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宣传单

合集下载

流行性出血热预防知识

流行性出血热预防知识

流行性出血热预防知识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该病毒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感染者的血液或者体液而传播。

为了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和传播,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和知识,供大家参考:1. 保持个人卫生:- 时常洗手:使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洗手,特殊是在接触动物、处理食物或者使用洗手间之后。

- 使用纸巾或者肘部遮嘴:当咳嗽或者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者肘部遮住口鼻,以防止病毒传播。

2. 避免蚊虫叮咬:- 使用蚊帐:在睡觉时使用蚊帐,特殊是在疫情高发地区。

- 穿长袖和长裤:尽量穿长袖和长裤,减少暴露在蚊虫叮咬的机会。

- 使用驱蚊剂:使用含有驱蚊成份的产品,如驱蚊液、驱蚊喷雾等。

3. 避免接触感染者的血液或者体液:- 避免直接接触感染者的血液或者体液,如尿液、唾液等。

- 避免共用个人用品:不共用刀具、针头、牙刷等个人用品,以防止交叉感染。

4. 加强环境卫生:- 清洁环境:保持室内外环境清洁卫生,定期清理垃圾,消毒常用物品和表面。

- 控制蚊虫繁殖:清除积水,避免蚊子繁殖的场所。

5. 接种疫苗:- 根据当地的疫情和疾病防控部门的建议,接种相应的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流行性出血热。

6. 提高健康意识:- 加强健康教育:了解流行性出血热的症状、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 密切关注疫情:及时关注当地卫生部门发布的疫情信息,并按照指导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措施和知识仅供参考,如果您身处疫情高发地区或者有相关疑问,请及时咨询当地卫生部门或者医疗机构,以获取准确的预防和控制信息。

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是一个共同的责任,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参预,共同努力,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流行性出血热预防知识

流行性出血热预防知识

流行性出血热预防知识引言概述: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情严重且具有较高的致死率。

为了有效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我们需要了解一些预防知识。

一、加强个人卫生习惯1.1 经常洗手:流行性出血热主要通过接触感染源传播,保持双手清洁是预防感染的关键。

1.2 避免接触感染源:尽量避免接触患有流行性出血热的患者或患有感染病毒的动物。

1.3 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在接触患有流行性出血热的患者或患有感染病毒的动物时,应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

二、保持环境清洁2.1 定期清洁环境:保持室内外环境清洁,定期清洁地面、家具等物品。

2.2 避免蚊虫叮咬: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媒介之一是蚊虫,应采取措施避免蚊虫叮咬。

2.3 消灭传播源:定期清理水源,避免蚊虫在水中繁殖。

三、健康饮食3.1 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维生素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预防感染病毒。

3.2 饮食清洁:避免生吃或未煮熟的食物,避免食用不洁食品。

3.3 饮食均衡:保持饮食均衡,增强身体免疫力。

四、接种疫苗4.1 接种疫苗: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是预防该病的有效手段,应按照医生建议接种。

4.2 定期接种:根据疫情情况和医生建议,定期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

4.3 注意接种时间:接种疫苗应在医生建议的时间内进行,避免延迟。

五、加强健康监测5.1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5.2 关注疫情动态:关注流行性出血热的疫情动态,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5.3 就医及时:一旦出现流行性出血热症状,应及时就医并遵医嘱进行治疗。

结论:通过加强个人卫生习惯、保持环境清洁、健康饮食、接种疫苗以及加强健康监测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保障个人和公共健康。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知识,共同努力维护健康。

寝室预防流行性出血热宣传活动

寝室预防流行性出血热宣传活动

活动时间:2010年6月9日晚上7:00活动地点:东6和东7研究生一年级男女生寝室参加人员:主席团成员、调研生活部成员和研究生一年级的生活委员组成宣传小组活动目的:配合学校关于“预防流行性出血热防控建议”,对本学院寝室进行宣传,防止疾病扩散,保证寝室卫生。

宣传资料:一、预防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相关知识1、什么是肾综合征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等为主要特征。

2、肾综合征出血热有多严重?本病具有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的特点。

主要疫区分布在亚欧大陆,并且不断有新的疫区出现。

我国年报告发病人数约为4-6万,占世界报告病例总数的90%以上,是本病的高发区。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肾综合征出血热已成为我国除病毒性肝炎外,危害最大的一种病毒性疾病。

