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硝酸的作用机理

合集下载

亚硝化菌的种类,生长特性,亚硝化过程与机理

亚硝化菌的种类,生长特性,亚硝化过程与机理

亚硝化菌的种类,生长特性,亚硝化过程与机理摘要:从亚硝化细菌的生长特性出发,主要介绍了亚硝化细菌的种类,包括亚硝化单胞菌属、亚硝化球菌属、亚硝化螺菌属、亚硝化叶菌属、亚硝化弧菌属,并探讨了亚硝化过程中的氧化和生化机理。

关键词:亚硝化菌,亚硝化作用,机理1 亚硝化细菌生长特性亚硝化细菌又叫氨氧化细菌,有自养型与异氧型之分,一般认为自养型氨氧化细菌是硝化作用的主要菌群。

所有自养型氨氧化细菌,都是革兰氏阴性细菌,自养生长时,以氨为唯一能源,以CO2为唯一碳源;混合营养生长时,可同化有机物质。

亚硝酸细菌的生长极为缓慢。

在适宜的条件下需 24h 才能完成一次分裂周期。

在进行固体培养的过程中一般需数月才能见到菌落生长[1]。

亚硝酸细菌喜欢微偏碱性的环境,适合大多数氨氧化细菌生长的条件为:温度25-30℃,pH 7.5-8.0,氨浓度2-10mmol/L。

倍增时间8小时至数天。

在纯培养中,培养基中若加入有机物质如酵母提取物等将会抑制亚硝酸细菌的生长,因此在进行亚硝酸细菌的分离培养时所培养分离的细菌的纯度可利用在培养基中加入(酵母粉、牛肉膏、蛋白胨等)有机物的方法进行检测[2]。

但是自然环境中有机物质对亚硝酸细菌的影响不如在纯培养中的大大亚硝酸细菌对污水组成、pH和温度等的改变都敏感[3]。

2亚硝酸细菌的分类亚硝酸细菌的分类主要根据细菌形态的表型特征、细胞内细胞质膜的分布及它们16SRNA 序列的同源性。

1984-1989 年的《伯杰氏细菌系统分类学》把硝化细菌分为九个属:硝化杆菌属、硝化刺菌属、硝化球菌属、硝化螺菌属、亚硝化单胞菌属、亚硝化螺菌属、亚硝化球菌属、亚硝化叶菌属和亚硝化弧菌属等。

而目前则倾向于把亚硝酸细菌分为两个单一细胞起源的群体,它们分别属于变形菌纲的β亚纲和γ亚纲。

在对这两个亚纲的亚硝酸细菌作进一步的分类时,不同的学者还有些细微的差别。

Votek 等认为除了海洋亚硝酸球菌属于变形菌γ亚纲外,其它的亚硝酸细菌即亚硝酸单孢菌和亚硝酸螺旋菌两个种群属于变形菌β亚纲。

腌制肉中亚硝酸盐抑菌机理的研究进展

腌制肉中亚硝酸盐抑菌机理的研究进展

腌制肉中亚硝酸盐抑菌机理的研究进展董庆利,屠康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210095)E-mail:dongqingli@摘要:亚硝酸盐是肉制品中常用的食品添加剂,具有发色、抑菌、改善风味和质构等作用,特别是亚硝酸盐能够有效的防止肉毒梭状杆菌的生长,但是亚硝酸盐具有毒性,亚硝酸根与肉类中的胺类物质反应生成致癌物亚硝胺,使亚硝酸盐的使用受到限制。

已有许多亚硝酸盐抑菌机理的研究报道,本文综述了亚硝酸盐作用的微生物、腌制成分和其它因素对亚硝酸盐抑菌作用的影响、以及亚硝酸盐抑菌分子机理的研究进展,并对亚硝酸盐作用机理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亚硝酸盐 腌制肉 抑菌1.引言腌肉(或称咸肉、腊肉、Bacon或Meat Curing)在我国由来已久,腌制操作是用食盐或以食盐为主,并添加亚硝酸钠、蔗糖等腌制材料处理肉类的过程[1],目前已成为许多肉制品加工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加工环节。

