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rtscher样视网膜病变
妊娠期眼的生理及病理改变

妊娠期眼的生理及病理改变陈思瑾;熊柯【期刊名称】《妇产与遗传(电子版)》【年(卷),期】2015(005)004【总页数】3页(P62-64)【关键词】妊娠并发症;生理学;视网膜疾病;妊娠高血压【作者】陈思瑾;熊柯【作者单位】510515 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妇产科;510515 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眼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4;R77妊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理过程,孕期身体的各器官系统都在变化,包括眼的变化。
本文综述了妊娠期眼部的生理改变和妊娠相关眼病的病理改变。
一、眼睑、结膜与眼肌妊娠期由于激素的改变皮肤着色加深,一般局限于脸颊部,但也可能延伸至眼睑皮肤,称之妊娠斑,通常在产后褪去[l]。
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表现全身水肿,同样眼睑和结膜也可发生水肿,球结膜可出现小动脉痉挛、毛细血管弯曲及结膜贫血等改变。
这些血管改变早于视网膜血管改变,产后6周左右逐渐恢复。
妊娠期还可能出现腱膜性上睑下垂,这是由于妊娠期激素的改变削弱了提上睑肌肌腱的韧性,易受到机械力的影响使其损伤[2]。
严重的妊娠剧吐可导致Wernicke's脑病,可伴随眼球震颤、眼外肌麻痹等,妊娠期高凝状态引起的缺血同样可导致眼外肌麻痹[l]。
二、角膜妊娠期角膜会有屈光改变,角膜厚度可能增加3%,大约有l.25 D的屈光度改变,雌激素的影响使角膜和晶状体含水量增加从而导致近视。
妊娠期,尤其是妊娠后期,角膜知觉敏感度会下降,85%的孕妇在分娩后4~6周恢复正常[3-4]。
80%左右的孕妇在妊娠后期会出现干眼症状,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试验)表明泪液分泌减少、角膜水肿、敏感度下降及泪液的改变。
因此,妊娠期及产后早期不推荐使用角膜接触镜。
角膜厚度变化和伤口愈合的影响导致不稳定的屈光,妊娠期禁忌LASIK、LASEK等角膜屈光手术[5]。
三、眼内压与青光眼研究表明妊娠期眼内压下降l0%左右,在妊娠中期开始并持续到产后两个月,眼内压下降的机制可能是巩膜静脉压的降低和葡萄膜巩膜通道流出提高。
Purtscher视网膜病变2例

s lr e o w t r t u ae h au o i a i i l t n d r — e e t my ih e i l t d y r n e c d mp a a Ia e c l n
b clc my n luo ugr [.Ac hh mo cn euet i acma sre J o g y J t Opta l a d a l S
2 8 3 2 9—0.
[】 S n w n S B r a 7 aq a V , u n S, Tj ai , e 1.A i i me m ew n S t a mno c m— t
b a e ta s l n a i n: r v e o c re t i d c t n i t e rn rn p a tt o a e i w f u r n n ia i s n h o
maae e to p tam c dsres 【J n i p tam l n m n fo hh i i d r J.Ida J O hh lo , g l o n 2 0 ,54: 2 0 075 ( 2 l 6. )5 一 [】 刘 兆 荣 .王 杰 .非 穿 透 性 小 梁 手 术 联 合 双层 羊 膜植 入 物 治 疗 青 8 少 年 型 青 光 眼 【.中华 眼 科 杂 志 ,0 4,0 2 :8 8 . J 】 2 0 4 ( )7 — 1 [】 叶 纹 . 静 芬 , 一 声 .羊 膜 植 入 在 非 穿 透 性 小 梁 切 除 术 中 的 应 9 孙 钟 用 【.眼 科 学 报 ,02,82 :6 7 . J 】 20 1 ( )7 — 9 [O 1】李 美 玉 .青 光 眼 学 [ .北 京 : 民卫 生 出版 社 ,0 4:3 —0 . M】 人 20 19 6 2 [l 1】王 艳 , 兴 怀 , 樊 荣 , .非 穿 透 小 梁 手 术 失 败 原 因 与 再 次 手 孙 孟 等 术 部 位 选 择 【.中华 眼 科 杂 志 ,0 33 ( )8 — o J J 20 ,9 2 :7 9 . [2 1】李 美 玉.非 穿透 性 小 梁手 术 联 合 透 明 质 酸 钠 生 物 胶 植 入 术 的 I 临 床 疗 效 观 察 【.中华 眼 科 杂 志 ,0 ,76)4 4 4 7 J 】 2013 ( :0 — 0 . [3 D h n 1】 aa E, Due a MU o pnt t g ft t n ugr o rsdu .N ne er i ir i sre fr a n la o y gac m :ot lb ugr nyJ.J C t atR f c ug l o a cnr y sre ol[ aa c er t r , u o y ] r a s