3、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传染源是什么?本病多以感染病毒的鼠为主要的传染源,因此出血热病毒可直接从鼠传播至人。

同时,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的环境也是潜在的感染来源,因此人也可能通过接触到被出血热病毒污染的物品后被感染。

4、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表现有哪些?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潜伏期为4-46天,平均1-2周。

早期症状主要包括发热、头痛、腰痛、咽痛、咳嗽、流涕等,极易与感冒混淆,造成误诊而延误病情。

该病典型表现为: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皮肤黏膜三红(脸、颈、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

5、肾综合征出血热传播途径是什么?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传播途径主要分为五种:①呼吸道传播:鼠排泄物若含出血热病毒,可污染尘埃后形成气溶胶颗粒,经呼吸道引起人的感染。

②消化道传播:鼠排泄物若含出血热病毒,可污染食物、水,被人误食后可感染此病;③接触传播:被鼠咬伤或者鼠类排泄物、分泌物直接与破损的皮肤、粘膜接触,可感染此病。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宣传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宣传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宣传一、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以鼠类为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急,发热(体温常在39-40o C),还经常伴有头痛、腰痛、眼眶痛(即三痛)。

全身症状有浑身酸痛、极度疲乏的感觉,有的还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身体面部、颈部、上胸部潮红(即三红),重的病人象喝醉酒一样,眼结膜和咽部充血,软腭、腋下、前胸等部位可见点状、条状出血点,并可伴有眼结膜水肿及眼睑、面部浮肿。

临床上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特征。

洪涝灾情发生后,鼠类栖息场所遭到破坏,人类生活环境条件下降,与鼠类接触机会增多,极易造成流行性出血热传播。

二、出血热是如何传播的?1、呼吸道传播:通过携带病毒的鼠类的尿、粪便、唾液等排泄物的污染尘埃可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人体而感染。

2、接触传播:通过被带毒鼠类咬伤或皮肤破损伤口直接接触带毒老鼠的排泄物、分泌物等感染。

3、消化道传播:进食被带毒老鼠排泄物直接污染的水或食物。

4、螭媒传播:寄生于鼠类身上的螭类具有一定的传播作用。

5、垂直传播: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三、预防措施1、灭鼠:广大群众要积极开展以灭鼠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以药物毒杀为主,还可采用捕鼠、堵鼠洞等各种办法。

2、防鼠:可以挖防鼠沟、野营工地应搭高铺,保存好粮食及食物,清理环境,以免有鼠类窝藏。

3、预防接种: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是最有效的保护手段,不受流行季节和地域限制,安全可靠有效。

4、灭螭、防蜻:可用杀虫剂进行灭螭。

5、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提倡吃熟食,剩余食品应加热后食用。

6、灾后,要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理垃圾、治理环境卫生,彻底消除鼠的孳生地。

搞好室内外的环境卫生,堵塞鼠洞,避免鼠及排泄物污染环境。

7、做好个人防护,对破损伤口及时进行卫生学处理。

四、流行性出血热治疗。

流行性出血热知识宣传

流行性出血热知识宣传

流行性出血热知识宣传一、为什么说当前我市流行性出血热形势严峻近期西安市未央区某高校出现3例出血热疫情,造成一名学生死亡。

近期来休闲方式改变,爬山和野外活动增加(特别是爬山主要目的地在长安,户县是流行性出血热高发区)也增加了感染的机会。

二、流行性出血热是怎么传播的在我国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主要传染源,出血热病毒通过被鼠尿、便、唾液污染的食物或通过伤口接触而向人传播,人与人之间罕见互相感染。

三、流行性出血热早期有哪些症状 1.发热:38℃以下,38-40℃,40℃以上各占1/3,热退病进(发烧退了,但病情加重)是其特点。

2.出现三红:病人面红、颈部发红、胸部发红(指头按压皮肤后发红部位退色),部分病人出现眼睛球结膜充血,呈现“酒醉貌“。

3.出现三痛;病人头痛、腰痛,眼眶痛。

4.腋窝、四肢、胸部、软腭等部位出现散在针尖大小的出血点或瘀点、瘀斑。

5.消化道有恶心、腹痛等症状。

6.个别出血热病人只有发热、全身极度困倦、恶心等不典型症状。

7.肾损伤:出现蛋白尿、管型尿和血尿,肾功能下降。

验血异常:白细胞总数升高,淋巴细胞增多或出现异常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明显。

四、怀疑出血热应注意什么?怀疑出血热一定要查血、查尿,进一步可查出血热抗体,注意勿用较强解热镇痛药(俗称的西药退烧药)。

五、流行性出血热救治原则是什么?流行性出血热救治原则是”三早一就“,三早就是指针对病人要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近治疗。