亚硝酸盐除有发色作用外,还有延长肉制品货架期寿命和防止肉毒梭状杆菌(Clostridium botulinum)生长,并能产生独特的香味,改善腌肉风味。

早在1951年Steink和Foster提出,亚硝酸盐是一种有效的肉毒杆菌抗菌剂。

随后,Eklund 等把肉制成切片进行真空包装,并接种肉毒杆菌的孢子,证实在特定温度下,亚硝酸盐的浓度与毒素产生、食品败坏延迟都有直接关系[2]。

Silliker 等用贮藏稳定的罐制咸肉证实:在含盐量一定的情况下,要保证腌制肉各种正常的感官特性及其食用品质,关键在于要有一定的亚硝酸盐含量,而硝酸盐则起不到这方面有益的作用[3]。

20世纪70年代初,对作为肉腌制剂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影响人体健康的问题引起了人们注意。

1971年,美国Stoeivsand教授提出,长期食用含有硝酸盐的食品可引起癌症、甲状腺肿大等四种病症[4]。

用300多种亚硝基化合物做动物试验,其中90%以上引起癌症。

在肠道中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继之被吸收。

腌制肉中亚硝酸盐抑菌机理的研究进展

腌制肉中亚硝酸盐抑菌机理的研究进展

腌制肉中亚硝酸盐抑菌机理的研究进展董庆利,屠康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210095)E-mail:dongqingli@摘要:亚硝酸盐是肉制品中常用的食品添加剂,具有发色、抑菌、改善风味和质构等作用,特别是亚硝酸盐能够有效的防止肉毒梭状杆菌的生长,但是亚硝酸盐具有毒性,亚硝酸根与肉类中的胺类物质反应生成致癌物亚硝胺,使亚硝酸盐的使用受到限制。

已有许多亚硝酸盐抑菌机理的研究报道,本文综述了亚硝酸盐作用的微生物、腌制成分和其它因素对亚硝酸盐抑菌作用的影响、以及亚硝酸盐抑菌分子机理的研究进展,并对亚硝酸盐作用机理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亚硝酸盐 腌制肉 抑菌1.引言腌肉(或称咸肉、腊肉、Bacon或Meat Curing)在我国由来已久,腌制操作是用食盐或以食盐为主,并添加亚硝酸钠、蔗糖等腌制材料处理肉类的过程[1],目前已成为许多肉制品加工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加工环节。

亚硝酸盐除有发色作用外,还有延长肉制品货架期寿命和防止肉毒梭状杆菌(Clostridium botulinum)生长,并能产生独特的香味,改善腌肉风味。

早在1951年Steink和Foster提出,亚硝酸盐是一种有效的肉毒杆菌抗菌剂。

随后,Eklund 等把肉制成切片进行真空包装,并接种肉毒杆菌的孢子,证实在特定温度下,亚硝酸盐的浓度与毒素产生、食品败坏延迟都有直接关系[2]。

Silliker 等用贮藏稳定的罐制咸肉证实:在含盐量一定的情况下,要保证腌制肉各种正常的感官特性及其食用品质,关键在于要有一定的亚硝酸盐含量,而硝酸盐则起不到这方面有益的作用[3]。

20世纪70年代初,对作为肉腌制剂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影响人体健康的问题引起了人们注意。

1971年,美国Stoeivsand教授提出,长期食用含有硝酸盐的食品可引起癌症、甲状腺肿大等四种病症[4]。

用300多种亚硝基化合物做动物试验,其中90%以上引起癌症。

在肠道中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继之被吸收。

仲胺和亚硝酸反应

仲胺和亚硝酸反应

仲胺和亚硝酸反应概述仲胺和亚硝酸反应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学反应。

该反应是通过亚硝酸与仲胺在适当的条件下发生亲核取代反应而得到相应的亚硝基化合物的过程。

亚硝基化合物是一类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有机分子,广泛应用于药物研究、农业和材料科学等领域。

本文将对仲胺和亚硝酸反应的机理、应用以及实验条件进行探讨。

机理仲胺和亚硝酸反应的机理主要涉及亲核取代和消除反应。

具体步骤如下:1.形成亲电子进攻体:亚硝酸通过质子化形成亲电子进攻体,其亲电子进攻性由于亚硝酸中的共轭效应而增强。

2.亲核攻击:亲电子进攻体与仲胺中的碳原子进行亲核取代反应,生成中间体,该中间体含有亚硝基。

3.消除反应:中间体发生消除反应,生成稳定的亚硝基化合物。

应用仲胺和亚硝酸反应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药物研究亚硝基化合物在药物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经过仲胺和亚硝酸反应合成的亚硝基化合物可以进一步通过还原反应得到相应的亚胺化合物,这种亚胺在药物领域中常常具有抗菌、抗病毒和抗肿瘤活性。

