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

合集下载

Coats病2例误诊分析及治疗探讨

Coats病2例误诊分析及治疗探讨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8年1月第28卷第1期DOI:10.13444/ki.zgzyykzz.2018.01.017作者单位: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眼科,四川泸州646000通讯作者:李群英,Email :1420983788@Coats 病,又名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好发于健康男童,多在10岁前发病,多单眼受累[1],其他年龄段及成年少见。

最早由George Coats 在1908年提出,认为是病因未明确的视网膜毛细血管的异常扩张。

其主要特征是视网膜毛细血管及微动脉的异常梭状或囊状扩张、渗漏,常伴有视网膜内、下的黄白色脂质渗出以及渗出性视网膜脱离[2],晚期可发生严重并发症,如虹膜睫状体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并发性白内障,终致眼球萎缩。

目前对于Coats 病,特别是晚期或者是发生在成人患者时的诊断比较困难,容易出现误诊,另外由于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以及一些临床医生对该病定义的核心把握不准,也常常可导致误诊的发生,我院近1年收治2例成人Coats 病,初诊均出现误诊,后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检查纠正诊断为Coats 病,现报告如下。

1病案介绍病案1,女,43岁,因“右眼视物模糊1个月”来我院就诊。

无全身疾病史。

既往无眼位不正病史,自诉右眼发病前视物清晰。

眼部专科检查,视力:右眼0.1,矫正无提高;左眼1.0。

眼压:右眼11.7mm Hg (1mm Hg=0.133kPa ),左眼12.3mm Hg 。

右眼眼前节(-),眼底检查,右眼视网膜后极部见大片状黄白色渗出,颞侧视网膜毛细血管高度扩张,见动脉血管瘤样改变,黄斑区水肿,隆起,中心凹光反射未见(图1A );左眼前节(-),眼底未见异常。

初步诊断:“右眼视网膜血管炎”。

经FFA 确诊为“右眼Coats 病2B 期”(图1B )。

2天后对病变区域进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后视网膜后级部见黄白色渗出减少,毛细血管扩张消失,黄斑区水肿减轻,右眼视力提高为0.3病案2,女,75岁,因“左眼视物不清3个月余,加重1周”就诊。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研究进展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研究进展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研究进展马雪云;沈吟;邢怡桥【摘要】·Familial exudative vitreoretinopathy ( FEVR ) is a hereditary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abnormal angiogenesis in the pediatric period. The most prominent finding of the disease is avascularity in the peripheral retina. Whereas, the phenotypic features are variable. In some minor cases, missed diagnosis would happened due to asymptom, while, in severe FEVR, neovascularization, retinal exudation, retinal folds, macular heterotopy and retinal detachment may occur and give rise to extremely poor vision or even blindness. Mutations in the FZD4, LRP5, NDP, TSPAN12, ZNF408, and KIF11 genes have been reported to contribute to FEVR with X - linked recessive, autosomal dominant, and autosomal recessive inheritance manners. We have summarized aspects of pathogenesis, clinical features and classification, mutations genes as well a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FEVR in this review.%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amilial exudative vitreoretinopathy,FEVR)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视网膜血管发育异常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周边部视网膜无血管灌注区.其临床表现多样,轻者可无明显症状而漏诊;中重度者视力极差或失明,可表现为视网膜周边无灌注区伴新生血管形成,视网膜渗出,镰状皱褶,黄斑异位和视网膜脱离等.已发现FEVR相关的突变基因包括FZD4、LRP5、NDP、TSPAN12、ZNF408和KIF11基因,涉及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连锁遗传等多种遗传方式.本文就该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和分期、致病基因研究进展和鉴别诊断与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期刊名称】《国际眼科杂志》【年(卷),期】2017(017)012【总页数】4页(P2270-2273)【关键词】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临床分期;基因突变;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作者】马雪云;沈吟;邢怡桥【作者单位】430060 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430060 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430060 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正文语种】中文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amilial exudative vitreoretinopathy,FEVR)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视网膜血管发育异常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周边部视网膜无血管灌注区。