远达性视网膜病变3例报告

远达性视网膜病变3例报告冉灵霞;宿罡;潘乐【期刊名称】《贵州医药》【年(卷),期】2016(040)004【总页数】2页(P401-402)【关键词】远达性视网膜病变;眼底【作者】冉灵霞;宿罡;潘乐【作者单位】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贵州省眼科医院,贵州遵义563003;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贵州省眼科医院,贵州遵义563003;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贵州省眼科医院,贵州遵义563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74.1近年来由于经济改善,交通事故发生率不断增加,远达性视网膜病变的报道逐渐增多,但其临床表现及机制也不尽相同,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结论看法不甚一致。
现将我院2013-2015年收治的3例远达性视网膜病变病例诊治分析报告如下。
病例1:女,46岁,因车祸致胸背部疼痛、呼吸困难以双侧多发肋骨骨折、左锁骨骨折并肺挫伤入院。
伤后2 d患者诉左眼视力下降,查体:Vos:HM/20 cm,屈光间质清,视盘色淡,水肿,隆起约2D,后极部视网膜水肿,视盘周围及黄斑鼻侧见大量棉絮斑,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示棉绒斑对应处视网膜见无灌注区(图1),诊断:左眼远达性视网膜病变。
予糖皮质激素,改善供血及营养神经药物治疗。
1个月后眼科门诊复查:Vos:HM/20 cm,左眼视盘周围棉绒斑及线状出血部分吸收。
病例2:女,7岁,因车祸伤致全身多发骨折(锁骨及下肢骨)6 h入院。
伤后2 d 患儿诉双眼视物不清,查体:Vou:FC/50 cm,双眼视盘边界清,后极部网膜广泛散在灰黄色斑块,浅层出血,诊断:双眼远达性视网膜病变。
予糖皮质激素,改善供血治疗,10 d后复查:Vou:FC/1 m,眼底视盘周围网膜水肿,出血基本吸收,可见散在渗血灶(图2),1个月后眼科门诊复查:Vod 0.3 Vos 0.4,双眼眼底视盘边清色正,网膜出血已吸收。
病例3:女,64岁,因摔倒撞伤头部后10 d出现右眼视力下降9 d就诊。
视网膜病

第一节概述视网膜(retina)为眼球后部最内层组织,结构精细复杂,其前界为锯齿缘,后界止于视神经头。
视网膜由神经感觉层与色素上皮层组成。
神经感觉层有三级神经元:视网膜光感受器(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神经节细胞的轴突构成神经纤维层,汇集组成视神经,是形成各种视功能的基础。
神经感觉层除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外,还包含有视网膜血管系统。
一、视网膜解剖结构特点1.视网膜由神经外胚叶发育而成,胚胎早期神经外胚叶形成视杯,视杯的内层和外层分别发育分化形成视网膜感觉层(神经上皮层)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
神经上皮层和RPE层间粘合不紧密,有潜在的间隙,是两层易发生分离(视网膜脱离)的组织学基础。
2.RPE有复杂的生物学功能,为感觉层视网膜的外层细胞提供营养、吞噬和消化光感受器细胞外节盘膜,维持新陈代谢等重要功能。
RPE与脉络膜最内层的玻璃膜(Bruch膜)粘连极紧密,并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功能单位,即RPE-玻璃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体,对维持光感受器微环境有重要作用。
很多眼底病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各种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与该复合体的损害有关。