因此,仲胺和亚硝酸反应在药物研究中被广泛应用。

农业仲胺和亚硝酸反应还可以用于农业领域。

亚硝基化合物可以作为显色剂,通过与氨基酸或蛋白质发生反应,在植物或动物组织中形成显色产物,由此可以检测植物或动物体内的亚硝酸盐含量。

这对于监测土壤、水体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以及农产品中的质量有很大的意义。

材料科学亚硝基化合物在材料科学中也有重要应用。

例如,亚硝基化合物可用于有机合成中的保护基团,可以在合成过程中将亚硝基引入到目标化合物中,构筑出特定的分子结构和化学键。

这对于制备具有特殊性质的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条件仲胺和亚硝酸反应的实验条件主要包括温度、反应时间和溶剂等。

1.温度:一般反应温度在0-10摄氏度之间,较低的温度有利于控制反应的副反应。

2.反应时间:根据具体的实验目的和所使用的底物,反应时间可在数分钟至几小时不等。

3.溶剂:通常使用极性溶剂,如醇、酮或酯类溶剂,以提高反应效率。

亚硝酸盐的作用及防治对策

亚硝酸盐的作用及防治对策

亚硝酸盐的作⽤及防治对策亚硝酸盐的作⽤及防治对策亚硝酸盐的作⽤1、发⾊作⽤亚硝酸盐在⾁制品中⾸先被还原成亚硝酸, ⽣成的HNO2性质不稳定, 在常温下分解为亚硝基, 亚硝基很快与肌红蛋⽩反应⽣成⼀氧化氮肌红蛋⽩,这是⼀种含Fe2+的鲜亮红⾊的化合物, 这种物质性质稳定, 即使加热Fe2+与NO- 也不易分离, 这就使⾁制品呈现诱⼈的鲜红⾊, 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欲, 提⾼⾁制品的商品性。

2、抑菌作⽤亚硝酸盐是良好的抑菌剂, 它在pH4.5~6.0的范围内对⾦黄⾊葡萄球菌和⾁毒梭菌的⽣长起到抑制作⽤, 其主要作⽤机理在于NO2⼀与蛋⽩质⽣成⼀种复合物(铁- HITROY复合物), 从⽽阻⽌丙酮降解⽣成ATP, 抑制了细菌的⽣长繁殖; ⽽且硝酸盐及亚硝酸盐在⾁制品中形成HNO2后, 分解产⽣NO2, 再继续分解成NO- 和O2, 氧可抑制深层⾁中严格厌氧的⾁毒梭菌的繁殖, 从⽽防⽌⾁毒梭菌产⽣⾁毒毒素⽽引起的⾷物中毒, 起到了抑菌防腐的作⽤。

3、腌制作⽤亚硝酸盐与⾷盐作⽤改变了肌红细胞的渗透压,增加盐分的渗透作⽤, 促进⾁制品成熟风味的形成,可以使⾁制品具有弹性, ⼝感良好, 消除原料⾁的异味, 提⾼产品品质。

4、螯合和稳定作⽤在⾁制品腌制过程中, 亚硝酸盐能使泡胀的胶原蛋⽩的数量增多, 从⽽增加⾁的黏度和弹性, 是良好的螯合剂。

另外, 亚硝酸盐能提⾼⾁品的稳定性, 防⽌脂肪氧化⽽产⽣的不良风味。

亚硝酸盐的危害近来,亚硝酸盐引起社会的⼴泛关注,因缺乏正确引导使⼈们产⽣相当⼤的误解,甚⾄出现亚硝酸盐恐慌,⼀时间,不少消费者奶粉不敢吃了,⽜奶不敢喝了,罐头不敢碰了,连⽺⾁串都不敢尝了。

这种状况已在⼀定程度上影响了⼈们的正常⽣活,对⾷品⼯业也产⽣了负⾯作⽤。

亚硝酸盐是⼀种允许使⽤的⾷品添加剂,但⼤剂量的亚硝酸盐能够使⾎⾊素中⼆价铁氧化成为三价铁,产⽣⼤量⾼铁⾎红蛋⽩从⽽使其失去携氧和释氧能⼒,引起全⾝组织缺氧,产⽣肠源性青紫症。

