,以除去毒物,这样就要增加设备,提高成本。
因此,研制具有较强抗毒能力的新型催化剂,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⑷ 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的研究
目前,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是固氮酶活性中心结构的研究。
固氮酶由铁蛋白和钼铁蛋白这两种含过渡金属的蛋白质组合而成。
铁蛋白主要起着电子传递输送的作用,而含二个钼原子和二三十个铁和硫原子的钼铁蛋白是络合N2或其他反应物(底物)分子,并进行反应的活性中心所在之处。
关于活性中心的结构有多种看法,目前尚无定论。
从各种底物结合物活化和还原加氢试验来看,含双钼核的活性中心较为合理。
我国有两个研究组于1973—1974年间,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含钼铁的三核、四核活性中心模型,能较好地解释固氮酶的一系列性能,但其结构细节还有待根据新的实验结果精确化。
国际上有关的研究成果认为,温和条件下的固氮作用一般包含以下三个环节:①络合过程。
它是用某些过渡金属的有机络合物去络合N2,使它的化学键削弱;②还原过程。
它是用化学还原剂或其他还原方法输送电子给被络合的N2,来拆开N2中的N≡N键;③加氢过程。
它是提供H+来和负价的N结合,生成NH3。
目前,化学模拟生物固氮工作的一个主要困难是,N2络合了但基本上没有活化,或络合活化了,但活化得很不够。
所以,稳定的双氮基络合物一般在温和条件下通过化学还原剂的作用只能析出N2,从不稳定的双氮络合物还原制出的NH3的量相当微少。
因此迫切需要从理论上深入分析,以便找出突破的途径。
固氮酶的生物化学和化学模拟工作已取得一定的进展,这必将有力地推动络合催化的研究,特别是对寻找催化效率高的合成氨催化剂,将是一个有力的促进。
六.教学反思
化学反应速率和勒夏特列原理向来是化学基本理论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如何应用原理解决化工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并使学生了解选择化工生产条件的思路和依据,便是这节课的主要目的。
本节课的设计,试图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体现在:让学生有充分时间阅读、分析、思考,有足够的时间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对有难度的问题及时分解,为学生设置阶梯,使其顺利作答。
这样,使得学生在思考与讨论中,不断利用已有知识解决现有问题,从而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本节课涉及的是化工生产的问题,对此,教师可能也比较陌生。
如果学生善于质疑的话,在本课中可能会提出不少令教师也难以回答的问题,故教师应有思想准备,课前认真查阅资料,对制硫酸和合成氨的生产过程做到了然于胸。
此外,教师也可让学生动手查阅资料,课上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