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帝庙的传奇故事

合集下载

关帝庙简介500字

关帝庙简介500字

解州关帝庙自古就是游览胜地,是个含有古代文化,古代气味的一个寺庙。

进了关帝庙的大门,往南走是结义堂,是仿照当时刘备、关羽、张飞三结义的桃园兴建的。

结义堂里有一个长方体玻璃框,里面有用水泥做的刘关张桃园结义的情景。

把他们的表情做得惟妙惟肖,你见了绝对会想起那时候的情景。

走出结义堂,过了御书楼,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殿宇就是供奉关羽的主殿崇宁殿了。

崇宁殿四周有26个巨大石柱环绕着殿宇,大殿檐下的“神勇”巨匾是乾隆皇帝钦定的。

殿前的月台也叫祭台,是祭祀大礼的地方。

台中的石供桌,桌面为青铜所铸。

上面那条一指宽的槽缝,传说是当年五月十三关公显圣在此磨青龙偃月刀,正逢下雨。

关公试刀锋时,轻砍一刀而留的痕迹。

传说当然不足为信,但此后每年这几天都下雨。

民间把农历五月十三称“关老爷磨刀日”。

这个供桌就叫磨刀石了。

穿崇宁殿而出,入后宫南门,后宫后面,是关帝庙扛鼎之作的春秋楼。

它掩映在参天古树和名花异卉之间,巍然屹立,大气磅礴。

这座楼,宽七间,进深六间,二层三檐歇山式建筑,高33米。

上下两层皆施回廊,四周勾栏相依,可供凭栏远眺。

檐下木雕龙凤、流云、花卉、人物、走兽等图案,雕工精湛,剔透有致。

楼顶彩色琉璃覆盖,光泽夺目。

楼内东西两侧,各有楼梯36级,可供上下。

第一层上,有木制隔扇108面,图案古朴,工艺奇特。

进入二层楼,有神龛暖阁,正中有关羽侧身夜观《春秋》像,阁子板壁上,正楷刻写着全部《春
秋》。

关帝庙壮丽辉煌,是个值得游览的'地方,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解州关帝庙讲解

解州关帝庙讲解

解州关帝庙讲解
解州关帝庙,位于中国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解州镇,是一座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的古庙。

庙宇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迄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是该地区最重要的宗教场所之一。

解州关帝庙是以中国历史名将关羽为主神的道教庙宇。

关羽,字云长,是中国历史上备受尊敬的武将之一,为刘备一统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

他被尊奉为义薄云天、忠诚正直的代表,被视为武士道的楷模。

因此,在中国各地,关羽被奉为神明,关帝庙也是各地重要的信仰场所之一。

解州关帝庙占地面积很大,建筑风格独特而宏伟,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

庙宇由正殿、配殿、神库、钟楼等多个建筑组成,建筑风格兼具明清两代的特点。

主殿内供奉关羽神像,神像庄严肃穆,给人以威严感。

沿着庙宇的走廊,有许多关于关羽的雕塑和壁画,展示了关羽的英勇事迹和其在中国文化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解州关帝庙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信徒和游客前来参观,尤其是每年的关帝诞辰和重要节日,庙宇更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信徒们在庙里烧香、磕头、祈福,表达对关羽的崇敬和信仰。

此外,庙宇还举办各种宗教仪式和庙会,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解州关帝庙不仅是一座宗教场所,更是一座历史文化的代表。

庙宇所
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使其成为了中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庙宇的保存和维护,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总之,解州关帝庙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古庙。

其建筑风格独特、庙宇规模宏大,吸引了许多信徒和游客前来参观。

通过解州关帝庙的讲解,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并体验其中所蕴含的庄严和美好。

关帝庙的传奇故事

关帝庙的传奇故事

关帝庙的传奇故事关帝庙的传奇故事在周口市沙颍河北岸,座落着一片金碧辉煌的宫殿式古建筑群。

整个建筑群布局严谨精巧,殿堂宏伟壮观,雕刻精湛瑰丽,装饰富丽华美,素以其巧夺天工的艺术雕刻著称于世。

它就是有着300多年历史,由清康熙年间,在周家口经商的山西、陕西商人集资兴建,被建筑学家誉为“豫东平原保存较好,建筑艺术价值较高的古建筑群”——周口关帝庙。

它犹如一段凝固的历史,记载着昔日周家口商贸的繁荣和经济鼎盛。

关帝庙还流传着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一怒之下的经典杰作现在的沙河南岸文化街,清康熙年间曾叫关帝庙门街,是周家口历史上会馆最多的一条街。