能减轻重要器官出血,减少并发症,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

早发现(早认识)避免误诊错诊,加重病情;早休息(也就是早卧床),有病不要挺,以防加重休克、大出血;早治疗(液体治疗)早按出血热治疗;就地治疗(减少不必要的搬动)。

六、什么时间流行性出血热多发?每年11份至次年1月份为发病大高峰;5月份至7月份为发病小高峰。

七、怎样预防出血热?1.搞好环境卫生,大力灭鼠,减少鼠密度。

2.出血热流行季节尽量减少野外活动,特别是到出血热高发区域,长安、户县、周至是出血热高发区。

流行性出血热预防知识

流行性出血热预防知识

流行性出血热预防知识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特点是发热、出血和器官伤害。

为了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以下是一些预防知识和措施。

1. 了解病毒传播途径:流行性出血热主要通过接触感染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以及被感染的动物传播。

了解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助于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特别是在接触动物或者处理可能被感染的物品后。

使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洗手,至少持续20秒钟。

避免触摸口、鼻和眼睛,以防止病毒进入体内。

3. 避免接触野生动物: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可以通过野生动物传播给人类。

尽量避免接触野生动物,特殊是那些可能被感染的动物,如果必须接触,请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

4. 定期消毒环境:定期清洁和消毒家居和工作场所,特殊是时常接触的表面,如门把手、桌子、电器等。

使用含有漂白剂或者酒精的清洁剂,可以有效杀灭病毒。

5. 避免食用未煮熟的食物: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可以通过食物传播给人类。

避免食用未煮熟的肉类和动物产品,确保食物煮熟到适当的温度,以杀灭潜在的病毒。

6. 使用安全的饮用水:确保饮用水的安全性,避免饮用未经消毒的水源。

如果无法确定水源的安全性,最好使用瓶装水或者煮沸后的水。

7. 注意个人防护:在疫情流行地区或者与疫情地区有接触的情况下,应采取适当的个人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手套等。

避免与患者接触或者接触患者的体液和血液。

8. 接种疫苗:根据当地的疫情和卫生部门的建议,接种相关的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流行性出血热。

9. 及时就医:如果浮现发热、出血、肌肉疼痛等症状,特别是在疫情流行地区或者与疫情地区有接触的情况下,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的接触史,以便及时诊断和处理。

总结: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关键是加强个人卫生习惯、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定期消毒环境、避免食用未煮熟的食物、使用安全的饮用水、注意个人防护、接种疫苗以及及时就医。

这些预防措施可以匡助减少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风险,保护个人和社区的健康。

流行性出血热预防知识

流行性出血热预防知识

流行性出血热预防知识流行性出血热(EVD)是一种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严重传染病,其症状包括高热、出血、呕吐和腹泻等。

为了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预防知识:1. 了解病毒传播途径:埃博拉病毒主要通过接触感染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传播。

避免接触感染者的体液和分泌物是预防传播的关键。

2. 高度重视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对于预防流行性出血热至关重要。

经常洗手,尤其是接触可能被感染的物体或场所后,使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清洗双手。

3. 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埃博拉病毒最初是通过野生动物传播给人类的。

避免接触野生动物,特别是猴子、果蝠、猪等可能携带病毒的动物。

4. 安全处理尸体:埃博拉病毒可以在死者的尸体中存活一段时间。

安全处理尸体是预防传播的重要措施。

尸体应由专业人员处理,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5. 避免接触感染者:如果你身边有人感染了埃博拉病毒,应避免接触他们的体液和分泌物。

确保他们得到及时的医疗救治,并且在接触他们时使用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

6. 接种疫苗:目前已经有埃博拉病毒疫苗可供使用。

如果你生活在高风险地区,或者计划前往高风险地区,接种疫苗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

7. 加强社区教育:通过加强社区教育,提高公众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认识和理解,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

提供准确的信息,消除谣言和误解。

8. 支持卫生设施和卫生工作者:加强卫生设施和卫生工作者的能力建设,提高他们的防护意识和应对能力,对于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至关重要。