Coats病是怎么回事-

Coats病是怎么回事-

Coats病是怎么回事?
Coats病又称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它是一种视网膜小血管异常而导致的先天性眼病,多发生于青少年男性,12岁以下占绝大多数;通常单眼发病,主要由于视网膜小血管的异常扩张,血管内皮细胞的破坏,使血视网膜屏障功能丧失,引起血液外溢形成大块的渗出和出血。

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瞳孔区出现白色反光,眼底检查:眼底呈现大块状的白色或黄色渗出大量胆固醇结晶沉着和出血,血管畸形扩张,呈球形、卷曲形等,局部发生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多呈球型,未脱离处有血管瘤,血管交通支,药物治疗无疗效,早期发现可用激光治疗或视网膜冷冻治疗,使异常血管闭塞,减少渗出,病变区萎缩瘢痕化,可保留部分视力。

本病为先天性,发展较慢,病程较长,每个病人情况各不同。

眼科Coats病诊疗技术

眼科Coats病诊疗技术

眼科Coats病诊疗技术Coats病又称为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externa1exudativeretinopathy)或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症(retIna1te1angiectasis)o1908年由Coats首次报道。

本病不很常见,但也并非十分罕见。

多见于男性青少年,12岁以下占97.2%,女性较少。

少数发生于成年人,甚至老年人。

通常侵犯单眼,偶为双侧,左右眼无差异。

Coats曾将本病眼底镜下特征描述为:(1)眼底有大量黄白色或白色渗出。

(2)眼底有成簇的胆固醇结晶沉着或/和出血。

(3)血管异常,呈梭形、球形扩张,或呈纽结状、花圈状、扭曲状卷曲。

(4)某些病例最后发生视网膜脱离、继发性白内障、虹膜睫状体炎、继发性青光眼。

(5)本病青年男性多见,一般全身健康,无其他病灶。

以往曾将本病分为三种类型:第I型为不伴有血管异常的渗出性视网膜病变。

第II型为伴有血管异常和出血的渗出性视网膜病变。

第III型出现动静脉交通和血管瘤。

后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尤其是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人们逐渐认识到第三种类型乃是另一类独立血管性疾病,应更名为VonHippe1病,故不再归属于Coats病一类。

1912年1eber报告了发生于成年人的多发性粟粒状动脉瘤病(mu1tip1emi1Iaryaneurysms),其特点是视网膜有微动脉瘤和环状渗出。

目前大多数作者趋向于1eber的病例属于Coats病成人型。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本病病因尚不清楚。

多数作者认为儿童和青少年CoatS病系因先天视网膜小血管发育异常所致。

据推测可能是由于视网膜小血管先天性发育异常,致使局部血管内皮细胞屏障作用丧失,血浆内成分自血管内大量渗出并蓄积于视网膜神经上皮下,导致视网膜组织大面积损害。

成年患者的成因则更为复杂,除有先天性血管异常因素外,可能还有其他原因。

如检测发现有的患者血中胆固醇偏高、曾有葡萄膜炎史,推测炎症可能为其诱因。

也有人发现本病患者类固醇物质分泌量超过正常,糖耐量曲线延长,显示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故认为内分泌失调和代谢障碍可能在成人型CoatS病的发生发展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Wnt信号通路在新生血管性眼病中的研究进展

Wnt信号通路在新生血管性眼病中的研究进展

Wnt信号通路在新生血管性眼病中的研究进展作者:杨俊楠包秀丽来源:《新医学》2021年第11期【摘要】Wnt信号通路作为一条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等活动的信号通路,参与生物血管系统的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在血管发生和新生血管生成方面的研究最为深入。

Wnt信号分子是血管形态发生中的关键调控因子,其信号成分的缺失或突变会导致多种新生血管性眼病,如角膜新生血管性眼病、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眼病和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眼病。