在不到300米的街道上,分布着5个会馆。

外省客商为联系商务、沟通信息方便,纷纷在周家口建立商会会馆。

会馆是神灵崇拜和商业文化的结合,故很多会馆又多以庙相称。

原来的第八中学就建在最早的山陕会馆的原址上,那是山陕商人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投资兴建的第一个山陕会馆。

因三国时期的大将关羽,世称“忠义”,被清朝加封为“护法神圣帝”。

他生于山西蒲州,与山陕商人系同乡近邻,为纪念这位世人敬仰的“关圣帝”,山陕会馆又叫关帝庙。

比北岸的关帝庙早建了13年。

当时,沙河上没有修桥,南北行人靠摆渡过河。

由于交通不便,沙河北岸的山陕商人,往往因为烧不上第一炉香,而与沙河南岸的山陕商人发生矛盾。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五月十三日,两岸山陕商人在筹备祭典议事时,双方矛盾激化。

一怒之下,北岸的山陕商人发誓要在北岸建一座更大规模的关帝庙。

于是,他们就发动沙河北岸的所有山陕商人一方面集资购料,一方面选址买地。

集资按自觉自愿的原则,多少不限。

由主持派人到各商号,让捐款者自己往帐本上写,写多少,捐多少,这叫“布施银”。

还有一部分是按生意大小摊派的“厘头银”。

共捐白银3万多两。

建筑材料多是从山西老家运来的。

山西人很会打算,比如盖庙用的琉璃瓦,他们从山西用驴驮着瓦来周家口,瓦作建庙用,驴在周家口卖掉,又可赚一笔钱。

东山岛关帝庙的故事

东山岛关帝庙的故事

东山岛关帝庙的故事
东山岛位于福建省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岛屿。

在这座岛上,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关帝庙,它是当地居民的精神寄托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据传说,东山岛关帝庙始建于明朝末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传说当时有一位渔民在海上捕鱼时,突然遇到了狂风巨浪,他在危急时刻祈求关公保佑,结果奇迹般地平安归来。

为了感谢关公的救命之恩,这位渔民便在岛上建起了一座关帝庙,供奉关公,祈求庇佑。

自此之后,东山岛关帝庙便香火不断,前来朝拜的信徒络绎不绝。

当地的居民认为,关帝庙是他们的守护神,能够保佑他们平安健康、事业顺利、家庭幸福。

每逢重要节日和庆典,居民们都会来到关帝庙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表达他们对关公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除了宗教信仰之外,东山岛关帝庙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庙内保存了许多明清两代的文物和艺术品,如古碑、石雕、木雕、彩画等,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此外,关帝庙还是一处旅游胜地,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解州关帝庙

解州关帝庙

解州关帝庙解州关帝庙是中国江西省的一处历史古迹,位于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解州镇,是一座供奉关羽的古庙。

该庙始建于南宋淳祐年间,历史悠久,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解州关帝庙的历史、建筑特色、文化意义以及庙会活动等方面。

解州关帝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淳祐年间,距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

传说关羽战死后,蜀汉皇帝刘备特赐封他为"忠义神勇关圣帝君",并下令在全国各地建立庙宇供奉。

解州关帝庙便是其中之一。

庙内供奉着关羽的神像,以表达对他的崇敬和敬仰之情。

解州关帝庙的建筑风格独特,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

庙宇的正殿采用了典型的传统式建筑形式,正中是供奉关羽的神坛,两侧是华严殿和财神殿。

整座庙宇气势恢弘,庄严肃穆。

庙内的建筑材料选用了红墙黄瓦,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解州关帝庙不仅有着宏伟的建筑,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关羽在中国历史上被誉为忠诚勇猛的代表人物,他的形象和精神成为了人们追求忠诚、正义和勇敢的象征。

解州关帝庙的存在,使得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关羽的事迹和他所代表的价值观念。

除了对关羽的崇拜,解州关帝庙还是一座重要的宗教场所。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解州关帝庙都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