3.视网膜的供养来自两个血管系统,内核层以内的视网膜由视网膜血管系统供应,其余外层视网膜由脉络膜血管系统供养。
黄斑中心凹无视网膜毛细血管,其营养来自脉络膜血管。
4.正常视网膜有两种血-视网膜屏障(blood-retinal barrier, BRB)使其保持干燥而透明,即视网膜内屏障和外屏障。
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的闭合小带(zonula occludens)和壁内周细胞形成视网膜内屏障;RPE和其间的闭合小带构成了视网膜外屏障。
上述任一种屏障受到破坏,血浆等成分必将渗入神经上皮层,引起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水肿或脱离。
5.视网膜通过视神经与大脑相通,视网膜的内面与玻璃体连附,外面则与脉络膜紧邻。
因此,玻璃体病变、脉络膜、神经系统和全身性疾患(通过血管和血循环)均可累及视网膜。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概述: (1)流行病学: (1)病因: (1)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并发症: (4)诊断: (4)鉴别诊断: (5)治疗: (5)预后: (6)预防: (6)英文名: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别名:晶状体后纤维增生症;RLF概述: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原称晶状体后纤维增生症(RLF),1942年由Terry首先报道,当时发现早产患儿晶状体后有白色纤维组织而命名。
研究表明本病与早产低出生体重以及吸高浓度氧气有密切关系,是由于早产儿视网膜血管尚未发育完全,产生视网膜新生血管及纤维组织增生所致。
晶状体后纤维增生症是严重ROP的晚期瘢痕改变,1984年世界眼科学会正式将该病定名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流行病学:本病绝大多数见于胎龄少于32周、体重不足1600g的早产儿,也偶见于超过上述体重的足月产儿(所谓早产儿含有产期提前、婴儿未成熟2个意义)。
病变活动期的发病率为早产儿的10%~20%,最后纤维膜有残留者则为早产儿的3%左右。
性别无明显差异,双眼受害但轻重可以不等。
1991年美国多中心ROP研究小组调查4099例出生体重<1251g早产儿,有65.8%发生ROP,2237例出生体重<1000g中发生率81.6%,3821例胎龄<32周的早产儿68.5%发生ROP国内报道149例极低出生体重儿40%发生ROP,500~750g的早产儿中86%发生ROP。
总的看来,出生体重越低,胎龄越小,ROP的发病率越高病因:ROP的确切病因仍未明确,目前公认的危险因素有低出生体重、早产、氧疗其他还有高碳酸血症、高钠血症、低血糖、低血压酸中毒、贫血输血、高胆红素血症、败血症、光照、低体温、脑室周围出血、动脉导管未闭、应用β受体阻滞药等。
1.早产低出生体重视网膜发育不成熟是ROP发生的根本原因,出生体重越低、胎龄越小,ROP发生率越高,病情越严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英文名: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别名:中浆;复发性中心性视网膜炎;特发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炎概述: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是以黄斑部及其附近局限性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为特征的常见眼底病变国内临床上常简称“中浆”。
1866年Von Graefe首先描述了该病并命名为“复发性中心性视网膜炎”此后整整一个世纪中,人们对其认识越来越深入,但对病因与病机始终不能明了。
直到1965年,Maumenee通过荧光造影观察到该病变是由色素上皮渗漏引起的。
1967年Gass详细描述了该病的病理和临床特征,对其神经上皮层盘状脱离的机制做了详尽的论述,并将其命名为“特发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炎”(idiopathic central serous choroidopathy)。
考虑到该病同时累及了脉络膜和视网膜,后来逐渐将名称统一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炎”。
