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简介)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历史意义及影响
1.推翻了清王朝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帝制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帝制 推翻了清王朝 2.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意识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深入人心 3.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4.为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客观创造了条件 为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客观创造了条件 5.是当时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当时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当时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辛亥革命简介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 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殖民统治,实现民 族独立的汉人复国运动,建立共和政体的 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 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 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 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 义上亦可指自19世纪末迄辛亥年成功推翻 满清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起义经过
与此同时, 与此同时,苗文华率领一营攻打旗兵和满族人集中 的新满洲城,杨沛霖的清道队也一同参战。 的新满洲城,杨沛霖的清道队也一同参战。满洲城的旗兵 们拼命抵抗,战斗十分激烈,苗文华部攻城受阻。 们拼命抵抗,战斗十分激烈,苗文华部攻城受阻。正当部 队子弹缺乏,难以进攻之时,杨彭龄、 队子弹缺乏,难以进攻之时,杨彭龄、张煌等人已攻下巡 扶署赶来增援,张煌派人至东夹巷天主教医院找到姚以价, 扶署赶来增援,张煌派人至东夹巷天主教医院找到姚以价, 拿上盖有姚以价手章的纸条,让炮兵营速来增援。 拿上盖有姚以价手章的纸条,让炮兵营速来增援。炮兵将 炮位设在小五台附近的城墙上,居高临下, 炮位设在小五台附近的城墙上,居高临下,向满州城开炮 轰炸,不多时,太原满洲城守尉使增禧便竖起白旗, 轰炸,不多时,太原满洲城守尉使增禧便竖起白旗,缴械 投降。 投降。 太原起义战斗从拂晓5时开始 经过3个小时激战 时开始, 个小时激战, 太原起义战斗从拂晓 时开始,经过 个小时激战,偷 袭新南门、夺取巡抚署、炮轰满洲城、 袭新南门、夺取巡抚署、炮轰满洲城、攻占军装局和子弹 一切均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起义成功了, 库,一切均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起义成功了,统治山西 200余年的满清政权从此结束了。领导起义的人员召开紧 余年的满清政权从此结束了。 余年的满清政权从此结束了 急会议,推举阎锡山为都督、温寿泉为副都督, 急会议,推举阎锡山为都督、温寿泉为副都督,成立了山 西军政府。军政府出榜安民,发表起义宣言通电全国, 西军政府。军政府出榜安民,发表起义宣言通电全国,同 时发表讨满檄文“春雷动地,千年之醉梦惊回;旭日当空, 时发表讨满檄文“春雷动地,千年之醉梦惊回;旭日当空, 万里之妖氛尽扫” 万里之妖氛尽扫”。太原的历史开始走上另一个时代
敢为天下先——武昌首义发难处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理清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发难的详细经过;了解重 要历史人物的活动,正确评价相关历史人物;了解工程营旧 址基本情况;领会“敢为天下先”的首义精神和勇挑重担的 革命英雄主义,深刻认识清王朝的灭亡和辛亥革命的爆发是 同样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
《武汉历史文化旅游》
?
33
《武汉历史文化旅游》
工程营旧址,位于武昌首义路和张之洞路 交界处,湖北省总工会院内。可乘公派539 路或地铁4号线到首义路洞路中段湖北省总工会院内。清末, 湖广总督张之洞练新军,后编成一镇(第八镇)、 一协(第二十一混成协),工程八营隶属湖北新军 第八镇,驻扎于武昌紫阳湖畔此处。1911年10月10 日晚,工程八营士兵在此发难,打响了辛亥革命武 昌起义第一枪。旧址原存两幢砖木结构二层营房, 因旧房改造,现已不存。
16
?
15
1961年,鹿钟麟(左)、溥仪(中)和熊秉坤(右)
《武汉历史文化旅游》
?
1717
程正瀛简介
程正瀛(程定国)(1885—1916),湖北省鄂州市泽 林大山村人,早年投入湖北新军工程八营当兵。1908 年他加入共进会,并任工程营革命军第二正队第五支队 队长。其间,他响应孙中山民主革命,秘密联络同志, 共谋反清大业。临近武昌起义当晚,起义之事被当局察 觉,程正瀛率先击中该营前来镇压的二排排长陶启胜, 打响武昌首义第一枪。1916年因革命派内部矛盾激化 而被杀。
纪念碑的正面
《武汉历史文化旅游》
?
