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十五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教学文档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415《国共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反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图片,如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引导学生关注图片中的历史人物、事件,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反映了哪个时期的历史?这段历史对我们国家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对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等,检验学生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知识的掌握。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教师对练习题进行点评,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人物、政策及其影响。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选取一个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分析。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能体现出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理解和思考。
2.结合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背景,谈谈你对这一时期对国家历史发展的影响的认识。要求:不少于300字,要求观点正确、逻辑清晰,能表达出自己的见解。
此外,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动机存在差异,教师需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历史素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人物、政策及其影响。
2.难点:分析国共十年对峙的内在原因和影响,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
2.通过学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合作、共同进步的重要性,树立团队意识。
3.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培养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勇气和信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要求学生识记十年对峙时期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史实,如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土地革命、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等重要史实。
2、结合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失败和一系列根据地建立及巩固发展,分析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正确性。
3、正确理解南昌起义、八七会议、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1、学生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师只起引导和诱导作用。
2、鉴于初中教材对书中重要史实介绍较详,学生比较熟悉,因而把主要精力用来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历史事件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
3、帮助学生用比较法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掌握国共双方的对峙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学习中共在十年对峙过程中克服左右倾错误,实现历史上两次伟大转折的情感体验过程,从而培养学生不断克服自身成长过程中的弱点和缺点的能力。
2、通过学习红军长征的过程,让学生深刻领会长征精神,培养不怕吃苦、自强不息、永不言弃的乐观主义精神,努力把自己的学习提高。
3、随着当前海峡两岸国共关系日益密切,祖国的统一大业日益提上日程。
通过对十年国共两党内战的影响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作为中华民族组成部分的两大政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亏,从而认识到国共第二次和第三次合作的重要性。
4、通过本课学习,要使学生认识到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核心内容,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是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法宝之一。
5、通过课前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共产党在十年对峙期间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难点:1、土地革命及其在中国民主革命斗争中的地位。
2、中共在这十年领导的民主革命斗争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关系【教学过程】导入:插入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革命党人和革命群众,全国外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的图片,让学生分析图片反映的历史问题。
人教版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5.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道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要求题目具有代表性、针对性,能够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对待作业,确保作业质量,做到字迹工整,表述清晰。
2.作业完成后,进行自我检查,确保答案正确,避免低级错误。
4.关注国家命运,增强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信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情分析如下:
1.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国共十年对峙这段历史时期的了解可能较为肤浅,需要在本节课中进一步深化。
2.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方面有一定能力,但可能缺乏对历史背景、时代特点的深刻认识,需要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问题。
4.利用历史地图、时间轴等工具,增强时空观念,提高历史知识的整合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国共两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理解中国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团结合作、共同抗日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3.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培养勇于担当、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8.加强课后辅导,关注个体差异。针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给予个性化的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历史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情境创设法,通过展示一组反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图片,如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这一历史时期的紧张氛围。随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国共两党会在这一时期展开激烈的斗争?这场斗争对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产生了哪些影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学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优秀教学案例

1.情景创设丰富多样:本节课通过播放历史视频、展示图片、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历史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代入感。
2.问题导向深入浅出: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国共十年对峙的原因、过程和影响。通过问题链的形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形成系统的历史观念。
3.小组合作活跃课堂气氛: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共同探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事件、影响等。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4.总结归纳到位:在课堂的最后阶段,教师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归纳,使学生对国共十年对峙的时间、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等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从国共十年对峙中总结历史规律,升华主题。
7.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8.教学评价全面客观: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了全面评价,既肯定了他们的优点,又指出了需要改进的地方,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9.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教师将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历史教训,增强历史使命感。
10.人文关怀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以人性化的语言与学生交流,营造了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历史地图、图片、视频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事件。同时,通过设置讨论题、思考题等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结束后,我将及时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二、教学目标
(五)作业小结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2.每组选取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员进行补充。
3.教师对每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总结共性问题,并给予解答。
(四)课堂练习
1.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
a.列举国共十年对峙期间的两个关键事件,并简述其影响。
b.分析国共两党在十年对峙期间的策略转变及其原因。
2)国共两党在土地革命时期的策略有哪些异同?
