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恩与科学革命的结构
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笔记

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笔记1.常规科学是指坚实地建立在一种或多种过去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研究,这些科学成就为某个科学共同体在一段时期内公认为是进一步实践的基础。
2.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托勒密的《天文学大全》、牛顿的《原理》和《光学》、富兰克林的《电学》、拉瓦锡的《化学》以及赖尔的《地质学》等,都在一段时期内为以后几代实践者规定了一个研究领域的合理问题和方法。
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方面它们吸引了一批坚定的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获得其他竞争模式。
另一方面又足以无限制地为重新组成的一批实践者留下有待解决的种种问题。
3.凡是共有这两个特征的成就,称之为“范式”。
它们包括定律、理论、应用和仪器在一起—为科学研究的传统提供模型。
范式可让加入的成员从相同的模型中学到这一学科领域的基础,并在尔后的实践将很少在基本前提上发生争吵。
以共同范式为基础进行研究的人,都承诺同样的规则和标准从事科学实践。
科学实践所产生的这种承诺和明显的一致是常规科学的先决条件。
取得了一个范式,取得了范式所容许的那类更深奥的研究,是任何一个科学领域在发展中达到成熟的标志。
4.历史向我们提示出,通向一种坚实的研究共识的路程是极其艰难的。
早先搜集事实(可能是那些信手可得的资料、偶然的观察和实验结果,甚至是某些更神秘莫测的资料)的活动比起后来科学发展所习惯的这种活动来,是一种远为随机的活动。
这类收集事实的活动尽管对许多科学的起源是必要的,但这类收集事实的活动也会产生困境。
5.理论要作为一种范式被接受,它必须优于它的竞争对手,但它不需要,而且事实上也绝不可能解释它所面临的所有事实。
接受一个范式终止了对基本问题的无休无止的重述,不需要从第一原理出发并为引进的每一个概念进行辩护,可以激励科学家们从事更精确、更深奥、更费心力的工作。
6.范式的成功,在开始时很大程度上只是选取的不完备的、有可能成功的预示。
常规科学就在于实现这种预示,其方法是扩展那些范式所展示出来的特别有启发性的事实,增进这些事实与范式预测之间的吻合程度,并且力图使范式本身更加明晰。
评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

评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作者:张雯来源:《成功》2017年第28期库恩的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篇幅短小,内容精炼,意义深远。
全文围绕着“常规科学”、“范式”、“危机”、“非常规科学(革命)”等关键概念的阐述与科学革命发展的历程与结构展开论述。
在导言中,库恩就明确指出:我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促使人们改变对熟知材料的理解和评价。
然后,库恩引出人们最为认可的常规科学的发展规律,发现危机,在常规科学原有体制下无法解决,怎么办?这时提出了规范,要想解决危机,就只能打破原有规范,发动科学革命。
经历科学革命,重新确立新的规范时,也是新的世界观的确立。
革命解决了危机,科学是不是进步了呢?按照库恩的观点,科学由于革命而进步。
一、理论《科学革命的结构》描述的是科学发展的历程,即规范——常规科学——科学革命——新常规科学。
(一)规范1.可以使新手准备好参加此后他工作的科学共同体。
2.在接受了这种规范以后,就有一个“选择那些可以肯定有解的问题的标准。
因此,在规法的基础上,“常规科学”就形成了。
(二)常规科学坚实的建立在一种或多种过去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研究,这些科学成就为某个科学共同体在一段时间内公认为是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也就是,在一段时间内比较稳定的所有规范的总和。
它的目的不是发现新类型的现象,也不是发明新的理论,而是澄清范式所提供的那些理论和现象。
(三)科学革命首先,“反常”:随着事物的发展,科学家也会发现这样或者那样的现象或问题,这些现象或问题用以往的规范往往难以解释或有很好的解释。
其次,“危机”:这些反常的现象与我们先入为主的规范相冲突,与预期不符,使得科学家往往无所适从。
接着,“范式转变”:在经历了各种既定规范下的假定解释无果的情况下,就会使得一些科学家转而怀疑这些既定规范的正确性。
最后,“新范式”:当问题变得尖锐化的时候,一些科学家会主动提出新的原理,进而逐步形成新的,可以更好地解释以往现象和新现象的规范。
(四)新常规科学新的科学规范的形成意味着新常规科学的再此形成,科学就是这样一次次突破以往的规范,形成新的规范,也就是创新。
库恩:历史的作用《科学革命的结构》

库恩:历史的作用《科学革命的结构》推荐语:经典的含义,大概就是时时翻新,有加无已吧!每次重读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都觉得这是一本可以一生阅读的书。