近年来,随着新生血管性眼病的发病率和致盲率逐年上升,新生血管性眼病逐渐得到学者们的重视,深入研究调控新生血管性眼病的Wnt信号通路,对研发新药物和新技术十分重要。

该文就Wnt信号通路在眼部病理性血管发生中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关键词】Wnt信号通路;新生血管性眼病;Norrin;β-连环蛋白Research progress on Wnt signaling pathway in neovascular eye diseases Yang Junnan, Bao Xiuli. College of Postgraduate, 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 Hohhot 010100,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Bao Xiuli, E-mail:*********************【Abstract】As a signaling pathway that regulates cell proliferation, differentiation and apoptosis, Wnt signaling pathway participates in multiple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processes in the biological vascular system, especially in the angiogenesis and neovascularization. Wnt signaling molecules are the key regulatory factors in vascular morphogenesis, of which the loss-of-function mutations may be involved in neovascular eye diseases, such as corneal, retinal and choroidal neovascular eye diseases. Recently, the incidence and blindness rates of neovascular eye diseases have increased year by year, which have gradually attracted widespread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Wnt signaling pathway that regulates neovascular eye diseases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drugs and technologie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function of Wnt signaling pathway in ocular pathological angiogenesis.【Key words】Wnt signaling pathway; Neovascular eye diseases; Norrin; β-catenin眼部血管的正常發育有赖于血管生成因子和抑制因子之间的动态平衡,当发生缺血缺氧、炎症等情况时,这种平衡被打破就会导致眼部血管发育异常和新生血管生成。

coats病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coats病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coats病的病因治疗与预防Coats1908年由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引起GeorgeCoats首先描述,它是以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视网膜内黄白色渗出以及渗出性视网膜脱离为特点的眼底病。

本病须与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鉴别过去,我院病理科几乎每年都有Coats病误诊为RB然而,在过去的20年里,没有错误的摘除,这应该归功于我们该归功于我们的对待Coats病与RB理解的加深和图像诊断的发展。

与此同时,过去的晚期Coats无所作为的观点也被抛弃了。

一些晚期病例接受了玻璃体手术。

虽然术后视力改善有限,但眼球得以保存,避免了发展成新血管青光眼或眼球萎缩的不幸后果。

本病是一种视网膜血管异常,血管内皮细胞屏障丧失,导致大量血浆渗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导致视网膜广泛分离的视网膜病变。

但这种视网膜血管异常是先天性还是后天性,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最终结论。

本病的组织学检查多为晚期病例。

Trpathi及Ashton(1971)电子显微镜检查了一个早期典型病例的组织标本,发现血管内皮细胞有空泡和变性。

严重者内皮细胞层完全消失,管壁仅由血浆和纤维层组成,周围有神经胶。

在后期病例的光镜下,视网膜被广泛分离;视网膜变性、萎缩缩和结构被完全破坏;视网膜深层有不同大小的囊腔,囊腔和分离的视网膜下充满出血和蛋白质渗出物;还有不同数量的泡沫细胞和胆固醇结晶,如仙化斑块、色素游离和不同数量。

视网膜血管扩张、管壁增厚和玻璃变性,PAS染色表明血管内皮下基底膜增厚,内皮细胞增生变性。

血管阻塞,也可以看到内皮细胞脱落,甚至全部消失,血液溢出,血管只有轮廓。

视网膜的内外层都有新的血管。

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大单核细胞和其他炎性细胞。

玻璃中有蛋白质渗出物、少量淋巴细胞和大单核细胞。

出血和胆固醇结晶间隙也可以在一些标本中看到。

明显的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在脉络膜和视网膜粘附处以及机化结缔组织团块附近。

结缔组织团块位于视网膜脉络膜之间,大小不同。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最详细的介绍,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是什么?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最详细的介绍,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是什么?