亚硝酸盐的产生原理

亚硝酸盐的产生原理

亚硝酸盐的产生原理亚硝酸盐作为一种有害物质,一旦被摄入人体,就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而亚硝酸盐的产生原理则是需要被我们了解的。

本文将通过解析亚硝酸盐的产生机理,从而让大家掌握预防亚硝酸盐的方法。

亚硝酸盐产生的机理十分复杂,它与许多环境因素都有着密切关系。

首先,亚硝酸盐的产生与氮的分解有着直接的联系。

氮分解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将蛋白质等含氮物质分解为氨和氮氧化物等物质。

而在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大量的亚硝酸盐。

其次,亚硝酸盐的产生还与食品加工、储存,以及人为行为等因素有着密切关联。

在食品加工和储存过程中,如果不注意卫生条件,很容易让微生物侵入食品,通过代谢反应产生亚硝酸盐。

而在人为行为方面,比如说抽烟、汽车尾气的排放等,也会导致空气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升高。

另外,亚硝酸盐的产生还与环境因素有关。

比如说,水中的亚硝酸盐就与水中的氧化还原电位、温度、pH值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在某些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水中的亚硝酸盐就会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

无论是以上哪些因素,其本质都是有机氮化合物和无机氮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分解和转化反应,从而得到亚硝酸盐。

因此,为了预防亚硝酸盐的产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我们应该做好食品的卫生安全工作。

特别是在加工和储存食品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控制食品的卫生条件,避免微生物的侵入和繁殖,从而避免亚硝酸盐的产生。

其次,我们应该尽可能减少氮气的排放和污染。

比如说,通过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监管,加强工业废气排放的限制等等,从而减少亚硝酸盐的源头排放。

最后,我们应该注意水质的保护,并严格按照水质要求进行水质处理。

这样可以保证水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始终处于安全范围内,保障人体健康。

总之,亚硝酸盐的产生机理十分复杂,其源头涉及到很多环境因素。

为了有效预防亚硝酸盐的产生,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特别是卫生安全工作、氮气的减排和水质保护等方面,加强环境保护措施,最终达到保障人体健康的目的。

亚硝化菌的种类,生长特性,亚硝化过程与机理

亚硝化菌的种类,生长特性,亚硝化过程与机理

亚硝化菌的种类,生长特性,亚硝化过程与机理摘要:从亚硝化细菌的生长特性出发,主要介绍了亚硝化细菌的种类,包括亚硝化单胞菌属、亚硝化球菌属、亚硝化螺菌属、亚硝化叶菌属、亚硝化弧菌属,并探讨了亚硝化过程中的氧化和生化机理。

关键词:亚硝化菌,亚硝化作用,机理1 亚硝化细菌生长特性亚硝化细菌又叫氨氧化细菌,有自养型与异氧型之分,一般认为自养型氨氧化细菌是硝化作用的主要菌群。

所有自养型氨氧化细菌,都是革兰氏阴性细菌,自养生长时,以氨为唯一能源,以CO2为唯一碳源;混合营养生长时,可同化有机物质。

亚硝酸细菌的生长极为缓慢。

在适宜的条件下需24h 才能完成一次分裂周期。

在进行固体培养的过程中一般需数月才能见到菌落生长[1]。

亚硝酸细菌喜欢微偏碱性的环境,适合大多数氨氧化细菌生长的条件为:温度25-30℃,pH ,氨浓度2-10mmol/L。

倍增时间8小时至数天。

在纯培养中,培养基中若加入有机物质如酵母提取物等将会抑制亚硝酸细菌的生长,因此在进行亚硝酸细菌的分离培养时所培养分离的细菌的纯度可利用在培养基中加入(酵母粉、牛肉膏、蛋白胨等)有机物的方法进行检测[2]。

但是自然环境中有机物质对亚硝酸细菌的影响不如在纯培养中的大大亚硝酸细菌对污水组成、pH和温度等的改变都敏感[3]。

2亚硝酸细菌的分类亚硝酸细菌的分类主要根据细菌形态的表型特征、细胞内细胞质膜的分布及它们16SRNA 序列的同源性。

1984-1989 年的《伯杰氏细菌系统分类学》把硝化细菌分为九个属:硝化杆菌属、硝化刺菌属、硝化球菌属、硝化螺菌属、亚硝化单胞菌属、亚硝化螺菌属、亚硝化球菌属、亚硝化叶菌属和亚硝化弧菌属等。