庙会上,人们可以品尝各种传统美食,观看武术表演和民间艺术,还可以参加游戏和娱乐活动。

这个庙会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信徒,为解州镇带来了繁荣和活力。

解州关帝庙不仅是一处宗教场所,也是人们寻求精神慰藉和信仰力量的重要场所。

每年,来自各地的信徒都会前来解州关帝庙祈求平安和家庭幸福。

这里充满着虔诚的祈祷和感恩之情,人们可以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力量。

总之,解州关帝庙作为中国江西省新余市的一处历史古迹,拥有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文化价值。

庙宇的建筑风格独特,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

庙会活动让人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热情和活力。

无论是从历史、建筑还是文化角度来看,解州关帝庙都是一处值得人们参观和了解的重要景点。

介绍解州关帝庙80字

介绍解州关帝庙80字

介绍解州关帝庙
解州关帝庙,又称关公庙,是中国福建省解放县(今属莆田市)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庙宇,供奉着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将领关羽(字云长),是中国南方地区最重要的关帝庙之一。

解州关帝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190年左右,建于南宋末年。

庙宇原为木质结构,后来多次重修,最近一次大规模的修复是在清朝光绪年间。

庙内的建筑群坐北朝南,整体布局严谨,气势宏伟。

庙宇的主体建筑包括牌坊、山门、正殿和配殿等,其中正殿供奉关羽神像,左右配殿供奉其武将张飞和赵云。

解州关帝庙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吸引了众多的香客和游客前来参观和祭拜。

庙会期间,庙内外热闹非凡,各种民俗表演、庙会游戏和小吃摊位等琳琅满目,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展示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平台。

关羽,字云长,是中国历史上备受尊敬的将领之一,他在三国时期为刘备效力,以忠义和武艺高超而闻名。

关帝庙作为供奉关羽的场所,也成为信仰和敬仰他的人们前来祈福和寻求庇佑的地方。

庙内常年香火不断,人们会烧香、献花、上香,表达对关羽的崇敬之情。

解州关帝庙不仅是宗教信仰的场所,也是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

它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传统宗教与民间信仰相结合的典型代表之一。

同时,该庙也是一座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探访,感受历史的厚重和宗教的庄严。

总之,解州关帝庙是中国福建省解放县的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庙宇,供奉着关羽将军,是人们崇敬和敬仰的地方,也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和旅游景点。

武庙及三大传奇关帝庙

武庙及三大传奇关帝庙

武庙及三大传奇关帝庙展开全文一、关于武庙武庙,全称武成王庙,又称武成庙、太公庙、太公尚父庙,祭祀姜太公以及历代良将。

开元间比照文庙祭祀体系,始置亚圣十哲配祀,唐肃宗上元初,封为姜太公为武成王。

至宋代逐渐形成的奉祀姜太公的庙。

同"文庙"相对。

明朝洪武年间,废武庙,以姜太公从祀帝王庙。

至满清时称供奉关羽的关公庙为“武庙”。

民国时合祀关羽﹑岳飞的关岳庙也叫"武庙",但不同"文庙"相对。

国内比较著名的关帝庙:山西运城解州关帝庙,首都北京的关帝庙殿、河北承德皇家关帝庙、山东广饶关帝庙、福建省东山关王庙、江苏省邳州市土山关帝庙、安徽省亳州市大关帝庙、山东省聊城山陕会馆、黑龙江省乌苏里江南岸的虎头关帝庙、武汉磨山风景区新近重建的武圣庙、供奉关公的湖北省武当山,深圳新安故城关帝庙,等等。