/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最详细的介绍,中心性渗出性脉
络膜视网膜病变是什么?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简介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exudative chorioretinopathy)简称“中渗”,多单眼发病,眼底表现类似老年黄斑变性,但病灶较老年性黄斑变性者为小,多为孤立的渗出灶,伴有出血。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基本知识
是否属于医保:是
别名:中渗
发病部位:眼
传染性:该病不具备传染性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相关症状:视物变形、眼底改变、视网膜脱离、眼底出血和渗出
并发疾病:玻璃体积血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要去什么医院,怎么检查治疗
就诊科室:眼科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3000 —— 9000元)
治愈率:75%
治疗方法:病因治疗、药物治疗
相关检查:心脏血管超声检查、皮内试验
文章来自:39疾病百科 /zxxscxmlmswmbb/jbzs/。

Coats病治疗的临床观察

Coats病治疗的临床观察

Coats病治疗的临床观察关艳玲;高宇飞【摘要】目的观察Coats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安阳市眼科医院治疗的15例(15只眼)Coats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4例14只眼,女性1例1只眼,均单眼发病,年龄7-46岁,平均20.0岁,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视力、眼底及眼底荧光造影检查(FFA).依据Shields所述分期标准,将15只眼进行分期.1期1只眼占0.5%;2期12只眼占80.O%;3期2只眼占13.3%,其中1、2期13只眼接受视网膜激光治疗,激光治疗2次者1只眼,2次以上者13只眼,激光治疗间隔时间1.5~3个月.3期2只眼行激光联合巩膜外冷凝治疗.结果治疗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8个月.1、2期Coats病行视网膜激光治疗13只眼,治疗后视力提高明显,恢复2行以上,末次视网膜激光治疗后3个月行FFA检查:渗漏停止,渗出吸收.激光联合巩膜外冷凝治疗的2只3期Coats病眼最终视网膜脱离复位,病情控制,但视力无提高.结论 Coats病多发于男性,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多单眼发病,最本质特征是微血管异常扩张,伴有黄白色脂质渗出,严重者视网膜脱离,对视力损害严重,早期诊断及时治疗至关重要.【期刊名称】《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22)004【总页数】3页(P427-429)【关键词】Coats病;激光光凝;视网膜病变【作者】关艳玲;高宇飞【作者单位】安阳市眼科医院,河南安阳,455000;安阳市眼科医院,河南安阳,45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74.1Coats病又称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其主要临床特征是特发性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伴视网膜下渗出,随病程进展可发生渗出性视网膜脱离,若不及时治疗,有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及眼球萎缩的危险。

该文依据病变程度选择治疗,取得很好疗效。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对2003年1月至2009年1月经充分散瞳直接或间接检眼镜检查眼底、眼底血管造影(FFA)确诊为Coats病的15例15只眼患者,其中男性14例,女性1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
概述:
概述: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external exudative retinopathy)或外层出血性视网膜病变(external hemorrhagic retinopathy)又称为Coats病。

1908年首先由Coats报d道,当时将本病分为3种类型:①不伴有血管改变的渗出性视网膜病变;②伴有血管异常和出血的渗出性视网膜病变;③有血管瘤和动静脉交通。

后来认为第3种类型是一独立血管病,应称为von Hippel病,故不再包括于Coats病一类内。

1956年Reese发现患者是从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发展成典型的Coats病,所以称本病为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症(retinal telangiectasis)。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本病并不太常见,大约占同期住院病人的0.08%。

本病好发于男性,男性占78%。

男女之比为13∶1。

大多数为儿童和青少年。

年龄范围为1~34岁,平均年龄5.9岁,12岁以下者占97.62%。

绝大多数为单眼发病。

病因:
病因:病因不明。

曾有人认为本病可能为炎症,但炎症来源一直未能确定。

也有人设想与梅毒、结核、弓形虫病及其他炎症有关,但绝大多数患者找不到感染源。

成年患者的病因则比较复杂,除有先天血管异常因素外,可能还有其他原因。

如有的患者曾有葡萄膜炎,同时胆固醇增高而患本病,推测炎症可能为其诱因。

也有人发现本病患者类固醇物质分泌量超过正常,糖耐量曲线延长,表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故认为本病可能与内分泌失调和代谢障碍有关。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迄今不明。