近年来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的出现为进一步研究CSC提供了新的方法,也对其发病机制有了新的认识流行病学:中浆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属于最常见的眼底病之一。
患者大多为青壮年男性。
发病年龄25~50岁,发病高峰在40岁前后。
男女之比为5∶1~10∶190%以上单眼受害,左右眼无差别。
大多能在3~6个月内自行恢复,是一种自限性疾病。
但也易复发,多次反复后可导致视功能不可逆性损害。
据统计1/3~1/2的患者可以复发10%患者可多次复发。
最近ICGA的研究结果显示对侧眼无任何临床症状,但30%以上患者对侧眼ICGA有异常表现。
病因:中浆(CSC)可能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其发病与年龄、性别、血型、气候全身情况、妊娠、精神紧张、情绪异常过敏、感冒、感染、过度疲劳和烟酒刺激等均有关常见诱因有睡眠不足、紧张、劳累情绪波动等。
A型性格者易发生中浆,可能与交感神经兴奋,血循环中儿茶酚胺升高有关实验性肾上腺素黄斑病变和无晶体眼性肾上腺素黄斑病变表现与中浆类似。
浅谈视网膜色素变性

浅谈视网膜色素变性黄娜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al pigmentosa,RP)属于光感受器细胞及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营养不良性退行性病变,是一种最常见的遗传性致盲眼病。
其临床主要特征:夜盲,进行性视野缩小,色素性视网膜病变,视盘呈蜡黄色萎缩及光感受器功能不良。
典型表现为视网膜色素沉着呈骨细胞样改变。
该病有多种遗传方式,可为性连锁隐性遗传,常染色隐性遗传或显性遗传,也可散发。
一般在30岁以前发病,最常见于儿童或青少年期起病,至青春期症状加重,到中年或老年时因黄斑受累视力严重障碍而失明。
此病在我国的患病率为三千七百八十四分之一,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不治之症“。
RP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主要是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的研究已成为当今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检测方法也随之迅速发展。
对于基因突变的检测,经典方法是根剧基因的分离规律,更进一步是在分子水平:印迹法,脱氧核苷酸序列测定分析法,现在主要是运用聚合酶链反应。
随着对人类基因组研究的深入,基因芯片的出现使突变检测变得规模化和程序化。
随着基因检测的方法的发展,众多的国内外研究者在RP的研究领域里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2007年,金子兵博士等对一个家族中与XLRP(X-linked retinal pigmentosa)有关系的6个成员进行研究,通过聚合酶链反应筛选得到的PRGR,发现了一个新的突变基因g.ORF15+1232_1233delGG.脂肪分化相关蛋白的致病基因是紫红基因,紫红位于人染色体3q21〜24,含有4个内含子和5个外显子,编码一个由348个氨基酸组成的视蛋白,可与视黄醛结合形成视紫红质。
它突变时会产生有害的突变蛋白,干扰正常视紫红质的功能,导致脂肪分化相关蛋白。
目前发现的RP基因致病基因如表1。
对于RP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补充抗氧化剂(维生素A,维生素E等),营养剂,血管扩张剂的治疗作用尚未确定。
Coats病

Coats病一概述Coats病(Coats' disease)又名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
大多见于男性青少年,女性较少,亦可发生于成年人。
通常侵犯单眼,偶为双侧。
病程缓慢,呈进行性。
早期不易察觉,直到视力显著减退,出现白瞳症或废用性外斜时才被注意。
二病因本病是一种视网膜血管异常,血管内皮细胞屏障作用丧失,以致血浆大量渗出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导致视网膜广泛脱离的视网膜病变。
但这种视网膜血管异常是先天性的还是后天性的,是原发性的还是继发性的,到目前为止,尚无定论。
三临床表现病眼在黄斑部未受损害之前,视力不受影响。