二、文武庙的祭祀体系唐宋文、武庙祭祀体系是以文庙为标准,设立亚圣、十哲、七十二子。

武庙也如同文庙祭祀体系,春秋仲月上戊日行祭礼。

文庙圣王:文宣王孔子亚圣:孟子十哲: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子夏七十二子:颜回、闵损、冉雍、冉耕、冉求、言偃、宰予、仲由、端木赐、卜商、林放、樊须、澹台灭明、曾参、公冶长、公西箴、原宪、有若、郑国、商泽、秦非、曾点、巫马施、公皙哀、漆雕徒父、司马耕、颜之仆、石作蜀、颜高、邽巽、任不斉、颜无繇、颛孙师、高柴、荣旗、秦祖、陈亢、梁鳣、冉孺、蘧琼、公西赤、公伯寮、漆雕开、虙不齐、燕伋、秦商、后处、廉洁、乐劾、申党、琴牢、步叔乘、颜辛、漆雕哆、申枨、壤驷赤、施之常、公祖句兹、伯虔、南宫括、公孙龙、叔仲会、商瞿、县成、颜哙、孔忠、狄思、冉季、奚容箴、左人郢、秦冉、孟轲、左丘明、谷梁赤、公羊高、荀况、伏胜、毛苌、高堂生、孔安国、戴圣、刘向、扬雄、何休、郑众、马融、卢植、郑玄、服虔、贾逵、杜子春、范寗、杜预、王肃、王弼、韩愈武庙圣王:武成王姜太公亚圣:张良十哲: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勣、张良、司马穰苴、孙武、吴起、乐毅七十二子:管仲、孙武、乐毅、诸葛亮、李勣、田穰苴、范蠡、韩信、李靖、郭子仪、白起、孙膑、廉颇、李牧、曹参、周勃、李广、霍去病、邓禹、冯异、吴汉、马援、皇甫嵩、邓艾、张飞、吕蒙、陆抗、杜预、陶侃、慕容恪、宇文宪、韦孝宽、杨素、贺若弼、李孝恭、苏定方、王孝杰、王晙、李光弼、吴起、田单、赵奢、王翦、彭越、周亚夫、卫青、赵充国、寇恂、贾复、耿弇、段熲、张辽、关羽、周瑜、陆逊、羊祜、王濬、谢玄、王猛、王镇恶、斛律光、王僧辩、于谨、吴明彻、韩擒虎、史万岁、尉迟敬德、裴行俭、张仁亶、郭元振、李晟三、最传奇的三座关公庙从古到今,关羽作为忠义化身、道德模范受到了我国人民的普遍敬仰。

关帝庙的故事

关帝庙的故事

关帝庙的故事
关帝庙是位于湖南湘潭县的一座古老的庙宇,建立于宋朝,历史悠久,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它以神圣的关羽为主题,由五个殿堂组成,建筑精美,是一座精致的寺庙。

这里被祀奉的是三国英雄关羽,他曾经率领五千精锐,与曹操的大军抗衡,士气顽强,以关羽的英勇而闻名于世。

他一生四处为国家建功立业,由此也有一句话“不知关河之原深,但识关帝庙之雄威”。

关帝庙便是为了纪念这位英雄而建立的,它让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这位英雄,尊重他的英勇和才智。

关帝庙也是一座宝贵的历史遗迹,它最初是在南宋顺治朝建立的,历史悠久,得到了后来的重修,直到宋末元初,累积了多年的历史,古迹完好无损。

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许多精美的建筑,如山门、万象殿、大雄宝殿、九龙壁等,殿堂间挂满了精美的图案,墙上画满了古老的传说,令人目不暇接。

在关帝庙里,人们还可以参观古老的庙宇,体验古朴的宗教气氛,品味古雅的文化风情。

整栋建筑结构严谨,用料精良,非常细致,令人非常惊讶。

它以关羽的壮丽形象吸引众多游客,成为湘潭最受欢迎的景点之一。

关帝庙历经几百年,仍保留着昔日的灿烂和辉煌。

到今天为止,这座庙宇依然是一座有史以来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它吸引着众多当地游客,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参观,它让人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文化,进一步认识关羽这位英雄,体会古老文化的魅力。

总之,关帝庙是一座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饱含着历史的精髓,还让人们能够深刻地体会到古代文明的辉煌。

它不但是众多游客的旅游景点,更是人们对历史的热爱的象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帝庙的传奇故事在周口市沙颍河北岸,座落着一片金碧辉煌的宫殿式古建筑群。

整个建筑群布局严谨精巧,殿堂宏伟壮观,雕刻精湛瑰丽,装饰富丽华美,素以其巧夺天工的艺术雕刻著称于世。

它就是有着300多年历史,由清康熙年间,在周家口经商的山西、陕西商人集资兴建,被建筑学家誉为“豫东平原保存较好,建筑艺术价值较高的古建筑群”——周口关帝庙。

它犹如一段凝固的历史,记载着昔日周家口商贸的繁荣和经济鼎盛。

关帝庙还流传着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一怒之下的经典杰作现在的沙河南岸文化街,清康熙年间曾叫关帝庙门街,是周家口历史上会馆最多的一条街。