库恩精炼出的“科学革命的结构”是:起先,是具有一个范式和致力于解谜的常规科学;随后,是严重的反常,引发危机;最终,由于新范式的诞生,危机得以平息。
我们在研究中习惯于找常规性的、符合经验规律的事实,但对于新理论而言,更应该寻找“反常”的事实。
本文为第一章:历史的作用。
历史是有可能预见未来的唯一途径,但这是建立在正确认识历史基础之上的。
历史如果不被我们看成是轶事或年表的堆栈的话,那么,它就能对我们现在所深信不疑的科学形象产生一个决定性的转变。
这个先前形成的、甚至由科学家们亲手描绘的科学形象,主要得自于对已有科学成就的研究。
这些成就被记录在经典著作中,更近期的则被记录在教科书中。
每一代新的科学家都从中学会如何从事这一行业。
然而,这些书的目的不可避免地是说服和教育;从这些书中所获得的科学观根本不符合产生这些书的科学事业,正如同一个国家的文化形象不可能从一本旅游小册子或语言教科书中得到一样。
本文要力图表明,我们在一些基本方面已经被教科书误导了。
本文的目的是要勾画出一种大异其趣的科学观,它能从研究活动本身的历史记载中浮现出来。
如果我们主要是寻求和考察那些从科学教科书中得出的、不合历史的旧规老套的问题的回答而继续使用历史资料的话,那么,新科学观就将不可能从历史中产生。
例如,这些教科书似乎经常这样暗示:科学的内容是唯一地由书中各页所述的观察、定律、理论所呈现的。
这些书几乎总是使人认为,科学方法是这些教科书资料中所使用的各种操作技巧,加上把这些资料与教科书中的理论概括相联系所使用的逻辑运作而已。
由此形成的一种科学观大大地影响了我们关于科学的本质及其发展的理解。
如果科学就是流行教科书中所收集的事实、理论和方法的总汇,那么,科学家便是这样一批人:他们不管成功与否,都力求为这一特殊的总汇贡献一二。
科学革命的结构 附录 -回复

科学革命的结构附录-回复“科学革命的结构附录”是一本由托马斯·库恩(Thomas S. Kuhn)所著的重要科学理论著作,这本书被广泛认为是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哲学领域的一部经典之作。
本附录中所讨论的主题是科学革命的结构,下面将一步一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科学革命的概念。
科学革命指的是科学知识从传统观念转变到新的理论和实践的过程。
这种转变通常伴随着科学观念的革命性变化,以及科学范式的转移。
科学范式是指一种普遍认同的理论框架,它规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目标。
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科学革命的结构。
库恩在书中提出了一个关于科学革命的结构的观点,称之为“范式转换”。
他认为科学革命是一个从旧范式到新范式的转变过程。
旧范式指的是被广泛接受和认同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而新范式则是一种与旧范式有本质区别的科学理论和方法。
范式转换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危机、革命和归一化。
危机阶段指的是科学界出现一系列无法解决的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挑战了传统的科学观念和方法。
这种危机促使科学家们开始思考和寻找新的理论框架。
接着是革命阶段,科学家们提出了新的理论和方法,这些新的理论和方法能够解决之前无法解决的问题。
最后是归一化阶段,新范式逐渐被广泛接受和认同,科学界开始围绕这个新范式进行研究和探索。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界经历了一个转变的周期。
在转变的过程中,科学家们通常会存在一种倾向,即对新理论的接纳和旧理论的抛弃。
这种倾向被库恩称为“范式转移”。
范式转移是由于科学界对传统科学观念和方法的质疑和挑战,以及新理论的出现而引起的。
范式转移不仅仅是一种理论的转变,更涉及一种科学社区的转变。
科学界的范式转移需要科学家们的理论认同和实践共同努力。
科学革命的结构还涉及科学知识的累积和非连续性。
根据库恩的观点,科学的发展不是一种连续和线性的过程,而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
在科学革命发生之前,科学知识往往是以零散的形式存在的,没有形成系统和连续的体系。
试论库恩对“科学革命的结构”的重构

试论库恩对“科学革命的结构”的重构提要80年代以来,库恩展开了对“科学革命的结构”的重构工作。
通过对“范式”和“不可通约性”加以语言学改造,库恩在必然程度上走出了“心理主义”误区,给科学哲学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但由于没有把历史主义原那么贯彻到底,因此库恩仍未摆脱相对主义和非理性主义阴影。
关键词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范式不可通约性重构1962年,库恩发表了约10万字的《科学革命的结构》,这部标志着科学哲学中“历史学派”形成的名著直到此刻仍引发人们的极大爱好和烈火争辩。
争辩的核心集中在所谓“不可通约性”和与此相联系的科学的合理性、科学与真理的关系等问题上。
80年代以来,库恩开始全面总结自《科学革命的结构》发表以来自己所走的路,试图对《科学革命的结构》(以下简称《结构》)进行重构。