亦无其他不适。
眼球前节阴性。
屈光间质清晰,视盘正常或略有充血。
视网膜大片渗出斑块多见于眼底后极部,亦可发生于任何其他部位。
面积大小不一,单块或多块,形态不规则,呈白色或黄白色,隆起于视网膜血管下方,偶尔亦可遮盖部分血管,隆起度相当悬殊,从不明显到十余个不等。
渗出斑块周围常见暗红色出血,并有散在或形成环状的深层白色斑点。
斑块表面,可见有发亮的小点(胆固醇结晶),有时还有色素沉着。
视网膜动静脉均有明显损害,表现为一、二级分枝充盈扩张,二或三级以后小分支管径变细,周围有白鞘,管腔呈梭形或球形扩张,或作纽结状,并可有新生血管和血管相互间吻合等,血管异常是视网膜下大量渗出及出血等的基础。
微循环障碍视网膜出现区域性或广泛的灰白色水肿,黄斑部可有星芒状斑。
在缓慢而冗长的病程经过中,上述种种改变新旧交替出现,病变时轻时重,终于发展到整个视网膜脱离,脱离半球形,呈灰暗的浅棕色或浅绿色。
有些视网膜下大量出血的病例,出血进入玻璃体,机化后形成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有些病例还可发生并发性白内障,前部葡萄膜炎、继发性青光眼或低眼压等并发症。
四检查1.血胆固醇检查对于成人患者可进行血胆固醇检查。
2.糖耐量试验3.病理学检查视网膜血管扩张、血管壁增厚、玻璃样变。
血管周围有慢性炎性细胞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和大单核细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尘生里盟盘点!!盟生!旦盟塑鲞筮!翻£!坐』Qe!!!!!堂】,塑业!幽!,!型塑,盟!!Purtscher样视网膜病变戴荣平董方田郑霖王造文于伟泓许卓再晁炜静P11r【schel视网膜病变是指胸腹部严重的挤压伤或粉碎性骨折后发生的一种特殊的视网膜病变,眼底表现为视乳头周围的棉絮斑、出血、视网膜黄白色斑等改变。
而PLI鹏cher样视网膜病变是指在非外伤的全身性疾病中眼底出现Pun8cher视网膜病变的特殊表现,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急性胰腺炎、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
Purt8cher样视网膜病变具有与Punscher视网膜病变相类似的眼底表现,但由于继发短篇论著于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特殊性。
现将我院2002至2006年问诊治的1l倒(21只眼)Punscher样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一、资料和方法1.临床资料:2002年2月至2006年11月在我院眼科就诊或会诊的患者中,经眼底彩色照相或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nu叫e8ceinandography,FFA)检查证实为P叫scher围l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PIl工lscher样视网膜病变的眼底彩色图像和FFA图像。
A示右眼底彩色图像,可见视乳头周围大量棉絮斑,颞上视网膜点状出血,黄斑部鼻侧可见黄白色Plln虮h盯斑;B示左眼底彩色图像,口』见视乳头周围大量棉絮斑,视网膜表而片状出血,黄斑区大量黄白色PLlnscher斑,黄斑呈假性樱桃红点;c示右眼FFA晚期图像,可见萤斑区视网膜小动脉阻塞,黄斑无『f『L管区扩夫,小『|『【管渗漏荧光:D示左跟FFA动脉期图像,可见视乳头用田小动脒阻塞,后极部视网膜广泛尢荧光灌注区作者单位:100730中吲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枷和医院眼科眼科研究叶1—0主竖垦整壁盘!!!!至j旦筮塑鲞筮§翻£虫』塑P!!型!些,丛盟!塑!:!堂!!。
一坠圭样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共ll例(21只眼),其中男性3例(6只跟).女性8例(15H跟);双眼10例,单眼1例;年龄9~53岁,平均24岁。
l’unscher样视网膜病变的诊断依据主要是患者的眼底表现,如视乳头周围棉絮斑,黄斑区周围PLlr【scher斑,视网膜表面线、片状出血,周边部视网膜大致正常,但黄斑区有硬陛渗出或同时有高血压视网膜病变者除外。
2.研究方法:分析患者的原发疾病情况、临床表现、FFA图像特征、治疗和预后情况。