在不到300米的街道上,分布着5个会馆。

外省客商为联系商务、沟通信息方便,纷纷在周家口建立商会会馆。

会馆是神灵崇拜和商业文化的结合,故很多会馆又多以庙相称。

原来的第八中学就建在最早的山陕会馆的原址上,那是山陕商人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投资兴建的第一个山陕会馆。

因三国时期的大将关羽,世称“忠义”,被清朝加封为“护法神圣帝”。

他生于山西蒲州,与山陕商人系同乡近邻,为纪念这位世人敬仰的“关圣帝”,山陕会馆又叫关帝庙。

比北岸的关帝庙早建了13年。

当时,沙河上没有修桥,南北行人靠摆渡过河。

由于交通不便,沙河北岸的山陕商人,往往因为烧不上第一炉香,而与沙河南岸的山陕商人发生矛盾。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五月十三日,两岸山陕商人在筹备祭典议事时,双方矛盾激化。

一怒之下,北岸的山陕商人发誓要在北岸建一座更大规模的关帝庙。

于是,他们就发动沙河北岸的所有山陕商人一方面集资购料,一方面选址买地。

集资按自觉自愿的原则,多少不限。

由主持派人到各商号,让捐款者自己往帐本上写,写多少,捐多少,这叫“布施银”。

还有一部分是按生意大小摊派的“厘头银”。

共捐白银3万多两。

建筑材料多是从山西老家运来的。

山西人很会打算,比如盖庙用的琉璃瓦,他们从山西用驴驮着瓦来周家口,瓦作建庙用,驴在周家口卖掉,又可赚一笔钱。

所以集资和购料都是比较顺利的。

就是在买地时出现了一件不称心的事情,这件事情影响了关帝庙几百年。

他们选择了一块风水宝地,大约30亩见方,北依文昌街,南临沙颍河,祥云瑞彩,钟灵毓秀。

所有需要的土地,大部分都丈量过了,还有东南角一小片土地没有谈妥。

如果把东南角的一小片地也买过来,那建关帝庙的地块就是方方正正、完美无缺了。

但是,这块地的主人就是死活不愿卖。

这主是当地人,本来就对这些外来的山陕商人有成见,更有一种妒忌心理。

听到山陕商人一个劲的“鹅(我)给你说”,气就不打一处来:“鹅、鹅,还扁嘴子类。

”无论怎么协商就是不愿卖地。

这真难住了山陕商人。

山陕商人开始以为地的主人嫌给的钱少,就舍着钱往上砸。

承诺用三尺长布袋装铜钱,在地面上平放着摆,把所要买的地摆满,作为地的价钱。

该地主人不卖。

后来山陕商人又提出将钱布袋立起来将所要的地摆满,地的主人还是不卖。

山陕商人又提出用铜钱“灌缝”,就是用铜钱把每个钱袋之间的缝隙灌满。

地的主人还是不卖。

最后山陕商人提出加上个“小鬼戴帽”,即在每一个钱袋上放一个银元宝。

地的主人始终是两个字:不卖。

并且放话,“再多的钱,我也不卖。

那怕是在那里盖茅厕,放大粪,也不卖给你们。

”最后,山陕商人无奈只得将关帝庙东围墙的南端向西倾斜,绕过这块令他们头痛的地块。

300年来,关帝庙的平面图不够方正,留下东南角的缺憾。

后来,这片地真的盖成了茅厕,一直延续了若干年。

直到1998年秋整修关帝庙围墙时,才取消了厕所,使关帝庙的外墙变成了方方正正。

康熙三十三年(1693年),山陕商人开始了工程浩大的关帝庙建设,采湖广之秀木,运秦晋之砖石,请墨客画师,聘能工巧匠,历时159年,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扩建、重修,最终于咸丰二年(1852年)全部落成。

整个古建筑群占地30余亩,为三进院落,照壁、山门、钟楼、鼓楼、铁旗杆、石碑坊、香亭、碑亭、飨殿、大殿、戏楼、拜殿、春秋阁由南向北依次建于中轴线上,前、中、后院楼廊殿阁140多间,整个建筑群布局严谨,装饰富丽,工艺精湛,极富神韵。