多数作者认为儿童和青少年Coats病系因先天视网膜小血管异常所致,即使眼底未见明显血管异常,但荧光血管造影或病理组织学检查都能发现血管的改变。

毛细血管扩张和小动脉、小静脉损害,血管壁有玻璃样变,内皮细胞下有黏多糖物质沉积,致管壁增厚、管腔变窄、血流缓慢、血管闭塞。

由于血管壁屏障受损,导致动脉瘤和微血管瘤形成,致浆液渗出和出血,出现大块状渗出。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早期无自觉症状,由于多为单眼,又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故常不为患者自己发觉,直至视力显著下降或瞳孔出现黄白色反射,或眼球外斜始引起注意。

眼底典型的改变为视网膜渗出和血管异常。

早期视盘正常,黄斑可正常或受侵犯。

病变开始可出现于眼底任何位置,但以颞侧,尤其围绕视盘和黄斑附近为最常见。

可局限于1、2个象限,或遍及整个眼底。

渗出为白色或黄白色,点状或融合成片,常排列成边界不齐的条状,或呈半环状或环状,则称为环状视网膜病变(circinate retinopathy)。

渗出位于视网
膜深层的视网膜血管后面,也可部分遮盖血管。

有的渗出隆起可高达数个屈光度,故又称为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

在渗出的附近常见点状发亮的胆固醇结晶小体及点状和片状出血。

偶可见色素沉着。

病变区的血管显著异常,动静脉均可受损,尤以小动脉明显。

病变主要发生在血管第2或第3小分支,血管扩张迂曲,管壁呈瘤样、梭形或豆状血管瘤,或排列呈串珠状。

血管也可呈花圈状、螺旋状或纽结状迂曲。

并可伴有新生血管和血管间交通支。

病变位于黄斑区附近者可侵犯黄斑,产生黄斑水肿,或有星芒状渗出,重者晚期黄斑形成机化瘢痕。

随着病情的发展,视盘可有充血,玻璃体有点状混浊。

大血管扩张充血,血管瘤加多,病变区扩大。

晚期,大块渗出增多可占据整个眼底,同时引起视网膜球形脱离,脱离范围可占据眼底1~2个象限或影响全视网膜,颜色呈黄白色稍发暗或带暗绿色,在脱离的视网膜上血管有异常改变,或在未脱离的视网膜上发现血管瘤等异常损害。

有时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发生视网膜血管大出血,如血液入玻璃体,则导致玻璃体混浊。

有的病例大块渗出使视网膜高度隆起至晶状体后囊,出现白色瞳孔,酷似视网膜母细胞瘤。

最后视网膜下和视网膜内渗出机化,被瘢痕组织代替。

玻璃体也因出血机化,产生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本病发展较慢、病程较长,可长达数年或更久。

也有患者病情进展较快,1,2年后即发生视网膜全脱离。

但有部分患者可以静止,病情并不恶化。

故病变的进展速度和是否静止于某一阶段主要与视网膜血管异常的程度和范围有明显关系。

并发症:
并发症:玻璃体积血以及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晚期可以合并虹膜睫状体炎以及并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可导致眼球萎缩。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1.血胆固醇检查对于成人患者可进行血胆固醇检查。

2.糖耐量试验。

3.病理学检查无论青年或老年患者,其病理改变基本相同。

视网膜血管扩张、血管壁增厚、玻璃样变。

血管周围有慢性炎性细胞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和大单核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变性,使血管变窄甚至闭塞。