,二、结果ll例患者的原发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5例,系统性血管炎2例(其中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I例)I慢性肾功能衰竭l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l例,不明原因2倒(其中有1例为单眼患者)。
患者视力(国际标准视力表)为光感至O2不等。
眼底表现为视乳头周围较多棉絮斑,黄斑区Punscher斑,片状或线状视网膜浅层出血,所有患者元肉眼可见的视乳头水肿,视网膜周边区大致正常。
6例进行了FFA检查,显示为视乳头周围无荧光灌注区,范围大小不等.视乳头周围小动脉刚塞,视网膜周边部大致正常;其中3例视网膜静脉充盈时间延长;4例充盈晚期视乳头呈现高荧光。
11例患者中有9例采用了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活血中成药等治疗,其中1例(1只眼)因玻璃体出血进行了玻璃体切除术,2例以活血中成药治疗为主:随诊时间1周至3年不等,其中2例在眼科就诊后不久死亡;2例因全身疾病严重,预计治疗效果不佳而放弃治疗,以后失访;1倒单服患者经活血中成药治疗后未再就诊。
患者经治疗后视力变化不等,0.1以上者5例(7只眼),其中1倒(2只眼)从双眼数指提高至o.7。
5例(10只眼)跟底棉絮斑、PIlr【scher斑和出血逐渐吸收,最终出现视神经萎缩、血管白线和视网膜色素变动。
=、典型病例介绍侈01女性,23岁,因双眼视力下降1周,于2002年2月来我院眼科就诊。
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07,左眼眼前1尺数指:双眼眼压正常,眼底可见视乳头周围大量棉絮斑,左眼散在片状出血,黄斑区有黄白色斑片状病变,左跟为重.固2系统建红斑狼疮患者,治疗3年后眼底彩乜图像和FFA幽像。
A示右E霆底彩色图像,届示视乳头色白,视乳头颞侧供应黄斑区小动脉呈白线,视网膜色索紊乱;B示左眼底彩色图像,可见视乳头色白,视乳头周围小动脉呈白线,视嘲膜色素紊乱,黄斑区呈暗红色;c示右眼FFA晚期图像,可见视乳头旱轻度低荧光区,视网膜呈轻度斑驳状荧光医,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扩大;D示左眼FFA晚期图像,颓L方可见生堡JE摧篮查垫!!生!旦筮塑鲞莹!塑!!・!』尘P!尘!!堂l,丛!!!塑!:!!I塑:堕垫!FFA检查:可见左眼视乳头周围小动脉阻塞,后极部广泛无灌注区;右眼可见黄斑鼻侧小动脉闭塞,视网膜血管荧光素渗漏(图1)。
诊断:双眼Punscher样视网膜病变。
根据患者有双手和膝关节痛病史4年,结合全身免疫指标异常情况,经免疫内科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给予环磷酰胺,泼尼松、羟氯喹等治疗。
4个月后患者右眼视力o.2.左眼o.01;眼底可见视乳头色淡,视乳头周围有部分小动脉白线,视网膜浅层见少许出血斑片,视网膜色素紊乱。
继续治疗3年后,患者右眼视力O.2,左眼0.04;双眼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轻度色素紊乱,部分有小动脉白线,FFA检查仍可见无荧光灌注区,左眼颞上部可见新生血管(图2)。
例2男性,38岁,因发热3个月余、视力下降1周,丁2004年11月来我院感染内科就诊。
眼科会诊:双眼视力犬于眼前1尺数指(床边)。
眼底可见双眼视乳头周围黄白色病灶,考虑为棉絮斑,黄斑中心凹大致正常,反光欠清。
患者即往体健。
5d后患者诉视力进一步下降,检查双眼视力为光感,眼底棉絮斑继续增多,黄斑区有黄白色病变和少许片状出血。
FFA检查:左眼视网膜动脉充盈时间为12s,静脉充盈无迟缓。
双眼视乳头周围及黄斑区大片元灌注区,周边视网膜及血管基本正常,晚期双眼视乳头高荧光、血管壁有荧光素着染,视乳头周围和黄斑区可见点状高荧光,左眼黄斑区下方有花瓣样荧光囊样积存(围3)。
符合双眼Punscher样视网膜病变。
考虑患者有“血管炎”,给予葛根素250ml、泼尼松龙1.og静脉滴注,共3d,患者视力仍为光感,但主诉较治疗前好转:实验室检查:血液血红蛋白进行胜下降,最低至98∥I。
血小板计数进行性下降,最低至20×lO’/L。
血肌酐进行性升高,最高为397¨mol/L:外周血涂片:可见红细胞碎片。
住院后患者出现一过性精神症状,主要为被害妄想。
根据患者有血小板进行性下降、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肾功能不全、精神症状和发热,诊断为血栓圈3血柃性血小板减少#k紫癜眼底彩色图像和FFA图像。