而目前则倾向于把亚硝酸细菌分为两个单一细胞起源的群体,它们分别属于变形菌纲的β亚纲和γ亚纲。

在对这两个亚纲的亚硝酸细菌作进一步的分类时,不同的学者还有些细微的差别。

Votek 等认为除了海洋亚硝酸球菌属于变形菌γ亚纲外,其它的亚硝酸细菌即亚硝酸单孢菌和亚硝酸螺旋菌两个种群属于变形菌β亚纲。

亚硝酸的作用机理

亚硝酸的作用机理

亚硝酸盐的作用机理与危害及亚硝酸盐阻断剂摘要:在肉制品加工中,亚硝酸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其毒性巨大,且易形成致癌物质亚硝胺,所以人能一直以来都在努力寻找其替代物。

本文综述了肉制品中添加亚硝酸盐的作用及其危害,以及亚硝酸盐替代品的研究进展。

关键字:亚硝酸盐AbstractNitrite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meat processing. But because of its large toxicity and easy to form carcinogenic, so people can has been struggling to fi nd its replacement. This article reviewe d the functions and harms of adding nitrite to the meat products, and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i ts substitute.Key words: nitrite;引言发色剂又称护色剂,是能以肉及肉制品中呈色物质作用,使食品加加工、保藏等过程中不被分解和破坏,呈现良好色泽的物质。

常用的发色剂有硝酸盐或亚硝酸盐。

[1]由于研究发现腌肉中的亚硝酸盐能生成致癌物质亚硝胺[2],因而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使用引起争议,但一般认为只要控制好使用量,就不会达到中毒员的程度,相反还能达到抑制微生物和产生特殊风味的作用,因而认为是人可取代也无须取代的物质,甚至认为在人的唾液、胃液中,也存在亚硝基物质,许多天然植物(如菠菜)也存在亚硝基物质[3],只要不达到足够的量,对人体应该是安全的。

然而很多不法分子为改善食品的色泽,恢复食物原来的颜色,而在腌肉等食品中加入过量的亚硝酸盐、硝酸盐等发色剂,严重地危害了消费者的人生安全。

因此寻找一种快速,准确测定食品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检测技术势在必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硝酸盐的作用机理
亚硝酸盐的来源
1食品中常用的亚硝酸盐
①.亚硝酸钠
亚硝酸钠为白色或微黄色结晶或颗粒状粉末,无臭,味微咸,易吸潮,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在空气中可吸收氧而逐渐变为硝酸钠。

本品是食品添加剂中急性毒性较强的物质之一,是一种剧药(在药物学中,根据毒性试
验结果,把毒性较强的物质称为剧药,如亚硝酸钠、氢氧化钠等;把毒性更强的称为毒药,如三氯化二砷等)。

过量的亚硝酸盐进入血液后,可使正常的血红蛋白(二价铁)变成高铁血红蛋白(三价铁),失去携氧的功能,导致组织缺氧。

潜伏期仅为0.5〜1小时,症状为
头晕、恶心、呕吐、全身无力、皮肤发紫,严重者会因呼吸衰竭而死。

ADI (每日允许摄入量)为0 〜0.2mg/kg。

我国规定:本品可用于肉类罐头和肉制品,最大使用量为0.15mg/kg。

残留量以亚硝酸
钠计,肉类罐头不得超过0.05mg/kg,肉制品不得超过0.03mg/kg。

此外,还规定亚硝酸盐可用于盐水火腿,但应控制其残留量为70ppm。

②•硝酸钠
硝酸钠的毒性作用主要是因为它在食物中、水或胃肠道,尤其是在婴幼儿的胃肠道中,易被还原为亚硝酸盐所致,其ADI为0〜5mg/kg。

我国规定:本品可用于肉制品,最大使
用量为0.5g/kg,其残留量控制同亚硝酸钠。

③.亚硝酸钾
亚硝酸钾的毒性作用参照亚硝酸钠,其ADI为0〜0.2 mg/kg。

④.硝酸钾
硝酸钾的毒性作用参照硝酸钠,在硝酸盐中,本品毒性较强,其ADI为0〜5 mg/kg。


品可代替硝酸钠,用于肉类腌制,其最大用量同硝酸钠。

⑤•抗坏血酸和烟酰胺
用亚硝酸盐作为肉类的发色剂时,同时加入适量的L—抗坏血酸及其钠盐、烟酰胺作为发色助剂使用。

抗坏血酸的使用量一般为原料肉的0.02%〜0.05%,烟酰胺的用量为0.01%〜0.02%,在腌制或斩拌时添加,也可把原料肉浸渍在这些物质的0.02 %的水溶液中。