内膜下有PAS染色阳性的黏多糖沉积。

有的血管内皮细胞脱落、甚至消失,失去屏障功能,且血液外溢。

有的病例可有新生血管形成。

视网膜早期有水肿、蛋白渗出液和出血位于视网膜外层,可引起部分或全部视网膜脱离,脱离的视网膜下充满蛋白渗出液和出血,有大量泡沫细胞和胆固醇结晶空隙以及吞噬脂质的巨噬细胞。

早期病例视网膜色素上皮尚正常,脉络膜可有慢性炎性细胞浸润。

晚期视网膜渗出被结缔组织代替,位于视网膜内和视网膜与脉络膜之间。

瘢痕组织中有空腔出现,其中填满各种碎屑,如出血后残留的色素、玻璃样物质、巨细胞、胆固醇或其他结晶、钙粒等。

视网膜色素上皮增生、变性和脱落。

最后血管和视网膜有大量退行性变,血管硬化,视网膜完全为增殖纤维和胶质组织代替。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典型表现为血管改变,病变区小动脉和小静脉扩张迂曲,尤以小动脉为重,管壁呈现囊样扩张,或呈串珠状动脉瘤,表现为圆点状强荧光。

有的病例动脉瘤少,如Coats病第1型;有的动脉瘤多,如Coats病第2型。

毛细血管高度扩张迂曲,有微动脉瘤形成。

有些患者视网膜小静脉闭塞和毛细血管闭塞,形成岛状或大片状无灌注区。

在动脉瘤和无灌注区附近可见动静脉短路,该处
血流缓慢。

病变区附近可有新生血管形成,其末端常呈毛刷状强荧光,并有荧光素渗漏。

病变区的渗出可因荧光素染色呈现片状强荧光。

如有大片出血则有荧光遮蔽影像。

黄斑受损者可呈现不完全的或完全的花瓣状或蜂房样荧光素渗漏。

诊断:
诊断:Coats病的典型病例根据患者年龄较小、单眼发病和眼底血管异常及大块状渗出等改变,不难明确诊断。

但不典型病例则易与其他眼病混淆,应注意鉴别。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1.视网膜母细胞瘤较易与Coats病混淆,常有因Coats病误认为肿瘤而摘除眼球者。

其鉴别诊断要点如表1所示。

2.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晚期出现白色瞳孔应与Coats病鉴别,但本病多为双眼发病,多见于早产儿曾接受氧气治疗者。

3.转移性眼内炎常继发于全身急性感染病,特别是肺部感染。

眼前节常有不同程度炎症表现,如角膜后壁沉着、房水闪光阳性、瞳孔缩小等葡萄膜炎体征。

4.老年黄斑变性对极少数Coats病的老年患者应与黄斑变性鉴别,后者病变恒在黄斑区,可有反复出血和大块渗出,但视网膜血管无瘤样改变。

5.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有时有环状渗出及微血管瘤,但糖尿病性者常为双眼发病,且有全身性糖尿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

治疗:
治疗:无特效疗法,早期病例应用光凝疗法效果较好。

1.光凝疗法可利用激光治疗,对早期病例效果较好。

光凝视网膜血管病变区可使异常血管闭塞,渗出减少,病变区为脉络膜视网膜瘢痕代替。

用光凝治疗后大多数病例病情停止进行,保留部分视力。

2.冷冻疗法可单独使用或与激光合并使用,有一定效果。

3.透热凝固术在缺乏激光设备时可试用巩膜表面透热凝固术于相应病变区,部分病例有效。

4.手术治疗病变重者,如果有前膜形成和视网膜脱离可作玻璃体切割术和视网膜切开去除视网膜下渗出,保留部分视网膜功能和视力。

5.其他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效果不确切,可减轻水肿,使病情暂时缓解,不能控制病情进展。

以往有用X线照射,疗效也不确实。

对本病的并发症如继发性青光眼或白内障等,可根据具体病情考虑手术对症治疗。

预后:
预后:视力预后取决于黄斑是否受累。

在黄斑受损之前进行激光治疗,视力可保存或增进。

预防:
预防: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