7
纪念碑
纪念碑和碑廊位于园区的正中。 纪念碑由麻石砌成,高有四米多, 上部是三支汉阳造步枪的雕塑。 碑前刻着“辛亥武昌起义工程营 发难处”几个大字,碑的左右两 侧刻着九角十八星旗,碑的背面, 刻着记述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发难 经过的碑文。
也谈辛亥武昌起义为何称武昌首义

21 0 1年 1 0月( 5期 ) 第
湖北省社会 主义学院学报
・ 3・
纪念辛 亥革命_ Ql 1 0 晟年
义纪 念 币就 称 为 “ 复 纪念 ” 光 。当 时 全 省 各 地 响
占领 扬 子江 , 可 左 右南 北 。况 湖 北 居 扬 子江 中 则
心, 即孙 子所 谓 衢 地 是 也 。第衢 地 则 交 。我 日知
应而收复都称为“ 光复” 如“ , 宜昌光复” “ 、 黄州光
复” 等等 。 至于 “ 义 ” 法 的 过程 , 早 是 吴 兆麟 在 日 首 提 最 知会讨 论 战 略 时 提 到 。 即同盟 会 成 立 后 , 日本 在 讨 论 革命 战 略并 秘 密 把 这 个 战 略 函知 武 昌 日知 会 , 求意 思 。孙 中 山的 战略是 , 征 由各 省 同志分 途
“ 湖北军界表同情于革命者 , 占十之六七 ; 军队训
[ 收稿 日期 ]0 1 5—1 2 1 —0 6 [ 作者简介 ] 陈奇文 , 原 中共湖 北省委统 战部 副部 长、 究员。 男, 研
・
・
陈奇文 : 也谈 辛亥武 昌起 义为何称 武昌首义
21 0 1年 1 O月( 5期) 第
武 昌起义
首义 [ 文章编号] 6 1— 83 2 1 )5— 0 3 2 17 2 0 (0 1 0 0 0 —0
[ 献标 识码 ] 文 A
根据 史料 记述 . 武 昌首 义 ” , “ 的提 法有 一个 过
程:
武昌起义简介

武昌起义简介这是中国大地上又一处红楼。
红墙红瓦的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旧址,原为清朝政府设立的湖北咨议局局址,于1910年(清宣统二年)建成,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阅马厂,西邻黄鹤楼,北倚蛇山。
如今复原后的军政府大门、会堂、孙中山会见湖北军政各界人员处、黄兴召开军事会议室、黎元洪住房和会客室等处,以及门前两侧斜插的两面代表当时十八省的“十八星旗”,不由令人回想起革命先行者慷慨赴死、血溅中华的民国初创年代。
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旗帜下集结起来的湖北革命党人,蓄势既久,敢为天下先,勇敢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并一举光复武昌。
次日在此组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推举湖北新军协统黎元洪为都督,宣告废除清朝宣统年号,建立中华民国。
随即,辛亥革命领袖之一黄兴赶赴武昌,出任革命军战时总司令,领导了英勇悲壮的抗击南下清军的阳夏保卫战。
武昌义声赢得全国响应,260余年的清朝统治顿时瓦解,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随之终结。
武昌因此被誉为“首义之区”,红楼则被尊崇为“民国之门”。
站在鄂军都督府旧址门前,感慨的是武昌首义的偶然性。
要知道孙中山他们原本的革命策源地是在广州,但是广州起义失败了。
武昌起义也不顺当,原来的起义领袖被捕、被杀、受伤或逃匿,群龙无首。
就在起义前天中午,武昌起义组织者之一、共进会领导人孙武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秘密机关赶制炸弹,不料失事爆炸,孙武虽然走脱,可是俄国巡捕已闻讯赶来,当场查获所藏手枪、旗帜、名册、文告等重要物件,交江汉关道齐耀珊,齐立即向两江总督瑞澂报告,瑞澂立即出动军警搜捕革命党人。
次日(九日)早晨,武昌起义另一组织者、文学社的领导人蒋翊武刚从岳阳赶到武昌,他原认为起义时机没有成熟,准备推迟起义;但一听到孙武出事,才于武昌小朝街八十五号总指挥部与彭楚藩、刘复基、张适辅、邓玉麟等人决定提前于当晚十二时起义。
蒋翊武还以起义军总司令身份拟定并签暑了起义命令,由负责联络工作的邓玉麟到工程第八营和南湖炮队等处,分别传达起义命令。
武昌起义简介

武昌起义简介武昌起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
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清宣统三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
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并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是亚洲和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武昌起义军事总指挥为蒋翊武,参谋长为孙武,总理为刘公。
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辛亥革命。
武汉辛亥革命军政府旧址现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背景思想条件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创办新式学校。
随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
1909年,地方科举考试停止以后,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亦正是教育方式的这一根本性转变,为后来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造就了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宝贵人才。
社会条件辛亥武昌起义前夕,由于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革命党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
1906年,清廷抛出「预备立宪」,其实质却是加强了皇族的权力,广大立宪派对此极为不满;1908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相继去世,年仅3岁的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即位,其父载沣摄政。