清代文人高麟超,在《洗凡文抄,陈游纪胜》中欣然称赞:“关圣帝装塑威严,双石坊镂刻精妙,春秋阁飞檐建瓴,铁旗杆直插云霄,集公输之巧,荟冶炼之精……胜迹也!”二、耐人寻味的石雕画在周口关帝庙中,丰富的文化特色和建筑风格使其格外引人关注,尤其是那些别出心裁、内容丰富、雕刻精细的石雕、木雕等装饰构件,更使关帝庙古建筑显得丰盈自然、别有韵味。

关帝庙的石雕艺术堪称一绝,是关帝庙最重要的文化构成。

关帝庙的石雕大部分分布在石牌坊、石柱础、石栏板和柱头上,其艺术形式多为圆雕、浮雕、透雕或半透雕。

这些石雕内容或取材于神话传说、文人轶事,或来自成语故事、词语典故,或源于生活的联想。

如,取材于杜牧诗《清明》的《牧童遥指杏花村》,在不足一平方尺的面积上,童子、老人、杏林、酒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知足常乐》画面上故事表达的是“人家骑马我骑驴,后面还有担挑的”。

还有如《精卫填海》、《天下太平》、《酌泉励心》、《张良进履》等,通过石刻匠人的巧妙组合,借助简洁却寓意丰富的石刻艺术表现形式,抒发了古人善良而又美好的愿望。

在关帝庙的石雕中有一幅这样的雕画,所画之物,非狮非虎,非猫非犬,而是一只头上有角,身上有鳞,四肢短粗,掌爪各异,脸同狮虎,尾似蒲扇,回头望日,血口獠牙的怪物。

这幅石雕画的来源还有一个典故。

相传,明弘治年间,姑苏城内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鼠灾,人们把它叫做“百万老鼠闹东吴”。

这次鼠灾把粮食、衣物、箱柜、装饰、能吃的吃掉,能咬的咬烂。

就连长州县(今吴县)公堂里挂的“明镜高悬”、“日出东海”字画,也统统撕嚼得一塌糊涂。

鼠灾过后,长洲知县派人去请著名书画家文徵明来家作画。

文徵明正在吹箫,见衙门来人,放下玉管,听罢差人禀诉,摇头一笑说:“唐伯虎作画有三不画,吾有四不画,情绪不好不画,墨不浓不画,酒不足不画,不为权贵画,逢单日不画。

”知县听了差人的回禀,心想,他是一榜解元,强行是使不得的,还是礼贤下士登门拜访为好。

于是他脱下官服,换上民装,到文府拜年。

从初一到初三,长洲知县连扑了三天空,问谁谁也不知文徵明到哪去了。

知县无奈,就派两位公差日夜在文家门口等候,直到正月十八午后,文徵明才回到府上。

差人喜出望外,把老爷求画心切,三次登门恭请,备说原委。

文徵明微微一笑,说到:“亏得二位辛苦,县公诚心,又舍得纸墨银子,画非难也。

今天日已过午,明天又逢单日,后天如若风和日丽,着来花轿一顶,四人开道,八人吹打,聘则往也。

”正月二十,知县按照文徵明的意思,把他接到衙门,点香秉烛,备上美酒佳肴。

席间,文徵明问道:“县公欲画何物。

”知县用筷子在桌子上边画边说:“画猫比猫大,画犬比犬凶,画狮比狮小,画虎比虎猛,照此画来。

”文徵明开怀畅饮。

酒过六巡,他起身来到画桌前,凝神静思,揣想画意。

然后在一张大纸上挥毫泼墨,画了一只体态臃肿,绿毛蓬蓬,四肢短粗,掌爪各异,下颌方阔,头顶椭圆,脸同狮虎,尾如蒲扇,眼似铜铃,歪头望着太阳,张着血盆大嘴,獠牙伸舌,一掌握着玉如意,一爪托着金元宝,一蹄蹬动摇钱树,一脚踩着灵芝草。