2亚硝酸盐其他来源
蔬菜中含有较多的硝酸盐。

蔬菜也能从土壤中浓集更多的硝酸盐(如芹菜、韭菜、大白菜、萝卜、菠菜等);大量
施用含有硝酸盐的化肥或土壤缺钼时,可增加植物的蓄积作用。

在温度、水份、PH、渗透压等利于硝酸盐还原菌繁殖
可确进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蔬菜存放在较高的温度下亚硝酸盐明显增高。

食盐浓度5%时,温度愈高37C,产生的亚硝酸盐愈多;食盐浓度10%时次之;食盐浓度15%时,不论温度高低均无明显变化。

腌制蔬菜的头2-4天亚硝酸盐有所增加,7-8天最高,9天后趋于下降)。

饮用亚硝酸盐含量高的饮用水也可引起中毒。

亚硝酸盐亦可在体内形成。

当胃肠功能紊乱、贫血、患肠寄生虫病、胃酸浓度下降时,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大量繁殖,如再大量食用硝酸盐含量高的蔬菜,使亚硝酸盐在肠内形成
过快,如机体不能及时将亚硝酸盐分解为氨,可引起中毒(称肠原性青紫症)。

儿童最易出现。

亚硝酸盐危害
亚硝酸盐对人体的危害
亚硝酸盐是食品添加剂中毒性较强的物质。

摄入后后可与血红蛋白结合,使正铁血红蛋白变为高铁血红蛋白失去携带氧功能,严重时可窒息机而死。

中毒量0.3—0.5克,致死量3克。

尤其是在一定条件下与仲胺作用生成亚硝胺(强致癌物质)。

由于在肉制品加工中,适当的加入亚硝酸盐能起到良好的发色和抑菌作用,因而许多国家都允许将其作为发色剂、抑菌剂、抗氧化剂等加入到肉制品中。

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如加入量过多、搅拌不均匀或者加
工工艺不合理等等都可能会导致残留量过高,人食用后会引起中毒。

人体中毒量为0.3 —0.5g,致死量为3g。

FAO/WHO(1985)规定,ADI值为0〜5mg/kg (以亚硝酸纳计的亚硝酸盐总量)。

亚硝酸盐进入血液后,可把正常血红蛋白(Fe2+)变成高铁血红蛋白(Fe3+)。

[7] 高铁血红蛋白失去载氧能力,从而导致组织缺氧,对人体造成危害,产生头晕、呕吐、全身乏力、心悸、皮肤发紫、严重时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甚至昏迷、抽搐而衰竭死亡。

大量文献显示,经常摄入亚硝酸盐有致癌作用。

亚硝酸盐在酸性条件下会分解生成亚硝
酸,亚硝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产生亚硝基。

而亚硝基能够与人体蛋白质代谢产物仲胺类化合物结合生成亚硝胺。

研究表明,亚硝胺是一种极强的致癌物质。

据动物实验,一次多量或
长期摄入都可引起癌症,特别是胃癌。

因为亚硝胺类物质合成需要在酸性条件下,而胃中含酸较多环境条件适中。

目前还没有发现能耐受亚硝胺而不致癌的动物。

亚硝胺在体内微粒体
羟化酶作用下,经过一系列代谢,形成终致癌物,促使自由甲基(CH3 •)将核糖核酸(RNA)
和脱氧核糖核酸(DNA)的鸟嘌呤O6或O7位甲基化,使细胞产生突变、癌变[8]。

因此,国际上对添加亚硝酸的问题十分重视,在没有理想的替代品之前,应把量控制在最低范围内。

亚硝酸盐有害的表现
亚硝酸盐大量进入血液时,使正常血红蛋白转变为高铁血红蛋白(将血红蛋白中二价铁离子氧化成三价),失去带氧能力,形成高铁血红蛋白症。

最初,皮肤粘膜青紫。

当高铁血红蛋白达20%时,出现缺氧症状。

中枢神经系统对缺氧最为敏感,可引起呼吸困难,循环衰竭,和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亚硝酸盐还有松弛平滑肌的作用(小血管平滑肌易受到影响),可造成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误食亚硝酸盐引起的中毒,潜伏期一般为10数分钟。