1911年5月,清政府公布的内阁名单中满族人有九名(其中七名是皇族),汉族有四名。
被人称为「皇族内阁」。
立宪派对此大失所望,有少数人参加了革命党。
为取得外国的支持,以维护其统治,清廷将广东、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商办铁路收为国有,然后再卖给外国,掀起了全国大规模的人民反抗运动--保路运动。
辛亥革命简明资料

1908年 秋 次年5月移槟榔屿,熊成基率马炮营在安庆起义。
1908年 11月19日 武昌群治学社成立。
1908年 12月 孙武在汉口租界设立共进会机关。
1909年 4月 各省咨询局第一届常会同时开幕。
1909年 10月14日 同盟会在香港设南方支部。
目录
简介
年表
背景变革之道
文化形势
革命党
革命的准备国内革命活动
港澳和海外革命活动
四川、湖北的革命历史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的成立
影响政治影响
思想影响
经济影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社会影响
生活文化影响
对海外华人的影响
意义
评价简介
年表
背景 变革之道
文化形势
革命党
革命的准备 国内革命活动
1900年 8月 唐才常等发动自立军起义失败。
1900年 10月6日 兴中会发动惠州起义,至21日失败。
1900年 10月 史坚如在广州谋炸两广总督德寿,事败被捕,次月遇害。
1900年
留日学生在东京建立励志会。
1901年 9月7日 清政府与德、英、俄等十一国签订《辛丑条约》。
1905年 7月30日 孙中山、黄兴等约集各省倾向革命的同学生及华侨七十余人,在东京举行成立中国同盟会的筹备会,确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
1905年 8月20日 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正式成立大会,通过《中国同盟会总章》,举孙中山为总理。
1905年 9月23日 徐锡麟、陶成章等在浙江绍兴创办大通师范学堂。
武昌起义简介

武昌起义简介1. 背景概述武昌起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场革命行动。
它发生在1911年10月10日,标志着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朝统治,开创了中国近代史的新篇章。
2. 清朝统治的危机在晚清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严重的经济衰败和政治腐败的问题。
清朝满族统治者沉迷于奢侈享乐,对民众的疾苦置之不理。
外国列强入侵和不公平的条约削弱了中国的主权和尊严,激起了国人的愤慨。
3. 起义策划与领导者武昌起义是由一群爱国革命志士策划并领导的。
其中最为著名的领导者是黄兴、宋教仁和陈其美。
他们意识到中国需要一场彻底的改革,以摆脱清朝统治,并通过起义来实现这一目标。
4. 起义的诱因起义的诱因可以追溯到1908年的“庚子赔款”。
清朝政府承担了一笔巨额的赔款,使得人民生活更加困苦。
同时,辛亥年间的洋务运动和新军运动也对武昌起义起到了推动作用。
5. 起义的经过起义发生在湖北省武昌城。
1911年10月9日,辛亥革命领导者秘密登船抵达武昌,并在临港大楼秘密会议上商讨起义计划。
10月10日凌晨,武昌起义全面爆发。
起义军攻占了武昌城的各个要点,并在城内发动了起义。
6. 起义的影响武昌起义在全国范围内迅速蔓延,激发了更多的人民起来反对清朝统治。
起义部队在广大农民、学生和知识分子的支持下,很快拥有了足够的实力。
起义的成功鼓舞了全国各地的革命行动,奠定了清末民初革命浪潮的基础。
7. 辛亥革命与民主共和武昌起义推翻了清朝统治,奠定了辛亥革命的基础。
1912年1月,中华民国正式宣告成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辛亥革命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为后来的革命事业铺平了道路。
8. 总结武昌起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革命行动。
它不仅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也给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的勇气和力量。
武昌起义的成功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为中国的民主发展和政治改革铺平了道路。
辛亥革命简介

辛亥革命简介
1911年,在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一次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
这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广大工农群众参加的一次“比较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历史背景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
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加剧,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对外妥协投降,对内横征暴敛,促使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各地群众奋起反抗,斗争风起云涌。
运动兴起
1907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与此同时,全国人民的抗捐、抗税、抗粮和抢米风潮汹涌澎湃,抵制外货等爱国运动也日益高涨。
保路运动则为其高潮,成为武昌起义的直接导火线和前奏曲。
革命高潮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革命军先后占领汉阳、汉口,武汉三镇完全光复。
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先后14省先后宣布独立。
次年2月,清帝被迫宣告退位,清政府的统治遂告结束。
革命失败
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力下,1912年4月临时大宗疼孙中山被迫解职,让位于代表买办阶级利益的袁世凯,政权遂为北洋军阀所窃据,一场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就此失败。