总结起来,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关键在于避免接触感染者的体液和分泌物,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安全处理尸体,接种疫苗,加强社区教育,支持卫生设施和卫生工作者。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流行性出血热预防知识

流行性出血热预防知识

流行性出血热预防知识流行性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特点是高热、出血和器官损害。

常见的流行性出血热包括埃博拉出血热、拉沙热、丙型肝炎等。

为了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和感染,我们需要了解相关的预防知识。

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经常洗手:用肥皂和水洗手至少20秒,特别是接触过动物或者可能受到感染的物品后。

- 避免接触污染物:避免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等可能携带病毒的物品。

-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在处理可能感染的物品时,佩戴手套、口罩、护目镜等个人防护装备。

2. 避免与病毒携带者接触:- 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尤其是与灵长类动物、果蝠等易感染病毒的动物接触。

- 避免接触感染者的血液或体液:避免与已经感染的人接触其血液、体液或用具。

3. 定期消毒和清洁环境:- 使用含氯漂白剂或其他有效消毒剂对常接触的表面进行清洁和消毒,如桌面、门把手、水龙头等。

- 定期清洁和消毒卫生设施,如厕所、浴室等。

4. 注意食品安全:- 食用熟食:确保肉类、海鲜等食物煮熟煮透,避免生食或未煮熟的食物。

- 避免食用未经处理的动物产品:避免食用未经处理的动物血液、内脏等。

- 注意食品卫生:保持食品加工和储存的卫生,避免交叉污染。

5. 接种疫苗:- 根据当地疫情和卫生部门的建议,接种相关的疫苗,如丙型肝炎疫苗等。

- 定期接种疫苗,保持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6. 注意旅行安全:- 了解目的地的疫情:在旅行前了解目的地的疫情信息,特别是是否有流行性出血热的病例报告。

- 避免接触可能感染的物品:避免接触可能感染病毒的物品,如血液、体液等。

- 遵循当地卫生部门的建议:按照当地卫生部门的建议,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7. 加强社区宣传和教育:- 提供流行性出血热的相关知识: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向社区居民普及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知识。

- 强调个人卫生习惯的重要性:鼓励社区居民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定期消毒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潜伏期为5~46天,一般为1~2周,它主要是通过被鼠咬伤或进食被老鼠排泄物(屎、尿)污染的食物等途径而感染。

典型表现为起病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粘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有肾脏损害。

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

预防出血热的根本措施是灭鼠。

因此,大面积投放鼠药,采取各种办法开展灭鼠活动;搞好环境卫生和室内卫生,清除垃圾,消灭老鼠的栖息场所;采取以防鼠灭鼠及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措施,抓好人间和鼠间的疫情监测,及时报告疫情。

1、开展以防鼠灭鼠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卫生,清理垃圾,消除鼠类栖息活动的隐蔽场所,在居民区及其周围地区采取大面积投放鼠药等各种办法开展灭鼠活动,切忌玩鼠,被打死的老鼠要烧掉或埋掉,从而控制和消除传染源。

2、村民应搞好室内卫生,室内保持整洁,定期通风,衣物、被褥等生活用品要勤洗勤晒。

3、为了杜绝病从口入,要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严防鼠类污染食物,餐具、食物应加盖或放置在老鼠不能接触到的地方,饮用水应煮沸,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方可食用。

4、村民在野外或田间劳作时必须注意个人卫生,做好防护工作。

包括: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不坐卧草地或草堆,劳动时注意保护皮肤,防止破伤,如有破伤应消毒包扎。

在野外工作时,要穿袜子,扎紧裤腿、袖口和腰带,皮肤露出部位可涂防蚊剂,以防止螨类叮咬,减少受感染的危险。

5、加强消毒工作,对发热病人的血、尿和宿主动物排泄物及其污染器物,以及死鼠等,均应进行消毒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6、灭螨防螨:应根据各地具体条件,对高发病区的野外工地、工棚、宿舍或重发病村,用滴滴畏等有机磷杀虫剂进行灭螨,同时要保持居室干燥、通风和一般卫生。

尽量清除室内外草堆、柴堆,经常铲除周围杂草,以减少螨类孳生场所和叮咬机会。

7、接种疫苗。

在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接种。

16-60岁目标人群,基础免疫2针,加强1针(免疫程序:0、14天、6个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