大量食用含亚硝酸盐的蔬菜引起
的中毒,潜伏期为 1 —3小时,少数可达20小时。

主要症状为口唇、指甲、皮肤出现紫绀等组织缺氧表现,并有头晕,头痛、心率加快、嗜睡、烦燥、呼吸急促、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乏力等症状。

严重者有心率减慢、心律不齐、昏迷和惊厥,常死于呼吸衰竭。

误食亚硝酸盐中毒,容易出现循环系统的变化,如四肢发冷、心跳加快、血压下降,重症病例可出现循环衰竭和肺水肿等现象
那么如何避免或减少亚硝酸盐的摄入量呢?
1、抑制食品中亚硝酸盐的形成,特别是剩菜中的硝酸盐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会转变成亚
硝酸盐。

所以,有人建议不要吃隔夜菜,但本人认为,关键是要防止硝酸盐转化成亚硝酸盐,并不在于吃不吃隔夜菜。

因此,剩菜最好要加一次热,将菜中的微生物杀灭;然后要在剩菜
冷却后用保鲜膜密封,放到冰箱中保存,这样就可有效防止硝酸盐转化成亚硝酸盐。

2、食品中亚硝酸盐是无法避免的,因为许多食品存在人为添加的食品添加剂,因此,
抑制食品中亚硝胺类的形成或阻断亚硝胺类的致癌性是关键。

维生素C在抑制前体物(胺类、酰胺类、亚硝酸盐)形成亚硝胺方面无论体内或体外都非常有效。

另外,维生素C还是一种抗氧化剂,可在细胞外阻断致突变物的形成,有抑制肿瘤的作用。

摄入新鲜水果和蔬菜,如
水果中的猕猴桃、橙子、鲜枣、山楂等均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

各种蔬菜也有阻断亚硝胺的
形成作用。

3、维生素A有阻断亚硝胺的致癌作用,并有抑制肿瘤细胞繁殖和生长的作用。

因此,选择含维
生素A或含3-胡萝卜素丰富的食物可降低癌症的发病和死亡率。

4、硒具有防癌作用。

硒参与构成很多酶类,特别是谷胱甘肽过氧化酶,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保护细胞和组织,维持其正常功能。

芝麻、动物内脏、大蒜、蘑菇、海米、鲜贝、鱿鱼、苋菜等含硒量较为丰富。

5、此外,大蒜、绿茶等均对亚硝酸盐的转化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以绿茶的抑制效果最为显著。

大蒜可能硝酸盐还原菌具有抑杀作用,对预防预防癌症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

6、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亚硝酸盐的摄入量,许多食品主要是腌制的肉类、熏肉和咸鱼等含有亚硝胺。

肉制品,特别是鱼类保存过长时间可产生各种多胺(仲胺和季胺),很容
易在体外与亚硝酸盐防腐剂发生反应生成亚硝胺化合物。

腌制食品如果再用烟熏,则亚硝胺
化合物的含量将会更高。

经亚硝酸盐处理过的肉类 (熟食)在油煎时,可产生含量高达100mg /kg的强致癌物亚硝基吡咯烷,这种物质5mg /kg就可使大鼠患癌。

除此之外,加工的肉类食品均含有亚硝酸盐,食用时尽量避免加热,另外,食用量一定要控制。

参考文献:
[1] 白英杰•浅谈动物性食品添加剂[J].兽医卫生,2010,12(2):7.
[2] 梁子伟,练春连.浅析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安全的影响[J].科技论坛,2010,4(2):52
.[3]林文庭常用色素的护色剂选择研究(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福建福
州350004)
[4] 张根生,食品中有害化学物质的危害与检测[M].中国计量出版社,2006.
[5] 刘诚.肉制品中的亚硝酸盐[J].营养卫生,1998.14(6):1-4
[6] 王敏.肉制品中亚硝酸盐的作用、安全性及代替物的讨论J].肉品卫生,2001, ( 9): 24-25.
[7] 汪锦邦代替亚硝酸钠做腌肉制品添加剂的新醉方食品添加剂2008
[8] 王健,丁晓雯,龙悦,陈敬鑫.亚硝酸盐新型替代物番茄红素的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12,33(3):282-285.
[9] 杨宝进.亚硝酸盐替代物的研究进展[J].肉类研究,1994,4: 31-33
[10] 石飞云,徐颖,李启蒙.大蒜清除亚硝酸盐作用的研究[J ].食品科技,2008,(2):182-184.
塔娜
食质1302 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