4.观看历史纪录片《国共十年对峙》,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观后感,要求如下:
a.选择一个你感受最深的片段,描述其内容和背景。
b.分析纪录片中所反映的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c.字数在600字左右,表达清晰,观点明确。
请同学们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注重查阅相关资料,力求对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注意发挥个人创意,展现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期待大家在作业中展现出优秀的历史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
3.描述国共两党在十年对峙期间的政策和战略,如共产党的土地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以及国民党的围剿、攘外必先安内等政策。
4.分析国共两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强弱变化,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原因。
5.利用史料、地图和其他历史资料,对国共十年对峙的关键战役和重大事件进行解读和分析。
(二)过程与方法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背景,包括北洋军阀统治的结束、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共产党的成立及其初期发展等关键历史事件。
2.掌握国共两党从合作到对抗的过程,包括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一五分共等具体事件,以及这些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高中历史 第4单元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工农武装割据”、三次反“围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2)理解:正确理解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正确认识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正确认识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
(3)探究南昌起义的背景——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
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观察评价土地革命。
分析钱三次反围剿胜利和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问题探究、师生的对话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情况下,中共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等史实,培养学生面对重大事件时,处变不惊的人生态度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知道红军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体会并弘扬长征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南昌起义的历史地位、“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和实践、遵义会议、长征的意义2.教学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进行了镇压。
如果你是当时革命领导人之一,你将如何挽救革命和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当时的背景下摆在中共领导面前的任务是如何反击敌人的屠杀,尽快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以挽救革命的问题。
思考:怎样才能找到这样一条道路呢?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补充完善):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分析中国的国情;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等。
学习新课:困境一:大革命失败,中国革命转入低潮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面对白色恐怖,唯有掌握革命的领导权,掌握革命武装。
进行武装斗争,革命方有出路!探索一:南昌起义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②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5.结合所学知识,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意义”为主题,撰写一篇演讲稿,要求观点鲜明、具有感染力,字数在1000字左右。
6.观看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相关的历史纪录片或电影,如《大决战》、《开国大典》等,撰写一篇观后感,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对影片中的历史事件、人物进行评价和分析。
(5)课堂讨论:针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争议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辩论,培养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现象进行客观评价,总结经验教训。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辩论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表达能力。
4.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现象进行客观评价,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引导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历史资料、图片、影像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背景、事件经过和影响。
3.通过课堂讨论、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国共两党的政策主张,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整合历史知识,构建知识体系,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形成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整体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历史事件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2.使学生认识到国共两党斗争的复杂性、曲折性,理解中国革命胜利的艰难历程,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3.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认识到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4.针对课堂讨论中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思考,撰写一篇反思日记,谈谈从国共十年对峙历史中得到的启示,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这些启示。
4.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交流欲望,但部分学生可能存在胆怯、自卑等心理,教师需关注这些学生的情感需求,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5.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提供适当的指导,帮助他们掌握历史分析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基本历史背景、重要历史事件、国共两党的政策和策略,以及这些历史事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1.请学生整理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事件,制作成时间轴,要求标注每个事件的关键信息,如时间、地点、主要参与人物等,并分析这些事件之间的联系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2.结合课堂所学,选取国共十年对峙期间的某个重要政策或策略,分析其背景、内容和实施效果,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分析文章,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条理清晰。
3.分析国共两党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政策和策略,比较其异同,评价其成败。
4.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对历史事件、人物、政策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图片、地图、文献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历史印象。
2.这些政策和策略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哪些影响?
3.从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人教版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八中学张新
学情分析1、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对国共十年对峙的基本史实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缺乏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因
此本课要在梳理重要知识点的基础上,能够总结历史教训,从宏观上认识这十年的历史发展。
2、本课知识在高一上学期已经有所学习,本次授课应是在此基础上有一定的深化和提升。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工农武装割据”三次反“围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第五次反“围剿”、红军长征、遵义会议和三大主力红军会师的基本史实;并能够正确理解和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
问题探究、材料解析、对比异同、归纳总结、以古鉴今。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促进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赢得农民的拥护;红军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遵义会议是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十年对峙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经历曲折发展的时期,也是马克思理论逐渐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党史上重要的时期。
教学重点南昌起义;红军的长征
教学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
教学过程
时间分配
教师行为
(讲解、提问等内容)
应用的技
能要素
学生学习行为
(预想的回答等)
教学媒体
(板书、幻
灯片等)
0 导入(采用视频):将学生带入1927年革命低谷的历史情境,加强感性认识
2'
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血雨腥风,中国共产党吸
取怎样的教训,走上了什么道路?
设疑引出本
课的内容
生答:武装反抗
板书、幻灯
片
8''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国民党
学生听讲、跟
着教师的思
路
面临革命低谷迎
难而上。
板书、幻灯
片
一、南昌起义(利用地图、图片
讲述南昌起义的时间、地点、背景、
过程、结果和影响)
已经建
立政权,向
共产党员和
革命群众举
起了屠刀
阻挠起义
12'
二、八七会议(利用教材深入分
析八七会议的内容和作用,指明了什
么方向)
板书、幻灯
18'
三、秋收起义(使用《西江月·秋
收起义》利用地图讲述秋收起义的时
间、地点、过程、结果和影响)
促进同学们
调整心态,参
与学习
工作重心由从城
市到农村
23'
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如
何巩固和发展红色政权,详细介绍土
地革命),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结
合图示、幻灯讲授该理论的形成、基
本内容以及影响),进行饭“围剿”
国民党反动
派恐慌。
1930年发
动三次围
剿。
生:马克思理论和
中国国情相结合
25'
五、1931年中华苏维埃政权建立
(结合图片加深了解)
正式形成政
权的对峙
33'
六、以时间作为重要线索,梳理红
军长征,遵义会议则是党生死攸关的
转折点。
(召开的背景、原因、具体
内容和影响)
第四、五次
反围剿,追
击红军
层层推进
仔细阅读教材
板书上提出
相应问题
34'
七、长征的伟大胜利粉碎了敌人的
“围剿”,使革命形势转危为安,而
且在长征的过程中还铸就了伟大的
长征精神。
板书
总结
36' 历史教训一:从国共和作到武装反抗南昌精神
(清算右倾错误,面对逆境武装反抗)
历史教训二:从城市暴动失败转移到农村井冈山精神
(单纯的照搬苏联的经验在中国行不通)
历史教训三:从幼稚到成熟长征精神
(纠正“左”倾思想,独立解决中国问题)
而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曲折发展的过程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结合、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阶段。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40' 畅所欲言·课后巩固(含课堂练习)
你认为国共第三次合作是否具有实现的可能?谈谈你的认识。
(结合两岸关系的发展,可以从经济、文化合作方面出发)
板书设计
国民党革命低谷:屠杀三次“围剿”南京国民政府
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
第四次第五次
十年对峙1927 1927——1928 1930 1931 1932 1934 1935 1936 1937 武装反抗从城市—农村三次反“围剿”长征长征结束
共产党8月1日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华苏维埃建立遵义会议8月7日八七会议土地革命
9月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曲折发展的过程
副板书:右倾:保守妥协
“左”倾:激进冒险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