结语
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但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对中国近代的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革命前夜,大清帝国风雨飘摇
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掠夺,使晚清政府愈加 衰败,尤其是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 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末的最后10年,民族工业有了较快发展,有 学者称它或许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放、最自由的时代 之一。这种社会背景的准现代性,正是酝酿辛亥革 命所需的温床。
革命形势迅速发展,清政府已空前孤立,时机 完全成熟。武昌起义的爆发是全国革命形势发展的 一种必然结果,没有多年间全国各地革命党人的宣 传、组织工作和前仆后继的斗争,就不会有武昌起 义。
立宪党人在“预备立宪”的骗局被揭穿之后, 也开始分化。部分立宪党人开始向革命派靠拢。
前面提到过,四川保路运动的发展,为武昌起 义的胜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时机。鄂军西调,武汉 空虚,又给武汉的革命党人造成了一个发动起义的 绝好机会。这是武昌起义之所以能够比较容易成功 的一个重要的客观条件。
湖北有较好的社会基础。洋务运动后期著名代 表人物张之洞,从1889年出任湖广总督后,在湖北 创办了汉阳铁厂,还创办了两湖书院。近代工商业 和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形成新的阶级和新的知识 阶层,建立了具有近代色彩的“湖北新军”,这些 因素在客观上都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社会基础。
此时的清政府气数已尽,无法成功镇压起义。
武昌起义吹响了共和国诞生的号角。武昌起义创建了湖北军政府, 成为共和政权的雏型,并引发各省响应。不到两个月就诞生了中华 民国,建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取得辛亥革命的重大 胜利。
起义新军恐被调入川
当时清廷正在调遣一部分湖北新军入川,武汉 的防务就相对空虚了。但是,革命党人原本在新军 中各层级的人事安排被打乱了,不少党人士兵担心 被调往外地。如果再延搁下去,机会将可能丧失。
孙武弄响了炸弹 10月9日,孙武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14号秘密 制造炸弹时发生事故,不幸被炸伤。俄国巡捕前来 搜查,孙武和其他人脱逃,但起义的文件、旗帜等 被搜走。湖广总督瑞澄闻听此事后下令全城戒严, 搜捕革命党人。蒋翊武闻功。被捕的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10日凌晨 就义。新军工程营后队正目(相当于班长)、革命 军大队长熊秉坤等人筹备当晚起义,并拉来队官 (相当于连长)吴兆麟作为起义军临时总指挥,自 己为参谋长。
武昌起义一声枪响,苦撑多年的大清帝国 轰然倒塌。
武昌起义的发生多少带有一些偶然性,然而 它的迅速成功却有一定的必然性。
武昌起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湖北的革命团 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在新军中打下 了良好的基础,革命士兵们在起义中发挥了主动性 和积极性。
参加武昌起义的一群新军准备奔赴战场
武昌起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 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 革命的开端。黄花岗失败后,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 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 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 1911年(清统宣三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 义武昌起义。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并建立起 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是亚洲和中国走向民 主共和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武昌起义军 事总指挥为蒋翊武,参谋长为孙武,总理为刘公。起义军掌 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 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辛亥革命。
从1895年因泄密而夭折的第一次广州起义算起,至1911年,孙中山、 黄兴等革命先辈们领导的兴中会以及后来的同盟会先后发动了10次起义, 而其他革命组织自立军、光复会等亦发动多次起义。这些起义虽然都失 败了,但革命党人屡败屡战,前赴后继,百折不挠…… 保路运动成了导火索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实行铁路国有政策,宣布收回由民间出资建 造的粤汉铁路、川汉铁路。这一举措引起湘、鄂、川、粤4省各阶层的 强烈不满,掀起了4省保路运动(又称“铁路风潮”),尤以四川最为 强烈。一脑子糨糊的清政府,终于亲手点燃了引爆火药库的导火索,为 自己的葬礼拉开了序幕。 革命党在四川的起义牵制了清廷大量兵力,为武昌起义的爆发提供了 有力支援。可以说,没有保路运动,就没有辛亥革命。
起义的直接触因
起义计划已定
1911年9月23日,湖北境内最有影响的两个革 命组织共进会、文学社宣布合并,大家决定日后不 再分彼此,一律统称“武昌革命党人”。第二天召 开干部会议,组建了起义的领导机构——起义总指 挥部。文学社负责人蒋翊武被推举为总指挥,共进 会负责人孙武被推举为参谋长。起义时间定为10月 6日(旧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后因准备不足, 起义日期推迟到10月16日。