从“范式”到“分类学”和“辞典”在《结构》中,库恩提供了一幅既不同于逻辑实证主义又不同于批判理性主义的科学进展图景:任何一门科学在形成公认的范式前,处于彼此竞争的前范式时期,一旦形成范式那么进入常规进展时期,这时,科学一起体的工作确实是在范式的指导下“解疑”,随着科学的进展,会显现用原有范式说明不了的各类反常现象,乃至引发危机,通过竞争,新范式推翻旧范式,新的科学一起体取代旧的一起体,这确实是科学革命。
这种新的科学进展动态模式可简表如下:通过竞争解疑新范式交替前科学时期────→常规科学时期────→科学革命─────→确立范式反常、危机新旧一起体更替新的常规科学时期……在这幅科学进展图景中乃至于在整个《结构》中,范式都称得上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库恩的初衷是用这一概念来表示科学一起体的一起信念和科学成绩和科学变革的大体单位,但由于他本身对这一概念的说明确实是含糊不清的,因此招来了铺天盖地的批评。
尽管独创了范式那个概念,但库恩并未给它下过概念。
范式一词的原文是paradigm,原意是“词尾转变”。
库恩借用语法上的paradigm那个词来讲明范式具有“范例”、“模型”、“模式”等意义。
《库恩与夏平的科学革命观比较》范文

《库恩与夏平的科学革命观比较》篇一一、引言托马斯·库恩与劳丹·夏平是科学哲学领域中两位杰出的思想家。
他们的理论对于理解科学革命的本质和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比较库恩与夏平的科学革命观,分析两者之间的异同,并探讨其理论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二、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观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科学革命”的观念。
他认为,科学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由不同的科学范式主导。
当旧的范式无法解释新的实验事实时,科学革命就会发生。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们会形成新的范式,取代旧的范式,从而推动科学的进步。
库恩强调了科学革命的不可预测性和突发性。
他认为,科学革命的发生往往是由一系列偶然因素所触发,而不是可以预见的。
此外,科学革命还会导致一种范式的替代和取代过程,以及一个新旧交替的混乱期。
这种观点反映了库恩对于科学发展过程中稳定性和变化之间矛盾的理解。
三、劳丹·夏平的科学革命观相比之下,夏平对于科学革命的理解更加强调理性因素和社会因素的作用。
他提出,科学革命不仅是由偶然因素触发的,还与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同时,他认为,科学革命并不是简单的范式更替过程,而是包含了大量的科学活动和探索活动。
夏平还认为,在科学革命过程中,科学家的知识和观点之间存在交流和协商。
这为科学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视角,不仅包括了个体科学家的工作,还包括了整个社会对科学的参与和影响。
四、库恩与夏平的比较分析库恩和夏平在科学革命观上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库恩强调了科学革命的不可预测性和突发性,而夏平则更加强调了理性因素和社会因素的作用。
这反映了两者对于科学发展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变化的不同理解。
然而,尽管两者观点存在差异,但他们都认同了科学发展的历史性和变革性特征。
五、对科学发展的影响无论是库恩还是夏平的理论,都对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库恩的理论为我们理解科学革命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揭示了科学发展中的范式更替和转换过程。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解读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解读关于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解读关于《科学革命的结构》的解读一、解读我们在读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之前,首先了解了库恩的生平,他从一个物理学者,转变为科学史家,再转变为科学哲学家,他的一生都与几个重要的词汇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范式、常规研究、科学革命。
在这本书中,我们渐渐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常规研究————反常————反常时期————新的范式(范式) (科学革命) 虽然每一个科学工作者都希望自己的名字和革命一起计入历史,但是长时间的常规研究是一门学科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范式的行成为科学工作者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资源,他们不再纠结于基本的概念,而是利用论文的形式对最新的热点进行交流。
正是这种交流,使我们的资料更加详尽,观察和理论的一致性更加精细。
这个专业化的过程,一方面使我们知识和理论更加丰富,帮助我们去解释更多的现象;另一方面也会限制我们的眼界,使范式变化受到很大的阻碍。