A示右眼底彩色图像,u』见视乳头色泽正常、边界尚清,周围大量棉絮斑,鼻下有小片状出血,黄斑区有黄白色Punscher斑,视网膜小动脉周围可见窄透明区;B示左眼底彩色图像,可见视乳头色泽正伟,边界尚清,刷围犬量棉絮斑,少许片状出血,视乳头周围皿黄斑区可见黄白色Pun∽her斑,黄斑区小动脉周围可见窄透明区;c示右眼¨A图像,可见视乳头荧光充盈大致正常,视乳头周围及黄斑区广泛无荧光灌注区,血管壁荧光素着染,血管末端可见较多点状高敛光区;D示庀跟FF^静脉期图像,可见视乳头边界欠清,周围广泛无荧光灌注区,黄斑区大部分无荧光灌注区,中心凹周围残留部分毛细J1IL管,黄斑颞侧可见片状低荧光医生堡!&型筮查塑Z至!旦墨塑鲞蔓!塑曼!哩.』堂些型:翌皇]=垫盟:!!!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拟行f『『【浆置换治疗。
因患者病情危重,预后不良,患者自行放弃治疗出院:以后失访。
讨论Pun日cher视网膜病变首先由0tmar报道(1910年)。
…,1例男性患者从树上摔下后视力下降,眼底表现为视网膜多处白斑和出血,未予治疗.但视力逐渐恢复。
此后外伤导致的类似眼底病变不断有所报道,而且在一些全身性疾病中,也出现了类似的视网膜病变,如急性胰腺炎、脂肪栓塞、肾功能衰竭、分娩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这类非外伤性的眼底病变,称为Punscher样视网膜病变。
I,11nscher或PLlnscher样视网膜病变的眼底表现包括棉絮斑、P呲sch盯斑、视网膜出血和视乳头水肿,一般根据眼底表现即可诊断。
Punsch盯斑是指黄斑区多灶的视网膜小动脉和小静脉之间的视网膜变白区,通常在视网膜小动脉周围有约50“m的透明区。
黄斑区Pu巾eher斑较广泛时,黄斑区可咀显示为假|生樱桃红点。
棉絮斑和视网膜出血常集中在视乳头周围,出血成线状或点状,周边部视网膜大致正常。
本组中所有患者均具备棉絮斑、Punscher斑、视网膜出血的眼底特征,但均尤肉眼可见的视乳头水肿。
5例患者FFA检查,有3例(6只眼)荧光充盈晚期可见视乳头高荧光区。
此外本组患者中,有7例(11只服)显示黄斑中心凹假性樱桃红点。
值得注意的是高血压视网膜病变也可表现为棉絮斑、视网膜出血和视乳头水肿,但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大多合并黄斑区硬性渗出’无典型Punscher斑。
在本研究中排除了所有黄斑区有硬性渗出的患者。
Punscher样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机制目前尚无定论,大多数认为是由视乳头周围小动脉栓塞所致‘2…。
Punscher斑小动脉周围约50u皿范围的透明区符合小动脉旁大约50“m的无血管区,此现象的存在也说明Pu出eher斑的产生与毛细血管前小动脉的阻塞有关,因为近端犬血管的阻塞会导致大片的视网膜白斑。
动物试验结果也证实,中等大小的栓塞物可以诱发类似Purtscher斑的病变”6。
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的阻塞可以引起棉絮斑和出血。
Punscher样视网膜病变一般不累及视网膜周边部,可能是因为视乳头周围的毛细血管网供养动脉较少,血管吻合较少”1之敬。
本研究中有1例患者的FFA检查也清楚的证实了视乳头周围有广泛的小动脉闭塞。
Punscher样视网膜病变中小动脉闭塞的原因同样存在争议。
以往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急性胰腺炎、严重外伤、脂肪栓塞综合征、自身免疫疾病、肾功能衰竭、羊水栓塞中时出现补体活化现象,可必导致白细胞聚集,这些聚集物可以达50岬左右,从而导致小动脉的闭塞“。
其他因素如凝血系统的活化、血管内皮的损伤、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可能在一些患者中起主要作用o“。
pu凼cher样视阐膜病变的文献报道较少,治疗和预后差异很大。
以往对Punscher样视网膜病变一般不予治疗,也有研究者采用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获得较好效果。
也可考虑采崩盐酸罂粟碱、高压氧等治疗,但所有这些治疗均无明确的证据显示其效果优于单纯临床观察”。
有研究者分析了文献中25例P叫scher或PⅡ血cher样视网膜病变的视力腈况,结果发现预后差别很大,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是视乳头水肿和眼底血管荧光素渗漏、脉络膜低灌注、外层视网膜受累及视网膜毛细血管无荧光灌注”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