画好后,知县连连说了几声“妙哉善出”。

高兴地问道:“文公,此物何名?”文徵明滑稽地一笑,比比划划地说:“想吞天地日月,欲括万贯金银,狮虎望尘莫及,县公自悟芳名。

”知县被弄得很尴尬,只有连连点头说:“是、是……”付足画师银子,照样用花轿送他回府。

故事里讲的这幅画,与关帝庙的这幅石雕一模一样。

当时,工匠们之所以选择这样一幅讽刺画作为石雕,就是比喻那些榨取民脂民膏的封建官老爷们与这只野兽一样,什么都想吃,什么都想要,贪婪无厌,甚至连天上的太阳也想一口吞下。

于是,人们就给它送了个名号叫“贪”。

这个故事不单单对官,对商贾对世人也同样具有警示意义,为人,戒贪隐忍、知足常乐方能天地宽阔;经商,诚实守信、薄利多销才能天长地久。

三、浓郁的关帝文化周家口沙河北岸的关帝庙,建得高大宏伟,巍峨壮观,是豫东数百里最有名气的庙宇了。

据说,关帝庙建好后,好长一段时间里面没有对联。

这样好的一座关帝庙,应配了一副好的对联才行,写什么样的对联呢?关帝庙的主持出题说:“上联要有三个同一字的地名,下联要有三个同一字的人名,而对联的中心意思还要赞颂关帝一生的功业。

”这样的要求,难住了周家口不少名流和书生。

所以,关帝庙大殿两旁的柱子上一直挂着一副空白的木板,过路的游人无不叹息感到遗憾。

一日,一个很不起眼的游学先生路过关帝庙,便进去游览。

到了大殿前,见到两条空白的木牌,便“唉”了一声说:“耸起一座关帝庙,留下一片叹息声。

”主持听了后,觉得此人出言不凡,急忙上前施礼说:“请先生为关帝庙增色添辉!”那先生看了看要求条文,也不推辞,略加思考,挽袖提笔,饱蘸墨汁,一挥而就。

上联是:坐蒲州,佐豫州,坐镇荆州,赤手创千秋大业;下联是:兄玄德,弟翼德,不从孟德,丹心震万古纲常。

主持一看,赞不绝口。

对联挂起,观者云集,没有一个不拍手叫绝的。

周家口关帝庙的一大功用是会馆,是商人们的沙龙之地。

但既然打着关帝庙的旗号,自然少不了关帝文化的渲染。

所以,庙内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关公文化。

关公从“当时义勇倾三国”的蜀汉名将,到“万古祠堂遍九州”的神化、圣化偶像,是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后期以来,社会各界对关公不断美化、圣化和神化的结果。

从宋元至明清的这一历史过程中,上至高居庙堂的帝王将相,下至终生劳作的庶民百姓,从挥文弄墨的文人学子、舞枪弄剑的草莽义士到勾栏瓦舍中的说书艺人、远避尘世的僧侣道士,几乎都陆陆续续汇入了美化、圣化和神化关公的潮流。

在这一浪高于一浪的关公崇拜浪潮中,从关公身上发掘出来的和被追加到关公身上的美德与美誉,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真实的关公,几乎达到了无人可及而又无以复加的地步。

于是,生活于三国时代的关公,在宋元明清之际,便渐渐地超凡脱俗,青云直上,由一个充满悲壮色彩的人间英雄,变成了万民礼拜的神圣偶像。

所以,在关帝庙里,多有人们对关公的赞美楹联,而这些楹联也成为关帝庙关公文化的内蕴之一。

在周口关帝庙,对关公的赞美楹联有很多,多是清中期征集的作品。

其中石牌坊上有“读好书说好话,做好人行好事”、“忠勇光昭日月,谟猷学本春秋”;大殿上则是清康熙三十三年(1693年)书写的“大义参天”、“忠能择主鼎足定汉室天下,德必有邻把臂呼岳家父子”的赞誉;戏楼有“声震灵霄”;拜殿则有“赤胆扶汉尽忠尽勇千秋豪气参大地,丹心托月重信重义一生高节韶春秋”;春秋阁上有“赤面表赤心千里常怀赤帝,青灯观青史一生不愧青天”、“霸业已空问吴魏强梁安在,英风如昨与天地悠久无疆”、“秉烛持纲常顾影何惭心上日,封金完节义对人不愧性中天”、“鲁夫子晋夫子两位夫子,著麟经看麟经一部麟经”等。

这些楹联,构成了周口关帝庙鲜明的关公文化特色。

体现了关羽“威云乾坤汉寿侯,千里单骑武威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