所以我们要借助于范式去进行研究,因为范式越精确,涵盖面越广,作为反常的指示器越灵敏;而不是依赖范式,纠结于范式,错失发现的机会。
二、启示:范式的继承与反常的探索承认与学习已有学科领域的范式,并不等于全盘接受、固守陈规,而是在已有范式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新范式的形成依赖于真正有能力的人接受它,并在新理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研究,使新理论日渐完善,直至整个科学共同体都认可它。
而发现与探索反常则是进行创新性科学研究所必须做的工作。
下面我们结合会计专业的学科特点,谈谈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结构的范式理解及反常研究。
财务概念框架(CF)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76年12月发布的,作为指导和评价会计准则的基本理论框架。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89年也根据研究发布了相关的报告,我国则是在1992年发布了基本准则,并于2006年根据趋同化的要求进行了全面的修订。
尽管时间、制度背景、经济环境差别很大,但是这些理论框架内容都基本相同。
《库恩与夏平的科学革命观比较》范文

《库恩与夏平的科学革命观比较》篇一一、引言托马斯·库恩与劳丹·夏平是科学哲学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两位学者。
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科学革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述。
本文旨在比较和分析库恩与夏平的科学革命观,探讨两者之间的异同点,以期对科学革命的理解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库恩的科学革命观库恩在其著名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科学革命的概念。
他认为,科学革命是一种范式转换的过程,即科学家们从一种旧的、过时的范式转向新的、更具解释力的范式。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库恩认为,科学革命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它是一种深层次的变化,涉及到科学家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其次,科学革命具有不可预测性,因为新的范式往往是在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和尝试中逐渐形成的;最后,科学革命具有社会性,因为新的范式需要得到科学共同体的认可和接受。
三、夏平的科学革命观与库恩不同,夏平在其研究中更注重科学革命的实证性和历史性。
他认为,科学革命是科学家们在面对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时,通过实证研究和实验验证来推动科学进步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新的理论或范式需要经过严格的验证和检验,才能被接受为科学的真理。
夏平强调了科学革命的实证性和历史性,认为科学革命是科学家们根据实验数据和实证研究的结果进行反思和改进的过程。
他同时也强调了科学革命的长期性和连续性,认为每一次科学革命都是前一次革命的延续和发展。
四、库恩与夏平的科学革命观比较库恩和夏平的科学革命观虽然有所不同,但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他们都认为科学革命是推动科学进步的重要过程,都强调了新的范式或理论在科学革命中的重要性。
此外,他们都认为科学革命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是科学家共同体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过程。
然而,两者在具体理解上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库恩更注重范式转换的深层次变化和不可预测性,而夏平则更注重实证性和历史性,认为新的理论或范式需要通过实验验证才能被接受为科学的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自由》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
《査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弗里德里希·尼采 (1883) 《科学革命的结构》 托马斯·库恩 (1962)
三、发现的情境vs辩护的情境
逻辑经验主义:非科学领域更多地表现出探究者的主观意见,科学问题能
用一种完全客观的方式解决。
发现的情境:科学家获得一个特定理论的实际历史过程。主观的心理过程,
• 真理的融贯论
一个命题或信念是真的,在于它与其他命题或信念的系统相融贯。
设想这张蛛网上的每一个节点都是一个命题或信念,而这些命题或信念的整体 组成了我们的信念系统。
究竟如何刻画融贯关系?
小明 很热 情
这些 都是 湖南 菜
强:逻辑蕴含关系 小明 爱吃 辣 口味 虾很 辣 中:一定概率上的支持关系
(3) semantic—the fact that the languages of theories from different periods of
normal science may not be inter-translatable presents an obstacle to the comparison of those theories.
ie. 凯库勒关于苯的六边形结构假说。 “我们应当会做梦!……那么我们就可以发现真理……但不要在清醒的 理智检验之前,就宣布我们的梦”
辩护的情境:理论存在时,科学家需要证明该理论的合理性。客观的逻辑
问题。
如何获得假说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辩护该假说。
四、库恩思想的理论来源
• 1.格式塔心理学;汉森的观察渗透理论学说 ;
学院科学
共同体/群落
产业科学
费耶阿本德:反对方法
保罗 ·费耶阿本德 Paul Feyerabend (1924 ~ 1994)
• 一般认为,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特别是做出重要科学发 现的时候,遵循着一套合理的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的合理性保证了科学知识的客观性与合理性。
• 费耶阿本德:如果我们认真地考察科学的历史,我们就会 发现,科学家在做出重大科学发现或发展重要的科学理论 时,往往需要打破已有的方法论框框,不墨守成规,不按 照常理出牌。
五、科学革命的结构
不可通约性的三种形式:
(1) methodological—there is no common measure because the methods of
comparison and evaluation change.
(2) perceptual/observational—observational evidence cannot provide a common basis for theory comparison, since perceptual experience is theory-dependent.
托马斯·库恩 与科学革命的结构
一、科学知识的演变
二、库恩其人
三、发现的情境 vs 辩护的情境
四、 库恩思想的理论来源
五、科学革命的结构
六、科学的合理性
七、库恩之后
一、科学知识的演变
发展与演变 习题:1. 绘画艺术在发展吗? 2. 服饰在发展吗? 3. 政治体制在发展吗? 4. 科学知识在发展吗?
二、库恩其人
《会饮篇》 柏拉图 (公元前380年左右) (公元180年左右)
《沉思录》 马可·奥勒留
《随笔集》 蒙田 (1580)
《第一哲学沉思集》 勒奈·笛卡尔 (1641) 《自然宗教对话录》 大卫·休谟 (1779)
《纯粹理性批判》 伊曼努尔·康德 (1781)
《精神现象学》 GWF.黑格尔 (1807) 《瓦尔登湖》 HD.梭罗 (1854) (1859)
1. 金吾伦、胡新和译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 李宝恒、纪树立译本,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版。
五、科学革命的结构
五、科学革命的结构
一、前范式时期(pre-paradigm) :
学派林立、百家争鸣;
理论迥异、预设不一;
• 前范式阶段:学科的基本纲领尚未确立
-哲学和哲学家的参与 本体论问题:哪些基本实体、过程和性质是“存在” 的、勿需深究的?
科学共同体的形成和பைடு நூலகம்大,内部交流专门化。
科学教育:教学大纲,教科书,英雄榜。
五、科学革命的结构
范式的构成:
1、某个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在某一特定时期都能接受的一系列基本的 理论假设。 2、由上述理论假设解决了的、出现在相关学科教科书上的一系列“范 例”特定的科学问题。 3、不仅仅赞同特定的科学命题,对于如何推进未来的科学研究、那些
弱:不矛盾
小明 是长 沙人
辣椒 炒肉 也很 辣
湖南 菜很 辣
怎么连 热卤都 怎么辣?
小明 爱吃 湖南 菜
长沙 属于 湖南 湖南 人很 热情
湖南 人爱 吃辣 辣
• 3. 科学实在论反实在论之争
• 科学实在论(scientific realism) 科学实在论的基本思想:科学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客 观世界的真实的、可靠的描述,这样的真实和可靠 不仅仅局限于我们可以通过感官直接观察到的现象 ,也适用于我们的感官所无法直接观察的对象。
是相关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它们的恰当方式是什么等等,在共
同体内都能达成一致。 4、 宽泛地讲,范式即共同体。
五、科学革命的结构
三、常规科学时期:
常规科学主要是一种解惑的活动。无论范式多么成功,它都 将遇到特定的困难——那些它无法涵盖的现象,理论预见和
实验事实之间的冲突等等。常规科学家的工作就是试图取消
• 物理学晴空的 “两朵乌云”
1900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开尔文爵士: 物理学大厦已经落成,留给后辈物理学家的只是一些修饰工作。 但是,在物理学的晴朗天空中还有两朵乌云 。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结果和以太说相矛盾; 热学中的能量均分定则在气体比热以及热辐射能谱的理论解释中得出与 实验不等的结果
五、科学革命的结构
行压力,如果一种特定的范式拥有强有力的倡导者,它就更有可能 赢得广泛的认同。
五、科学革命的结构
科学革命的逻辑 历史的、社会学的、心理学的、主观的、
偶然的、近似于“该宗”…
A new scientific truth does not triumph by convincing its opponents and making them see the light, but
五、科学的合理性
科学演变没有客观性/真理性可言吗? 要达到客观真理,我们的理论或信念必须与事实相符,
但是如果事实本身就受到理论的影响,这种符合就变得
没有意义了。 库恩的观点:真理相对于范式而言。
六、库恩的遗产
现代性到后现代的主题演变
机械论/还原论
分析 客观性
整体论/系统论
后分析 主体间性
个体主义
• The underdetermination of theory by data
又称迪昂—蒯因论题(The Duhem-Quine Thesis ) 对于同样的观察现象,可以有很多的理论对之进行满意的 解释,仅凭对该现象的经验观察本身,不足以让我们在相 互竞争的理论之间做出合理的选择。
五、科学革命的结构
ie.
• 常规科学时期: 圣主出世,万众归心,江湖一统。 牛人+成就=霸业 三位一体: -常规科学(历史学描述) -范式(哲学刻画与分析) -特定的科学共同体(社会学特征)
范式为科学家在常规科学时期的科学活动提供了框架、指南 和范例。
对基本哲学问题(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形成了共识, 哲学家退出历史舞台。 科学家的研究工作可以看作是在范式指导之下的解迷活动: 解决特定范式框架内的未解之迷,对范式的精确化、精致 化。
五、科学革命
主要的科学观念都处于公开竞争的地位。各种对旧范式的替代方案被提 出,最终一种新的范式被确立。 Q: 新范式如何得以确立? A: 接受一种新的范式是科学家出于信念的一种特定行为。一个科学家 可能会有好的理由为一种新范式而放弃旧的范式,但是单靠这些理
由,永远无法合理地迫使范式转变。科学家们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同
• 2. 语义与“真”的融贯论
什么是“真(truth)”?
真就是符合事实
真就是信 念系统的 融贯
真就是管用
真理的符合论
真理的融贯论
真理的实用论
真理的符合论
命 correspond 题
世
界
真理在于命题与世界的实际情况之间的符合关系。
• 真理的实用论 • 一个信念是真的,当它是有用的或得当的
• 威廉·詹姆斯:“对于一个观念(命题),说‘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 真的’;或者说,‘它是真的,因为它是有用的’,这两句话的意思 是一样的”。 • 思考:我们假设二战以纳粹的胜利告终,如果实用主义的真理观是正 确的,这意味着纳粹意识形态是正确的吗? • 托勒密地心说在很长的时间中都能精确地运用于航海实践,这 是否意味着太阳真的围绕地球旋转呢?
认识论问题:哪些性质是我们可以研究和认识的?我 们凭什么知道?
方法论问题:哪些研究方法和途径是我们可以利用、 依赖的?
• 认知科学(cognitive science)
-心理学 -语言学 -人工智能 -神经科学 -人类学 -教育学 -哲学
五、科学革命的结构
二、范式:
每一个科学发展阶段都有特殊的内在结构,而体现这种结构的模型即“范 式。范式通过一个具体的科学理论为范例,展示一个科学发展阶段的模式。 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之于古代科学; 托勒密天文学之于中世纪科学; 伽利略的动力学之于近代科学的初级阶段; 达尔文的演化论之于现代生物学;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之于当代科学…
一、科学知识的演变
事实问题:科学愈发快速演变 评价问题:1. 科学是否有一种清清晰的变方式? 2. 科学家为何放弃既有的理论而支持新理论? 3. 新的科学理论在客观性上是否变得更好? 4. 客观性的概念是否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